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案: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案: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 Word版含答案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动、调节与平衡1.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相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3.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提示: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有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2.试绘制出理想条件下种群“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的变化曲线图。

提示:3.分析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的原因。

提示: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天敌数量增加,这些原因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跟随名师·解疑难]1.“S”型曲线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特点(1)种群数量达到K/2值前,增长速率由0逐渐增大。

(2)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3)种群数量由K/2值→K值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直至为0。

“S”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如右图所示:2.种群数量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它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可用下图来表示。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二是农林害虫等有害动物的防治,如下表(以灭鼠及捕鱼为例说明):1.实验原理(1)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中成分、空间、pH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种群增长包括加速增长、减速增长和波动3种形式,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是这3种形式不同顺序的组合。

2.实验设计与实施 酵母菌的显微直接计数法:取血球计数板:取洁净的血球计数板一块,在计数区上盖上一块盖玻片滴酵母菌悬液:用滴管吸取少许酵母菌悬液,从计数板中间平台两侧的沟槽沿盖玻片下边缘滴入一小滴(勿使产生气泡),用吸水纸吸去沟槽中流出的多余菌悬液观察:静置片刻,将血球计数板置载物台上夹稳,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到计数区后,再转换高倍镜观察计数计数:按对角线方位,数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的4个大方格的菌数。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A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还可通过一些物理过程等来传递信息;信息在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进行传递。

答案:D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孔雀开屏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解析: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警犬嗅寻毒品依赖于化学信息传递。

豪猪遇敌竖起体刺是生物的应激反应,应是生物的行为信息。

候鸟南飞是光周期变化(主要)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息传递引起的。

答案:C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除哪一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沙漠化C.降雨量减少D.空气污染严重解析:毁林开荒影响了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碳氧平衡等功能,但不会直接影响降雨量。

答案:C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开垦土地使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A3.如今经常出现的漫天沙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沙尘暴的频繁出现与人为的高强度开荒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应该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形成沙尘暴原因在于植被的破坏,防风固沙能力减弱,通过植树、种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沙尘暴的发生。

所以说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4.右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它表明()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A.生产者、异养生物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解析:生产者必须是能将无机物同化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寄生生物和初级消费者都属于异养生物,也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自养生物。

只有B项,草食动物即初级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可以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答案:B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构成群落;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3.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①硅藻②酵母菌③硝化细菌④海带⑤禽流感病毒⑥蘑菇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⑥D.①③⑥解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

酵母菌和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病毒是寄生生物。

答案:B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营养级数至少为()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但此食物链缺少生产者,所以加上生产者后食物链中至少应该有4个营养级。

答案:C5.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正确理解是()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因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这些有机物(能量)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体超敏反应中,某些细胞通过释放组织胺进入血液,使某处的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荨麻疹。

此生理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解析: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是组织胺,该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发挥作用的,所以属于体液调节。

组织胺不属于激素。

答案:B2..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原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因为肾上腺是反射弧的效应器C.上述生理反应不利于提高机体对刺激的抵抗力D.血糖升高有利于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解析:由题干分析: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它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应属于激素调节,但又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故又与神经调节有关。

并且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起到效应器的功能,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原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反应活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对刺激的抵抗力。

答案:C3.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解析: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大都受神经系统调控,同时,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的,但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答案:D4.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三习题:(二)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三习题:(二)含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5分,共50分)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而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答案:D2.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高D.群落结构太复杂解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可能与性别比、死亡率有关,但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不可能是群落结构复杂。

答案:A3.右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完全相同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不难看出,种群增长速率大于等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由曲线信息可知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B点对应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为增长型。

答案:C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 000 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 mL 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B.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曲线增长C.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D.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相同时间取样才能说明问题。

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增长呈S型,其数量不会持续增加。

对酵母菌取样时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样。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大量开采植物和使用化学燃料等,将导致沙尘暴频发,物种减少和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B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解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乙醇等再生能源,会使人类的粮食资源危机加重。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会产生农药污染,并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使人类的湿地生态系统减少甚至丧失,破坏了生物圈的稳态。

以上三种措施都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C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排放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每小题3分,共30分)一、选择题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A.①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 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血浆中的水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C.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途径之一D.机体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不会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解析: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等才能够完成。

血浆中的水除来自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外,还可以从消化道直接吸收而来。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呼吸系统不停地吸入O2、排出CO2维持了内环境中O2和CO2量的相对稳定。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会增大产热量,影响体温,影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答案:C2.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传导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B.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前膜传递神经冲动C.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

神经递质除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外,还可以作用于腺体细胞或肌肉细胞。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间的传导都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3.如图表示人的反射弧模式图,③表示脊髓的神经中枢,箭头表示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为感受器,不同的感受器可以接受相同的刺激B.刺激④既可以引起⑤的活动,亦可以导致a处的神经冲动C.a、b两处的突触保证了神经冲动只能沿箭头所示方向传递D.若因脑溢血使大脑失去功能,则图示的反射活动不能进行解析:不同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由于神经冲动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④时a处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由于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当大脑失去功能后,该反射仍能进行。

2018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三)含答案

2018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三)含答案

[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这是因为南极()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分解者很少解析: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是细菌与真菌生存的必备条件。

受低温条件的影响,南极地区分解者很少。

答案:D2.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答案:C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现象,未涉及沿食物链进行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能是化学能,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每个营养级有10%~20%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而不是有10%~20%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吸收等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

答案:D4.如图所示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能正确描述各种成分和彼此间关系的是()A.因为老鼠是蚂蚁的天敌,所以老鹰也是蚂蚁的天敌B.蚱蜢的数量显著减少时,蜥蜴种群较老鼠种群所受的影响大C.老鹰可以吃蛇,但是蛇无法吃老鹰,因此蛇与鹰是共生关系D.仙人掌是生产者,老鹰是消费者,蚂蚁是分解者解析: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食物链,蚂蚁被老鼠捕食,但老鹰与蚂蚁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3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块农田中的老鼠数量B.一片森林中的食虫鸟数量C.某市的人口数量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目。

老鼠、食虫鸟等均不是一个种群,种群内的个体数目包括所有的个体而并非某个年龄段的个体和某个年龄组成的种群。

答案:C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A3.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只绵羊B.物种的个体,一个绵羊种群C.种群,一只绵羊D.种群,一个绵羊种群解析:一个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而出生率、性别比、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特征,不是个体的特征。

答案:B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常常采用样方法。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们把动物分成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片面注重了物种的() A.现实价值B.生态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潜在价值解析:现实价值主要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

答案:A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捉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捕买卖解析:自然保护区主要针对原地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就地保护,主要作用是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迁地保护是对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D3.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就地保护,题干中人们对池鹭的生活进行了干扰,不利于池鹭物种的进化。

答案:A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解析: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B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就地保护主要是()A.进行水土保持B.建立自然保护区C.保护生态系统D.减少外来物种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阶段质量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1.(全国卷Ⅰ)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内环境指的是组成细胞外液的血浆、淋巴液、组织液,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

答案:D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解析: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机体通过无氧呼吸供能,产生乳酸,使血浆pH降低。

血浆中的缓冲对H2CO3/NaHCO3中的NaHCO3可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乳酸钠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从而对血浆pH的降低起缓冲作用。

答案:B3.(江苏高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不只是血浆的成分稳定机体就能达到稳态。

答案:D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皮下注射时,药液会进入②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的分泌物会进入①,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C.①中的渗透压只与蛋白质含量有关,而与激素、废物无关D.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③中解析:皮下注射时,药液会进入组织液即②。

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的分泌物为激素,激素会进入血浆即①,然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起作用。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解析: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既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也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既可以是同种生物间的传递,也可以为不同种生物间的传递。

答案:D2.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源于()①无机环境②同种生物③异种生物④信息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物理信息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同种生物和其他的异种生物。

信息素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答案:A3.伯乐鸟是一种肉食性鸟类,但它常常模仿金翅鸟的叫声以诱骗金翅鸟前来,这种模仿的意义是()A.一种正常生命活动B.一种求偶的表现C.一种种间斗争行为D.一种捕食的行为解析:这种模仿属于行为信息,目的是诱骗金翅鸟前来以利于其捕食。

答案:D4.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当一只母猎狗呼唤它的幼崽时,发出的吼叫声属于()A.化学信息B.行为信息C.物理信息D.营养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光、声音、温度、湿度等均为物理信息。

答案:C5.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解析:答案:B6.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A.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答案:D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被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

答案: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答案:A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解析: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就变得比较单一,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B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解析:不应放置在直射光下,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

答案:C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2018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

2018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含答案

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第1课时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大类。

其中生物成分可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2.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一些腐生动物,比如蚯蚓、蜣螂等。

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自读教材·夯基础]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执行一定的功能,所构成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1)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因素、土壤结构、海拔高低、土壤的pH 等。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运动、顶级肉食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等(2)各组成成分的作用: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把H 2O、CO 2等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③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分解者:把大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将其还给环境,进行再循环,同时释放能量。

1.分析一下生态系统、种群、群落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生态系统包括群落和无机环境,群落是由许多个种群构成的。

2.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思考:(1)组成生产者的生物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提示: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比如硝化细菌、硫细菌。

(2)动物都是消费者吗?并举例。

提示:动物不都是消费者,比如蚯蚓、蜣螂就属于分解者。

(3)细菌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做哪些成分?提示: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因营养方式不同而不同。

如硝化细菌等自养型细菌是生产者,肺炎双球菌等寄生细菌则为消费者,枯草杆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则为分解者。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3章 第1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在自然界中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存在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

当达到最大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

“S”型曲线中,开始时增长速率增加,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长速率降低。

答案:D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题中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所以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S”型曲线的K/2,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2×200=400。

答案:D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解析: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A4.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在“S”型增长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将保持相对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A.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
B.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对稳定
C.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
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答案:D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
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被破坏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

答案:C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
答案:A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就变得比较单一,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
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
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
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
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解析:不应放置在直射光下,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

答案:C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答案:A
7.下列四个选项中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圈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
C.生物圈在物质上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D.为了保护生物圈,人们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
解析:生物圈中各种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彼此之间都有联系,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能实现物质、能量的自给自足。

答案:C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解析:从诗句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草木枯萎后,即草原生态系统被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的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

由此看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9.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解析:A项是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实例,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项是种间关系中共生的实例,C项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的实例,D项是群落演替的实例。

答案:A
10.如果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图中的几种结构,其中最稳定的是()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系统越稳定。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10分)一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原来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保持动态平衡。

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林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生态系统就发生了变化,如下图所示:
(1)甲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____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关系。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施药前,该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的状态,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施药
后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3)预测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和森林光合作用产量会发生怎样变化?__________。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稳定性。

解析:分析图中生物量的变化与环境的变化是本题的切入点。

甲昆虫先增加先减少,乙昆虫随着甲昆虫的变化而出现后增加后减少,所以甲被乙捕食。

答案:(1)植肉捕食抗药性强抗药性弱
(2)相对稳定抵抗力自我调节
(3)施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昆虫和森林光合作用产量会逐渐恢复恢复力
12.(10分)某生物实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用河水、水生植物、植食性小鱼、泥沙、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分别制作了三个生态瓶,如图:
请分析这三个生态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_______瓶,另外两个生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加入泥沙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解析:(1)图乙未密封,瓶内物质循环具开放性,不利于观察稳定性。

(2)由于丙瓶置于黑暗中,不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O2,故其内小鱼存活时间最短。

(3)泥沙中含大量矿物质,并含大量腐生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4)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可设置以“个体数量为单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控制其他变量适宜且相同,依据各生态瓶中生物存活时间确认稳定性程度。

答案:(1)甲乙瓶未密封,丙瓶未置于散射光下
(2)丙丙中生产者不能提供O2,并且会与小鱼争夺O2,造成小鱼因缺氧而死亡
(3)①为生产者提供无机物②提供分解者
(4)设置如甲瓶所示的生态瓶4个,分别向里面放入小鱼2条、4条、6条、8条,其余条件
与甲瓶相同,然后观察各瓶中小鱼的存活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