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
网孔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基底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探讨

( . 川 省 医 学 科 学 院 四川 省 人 民 医 院 , 1四 四川 成 都 6 0 7 ;. 邑 县 人 民 医 院 , 川 成 都 6 1 3 ) 1022大 四 1 30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网孔 支 架 术 中常 见 并 发 症 的 防 治措 施 。 方 法 5 2例 宽 基
簧 圈 治 疗 宽 基 底 动 脉 瘤 虽安 全 可 靠 , 术 中 支 架并 发 症 不 可 忽视 , 时处 理 非 常 重 要 。 但 即 【 键 词 】 宽 基 底 动 脉 瘤 ; 辅 助 支 架 ; 并 发 症 关
【中 图分 类 号】 R 3 . 1 7 9 4 【 献 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 7 — 5 1 2 1 ) 0 1 0 — 3 文 6 23 l ( 0 0 1 — 8 5 0
聱 堕 21 年 1 月 第 2 卷 第 1 期 Me We h a0 t e 21 , o 2 , o1 00 0 2 o d sC i , c br 00 V 1 2N .0 J t n o .
・ 18 05 ・
网孔 支 架 辅助 弹 簧 图治 疗 宽基 底 动 脉 瘤 术 中 并 发 症 的探 讨
C o plc to ft e tng i r c a i lw id ne k d a e r s s m i a i ns o r a i nt a r n a l — c e n u y m wih m e h s e s i t d c i e bo i a i n t s t nta ss e o l m lz to
底动脉 癌患者( 5 共 5个 动 脉 瘤 ) 男性 3 例 , 性 2 , O 女 2倒 , 龄 4 ~ 6 年 l 7岁 , 均 5 . 平 O 5岁 , 疗 过程 中分 别 使 用 了球 扩 式 支 治 架及 自膨 式 支架 , 助 弹 簧 圈栓 塞 宽 基 底 动 脉 瘤 。结 果 动 脉 瘤 致 密 栓 塞 4 辅 O个 , 分 栓 塞 1 部 5个 ; 中 3例 支 架 移 位 , 术 2 例 弹簧 圈与 支 架 缠 绕 、 旋 , 解 1例 支 架 急性 血 栓 形 成 。其 中 死 亡 1 , 残 1 , 度 致 残 1例 。 结 论 网 孔 支 架 辅 助 弹 例 重 例 轻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 : 1 4 5例 颅 内 宽 颈 动 脉 瘤 患 者 , 其 中7 5例 采 取 支 架 辅 助 弹 簧 圈栓 塞 治 疗 , 作 为观 察 组 ; 7 0例 采 取 球 囊辅 助 弹 簧 圈 栓 塞 治 疗 , 作 为 对 照 组 。 通 过 与 对 照 组 比较 栓 塞 程 度 以 及 术 后 3个 月 生 存 质 量 来 评 价 观 察组 的治 疗效果 , 同时对每 组 并发症 进行 统计 并做 分 析 。结 果 : 对 照 组 与 观 察 组 术 后 即 时 完 全 栓 塞 率 分别 为 7 7 . 1 %和 7 8 . 6 %, 两组 间无 显著 统计 学差异 ( P>O . 0 5); 术 后 3个 月 预 后 良好 率 分 别 为 9 7 . 1 % 和 9 4 . 7 %, 亦无 明 显 差 异 ( P> O . 0 5 ); 两组 的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分 别 为 4 . 3 %和 5 . 3 %, 无 明显 统计 学差异 ( P>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W i d e —n e c k e d An e u r y s ms
WANG L o n g h a i
(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Ho s p i t a l o fDa z h o u / T h e S e c o n d Ho s p i t a l o fD a z h o u , S i c h u a n D a z h o u 6 3 5 0 0 0 , C h i n a )
支架辅助栓塞并发症回顾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已经被普遍接受
• 提供支架支撑 • 提供更好的填塞致密度 • 可以促进瘤颈处内皮化进程 • 可以通过改变血流方向而促进动脉瘤逐步闭塞 • 研究显示,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相比,支架辅助弹簧圈栓
塞术拥有更低的动脉瘤再通率
宣武医院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的数据
NEUROFORM
病人数量
4039
2004
2035
治疗的动脉瘤数量 4238
2127
2111
平均随访时间
14.1 (+/-10.0) months 10.3 (+/-4.7) months 17.2 (+/-12.0) months
Source: King B, et al. 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 2014; 0:1–5. doi:10.1136/neurintsurg-2014011457 DSEM)
血栓栓塞事件定义 (Thrombo Embolic Events ):术中短暂性脑缺血, 卒中, 或者无症状出血性卒 中血栓的进展
7.5%
5.9%
6.7%
5.0%
支架内狭窄 (p = 0.75)
支架内狭窄定义:只要有“中度”、“严重”或者 “有症状”的描述,或者如果可以量化大于等于 50%狭窄,或者作者没有清晰定义的狭窄.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可发生支架相关缺血、动脉瘤术中 及术后出血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导致重残甚至死亡,出血急性期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率 高于择期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应更加注意。
本文献回顾
• 对已发表的ENTERPRISE 和NEUROFORM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的临 床结果和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1 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郭颖莉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天津300350摘要:目的 观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治疗3个月后,评价栓塞效果。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
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栓塞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76.19%(32/42),观察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
两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
治疗后3个月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8%(1/42)、19.05%(8/4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3%(9/42)、23.81%(10/42)。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密网支架辅助能够提高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治疗效果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1.017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1-0072-03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是由于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多发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分析

【 摘 要】 目的 探讨颅 内多发宽颈动脉瘤的手术方 法 、 支架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支架辅 助弹簧 圈栓 塞 1 7例 多
发 宽颈 动 脉 瘤 患 者 , 共3 4个 动 脉 瘤 , 与 同期 采 用 开 颅 夹 闭术 1 8例 多 发 动 脉 瘤 患者 , 共夹 闭 3 6个 动 脉瘤 , 平 均住 院 日、 瘤 颈 残
余率及术 中、 术后 并发症对 比。结果 全部动 脉瘤均致密或近致密栓塞 , 与采用夹 闭术患者瘤 颈残 余率无 明显差别 。术 中及
术后并发症少 于开颅夹 闭患者 , 平均住院 日低 于开颅夹 闭患 者。结论 支架辅助 弹簧 圈栓 塞动 脉瘤是治疗 颅 内多发宽颈 动 脉瘤 的一种安全有效 的方 法 , 较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 可减轻手术创伤 , 降低并发症 的发生 , 缩短住 院时间。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s u r g e r y o f t h e m u l t i p l e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w i d e — n e c k e d a n e u y r s m s , s t e n t s e l e c t i o n a n d p e r i o p e r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所致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形成 3例 , 考虑 为支 架 损 伤血 管 内膜诱 发 血 栓 形 成 所致 , 我们 采用经 微 导 管灌 注尿 激 酶 及盐 酸替 罗 非 班进行 溶栓 , 血 管再通 , 术 后恢 复 良好 。
3 讨 论
形态、 大小 、 瘤 颈 的宽 度 、 载 瘤 动 脉及 穿 支 血 管关 系
辅 助 弹簧 圈技术 对动 脉 瘤 进 行栓 塞 , 均使 用 颅 内 自
膨 式支 架 , 运用半 释 放 技 术 , 1 7例 患 者 共 用支 架 1 9
枚, 其中C o d ma n的 E n t e r p r i s e支架 1 O枚 , E V3的
S o l i t a i r e 支 架 7枚 , L VI S支 架 1枚 , B AL T的 L E O
术相关 的并 发症 , 如血管痉挛、 术 中动 脉 瘤 破 裂 、 支
架移 位 、 血 栓形成 、 动 脉穿支 出血 、 支架 塌 陷 、 颈 内动
移位 2例 , 血 管痉挛 5 例, 血栓 形成 3例 。
2 结 果
2 0 1 0 年至 2 0 1 3年末共 用 支架 辅 助 弹簧 圈 技术 栓 塞颅 内宽颈 动脉 瘤 1 8 2例 , 其中 1 7例 出现 相关并 发 症 。发生率 为 9 . 3 , 其 中术 中动 脉瘤 破 裂 7例 , 3例 考虑微 导管 张力 过大刺 破 动脉瘤所 致 , 3例考虑
一
6 7 O 一
Chi n J L a b Di a g n, Ap r i l , 2 01 5, Vo 1 1 9, No . 4
文章 编 号 : 1 0 0 7 —4 2 8 7 ( 2 0 1 5 ) 0 4 —0 6 7 0 —0 2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例, 支架 内血栓形 成 1例 , 动 脉 分 支 血 栓 形成 1例 ,
穿 刺部 位 出血 1例 。 2 并发 症 的观 察与 护理 2 . 1 动脉 瘤破 裂再 出血 动 脉瘤 破 裂 可 发 生 在 术
前, 也 可发 生在 术 中和术 后 。术前 情绪 激动 、 用 力屏
与瘤 体 比 ≥ 1: 2 ) 。动 脉 瘤 直 径 最小 1 . 9 7 mm, 最 大1 2 mm; 瘤颈 最小 1 . 6 mm, 最大 7 . 3 mm, 瘤 颈≥ 4 mm 有 2 3例 , 瘤体 宽 : 瘤 颈< 2有 3 8例 。
应 用 专用颅 内 自膨 式 支 架结 合 可 脱 弹 簧 圈对 3 8例
颅 内宽颈 动脉 瘤患者 进行 介入 治疗 , 收 到 良好 效 果 。
现介 绍如 下 。
球 囊辅 助弹 簧 圈联 合 On x y胶 栓塞 。
1 . 3 结 果 本 组 3 8例 , 支 架 植 人 技 术 成 功 率
最 多 出现在 7 d之 内[ 3 ] , 做 好 术前 宣教 , 严格 控制 血 压 是 预防 和减少 再 出血 的重要 措施 。发现 动脉 瘤破
C o mp l i c a t i o n Nu r s i n g Ke y w o r d s I n t e r v e n c e t r e a t me n t I n t r a c r a n i a [ a n e u r s y ms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6 。 R 7 3 9 . 4 l
・
3 O ・
护士进修杂志 2 O 1 3 年 1 月第 2 8卷 第 1 期
支架辅 助弹 簧圈治疗颅 内宽颈动脉瘤 并发症的观 察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栓塞致密 , 操作过程不复杂 , 安全性高 。即刻栓 塞结果及 1 个月 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2
te t n f d . e k d i t c a i 1 n u y m s M e h d T e ci i a aa o p t n swi 2 wi e n c e - r ame t e n c e r rn a e r s . o wi n a a to s h l c l t f1 a i t n d 1 e t 1 d — ek di h n ta r n a n u y m s e tdwi o i e e t n o l r n l z dr to p c i ey ic u ig o u r p u e n r c a il e r s ae t c mb n d s n dc i we ea a y e e s e t l, n l d n f n u t r da — a r t h t a s r v 3 e r s sa d 9 r p u e n u y ms 1 tn swe e u e n l dn fn u o o m n n ep ie9 Re u t Al t e u y m n u t r d a e r s . 2 se t r s d i c u ig o e r f r 3 a d e tr r . s l s s l h se t wee s c e su l e l y d Ofal n u ys r a e t tn o i a in wi o l, o lt b i r t n tn s r u c s f l d p o e . l a e r mst td wi se t n c mb n t t c i c mp ee o l e a o y e h i o h s t i h n u y m s h e e 9 c s s a e r s n c e i u l n 1c s n t ea e r s wa c iv di a e , n u y m e k r sd a a ea d tmo iu l ai n i a e . tc a u a n i u r s a i t 2 c s s An io g - v z o n lto d a t lt lt e ae o l a o s o c re a e Al a e r s a e n f l we p f r 1 n h . ai n a n i a ee l td c mp i t n c u r d i 1 c s . l n u y msh d b e o l n p r ci n o d u 2 mo t s o F l w. p o g o r m h we o r c n l ai n i u f1 n u y m s 1n c t o t s g n t g ai n h d o l u f n i g a s o d n e a ai t 9o t 2a e r s . e k wi c n r t e t a n to a o a z o n o h a a s i r v d 2p r y v s a a e ys c v t r ia p a e . n l so I i a s id t s e s n o i e t mp o e . at iu l n u m a i we ed s p e r d Co cu i n t ss t f u et t t mb n dwi l y i e o h e c h c i o te t d . e k d i ta r n a n u y mswh c y p o e t ep r n r r . ese th sg o o l n e o l t a en c e r c a il e r s , ih ma r t c a e t t y T tn a o d c mp i c , s r wi n a h t ae h a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肖建英;华莎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14(19)10
【摘要】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146例,针对手术相关并发症,采取准确的评估,密切观察,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病人中,4例康复出院,1例死亡。
2例血栓栓塞、2例支架移位、5例脑血管痉挛、2例穿刺部位出血症状均得以控制,康复出院。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有效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页数】2页(P621-622)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弹簧圈;支架;并发症;护理
【作者】肖建英;华莎
【作者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9;R473.6
【相关文献】
1.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效果 [J], 张光润
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观察 [J], 张士永;毛更生
3.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栓塞手术配合及护理 [J], 唐新华;曲虹
4.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J], 郑达理;杨建雄;林立超
5.Enterprise支架与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分析[J], 余天垒;于耀宇;李延良;赵建伍;唐铸;裴美娟;刘璘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目的分析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5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的完全栓塞率为76.0%,而观察组的完全栓塞率为80.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能够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代替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wide-necked aneurysms. Methods 50 patients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7 of 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 in this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with 2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us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ete emboliz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6.0%,while the total occlusion rate was 8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16.0% in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12.0% after ope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wide neck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process of replacing balloon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Stent assisted;Coil embolization;Intracranial wide necked aneurysms;Complications所謂的颅内动脉瘤,指的是患者脑动脉血管壁上出现异常膨出状况,并破裂导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现大量出血的症状。
血管内支架植入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选取 2 0 1 3 年1 月~ 2 0 1 5 年1 月间我 院收治的
7 2 例颅 内动 脉 瘤。 病例 纳入 标 准 : ( 1 ) 根 据WHO有关 诊 断标 准, 确诊 为颅内动脉瘤 ; ( 2 ) 年龄在 3 O ~ 7 O 岁之间 ; ( 3 ) 签署 知
7 5 m g / d , 可 根据凝血 时间调整药 物剂量 。 有并发 症者及 时对
症处理 。
2 . 2 两 组不 良反应及 预后情况 比较
两组患者 主要不 良反
应有癫痫 、 再 出血 、 血管痉挛 、 脑梗塞等 , 组 间 比较研究组癫
痫> 0 . 0 5 ) ; 研 究 组
中图分类号 : R6 5 1 . 1 2 文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8 1 7 4 ( 2 0 1 7 ) 0 4 — 0 6 8 8 — 0 1 日夜陪护 ; ( 6 ) 5 分: 症状 严重 , 需要 日夜陪护 ; ( 7 ) 6 分: 死亡 。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 , 其破裂引起蛛 网膜下 腔出血 的死亡率可高 达 2 5 %一 6 0 %_ 1 J 。目前 临床多采 用手术 夹闭动 脉瘤治疗 , 疗 效确 切 , 但存 在手术创 伤大 、 难度 大及
2 结 果
切的优势 发展迅速 。 然而对 于宽颈动脉瘤 , 单纯 弹簧 圈常难 以完全栓塞或根本无法 治疗 , 因此支架辅助技术得到持续 的 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 笔者研究 了支架植入辅助 弹簧 圈栓 塞 治疗颅 内动脉瘤 的疗 效 , 为临床诊断治疗 提供理论借 鉴。 报
道如下 。
Mo d D i a g n T r e a t 现代 诊断与治疗 2 0 1 7 F e b 2 8 ( 4 )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并对其并发症进行护理所能获得的临床效果。
方法72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全部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治疗,然后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加以针对并发症的特殊护理。
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操作简单、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临床优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因此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特殊护理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支架辅助;球囊辅助;颅内宽颈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有35%的首次发病者于本年内再次出血,其中又有40%的患者死亡[1]。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多为治疗后出现了各种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导致的二次出血、血栓或栓塞等。
本文试对支架辅助治疗后的并发症护理进行相关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宽颈动脉瘤患者共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61.89±13.78)岁。
动脉瘤直径2~12 mm,瘤径大小2~7 mm。
全部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治疗,然后按照挂号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全部以支架作为辅助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全身麻醉后在右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放入支架,在覆盖瘤体、栓塞完毕后释放支架即可完成治疗。
治疗后进行不同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一般护理、饮食护理等。
研究组在实施常规护理措施的同时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对症的预防性护理。
具体如下。
1. 2. 1 动脉瘤破裂术前情绪激动或用力过度可能诱发动脉瘤破裂,因此术前应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平稳情绪,并告知咳嗽或屏气不可用力过度,以免血压过高造成再次出血。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分析目的对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自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6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18例。
其中,观察组采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3%(χ2=6.154,P<0.05),且随访显示,观察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11.1%,对照组患者病症复发率为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21,P<0.05)。
结论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进行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患者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n intracranial complex aneurysms. Methods 36 patients with comp 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to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shuangbanna Autonomous Prefecture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8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stent combined with spring coil embolism,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 and the rate was 83.3% in the control group(χ2=6.154,P<0.05),and the follow-up rate showed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11.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33.3 %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prominent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χ2=9.321,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the help of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has a good effect,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Stent combin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Intracranial complex aneurysms;Efficacy臨床中,颅内复杂动脉瘤作为一种严重的颅内肿瘤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颅内动脉管壁发生局限性的异常增加而导致的一种肿瘤情况[1],一般情况下,由于其位置比较隐蔽,并且瘤体形状相对复杂,随着肿瘤病变影响的扩大,容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2],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本文综述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和并发症中的应用情况。
针对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还总结了相关护理措施和并发症处理方法。
结论部分分析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究认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有望通过改进技术和加强研究进一步完善该治疗方案。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应用、护理、工作原理、优势、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血管畸形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
由于其易破裂和出血的危险性,极易导致中风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及其并发症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点之一。
研究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的工作原理、应用情况和护理措施,有助于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旨在总结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疗效,包括瘤体完全闭塞率、再出血率、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方面;2.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3. 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护理措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4.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的应用及护理。
在介绍了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疾病背景、治疗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在详细讲解了支架辅助弹簧圈的原理、在手术中的应用、术后护理作用,以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
结论部分总结了支架辅助弹簧圈的优势,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支架辅助弹簧圈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这一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并发症、手术、护理、治疗方法、研究意义、原理、术后护理、优势、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疾病背景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动脉壁赘生形成囊袋状扩张,使血流受阻,导致局部血管破裂而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并发症。
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发病过程多数比较慢,患者常常无明显症状或只表现为头痛、眩晕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
但一旦发生破裂,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伤。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动脉瘤夹闭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
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的应用为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并发症提供了新的选择,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目前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1.2 治疗方法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由于其特殊位置和形态,使得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颅骨开颅、暴露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分支、切除动脉瘤等步骤来清除动脉瘤。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直接清除动脉瘤,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率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和弹簧圈栓塞两种方式。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CN53-1221R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1):50耀54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傅西安1),钱苏荣1),王剑刃1),林荔青1),桑春生1),潘耀华2),蒲军3)(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8;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7;3)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昆明650101)[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62例,单发动脉瘤53例,多发动脉瘤9例(2个动脉瘤8例,3个动脉瘤1例),共计72个动脉瘤,除1例外,均行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完全填塞53个(74.64%),近全填塞17个(23.94%),部分填塞1个(1.42%).根据GOS预后评分,GOS5分52例,GOS4分6例,GOS3分3例,GOS2分1例.预后良好的患者(GOS4~5分)58例(93.5%).并发症发生率为14.5%,其中急性血栓形成3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脑血管痉挛3例;术中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术后有局灶性缺血性改变并伴轻度神经功能缺失1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但应当在临床操作中提高临床技能、总结分析临床处理经验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发生后的及时、正确处理亦相当重要.[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10X(2018)01-0050-05The Clinical Analysis on Complication of Stent-assisted Coiling in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FU Xi-an1),QIAN Su-rong1),WANG Jian-ren1),LIN Li-qing1),SANG Chun-sheng1),PAN Yao-hua2),PU Jun3)(1)Dept.of Neurosurgery,Suzhou Hospital A 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215008;2)Renji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200127;3)Dept.of Neurosurgery,The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65010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the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of patients with complex intracranial aneurysms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 and investigate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Methods62SAH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53cases of single aneurysms,9cases of multi-aneurysms(8cases of2aneurysms,1cases of3 aneurysms),amount to72aneurysms,71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Results Completed embolization53cases were completed with embolization partial embolization(74.64%),Nearly all embolization17 cases were nearly all embolization(23.94%),partial embolization and1case was s(1.42%).According to GOS,52patients with a score of GOS5,6patients with a score of GOS4,3patients with a score of GOS3,2 patients with a score of GOS1.58(93.5%)patients survived favorably.9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s(14.5%),3patients with acute thrombosis;2patients with rupture of aneurysms during surgery;3patients with cerebra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60126,81460174);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5FB060);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6NJMU152);苏州市民生科技-医疗卫生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SYSD2016121)[作者简介]傅西安(1973~),男,江苏连云港市人,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通信作者]蒲军.E-mail:1371001307@angiospasm;There was no obvious abnormality during the surgery in1patient,and there was a focal ischemic change followed by a mild neurological deficiency.Conclusions Stent 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ruptured aneurysm is safe,effective and feasible,but we should improve clinical skills,summarize the analysis in the clinical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clinical treatment so as to reduce complications.Timely and correct treatmen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hen complications occur.[Key words]Subarachnoid hemorrhage;Intracranial aneurysm;Endovascular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最主要原因[1],因其致残率及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由于其存在再次出血的可能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治疗尤为关键,因此对于SAH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的外科干预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2].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神经介入材料的更新换代,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由于其创伤小及治疗结果肯定,越来越多的神经中心采用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但宽颈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的治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仍较为棘手.单纯的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复杂动脉瘤在实际操作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有助于稳定动脉瘤内的弹簧圈,为复杂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许多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及可行性[3-5],虽然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罕见,但仍值得注意[6].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围手术期处理和预后,探讨笔者操作过程中的防范要点及并发症出现后的治疗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纳入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支架辅助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2例,单纯弹簧圈栓塞及其他介入方法治疗的患者不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9例,女37例;年龄27~79岁,平均(61±8)岁.Hunt-Hess分级[7]I级16例,Ⅱ级21例,Ⅲ级23例,Ⅳ级2例.1.2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证实为宽颈动脉瘤及梭形动脉瘤,62例患者,单发动脉瘤53例,多发动脉瘤9例(2个动脉瘤8例,3个动脉瘤1例),共计72个动脉瘤;其中后交通动脉瘤32个,前交通动脉瘤1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个,眼动脉段动脉瘤6个,椎动脉动脉瘤5个,基底动脉尖动脉瘤3个,其他部位动脉瘤4个;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4mm,或瘤颈:瘤体>1:2)55例,梭形动脉瘤11例,夹层动脉瘤6例.1.3围手术期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凝血系列、心电图、胸片等.入院至手术时间1h~3d,急诊术前准备后,患者进导管室,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动脉瘤数量、形态、大小、位置,在支架释放前给予欣维宁(替罗非班)静注,起始推注量为5μg/kg,在3min内推注完毕,而后以5μg/(kg·h)的速率维持滴注,术中不使用全身肝素化.术后欣维宁2.5μg/(kg·h)维持2h,术后即刻鼻饲拜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6个月后拜阿斯匹林100mg终身服用,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以了解颅内情况,脑室积血患者根据病情,术后反复腰穿放液或脑室外引流.1.4手术方法全麻成功后,采用Seldinger穿刺右侧股动脉,置6F动脉鞘,导引导管到位后行造影确定最佳工作角度,制定介入手术策略,微导管辅助下,0.014微导丝送至载瘤动脉远端合适位置,微导管到位满意后,撤出微导丝,根据载瘤动脉直径选取不同的支架导管系统,沿微导管送入Enterprise 支架或LVIS支架系统,介入微导管进入动脉瘤内合适位置,使用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1个或数个圈后,如有微弹簧圈部分进入载瘤动脉,即行支架释放,支架释放后依次填塞,每次解脱弹簧圈前均行造影观察动脉瘤填塞程度及载瘤动脉情况,直至造影满意、载瘤动脉通畅.2结果2.1即刻造影结果72个动脉瘤除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C1段夹层合并同侧A2宽颈动脉瘤,与患者家51第1期傅西安,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属沟通后,患者家属要求C1夹层先服药治疗以看效果),其余均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根据Raymond分级[8]评价术后效果,其中完全填塞53个(74.64%),近全填塞17个(23.94%),部分填塞1个(1.42%).2.2临床结果62例患者,术后随访半年,根据GOS预后评分[9],GOS5分52例,GOS4分6例,GOS分3例,GOS2分1例,统计分析的患者无死亡.预后良好的患者(GOS4~5分)58例(93.5%).半年后脑血管造影检查动脉瘤复发2例,复发率2.82%.2.3并发症62例患者,9例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5%,其中急性血栓形成3例;栓塞过程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脑血管痉挛3例;术中造影未见明显异常,术后有局灶性缺血性改变并伴轻度神经功能缺失1例.2.3.1急性血栓形成事件术中造影发现急性血栓形成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例,基底动脉1例,在出现急性血栓形成后,造影显示载瘤动脉血流缓慢至不显影,立即经微导管给予动脉接触溶栓:2例患者经欣维宁或尿激酶血栓内缓慢注射后血管再通,术后无明显神经缺失;1例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经欣维宁10mL血栓内缓慢注射,共3次,尿激酶10万U血栓内缓慢注射,共4次后经反复造影确认仍未再通(见图1-A,D),遂行右侧颈内造影提示右侧后交通代偿双侧大脑后血供,因考虑支架已释放,故在工作角度下经Prowler Plus释放Solitaire支架4.0/20覆盖闭塞段全长,与Enterprise部分重叠(见图1-B,C,E),Solitaire支架打开后造影显示:前向血流恢复,两侧P1、SCA显影(图1-F).术后继续给予欣维宁5mL/h静脉维持72h后,改拜阿司匹林100mg、波利维75mg双抗,术后患者除一过性复视外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术后CT未见明显缺血性改变.D E FA B C图1基底动脉尖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并发症处理经过Fig.1Handling process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basilar artery apex wide-necked a-neurysmA: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尖宽颈动脉瘤(瘤颈:7.69mm,最大径:14.01mm);B:支架及弹簧圈微导管到位;C:弹簧圈致密填塞,填塞过程中释放支架;D:栓塞结束造影示基底动脉远端闭塞,行多次欣维宁及尿激酶接触溶栓后均未再通;E:右侧颈内造影:提示右侧后交通代偿双侧大脑后血供;F:Solitaire支架释放后造影显示:前向血流恢复,两侧P1、SCA显影.第39卷52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3.2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1例为术中填塞出血,造影显示动脉瘤顶端破裂出血,迅速释放支架,快速致密填塞动脉瘤,术后仅出现轻微神经功能缺失,远期随访生活自理;1例为局麻下全脑血管造影时发现后交通动脉浆果样宽颈动脉瘤,行造影高压注射器注射时动脉瘤破裂,患者迅速出现癫痫大发作,全身抽搐并呕吐,立即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引器吸出胃内容物并置胃管胃肠减压防止呕吐误吸,静脉注射安定10mg控制癫痫,同时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下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术后行头颅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室出血铸型,急诊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患者经治疗远期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3.3血管痉挛术中造影发现脑血管痉挛3例,造影显示大血管管壁僵硬、管径节段狭窄>25%,其中1例为导引导管头端贴壁,调整导引导管头端位置,10min后再次造影缓解,另2例为载瘤动脉痉挛,暂停介入治疗操作后经微导管持续推入罂粟碱30mg,约10min后再次造影显示痉挛缓解,术中静脉持续微泵尼膜同(尼莫地平)注射液,患者术后行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缺血性脑改变,临床未见患者神经功能缺失.2.3.4术后神经功能缺失本研究出现1例术中未见急性血栓形成或脑血管痉挛,术后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肢体活动未见明显异常,此例患者为前面提及的造影发现颈内动脉C1段夹层合并同侧A2宽颈动脉瘤,与患者家属沟通后,患者家属要求C1夹层先服药治疗以看效果,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A2宽颈动脉瘤,结束前造影显示脑血管良好,全麻清醒后患者神志清,但有较严重的不完全运动性失语.3讨论大量的临床及基础实验证实[7-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虽然并发症少见,但有的病例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应该注意到,其中的一些并发症是可能避免的,因此本回顾性研究分析临床实际病例,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本临床技术的长处,尽量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丰富并发症发生后医生的应对经验.3.1急性血栓形成事件分析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急性血栓形成事件,对神经外科医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治疗过程中严重的血栓形成可造成大血管堵塞,不仅导致血管内治疗失败,而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以致患者死亡或重残;在治疗中也相当棘手,因为必须平衡治疗血栓形成的风险和术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当根据个体化患者和病例的特征性,来做出相应的处理,根据本研究中出现血栓形成3例,均出现在动脉瘤较致密填塞后,动脉瘤再出血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因此处理首要的任务是接触溶栓,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降低严重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由于笔者采用的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使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可能会导致原来释放的支架移位、血管损伤,增加出血风险,成功几率不大,因此首先仍采用将微导管置入血栓内进行欣维宁及尿激酶超选接触溶栓,效果还是明显的,4例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有3例溶栓成功,且无严重并发症.对于反复接触溶栓效果不佳的病例,笔者采用Solitaire支架覆盖血栓释放,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某些穿支丰富的动脉,此方法有很高的风险,因为双支架的置入使得穿支血管闭塞的风险大大增加.分析治疗过程中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原因可能为:(1)术前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术前准备;(2)金属支架推送释放时对血管壁的刺激,在血管内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3)支架打开或贴壁不良.笔者总结了需要注意的事项,可能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术中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1)支架置入前静脉推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欣维宁100mL:5mg)负荷量11~13mL,之后静脉泵入6~9mL/h(据公斤体重计算药量),维持36~72h;(2)术中操作动作轻柔、细致、尤其在释放支架过程中准确定位,避免动脉内膜受损伤;(3)选用合适的支架降低支架打开及贴壁不良发生率;(4)手术全过程经导引导管灌注肝素生理盐水(500mL含肝素钠3000U),保持同轴系统肝素生理盐水的持续静滴以局部肝素化.3.2术中动脉瘤破裂分析介入治疗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可能的原因有:(1)动脉瘤的自然形态和病理学特征,如血泡样动脉瘤、浆果样动脉瘤治疗中出血的风险会大大增加;(2)麻醉的配合,全麻过程中血压较高、患者呛咳、返流误吸等任何引起颅内压短暂急剧升高的情况均可诱发动脉瘤破裂;(3)高压注射器的调节,SAH患者在高度怀疑责任动脉瘤的血管53第1期傅西安,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造影时,原则上应将速度、造影总量和压力调整在该血管内较低水平,例如颈内动脉笔者可调节至:4mL/s,6mL,250psi,相当于椎动脉内造影的标准;(4)术者的技术因素,同样很重要,例如每一枚弹簧圈的大小、型号选择、支架的选择、术者的术中操控能力,均与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术中出血会导致血管内治疗异常凶险,如出血进一步增加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术中紧急处理至关重要.笔者总结的处理方法希望能有部分借鉴作用:(1)局麻造影时出现癫痫发作,应立即使用抗癫痫药物、镇静、插管,CT检查决定治疗方法;(2)严格控制血压、保持麻醉平稳;(3)及时中和肝素、快速填塞动脉瘤腔;(4)术后亦严格控制血压、及时复查CT以明确介入治疗效果和颅内出血情况,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3.3术中血管痉挛分析本研究中出现动脉痉挛的程度较轻,但也应引起笔者重视,考虑可能的原因有:(1)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血管壁的直接刺激;(2)术者在输送导丝及导管时操作不轻柔;(3)造影导管或导引导管头端位置不良,反向或贴壁,导管头端反向时造影剂压力过大刺激动脉壁,贴壁时导管直接刺激动脉内壁均可能导致血管痉挛;(4)造影剂浓度过高,局部压力过大亦可诱发.治疗中局部及全身应用扩血管药物、暂停操作均可使脑血管痉挛缓解,但笔者也要注意避免上述诱发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减少其发生率.3.4术后神经功能缺失分析在行血管内治疗中必须保证患者全麻稳定,因此在操作中有一些终末端、较小的缺血事件并不能通过造影反映,在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神经功能缺失.在本研究中1例患者手术结束前造影并未见到明显异常,而术后出现较严重的运动性失语,分析原因可能为同侧的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夹层动脉瘤呈纺锤样,中间部分管腔狭窄>50%,而手术操作中导引导管必须经过此夹层,导引导管经过狭窄部位并在治疗中较长时间放置,会引起颈内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因此局部血流改变,可能会有小的栓子进入前循环终末血管,导致远端的功能区腔隙性脑梗塞.这一例的经验教训会促使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和患者家属沟通,征得家属同意后先处理颈动脉夹层动脉瘤这样的缺血危险因素,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动脉瘤的预后因素很多,引起并发症发生的因素也很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总结临床经验、提高手术技能,结合神经介入器材更新发展的突飞猛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会更加简单化和安全有效.[参考文献][1]LUO H,SONG W X,JIANG J W,et al.Effects of pread-mission beta-blockers on neurogenic stunned myocardium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meta-anal-ysis[J].ClinNeurolNeurosurg,2017,158(7):77-81.[2]毛颖.脑动脉瘤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5):433-434.[3]LEE C J,LEE K W,CHEN W L,et al.Images diagnosis and emerg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hemorrhagic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A Case Report[J].ActaNeurolTaiwan,2016,25(2):45-50.[4]ORDONEZ-RUBIANO E G,VON-DIEMLING C,COR-TES-LOZANO W,et al.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agiant aneurysm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using smalland large coils(penumbra coil400)[J].Cureus,2016,8(8):e762-762.[5]GROSS B A,MOON K,DUCRUET A F,et al.A rare but morbid neurosurgical target:petrous aneurysms and theirendovascular management in the stent/flow diverter era[J].NeurointervSurg,2017,9(4):381-383.[6]KOCUR D,ZBROSZCZYK M,PRZYBYKO N,et al.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of wide-neck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s:Review of consecutive34cases[J].Neurol Neurochir Pol,2016,50(6):425-431.[7]IWONA OBUCHOWSKA,GRZEGORZ TUREK,et al.Early intraocular complications of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fter aneurysm rupture[J].Neuroophthalmology,2014,38(4):199-204.[8]FARGEN K M,BLACKURN S,CARPENTER J S,et al.Early results of the axium microFX for endovascular repairof intracranial aneurysm(AMERICA)study:a multicenter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registry[J].Neurointerv Surg,2014,6(7):495-499.[9]DINCA E B,BREHAR F,GIOVAN A,et al.Challenges in a case of ophthalmic artery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J].Asian J Neurosurg,2017,12(1):106-108.(2017-10-03收稿)第39卷54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给予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比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支架组,22例完全栓塞,3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对照组,21例完全栓塞,4例次全填塞,2例部分填塞,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27),对照组为7.5%(2/27),经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并发症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见于脑动脉血管管壁上的异常膨出现象,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如今,介入栓塞在该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得到了临床医师的普遍认可。
本文以54例患者为对象,探讨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54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支架组(n=27)与对照组(n=27)。
对照组,12例男性,15例女性,43-68岁,平均(50.3±2.89)岁。
支架组,10例男性,17例女性,40-69岁,平均(51.9±2.47)岁。
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没有明显差异,组间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1.2.1对照组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操作如下:予以全身麻醉处理,在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一侧股动脉,放置球囊于动脉瘤口,另一侧,置入微导管至动脉瘤中,充盈球囊,经由微导管,快速将弹簧圈栓入至动脉瘤,弹簧圈完全填入后,慢慢泄掉球囊,完全泄去后,行DSA,观察弹簧圈位置与稳定性,球囊再次充盈,随后,解脱弹簧圈,完全泄去球囊后,将球囊撤回,术毕。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分析黄青良;桂勇平;杜建胜;江志群;汪阳;周于凡;周小兵【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32)003【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
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患者153例(女92例,男61例,平均年龄48.6岁),应用SolitaireAB(EV3公司)支架,分析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153例患者共有167枚动脉瘤,支架共植入167枚,前循环动脉动脉瘤131枚,后循环动脉瘤36枚,并发症发生率为15例(9.8%),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4例为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第2天破裂出血),术后血栓形成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
其中DSA随访98例(64.1%),无症状性血管狭窄或闭塞5例。
动脉瘤复发1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3例。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仍有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血栓形成、TIA的发作及支架内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仍需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围手术期的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总页数】3页(P450-452)【作者】黄青良;桂勇平;杜建胜;江志群;汪阳;周于凡;周小兵【作者单位】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330006;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344000 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344000江西省抚州市,南昌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J], 黄刚;徐静宜2.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J], 王龙海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J], 袁川;刘伶;朱云飞4.Lvis支架与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对比 [J], 易田康5.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分析 [J], 郑达理;杨建雄;林立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分析侯青;徐跃峤;程玮涛;王宁;张鸿祺;李桂林;何川;叶明【期刊名称】《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6(013)005【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perioperative clinical character of the 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 intracranial aneurism treated with stent-assisted coiling(SAC). Methods 203 case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 treated by SAC were enrolled retrospectively(ruptured aneurysm group 45 cases and un-ruptured,aneurysm group 158 cases)and the perioperative clinical character of the serious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11 cases)was further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rate of serious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was 5. 4%,11 cases of patients with 13 aneurysms got 13 stents. In the ruptured aneurysm group, 5 cases(11. 1%)suffered 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including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n one case, postoperative stent-related ischemia in one case,both 2. 2% . Postoperative bleeding 2 cases(4. 4%),and one case of bleeding during anesthesia induced stage(2. 2%). In the 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n three cases,and postoperative stent-related ischemia in three cases,both 1. 9% . No bleeding case during anesthesia induced stage or postoperative period. Although active rescue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8 patients eventually died,and the totalmortality rate was 3. 9% . Conclusion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atients following SAC treatment may suffer from bleeding,ischemia,sever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severe disability,and even die. So,we have to strengthen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在围手术期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类型和转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分析赵玉龙;张海峰;董玉书;蒋为;郝广志;梁国标;高旭【摘要】背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已成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重要技术,对于该技术的相关并发症以及防治策略尚缺少系统分析.目的:系统分析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和梭形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探讨该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从2003年7月到2009年12月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3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针对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详细分析原因和总结处理经验.结果与结论:①接受治疗的239个动脉瘤中,2个动脉瘤因血管迂曲支架未能到位,1个动脉瘤支架释放后3个月复查造影动脉瘤消失,其余236个动脉瘤顺利完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中支架顺利到位,放置满意;②操作相关并发症包括:血栓形成(n=13)、动脉瘤术中破裂(n=8)、弹簧圈突出(n=5)、占位效应(n=3)、血管损伤(n=3)和支架移位(n=2);③操作相关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10/232)和1.3%(3/232).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非操作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在129例急性期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为18.6%(24/129)和7.0%(9/129);④88.4%(205/232)患者预后满意(mRS 0-2分),术后无(再)出血发生;⑤155例患者(159个动脉瘤)接受脑血管造影随访,总体再通率为14.5%(23/159).随访中无支架或弹簧圈移位发生.迟发性并发症包括支架内狭窄(n=2)和穿支血管闭塞(n=2);⑥结果表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和再通率低.血栓形成是主要的操作相关致残、致死因素.支架对载瘤动脉的长期影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BACKGROUND: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complex aneurysms.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alysisof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related to this technique.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during perioperative and follow-up periods and to assess the safety of this metho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32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239 wide-necked aneurysms who underwent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at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Command from July 2003 to December 2009 was performed. Angiographic results and clinical outcomes were evaluated. A variety of complications were analyzed.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the procedure,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angiographic results, clinical outcomes and follow-up angiography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tenting was successful in the 236 of 239 aneurysms.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ed thomboembolism (n=13), intraprocedural rupture (n=8), coil protrusions (n=5), new mass effect (n=3), vessel injury (n=3), and stent dislodgement (n=2). Procedure-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as 4.3% (10/232) and 1.3% (3/232), respectively. Non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attributable to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129 patients with acute ruptured aneurysms were symptomatic vasospasm (18.6%,24/129) and 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 (7.0%, 9/129). Favorable clinical outcomes (mRS 0-2) were observed in 88.3% (205/232) of the patients, and no rehemorrhage of treated aneurysms occurred. Follow-up angiography was obtained in 155 patients (159 treated aneurysms). The overall recanalization rate was 14.5% (23/159). No stenting or coilingdisplacement occurred during the follow-up. Delayed complications included in-stent stenosis (n=2) and penetrating artery occlusion (n=2). In conclus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is a safe technique with low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 Thromboembolism is the main cause of procedure-related disability and death. Nevertheless, further long-term follow-up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durability of these promising results.【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7(021)034【总页数】7页(P5506-5512)【关键词】生物材料;颅内动脉瘤;支架;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随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者】赵玉龙;张海峰;董玉书;蒋为;郝广志;梁国标;高旭【作者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医学研究所,辽宁省沈阳市1108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 引言 Introduction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方法[1]。
1997年Higashida等[2]最先报道应用冠脉支架结合弹簧圈成功栓塞急性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
此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治疗手段,不但提高了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而且降低了动脉瘤再通的可能性。
随着多种颅内专用支架的相继问世,进一步拓宽了该技术的适应证。
但是,对于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临床应用并发症的报道少见,且病例数量有限。
尚未有基于单中心较大样本的系统并发症分析。
该研究系统地记录和分析了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和随访并发症,探讨材料和技术的安全性,为今后新材料改进和研发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Subjects and methods1.1 设计临床回顾性分析。
1.2 时间及地点 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完成。
1.3 对象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②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232例患者共239个动脉瘤接受治疗,男90例,女142例;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52.5岁。
其中225例患者有1个动脉瘤,7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
临床表现:110个未破裂动脉瘤,其中35个表现头痛,29个既往破裂出血,22个无临床症状,13个导致颅神经麻痹,11个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29例129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39例,Ⅱ级46例,Ⅲ级34例,Ⅳ级7例,Ⅴ级3例。
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均行头CT检查,其中36例见高密度影像。
129例破裂动脉瘤患者中,Fisher分级Ⅰ级35例,Ⅱ级45例,Ⅲ级29例,Ⅳ级20例。
5例术前合并脑积水表现。
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并通过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空间关系。
动脉瘤的部位、大小:239个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49个,前交通动脉瘤12个,颈内动脉床突旁及眼动脉段动脉瘤78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0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4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7个,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5个,基底动脉瘤18个,椎动脉动脉瘤17个,椎-基底动脉结合部动脉瘤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