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过敏、脑水等溶栓常见并发症、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脑缺血性病变,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静脉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减少患处脑组织的缺血损伤,从而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其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本文旨在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以提供临床治疗的参考。

一、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定义和分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指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在原发脑梗死区内或外出现新的脑出血性病灶。

根据出血灶的位置和体积,可以将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小量出血:出血灶体积小于30%原发梗死区;②大量出血:出血灶体积大于30%原发梗死区;③颅内出血;④颅外出血。

二、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1. 年龄:年龄是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患者由于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和脑血管脆性增加等原因,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2. 既往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脑动脉瘤等疾病的患者,由于其血管已有基础性病变,因此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更高。

3. 血压控制: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与患者的血压水平密切相关。

血压过高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过度降低血压又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增加患者的脑缺血损伤。

4. 治疗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指患者发病后开始治疗的时间,通常认为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时间窗内的延长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5. 溶栓药物:不同的溶栓药物对出血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如尿激酶溶栓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对出血的影响较大。

三、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后影响1. 出血转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致命性脑疝、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

脑病科常见病操作技巧经过流程

脑病科常见病操作技巧经过流程

一、脑卒中诊治流程1.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诊治流程图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接诊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绿色通道接诊流程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诊治流程图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流程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流程图6.Rt-PA 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Rt-PA 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 出血转化的处理出血转化指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出血性卒中2.系统性出血立即停止使用rt-PA检测凝血功能(PT 、APPT 、纤维蛋白质)、全血计数及配血 适当支持疗法:检测血压、补液、输血、改善循环 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 如纤维蛋白原过低(<1g/L ),可给予冷沉淀物(含纤维蛋白原和VIII 因子)3.血管再闭塞的处理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溶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联合应用GPIIb/IIIa 抑制剂可减少再闭塞发生和治疗再闭塞4.血管源性水肿的处理如仅局限于舌部,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和采取鼻咽通气道,如病情进展出现喉头水肿,可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旦患者出现全身反应,即刻应用肾上腺素当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时,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维持呼吸通畅因ACEI类药物使水肿加重,建议溶栓时停用Array5.过敏的处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 的 TIA 患者:血管介入颅外椎动脉狭窄伴有症状性颅外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 TIA 患者:支架置入术锁骨下动脉狭窄和头臂干狭窄: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 颅外颈动脉狭窄:对于近期发生 TIA 合并同侧颈动脉颅外段中重度狭窄(50%-99%)者可行CEA 或 CAS 治疗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治流程图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治流程图8.急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图急性脑出血诊治流程图9.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流程图^~10.去骨瓣减压手术外科操作流程图去骨瓣减压手术诊治流程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静脉溶栓是通过溶解血栓,改善脑血流,保护患者的脑组织,但在治疗过程中,出血转化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溶栓药物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外层脑血管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的作用,导致血管壁的破坏;二是患者本身的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异常,使得溶栓后易发生出血。

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1. 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

年龄越大的患者出血的风险越大,女性患者相较于男性患者出血的风险也较高。

2. 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包括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是否接受过相关手术治疗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的风险和预后。

3.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是影响静脉溶栓后出血和预后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规定的时间窗内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出血的风险,并且提高患者的预后。

4. 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脑梗死体积较大等,这些并发症会增加出血的风险,并影响患者的预后。

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这些药物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也会对出血转化和预后产生影响。

三、预防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策略1. 严格控制溶栓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2. 加强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和凝血机制的监测,及时调整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3. 加强对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的评估,及时处理患者的并发症,降低出血的风险。

4. 采取规范的脑卒中急救流程和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结论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手段,但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对出血转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并且加强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一文总结5种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但静脉溶栓带来的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脑出血转化、血管再闭塞、溶栓后脑水肿等是静脉溶栓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对这些并发症进行预警和处理,为临床提供参考。

脑出血转化根据《中国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诊治共识2019》[1],出血转化是指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自发性出血转化)和采取干预措施后(包括溶栓、取栓和抗凝等)的出血(继发性/治疗性出血转化)。

根据NINDS研究结果提示,96%的出血转化发生于静脉溶栓后36h内,结合ECASS-II研究则建议时限修改为36h-7d,在静脉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7d内出现病情加重,且头颅 CT/MRI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

脑出血转化的发生跨度较大,通常与溶栓药物的剂量、溶栓时间窗、卒中的严重程度等有是直接关系。

通常,ASPECTS评分<7分的患者通常更容易发生出血转化。

其中,临床可采用 NIHSS 评分增加≥ 4 分或表1中其他标准来定义临床症状加重(症状性出血转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症状性出血转化,而影像学分型可采用ECASS或Heidelberg 法。

出血转化的一般处理原则与自发性脑出血的治疗类似,包括必要时行循环和呼吸支持、血压管理、监测神经功能恶化情况、预防血肿扩大、治疗颅内高压以及处理出血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包括癫痫发作等对症处理。

同时应注意寻找导致出血的可调节原因并进行处理,例如血压的控制、凝血功能检测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同时,症状性出血转化应停用抗栓和rt-PA等致出血药物: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必要时可考虑辅助使用逆转凝血功能紊乱的药物,包括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抗纤维蛋白溶解剂(凝血酸或氨基己酸)。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数据显示,静脉溶栓后约11.8%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恶化(NIHSS评分≥4分),其中82%的患者发生持续闭塞或再闭塞。

早期再闭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静脉溶栓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恢复脑血流,但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出血转化。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脑动脉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等。

静脉溶栓的主要作用是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改善症状。

但在治疗过程中,溶栓药物也会破坏原有的血栓形成平衡,导致出血的风险增加。

出血转化的具体机制包括血管内皮损伤、凝血系统激活、溶栓药物对血小板和血管壁的影响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出血转化成为了静脉溶栓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二、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策略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医生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策略,包括严格的患者筛选、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和严密的监测措施等。

患者的筛选非常重要,需要排除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比如近期手术、胃肠道出血、外伤等。

在用药方面,应该个体化处理,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用药史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溶栓药物和剂量。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凝血功能、头颅影像学等指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降低出血风险。

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出血转化的风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脆性增加,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性别也会对出血的发生产生影响,女性患者由于生理构造及激素水平的差异,出血的风险较男性略低。

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合并症也对出血的风险有直接影响,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

脑卒中溶栓患者溶栓后并发症护理

脑卒中溶栓患者溶栓后并发症护理

脑卒中溶栓患者溶栓后并发症护理
1、出血性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特别注意早期有无口腔黏膜出血、齿龈出血、皮下出血、黑便、血尿、呕血等先兆症状以及颅内有无出血征象等。

若有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停止溶栓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

在溶栓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及肢体变化。

若患者发生头痛、呕吐、视盘水肿、脉搏缓慢洪大、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加上言语不清、肢体再度出现活动障碍等则揭示并发脑出血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复查头颅CT,采取各项急救措施O
2、再灌注脑损伤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多语、多动及血压升高等,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瞳孔改变,有无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缓慢等颅内高压增高表现,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有效的使用脱水剂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3、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并发症护理
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的变化情况。

若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复查头颅CT,及时给予改善脑循环和脱水降颅内压。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静脉溶栓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方法。

尽管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也不能轻忽。

本文旨在探讨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探究共归入了3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患者。

通过对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治疗过程等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年龄是引起出血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年龄越大,患者的出血风险也越高。

2. 性别也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有关。

女性患者的出血风险更高。

3. 患者的基础疾病也是影响出血并发症的因素之一。

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风险更高。

4. 溶栓药物的剂量和溶栓时间也是影响出血并发症的因素。

若果溶栓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患者的出血风险也增加。

5. 术前危险因素评估不充分也容易导致出血并发症。

医生在治疗前应专注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6. 外科手术和遥离就医中断治疗也是引起出血并发症的原因。

在手术前后和治疗期间,患者需要接受更为密切的监护和输入血制品、止血剂等药物。

本探究结果表明,静脉溶栓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溶栓过程本身有关,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溶栓剂量等因素有关。

鉴于不同患者的状况不同,治疗过程也需要个性化。

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为患者制定更为科学、安全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静脉溶栓,出血并发症,危险因素,个性化治疗,评估分7. 临床护理干预也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护士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血液凝血功能等指标,准时发现异常状况并实行适当措施。

8. 患者教育也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关键。

患者应了解溶栓治疗的原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等,以便准时就医。

9. 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和监测指标也是预防出血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医疗人员应确保溶栓治疗的使用适应证、精通溶栓剂量和时间的把握,以及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液凝血功能。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刘璇;李秀荣;闻红斌;付斌芳【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出血组,另选择30例同期行溶栓治疗后未发生脑出血转化者作为对照组。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蛋白尿、吸烟情况、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出血组蛋白尿、糖尿病、脑白质疏松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6.7%(17/30)比23.3%(7/30),60.0%(18/30)比30.0%(9/30),63.3%(19/30)比23.3%(7/30),40.0%(12/30)比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脑白质疏松及 NIHSS 评分>22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尿蛋白、脑白质疏松以及 NIHSS评分>22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 H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Methods Total of 30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therapy in Xiangyang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 . 2002 to Sep.2014 were collected as hemorrhage group,and another 30 cases without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fter thrombolysis treatment were collected as control group.Age,gender,body mass index,proteinuria,smoking status and the onset-to-thrombolysis timewere collected and the risk factors of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treatment were analyzed.Results Proteinuria,diabetes,leu-koaraiosis,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 NIHSS) score before thrombolysis >22 point of hemorrhag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56.7%(17/30) vs 23.3%7/30 ),60.0%(18/30) vs30.0%(9/30),63.3%(19/30) vs 23.3%(7/30),40.0%(12/30) vs 10.0%(3/30)],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eukoaraiosis,NIHSS scores>22 scores and proteinuria were th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after thrombolysis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Conclusion Leukoaraiosis,higher NIHSS scores and proteinuria ar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which calls for due attention from the clinician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6【总页数】3页(P1228-1230)【关键词】脑梗死;溶栓;出血转化;危险因素【作者】刘璇;李秀荣;闻红斌;付斌芳【作者单位】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襄阳441021;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襄阳 441021;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襄阳 441021;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湖北襄阳 44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上的重大进展之一,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易引发医患纠纷。

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 荟萃分析提示,NIHSS每提高1分,出血风险增加1.38倍
2.4 NIHSS评分
临床指标
NIHSS<15分
统计1739 例溶栓 病人,NIHSS<15 分HT风险小。
2011年德国一项研究纳入174例出现症状6 h内接受rt-PA) 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15分者转归较好。
2.4 抗血小板药物
(优选)静脉溶栓前出血风险预测及溶栓后不良反应处理
年龄对t-PA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性结果不一致 度占位效应
NINDS试验的辅助分析发现年龄并不是症状性出血的预测因素
2、临床指标 敏感性92%,特异性74%,PPV26%,NPV99%
特异性87%,PPV41% 与非AP组相比,AP 组SICH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Jorg Berrouschot,et al, stroke,2005.
61—180分: 33 858 (31.7%) 180分以上: 42 846 (40.1%).
Jeffrey L.Saver.et al.stroke.2010
1小时内到院者更多接受了溶栓治疗
2.2 年龄
临床指标
➢ 年龄对t-PA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性结果不一致
• ATLANTIS, ECASS, NINDS rt-PA 的荟萃分析,发现老年是溶 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一、生化指标
HT预测
1、血浆细胞纤连蛋白(c-Fn)/ 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s-9)
2、血糖
3、蛋白尿 4、血管粘着蛋白1(VAP-1)/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
(SSAO)活性
1.1. c-Fn和MMPs-9
生化指标
多中心验证性研究 135名患者,起病3小时内溶栓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出血转化的处理
出血转化指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出血性卒中
怀疑出血转化
(新发头痛、神经功能恶化、意识减弱)
停止 rt-PA
立即检测:立即做头 CT 平扫准备 6 单位血小板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
间、部分凝血活酶时
准备 6-8 单位冷沉淀物间、纤维蛋白原)
血常规(全血计数)
CT 提示出血
是否
继续溶栓
查看化验结果
给予冷沉淀物和血小板
神经外科会诊
2.系统性出血
立即停止使用 rt-PA
检测凝血功能( PT、 APPT、纤维蛋白质)、全血计数及配
血适当支持疗法:检测血压、补液、输血、改善循环
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
如纤维蛋白原过低(<1g/L ),可给予冷沉淀物(含纤维蛋白原和VIII因子)
3.血管再闭塞的处理
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溶栓
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
联合应用 GPIIb/IIIa抑制剂可减少再闭塞发生和治疗再闭塞
4.血管源性水肿的处理
如仅局限于舌部,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和采取鼻咽通气道,如病情进展出现喉头水肿,可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
一旦患者出现全身反应,即刻应用肾上腺素
当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时,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必要。

rt-PA溶栓并发症处理流程

rt-PA溶栓并发症处理流程

rt-PA溶栓并发症处理流程处理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出血转化的处理:出血转化是指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的出血性卒中。

如果怀疑出血转化,如新发头痛、神经功能恶化或意识减弱,应立即停止rt-PA并进行检测,包括头CT平扫、血小板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冷沉淀物时间、纤维蛋白原和全血计数。

如果CT提示出血,则需要进行神经外科会诊。

如果检测结果正常,则可以继续溶栓并给予冷沉淀物和血小板。

系统性出血的处理:如果出现系统性出血,则应立即停止使用rt-PA并进行检测,包括凝血功能、全血计数和配血。

同时需要进行适当的支持疗法,如检测血压、补液、输血和改善循环。

抗纤溶治疗,如氨甲环酸,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果纤维蛋白原过低,则可以给予含纤维蛋白原和VIII因子的冷沉淀物。

血管再闭塞的处理:根据专家共识,溶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管再闭塞的发生。

此外,联合应用GPIIb/IIIa抑制剂也可以减少再闭塞的发生,并且可以用于治疗再闭塞。

血管源性水肿的处理:如果血管源性水肿仅局限于舌部,可以给予抗组胺药物并采取鼻咽通气道。

如果病情进展出现喉头水肿,则可以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全身反应,则应立即应用肾上腺素。

如果出现气道梗阻,则需要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避免发生呼吸衰竭。

必要时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在溶栓时,ACEI类药物可能会使水肿加重,因此建议停用。

过敏的处理: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则应立即停止使用rt-PA并进行紧急医疗评估,包括A气道、B呼吸和C循环。

根据严重程度进行治疗,轻者可以静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重者则需要使用肾上腺素(雾化吸入或肌注)并进行气管插管。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评估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评估

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评估简介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

尽管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恢复血液供应和减少梗死面积,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因此,预后评估对于衡量治疗效果和指导后续护理非常重要。

常见并发症以下是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的并发症:1.颅内出血: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颅内出血可导致脑组织损伤和神经功能丧失。

2.栓子再栓塞:静脉溶栓治疗后,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栓子再栓塞的情况。

这可能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组织血供再次中断,进一步加剧脑损伤。

3.血栓栓塞: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溶栓药物可能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活化,导致出血性并发症和血栓栓塞。

4.出血性转化: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性转化,即原本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区域转化为出血性脑卒中。

预后评估准确评估RtPA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预后对于制定后续治疗计划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后评估的常用方法:1.CT扫描:CT扫描可以帮助检测颅内出血和栓子再栓塞的情况。

颅内出血可通过扫描结果来确定出血范围和程度。

2.神经透视:神经透视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和栓塞情况。

这可以帮助确定血液供应是否恢复正常。

3.神经功能检查:神经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

这可以用于预测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康复时间。

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但并发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对于RtPA静脉溶栓后常见并发症的预后进行评估至关重要,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和护理策略,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如何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

如何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

如何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引言在临床医学中,溶栓治疗是治疗心肌梗死、脑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常用方法。

然而,溶栓治疗后出血是一个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生命危险。

因此,了解如何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溶栓后出血转化溶栓后出血转化是指在溶栓治疗后,原本受到缺血的组织再度受损,出现出血情况。

这种出血可能由于栓塞解除后组织再灌注造成的损伤、溶栓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凝血因子异常等多种因素引起。

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方法1. 严格控制溶栓治疗的适应症溶栓治疗必须在正确的适应症下进行,以减少出血风险。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应根据相关指南和协议进行选择。

对于脑梗死患者,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出血风险,进行决策。

2. 选择合适的溶栓治疗药物和方案不同的溶栓治疗药物和方案具有不同的出血风险。

临床上常用的溶栓治疗药物包括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

在选择药物和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出血风险,并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制定个性化预防出血方案在溶栓治疗后,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预防出血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应用。

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损伤部位的机械刺激、控制血压、保持血液稀薄等措施。

4. 监测出血风险指标在溶栓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出血情况。

常用的出血风险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监测结果需要及时与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5. 加强患者教育和合作治疗患者教育是预防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溶栓治疗的意义、风险和注意事项等。

患者需要全面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治疗和监测。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活动和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风险。

6. 积极处理并控制并发症溶栓治疗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介入溶栓的并发症

介入溶栓的并发症

介入溶栓的并发症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塞等疾病。

虽然溶栓疗法效果显著,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栓疗法的常见并发症,并对其预防和处理进行探讨。

首先,最常见的溶栓疗法并发症是出血。

由于溶栓药物本身的特点,溶栓疗法会导致全身或局部的出血。

轻者可表现为鼻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

出血的发生与溶栓剂的种类、剂量、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有关。

预防出血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患者,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剂量的调整。

出血发生后,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给予相应的止血治疗措施,如输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以减轻出血的程度。

其次,溶栓疗法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溶栓药物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患者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发热、皮疹、荨麻疹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紊乱,如低血压、心律失常等。

预防过敏反应的关键是患者的过敏史记录,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溶栓药物。

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此外,溶栓疗法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再栓塞、溶栓不全等。

再栓塞是指在溶栓治疗后再次形成血栓,导致血管再次闭塞。

再栓塞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导致心肌无血液供应,加重心肌损伤。

溶栓不全是指溶栓治疗后,原有血栓未能完全溶解,仍然存在部分血栓。

溶栓不全可能与溶栓剂的剂量、服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的关键是加强术后观察,定期复查溶栓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溶栓疗法在治疗血栓性疾病时效果显著,但并发症的发生也不可忽视。

出血、过敏反应、再栓塞和溶栓不全是常见的溶栓疗法并发症。

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个体化剂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同时,患者在溶栓疗法期间也应加强自我观察,若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各系统常见的并发症

各系统常见的并发症

各系统常见的并发症
(1)心血管系统常见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肌梗塞/再梗塞、心脏骤停、出血、栓塞、高血压危象。

(2)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呼吸衰竭、气胸、肺性脑病、咯血/再咯血、窒息、感染。

(3)消化系统常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穿孔,肝昏迷,消化道梗阻,电解质紊乱。

(4)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脑出血、惊厥发作、脑水肿、窒息、感染。

(5)泌尿系统常见并发症:急性肾衰、尿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出血/再出血。

(6)生殖系统常见并发症:产前出血、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妊娠合并高血压综合征、产褥感染。

(7)血液系统常见并发症:出血、感染、贫血。

(8)肌肉骨骼系统常见并发症:病理性骨折、废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

(9)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常见并发症:甲亢危象、低血糖反应、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低钙血染、过敏反应。

(10)药物治疗常见并发症:抗凝血治疗的副作用、出血、抗肿瘤治疗的副作用、化疗药物副作用、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副作用、洋地黄中毒。

注:此合作性问题的陈述方式可以写明相关因素,如出血与抗凝治疗有关。

(11)与手术有关的常见并发症: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肺不张、失血/术
后休克。

要补服。

溶栓后出血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全文)

溶栓后出血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全文)

溶栓后出血评分的临床应用及进展(全文)缺血性卒中是我国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研究证明rt-PA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出血转化是溶栓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2.4%-4.9%,致残率高达90%,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溶栓后出血(hemorrhage after thrombolysis,HAT)评分是Lou等利用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数据库和其单中心数据库中的400例卒中后溶栓患者制定的出血转化预测模型。

HAT评分可有效地预测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从而个体化地判断溶栓利弊。

本文就HAT评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溶栓后出血转化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可根据有无临床症状的恶化分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和无症状性颅内出血。

根据影像学血肿的占位效应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e infarction,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atoma,PH),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是SICH和有明显占位效应的PH。

目前常用3种标准来定义SICH:NINDS标准、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2(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2,ECASS-2)标准和卒中溶栓安全实施监测研究(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Monitoring Study,SITS-MOST)标准(表1)。

根据临床统计资料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10.0%-43.0%,SICH的发生率为1.7%-8.8%,SICH可造成患者病情恶化、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转化、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过敏、脑水等溶栓常见并发症、
处理办法及注意事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常见并发症,除出血转化外,还包括系统性出血、血管再闭塞、血管源性水肿、过敏以及脑水肿等等。

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有助于提高溶栓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出血转化
出血转化是指脑梗死后首次头颅 CT/MRI 未发现
出血,再次头颅 CT/MRI 检查发现颅内出血,或根据首次头颅 CT/MRI 可以确定的出血性梗死。

静脉溶栓后脑出血属于出血转化的一种,同时又可定义为继发性出血转化。

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 2%~7%。

如何判定是否存在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
溶栓后出血转化一般发生在溶栓后36h内。

临床可采用 NIHSS 评分增加≥ 4 分或临床症状加重(如嗜睡,偏瘫,意识水平加重,神经功能减退等)来判断是否存在症状性出血转化。

影像学分型可采用 ECASS 分型或 Heidelberg 分型方法。

处理方法:
对溶栓后 24 h 内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管理包括:停用 rt-PA,急诊行头颅CT扫描,检测全血细胞、凝血
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交叉配比。

必要时可考虑辅助使用冷沉淀、纤维蛋白原、抗纤维蛋白溶解剂等逆转凝血功能紊乱治疗,其中冷沉淀对所有类型的症状性出血均可获益。

一般使用方法为:经验性输注10u冷沉淀,随后继续输注,直至纤维蛋白原水平≥1.5 g/L(每10单位冷沉淀物约升高纤维蛋白原0.5g/L)。

系统性出血
系统性出血为溶栓后另一潜在并发症,其中近期大型手术史患者可能导致系统性出血风险较大。

临床中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皮下、腹膜后及鼻衄。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方法:
1)尽早留置胃管,禁食或禁鼻饲。

下管动作宜缓慢轻柔,抽出胃内积血和负压抽吸。

可经胃管灌入去甲肾上腺素 4~8 mg 加入冰盐水 80~100 mL,4~6 次/天;胃内灌注凝血酶,云南白药 0.5 g口服,4 次/天,或用三七粉等;
可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牛奶硫糖铝 1 g 鼻饲,4 次/天,或氢氧化铝凝胶 40~60 mL 口服,4 次/天。

也可用强力收敛剂 10% 碱性硫酸铁溶液 50 mL 鼻饲,2 次/天,使血液凝固在胃黏膜创面上形成一层收敛膜。

2)应用H2 受体阻滞剂,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

如选用西咪替丁 0.2 g,缓慢静注,1 次/4~6 h,或 0.8 g 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次/天;雷尼替丁150 mg 鼻饲或口服,1~2 次/天;法莫替丁 20 mg 鼻饲或口服,2 次/天,也可 20 mg 静注或静滴,2 次/天,抑制胃酸分泌作用较强
3)质子泵抑制剂,阻断胃酸分泌。

可用奥美拉唑 20 mg 口服,1~2 次/天,或 40 mg 静脉注射,1~2 次/天;或用泮托拉唑 40 mg 口服,1~2 次/天,或 40~80 mg 溶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 mL,溶后的药液加入 0.9% 氯化钠注射液 100~250 mL 中静脉滴注,15~60 分钟内滴完。

4)支持疗法。

如补液或输血维持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营养,防治合并感染。

失血严重且内科治疗难以止血者应紧急手术止血,或在胃镜直视下止血,防止呕血引起窒息。

其他出血情况注意事项:
1)立即停用 rt-PA,检测 PT、APPT、纤维蛋白原、全血计数及配血。

2)适当支持疗法:监测血压、补液、输血、改善循环。

3)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如纤维蛋白原过低(< 1 g/L),可给予冷沉淀。

血管再闭塞
血管再闭塞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常见并发症,与临床症状恶化相关,早期再阻塞,预示长期预后不良。

可能与血栓分解或血管内皮损伤后脂质核心的暴露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不充分或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有关。

处理方法:
24 小时内血管再闭塞的治疗措施包括动脉取栓、早期抗血小板、早期抗凝以及联合抗栓,但是目前各大指南和共识均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

2022 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南指出:溶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会减少再闭塞的发生;联合应用 GP IIb/lla 抑制剂可减少再闭塞发生和治疗再闭塞。

血管源性水肿
阿替普酶相关性血管源性水肿是指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或溶栓后出现的颜面部、口舌部、咽喉部、颈部等部位的血管水肿,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处理方法:
1)溶栓前应用ACEI 类药物的患者应高度注意,能停用尽量停用;
2)如仅局限于舌部,可给予抗组胺药物和采取鼻咽通气道;如病情进展出现喉头水肿,可加用类固醇激素治疗;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应用肾上腺素治疗;
3)当出现气道梗阻现象时,及时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呼吸衰竭,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机械通气维持呼吸通畅。

过敏
过敏通常为轻度,其表现可以是皮疹、荨麻疹、支气管痉挛、血管源性水肿、低血压、休克和其他与过敏反应有关的症状。

处理方法:
1)一旦发现严重过敏立即停用溶栓药物,监测生命体征;
2)轻者应用类固醇激素和抗组胺药物;重者应用肾上腺激素必要时气管插管,启用抢救团队。

脑水
溶栓后脑水肿一般出现在溶栓后 24~48 h 内,可表现为高颅压症状(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神经功能恶化、意识状态改变,水肿严重者可能发生脑疝。

溶栓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可能与患者溶栓前较高的NIHSS 评分、高密度脑动脉征、早期梗死征象的存在以及治疗延迟有关。

溶栓后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可能为晚期再灌注会增加梗塞体积、破坏血脑屏障,导致灌注后脑水肿和出血转化。

其中高血糖症或溶栓后血压升高患者也易出现脑水
肿,可能通过血脑屏障破坏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

处理方法:
溶栓后脑水肿的处理措施包括床头抬高 30 度,使用脱水药物、利尿剂和激素等内科治疗,外科去骨瓣减颅压等治疗。

其中外科去骨瓣减颅压治疗建议如下[4]:
①对于 18~80 岁、发病 48 小时以内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如经积极内科治疗,仍出现病情明显进展(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进行性颅内压升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证据),应及时请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减压手术指征(Ⅰ级推荐,B 级证据)。

对于发病超过 48 小时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是否
可以从手术中获益,尚缺乏足够证据支持,但患者有早期脑疝表现时,也推荐及时请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减压手术指征(Ⅱ级推荐,B 级证据)。

②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严格按照表 1 适应症、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决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去骨瓣减压术(Ⅱ级推荐,B 级证据)。

③小脑梗死伴神经功能恶化或影像学改变(如意识障碍加重、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等脑疝征象及影像学出现脑池/四脑室/脑干受压或脑积水等征象)的患者也应请神经外科会诊评估减压手术指征,可参考表 2 适应证和禁忌证标准进行选择。

但小脑梗死患者的外科
减压术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证据(Ⅱ级推荐,C 级证据)。

④术前应与患方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并发症、费用以及术后遗留残疾的可能性。

对于 60 岁以上患者,应充分沟通术后可能遗留严重残疾的不良预后(Ⅰ级推荐,C级证据)。

表1. 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外科减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
忌证
表 2. 小脑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外科减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对禁忌

静脉溶栓是一把双刃剑,静脉溶栓前一定要权衡利弊,再做决定。

采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一定要注意上述并发症,积极治疗,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