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引言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苏轼的生平、文学成就、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
通过对苏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生平简介苏轼于1037年出生于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苏轼的文学才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小聪颖过人,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曾参与科举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得以进入官府任职。
苏轼的生平经历并不平坦,他多次因政治观点与上司发生冲突,最终被贬谪至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这些逆境并没有打击苏轼的热情和才华,反而使得他愈发沉浸于文学创作中。
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
苏轼以其擅长的散文、诗歌和词作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他的散文作品虽然没有李白和杜甫的豪迈和激情,但却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观察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散文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的描写,构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
诗歌苏轼的诗歌作品以其秀逸的风格和自由的思维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既有婉约细腻的风格,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
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描绘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丑陋。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更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心声。
词作苏轼的词作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词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苏轼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词结构,使得他的词作在宋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这些词作反映了他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真挚感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思想与影响苏轼的思想与他的文学作品紧密相连,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轼研究会第四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
四
; 苏轼 是 站 在 保 守 派 Leabharlann 场 反 对 变 法 有 的和
“
六君 子
,
却 人 各 有体
.
所 见难 一
代 表认 为
苏王 都 是 革 新 浪
;
两 人 的不 同是
,
、
有 时 相尚
有 时相 讥
.
苏门 在 文 学 上 不 专 立 有 的 代 表对 苏柳 词 风
,
渐 进 与激 进 之 别
,
还 有 的代表 认 为 苏软 王
“ , ,
而 居 次要 地 位
;
也有
善 于 将 人 生哲学 的妙 谛 融 入 散 文 之 中
,
苏轼在政 治 上 是 以儒 家 孔 孟 之 道 方
,
形 成 其独有 的机趣 与无 穷 的哲 理 思 辩 色彩
这 是 议 论 化 向高 层 次 发 展 的 结 果 苏 轼 异于
、 .
在生 活 上则 多 取 佛 家道 家 的 处 世 态 苏软 的 复杂 思 想 是 随 着岁
. ,
暮 年 远 放 岭 南 则 其佛 老 思 想 又 升 帅 账
,
许 多代表 们 认 为 时 沉 时浮
” ,
关于 苏轼 对 王 安 石 变 法 的态
。
然其 于 文 事始 终 为 开 放 体 系
地 负海 涵
”
,
苏 学
,
度 问题 为
,
代 表 们也展开论 争
, ,
有 的 代 表认
体 博大 雄 浑
士
苏轼门徒
。
、
也 是 从 审美
,
;
还 有人认 为
高 于 别 的散 文家 之 所 在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_完整版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报告1、初出茅庐纵顾苏东坡的一生,与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年苏东坡初出茅庐,中举及第,便与多位常州籍同考举子结成好友,他们在苏东坡眼前展示了一幅绚烂的江南风光,使他与好友们订下了“鸡黍之约”。
然虽有定居誓言,但毕竟未经深思熟虑,是信口所至。
真正到了常州地区,苏东坡领略到了那水乡山野的神韵,便深深地吸引住了。
中年离开黄州时,苏东坡两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和常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即使在元佑时期,他政治上红极一时时,他还和常州籍大臣胡宗愈(完夫)讲定:“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
”他在北归途中,一路均有人热情挽留,有的甚至无偿提供居舍,但他总是坚定地说:“然某缘在东南!”他终于返回了魂牵梦萦的常州。
最后遂了他在熙宁七年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中的夙愿:“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
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
”2、少年出名古人云,学而优则仕。
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
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在三关考试最关键的第二关——礼部考试之中,本来可以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
这对苏轼来说,虽然有些委屈,但对后人来说,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传颂的佳话。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3、大难临头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保守派的苏轼被政敌所利用,成为了政治上的牺牲品。
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
苏轼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
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4、潇洒东坡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他的性格是率真的、孤傲的、也是豁达的、超脱的。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报告研究报告标题: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探索1. 研究背景和目的: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以及书法等艺术创作在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苏轼的艺术创作与思想,揭示其中的独特之处和深刻内涵。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在时代背景下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心路历程。
3. 研究内容:3.1 苏轼的诗词创作:研究苏轼的诗词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表达手法以及思想内涵。
重点关注其对自然、人生、社会等主题的表达和探索。
3.2 苏轼的散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中的艺术手法、叙事方式以及思想追求。
探讨苏轼对历史、文化、人性等议题的思考。
3.3 苏轼的书法艺术:分析苏轼的书法作品,研究其对艺术规律的把握和创新。
探索苏轼书法艺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观念。
4. 研究意义:通过对苏轼艺术创作与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同时也可以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艺术创作的启示,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5. 研究结论:苏轼的艺术创作融汇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等多重主题的思考,体现了其对美学和哲学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魅力,也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
6. 注释:在报告的最后,提供对相关研究文献和资料的引用,以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
附:参考文献[1] 乔心海. 苏轼艺术研究[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2] 杨佳. 苏轼文学艺术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 董乃胜. 苏轼文化人格与艺术风格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 王伟力. 苏轼研究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被誉为宋代文坛的巨星。
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苏轼的生平:这一部分可以介绍苏轼的出身、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晚年事迹等。
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经历、与其他文人政治家的关系等。
可以梳理出他的主要事件和思想变化。
2. 苏轼的文学创作:可以对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等作品进行分析。
这包括他的创作风格、主题、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等。
可以以其代表作为例子,深入挖掘其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3. 苏轼的政治思想:苏轼在政治上曾经历过兴盛和落魄的阶段,他对政治的态度和思考也不尽相同。
可以对他的政治文章、信札等进行分析,阐述他对政治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他对宋代政治制度的评价和建议。
4. 苏轼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可以探讨苏轼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评述他对宋代文艺的贡献,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
例如,可以对他对后人的影响进行考察,如明代文学人杨慎、清代才子袁枚等。
5. 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通过苏轼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可以了解他对人生、自然、历史、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可以分
析苏轼的文化观念和人生态度,探讨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其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考苏轼的传记和专著,深入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以分析和论证。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推荐文章实践论学术论文范文热度: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热度:关于学术论文致谢词范文热度:医学保研学术论文范文热度:医学学术论文范文热度: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
苏轼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对文学发展的贡献进行研究和分析。
2. 生平与背景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自幼聪慧,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获得高分,但由于一系列政治和官场斗争,苏轼两次被贬谪到一些偏远地区。
然而,这些困境并没有阻止他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3. 文学巨匠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词等多个文学形式。
他与黄庭坚、米芾一起组成了“三苏”,被誉为“苏黄米”,对宋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3.1 诗词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意丰富,表达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他的诗词作品多样化,既有婉约绮丽的风格,也有豪放洒脱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3.2 散文苏轼的散文作品也堪称经典。
他的散文深入人心,展示出了他对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
他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以细腻的笔触写出,让人读来如沐春风,意犹未尽。
3.3 词曲苏轼的词曲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
他的词曲作品具有音乐性强和情感表达深刻的特点。
他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给人以共鸣和震撼。
4. 文学对社会的影响苏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对后世的文人有着启迪意义,也影响了社会大众。
苏轼关注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现象发表了不少批判性的言论,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苏轼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他的思想理念和文学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人们从苏轼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其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
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自新世纪以来,对宋代文豪苏轼的诗歌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态势。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诗歌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研究方法,更融入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手段,使得苏轼诗歌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揭示。
本文旨在综述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对苏轼诗歌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文章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特点等方面,对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本文也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苏轼诗研究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苏轼诗歌研究的深入发展,挖掘苏轼诗歌的更多内涵和价值,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诗歌作品主题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后人喜爱。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更是对其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苏轼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弊的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的诗篇。
他的诗歌中,既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如《东坡志林》中的《游金山寺》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民间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同时,苏轼的诗歌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如《题西林壁》一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在风格方面,苏轼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而著称。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使得诗歌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苏轼的诗歌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化用前人诗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他的长篇叙事诗中,也贯穿于他的短诗和绝句之中。
新世纪以来的苏轼诗歌研究,对苏轼诗歌的主题与风格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学者们通过对苏轼诗歌文本的细致解读,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论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独步一时,被誉为“苏门六一”之一,对宋代文学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诗文中融合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人生观念。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观论文出发,探讨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
苏轼在其诗文中展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追求,他认为人生短暂而宝贵,应当珍
惜每一个当下。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与领悟。
比如《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生而知之者尽欢,死而后觉者长乐。
”这句诗表达
了对生命短暂的深刻认知,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的美好。
此外,苏轼还强调了人生的坎坷与变幻,认为人生充满挫折与磨难,需要从容
面对。
在他的诗篇中,常常表现出对逆境的坦然与豁达。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诗表达了对人生波澜起
伏的认知,呼唤人们在挫折与失败面前不气馁,在岁月沉淀中追求卓越。
综上所述,苏轼在其诗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无不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他倡导珍惜当下,从容面对人生坎坷,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这些人生观念不仅贯穿于其诗文之中,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迪着人们热爱生命,顽强前行。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活出精彩的人生,不负光阴,不失初心。
—感谢您阅读本论文,苏轼的人生观论文。
苏轼研究报告成果概述
苏轼研究报告成果概述研究背景近年来,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界的巨匠,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他以卓越的才华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留下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本次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以及其影响,并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贡献。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1.系统总结苏轼的生平、成就以及文学理论,为研究者提供深入了解苏轼的基础;2.分析苏轼的主要文学作品,揭示其思想、艺术特点,并对其文学成就进行评析;3.探讨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深入探讨其地位和价值。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通过搜集和整理苏轼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其生平、著作、批评等,结合对相关时代背景的了解与分析,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苏轼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研究内容苏轼的生平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美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家族中多位书法名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
他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等多种文艺形式,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苏轼的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由奔放、豪放不羁为特点,反映了他开放豪爽的个性。
其次,他的词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外,他独创了散文骈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行书、草书等被公认为文人书法的经典之作。
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推动了宋代文学的繁荣,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榜样。
其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对后世文学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次,他提出并倡导“气韵生动”、“心悟神来”等文学理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苏轼对饮食文化、园林艺术、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结论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界的璀璨明珠,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广泛而深远。
关于苏轼的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诗歌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充满豪放、清新、婉约的艺术气质,被后人称为“苏门六一”之首。
以下是关于苏轼诗歌风格的文献综述:**1. 豪放风格:**苏轼的豪放风格表现在他诗歌中奔放豁达、激情澎湃的表达方式上。
他擅长以豪放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对人生、时局和个人遭遇都能以豁达的态度应对。
这种豪放风格在他的《赤壁赋》、《东篱乐府》等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清新风雅:**苏轼的诗歌中也融入了清新风雅的元素,他善于用清新、雅致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自然、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一特点体现在他的山水诗、田园诗等多个题材的作品中,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3. 婉约风情:**苏轼的诗歌中不乏婉约之美。
他通过对细腻感情和微妙心思的表达,展现出一种婉约的艺术魅力。
在他的爱情诗、女子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柔情和含蓄,如《江城子·夜雨寄北》、《卜算子·黄州定梦》等。
**4. 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诗歌往往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宣泄。
他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愁绪,以及对人生、时事的思考。
这种个人情感的宣泄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不仅有豪放奔放的一面,也有微妙细腻的一面。
**5. 技巧独到:**苏轼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极为独到,他善于运用修辞、排比、对仗等手法,使诗句更富有韵律感。
他的诗歌语言生动自然,表达准确,句法灵活多变,为后世诗人所推崇。
**6. 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苏轼对古典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独特的文学鉴赏力使他能够对古典文学进行深刻的理解,同时又能够在创作中赋予新的内涵和风采,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于旧有模式。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歌风格是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
他的诗歌集中展现了豪放、清新、婉约等多种风格,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学巨匠,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
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
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
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
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
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
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
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王相红“苏东坡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2000—2001年间,有关苏轼研究的成果再创新高。
这两年有关苏轼的研究论著达200余项,仍然高居近两年宋代作家研究成果量的首位。
兹将这两年有关苏轼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其人的研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儒士创造出这种“穷达观”以处穷通出入,而实则难以做到无论穷达皆优游的境界。
苏轼则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我所用,穷达不以为念,其超逸高风,千载之下,令人仰叹。
论者纷纷著文,研究苏轼思想。
何江南的《对程颐和苏轼争论的哲学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粟品孝的《理学与非理学之间:朱熹对苏轼学术的批评和吸收》(《社科研究》2000年第1期)两文,直接将程苏之争论、朱苏之异同统一于儒家道德分析,肯定了苏轼的儒家思想。
何文认为程苏争论之关结在对礼的观点和态度,程之理学“存天理,去人欲”之“天理”对人要求太苛,成为人性枷锁而近伪,苏觉察其作伪成分,斥程不近人情为“奸”。
粟文则由分析朱前期批苏之“杂学”,颠倒义利、文道关系等,而后期取苏之书经之学、读书之法的相反相成的态度,说明了苏学在儒家思想史上具一定地位。
于释道影响方面,邱俊鹏的《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文学遗产》2000年第1期),辩驳“少年苏轼不闻佛,而是在遇王彭后始闻释氏”的传统之说,认为苏轼少年时就不单深受儒家外道家思想影响,亦深受佛家思想影响。
正因为如此,少年苏轼“不欲婚宦”,而想“逃遁山林”,入世出世成为苏终其一生的思想矛盾,而苏终究未能遁入山林缘于其坚定的“有益于世”及报君恩、酬知遇的儒家思想。
而薛亚康《从苏轼赋看其人生哲学的内部构成》(《周口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则认为苏轼以追求“精神上的宁静”为轴心,融合儒释道各家思想,最终形成了荣辱得失无系于心的实用主义的忧患人生哲学。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并且对中国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思想不仅包含了文学艺术的观点,还涉及了社会政治、人生哲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个人情感。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精神,即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克服外部的困难和考验,同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养。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苏轼还非常关注社会民生和政治改革。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思考。
他积极倡导节俭、廉洁和公正,主张政府要负责任地管理国家事务。
他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非吾人所及也哉!都人士则为之,朝宰丞相则为之,近古之志者……吾人固穷达不能已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正义。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提倡“诗以时言,赋以事文”。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他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并不拘泥于古人的形式和主题,提出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观点,主张文学要有个性和创新的风格。
他在《答刘郎中书》中写道:“念与诸君辈为游,不畏羡公子之林薮”。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独立性和文学的自由创作。
此外,苏轼还关注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问题。
他在《东坡书屋记》中写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认为,人生中能够有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己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知己是一种精神寄托,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和敬畏天地的观念,提出了“敬若无事”的做人态度。
总之,苏轼的思想包含了个人修养、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
苏轼的研究报告总结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政治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他的研究报告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苏轼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
首先,在文学方面,苏轼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文学应该以自然为基础,才能真实地表达人类情感。
苏轼提出了“诗为二字之最,其次诗歌,再次赋文,最次则词”。
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概括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历史方面,苏轼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
他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
苏轼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人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他在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循环”的观点,认为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复出现,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规律和避免历史错误非常重要。
最后,在政治方面,苏轼对中国政治体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他指出,中国社会应该实行民主制度,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苏轼还提出了“治理无方是固执,为法立死是殉职”的观点,强调政府不能固执守旧、拘泥于权威,应该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需要进行改革。
总之,苏轼的研究报告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研究方法深入独到,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和政治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研究报告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政策制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周斌据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显示,“苏东坡高居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排行榜第一名”。
那么,我们也就有必要进一步地对20世纪苏轼词的研究做学术史的回顾考察和定性分析。
崔海正《东坡词研究述要》(《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和《近年来东坡词研究述略》(《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两文,对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的东坡词研究作了全面精到的评述。
之后,董希平《苏轼、周邦彦及其词研究综述》(载《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一文,又对1995—1996年东坡词的研究作了概括评述。
自1997年以来,借中国第十届苏轼研讨会在密州(山东诸城市)召开的契机,东坡词的研究在以前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深化。
通过检索统计获知,1997—1999年3年间有关苏轼及其词的研究论文多达120余篇,可谓硕果累累。
本文拟就这几年东坡词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概述如下。
一、东坡词的深层文化探寻一定地域的民俗文化、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往往会给作家的思想及其创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杭州、密州等地域亚文化与苏轼的思想、心态变化及其创作结合起来研究,有了可喜的创获。
一般认为,苏轼是在判杭期间才开始词的创作的,那么为什么苏轼近50首判杭词几乎都是应歌体呢?沈松勤在深入考查北宋时期杭州文化之后,撰《苏轼判杭词创作的文化机制》(《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方官僚以歌妓歌舞侑酒为中介的社交方式和生活习俗是苏轼在杭涉足词坛、染指词事的一个重要机制”(“而非出于自觉”)。
该文进而论析苏轼这些词作与花间词以来的应歌体不尽相同,即突破了以往词体普泛化的抒情模式,寄寓了特定的政治情怀,为后来的“东坡范式”(涵指“主体意识的强化”、“感事性的加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1998年,关于“苏轼与密州”的探讨是苏轼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论文)摘要: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辞章学家。
他以其才华横溢的词作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的艺术成就以及对词的贡献。
首先,通过对苏轼词的风格、主题和技巧的分析,我们能够欣赏到他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扩大了词的艺术边界并开创了新的写作风格。
最后,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艺术成就、贡献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独特,能够准确抓住时代氛围。
首先,苏轼善于运用表现手法,他能够通过精湛的描写和生动的笔墨表达出充满情感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苏轼的词作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的作品,又有描写自然山水的作品,还有写意人生的作品。
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多样化的主题使其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苏轼的词作技巧熟练,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表现手法,使其作品音调优美,节奏流畅。
二、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在词的发展和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对词的题材和主题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不再局限于爱情和离别,而是将词的表现范围扩大到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等方面。
这种拓展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其次,苏轼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诗词应该有深刻的内涵和思想,追求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这种倡导影响了后世词人,并且成为后世文人词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后,苏轼的词作取材广泛,不仅能够描写外在的景物,还能够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使其作品具有更多的艺术层次和丰富的内涵。
三、苏轼词的影响力和启示苏轼的词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并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并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其次,苏轼词中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人生哲理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轼传论文
红河学院 2013 – 2014 学年秋季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期中论文考试单位:教是教育学院考试日期: 2013 年 11 月 3 日xxx内容提要:(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着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福建龙溪人(今漳州市),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贫穷的牧师家庭。
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苏东坡传是林语堂的名着,自1947年出版以来就备受关注。
该书中讲述了北宋着名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苏东坡的一生。
书中讲述的苏东坡是一个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关键字:林语堂;苏东坡;The biography of Su DongpoThe biography of Su DongpoWangJiaqiAbstract: Lin Yutang ( October 10, 1895 1976 March 26 ) , afamous modern Chinese scholar , writer , linguist . Fujian上再恰当不过了。
“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场。
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
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
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苏轼研究综述
13.杜昕,《浅谈轼词中的“月〞》,缤纷杏坛,2015年第3期〔总第347期〕,第203页
14.淑香,《轼词的艺术探究》,文教资料,2015年第3期〔总第671期〕,第5页
15.蔡相宗,《轼词风格研究》,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轼的豪放词得到大多学者的推崇,铮在《轼豪放词风格特征探析》总结了轼豪放词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怨愤的隐现三大特征,其恢弘壮丽、超脱旷达是其豪放词的普遍具有的特征,但在豪放中植入怨愤的情绪这一观点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豆争在《略述轼时期的词作特色》论述轼被贬时期写下大量的豪放词,还有记述自己恬淡生活的作品,其作品大多展现淡然旷达的创作风格。
懿的《轼咏茶诗的生命情境与文化意蕴》论述轼喜爱以茶会友,托茶言志,折射出轼对现实的批判与对刚直性格的推崇。轼以咏茶雅心,以悠然的心态处世,以茶参悟佛理。
在梁珍明的《简析轼茶诗中的禅意》中,轼有着任运随缘、圆融无碍的禅悟,展现出清旷静寂、平淡空灵的禅境。在品茶时,当茶的清幽静静地浸润心田时,心灵在虚静中变得空明,精神便在虚静中得以升华净化。轼把饮茶化为超脱的心体验,显现出茶诗的空灵寂静的禅境。
四、关于轼的其它研究
轼的散文也是北宋时期最高成就的代表,其散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王小燕在《浅析轼散文的艺术特点》中阐述文以善变创新为主要特色,表达文笔犀利,说理透彻明晰,描摹绘形绘声,抒情感人肺腑。
轼不仅仅是位文人,在医学上也有研究。从岳宗相等人著作的《浅谈轼的医学贡献》读出轼也是一位喜爱专研医学的人,轼所著作的《间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养生倡》等数十篇有关养生的文章被清代学者王如锡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对我国养生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便在如此坎坷的环境下,书云的《试析轼在岭南的医疗活动》里轼在被贬岭南期间,屡次传播医疗知识,亲自种药、施药,对岭南医疗水平的提高作出极大的贡献。一位心系天下、豁达超然的轼,从不畏强权势力。在永加的《轼智开“惠民药局〞》中轼与高价卖药的药商斗智斗勇,最终智取药商,使其捐出几百银两,惠与几千人。
苏轼 毕业论文
苏轼毕业论文苏轼毕业论文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既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才华横溢、个性鲜明的人物。
他的诗词散文被广泛传颂,他的政治观点也引起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政治观点等方面,探讨他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
苏轼生于北宋时期的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苏洵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对他的文学才华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年轻的时候,苏轼就展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诗词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
然而,苏轼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多次因为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朝廷产生冲突,最终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然而,正是这些贬谪的岁月,使苏轼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巅峰。
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与变革。
苏轼的文学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想的力量。
除了文学成就,苏轼的政治观点也备受争议。
他主张“唯我独尊”,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见识超越了当时的朝廷官员。
他对朝廷的腐败和不公进行了大胆的批评,主张改革政治制度。
然而,这些观点遭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压。
尽管苏轼在政治上并未取得明显的成就,但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政治领域,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借鉴,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深度。
他对诗词的创作和研究,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重要的范例和参考。
苏轼的作品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结起来,苏轼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观点都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然而,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苏轼论文研究综述纵观2013年,苏轼研究的相关论文有五百七十多篇。
研究者们从文献、思想、文学、艺术等不同方面,对苏轼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其文集作品的刊刻流传等,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层次的探讨分析。
兹分别综述如下。
一. 文献研究(1)生平考证。
对于考证苏轼的地方行迹方面,江西封强军在《苏轼游庐山考略》1一文中,通过苏轼在(或对)庐山的相关题诗、题字对胡迎建的《苏轼与庐山》2记述进行了考证,一是针对苏轼第一次庐山游程及主要活动的描述进行四处辨误,二是对苏轼第二次庐山游的概述进行补遗,论据颇为充足。
王建国的《东坡风采与海南情缘》3以苏轼的诗词讲述其在儋州(海南)的生活轶事,文章所述宽泛。
琚小飞的《苏轼的舒州卜居梦》4在梳理苏轼在黄州期间诗作、郊游以及安庆地区方志诸种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三个观点:一为苏轼被贬黄州其间未曾踏足舒州;二为苏轼未曾担任过舒州的团练副使;二为游潜诗文《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是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为苏辙之作,《赠提举寺丞王仲素》为伪作,均非苏轼作品。
帅杨的《从苏轼居黄州期间的书信看其思想的变化》5亦有论述苏轼在黄州的活动,但所用书信证据过少。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广西的情缘及意义》6利用苏轼的诗文,详细地追踪了苏轼两次借道广西的具体情况,包括第一次从惠州到儋州路过广西和第二次从儋州北归路过广西,且对苏轼到梧州后是否有“雇舟溯贺江北上,至湖南永州任职”一举提供了否定的论据。
另,文章从行踪路线的独特角度来讨论苏轼被贬谪的心路历程和为人的思想品格,提出“情谊为先,以情为本”是苏轼的最大特点的观点,道出了长久以来苏轼本有但为人不重视的一面,值得一读。
对苏轼与地方情缘的考证,另有广东惠州学院的王启鹏《苏轼寓惠研究综述》7一文。
该文对1980年以来学界对苏轼寓惠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论,从苏轼寓惠时的生活、思想、文学创作以及“王朝云崇拜现象”等八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都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评述,便于后人的参考。
暨南大学的陈伟庆的《苏轼兴治水利考》8则较详细地考察了苏轼为官时多次主持、参与兴修水利、抗洪救灾、整顿漕运的功绩。
讨论苏轼行事交际的文章也有部分。
四川师范大学曾枣庄的《苏轼与江苏士人的交游》9一文,考察了苏轼与孙洙、蒋之奇、单锡、颜太初父子等共十一位江苏士人的交往,考证切实,是对苏轼交往史的有益整理。
喻世华的《论苏轼与同僚的相处与启示——以杭州为例》10详实地考察了苏轼一任杭州通判时先后与三位太守(沈立、陈襄、杨绘)相处的情况,二任杭州知州时与幕僚(袁公济、梅子明父子等)交游的情况,并就此论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从政风格,观点朴实。
喻世华另有一文从政见、文学爱好和生活交往三方面考察了苏轼与王巩的长久而深厚友谊11。
湖州余方德的《苏东坡与湖州秀才贾收的往来》12,似有必要再补充史料,加深论述两人友谊。
与之相反,《进士同年、党争与士人关系——立足于苏轼与同年吕惠卿关系的考察》13、《苏轼与章惇之恩怨述略》14,两文均考察了在政治背景影响下,苏轼与吕、章二人由早年交好到后来相互攻讦、交恶的过程。
对苏轼交游研究的文章,尚有梁银林的《苏轼三访文长老与嘉兴名胜三过堂》15,文章论述了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三过嘉兴本觉寺,三访蜀僧文长老,三次皆题诗以记的事迹。
(2)作品辑佚、编年等考证。
琚小飞的《〈天柱山志〉所录苏轼诗作辨误》16,通过考证《宋史•哲宗纪》、《苏诗文集》和孔凡礼的《苏轼年谱》等著作,认为《游潜山叙寄苏子平》乃与苏轼同朝的张商英所作,《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乃其弟苏辙所作,且诗名为《赠致仕景纯寺丞》。
由彭文年和木斋共作的《〈苏轼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编年详考》17,参照《苏轼文集》中《子姑神记》《天篆记》二文,以及苏轼于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正月二十日同日的诗作,认为《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一词,应编年于元丰五年(1082 年)正月。
刊于《中学语文教学》的陆精康的《有关苏轼称谓的三个问题》18一文,对包括“子平是否苏字”、“苏轼缘何号东坡”及“老泉之号应属谁”进行了考证说明,得“子平”为苏轼友人苏舜举之子苏钧之字、“东坡号”与崇慕躬耕自资的陶渊明有关非白居易及“老泉”实属苏轼之号的结论。
原田爱的《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 论苏轼“和陶诗”与苏氏一族》19与杨焄的《傅共〈东坡和陶诗解〉探微》20都对苏轼的“和陶诗”作了讨论。
前者聚焦于苏轼和苏轼一族在“和陶诗”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苏轼“和陶诗”的家训,对苏氏一族文学创作的沿承进行勾勒,涉及到了传统研究中很少言及到的北宋文学宗族体系,这对后人的研究颇有启示意义。
后者收集到的目前收藏于海外的由蔡正孙所编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的三种残本,对于后人更深入地研究“和陶诗”、解读苏轼的思想提供了又一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另有《追寻“真”苏轼——从〈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说起》21,学者刘尚荣针对《一本书读懂中国美术史》作品中对苏轼的相关介绍提出辩驳。
二. 思想研究(1)学术思想。
对于苏轼经学思想的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学者李瑞卿的《苏轼易学与诗学》22,文章指出苏轼诗学中的理性精神是通过其易学生发的:苏以化物之理、性命之理观照诗歌之生成,形成“初无定质”之论,并将“自然之数”直接引人诗论话语中,使理性精神和自由精神完美地统一于其诗学本体。
李文学术含量极高,牵涉面广、跨度大,且充满辩证思想,是该时期同类文中的精品。
黄贤忠的《论苏词变革与宋代儒学复兴的内在联系及其思想旨归》23,认为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是十一世纪中叶整个宋代士人精英群体在如何构建完美社会的思想基础分裂后,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由“外王”向“内圣”阶段转换的一部分;《周易》中的“变”和中庸之道是主导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合理地解释了苏轼词中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出仕与归隐的选择。
黄的另一文《苏词变革的儒学复兴实质及其双重典范意义》24也同样对以上问题进行了阐述,且此文对苏轼对词体的变革的作用和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意义作了详细的讨论。
李哲在《论苏轼的〈春秋〉学思想》25中总结了苏轼以礼为本的正统观、以意观其辞气所向的解经方法论和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历史观——三大主要《春秋》学思想,所述详实,观点通达。
此外,还有范景新、焦强、吴增辉综合性地讨论了苏轼的性格和文学创作中所受到的儒、释、道思想影响26,其中吴的《“吾生如寄”与“此生安归”——苏轼晚年的精神困境与自我救赎》27一文,提出了苏轼思想经历了由儒家至庄禅再到儒家,一个螺旋式的轮回的说法;王诗洋论述苏轼的科学思想28等,也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出苏轼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关于苏轼与释道关系的研究,王楚、王瑞兵合作撰写的《庄学思想影响下的苏轼人格与文格》29,通过对苏轼诗词的分析解读反映其所受到的庄学思想影响。
司聃的《苏轼出川前佛教因缘探析》30从蜀地地域佛禅因缘与苏轼家庭佛禅因缘入手,析述苏轼少年时期的佛禅因缘对其哲学观和文艺观形成的作用。
以苏轼词作作为分析对象的有二:一是王树海和赵宏的《论苏轼词的佛禅精神》31,认为苏词中的佛禅精神表现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人生如梦,万法皆空”、“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三个方面;二是刘秀娟的《从苏轼词“梦”的意象来看佛禅思想的影响》32。
两文对比,前者的论述更有归纳性,脉络清晰,可读性更高。
张佩对欧阳修与苏轼“道统论”的源起、主张和其隐沦进行了细致的论述33。
对苏轼与释道关系的论述,尚有黄晓迟的《光州大苏山小憩对苏轼创作的影响》34一文。
(2)政治思想。
程刚通过《东坡易传》,把苏轼分别与欧阳修、司马光、程颐的“朋党观”进行比较认为,认为一是苏轼摒弃君子二分法,主张兼容,包容那些政治理念不同的人;二是苏认为君子相交以诚,在“同人内部”以“有所不同为同”;三是苏轼承认思想的多样性,尊重思想多样性,尊重人的个性,具有现代民主思想35。
段艳波的《苏轼的政治态度》36认为苏轼非保守,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强调任人的作用,强调君臣之间的相互了解,强调法令需要正直之人去执行;苏轼亦非古板,其认为对错不分君臣之别,其《祭伍子胥庙文》可证。
另有与政治相关的盖龙云的《从〈策别安万民·教战守〉看苏轼国防建设思想》37一文。
(3)文艺思想。
本期从文学角度探讨苏轼文艺思想的文章寥寥无几,而从艺术角度研究的却有不少。
从具体文学作品入手讨论的有学者王碧霄的《概述苏轼〈文与可画贪彗谷堰竹记〉中的绘画美学思想》38和杜《雄放清敦皆神俊——从《王维吴道子画》看苏轼的艺术审美观》39。
前者提出苏轼四个层次的绘画美学思想:一为遵循“常理”是绘画创作的根本,二为追求艺术创作主客体交融的状态,三为强调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四为着重艺术创作不应拘泥于形似。
左国华的《苏轼重要美学观点解析》40将苏轼的美学思想概括为真实论、自然论、传神论、法度论及目的论五个方面,并从这五方面论述苏轼的重要美学观点与其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人生阅历、修身养性、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关系。
其他如孙红玉和彭燕论苏轼与杜甫的艺术审美观殊同41,汪倩论苏轼的“形神论”艺术思想42,马云论苏轼的书法美学观43等,均展示了一个多才的苏轼形象。
三. 理论研究彭文良的《试论苏轼倅杭以前的词乐观——兼论早期词作较少的原因》44,提出“苏轼对词作赖以存在的词乐存在明显的抵制态度是其倅杭以前词作较少的根本原因”的看法并作出了原因论证。
此文一反已往研究者对苏轼诗词“自是一家”理论的直接研究,而是论述了苏轼对词的整个接受史,到后来成为一代词作大家的机缘,同时,亦可作为论证苏轼是否通音律与苏词是否合律的间接参考材料。
宋学达的《对苏轼“以诗为词”内含的多层面理解》45提出苏轼“以诗为词”实际包含着创作动机“以词代诗”、贯通诗词的“东坡气质”、接受视觉的观点。
徐旭黎在《苏轼写作理论研究》46一文,详细论述了苏轼“有为而作”的写作目的、“随物赋形”的写作原则、“辞达”的写作语言表达要求、“虚静空明”“庄敬日强”的写作主体修养要求、“形神兼备”的写作技巧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苏轼理论研究的还有赵可君的《苏轼与墨》47,徐建芳的《苏轼的作家修养论》48等。
四. 传播与接受薛超睿的《〈苏东坡〉——英国汉学对苏轼的最早接受》49,论证清代英国海关工作人员包腊的著作《广东历史·苏东坡》,更新了英国汉学对苏轼的最早接受和专业研究时间,且该文对后人用国别的角度研究苏轼具有启发意义。
论述苏轼作品或思想在朝鲜传播的有一二。
曹春茹考究了苏轼对朝鲜诗人申纬在生活和创作上的影响50,其另有一文探讨朝鲜文人与苏轼儒道释思想之间的纠葛51,龙婷讨论了朝鲜李衡祥词作所受到的苏词影响52。
而李世忠则讨论了本土诗人元好问对苏词的接受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