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字解读
栖情冷门绝学,寄意契丹文字 ——《石墨芳华:刘凤翥李春敏收藏辽金碑刻拓本集》前言
收稿日期:2021-12-24作者简介:刘凤翥(1934-),男,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契丹文字和辽史。
辽朝是契丹族在我国北部地区建立的王朝(公元九○七年至一一二五年)。
根据对契丹文字的解读,其中期称“契丹·辽”的双国号,晚期称“辽·契丹”的双国号。
西辽称国号为“哈喇契丹”即“辽·契丹”的双国号,是对辽朝法统的继承。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辽朝的中心地带,这里有辽朝首都上京和中京以及辽祖陵、辽庆陵和辽怀陵。
各旗县有大量的辽代遗迹和墓群,出土了许多汉字和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的碑刻。
为了宣传和弘扬辽契丹的历史和文化,赤峰市新建了契丹辽博物馆。
为了开馆进行展览,该博物馆向我借了两百多件辽金碑刻拓本,并斥资出版《刘凤翥李春敏收藏辽金碑刻拓本集》,让我为该书写篇前言。
我拓制技术的师承以及我和妻子李春敏的拓碑经历,均记载在拙撰《契丹寻踪———我的拓碑之路》(商务印书馆二○一六年八月北京版)一书中,我就从此书中摘取几段,权充前言。
忆昔一九六一年春,我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读四年级,当时学兼中西的向达(字觉明,生于一九○○年,卒于一九六六年)教授给我们讲授《史料目录学》的课程。
他在课堂上曾经说:“碑刻是重要史料,搞历史的人凡遇见重要碑刻手要勤快一些,顺手把它抄下来,如能照相或拓制,那就更好了,日积月累,必有大用。
”向先生还说:“契丹文字是失传数百年之后于本世纪出土的死文字,基本上还没有被解读,倘若解读了契丹文字,可以为辽史的研究工作增加许多新资料,说不定会改变辽史研究的面貌。
”一九六二年,我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此研究所一九七七年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史专业的研究生,师从陈述(字玉书,一九一一至一九九二)教授。
我去民族所报到之前,于九月十六日晚上去燕东园二十八号楼,向翦伯赞副校长兼系主任辞行。
翦老提到,中国的民族古文字近年国内研究不够,国外却很卖力气地研究,这是不正常的,也是暂时的。
契丹文汉字对照 -回复
契丹文汉字对照-回复契丹文汉字对照是研究契丹文石刻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对照,可以有效理解和翻译契丹文的含义和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相关问题,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方法。
契丹文是契丹族在辽代使用的文字系统,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所知的契丹文资料主要来自于契丹文石刻。
而汉字则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字,具有丰富的表达和记录信息的能力。
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契丹文与汉字的形状和意义,揭示契丹文的文字规律和语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契丹文和汉字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照关系。
契丹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其字形与汉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并非是一种象形文字。
契丹文的字形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上,比如其中的一部分字母是由直线和弯曲组合而成。
而契丹文的语义则需要通过对汉字对照来研究。
其次,我们需要使用已有的契丹文汉字对照资料进行研究。
契丹文石刻是契丹文研究的重要来源,通过对照石刻上的契丹文和汉字,可以较为准确地还原契丹文的内容和含义。
这一工作需要结合对契丹文和汉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石刻上契丹文的认知能力来完成。
然后,我们可以进行契丹文汉字的对照研究。
这一过程需要对每个契丹文字母与汉字的对照进行仔细推敲和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字形相似之处,推测出契丹文字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而通过对比契丹文和汉字的意义,我们可以了解契丹文表达的具体内容和含义。
最后,我们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契丹文的规律和特点,比如契丹文的文字结构和语义体系;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石刻上契丹文和汉字的对照进行翻译和解读,还原出契丹文的具体含义和历史信息。
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是对契丹文石刻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契丹文的文字系统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一步一步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逐渐揭示契丹文的奥秘,还原出当时的历史图景。
尽管这一研究领域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契丹文和汉字之间的对照关系不完全、契丹文的语义理解存在模糊性等,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契丹文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
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作为国号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
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
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
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自公元4世纪末叶以后,契丹族就在汉文文献中留下了活动踪迹,这些出自汉人的间接记载对于今天的历史学家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说当然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建国前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也没有留下本民族的历史记载,但是从契丹人的某些古老的传说中,可以发掘出这个民族早期历史的若干信息。
在契丹本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青牛白马的故事。
早在1930年代,日本学者田村实造就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梳理,[1] 80年代国内学者也曾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2]但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的余地。
除了青牛白马说之外,牵涉契丹族历史的其它一些传说也值得我们注意。
本文将通过这些传说去探寻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一尽管青牛白马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辽朝方面的史料中却鲜有记述,仅有的一条记载见于《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上京道“永州”条:(永州)有木叶山,上建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在南庙,可敦在北庙,绘塑二圣并八子神像。
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
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这无疑是有关青牛白马传说的最权威、最准确的记述。
虽然在目前传世的辽代文献中找不到更原始的史料依据,但我相信这一口头传说的文本化应该是相当早的。
据《辽史·太宗纪》,会同四年(941年)二月丁巳,“诏有司编《始祖奇首可汗事迹》”,青牛白马传说大概就是在此时初次见诸文字记载的。
但元朝修《辽史》时,恐怕已无从见到《始祖奇首可汗事迹》一书,《辽史》有关青牛白马的记述应是出自耶律俨《皇朝实录》。
在目前所见辽朝传世文献及石刻资料中,我只发现一条与此传说直接相关的史料,《兴宗仁懿皇后哀册》铭辞曰:“昔年偶圣,仙輧从水以下流;今日辞凡,龙辔拂霄而高驾。
”[3]此处上一句显然是用青牛白马典,“輧”是后妃所乘的一种有帷盖的车,这里用来比拟天女所驾青牛车。
契丹文对照表
契丹文对照表摘要:一、契丹文的背景介绍1.契丹族的起源和发展2.契丹文的产生和历史地位二、契丹文的构成和特点1.契丹文的字母表及发音规则2.契丹文的书写方式和结构特点三、契丹文对照表的应用价值1.对研究契丹历史文化的意义2.对现代汉字研究的启示和影响四、契丹文对照表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1.对照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2.契丹文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契丹文对照表是对契丹文字进行整理、归纳和对比的一项重要成果。
契丹文是契丹族在公元10 世纪至12 世纪期间使用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契丹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所创制的“契丹大字”。
契丹文在当时的辽国境内广泛使用,对契丹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文的构成和特点较为独特,其字母表共有66 个字母,分为15 个元音和51 个辅音。
契丹文的书写方式有横书、竖书和草书等多种,字形结构多样,具有一定程度的象形、指事的成分。
由于历史原因,契丹文逐渐失传,成为一种神秘的文字。
近年来,随着对契丹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契丹文对照表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
这一对照表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有助于了解契丹文的结构和发音特点,推动契丹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同时,契丹文对照表对现代汉字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为探讨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契丹文对照表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对照表中的契丹文字样可能不够全面,还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其次,对照表在解释契丹文含义方面尚不够准确,需要结合其他史料进行解读。
最后,契丹文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契丹文对照表是契丹文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
然而,对照表仍存在局限性,需要继续完善和提高。
契丹族神秘失踪之谜:被金元两朝赶尽杀绝?
导读:自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到1218年西辽被元朝所灭,契丹族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相当辉煌的一段历史。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自元之后,史书中再也没有见诸任何关于“契丹”这一民族的文字,就连“契丹”整个民族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难道整个契丹民族都被金元两朝赶尽杀绝?对于曾经数以百万计的契丹民族人口来说,这似乎不太可能。
如今,记录契丹文字的碑刻已经被今人从地下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但是,关于契丹民族下落的踪迹却迟迟不见线索。
八百年前,他们究竟去了哪里?而今又身处何方?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学会副理事长,同时也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毅松研究员。
清初即有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说法《中国社会科学报》: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这种说法,始于何时?毅松:从清代初期就有这种观点。
到了乾隆时期,因为乾隆皇帝喜欢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乾隆时代的研究者经过研究认定达斡尔族是契丹人的后代。
黑龙江省的一些文献也记载达斡尔是契丹人的后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达斡尔族有语言吗?是否有本民族的文字?毅松:达斡尔族目前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全国均有分布。
达斡尔族人口少,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整个达斡尔族是十三万两千多人,所以相对于祖国13亿人口来说,达斡尔人有“万里挑一”的说法。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但是否有文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达斡尔族有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达斡尔族从清代以后采用满文、汉文和蒙文书写文字。
在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使用的是哈萨克语和维吾尔族语。
对达斡尔族比较正式的记述是在17世纪中叶,而契丹人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政权的消失是在12世纪初,在那个时代契丹人就没有了,比达斡尔族人出现要早将近500年。
这样,达斡尔的出现和契丹人的灭亡就有一个时间上的距离。
但达斡尔族民间有一个传说,说这个民族是有文字的,但没有传说自己是契丹人的后裔。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
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刘浦江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向为史家所看重,但由于受制于有限的文献资料并深受传统史学方法的桎梏,迄今的民族史研究在深度上尚难以企及早已相当成熟的断代史学。
譬如说,即便是曾经深入汉地建立过一个长达二百余年的大辽王朝的契丹族,人们今天对它的了解仍是十分肤浅的。
要想突破这种看似无奈的困境,势须另辟蹊径。
本文对契丹名字制度的探索,就包含着这样一种努力意图。
除了凭借我们所熟悉的汉文文献和传统史学方法之外,本文还尽可能充分地利用契丹语文资料以及文化人类学的知识和方法。
结果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契丹史的研究其实还大有深入的余地和展拓的空间。
一、揭开契丹人“第二名”的奥秘在古代北亚民族中,契丹人的名字制度也许是最为复杂的。
但以往历史学家根据《辽史》等汉文文献对契丹人名字所作的种种诠释,均未能揭示它的真谛。
1直到近年契丹文字学家通过契丹小字石刻资料的解读,才逐渐看出了其中的一些门道,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对契丹人的名字习俗获得比较深入的了解。
简而言之,契丹人的名字包括两个部分,按辽代汉文文献的说法,一是名(辽代译称小名或小字),契丹人的名多由一个单词构成,但也有两个或三个单词的名;二是字,所有人的字全都为一个单词。
2契丹小字墓志介绍墓主名字时,在名和字1参见都兴智:《契丹族的姓氏和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5期;张国庆:《略谈辽代契丹人的命名习俗》,《博物馆研究》1991年第2期;冯继钦:《金元时期契丹人姓名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4期。
2这里所说的是契丹男子的名字习俗。
由于资料的匮乏,目前对契丹女子的名字还很难有深入的了解,故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契丹男性的名字问题。
之间常常会出现一词,这是一个带有领属格词尾附加成分的序数词“第二”,它是解读契丹人名字的关键所在。
关于该词在这一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以往研究者们有两种猜测性意见,即实(巴图)、王弘力等人以为它是指墓主的排行,但令人奇怪的是,无论墓主排行第几,在记述其名字时却总是出现此词;刘凤翥先生过去多将该词释为“第二(等)的”,并按此理解将它后面的词随机地释为国姓、宗室、横帐等等,而没有注意到出现在该词前后的单词往往都属于墓主名字的组成部分。
契丹大字中若干官名和地名之解读
作者: 刘凤翥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民族语文
页码: 37-44页
主题词: 契丹语;契丹小字;墓志;北大王;汉语借词;汉字;音译;军节度使;女真字;契丹大字资料
摘要: 本文通过与女真字进行比较而释出了契丹大字中的“州”。
根据丰田五郎
对“奴”的解读成果进而释出了“内”,从而释出契丹大字“云内州”的州名。
以此为突破口从而解读出一系列州名和官名。
根据丰田五郎对契丹大字“家”的解读进而解读了契丹大
字“静江军”、“衙内”、“夫人”等一系列人名,还解读出契丹语动词“封”,进而解读了一系列封号。
使契丹大字的解读进入拟音新阶段,进一步明确了契丹大字基本上是音节拼音文字的性质。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是契丹民族所创造的一种文字,也是契丹文的简称,是
契丹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契丹文字最初用于记录契丹语,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字系统。
契丹文字采用块式布局,每个字符都代表一个独立的音节或单词,具有一定的拼音和语法规则。
契丹文字的学习过程相对简单,可以通过阅读简单的韵文和韵书
来了解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用法。
学习难度逐渐加大,需要阅读更复杂
的文字和文献。
此外,契丹文字还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字体优美、笔画流畅,成为了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文献记载外,目前尚有许多关于契丹文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发现是在2004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贺兰山北麓
的契丹遗址中,发现了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契丹文字遗址,以及大量
的文字碎片和书写工具。
这些考古发现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数据。
契丹文字的解读一直是研究契丹历史文化的重要课题。
目前,中
国学者对契丹文字的解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
步研究。
例如,如何理解契丹文字的拼音和语法规则?如何解释契丹文字中的独特符号和字母?如何比较和分析不同版本的契丹文字?这些
问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才能得到解答。
除了契丹文字本身外,契丹文化也是古代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
契丹民族在文化、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其文化遗迹和遗物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民族和文化的重要对象。
因此,对契丹文字和契丹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历史趣谈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与辽宁有什么渊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契丹建国为什么使用“辽”字?与辽宁有什么渊源导语: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
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大小王朝七十余个,没有任何一个王朝的国号,像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这般神秘。
迄今为止,关于“辽”的解释仍无定论。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辽”为“镔铁”;陈述先生认为“辽”的含义指代草原或沙漠;在冯永谦先生看来,“辽”即“辽阔”之意;学界的一般看法是“辽”可能与“辽水”有关;据新的调查研究,“辽”与如今的辽宁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尤为特别的是,刘凤翥先生通过破解已成绝学的契丹文字,发现辽朝使用的居然是“双国号”:契丹辽或辽契丹。
金太祖立“金”克“镔铁”在《“大金”国号之起源及其释义》一书中,陈学霖先生提到“辽”国号的起源问题,指出“大辽”国号意为镔铁,史料佐证出自大金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的圣谕。
诠释“大辽”名称之意的金太祖圣谕是这样说的:“上曰:‘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镔铁虽坚,终亦变坏,惟金不变不坏’。
”也就是说,完颜阿骨打之所以立国号为“金”,是为了克制以“镔铁”自居的辽,镔铁再硬,终不及金。
在《草原与帝国:4—10世纪契丹·辽王朝的形成》一书中,马颂仁先生指出:“最近的材料表明,‘辽’这个名字以一种词语的变形形式进入到蒙古语词汇中,遂演变为loqa,其义为‘铁’。
此处,用以表示‘铁’的是‘辽’而不是‘契丹’,关于它的解释或许来自于阿骨打的那条圣谕。
”马颂仁表示,契丹族是起源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的一支游牧部族,而老哈河的河名本意,在蒙古语和满语中的意思很可能是“铁水”。
在历生活常识分享。
契丹文汉字对照 -回复
契丹文汉字对照-回复契丹文汉字对照,是指对契丹文和汉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和整理。
契丹文是契丹族所使用的文字,即契丹字,而汉字是汉族所使用的文字。
契丹字在历史上被大量使用,主要见于辽代的碑刻、文书、铜器等遗物中。
这些遗物对于了解契丹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有着重要的价值。
所谓契丹文汉字对照,就是将契丹字与汉字进行一一对应,通过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字形、字义、用法等方面的异同,来揭示契丹文的特点和契丹族的文化内涵。
这项研究工作对于契丹文的解读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下面,我们来一步一步回答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契丹文与汉字的字形对比契丹文是一种以直线和弧线为基本构造要素的字符系统,相比之下,汉字的构造则更加复杂多样。
契丹文的字形结构相对简单直观,没有太多的笔画和复杂的构造,而汉字则有着丰富的组合方式和独特的字体美学。
契丹字的方块形状与汉字的方形结构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的字形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第二步:契丹文与汉字的字义对比契丹文和汉字作为不同的文字系统,其字义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
契丹文的字义通常通过整体意义的表示来进行,而汉字则通过偏旁部首和意符的组合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契丹字与汉字之间进行字义对比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文化背景和语境进行解读,以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第三步:契丹文与汉字的用法对比契丹文和汉字在使用方法和环境上也存在差异。
契丹字主要用于表达契丹族的文字需求,而汉字则用于传承和记录汉族的文化传统。
契丹文在历史上主要被用于书写碑刻、文书、铜器等,而汉字则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科技、法律、商务等。
因此,在契丹字和汉字之间进行用法比较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避免误解和误读。
契丹文汉字对照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契丹文和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比和分析契丹文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契丹文的特点和演变规律,为契丹文的翻译和解读提供参考依据。
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二):璀璨的契丹王朝
赤峰历史文化与文物精品(二):璀璨的契丹王朝(2013-02-15 12:32:22)标签: 赤峰博物馆契丹王朝辽代文物精品辽三彩鸡冠壶分类: 古建古物源出东胡、由鲜卑的一支宇文部发展而来的契丹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东晋时中原史籍已见契丹的记载。
唐末契丹族发展壮大起来,公元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大契丹国”,公元936年辽太宗时,改国号“大辽”,先后与五代、北宋、西夏并存。
辽国极盛时,疆域东临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至外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到山西北部雁门和河北中部,成为拥有中国半壁江山的大帝国。
至公元1125年被女真所灭,历时209年。
辽亡前夕,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领十万余众,西迁到中亚地区建立了疆域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的强大王朝“西辽”,史称“黑契丹”,至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又存在了98年。
由于辽、西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以致亚欧大陆中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马可波罗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至今斯拉夫语国家中仍称中国为“kitay”(契丹)。
据考,现在的达斡尔族和云南保山地区的本人,就是契丹族的后裔之一。
契丹-辽是少数民族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一个封建大帝国,共历九世,始终保留游牧民族习性,贵族帝君实行“四时捺钵制度”(流动中的草原王庭,“捺钵”是契丹语的行帐、营盘之意,辽皇帝出行的行宫。
辽将一年分为春水、秋山、纳凉、坐冬四个阶段,捺钵成为契丹朝廷临时所在),但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
这个与中原宋朝分庭抗礼的王朝经贸发达,政治体制完备,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极富有民族特色又吸收了中原及周边先进地区精华,丰富多彩。
由于是在唐朝末年发展壮大起来的,盛唐文化对其影响颇深,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刻、壁画、陶瓷、建筑、丝织、钱币、宗教信仰、金银玉器工艺、丧葬习俗、体育娱乐等方面,掺揉了很多大唐盛世风貌。
契丹民族又极善于学习创新,辽三彩、辽马备、辽雅乐、辽京城建制、金属殡葬等无不反映着契丹民族的进步、开化和独特风貌。
中国56个民族中为何没有契丹族
中国56个民族中为何没有契丹族?∙ 1 “天书”之谜∙ 2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3 大辽灭亡∙ 4 契丹文化的消失∙ 5 耶律楚材∙ 6 契丹人哪去了∙7 契丹人后裔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一个远逝的民族,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让我们——追寻远逝的民族。
“天书”之谜契丹文字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Kervg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
当时,没有人能识别这犹如天书的符号。
这些符号公诸于世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天书”究竟来自何方,它们又给世人传达怎样的信息呢?据考证,这是一座900多年前的契丹人墓葬,那么,那些符号会不会是契丹文字呢?据史书记载,契丹人建立辽国后确实曾经创造契丹字,然而,契丹文字早在700年前就失传了,后人见都没有见过。
专家们断言:“天书”无疑就是早已被岁月掩埋的契丹字。
结论一出,人们兴奋异常,也充满期待,这一个消失的王朝、一段沉睡的历史会不会由此显现出来呢?此后,在当年辽代的疆域内,又陆续出土了更多的契丹文字和文物,通过对文字的破解人们或许能更多地了解契丹。
1986年,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一座契丹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它是迄今为止出土辽代文物最多的墓葬。
墓穴丧葬制度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虽然墓中的尸骨已经风化,但包裹他们全身的银丝网络和盖在头上的黄金面具记录了主人生前的雍容华贵。
墓中的陪葬品从金器、玉器到生活用具精美绝伦,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骑马打仗之外的契丹。
显然,这个贵族墓葬是了解契丹人所建立的丰富多彩的辽朝的一扇窗口。
那么,一个消失的王朝,会通过这扇窗口显现出它的本来面貌吗?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
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
《宋史纪事本末 契丹盟好》译文
【参考译文】九月,契丹大规模地入侵宋朝。
当时因为敌寇深入宋境,朝廷内外震动惊骇。
宋真宗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的方法谋略,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前往金陵;陈尧叟是阆州人,请求皇帝前往成都。
皇帝因此询问寇准,寇准说:“我不知道是谁替陛下谋划的这两个计策呢?”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计策是否可行,不要问出计策的人是谁。
”寇准说:“臣想要抓住提出计策的人,杀了他把他的血涂在鼓上,然后北伐!如今陛下神明威武,武将文臣团结和谐,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应当自行逃跑;如果不这样做,那就出奇兵来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来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到楚、蜀之地呢,问题在于人心溃散,敌人趁着胜利的形势深入宋境,天下还能够保得住吗?”皇帝的心意就决定了,于是询问寇准说:“现在敌人的骑兵快跑猛冲,而天雄军实际是重镇,万一被攻陷,那么黄河以北的地区都成为敌人的地域了。
谁能够担任守将?”寇准举荐王钦若,并且说:“应该快速召见他当面晓谕,授予诏令让他前去。
”王钦若到了之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寇准急忙说:“皇上亲自领兵出征,现在不是臣子躲避危险辞难的时候,参政是国家的掌权之臣,应当体察这个意思。
”王钦若惊慌恐惧不敢推辞。
闰月乙亥,(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辽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辽军,斩杀辽军副使,俘获了辽军军用物资。
辽军又攻打北平砦及保州,又被州砦兵打败。
萧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亲聚集兵众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击辽军游骑。
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守军队,号称二十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
这时,降辽旧将王继忠对契丹进言议和的好处,契丹表示认同,派遣李兴议和。
皇帝说:“我难道想要滥用武力吗,只想着停止战争。
如果答应沟通议和,立即派遣使者去往契丹军中。
”冬十月,派遣曹利用到达契丹军营议和。
契丹小字解读
契丹小字解读契丹小字,那可真是一个神秘又有趣的存在啊。
就像一个被时光锁住的宝藏,藏着契丹族的无数秘密。
契丹小字和咱们现在常见的文字可太不一样了。
你看咱们汉字,方方正正的,一笔一划都有着明确的意义和美感。
契丹小字呢,就像是一群神秘的符号在跳舞,它们弯弯绕绕的,每个符号都像是有着自己独特灵魂的小精灵。
要解读契丹小字,就像是在解一道超级复杂的谜题。
你得先有点考古的精神。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古老的城堡里寻找宝藏,契丹小字的各种资料就是城堡里的一个个房间。
你得一间一间地去探索,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线索。
比如说,考古学家们发现的那些刻有契丹小字的石碑啊,就像是宝藏的地图碎片。
你得仔细研究这些碎片上的每个符号,就像在看地图上那些模糊不清的标记一样。
你知道吗,契丹小字的解读有时候特别像猜谜语。
你得把这些符号和契丹族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契丹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啊,就像是解开这个谜语的密码提示。
比如说,契丹族崇拜的某些神灵或者他们独特的祭祀仪式,说不定就和某个契丹小字的含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好像你在猜一个关于某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谜语,你得了解这个民族节日背后的故事、习俗才能猜得出来。
解读契丹小字还需要大量的对比研究。
你不能只盯着契丹小字看,你得把它和其他相关的文字或者符号进行对比。
这就像你在挑水果,你得把这个水果和其他类似的水果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不同,才能判断出这个水果到底是什么品种。
契丹小字可能和契丹大字有联系,也可能和当时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字有相互影响的地方。
你得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就像一个超级侦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而且啊,解读契丹小字可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儿。
这就像一场接力赛,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就像接力赛的选手。
前面的学者发现了一些初步的线索,后面的学者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索。
他们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就像接力赛中每个选手跑的那一段路,缺了谁都不行。
在解读契丹小字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挫折。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契丹大字是辽国时期契丹族人所使用的一种文字体系,常被用于记录官方文书和刻石碑铭等场合。
以下将对契丹大字的解读和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契丹大字的来源和特点契丹大字源于契丹族的语言,是一种象形和表音结合的文字形式。
它采用类似古代汉字的书写结构,由笔画和笔画组合构成。
契丹大字的特点在于每个字都具备独特的图形,能够准确传递契丹族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二、契丹大字的解读方法解读契丹大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字形和组合进行分析:1. 字义解读:通过对字形的观察和比较,推断字义的可能性。
例如,"大"字形由两个"人"字组成,可以猜测其意为"人多"或"众多"。
2. 表音解读:利用契丹大字与契丹语音节的对照关系,推测字的发音。
例如,"火"字形为三条平行线,可以猜测其发音为"huo"。
3. 上下左右结构解读:契丹大字的字形往往由上下左右的组合构成,通过观察字形的拆分和组合关系,推断其含义。
例如,"山"字由两个"人"字在"土"字上方组成,可以猜测其意为"在山上的人"。
三、契丹大字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契丹大字广泛应用于辽代的官方文献、铭碑等载体中,不仅记录了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研究契丹族与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影响。
同时,契丹大字的解读和研究也对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演变及古代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契丹大字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契丹文化的认识也在逐渐扩大。
研究者通过对契丹大字的解读和比较,逐渐揭示了契丹族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由以上内容可见,契丹大字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文字,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契丹大字的解读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契丹族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性提供丰富的证明。
契丹小字研究概况 - 爱知県立大学 外国语学部
3
的研究人员对契丹小字的研究非常活跃。如:①山路广明先生发表不少契丹文研究文章,其 中 1956 年的 《契丹制字研究》 中着重探讨了契丹文字的读音问题。 ②村山七郎先生, 于 1951 年 3 月在《言语研究》上以“契丹字解读方法”为题发表文章,提出契丹字来源于突厥文字 的观点。③日本的长田夏树先生于 1951 年刊布《契丹文字解读之可能性》 ,除对村山氏的文 章提出异见, 亦对契丹字进行了统计研究。 ④日本的爱宕松男先生于 1956 年先后刊登了 《关 于契丹文字的解读》和《契丹文字鱼符、玉盏、铜镜铭文的解读》两篇文章。爱宕氏认为契 丹语和蒙古语完全相同,契丹小字的最小读写单位原字还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字母和字头。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前苏联学者们陆续刊布了一些契丹语言文字研究论文。如鲁道夫、 沙夫库诺夫、达斯今等学者分别对契丹文字进行了种种探索。除了日本和前苏联,法国的安 比斯,德国的门格斯、弗兰克、道弗尔,匈牙利的李盖提、卡拉等写就过研究或介绍契丹文 字的文章。这一时期由日本的田村实造、小林行雄编著的《庆陵》较有影响。书中专有一节 对契丹文字进行研究和介绍。这部书可视为日本在这一阶段研究契丹文字活跃景象的象征。 比起三、四十年代的词义对比研究来说,五、六十年代的拼读法及读音研究无疑前进了 一步。但受制于研究方法,各家虽然释读了约 150 余条词语,但后来经得起检验的只有 30 几条。虽然如此,国外学者们的以上研究成果,对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术界为了打破契丹文字研究停滞不前的局面,继续进行艰 苦的探索。1975 年 9 月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清格尔泰教授、陈乃雄教授和中国社会 科学院刘凤翥研究员、 于宝林研究员以及邢复礼等人共同组织契丹文字研究小组, 对契丹小 字进行了一系列攻关式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小组的研究成果《关于契丹小字研究》 5 , 《契丹小字解读新探》6 以及最终成果《契丹小字研究》陆续发表,代表了这一时期契丹 小字研究的最好水平, 得到了国内外同行学者的一致的高度评价。 小组的研究从根本上改变 了契丹小字研究缺乏客观检验标准的局面, 使契丹小字研究成为音义结合的科学研究, 在契 丹小字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下面简单介绍小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小组主要研究契丹语中的汉语借词, 以此打开了释读契丹小字的突破口。 他们从契丹小 字的拼音性质出发,假设借入契丹语的汉语人名、地名、官名等的读音可能与汉语的读音相 同或相近。如果能从契汉对译的资料中找到那样的词语 ,会对构拟契丹原字读音提供一条 可靠的线索。各种资料中《郎君行记》是一件通篇对译的资料,而且其中有一些固有名词。 如《郎君行记》的汉文篇末尾有人名“黄应期”和“王圭” ,契丹文篇里必定也有表示该二 人名的契丹字, 因为汉文篇的最后有 “右译前言” 四字, 说明其汉文是翻译前面的契丹文的。 经过一番研究,小组推定 表示“王圭” , 表示“黄应期” 。这种推测得 到了证实。如:表示“黄应期”之“黄”的契丹字还可用于拼写表示“皇帝”的 , “皇太后”的 以及表示“黄龙府”的 ,证明了音译“黄”读ɣuang 的正确性。小组利用这种研究方法,推测和拟定了一部分原字的音值。 这是小组采用的最基本的而且有效的方法。 除此之外, 小组还采用了参考汉文典籍中的契 丹语材料,根据亲属语言的语音语法规律等种种方法,构拟 110 多个原字的读音,释读三百 多条词语,并对 24 种附加成分的音义进行了讨论。 (四)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小组研究成果的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契丹文字研究的积极性。 1985 年专著《契丹小字研究》发表后,小组虽然再也没有集中起来进行共同研究,但国内 外对契丹文有浓厚兴趣的学者先后加入了这一领域, 研究人员显著增加, 契丹小字研究得到 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5 年以来有关契丹文字的论著达 230 余篇,其中专著和论 7 文集就有数部。如:即实研究员的《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程》 、清格尔泰教授的《契
契丹语翻译
契丹语翻译
契丹语是契丹人使用的一种语言,也被称为契丹文字。
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在10世纪至12世纪期间建立了辽朝,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契丹语的翻译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契丹文字的解读和契丹语言的了解程度有限,目前对契丹语的翻译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对契丹语石刻、文献和其他遗址的研究,逐渐对契丹语的语法和词汇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些研究成果为契丹语的翻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契丹语的翻译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契丹文字的含义,以及契丹语言与其他相关语言之间的联系。
此外,还需要通过对契丹语言的音韵学和语法的研究,掌握契丹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然而,由于契丹文字的解读工作仍在进行中,契丹语的翻译工作仍面临很多困难。
目前,学者们主要通过对契丹文字的对比研究和对契丹语言的推测,来进行契丹语的翻译工作。
这种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仍能对契丹语的翻译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总的来说,契丹语的翻译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随着对契丹语的研究不断深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契丹语的翻译工作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丹文字解读
契丹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起源于公元10世纪的契
丹族,主要使用于契丹国和辽朝。
随着历史的演变,契丹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到近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和研究。
本文将对契丹文字的特点、发展历程、解读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契丹文字的特点
1.文字结构
契丹文字由十六个基本字形构成,其中有一些字形为基本符号,其余的可以通过组合和变形来表示不同的音节和含义。
相比于其他古代文字,契丹文字较为简单,但仍有一定的表现力。
2.音节和语言特点
契丹文字是以音节为单位进行表达的,每个音节都由一个基本字形组成。
契丹语是东部突厥语系的一种,与汉语和满语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契丹文字有许多独特的语言特点,如声调变化、元音长短等。
3.象形化和意符化
契丹文字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重要的改革,其中一次就是将汉字和音节符号融合使用,形成了一种象形化和意符化的文字形式。
这种改革对契丹文字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契丹文字的发展历程
契丹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的契丹族使用
符号和青铜器进行交流。
随后,他们学习了汉字和回鹘文字,并将其用于石刻和书写。
11世纪初,契丹族在辽阳建国,建
立起了契丹国。
此时,契丹文字开始被广泛使用。
随着契丹国的覆灭和辽朝的兴起,契丹文字逐渐演变为辽朝的正式文字,并在Monggo骨刻和铁凝儿石刻等重要文物中得到了应用。
16世纪后,契丹文字已经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在清朝
时期还有一定的使用,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直到20世纪,契丹文字才开始逐渐被研究和发掘,但由于历史文
献的缺乏和文字解读的困难,契丹文字的研究一直推进缓慢。
三、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
契丹文字的解读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基本字形的识别和组合,推测出每个字所表示的音节和含义。
另一种是基于象形化的解读方法,即通过对文字中的图形和符号的认识,推测出每个字的含义和用途。
在这两种方法中,基于音节的解读方法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因为契丹文字作为一种音节文字,其每个音节都对应着一个基本字形。
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契丹文字字形的特殊性质,其音节解读准确率并不高,而需要配合历史文献和片段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总之,契丹文字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中的一种,无论是从历史和语文方面,还是从文物和研究的角度,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契丹文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并探索更为准确和科学的解读方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