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3单元 10《小池塘 大世界》教案 翼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0 小池塘 大世界|冀教版 (1)

《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环境中第十课的教学内容,本课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和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身在农村,对于池塘并不陌生,而且通过对前面两个单元“风格各异的建筑”和“奇妙的人体”的学习,学生对“系统”及其构成层次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在此基础上,继续用类比的方法,引领学生学习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虽然学生每天生活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但是,很少从系统和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和分析自己生活的环境。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2.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2.学生能通过类比的方法掌握生态系统的构成;3.学生能正确地分析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环境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五、课前准备:1、课前让学生观察调查池塘中的动植物;按小组打印记录表发下去2、有关池塘生物的图片、视频资料等;同学生交谈是否去过池塘,发现了什么?六、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课下和同学们谈心的时候,我了解到许多同学去过池塘,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池塘和池塘周围都有什么呢?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引导,并加以补充。
“同学们观察事物可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歌声的陪伴下去观察池塘吧!看谁观察的更仔细。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
活动一:播放池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池塘,同时播放《童年》歌曲。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0小池塘大世界》word教案 (2)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0小池塘大世界》word教案 (4)

小池塘大世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序的生态系统 10 小池塘 大世界》教案_4

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我们的合作愉快。
课下和同学们聊天的时候我听说有很多同学都去过池塘边,谁能为大家简单的描述一下你见到过的池塘。
(池塘和池塘周围都有什么。
)学生主动站起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我见到的池塘很美,池塘的水很清,池塘里有小鱼,有鸭子,有水草,池塘边有柳树。
教师可适时引导(看哪个学生说的最动情),你们说的太好了,听了你们的讲述,我都想马上去池塘边看看,可惜今天我们不能去,不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小池塘的图片和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歌声的陪伴下去观察池塘吧!播放课件(2)低声播放《童年》歌曲老师:同学们知道是首什么歌吗?生:老师:那么这首歌里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小小的池塘不光景色美,池塘里还有好多的奥秘呢?那么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小池塘、大世界。
(板书)首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张池塘图片:1池塘里都有哪些生物?生:看看和同学们观察的一样不一样:2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呢?学生讨论:空气阳光水温度土壤等3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生:。
细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供荷花、水草再利用A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小池塘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水鸟吃不到鱼就会飞走……)B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交流汇报。
生:湖面结冰,动植物耐不住温度会死亡。
教师小结:所以说池塘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关系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引导学生试着举例。
(板书))生态系统{欣赏一下其它的生态系统: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生态系统,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层次,就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建筑,尽管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层次。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0小池塘大世界》word教案 (2)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3单元 10《小池塘 大世界》教案 翼教版

10、小池塘大世界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
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
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
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
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5.“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序的生态系统 10 小池塘 大世界》教案_3

10.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自主探究)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课件出示,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完成下面的观察记录,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记录情况,个别给予指导。
其实,这些生物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讨论:1、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使学生充分体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
(4)小结:以池塘为例,说说什么叫生态系统?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5)阅读科学在线,然后课件出示。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三)拓展训练通过探究,同学们肯定形成了很多的观点和想法,那么我们就把它运用起来分析一些实例,行吗?教师分步演示水族箱。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有序的生态系统 10 小池塘 大世界》教案_9

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球上有无数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生物圈,小到草地、池塘。
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好,你住在哪里?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是依山还是傍水?无论在哪里,你都处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中。
在这个环境中,生长着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这些生物的种类及生长情况与这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等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那么一个小池塘又是是怎样的一个“大世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歌声的陪伴下去观察池塘吧!播放课件(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师提出任务:仔细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做好记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观察到的生物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鹬课件演示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10 小池塘 大世界|冀教版 (4)

小组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材料查找答案。
巩固达标阶段
一、填空
有些鸟类吃,大多数昆虫吃,植物通过
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并放出,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
板书设计
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
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学情分析
学生收集一些生态系统的构成资料。
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记录、讨论等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概念;通过选点观察、取样记录、归纳统计,并用概念图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小组合作研究、集体交流等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素养,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4、定义生态系统: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学生齐读)
那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各种细菌;非生物包括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
谈话导入
讨论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
1、师:歌声让学生回顾池塘的生物,激发兴趣。
2、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合作交流阶段
三、合作探究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生物或条件进行假设。(课件出示问题)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中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没有了水草,一些吃草的鱼可能会饿死,水鸟吃不到鱼就会飞走。。。。。。)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 10 小池塘 大世界|冀教版

《10 小池塘大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三、教学难点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取样所需的相关道具。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
新课讲解: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
观察到的生物有哪些。
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
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
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析生态系统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
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2、选点观察:在校园中找一块草地,用绳子随机圈出一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测量出它与附近某个建筑物的距离。
在纸上画出位置图,标出东西南北。
3、取样记录:介绍取样法并取样。
数一数区域内所有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并画出他们的形状。
测量地面和土壤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用塑料袋区一些土壤,并描述土壤的成分。
4、统计整理5、讨论:我们观察的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最多?为什么?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植物为什么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各小组选区的不同地点中的生物种类相同吗?这些生物之间可以形成怎样的食物关系?与非生物又有什么关系?6、展示结果用概念图描述自己观察的生态系统。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0小池塘大世界》word教案 (2)

池塘观察记录表
我观察到的生物有:
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
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
(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
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小结: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6)阅读科学在线。
用类比的方法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板书设计:
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
1.池塘里有鱼、虾、河蚌、螃蟹、水草、荷花、鸭子、浮游生物。
2.生产者:荷花、水草、浮游生物
消费者:鱼、虾、河蚌、螃蟹、鸭子
分解者:细菌
3.生态系统: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非生物:水、空气、土壤、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观察池塘
(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提问: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说说它是怎样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活动2:分析生态系统:
(1)讲述:地球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到整个海洋、整个陆地,小到一片草地、一个池塘。让我们在校园中选择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研究吧!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0课《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及反思冀教版(最新整理)

10.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池塘里变得可热闹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0课:小池塘,大世界。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生1:池塘里有什么?生2:池塘里生活着很多生物。
师:你看到的池塘里有哪些生物?生2:池塘里有小鱼、小虾还有青蛙。
生3:小池塘中有一个大世界.生4:小池塘是一个大世界.师:为什么说小池塘是一个大世界,它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生5:小池塘中生活着很多的动植物,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师:太棒了!他用到了一个词:生态系统。
看来这位同学懂得的真多,大家为他鼓鼓掌。
生态系统。
大家齐读。
生生:生态系统。
师:(提出问题)原来一个小池塘就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一个大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那么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
师:请大家打开书48页仔细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完成池塘观察记录表。
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在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请一位学生上去把自己观察表中的前两项写在黑板上。
)师巡视:如果在完成表格过程中有不会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困难,可以举手示意,我可以帮助你.(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补充.(3)学生汇报并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0小池塘大世界》word教案 (2)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第十课小池塘大世界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将引导学生从观察熟悉的小池塘入手,进而认识、分析生态系统的构成。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观察池塘”、“分析生态系统”。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池塘生物的组成,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池塘生物间的食物链、食物网。
在观察、记录、讨论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学习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合作研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观察找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植物。
2.能通过类比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3.能正确分析出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4.能以合理形式正确记录观察结果。
5.能用恰当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员之间的关系。
6.能有根据地对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做到保护研究区域内的动物和植物。
2.能与其他同学积极、和谐地研究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大体过程以及每个过程的作用。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构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学会简单的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听《童年》歌曲。
讲述:“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让我们在歌声的陪伴下,开始对池塘的观察吧!(二)新课教学◆活动1:观察池塘(1)提出任务:仔细认真观察池塘,找出其中生长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分析这些生物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2)观察记录:池塘观察记录表我观察到的生物有:它们之间形成的食物关系:(画出食物链或食物网)这些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那些外界条件?(3)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同学交流。
(4)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小结: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成为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小池塘大世界
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
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
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
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
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
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
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
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
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 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
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
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
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
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