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6fc4aeee87101f69f3195a6.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其他法律相关2006年1月24日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2016年1月19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修改。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删去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施行时间2006年3月1日•简称放射诊疗许可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信息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部长高强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2016年1月19日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等8件部门规章的决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8号)修改折叠编辑本段章节信息折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折叠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276278e09b89680202d82507.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简介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c783c72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f.png)
演讲人
目录
01.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概述 02.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具体要求 03.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情况 04.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展望
放射诊疗管理规 定概述
1
规定背景
01
制定目的:规范放射诊疗行 02
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
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
03
培训不足:部 分医务人员缺 乏放射诊疗相 关知识和技能
04
患者知情同意 不足:部分医 疗机构未充分 告知患者放射 诊疗的风险和 注意事项
改进措施
01
加强监管:加强对放射诊疗 机构的监管,确保放射诊疗 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03
完善制度:完善放射诊疗管 理制度,明确放射诊疗的流 程和标准
02
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对放射 诊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 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和考核
放射诊疗人员应 遵守放射诊疗操
作规程和规范
放射诊疗人员应 确保放射诊疗的
安全和质量
放射诊疗质量控制
01
02
03
放射诊疗设 备:要求设 备性能稳定, 符合国家规 定
放射诊疗人 员:要求具 备相关资质, 定期接受培 训
放射诊疗流 程:要求按 照规定流程 进行,确保 诊疗质量
04
放射诊疗记 录:要求详 细记录诊疗 过程,便于 追溯和改进
放射诊疗管理规 定实施情况
3
实施效果
提高了放射诊疗的规 范性和安全性
01
提高了放射诊疗的医 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03
02
04
降低了放射诊疗的误 诊率和漏诊率
促进了放射诊疗行业 的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范本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3d32c5b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8.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范本《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诊疗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防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设备、设施的管理。
第三条放射诊疗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确保放射诊疗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辐射暴露风险。
(二)遵循医疗伦理和专业规范,保护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三)依法进行放射诊疗工作,严禁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章放射诊疗设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放射诊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购置、使用、维护和报废程序。
第五条放射诊疗设备购置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具备相应的技术监测和质量控制措施。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保证放射诊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使用,定期进行设备检测和校准,确保设备满足安全准入标准。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保养。
第八条放射诊疗设备应当定期进行辐射安全性评估,确保设备在正常使用范围内不会对人员和环境造成辐射危害。
第九条放射诊疗设备使用过程中如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放射诊疗设备的报废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设备的安全处理和环境保护。
第三章放射诊疗操作规范第十一条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培训合格证书。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应遵守放射诊疗操作规范,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
第十三条放射诊疗前,医务人员应通过询问患者的相关信息了解其病情、检查目的及对诊疗过程的了解,告知患者有关的辐射安全风险和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在放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按照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进行工作,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
第十五条在放射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控制辐射剂量,减少辐射暴露量,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放射诊疗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意识。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4009918d03d8ce2f01662315.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4.18.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4篇)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4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8b617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5e.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放射诊疗的管理,确保放射诊疗的安全有效进行,保护人体健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放射诊疗是指利用放射线或放射性物质进行医学诊断、治疗及研究的活动。
第三条放射诊疗活动包括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诊断治疗等。
第二章放射诊疗机构第四条放射诊疗机构是指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
第五条放射诊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相应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能够满足放射诊疗的需求;(二)有合法的执业医师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放射诊疗活动;(三)有符合安全规范的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四)有健全的质量保证和质控制体系;(五)有安全防护措施,保障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第六条放射诊疗机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申报、审批、备案等程序,并定期接受监督检查。
第三章放射诊疗人员第七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放射诊疗资质,通过国家认可的考试,并持有相应的证书。
第八条放射诊疗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保证操作安全,并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和考核。
第九条放射诊疗人员应当保护好自身和患者的安全,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佩戴防护设备。
第四章放射诊疗设备第十条放射诊疗设备应当具备国家安全标准要求,并通过国家监督部门的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十一条放射诊疗设备的维护保养应当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定期检查和维修。
第十二条放射诊疗设备的购置、使用、报废等事项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行,不得擅自处理。
第五章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第十三条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应当获取相应的许可证,并定期验收和检测。
第十四条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保管、报废等事项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进行,确保安全使用。
第十五条放射源和放射性医疗器械的保管人应当具备专业知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管,并定期检查和报告。
第六章质量保证和质控制第十六条放射诊疗机构应当制定质量保证手册,明确质量目标和要求,并定期组织评审和改进。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92466d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4.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一、总则本细则旨在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二、放射诊疗机构的设置与许可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包括场所、设备、人员等。
医疗机构在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前,应当向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如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放射诊疗设备清单等。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对符合条件的,予以颁发《放射诊疗许可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放射诊疗场所与设备放射诊疗场所的布局和防护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场所应当划分出控制区和监督区,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放射诊疗设备应当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和稳定性检测,确保设备性能符合要求。
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进行验收检测。
四、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和健康条件。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其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工作人员应当接受放射防护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在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放射诊疗操作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五、放射诊疗的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质量保证方案,确保放射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对患者进行放射诊疗时,应当遵循正当化和最优化原则,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人员等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对违反本细则的医疗机构和人员,依法予以处理。
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许可情况、场所与设备的防护情况、工作人员的资质和培训情况、诊疗质量保证措施的落实情况等。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f4861c78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放射诊疗管理,保证放射诊疗安全,保护医疗质量和患者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放射诊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保障放射诊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第四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活动,应当建立健全放射诊疗管理制度,明确放射诊疗安全管理责任,加强放射诊疗人员培训和放射诊疗设备维护,确保放射诊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二章放射诊疗许可第五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活动,应当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放射诊疗许可。
第六条申请放射诊疗许可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具有放射诊疗科目;(三)具有符合放射诊疗要求的设备和工作场所;(四)具有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五)具有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
第七条医疗机构申请放射诊疗许可,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三)放射诊疗科目设置证明;(四)放射诊疗设备清单和工作场所示意图;(五)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名单及其相关证明文件;(六)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文本。
第八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放射诊疗许可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符合条件的,发给放射诊疗许可证明;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放射诊疗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定的科目开展放射诊疗活动;(二)建立健全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放射诊疗设备安全、有效;(三)加强放射诊疗人员培训,提高放射诊疗技术水平;(四)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五)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工作环境符合放射诊疗要求;(六)加强放射诊疗过程中的防护,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5篇)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d84da1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3.png)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发放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三条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放射诊疗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放射诊疗工作。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分为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四类。
第二章放射诊疗许可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有与所开展的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执业条件。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诊疗活动的类别,按本办法的规定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七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许可证发放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开展核医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许可的受理、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核工作。
第八条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开展介入放射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和许可证发放工作。
第九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许可证发放工作。
第十条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向由具有最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许可。
第十一条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附件1);(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一览表(附件2)和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培训(进修)证明(复印件);(四)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与质控设备清单(附件3);(五)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检测报告;(六)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合格证明文件;(七)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和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八)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要求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1c81f89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0.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一、总则放射诊疗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医学手段,对于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保障放射诊疗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放射诊疗机构的管理1. 放射诊疗机构应具备合法的经营资质和合格的医疗设备,经过相关部门的认证和审批。
2. 放射诊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放射科,具备合格的医疗技术人员。
3. 放射诊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放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设备维护、辐射防护等方面的规定。
4. 放射诊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三、放射诊疗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 放射诊疗工作应有专业的机构进行管理,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工作的承接和衔接。
2. 放射诊疗工作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不得违反规定。
3. 放射诊疗工作应按照科学、严谨、规范的原则进行,确保诊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放射诊疗工作应建立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放射检查和治疗的记录进行完善和归档。
四、放射诊疗设备的管理1. 放射诊疗设备应经过检测和认证,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
2. 放射诊疗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3. 放射诊疗设备应设有专门的操作人员,经过培训和合格考核方可操作设备。
4. 放射诊疗设备应设有防护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五、放射诊疗操作规范1. 放射诊疗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工作,不得擅自改变操作流程。
2. 放射诊疗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设备,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3. 放射诊疗操作人员应严禁操作失当或违反规定的行为,如私自调整设备参数等。
4. 放射诊疗操作人员应定期参加培训和考核,保证自身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六、辐射防护措施1. 放射诊疗机构应建立辐射监测系统,对于辐射剂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2. 放射诊疗机构应建立辐射防护措施,包括防护装置、防护设备等,并严格执行。
3. 放射诊疗机构应对工作人员进行辐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技能。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0f1000f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3.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放射诊疗活动的管理,保障放射诊疗安全,保护患者和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健康权益,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使用放射性物质、放射性设备进行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放射诊疗管理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
第四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放射诊疗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放射诊疗机构和人员第五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与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合法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二)有与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放射诊疗设备;(三)有与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四)有与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和放射废物处理措施;(五)有放射诊疗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应当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许可手续。
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的,不得开展放射诊疗活动。
第七条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设备和技术人员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八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放射专业技术职务;(二)经过放射诊疗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三)遵守放射诊疗活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四)具有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第九条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应当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资格证书。
未取得放射诊疗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放射诊疗活动。
第三章放射诊疗活动的管理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放射诊疗活动的管理制度,明确放射诊疗活动的责任人和管理职责,保证放射诊疗活动的安全。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放射诊疗活动的操作规程,明确放射诊疗活动的操作步骤、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放射诊疗水平和安全防护意识。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693aa122cc22bcd127ff0c78.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d67dddc01f69e3142329408.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和《》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范文(3篇)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10cab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b.png)
放射诊疗许可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发放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
第三条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放射诊疗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方可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放射诊疗工作。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分为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四类。
第二章放射诊疗许可第五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有与所开展的放射诊疗活动相适应的执业条件。
第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诊疗活动的类别,按本办法的规定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第七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许可证发放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承担开展核医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许可的受理、资料审查和现场审核工作。
第八条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开展介入放射学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和许可证发放工作。
第九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申请的受理、审查、审批、许可证发放工作。
第十条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向由具有最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诊疗许可。
第十一条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附件1);(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一览表(附件2)和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培训(进修)证明(复印件);(四)放射诊疗设备、放射防护与质控设备清单(附件3);(五)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机构出具的放射防护检测报告;(六)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合格证明文件;(七)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和放射事故应急预案;(八)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要求提供的其它有关资料。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c5467979700abb68a982fbcf.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和《》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放射治疗;(二)核医学(三)介入放射学;(四)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废物、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模版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e1915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7.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放射诊疗工作,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医疗机构等从事放射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放射诊疗应依法遵循医学伦理、科学技术和职业道德,确保患者的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
第四条放射诊疗应保障患者的权益,提供正确、及时、安全、有效的放射诊疗服务。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接受放射诊疗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放射诊疗管理制度,确保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放射诊疗设备管理第七条医疗机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登记、备案。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对放射诊疗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设备使用和管理台账,记录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报废情况。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对放射诊疗设备的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放射诊疗操作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准确、迅速、安全。
第十二条放射诊疗操作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辐射泄漏和职业暴露。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查和校准放射诊疗设备,确保其准确度和工作稳定性。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放射诊疗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
第四章放射诊疗质量管控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放射诊疗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放射诊疗质量控制活动,提高放射诊疗服务的质量。
第十七条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放射诊疗服务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事件报告制度,对重大放射诊疗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五章放射诊疗安全保障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放射诊疗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放射诊疗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加强放射诊疗环境监测,确保环境辐射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配备放射诊疗事故应急设备和药品,及时处理放射诊疗事故。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906ecc7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1.png)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一、放射诊疗的分类与许可放射诊疗活动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分别是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 X 射线影像诊断。
从事不同类别的放射诊疗工作,需要取得相应的许可。
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属于高风险的诊疗项目,对医疗机构的设备、人员资质以及防护设施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
介入放射学则需要操作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
X 射线影像诊断相对较为常见,但也需要确保设备的性能和防护措施符合标准。
医疗机构在申请放射诊疗许可时,需要提交一系列的材料,包括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放射诊疗设备清单及相关检测报告等。
卫生行政部门会对申请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并对医疗机构的现场进行检查,符合条件的才会发放许可。
二、人员资质与培训从事放射诊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放射治疗医师、核医学医师、介入放射学医师等需要取得相应的执业医师资格,并经过放射诊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放射治疗技师、核医学技师、医学物理人员等也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此外,为了保证从业人员能够持续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业务水平,还需要定期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放射防护知识、法律法规、诊疗技术的新进展等。
三、设备与场所要求放射诊疗设备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和稳定性检测。
新安装、维修或者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测合格。
放射诊疗场所的布局和防护设施也必须符合要求。
要有合理的分区,区分出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
场所的墙壁、门窗等要有足够的防护能力,以减少辐射对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四、放射防护与安全放射防护是放射诊疗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医疗机构要为患者和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铅衣、铅围裙、铅围脖等,并指导正确使用。
在进行放射诊疗操作时,要遵循最优化原则,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受照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 46 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
本规定所称放射诊疗工作, 是指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进行临床医学诊断、治疗和健康检查的活动。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诊疗工作的监督管理.第四条放射诊疗工作按照诊疗风险和技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管理:(一) 放射治疗;(ニ) 核医学;(三) 介入放射学;(四) X射线影像诊断。
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与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相适应的条件,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 (以下简称放射诊疗许可)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质量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执业条件第六条医疗机构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经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诊疗科目;(二)具有符合国家相关标注和规定的放射诊疗场所和配套设施;(三)具有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专(兼)职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四) 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的, 具有确保放射性废气, 废液、固体废物达标排放的处理能力或者可行的处理方案;(五)具有放射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人员:(一)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应当具有:1,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肿瘤医师;2, 病理学, 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学物理人员;4, 放射治疗技师和维修人员。
(二) 开展核医学工作的, 应当具有:1,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核医学医师;2, 病理学、医学影像学专业技术人员;3,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技术人员或核医学技师.(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应当具有:1、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放射影像医师;2, 放射影像技师;3, 相关内、外科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应当具有专业的放射影像医师。
第八条医疗机构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应当分别具有下列设备:(一) 开展放射治疗工作的, 至少有一台远距离放射治疗装置,并具有模拟定位设备和相应的治疗计划系统等设备;(ニ)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具有核医学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三)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具有带影像增强器的医用诊断X射线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四)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有医用诊断X射线机或CT机等设备。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下列要求配备并使用安全防护装置、辐射检测仪器和个人防护用品:(一)放射治疗场所应当按照相应标准设置多重安全联锁系统、剂量监测系统、影像监控、对讲装置和固定式剂量监测报警装置;配备放疗剂量仪、剂量扫描装置和个人剂量报警仪;(ニ)开展核医学工作的,设有专门的放射性同位素分装、注射、储存场所, 放射性废物屏蔽设备和存放场所; 配备活度计、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仪;:(三)介入放射学与其他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场所应当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下列设备和场所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一)装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的设备、容器,设有电离辐射标志;(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废物储存场所,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三)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的入口处, 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四) 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应当按照有关标准的要求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在控制区进出口及其他适当位置,设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工作指示灯。
第三章放射诊疗的设置与批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设置放射诊疗项目,应当按照其开展的放射诊疗工作的类别,分别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竣工验收和设置放射诊疗项目申请:(一)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工作的,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二)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向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三)开展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的,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同时开展不同类别放射诊疗工作的,向具有高类别审批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第十二条新建、扩建、改建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医疗机构应当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报告,申请进行建设项目卫生审査。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预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
经审核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和要求的, 方可施工.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并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下列资料,申请进行卫生验收:(一) 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申请;(二)建设项目卫生审查资料;(三)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放射防护评价报告;(四)放射诊疗建设项目验收报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质子治疗、重离子治疗、带回旋加速器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应当提交卫生部指定的放射卫生技术机构出具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技术审查意见和设备性能检测报告。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在开展放射诊疗工作前,应当提交下列资料,向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放射诊疗许可申请:(一)放射诊疗许可申请表;(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复印件);(三)放射诊疗专业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证书(复印件);(四) 放射诊疗设备清单;(五) 放射诊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文件.第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申请应当即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五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资料或者不予受理的理由。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审査决定,对合格的予以批准, 发给《放射诊疗许可证》; 不予批准的, 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放射诊疗许可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规定(见附件).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后,到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办理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手续。
执业登记部门应根据许可情况, 将医学影像科核准到二级诊疗科目.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或未进行诊疗科目登记的,不得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第十七条《放射诊疗许可证>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同时校验,申请校验时应当提交本周期有关放射诊疗设备性能与辐射工作场所的检测报告、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健康监护资料和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医疗机构变更放射诊疗项目的,应当向放射诊疗许可批准机关提出许可变更申请,并提交变更许可项目名称,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等资料;同时向卫生行政执业登记部门提出诊疗科目变更申请,提交变更登记项目及变更理由等资料.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做出审査决定。
未经批准不得变更。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原批准部门注销放射诊疗许可,并登记存档, 予以公告:(一)医疗机构申请注销的;(二)逾期不申请校验或者擅自变更放射诊疗科目的;(三)校验或者办理变更时不符合相关要求,且逾期不改进或者改进后仍不符合要求的;(四) 歇业或者停止诊疗科目连续一年以上的;(五) 被卫生行政部门吊销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的.第四章安全防护与质量保证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放射诊疗工作的质量保证和安全防护。
其主要职责是:(一) 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二) 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进行放射防护检测、监测和检查;(三)组织本机构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接受专业技术、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规定的培训和健康检查;(四) 制定放射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五) 记录本机构发生的放射事件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第二十条医疗机构的放射诊疗设备和检测仪表,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新安装、维修或更换重要部件后的设备,应当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对其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启用;(二)定期进行稳定性检测,校正和维护保养,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检测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状态检测;(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检验或者校准用于放射防护和质量控制的检测仪表;(四)放射诊疗设备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安全、防护性能,应当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不合格或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放射诊疗设备不得购置、使用、转让和出租。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和防护设施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放射性同位素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同库储存; 储存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泄漏等措施, 并安装必要的报警装置。
放射性同位素储存场所应当有专人负责, 有完善的存入、领取、归还登记和检查的制度, 做到交接严格, 检查及时, 账目清楚, 账物相符, 记录资料完整。
第二十二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戴个人剂量计。
第二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对放射诊疗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定期进行专业及防护知识培训,并分别建立个人剂量、职业健康管理和教育培训档案.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放射诊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 遵守质量保证监测规范。
第二十五条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医疗照射时, 应当遵守医疗照射正当化和放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 有明确的医疗目的,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十六条医疗机构在实施放射诊断检查前应当对不同检查方法进行利弊分析,在保证诊断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诊断技术。
实施检査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严格执行检查资料的登记、保存、提取和借阅制度,不得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二)不得将核素显像检查和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对婴幼儿及少年儿童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三)对育龄妇女腹部或骨盆进行核素显像检查或X射线检査前,应问明是否怀孕;非特殊需要,对受孕后八至十五周的育龄妇女,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査;(四) 应当尽量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五)实施放射性药物给药和X射线照射操作时,应当禁止非受检者进入操作现场;因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检者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