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版:33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2)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2)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2)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做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参考译文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目录

黄帝内经目录

目录黄帝内经——灵枢、素问黄帝内经:灵枢┅┅┅┅┅┅┅┅┅┅┅┅┅┅┅┅┅┅┅┅┅1九针十二原第一┅┅┅┅┅┅┅┅┅┅┅┅┅┅┅┅┅┅┅┅┅1本输第二┅┅┅┅┅┅┅┅┅┅┅┅┅┅┅┅┅┅┅┅┅3 小钍解第三┅┅┅┅┅┅┅┅┅┅┅┅┅┅┅┅┅┅┅┅┅5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6 根结第五┅┅┅┅┅┅┅┅┅┅┅┅┅┅┅┅┅┅┅┅┅9 寿夭刚柔第六┅┅┅┅┅┅┅┅┅┅┅┅┅┅┅┅┅┅┅┅┅10 官针第七┅┅┅┅┅┅┅┅┅┅┅┅┅┅┅┅┅┅┅┅┅11 本神第八┅┅┅┅┅┅┅┅┅┅┅┅┅┅┅┅┅┅┅┅┅13 终绐第九┅┅┅┅┅┅┅┅┅┅┅┅┅┅┅┅┅┅┅┅┅13 经脉第十┅┅┅┅┅┅┅┅┅┅┅┅┅┅┅┅┅┅┅┅┅16 经别第十一┅┅┅┅┅┅┅┅┅┅┅┅┅┅┅┅┅┅┅┅21 经水第十二┅┅┅┅┅┅┅┅┅┅┅┅┅┅┅┅┅┅┅┅┅22 经筋第十三┅┅┅┅┅┅┅┅┅┅┅┅┅┅┅┅┅┅┅┅┅23 骨度第十四┅┅┅┅┅┅┅┅┅┅┅┅┅┅┅┅┅┅┅┅┅25 五十营第十五┅┅┅┅┅┅┅┅┅┅┅┅┅┅┅┅┅┅┅┅┅25 营气第十六┅┅┅┅┅┅┅┅┅┅┅┅┅┅┅┅┅┅┅┅┅26 脉度第十七┅┅┅┅┅┅┅┅┅┅┅┅┅┅┅┅┅┅┅┅┅26 营卫生会第十八┅┅┅┅┅┅┅┅┅┅┅┅┅┅┅┅┅┅┅┅┅27 四时气第十九┅┅┅┅┅┅┅┅┅┅┅┅┅┅┅┅┅┅┅┅┅28 五邪第二十┅┅┅┅┅┅┅┅┅┅┅┅┅┅┅┅┅┅┅┅┅28 寒热病第二十一┅┅┅┅┅┅┅┅┅┅┅┅┅┅┅┅┅┅┅┅┅29 癞狂病第二十二┅┅┅┅┅┅┅┅┅┅┅┅┅┅┅┅┅┅┅┅┅30 热病第二十三┅┅┅┅┅┅┅┅┅┅┅┅┅┅┅┅┅┅┅┅┅31 厥病第二十四┅┅┅┅┅┅┅┅┅┅┅┅┅┅┅┅┅┅┅┅┅32 病本第二十五┅┅┅┅┅┅┅┅┅┅┅┅┅┅┅┅┅┅┅┅┅33杂病第二十六┅┅┅┅┅┅┅┅┅┅┅┅┅┅┅┅┅┅┅┅┅34 周痹第二十七┅┅┅┅┅┅┅┅┅┅┅┅┅┅┅┅┅┅┅┅┅35 口问第二十八┅┅┅┅┅┅┅┅┅┅┅┅┅┅┅┅┅┅┅┅┅35 师传第二十九┅┅┅┅┅┅┅┅┅┅┅┅┅┅┅┅┅┅┅┅┅36 决气第三十┅┅┅┅┅┅┅┅┅┅┅┅┅┅┅┅┅┅┅┅┅37 肠胃和三十一┅┅┅┅┅┅┅┅┅┅┅┅┅┅┅┅┅┅┅┅┅38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38 海论第三十三┅┅┅┅┅┅┅┅┅┅┅┅┅┅┅┅┅┅┅┅┅39 五乱第三十四┅┅┅┅┅┅┅┅┅┅┅┅┅┅┅┅┅┅┅┅┅39 胀论第三十五┅┅┅┅┅┅┅┅┅┅┅┅┅┅┅┅┅┅┅┅┅40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41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41 逆顺肥瘦三十八┅┅┅┅┅┅┅┅┅┅┅┅┅┅┅┅┅┅42 血络论第三十九┅┅┅┅┅┅┅┅┅┅┅┅┅┅┅┅┅┅43 阴阳清浊第四十┅┅┅┅┅┅┅┅┅┅┅┅┅┅┅┅┅┅43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44 病传第四十二┅┅┅┅┅┅┅┅┅┅┅┅┅┅┅┅┅┅44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45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41 外揣第四十五┅┅┅┅┅┅┅┅┅┅┅┅┅┅┅┅┅┅47 五变第四十六┅┅┅┅┅┅┅┅┅┅┅┅┅┅┅┅┅┅47 本藏第四十七┅┅┅┅┅┅┅┅┅┅┅┅┅┅┅┅┅┅48 禁服第四十八┅┅┅┅┅┅┅┅┅┅┅┅┅┅┅┅┅┅50 五色第四十九┅┅┅┅┅┅┅┅┅┅┅┅┅┅┅┅┅┅51 论勇第五十┅┅┅┅┅┅┅┅┅┅┅┅┅┅┅┅┅┅52 背腧第五十一┅┅┅┅┅┅┅┅┅┅┅┅┅┅┅┅┅┅53 卫气第五十二┅┅┅┅┅┅┅┅┅┅┅┅┅┅┅┅┅┅53 论痛第五十三┅┅┅┅┅┅┅┅┅┅┅┅┅┅┅┅┅┅54 天年第五十四┅┅┅┅┅┅┅┅┅┅┅┅┅┅┅┅┅┅54逆顺第五十五┅┅┅┅┅┅┅┅┅┅┅┅┅┅┅┅┅┅55 五味第五十六┅┅┅┅┅┅┅┅┅┅┅┅┅┅┅┅┅┅55 水胀第五十七┅┅┅┅┅┅┅┅┅┅┅┅┅┅┅┅┅┅56 贼风第五十八┅┅┅┅┅┅┅┅┅┅┅┅┅┅┅┅┅┅56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57 玉版第六十┅┅┅┅┅┅┅┅┅┅┅┅┅┅┅┅┅┅58 五禁第六十一┅┅┅┅┅┅┅┅┅┅┅┅┅┅┅┅┅┅59 动输第六十二┅┅┅┅┅┅┅┅┅┅┅┅┅┅┅┅┅┅59 五味论第六十三┅┅┅┅┅┅┅┅┅┅┅┅┅┅┅┅┅60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61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62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63 行针第六十七┅┅┅┅┅┅┅┅┅┅┅┅┅┅┅┅64 上膈第六十八┅┅┅┅┅┅┅┅┅┅┅┅┅┅┅┅┅65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65 寒热第七十┅┅┅┅┅┅┅┅┅┅┅┅┅┅┅┅┅66 邪客第七十一┅┅┅┅┅┅┅┅┅┅┅┅┅┅┅┅┅66 通天七十二┅┅┅┅┅┅┅┅┅┅┅┅┅┅┅┅┅68 官能第七十三月┅┅┅┅┅┅┅┅┅┅┅┅┅┅┅┅┅69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70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71 卫气行第七十六┅┅┅┅┅┅┅┅┅┅┅┅┅┅┅┅7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74 九针论第七十八┅┅┅┅┅┅┅┅┅┅┅┅┅┅┅┅75 岁露论第七十九┅┅┅┅┅┅┅┅┅┅┅┅┅┅┅┅77 大惑论第八十┅┅┅┅┅┅┅┅┅┅┅┅┅┅┅┅78 痈疽第八十一┅┅┅┅┅┅┅┅┅┅┅┅┅┅┅┅79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8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83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4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86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87 阴阳离合篇第六┅┅┅┅┅┅┅┅┅┅┅┅┅┅┅┅90 阴阳别论篇第七┅┅┅┅┅┅┅┅┅┅┅┅┅┅┅┅9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9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93 五藏生成篇第十┅┅┅┅┅┅┅┅┅┅┅┅┅┅┅┅94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9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96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96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9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98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9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99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月┅┅┅┅┅┅┅┅┅┅┅┅┅┅102 玉机真藏论篇章第十九┅┅┅┅┅┅┅┅┅┅┅┅┅┅103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6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7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10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111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111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13 通平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15 太阴阳明论篇章第二十九┅┅┅┅┅┅┅┅┅┅┅┅┅116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117刺热论篇第三十二┅┅┅┅┅┅┅┅┅┅┅┅┅┅┅118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19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20 疟论篇第三十五┅┅┅┅┅┅┅┅┅┅┅┅┅┅┅121 刺疟篇第三十六┅┅┅┅┅┅┅┅┅┅┅┅┅┅┅123 气劂论篇第三十七┅┅┅┅┅┅┅┅┅┅┅┅┅┅┅124 欬论篇第三十八┅┅┅┅┅┅┅┅┅┅┅┅┅┅┅124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25 腹中论篇第四十┅┅┅┅┅┅┅┅┅┅┅┅┅┅┅127 刺腰论痛篇第四十一┅┅┅┅┅┅┅┅┅┅┅┅┅┅┅128 风论篇第四十二┅┅┅┅┅┅┅┅┅┅┅┅┅┅┅129 痹论篇第四十三┅┅┅┅┅┅┅┅┅┅┅┅┅┅┅130 痿论篇第四十四┅┅┅┅┅┅┅┅┅┅┅┅┅┅┅131 厥论篇第四十五┅┅┅┅┅┅┅┅┅┅┅┅┅┅┅132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33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3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35 脉解篇第四十九┅┅┅┅┅┅┅┅┅┅┅┅┅┅┅136 刺要论篇第五十┅┅┅┅┅┅┅┅┅┅┅┅┅┅┅13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8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40 皮部论篇章第五十六┅┅┅┅┅┅┅┅┅┅┅┅┅┅┅141 经络论第篇第五十七┅┅┅┅┅┅┅┅┅┅┅┅┅┅┅142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142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144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148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49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15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154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155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157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159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162 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16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170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82 着至教论篇第七十五┅┅┅┅┅┅┅┅┅┅┅┅┅┅191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191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192 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19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19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19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196。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理论要点]
阴阳交的证候、病机和预后
汗出辄复热:热邪迫津外泄,邪胜精耗,正不 胜邪,故“汗出辄复热”。
1.症候 脉躁疾不为汗衰:阴不制阳,邪热充斥脉道。 狂言:阴精亏损,热扰神明,精竭神乱。
不能食:邪热炽盛,胃阴受损。 2.病机:阴液外泄于表,阳热内陷于里,火炽阴伤, 精气衰败是总病机。 3.预后:虽愈必死(邪胜正衰,病情危重,预后凶险) 4.指导意义:(1)判断热病病情,要重视汗出之后体 后世温病学家的评议: 温、饮食、神志、脉象的变化。( 2)治疗热病,当以 吴鞠通:“经谓必死,谁敢谓生?然药之得法,有可 存津液、保胃气为要。 生之理。”
1. 阴阳交:古病名,是阳邪陷入阴分,邪正交结不解,正 2. 3. 精无俾也:张介宾:“俾,使也。精,阴气也。五脏所以 4.谷生于精:于,助词。即谷生精。张介宾:“谷气内盛则 三死:三死证,即汗出复热而不能食、脉躁疾、狂言失志。 生精,精气外达则为汗。” 不胜邪[学习要求]
1.掌握阴阳交的概念、证候、预后。 2.熟悉风厥的概念、治法。 3.熟悉劳风的概念、治则、预后。
一、阴阳交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 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 [1],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 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2],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 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 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 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3];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 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 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今见三死[4],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练习题 试述阴阳交、风厥、劳风的概念、证候及病机。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31-55篇)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版(第三十一篇——第五十五篇)目录篇名页次篇名页次热论篇第三十一85 痿论篇第四十四116刺热篇第三十二87 厥论篇第四十五118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90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20逆调论篇第三十四92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22疟论篇第三十五94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25刺疟篇第三十六99 脉解篇第四十九127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01 刺要论篇第五十130咳论篇第三十八102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31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03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32腹中论篇第四十106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33134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09 针解篇第五十四134风论篇第四十二111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36痹论篇第四十三114《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篇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

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

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项痛,腰脊强直不舒。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

通俗易懂的:黄帝内经白话文(全卷),收藏吧

通俗易懂的:黄帝内经白话文(全卷),收藏吧

聚集。

该地的⼈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品,其⽪肤腠理致密⽽带红⾊,易发⽣筋脉拘急、⿇⽊不仁等疾病。

对其治疗,宜⽤微针针刺。

所以九针的治病⽅法,是从南⽅传来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多潮湿,物产丰富,所以⼈们的⾷物种类很多,⽣活⽐较安逸,这⾥发⽣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导引按#的⽅法。

所以导引按#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出去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个⾼明的医⽣,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

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

这是由于医⽣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法的缘故。

移精变⽓论篇第⼗三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移易精神和改变⽓的运⾏,⽤⼀种“祝由”的⽅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在医病,要⽤药物治其内,针⽯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麽缘故呢?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们,⽣活简单,巢⽳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存,寒冷到了,利⽤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避免暑⽓,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求官的劳累形役,这⾥处在⼀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邪⽓是不可能深⼊侵犯的。

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治其外。

即使有疾病的发⽣,亦只要对病⼈移易精神和改变⽓的运⾏,⽤⼀种祝由的⽅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不能顺从四时⽓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先馁,外邪乘虚⽽客袭之,内犯五脏⾻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祝由的⽅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能够察其死⽣,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之光⼀样的⼼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在诊法上,⾊和脉的诊察⽅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

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货季,他研究⾊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以及四时、⼋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知道其中的要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第三十三(译文)【题解】"海"是百川汇聚之所,又是自然界生物赖以生存的水分之源。

本篇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以自然界东西南北四海为比喻,来说明胃、冲脉、膻中、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并称之为人之四海,故以"海论"名篇。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日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

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日四海。

黄帝日以人应之奈何?11支88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日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答日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日定之奈何?岐伯日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桩于地,肋髓勰,其牡符始,瑚府。

【提要】本段以自然界有四海、十二经水,喻人身亦有四海和十二经脉,突出了"天人一体"观点。

同时具体地指出四海的功能特点及其上下腧穴的部位。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您讲述刺法,所谈的内容总离不开营卫气血。

那么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部联属于脏腑,在外部维系着肢节,您能把十二经脉与四海结合起来谈一下吗?岐伯说自然界有东西南北四个海,称为四海,河水都要流注到海中。

人也有像自然界那样的四海和十二条大的河流,称为四海和十二经脉。

黄帝说人体四海是怎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的呢?岐伯说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对应。

黄帝说这个问题真深远啊!您把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起来,我想听一下它们之间到底是如何相应的呢?岐伯说必须首先明确地了解人身的阴阳、表里和经脉的流行输注的具体部位,然后才可以确定人身的四海。

黄帝说四海及其重要经脉的部位是怎样确定的呢?岐伯说胃的功能是接受容纳饮食物,是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为水谷之海。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素问· 评热病论篇 第三十三
【题解】

评议、评论

热性病
阴阳交
风厥
病机
热病 变证
症状
劳风
风水 评热病论
预后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交的概念、预后、临床意义及对后世温病 学的影响。 2、理解风厥的概念、治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劳风、风水的概念、治则、预后及临床意义。
4、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发病学中的意义。
3.为后世外感热病的伤寒和温病提 供了鉴别依据。
“温病热留立倾”与“热虽甚不死” (《热论》)
讨论
1、 阴阳交为古代病名,相当于温病 邪入营血,热入心包的严重阶段。 2、根据脉症判断邪正消长规律和预后。
3、为什么重视汗?

从出汗热退与否可辨正气强弱: 汗出热退脉静 正盛 预后好 汗出辄复热 脉躁盛 邪盛 预后差
现代:肺部感染(肺炎、 急性支气管炎 、肺脓疡、坠积性肺炎 等)


【原文串讲】
帝曰:有病腎風(风热伤肾,肾不能主水,水邪泛溢而出现 面目浮肿,妨害言语的一种病证)者,面胕痝(mang音茫) 然壅,害於言(胕,浮肿。痝然,肿起的样子。壅,指目下
肿,形如卧蚕。王冰注:“痝然,肿起貌。壅,谓目下壅,如卧蚕 形也。肾之脉,从肾上贯肝鬲,入肺中,循喉咙侠舌本,故妨害于

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邪之所湊,其氣必 虛。陰虛者,陽必凑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 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不能正偃者,胃中 不和也。正偃則欬甚,上迫肺也,諸有水氣者, 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帝曰:何以言?歧伯曰: 水者,陰也;目下,亦陰也(目下为约束,而脾为阴, 主约束,所以目下为阴);腹者,至陰之所居,故水在 腹者,必使目下腫也。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一)篇名释:评者,深入评论也。

本篇主要对《热论》篇所涉热病、病态及其治法,作出解论和深入评论,故此名篇《评热病论》。

‖SW61—D1001→Q1001‖→‖SW33—D0101‖SW61—D1001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黄帝问:人外伤于寒气,而转化为热病,为什么?Q1001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岐伯说:寒气多,就生热病。

‖SW31—D0401→Q0802‖→‖SW33─D0101‖SW31—D0401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黄帝问:热病已经痊愈,时有后遗症,为什么?Q0401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岐伯说:各种后遗症,是身热太多却强行进食,就会有余热复发。

如此情形,都是热病已经衰退,而余热尚有所藏,因余热与谷之热气相遇,两股热气相合,所以有热病复发。

D0501帝曰:善!治遗,奈何?黄帝问:说得好!热病复发,怎么治?Q0501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岐伯说:根据热病虚实,调其异常为正常,必使后遗症痊愈了。

D0601帝曰:病热,当何禁之?黄帝问:热病,有何禁忌?Q0601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岐伯说:热病稍有好转,吃肉就会复发,多食就留后遗症,这就是禁忌。

D0701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黄帝问:热病再度伤寒的,其脉动与症状对应,如何?Q0701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岐伯说:再度伤寒者,发病第一天,就会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阴肾都病,就会头痛、口干而烦满;Q0702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发病第二天,就会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都病,就会腹满、身热、厌食、语无伦次;Q0703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五脏化液.劳风-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33.2)

五脏化液.劳风-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33.2)

五脏化液.劳风-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33.2)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第一节五脏化液、劳风这个热评论,这个评热论呢,第三十三篇,专门讲这个热,现在还在热上面。

那黄帝就问岐伯了,“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这是什么意思?一般,我们遇到热症,发表的药一开,汗一解,热就没有了,就好了,现在不是这样子的,一发表的时候,病人更烦燥,不但脉,烧没退,烧会更烧,脉会跳得更快,病人更烦燥,这个病不会,病情不会因为你用汗解而好,而更严重,反而造成了,“狂言不能食”,就是这个津液整个伤到了,这个是为什么?岐伯说,这叫,病叫“阴阳交,交者死也。

”也就是因为这一条,造成温病呢,不能吃汗药,不能吃汗药,吃汗药,吃得人死掉,怎么能,很多药,我们需要汗药,岐伯也讲了,你不用啊,一律不用啊。

所以温病派,当你来念《黄帝内经》的时候,就你知道,几千年下来,到温病派时候,就是怕,担心,怕。

结果病人治疗的时机跑掉了,那滋阴的药下去,你不敢开汗药的时候,发汗的药,病人会病更深,你只要确定,怎么会失手呢?我到现在没有说,开汗药,人家那面发燥,手脚抽筋啊,什么,没有这种事情的,一定要辩症准确。

病人这种现象呢,就特别一个名称,叫“阴阳交”,“交者死也。

”那黄帝说,那你讲详细一点听听看。

第379页,就是讲南派,南派的医生呢,温病派的看到这个,就是看到这个,不敢用了,不敢用汗药了,不能发汗,不能发汗,就来了。

岐伯开始下定义了,“人之所以汗出,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天地的精华产生了五谷杂粮,人的汗的来源,就是来自于谷,谷位的精,现在呢,病邪气交争在骨肉之间,而得汗者,你交争在四肢表面,在身体的表面的时候,还没有到内脏,会得汗的,“是邪却”,病要退了,精要胜的现象。

所以汗,我们流汗,汗的源头是这样子,病还在骨骼经络之间,你当然要用汗解。

那是,邪却,因为邪还没有进入脏。

如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人体的精气回来了,“复热者”,代表邪气,如果你汗解了,结果病人没有,烧没有退,热又加重了。

精读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5

精读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5

精读黄帝内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5评热病论,讨论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病症,但得出的结论却只有一条,即"有胃气生,无胃气死"。

正如原文所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

汗者,精气也。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其实,对于这句话,我们不难理解,你只要注意观察一下身边的小动物,凡是不爱吃东西了,那它一定是病了,如果再伴随着发热,那情况就更严重了。

反之,如果热退了,开始吃东西了,病自然就好了。

反之,就要挂了。

在调理客户的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这一点,不管什么病,要先要观察他的胃气。

只要食欲好,能吃东西,多半是实症,好调理;反之,胃口很差,吃的像猫食那样,则多是虚症,调理起来就很费功夫。

能不能吃得下东西,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其实,有一些人,以前还是挺能吃东西的,可最近一段时间,发现胃口越来越差,纠其原因,身上的毒素太多,严重抑制了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这就好比你家里厨房堆的垃圾太多,在这种环境下,你无论是做饭还是吃饭,都毫无兴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大饭店就餐时,会感觉身心愉悦,因为它布置了一个优雅的环就餐环境。

因此,对于这些人,排毒是第一位的,把身体里的垃圾清除掉了,食欲就会增强。

在这里,我首推果蔬汁排毒。

经过N多人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和简便易行的。

但对于先天就是脾胃功能差的人来说,一旦发热,再不能吃东西,多半离挂就不远了,因为他基本上没汗可出。

中医认为,汗在外为汗,在内为血。

大量出汗,实际上是大量出血,你想,如果胃口再差,食物变现不成血,无法补充上,你说离死还远吗?对于这类人,调理起来就十分困难。

究其原因,先天的底子就差。

除了"有胃气生,无胃气死"的观点之外,本篇还重点论及了经络不通的问题。

"腹中鸣也,病本于胃也。

薄脾则烦不能食。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摘要:
一、引言
二、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三、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四、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评热病论篇》是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对热病的成因、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这一篇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现代医学对热病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借鉴。

【热病的概念与成因】
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阳气偏盛,出现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评热病论篇》认为,热病的成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等邪气侵入人体;二是人体内部的阳气过盛,导致阴阳失衡。

【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评热病论篇》详细描述了热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渴、烦躁、汗出、脉象洪大等。

同时,还强调了诊断热病时要结合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热病的治疗,《评热病论篇》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解表、清热、滋阴、益气等。

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制定。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预防热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注意饮食、起居、锻炼等养生方法,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结论】
《评热病论篇》对热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医学水平的局限,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和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现代医学进行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一、引言热病论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了热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热病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而引发的一类疾病。

在古代,热病一度被认为是难以治愈的病症,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综述热病论的基本概念、治疗方法、预防与调理措施,以及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热病的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热病论的基本概念1.热病的定义热病是指由于外邪侵袭,引起机体阳气偏盛、阴气不足,以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热病的发生与季节、环境、饮食、劳累等因素密切相关。

2.热病的病因热病的病因主要有外邪、内伤、情志不遂等。

外邪指风、寒、湿、燥、火等邪气,内伤包括饮食、劳倦、情志等,情志不遂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热病。

3.热病的症状和诊断热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便秘、苔黄、脉数等。

诊断热病应结合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进行综合分析。

三、热病的治疗方法1.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热病的方法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清热化湿、滋阴清热等。

常用的中药有银翘解毒片、麻黄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

2.西医治疗方法西医治疗热病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抗感染、支持疗法等。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3.综合治疗方案结合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

四、热病的预防与调理1.生活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外邪侵袭。

2.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油腻、燥热食物。

3.预防措施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保暖、防晒、祛湿等。

五、热病的案例分析1.案例介绍患者,男,30岁,因外感风热导致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病例诊断与治疗根据病史、症状和舌脉象,诊断为风热感冒。

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中药治疗,并结合西药对症治疗。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评热病论篇
摘要:
一、引言
二、热病的概念与病因
三、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四、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评热病论篇》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对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这一篇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期为大家提供关于热病的中医知识。

【热病的概念与病因】
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在《评热病论篇》中,热病的病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外邪入侵,如风、寒、湿、燥等;二是内因,如情志不舒、饮食不节等。

【热病的症状与诊断】
热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便秘等。

在诊断热病时,中医主要依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辨别病因、病机和病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热病的治疗与预防】
针对热病的治疗,中医主张辨证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机和病位,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解表、清热、祛湿、解毒等。

在预防方面,要注意增强自身抵抗力,避免外邪入侵,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

【结论】
总之,《评热病论篇》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热病的全面知识,对于我们了解热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皇帝内经之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热,脉象急疾躁动,其病逝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症。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而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生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 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要死亡的。
黄帝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恶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宠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病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气,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常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而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现微肿。黄帝说:为什麽?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水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于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进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气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黄帝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