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处理
婴幼儿营养性疾病的病因、症状和预防 PPT课件
一、 营养不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1 消瘦型营养不良
1岁以内婴儿比较常见,早期表现是体重不增长,之后,体重逐渐下降。
一、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一种很常见的病症,有许多小孩子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婴幼儿的生长 发育十分迅速,需要吸收大量的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 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的疾病。
从世界范围来看,营养不良是引起儿童死亡和健康状况差的首要原因之一。
一、 营养不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水肿型营养不良
蛋白质严重缺乏所致水肿型营养不良,又称恶性营养不良病,可见于 1~3岁幼儿。 由于水肿,不能以体重来评估其营养状况。水肿表现为足背的轻微凹陷直至全身,有的毛发稀疏,易脱落。
一、 营养不良
(二)临床症状和体征
3 消瘦—水肿型营养不良
介于上述二型之间。这种病儿常同时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A、B等缺乏,所以症状可能十分复杂。 因免疫力低下,也极易并发各种感染,如肺炎、肠炎等往往非常严重,特别是重度营养不良,因全身衰竭, 有时一个翻身即可引起死亡。
患儿表现为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苍白、面部皮肤皱缩松弛、头发干燥易脱落、四 肢可有挛缩。皮下脂肪层消耗的顺序首先是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皮下脂肪层厚度 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营养不良患者会随着病情加重,骨骼生长减慢,身高低于正常。
轻度营养不良时精神状态正常,重度可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偏低,食欲差,腹泻、便秘交替。皮肤凹 陷性浮肿、皮肤发亮,严重时可能破溃、再感染形成慢性溃疡。重度营养不良甚至会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中度低体重﹤M-3SD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中度生长迟缓﹤M-3SD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中度消瘦﹤M-3SD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营养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缺铁性贫血
评估 6月龄-6岁小儿血红蛋白(Hb)低于110g/L为贫血。 Hb值90-109g/L为轻度贫血。 Hb值60-89g/L为中度贫血。 Hb值<60g/L为重度贫血。 由于海拔高度对Hb值的影响,海拔每升高1000m,Hb上升约4%
同时外周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平均红细 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g/L。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评估
佝偻病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症状、骨骼特征性改变和其他系统改变。佝偻病活动期分为早期、激期、恢复 期和后遗症期。1.早期 : 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婴儿。可有多汗、枕秃、易激惹、夜惊等非 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此期常无骨骼病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碱性磷酸酶(AKP)正常或稍高,血25(OH) D降低。骨X线片长骨干髓端无异常或见临时钙化带模糊变薄、干髓端稍增宽。2.激期 : 骨骼体征:<6 个月婴儿,可见颅骨软化体征(乒乓感);>6个月婴儿,可见方颅、手(足)镯、肋串珠、肋软骨沟、鸡胸、0型 腿、X形腿等体征。血钙正常低值或降低,血磷明显下降,AKP增高。血25-(OH) D,1,25-(OH)2D显著降低。 骨X线片长骨干髓端增宽,临时钙化带消失,呈毛刷状或杯口状,骨髓软骨盘加宽>2 mm。3.恢复期 :早期或 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血磷,AKP,25-(O H)D ,1,25(OH)2D逐渐恢复正常。骨X线片长骨干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骼软骨盘<2 mm。4. 后遗症 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一般无临床症状,血生化 检查正常。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一、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对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管理,及时矫正其营养偏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二、管理对象辖区内0~6岁(7岁以下)健康检查筛查出的患营养性疾病的儿童。
三、管理内容(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评估及分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M-3SD 重度低体重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中度生长迟缓﹤M-3SD 重度生长迟缓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中度消瘦﹤M-3SD 重度消瘦2.查找病因(1)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小于胎龄儿。
(2)喂养不当,如乳类摄入量不足、未适时或适当地进行食物转换、偏食和挑食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消化道畸形,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其他慢性疾病。
3.干预(1)喂养指导进行喂养咨询和膳食调查分析,根据病因、评估分类和膳食分析结果,指导家长为儿童提供满足其恢复正常生长需要的膳食,使能量摄入逐渐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85%以上,蛋白质和矿物质、维生素摄入达到RNI的80%以上。
(2)管理1)随访:每月进行营养监测、生长发育评估和指导,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2)转诊: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2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3~6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恢复正常生长。
3)结案: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M-2SD即可结案。
儿科护理学- 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
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消瘦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并发症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水肿;表现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三)临床类型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消瘦-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
最早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最具特征体重减轻结果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表现额部出现皱褶,两颊下陷,颧骨突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
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
有血白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营养不良程度Ⅰ度(轻)Ⅱ度(中)Ⅲ度(重)体重低于正常均值15%~25% 25%~40% 40%以上腹部皮褶厚度0.4~0.8cm<0.4cm 消失身高(长)正常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P3(均数减3个标准差)消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样皮肤干燥干燥、苍白苍白、干皱,无弹性可出现瘀点肌张力正常明显降低、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肌肉萎缩精神状态正常烦躁不安委靡,反应低下抑制与烦躁交替(四)并发症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最常见),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
鸡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及防治措施
鸡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及防治措施【摘要】维生素A对鸡的健康发育非常重要,缺乏会导致鸡维生素A缺乏症。
本文对鸡维生素A缺乏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详细探讨。
病因主要包括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等因素。
临床表现包括眼睛和皮肤问题、呼吸道感染等。
剖检变化一般为眼睛、肝脏和肠道的病理改变。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饲料搭配和维生素A的补充等措施,以预防和治疗鸡维生素A缺乏症。
鸡维生素A 缺乏症的重视及未来研究方向也在结论部分进行了介绍。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防治鸡维生素A缺乏症,提高鸡的生长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鸡,维生素A,缺乏症,病因,临床表现,剖检变化,防治措施,重要性,对照,研究方向1. 引言1.1 维生素A的重要性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动物和人类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它在维持视觉、细胞分化、生长发育以及免疫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维生素A的一种活性形式为视黄醇,它能够转化为视网膜色素,参与视觉过程,有助于保持视力正常。
维生素A还参与细胞分化过程,维持正常的上皮组织和黏膜的健康,对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功能起着支持作用。
而在免疫系统中,维生素A 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A的摄入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A可能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
为了维护身体健康,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或补充维生素A成为了重要的措施之一。
1.2 鸡维生素A缺乏症概述鸡维生素A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主要由于日粮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或饲料中维生素A降解引起。
鸡维生素A缺乏症会影响鸡的生长发育、生殖力和免疫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骨骼畸形、视力下降等严重后果。
鸡维生素A缺乏症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不同,幼鸡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食欲不振、腹泻等临床症状,成鸡则可能出现发育迟缓、蓄羽不良、生殖功能减退等症状。
【精品课件】婴幼小儿营养不良的症状、预防及护理
❖ 营养不良患儿发生水肿是由于 ❖ A.喂养不当 ❖ B.补液过多 ❖ C.热量不足 ❖ D.蛋白质严重缺乏 ❖ E.疾病影响
四 、身体状况:
1.体重改变:不增→下降 2.皮下脂肪减少顺序:
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 3.其他状况:各器官功能低下
严重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性水肿
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皮下脂肪减少最先是腹 部,最后是面部
2.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应按照小儿 液体疗法的要求及时纠正。
3.各种感染 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二)消除病因
各种消耗性疾病 消化道畸形 感染性疾病 喂养不当
根治 手术纠正
控制感染
改进喂养 方法
(三)调整饮食
原则:循序渐进、由少到多
能量要求
Ⅰ度营养不良一般从每日 250~330kJ/kg
❖ 2岁小儿,体检结果示体重10kg,身高81cm, 皮肤稍苍白。对该小儿的营养评价
❖ A.营养良好 ❖ B.营养过剩 ❖ C.轻度营养不良 ❖ D.中度营养不良 ❖ E.重度营养不良
❖ 3岁小儿,体检结果示体重9kg,身高89cm, 皮肤稍苍白。对该小儿的营养评价
❖ A.营养良好 ❖ B.营养过剩 ❖ C.轻度营养不良 ❖ D.中度营养不良 ❖ E.重度营养不良
E.60~80kcal/kg
(7~8题共用题干)
凌晨医生巡视病房时发现一营养不良患 儿面色苍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四肢厥 冷。
7.该患儿可能出现了
A.低钙血症 C.低血钠症
B.心力衰竭
D.低血糖症 E.继发感染
8.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西地兰
B.静脉注射
C.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 D.静脉注 射葡萄糖酸钙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试题
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试题一、填空题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别以体重/年龄、身长(身高)/年龄和体重/身长(身高)为评估指标,采用标准差法进行评估和分类,测量值()为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
2、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评估及分类指标测量值标准差法评价体重/年龄M-3SD~M-2SD 中度低体重﹤M-3SD ()身长(身高)/年龄M-3SD~M-2SD ()﹤M-3SD ()体重/身长(身高)M-3SD~M-2SD ()﹤M-3SD ()3、重度营养不良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儿童连续()次治疗体重增长不良、或营养改善()个月后但身长或身高仍增长不良者,需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进行会诊或治疗。
转诊后,应定期了解儿童转归情况,出院后及时纳入专案管理,按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的治疗意见协助恢复期治疗,直至()。
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患儿一般情况好,体重/年龄或身长(身高)/年龄或体重/身长(身高)()即可结案。
5、根据WHO的资料,Hb的低限制在6个月~6岁者为()g/L,6~14岁()g/L,海拔每升高1000米,Hb上升(),低于次值者为贫血。
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Hb值变化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89年)暂定:Hb在新生儿期()g/L,1~4月时小于()g/L,4~6月时( )g/L者为贫血。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呈( )改变: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0 g/L。
7、贫血程度判断:Hb值()g/L为轻度,() g/L为中度,() g/L为重度。
8、轻中度贫血儿童补充铁剂后()周后复查Hb,并了解服用铁剂的依从性,观察疗效。
重度贫血儿童,轻中度贫血儿童经铁剂正规治疗()后无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者,应及时转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专科门诊会诊或转诊治疗。
护师考试辅导:儿科护理学之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四章营养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热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临床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皮下水肿。
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一)病因1.长期摄入不足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骤然断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奶粉配制过稀;长期以淀粉类食品喂养为主;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偏食、挑食、吃过多零食等引起。
2.消化吸收障碍消化系统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如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等)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时期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相对不足。
4.消耗量过大大量蛋白尿、长期发热、烧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蛋白质消耗或丢失增多。
(二)发病机制由于长期能量供应不足,导致自身组织消耗。
消瘦糖原不足或消耗过多致→低血糖;并发症脂肪消耗致→血清胆固醇下降、脂肪肝;蛋白质供给不足或消耗致低蛋白→水肿;表现由于全身总液量增多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同时还发生各组织器官,如消化、循环、泌尿、免疫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低下。
临床类型消瘦型能量供应不足为主浮肿型浮肿型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消瘦-浮肿型介于两者之间(三)临床表现营养不良的早期表现为体重不增。
最早以后体内脂肪逐渐消失,最具特征→体重减轻。
结果久之身长也会低于正常,出现身材矮小。
皮下脂肪消耗的顺序依次是腹部、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表现额部出现皱折,两颊下陷,颧骨凸出,形如老人。
皮肤干燥、苍白、松弛。
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
体温低于正常、脉搏减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
初期烦躁,以后变得冷漠。
有血清蛋白降低时可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有时可发生自发性低血糖症状,婴儿常有饥饿性便秘或腹泻。
营养不良患儿常因缺乏蛋白质及造血物质并发营养性贫血,因多种维生素缺乏而并发干眼症、口腔炎、末梢神经炎。
幼儿园营养性疾病儿管理方案
营养性疾病儿管理方案
一、目的:为了保障幼儿园幼儿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二、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幼儿园所有幼儿和工作人员,包括患有营养性疾病的幼儿和其家长。
三、内容:
1.定义:营养性疾病是指因饮食不当、营养不良或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的疾病,如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症等。
2.管理职责:
幼儿园保健医生负责营养性疾病儿的管理工作,定期对营养性疾病儿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保健医生应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幼儿的饮食和营养计划,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应加强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做好营养性疾病儿的管理和治疗工作。
3.管理方法:
在幼儿入园前,家长应向幼儿园保健医生提供幼儿的健康档案,包括幼儿的饮食习惯、营养状况等。
保健医生应定期对幼儿进行营养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发现幼儿患有营养性疾病,保健医生应与家长共同制定饮食和营养计划,并指导家长进行营养补充和治疗。
幼儿园要加强幼儿的饮食管理,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膳食,避免提供油腻、刺激性、不健康的食品。
幼儿园要为患有营养性疾病儿的幼儿提供特殊的饮食和护理,如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餐次、鼓励幼儿多喝水等。
住院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总结
住院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预防及管理最佳证据总结引言:住院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intestinal nutrition-related diarrhea, IND)是指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出现的腹泻状况。
这种状况常见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的患者,尤其是那些长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虽然IND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但目前关于其预防和管理方法的最佳证据尚不明确。
本文旨在总结住院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预防及管理的最佳证据,以期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预防IND的最佳证据1.合理评估与监测:对于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入院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肠功能、肠黏膜病变概率以及感染风险等。
同时,准时监测患者的腹泻状况和疾病进展,以便及早实行干预措施。
2.开始肠内营养的适应症选择:肠内营养不是全部住院患者的必需治疗方式。
在决定是否开始肠内营养治疗时,应综合思量患者的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等因素,防止进行不必要的肠内营养支持。
3.充分确定营养方案:在开始肠内营养治疗前,应依据患者的基础营养需求、肠黏膜病变程度和感染风险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
此外,应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如患者的肠道对某些成分的耐受性等。
4.注意营养制剂的选择和使用:合理选择高水平证据支持的肠内营养制剂,并防止不必要的营养添加物。
应严格按照生产商的说明进行使用,防止肠道刺激、感染风险或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管理IND的最佳证据1.评估和处理潜在的病因:出现IND时,医务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针对其它可能的原因如感染、使用药物、饮食误差等进行处理,并解除可能存在的病因。
2.调整和优化肠内营养方案:依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肠内营养调整,包括适当改变营养成分的浓度、速度和摄入量等。
此外,应紧密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相关指标,准时调整方案。
奶牛营养代谢类疾病及防治措施
实用养殖技术,请见哈尔滨华达饲料制造有限公司官网(一)瘤胃酸中毒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大量饲喂碳水化合物,在瘤胃内产生大量的乳酸而使瘤胃pH值下降的一种全身代谢的一种全身代谢紊乱疾病。
其临床以消化紊乱、瘫痪和休克为特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瘤胃阻塞,又称瘤胃化学性酸中毒。
病因:常见的原因是突然采食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特别是加工、粉碎的谷物,如小麦、玉米、大麦、高粱、谷子等。
被反刍动物采食后,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大量乳酸而中毒;过食甜菜或发酵不全的酸湿酒糟、嫩玉米等造成;有时可能为提高产奶量,而过多饲喂谷类饲料及其加工的副产品,如生面粉、糖渣、酒糟等,也可引起瘤胃酸中毒。
此外,临产和高产牛抵抗力低,寒冷、气候骤变、分娩等应激因素都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症状:轻度过食,偶尔有腹痛、厌食,但精神尚好,通常拉稀便或腹泻,瘤胃蠕动减弱,可以几天不见反刍,一般3~4天不经治疗可以自愈。
病牛走路摇摆不定,一些牛可能安静站立,食欲都费绝,不饮水。
大量过食的重病牛,卧地不起,体温在正常一些(36.5~38.5℃),心跳次数增加,伴有酸中毒和循环衰竭时更快,一般来说息率每分钟在100分以内的病牛比每分钟达120~140次的治疗效果好,呼吸快浅,每分钟60~90 次。
几乎都有腹泻,如无腹泻是一种不好的预兆,粪便色淡,有明显的甘氨酸味,早期死亡的粪便无恶臭。
过食谷类时粪中有未消化的谷粒、麦子、黄豆等,还可见已发芽的麦粒。
24~48h开始脱水,并且逐渐加重。
作瘤胃触诊时,可感内容物坚实呈面团样,但吃的不太多时有弹性或有水样内容物,听诊可听到较轻的流水音,重病牛走路不稳,呈醉步,视力减退,冲撞障碍物,眼睑保护反射迟钝或消失。
可发生蹄叶炎,慢性蹄业炎可在发病后几星期之后发生。
经48h之后,卧地不起,如安静躺卧,把头转向腹肋部,对刺激反应明显降低,往往是愈后不好的表现,常可在1~3天死亡,因此必须紧急治疗。
如果病情有所缓和,可见心率下降,体温回升,瘤胃开始蠕动,有大量软便排除。
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的病因与防控措施
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的病因与防控措施畜禽营养代谢疾病是指由于饲料中的某些成分异常或不足,以及环境因素、外界刺激等因素引起动物体内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畜禽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的病因及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畜禽营养代谢疾病的病因1. 饲料成分异常或不足: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果含量不足或者比例不合理,都可能导致畜禽发生营养代谢疾病。
比如蛋白质不足会导致动物发生营养不良,脂肪酸不平衡会导致脂肪肝等疾病,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导致动物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和矿物质缺乏症等。
2. 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都会影响动物的代谢情况,比如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都会导致动物代谢紊乱,引发疾病。
3. 喂养方式不当:比如饲喂过量、过饥、饲料质量不佳等都会引起畜禽的代谢紊乱。
4. 外界刺激:比如挤压、淋湿、跋涉等外界刺激都会引发动物代谢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1. 合理配制饲料: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畜禽的营养需求,合理选用原料,科学配比,保证饲料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含量和比例符合动物的需求,防止饲料中的成分异常或不足。
2.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控制好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预防因环境因素导致的代谢紊乱。
3. 合理喂养:严格控制喂食量,配合科学的饲养标准,按时、按量进行喂养,避免因饲喂方式不当导致的代谢紊乱。
4. 预防外界刺激:做好畜禽的保暖防寒、避雨避湿等措施,避免外界刺激引发代谢紊乱。
5. 定期检测:通过定期检测畜禽的营养状态和代谢情况,对畜禽进行科学的调整和管理,预防和控制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6.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畜禽的防疫工作,保证畜禽的健康生长,减少代谢疾病的发生。
畜禽营养代谢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在畜禽养殖生产中给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我们需要做好畜禽饲养管理工作,做好饲料配制、环境调控、喂养方式、防疫等工作,预防和控制代谢疾病的发生,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营养不良干预措施 文档
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幼儿如果营养补充不好,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就是由于没有保证孩子的营养补给孩子才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各种疾病的。
所以平时在给幼儿进行养生保健的时候要注意营养的输入。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吧。
幼儿如果营养补充不好,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很多家长就是由于没有保证孩子的营养补给孩子才会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各种疾病的。
所以平时在给幼儿进行养生保健的时候要注意营养的输入。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幼儿营养不良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吧。
原因:(1)长期的喂养不当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
宝宝的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的需要量相对较多,再加上消化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和健全,如果喂养不当,往往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许多幼儿由于长期的偏食、挑食、吃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而导致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和营养失衡。
(3)胃肠道吸收不良。
有的幼儿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例如过敏性肠炎、迁延性腹泻和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或伴有肝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了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营养不良。
(2)慢性消耗性疾病。
例如,肠寄生虫病、结核病、哮喘和肾病综合征等,使体内能量和营养素消耗增加而导致营养不良。
(4)其他原因。
患有先天性缺陷疾病和遗传代谢病的幼儿,也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5)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爱玩好动、作息时间不规律等,都可能导致幼儿营养不良。
宝宝营养不良不仅会导致身体发育落后,甚至还会影响宝宝的智能发育,所以,预防营养不良对宝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饮食要定时定量,保证饮食的摄入量,防止养成拒食、偏食、挑食及吃零食的习惯。
2、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宝宝适当补充一些消化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强化其身体机能。
3、要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合理的生活习惯等增强宝宝的体质,预防感染的发生。
4、合理科学喂养,以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
膳食注意平衡、合理。
5、加强保健,要定期为婴幼儿进行健康检查。
并要注意慢性疾病的治疗,如腹泻等。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与治疗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与治疗【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的发生状况,分析其发病因素,探讨治疗方案。
方法:科学筛查病例,对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采用饮食疗法,对中、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进行铁剂补充以及配合合理膳食疗法,进行临床跟踪随访。
结果:96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经调整饮食及铁剂补充治疗,治愈率100%。
结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要首先去除病因,以口服铁剂为主,配合合理喂养及加强护理,能够改善患儿贫血状况,减少贫血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原因;治疗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我国小儿的常见病的重点防治之一,亦是我国卫生部要求对儿童系统管理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我国5岁以下儿童患贫血者>30%,其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占90%以上,6个月-3岁的婴幼儿多发。
虽然我国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营养不良所致的缺铁性贫血已少见,但由于母孕期贫血、早产及剖宫产、未及时添加辅食、饮食结构不合理所致的缺铁性贫血的患儿日益增多。
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300例婴幼儿为调查对象,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达96例,发病率达3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如不及时治疗,不但影响机体多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还可造成发育落后、理解力下降、观察力落后、学习能力差等问题,因此,为保证婴幼儿健康成长,关注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刻不容缓。
回顾我科诊治的96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我科住院病人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96例婴幼儿为观察对象,轻度85例,中度11例,重度0例。
年龄均在6个月-3岁,其中6-<12月龄58例,12-<24月龄26例,24-小于36月龄12例。
所入选者均为健康母亲足月顺产出生患儿,且无器质性疾病。
96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均存在添加辅食不及时或不合理等问题,其中42例患儿经常患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
羊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羊营养代谢病的防治羊营养代谢病比较多,现介绍以下几种营养代谢病的防治方法:一、绵羊妊娠毒血症的防治羊妊娠毒血症,是妊娠后期的糖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
以体内蓄积大量酮体,组织蛋白大量消耗和全身衰竭为其特征。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双羔的羊,故有“双羔病”“羊酮病”之称。
1.病因本病多在饲养管理不当条件下发病,是因为饲料中糖和蛋白质的缺乏使机体生化紊乱,大量酮体堆积。
只发生于多胎妊娠,尤其是妊娠后期的羊。
母羊摄取的营养不足,如饥饿、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B 缺乏,导致妊娠中营养不良,加上多胎的过多消耗,容易发生本病。
此外,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如长途运输、禁饲、饲料突变等,常使血糖降低而引起本病。
2.诊断要点【病因分析】多发生于营养不足,且双羔或三羔妊娠的羊,分娩前10~20d发病,冬春季发生。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初期症状不易发现,发病缓慢。
后期突然发病,呈神经症状。
病羊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迅速消瘦,体温不高,呼出酮味(烂苹果味)气体。
头向后倾,或偏向一侧,作圆圈运动,视力减退或消失。
肌肉痉挛,磨牙,反射机能减退,脉搏快而弱,呼吸浅。
临死前躺卧不起,多陷于昏迷状态,而且体温低。
病羊所产的羔羊发育不良,生活能力差,大多数在生后不久即死亡。
早期流产病羊的症状比较缓和,常可逐渐减轻而恢复;否则,逐渐加重,直至母子死亡。
发生本病的母羊,内脏器官有相应的病理变化,如肝脏肿大、变性、变色、变脆等(图1-1)。
3.防治措施【预防】为妊娠母羊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
应避免妊娠羊过于消瘦和肥胖,不能让妊娠羊挨饿,要定期检查妊娠羊的健康状况。
有条件的可测定血糖、血酮和尿酮数量,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治疗】妊娠后期的母羊,日粮中多配以谷物精料,使其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等。
早期改善饲养,可控制疾病的发展。
每日补给0.5-1kg脱脂奶及多种维生素制剂,则效果更好。
为补充糖分,促进脂肪氧化,减少酮体的生成,可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溶液200~300mL(重症病例重复应用),并皮下注射胰岛素5~8IU。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下)
3
第三章慢性肾 脏病
4
第四章血液净 化疗法
5 第五章同种异
体肾移植的内 科问题
1
第六章原发性 肾小球疾病
2
第七章继发性 肾小球疾病
3
第八章肾血管 疾病
4
第九章遗传性 肾炎
5
第十章泌尿道 感染
第十一章间质性肾炎 第十二章肾乳头坏死
第十三章肾小管疾病 第十四章梗阻性肾病
1
第十五章肾石 病
第一节中性粒细胞减少与粒细胞缺乏症 第二节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 第三节噬血细胞综合征 第四节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第五节恶性组织细胞病 第六节溶酶体贮积症 第七节其他少见组织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疾病
第一节出血性疾病概述 第二节血管性紫癜 第三节过敏性紫癜 第四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第五节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六节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七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溶血尿毒综合征 第八节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 第九节血友病
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下)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治疗
总论
疾病
疾病 病
细胞
功能
内科学
实际
碍 肾
药物
概论
血液
内容摘要
秉承一贯的“实用”特色,介绍了各种内科疾病和综合征的诊断方法、诊断标准和成熟的治疗方法,并从临 床实际出发对各病种有关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发展都尽可能予以反映。将转化医学、整合医学、 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的理念融入其中,以及在新证据学基础上,介绍了各种疾病诊疗指南的改进。此外,某些 疾病的概念、分类或分期、诊断和治疗已与国际接轨。力求定义准确、概念清楚,从临床实际出发,重点突出诊 断与治疗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优化临床思维。
常见营养相关慢性疾病营养
高血压的临床症状: 因病期而异。某些早期无症状,如不及时检查易 延误病情。 特别注意:症状与血压的高低不成比例。
常见症状:头晕、头痛、烦躁、心悸、失眠、注意 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个体差异: ➢手指麻木或僵硬感 ➢像蚂蚁在手臂上爬行一样的感觉 ➢两小腿对寒冷特别敏感 ➢当血压急剧上升时,明显感到头痛、头晕
尿酸来源: 嘌呤代谢的终产物
体内嘌呤的来源: 1.体内核酸代谢 2.外源性摄入
尿酸排泄: 2/3经肾,1/3经肠道 尿酸生成↑ 或 肾尿酸排出↓→体内尿酸↑
三、痛风分型: 1.原发性:
先天性或特发性嘌呤代谢紊乱 → 尿酸生成↑ 2.继发性:
慢性肾脏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和食物、药物
限制嘌呤食物 减少外源性尿酸 促进尿酸的排出 防止痛风急性发作
1. 限制嘌呤饮食 急性期:嘌呤摄入量<150mg/日,
减少外源性核蛋白摄入。 含嘌呤丰富的食物: 瘦肉类、动物肝、肾、胰、心、脑及肉馅、肉汁、肉汤, 鱼类有鲭鱼、鲥鱼、鱼子、小虾、淡菜等。
2.三低一少 低热量:较正常少10-15% 低脂肪:脂肪<50g/日 低蛋白: 可选牛奶、鸡蛋为蛋白质主要来源 少盐: 痛风多伴高血压
3、有没有出现尿蛋白,上厕所次数频繁的情况? 4、有没有眼模糊看不清楚的时候? 5、是否常喝酒喜欢吃咸的食物? 6、是否在运动后,或安静状态下也会有呼吸急促
心悸的症状? 7、是否有头痛,肩膀酸痛的症状? 8、手脚是否浮肿?全身是否倦怠?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可能会患上高血压症?
定义:
血液要血管中流动,血液对血管产生 的测压力
3-5年
心、脑、肾损害
动脉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脑中风、肾病等并 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养性疾病的病因预防和处理营养性疾病(nutritiona1.disease)可以分成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两种类型。
近年来,我国营养过剩以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综合征的发生率已经呈现上升趋势,导致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双重负担。
造成营养性疾病发生的因素有许多种,对某个个体而言,数种因素可能并存或互相影响。
一些营养代谢相关基因的多态性可引起营养代谢的改变,导致不同个体对营养素吸收、代谢与利用的差异,因此,对营养性疾病的预防往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营养。
然而,已经发生的营养性疾病则有很多共性,在治疗处理上有一些原则可以遵循。
(一)营养性疾病的原因和预防I-营养素的摄入不足由于战争、饥荒、贫困等社会经济因素造成的食物供应短缺曾经是中国人群中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目前己经非常少见。
然而,由于缺乏营养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不良饮食习惯的影响,在婴幼儿、孕产妇、乳母等特殊年龄阶段或生理状态的人群中仍可能发生综合性或某些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随着社会老龄化日趋明显,老年人群中存在的厌食现象值得注意,因其常是导致营养不良的直接原因。
胃的容受性下降、缩胆囊素(可以产生饱感)和瘦素(由脂肪细胞产生的激素,具有产生厌食的作用)水平的升高及味觉和嗅觉减退等是影响老年人食欲的重要因素。
老龄期的厌食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例如孤独、失去购买和烹调食物的能力、老年性痴呆、某些慢性疾病及使用某些药物的后果。
毋庸置疑,牙齿疾病可以影响咀嚼功能并进一步影响消化功能。
此外,由于食物加工烹调不合理,可能破坏某些营养素,造成实际摄入的不足。
偏食也会引起一些营养素摄入缺乏。
防止以上原发性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根本措施是开展普遍的宣传教育,将科学的营养知识和适宜的烹调方法送到千家万户。
对于口腔和消化道畸形、胃肠道梗阻、昏迷、神经性厌食等疾病因素造成的继发性营养素摄入不足,只要在临床工作中加以重视,采取适当的肠道内、外营养补给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营养素摄入不足。
2.营养素的吸收利用不良影响各种营养素吸收利用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包括脏器功能低下和药物副作用。
长期腹泻和胰腺功能低下可能造成消化道广泛的吸收不良,胃、十二指肠或回肠切除可引起部分小肠吸收不良,表现为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八维生素B?、叶酸和铁等营养素的吸收障碍;肝脏功能低下可引起维生素A、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八维生素B2的利用和储存减少,导致这些营养素缺乏;肾衰竭时25・轻胆骨化醇不能转化成活性形式的1,25-二轻胆骨化醉,导致钙在肠道的吸收障碍。
老年期由于胃容量减少,胃酸和内因子不足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会明显影响铁和钙等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导致贫血和骨质疏松等营养性疾病发生。
因此,老年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高质量的铁、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可因加速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的分解代谢而影响钙的吸收,高剂量的异烟耕和脐屈嗪能拮抗维生素B6的吸收,大量的纤维素能减少P-胡萝卜素在肠道的吸收,很多药物都有阻止营养素吸收或影响其代谢过程的副作用,应在临床使用时加以注意,尤其是长期使用时。
某些药物对营养的影响见表20-1-4-1o表20-1-4-1某些药物对营养的影响酒精、抗组胺药、皮质醇类、甲地孕酮、甲状腺激素、曲大麻粉、磺酰麻、胰岛素、抗生素、大分子抗原(甲基纤维素、胶纸)、环磷酰胺、地高辛、胰高血糖素、眄I喙美辛(消炎痛)、吗啡、氟西汀降低血糖水 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巴比妥烟酸、P 受体阻断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降血 平.糖药物、非那西汀、保泰松、磺胺类药物降低血脂水 乙酰水杨酸和P-对氨基水杨酸、1.-天冬酰胺酶、金霉素(氯四环素)、秋水仙碱、右 平 旋糖昔、胰高血糖素、烟酸、苯药满二酮、药物他汀类、磺毗酮(苯磺腔酮)、三氨哌多提高血脂水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氯丙嗪、乙醇、生长激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型)、硫维生 降低蛋白质 氯霉素、四环素作用增进食欲减退食欲3.营养素的损耗增加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长期发热、结核病和糖尿病等明显地增加了体内各种营养素的消耗。
大手术、大面积烧伤和各种创伤都会引起组织的分解代谢增加,导致营养物质的丢失和损耗。
肿瘤本身就会增加营养素的消耗而随之采取的放疗和化疗则进一步加剧消耗并抑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成。
大量的胸、腹腔引流也会造成营养素的损失。
对于任何增加体内代谢或营养素丢失的疾病,都要重视对营养状态的监测并及早采取适当的营养补充治疗,防止营养不良发生。
4.营养素的需要增加儿童时期的基础代谢率较高,活动量也较大,同时还要提供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营养素的需要量明显大于成人。
有些营养素在儿童时期不能在体内自我合成称为“条件性必需营养素”,如牛磺酸、核甘酸等,有些营养素在儿童时期特别需要或容易缺乏,如赖氨酸、维生素D等,要特别注意补充。
怀孕以及授乳期妇女要额外承担胎儿和乳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营养的需求量显著增加。
此外,某些营养素如叶酸、维生素Bg.铁和钙等对胎儿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但又极易缺乏,应注意适当补充。
老年人中平均每十年中男性丢失骨质4%,女性丢失3%~10%;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和消化道功能下降,对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利用均减退,因此需要适当增加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量。
高温作业下或运动员由于汗液排出较多,应当注意补充钠盐等电解质和水分。
5.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是先天性缺陷造成的,如维生素Bu吸收不良,是因为体内缺乏运送维生素BU的球蛋白。
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多为性连锁遗传,也可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是肾小管再吸收磷及肠道吸收磷的原发性缺陷所致。
肥胖病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60%~80%的严重肥胖病者有家族发病史。
(一)营养性疾病的治疗原则首先,应尽快寻找和明确发生营养性疾病的原因或原发病,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消除之。
对于轻度的营养缺乏病,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吞咽和消化道功能基本正常,应尽量采用饮食治疗。
在饮食配制时,应经常改变花式品种和烹饪方法,并注意保证营养的供应充分和平衡。
对于中、重度营养缺乏病患者,如尚能接受膳食,应在其肠道功能可以负载的条件下尽量安排适量的基本膳食(如软食、半流质和流质等);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经肠道或肠道外营养途径给予各种营养素制剂以纠正营养不良。
由于PEM可能损伤心、肾功能,而且补液不慎可以导致血管内液过多,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中、重度营养缺乏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情况,防止超负荷代谢引起脏器的功能衰竭;此外,治疗过程中细胞外的钾和镁水平可能下降,钾和镁离子的丢失可以引起心律失常。
治疗过程中糖代谢可以刺激胰岛素释放,继而促进磷离子进入细胞内,低磷血症可以导致肌肉无力、皮肤感觉异常、瘢痫发作、昏迷和心律失常,因此在静脉营养治疗期间,除了钠、钾、镁等电解质的监测外血磷浓度应该作为常规监测项目。
在具体制订治疗方案时要遵循“先少后多,逐步正常”的配置原则。
中国居民膳食中各主要营养素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可参照本篇第一章第一节“能量与营养素代谢”。
(≡)营养支持及其评价1.评估净体重(IeanbOdymass,1.BM)和身体总水分净体重指除去脂肪的身体质量。
必须强调的是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住院患者中,每日的体重变化更多反映体液平衡的变化而不是能量平衡。
在门诊患者中,因其疾病状态通常不是太严重,体重的增加和减少更有可能反映蛋白质营养状态和身体脂肪的变化。
在较为严重的患者中,即使使用最灵敏的研究方法评价净体重变化,在诊断方面也未能取得进一步的提高。
测量身体总水分的技术,如同位素测定法和水中密度测定法,可以用于推测净体重,但并不能测定疾病中肌肉组织脱水变形的程度。
用DEXA法可评价净体重,但并不能根据疾病中不同的身体成分进行调整。
磁共振成像和身体总氮分析是评价净体重的最可靠的工具,仅用于科学研究。
2.净体重的恢复对于一个消瘦无力的患者,适量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可以达到每日2~6g(60~180g肌肉组织)的正氮平衡以及缓慢的体重增加,这些依赖于正能量的平衡。
体重增加超过这个值,通常反映了由膳食碳水化合物摄入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引起的水钠潴留,应该通过减少盐和液体的摄入,减缓潴留。
3.能量消耗和需求的测量可以通过便携式间接能量测定仪准确方便地测出卡里路消耗,但是在大多数临床案例中通过估算而出的能量消耗也都是可行的。
总能量的消耗由三个部分组成:基础能量代谢(占总能量消耗的55%-65%),食物热效应(占总能量消耗的10%),活动能量消耗(25%~33%).对于大多数久t坐不动但是可以走动的患者,体重摄入30~35kca1.∕(kg-d)能量可以维持体重。
对于严重烧伤或创伤的年轻患者,在急性期大约需要3570kca1.∕(kg∙d)的能量摄入,以满足总能量的消耗。
以额外的35kca1.∕(kg・d)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摄入,实质上增加了高血糖症的可能性。
证据充分显示,血糖超过180mg∕d1.时,高血糖症将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要格外强调通过胰岛素注射和/或通过减少能量摄入更好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大多数手术后患者需要营养支持,以抵抗感染性并发症,通常需要大约25kca1.∕(kg∙d)的能量以满足其能量需要,但由于他们多数年龄较大及体力活动和能量消耗较少,因此通常不超过30kca1.∕(kg∙d)°这样的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在急性疾病的前几周,适度的摄入可提高重病患者的预后。
推荐阅读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北京:科技出版社, 2014.2.顾景范.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J].营养学报,2016,38(1):1-6.3.孙长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