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9ab1ea8bd63186bcebbc8a.png)
新的栽培方法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接受
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即从信息获得到最终采用, 要经历一系列心理、行为变化过程,可分为不同阶段。
不同研究者有各种理论: 三段论:认识→试行→采用 四段论:认识→确信→试行→采用
或认识→兴趣→评价→采用 五段论:认识→兴趣→评价→试用→采用(或放弃)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接受
②紧要阶段(关键阶段);
③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④从众阶段(浪峰减退阶段)
八、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与创新扩散曲线
(一)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 从农业创新总体看,发展是永恒的,农业创新扩散的周
期长短是无限的(农业成果永远需要创新)但是对每一项具 体的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从突破→减退,起跑 →冲刺,时间上又是有限的。每一项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就是一个周期。这就是周期性。
山区 45.25 7.78 丘陵 80.76 0.84 平原 62.15 1.12 平均 71.03 1.63
4.22
35.22 7.25 100
3.60 13.24 1.56 100
16.02 19.34 1.36 100
7.78 17.47 2.10 100
五、信息来源对农业创新接受的影响
唐永金等(表1919-84)农在村四不川同省行的业调农查民采用创新的信息来源(%) 行业类型 乡镇推广站 大众媒介 集市贸易 亲朋邻居 外地带回 合计
六、农业创新的扩散
(一)基本概念 农业创新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
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更广大的地 区),使创新普及应用的过程。即创新采用人数的增加、 地区的扩大。
六、农业创新的扩散
(二)农业创新扩散方式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16d7e30c22590102029d32.png)
作家、教授,因为首创创新扩散理论而享 誉全球。
◎ 与勒纳、施拉姆被认为是传播学分支
学科发展传播学的创始人。
◎ 发展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
《创新扩散》
•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 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 程,出版了《创新扩散》一书。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 , 但可以延缓其衰 退的速度。 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3)政策性磨损 (4)价格磨损 (5)人为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抗性丧失;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推广方法不当。
9.1
2.3
2.4
4.2 6.6 7.0
1. 新技术的采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在各种信息源中,邻居的影响最大。 3. 知晓和决定采用之间的时间因素比较复杂,时间差的众数 为5-6年。 4. 对于早期采用者来说,推销员和广告是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且影响力较大;对后来的采用者,推销员和广告对决策 基本不起作用。 5. 在渠道方面,邻里间的推广作用不断上升;大众传媒,如 农业期刊和广播广告,在引起人们注意力方面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 6. 创新的采用依靠既存的人际关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
•创新扩散过程(创新决策过程) : 了解——兴趣——评价——试用——采用 •创新决策的控制性变量:个体、创新本身、社会规范等。 •接受者的类型:
革新者、早起采纳者、早期采纳人群、后期采纳人群、落后者
创新扩散过程
• 五个阶段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涉及诸多变量,如采纳者的个人特性、 创新属性、传播渠道、沟通环境,等。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de9edcc192e45361166f5b8.png)
杂交水稻: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阶段性规律
根据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征变 化,可将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
思考:
1、哪些因素影响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 2、不同信息源如何影响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3、不同信息源如何影响平原和山区的农民对信 息的采用?
♣有关概念
美 籍 奥 地 利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熊 彼 得 (J. A. Schumpeter)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将发明应用 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而发明则是新技 术的发现。
30岁以下
2、户主文化程度(科技家长)
31~ 35
文化程度越高,采用数量越多。
36~ 40
3、家庭关系
41~ 45
(1)家庭组成
46~ 50
(2)户主年龄与性别
51~ 55
(3)农业经营与家庭经济计划
56~ 60
(4)亲属关系和宗族关系
60岁以上
采用创新数 295 387 321 320 301 284 283 223
易推广。
(3)技术的适用性。与当地生产条件越适应,越易推广。
a.立杆见影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b.一看就懂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c.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e.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f.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 g.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h.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
三、农民自身因素
年龄
1、年龄层次
3、交替性规律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32f8e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2.png)
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临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
一、农业技术扩散的定义农业技术扩散是指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和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和应用阶段被传递到农民手中的过程。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采用和技术应用等环节。
二、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的运行机制是指农业技术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和机制。
它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 技术创新的驱动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基础。
农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应用将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扩散。
2. 技术推广的机制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环节。
技术推广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例如政府、农业科技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自组织等,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推广到广大农民手中。
3. 技术采用的条件技术采用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环节。
技术采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技术的适用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只有技术适用于当地的生产环境,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能得到保证,才能被广大农民所采用。
4. 技术应用的反馈机制技术应用的反馈机制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最后一个环节。
技术应用后,需要对技术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还需要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跟踪和评估,以便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
三、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农业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是由许多因素导致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的适用性技术的适用性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基础。
如果技术不适用于当地的生产环境,就会导致技术扩散的不均衡性。
因此,在推广新技术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以确保技术的适用性。
2. 技术推广的渠道技术推广的渠道也是影响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因素。
农业创新采用和扩散
![农业创新采用和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83260c65960590c69ec376e1.png)
①.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②.易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③.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④.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⑤.单项技术和综合性技术 ⑥.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⑦.适用技术和先进技术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1.农民的年龄 2.户主文化程度 3.家庭关系的影响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2.社会机构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3.政治因素的影响
复习要点
一、识记 创新,创新采用,创新采用者,创新的扩 散,S型扩散曲线,创新的磨损。
二、理解 创新的5种形式,创新的特性,创新采用规 律,创新采用者的分类,不同信息来源、不同推广方 法对农民创新采用的影响,创新扩散的规律,S型扩散 曲线数学模型,S扩散理论的内涵,影响农业创新采用 与扩散的因素。
案例一:先驱、早期采用者认识时间最短,但是试 行实行时间最长。
案例二:开始试用的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且 开始试用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渐增加。试用时间 越晚则相反。
案例一: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
说明:
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验到全 部采用,要花比其它采用者更长的时 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 从试用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一)未推广的技术
– 通过大众媒介向农民提供新技术信息。
– 通过培训帮助农民充分认识了解该技 术的特点和优越性。
– 用巡回访问、个别交谈、组织参观、 试验示范等形式使农民感兴趣。
(二)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分析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分类指导,消除疑虑 提供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
第二章 创新
![第二章 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4c6cc2b2af90242a895e5ca.png)
• 兴趣阶段 兴趣阶段: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进一步了解关于创新的更为
详细的资料和信Leabharlann 。创新采用的范围、条件、成本、风险、规模、收益等方面的问题
• 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农民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创新作出评价。
创新好不好、适合不适合自己用
• 试用阶段:对创新进行小规模采用,以减少大规模采用的风险。 试用阶段
示范阶段;加快发展期速度,使其尽快从试验示范期进入成熟期,让 其在“青壮年”时期充分发挥效益;要尽可能延长成熟期,延缓衰退 ,特别要防止过早衰退。 交替性规律 一项具体的农业创新的寿命是有限的,最终都要进入衰退期,而新 的研究成果又在不断涌现,这就形成了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现象。 启示: ①在推广工作中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即在一项创新尚未出 现衰退的迹象时,就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 保证创新扩散的连续和发展,以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②选择 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不早衰), 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层)。
创新更为普通的定义为: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主观 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或新设备,也可以是新 的方法或思想。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 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农业创新: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 新信息等
二、创新的特性
第二章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原理
第一节 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定义
按熊彼得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有 五种存在形式: 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 开辟新市场 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 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3cc12f276eeaeaad1f33056.png)
对采用不同阶段的影响
1 .认识阶段 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
说尚未形成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的习惯,只是把它作
为欣赏性媒介,其教育性价值尚未引起农民足够重视; 不少地区广播、电视尚未普及,也不能普遍订阅报刊 杂志。但在认识阶段中,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 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但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 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 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 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 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 地区的扩散。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对于 更好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 就可以了; 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 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搞好评价。
3.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识阶段 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应通
过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成果示范、展览会、举办 报告会和组织参观等方法,尽快地让更多的农民知道, 加深认识和印象。 2.感兴趣阶段 农民发生兴趣信息不一定都来自大众
(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 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 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 类。
(4) 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 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 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 性是密切相关的。 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 显而易见的程度。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6a4676e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e.png)
S形扩 散理论
交替性 规律
创新扩散过程寿命周期的形成
农业创新更新交替模式图 A、B表示新旧创新交替点
S形扩 散理论
交替性 规律
创新扩散过程寿命周期的形成
交替性规律启示我们:①不断的推陈出新, 保证创新扩散的连续和发展,不要出现 “旧已破,新不出”的被动局面;
②选择好适当的“交替点”。交替点过 早过晚对总体效益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51
中规模经营
238
73
大农场经营
293
96
技术特点因素
一般来说,农业创新自身的技术特点对 其扩散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技术的复杂程度 技术的可行性大小 技术的适用性
技术特点因素
分为几种情况: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安全技术和带危险性的技术 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 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
应用这一分类统计方法,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际,不能为固定模式硬套。
第3单元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一、农业创新的采用
段( 的三 时) 间、 差各 异类
采 用 者 采 用 过 程 各 阶
由此看到: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过程中各阶段所用时间 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由认识阶段到试行阶段所用时间
了,随后停止上升。
B曲线上升较慢,表示创新扩散速度较 慢,到第17时期末有80%的农民采用
了,随后停止上升。
C曲线上升更慢,表示创新扩散速度更 慢,到第20时期末有55%的农民采用,
随后停止上升。
不同扩散曲线的分析
差异性原因为: 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 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当地经营条件的影响。 创新受所需购入的各项投资是否有效的影响。 创新受当地农民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 的影响。 同一创新扩散速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8b810222f111f18583d05a48.png)
(四)不同扩散曲线的分析 1、不同创新有不同的扩散曲线 2、同一创新有不同的扩散曲线 (1)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自然条件影响 (2)同一创新在不同地区受经营条件影响 (3)创新受所需购入的各项投资是否有效 的影响 (4)创新受当地农民文化因素的影响
(5)同一创新的扩散速度受到其它因素影 响 ∆创新有多大的赢利 ∆创新的效果显著程度 ∆贷款是否有效利用 ∆新技术与过去习惯的技术是否协调
(三)农民素质因素 (四)政府的政策措施因素 (五)家庭、社会机构及其他社会因素
五、创新扩散的有效性
1、正确看待扩散的范围和速度 2、注意避免脱离实际的扩散速度 (1)扩散速度不能超过接受的条件 (2)扩散速度受价格波动的影响 (3)扩散速度要考虑成本的增加 3、扩散的最佳速度与范围
∆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 ∆推广环境造成的早衰:政策磨损;价格磨 损;人为磨损。 ∆防止磨损:防止无形磨损;防止有形磨损; 防止环境磨损。 (3)交替规律:新旧创新的不断交替。
(三)常见的几种交替曲线 1、短效型 2、低效型 3、早衰型 4、稳定型
第三讲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农业创新: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 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农业创新的采用:采用者个人从获得新创 新信息到最终在生产实践中采用的一种心理 行为变化过程。
一、创新的采用过程
1、认识阶段 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验阶段 5、采用(或放弃)阶段
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一)经营条件因素 (二)技术特点因素 ∆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安全技术和带有危险性的技术 ∆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https://img.taocdn.com/s3/m/07ca0e01f5335a8103d22049.png)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 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延缓其衰 退的速度。 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低,省工节本,农民易掌握,接受速度 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 均较早(近6年)。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 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 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 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很多创新在社会中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 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 (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 点。
2011年11月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表示,强生婴儿洗发水中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该物质。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农业推广学-第02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推广学-第02章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6e345e680203d8cf2f2465.png)
经营条件对创新 采用的影响
❖ 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农民的年龄 农民的年龄,常常反映农民的文化程度、对新事物的态度和求知
欲望、他们的经历以及在家庭中的决策地位 (二)户主文化程度
户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采用创新的数量越多 (三)家庭关系的影响
家庭的组成、户主年龄与性别对决策影响不同
❖ 四、其他社会、政治因素
(一)传习式扩散方式
(二)接力式扩散方式
(三)波浪式扩散方式 (四)跳跃式扩散方式
父
子
孙
(a)传习式传播方式
师 徒 徒孙
(b)接力式传播方式
科技成果中
心
科
技
成
果
引
进
(c)波浪式传播方 (d)跳跃式传播 点
式
方式
❖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一)突破阶段
(二)紧要阶段
(三)跟随阶段
(四)从众阶段
(二)对于不同的阶段
❖ 1.认识阶段: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 ❖ 2.兴趣阶段:成果示范和个别访问是有效方法 ❖ 3.评价阶段:小组讨论效果较好 ❖ 4.采用阶段:方法示范和技术指导为主要方法
评价阶段:小组讨论效果较好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过程与基本规 律
❖ 一、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①② ③
④
农业创新扩散过程的4个阶段 ①突破阶段 ②紧要阶段 ③跟随阶段 ④从众阶段
❖ 三、农业创新扩散的基本规律
(一)S型扩散曲线及其成因 (二)S型扩散曲线的数学模型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累计采用 数(%)
采 用 数 量
1
2
3
4
试验示范期 发展期 推广期 交替期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e16c05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7.png)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农业创新扩散原理是指将新的科技、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业领域中进行推广和普及的过程。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科研、农民参与、农业推广等,它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农业创新扩散原理的定义、影响因素、农民参与以及推广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1.定义2.影响因素(1)创新内容:创新的内容是农业创新扩散的基础,决定了创新的可扩散性。
创新内容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创新主体:创新主体是指农业科研机构、农民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
创新主体的合作与协调对农业创新扩散的效果至关重要。
(3)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涉及创新政策、经济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创新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农业创新扩散的效果。
(4)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指科研机构、农民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网络。
创新网络的完善和畅通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保障。
3.农民参与农民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农民参与农业创新扩散可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参与农业创新扩散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获取:农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农业创新的信息,如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同时,科技专家和相关农业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传递创新信息。
(2)试验与示范:农民可以通过试验田和示范户等方式参与农业创新的验证和评估。
通过试验和示范,农民可以亲自体验和感受创新技术的效果,提高他们对创新技术的认可和接受度。
(3)培训与学习:农民可以参加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学习农业创新的知识和技术。
这些培训和学习的活动可以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激发他们对农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推广方法推广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环节,决定了创新技术的最终普及程度和应用效果。
推广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示范推广:通过设立示范田、示范户和示范基地等方式,向农民展示创新技术的应用效果,激发农民参与和投资的积极性。
农业推广问答题
![农业推广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1267ec40c22590102029d2b.png)
农业推广学第一章绪论1、试述农业推广的概念和性质。
农业推广是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观念(5新)通过试验、示范、培训、交流、引导、咨询等方法,传授传播给农民,使其自愿改变概念及行为。
从而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增产增收,提高自我决策及管理能力。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达到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一最终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从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实际工作经验在其早期发展历史上占有主要成分,在后期的发展历程中,其他社会学科渗透又有重要贡献。
尤其是20世纪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农业推广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从其工作内容来讲,主要是农业信息、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应用,应属于自然科学或农业科学。
从其工作过程及形式来看,是研究如何采用干预、试验、示范、教育、沟通等手段来诱发农民自愿改变其行为。
2、试述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
一、直接功能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3、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4、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5、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二、间接功能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3、简述我国农业推广产生和发展特征。
(一)原始农业推广模仿推广(二)奴隶社会农业推广农师推广(三)封建社会农业推广“劝农” 、“课桑” 、“教稼”(四)清末农业推广(19世纪末)创办农务学堂(高等、中等、初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农会”(五)国民党政府时期农业推广(1927——1949)(基本停滞状态)(六)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推广4、晏阳初为中国近代农村教育做出了哪些贡献?晏阳初将中国农村的问题归为“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
这一教育主张和他们所实施的工作包括:以文艺教育救“愚”。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2134bb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d.png)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机理及改进策略一、引言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依然面临着多种问题,包括推广渠道不畅、农民接受能力不足、农业技术适用性不强等。
本文将探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作用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扩散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作用机理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是指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传播到广大农户中,并在广大农户中推广普及的过程。
它是一种多方面的互动过程,包括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接受和技术扩散等环节。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首要环节是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
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通过示范推广,能够增加农民的接受意愿并提高技术传播的效果。
(2)社会网络传播:农村社会网络是农业技术传播的重要渠道。
比如农民、村委会、乡村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站等,都是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农民接受能力:农民的接受能力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效果的重要因素。
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土地面积等,都会影响他们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
(4)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是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重要动力之一。
政策的扶持和推动,能够促进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而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也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技术需求和接受程度。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机理是一个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扩散工作中,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机理,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改进策略。
社会网络传播是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的关键环节。
在农村社会网络中,各种组织和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将新技术传播到更广大的农户中,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扩散。
农业创新扩散名词解释
![农业创新扩散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1fcb3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1.png)
农业创新扩散名词解释农业创新扩散是指农业领域中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在不同地区和农民之间的传播和应用过程。
它旨在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收益,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创新扩散涉及到多个要素,包括技术创新、知识传递、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
技术创新是农业创新扩散的核心,它包括种子改良、农药和肥料的合理使用、先进的农机具和设备等。
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专家和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实现。
知识传递是农业创新扩散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农业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示范和研讨会等形式,向农民传递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并加以应用。
同时,农民之间也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社、农民互助组等形式进行经验和信息的共享。
政策支持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保障,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和法律法规的制定。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投入农业创新,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农民朝着科学种植、高效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市场导向是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提供市场需求和利益回报,促使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
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促使农民不断改进生产方式,采用更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市场定价机制的合理调整和政策的支持,也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益,进一步推动农业创新的扩散。
综上所述,农业创新扩散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创新、知识传递、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创新扩散的名词解释
![农业创新扩散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33054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9.png)
农业创新扩散的名词解释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创新扩散成为了推动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创新扩散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概念、重要性以及相关挑战。
一、农业创新扩散的概念农业创新扩散的基本概念是指新农业技术、新农产品、新农业管理经验等创新内容在农业生产体系中的传播与推广。
简单来说,农业创新扩散就是将创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从研究机构、示范区域扩散到更广泛的农民群体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质量。
创新扩散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学过程,不仅包括技术的传递,还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因素。
传统上,农业创新扩散更多依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和经验分享。
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智能化趋势,农业创新扩散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比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在线培训和数据共享。
二、农业创新扩散的重要性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创新扩散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将优秀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快速传播到广大农民中,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高效化。
例如,新型种植技术、温室大棚等创新技术的推广,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2. 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农业创新扩散也有助于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经验,能够提升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同时,农业创新扩散也有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3. 减轻农民负担农业创新扩散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减轻其工作负担。
通过推广更高效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农民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和耗时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降低劳动强度。
此外,农业创新扩散还能提供新的农业收入来源,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三、农业创新扩散的挑战1. 技术传递的难度农业创新扩散需要将科研机构和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确保创新成果能够真正落地和应用。
农业技术扩散规律
![农业技术扩散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d53f9f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1.png)
农业技术扩散规律
农业技术扩散规律是指农业技术从原始创新到广泛应用的过程
中所遵循的一定的规律。
这些规律涉及到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技术应用等方面。
在农业技术扩散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1.技术创新阶段: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源头。
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技术的价值。
技术创新需要重视一定的时机、环境和条件等因素。
2.技术传播阶段:技术传播是农业技术扩散的关键环节。
技术传播的形式有多种,包括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研讨等。
技术传播的成功与否对技术的应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技术应用阶段:技术应用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最终目标。
技术应用的成功与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技术的适用性、成本效益、市场需求等。
技术应用的成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改善农民的生活。
总的来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在实践中需要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只有在技术创新、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协调,才能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的持续发展。
- 1 -。
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启示
![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249d67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4.png)
农业创新扩散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启示
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这对农业推广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1. 创新引入期:农业创新通常是由一小部分农民或组织先行尝试,通过试验和示范引入农业生产中。
这一阶段通常需要进行技术验证和示范,以获取初步效果。
2. 知识扩散期:在成功验证了农业创新的效益之后,农民通过交流、培训等方式向其他农民宣传和推广创新技术。
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农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更多的农民了解和接受新技术。
3. 社会认可期:当农民广泛掌握并应用创新技术时,农业创新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和主流实践。
此时,政府、农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可以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资源,进一步推动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启示包括:
1. 引入创新技术时要进行充分的验证和示范,确保其效益和适应性,以增强农民的信心和兴趣。
2. 加强农民之间的交流和分享,鼓励成功创新者成为示范者,通过实际效果的展示和口碑传播来推动创新技术的扩散。
3. 政府和相关机构要积极支持农业创新,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以提高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
4. 建立良好的农业创新评估与监测机制,及时了解创新技术的效果和问题,并对推广过程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推广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农业创新和推广工作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运用,以上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创新的扩散是农业推行的一个核心问题。
依照罗杰斯(Rogers)的说明,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必然的时刻内,通过必然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进程。
农业创新扩散的一样规律是农业推行的大体规律。
第一节创新的概念和特性一、创新的概念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J ·A·Schumpeter),美籍奥地利人,今世西方闻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闻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依照熊彼得的观点,所谓创新确实是成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确实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他将“创新”和“发明”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他说,发明是新技术的发觉,而创新那么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他列举了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纳新技术或新生产方式;(3)开辟新市场;(4)取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应用于农业推行中的创新能够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能够是新的方式或思想转变。
通俗地讲,只若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行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类有效技术、知识与信息都能够明白得为创新。
二、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以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获利性表示,但也可用社会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指标来讲明。
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纳者的特点,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以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体会和潜在采纳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纳者的不确信性越小。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以为某项创新明白得和利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那么不然,依照复杂程度能够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实验性可实验性是指某项创新能够小规模地被实验的程度。
采纳者偏向于同意已经进行了小规模实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纳有专门大的不确信性,因此有专门大的风险。
可实验性与可分性是紧密相关的。
5.可观看性可观看性是指某项创新的功效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
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样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功效不那么容易被观看,因此某项创新的软件成份越大,其可观看性就越差,采纳率就越慢。
第二节农业创新的采纳一、农人对农业创新的采纳进程农人对农业创新的采纳是一个进程,是指农人群众从取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纳的心理、行为转变进程。
农业推行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人采纳农业创新的进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l.熟悉时期。
也称为感知时期。
农人从各类途径取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进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爱好时期。
农人在初步熟悉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必然益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进展到感爱好时期。
这时,农人对此项创新的方式和成效,表现出极大的关切和浓厚的爱好,开始显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纳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经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不是试用的打算。
3.评判时期。
农人依照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类成效进行较为全面的评判。
农人在邻居、朋友或推行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判,得出确信或否定的结论。
4.试历时期。
也称为尝试时期。
农人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避免盲目应用,估量效益高低等。
在正式采纳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纳即试用,为尔后大规模采纳做预备。
5.采历时期。
也称为同意时期。
通过试用评判得出是不是采纳的决策,若是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人便依照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纳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纳进程的时期划分是研究者们依照观看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纳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二、创新采纳者分类(一)创新采纳者分类及其散布规律上述农业创新采纳的五个时期,是指农人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纳进程而言,但关于不同的农人个人来讲,即便关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纳的时刻也是有先有后的,并非是整齐划一地从同一时刻开始采纳的。
有的是从取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纳,有的那么要通过假设干年后才肯采纳,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人采纳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进程中,开始采纳的时刻与采纳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觉二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散布曲线(图1—1),他同时采纳数理统计方式计算出了不同时刻的采纳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依照采历时刻早晚,把不同时刻的采纳者划分为5种类型并加以命名。
第一种类型叫“创新前驱者”,第二种类型叫“初期采纳者”,第三种类型叫“初期多数”,第四种类型叫“后期多数”。
第五种类型叫“掉队者”。
确实是说,当一项农业创新出台后,老是先有个别少数人试着采纳,以后图1-1 创新采纳者分类及其散布曲线(仿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逐渐才有更多的人情愿同意这项创新,在心理性格上把那些最先采纳创新的人称为“创新前驱者”,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制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纳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那么会蒙受很多损失。
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历时,称这些人为“初期采纳者”。
若是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纳,依照采历时刻的早晚把他们别离称为“初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把最后才同意创新和拒绝同意创新的人称为“掉队者”。
(二)不同采纳者在采纳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大量研究说明,不同采纳者在采纳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不同,那个地址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之一:日本某地农人采纳番茄杂交种的进程依照日本的一项研究(图1-2)能够看出,不同采纳者在采纳番茄杂交种的进程中,各时期的时刻及整个采纳进程所用的时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并呈现规律性的转变:图1-2不同采纳者采纳进程中各时期的时刻不同从熟悉到试行所历时刻:前驱者和初期采纳者<初期多数<后期多数<掉队者。
从试行到采纳所历时刻:前驱者和初期采纳者>初期多数>后期多数>掉队者。
从熟悉到采纳所历时刻:前驱者和初期采纳者<初期多数<后期多数<掉队者。
图1-2 不同采纳者采纳进程中各时期的时刻不同(仿杨士谋)以上现象说明,前驱者和初期采纳者同意新事物专门快,但要使一项创新真正实现采纳,他们必需花相当长的时刻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评判工作,通过量年重复实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成效,才能最终采纳;掉队者那么与此相反,他们从熟悉到试行花了年时问,比前驱者长4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同意太慢,既不亲自实验,又不轻易相信他人的结果,只是在本地多数人均已采纳的情形下,才随大流采纳,试行期仅年。
案例之二:美国某地农人采纳玉米杂交种进程表1-l列出了美国某地农人采纳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各类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从中可看出:1934年仅有16个农人(前驱者)在占玉米总表 1-1 美国某地农人采纳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采用人数1934 20 29 42 67 95 100 100 100 16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1936 20 41 62.5 100 100 100 36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1938 25 79 100 100 461939 30 91.5 100 361940 69.5 100 141941 54 3(杨士谋《农业推行教育概论》)面积20%的土地上开始试种玉米杂交种,以后每一年杂交种面积比例慢慢扩大,到1939年已全数采纳杂交种,那个进程经历了5年时刻;1935年又有21个农人用18%的玉米田开始试种,到1938年杂交种面积占到100%……,1937年以后都是从开始试用到全数采纳仅用两年时刻,专门是1940年仅用一年时刻就全数采纳了。
能够看出,开始试历时刻越早,那么其试历时刻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历时刻越晚,那么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两个实例说明,创新前驱者与初期采纳者从试行到全数采纳,要花比其他采纳者比较长的时刻,而后期采纳者尽管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数采纳仅需很短的时刻。
显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缘故。
杂交种的显现是个新事物,一开始多数人不太了解,即便了解了,也还想看看收成和效益如何。
随着时刻的推移,参加试种的农人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生成效,这种成功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愈来愈多的人,如此大伙儿安心斗胆种植,杂交种专门快就普及了。
还有一种缘故是杂交种每一年要制种,每一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与原先推行的农家品种不同,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适应,因此一开始推行时会碰到很多麻烦和困难。
还有可能尽管主观上情愿同意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有,使大面积采纳有困难。
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三、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纳的阻碍农业推行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人采纳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作用和阻碍是不同的。
表1-2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行系196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表1-2采历时期与信息来源的关系信息来源阶段认识感兴趣评价采用邻居朋友小组接触个别接触大众接触 14.9 10.0 5商人自己经验其他 2.8 0.3 0.3 ——(许无惧《农业推行学》)对表1-2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
纵向表示在不同采历时期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百分比散布,也可明白哪一种信息来源在本时期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类信息来源在哪一时期作用较大。
现具体说明如下。
1.熟悉时期由于多数农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一样来讲尚未形成从公共媒介取得信息的适应,只是把它作为欣赏性媒介,其教育性价值尚未引发农人足够重视;很多地域广播、电视尚未普及,也不能普遍定阅报刊杂志。
但在熟悉时期中,从公共媒介获取信息的机遇要比其他时期为高。
但从信息来源讲,在熟悉时期,邻居朋友是农人获取信息的要紧渠道,第二是小组接触(推行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行人员对农人个别指导)。
2.爱好时期农人以为现在期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公共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二者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判时期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阻碍最大,这说明本时期个人交流对评裁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历时期个别接触作用最大,第二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历时期必需有必然的物资配套,农人还要依照自已的体会来决定是不是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