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本:《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2d057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1.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纪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 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 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 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 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
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 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 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
对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 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熟悉字音, 熟记字形。
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使学生明辨是非, 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勇敢果决的精神。
2.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而教学难点在于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
三、说学生初高中阶段, 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 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 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这个阶段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从内心激发学生们为自己所坚持所梦想的东西而读书, 而崛起。
四、教学方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 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来教学。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 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df5b6dff941ea76e58fa04ac.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生命的赞歌”话题下的一篇散文。
它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和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共同奏响这曲生命的赞歌。
本文作为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将对战友的爱,对黑暗社会的憎恨,渗透于全文,使文章不仅有着巨大的思想深度,而且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学习本课,可以学生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学会阅读名家名篇。
说清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是通过理清思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利用思路的连贯性,达到对主旨的准确把握。
难点是重要句子的深刻理解。
由于写作时代久远,加上本课文学语言的艰深,对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来说,解读文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的确有一定难度。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二、目标分析(1)明确本课时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2、能力目标: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含义深刻深刻的句子;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爱国学习青年的革命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联系学情分析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对阅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初步鉴赏入手,逐步过渡到到学习刘和珍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因此确定以上的各项教学目标是适合学情的。
(3)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要求和具体学情,对本课主要采用学案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辅助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手段。
2、学法:①首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扫清文字障碍;②其次,查找手头资料,理解时代背景;③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并将课文中的疑问填到学案上,课上讨论解决。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e977da5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4.png)
《记念刘和珍君》参赛说课稿(选择性必修中册)接下来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教学设想,对于本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联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先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记念刘和珍君》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专题的第一篇文章,本专题是写人记事散文。
本文主要讲了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的赞扬,抨击了反对军阀屠杀人民凶残卑劣的行为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了人们要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把记叙、议论和抒情交错起来,融于一体。
二、说学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因此需要充分地把握学生们的特点,据了解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因此,老师应对学生加以点拨指导,出示相关的背景资料加强他们的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这一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本文创作背景以及掌握本文的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品读重点语句,了解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2.难点: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e1035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a.png)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b1f2969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a.png)
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选自高二语文学科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所选皆是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以“苦难与新生”为人文主题,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美”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我所面对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独立的阅读能力。
而且在部编高中语文课文中,革命作家和革命作品已经有了积极有效的预热,且具有了一定的情感理解力。
所以从“时代与女性”的主题入手:更容易让学生通过刘和珍们这些女性革命志士的思想品格,思索自己应有的人生抉择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更有熏陶性。
可以尝试着将“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成长”和“文本特色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有效整合,同时融合写作训练于其中。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
依据上述分析,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勾画、诵读,快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刘和珍生平事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把握刘和珍形象的基础上,联读两篇以女性为主体的小说《荷花淀》《百合花》,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革命文学作品中女性的人性光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刘和珍、新媳妇和水生嫂们等几个女性革命志士的形象。
4..文化理解和传承:从三位女性革命者的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尤其女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紧扣“时代与女性”两个关键词四、说教法学法教学中我采用沉浸式教学法、问题串式提问法、朗读法、讨论法、拓展延伸法、多媒体辅助法、讲授法。
学法主要是:读、品、悟、议相结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举一反三五、说教学过程以“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女性赞歌”为主题,围绕七个教学版块展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https://img.taocdn.com/s3/m/6c645f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9.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一、引言《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咏史抒怀的作文,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本次说课旨在通过分析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文本分析1. 主要内容文章以作者收到一封信为开端,信中提到一位名叫刘和珍的烈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表达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无尽眷恋。
鲁迅在接到这封信后,深感故事的真挚感人,决定写下这篇作品,来纪念这位英勇的烈士。
文章主要描述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他在民族危机时刻毅然投身革命斗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尽管身处艰难险阻之中,他始终坚守信念,不屈不挠。
最后,他在烈火中英勇就义,留下了对家人和祖国的深深思念。
2. 核心思想本文以刘和珍的形象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艰辛历程、家庭生活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乱世中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形象。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表达了他对于革命伟业和将士们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呼吁人民对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呵护。
3. 语言特点《记念刘和珍君》采用了简明扼要的叙事风格,情感真实而深沉。
鲁迅以简单的词语和平实的叙述,将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排比等,将文章的语言层次提升,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文章中也透露出鲁迅对于社会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三、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的核心思想,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3.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瞻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与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和革命事业的思考和兴趣。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联读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bd9097b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c.png)
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联读”。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的两篇文章,它们同属于课程标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苦难与新生”主题。
这两篇文章有四个共同点:第一,作者相同,都是鲁迅先生。
第二,历史背景相同,都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第三,内容相同,都涉及“忘却”“记念”两个方面。
第四,主题相同,都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
因此,将两篇文章联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吻合课标中“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要求。
本课将“青春热血沃山河,不负韶华不负国”为主题,落实课标要求。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必修文本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分析、提取信息、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精准度方面还有待于提高。
同时,两篇文章写作时代久远,课文语言略显艰深隐晦,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文章语言和背后情感以及如何传承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有一定难度。
依此学情,制定目标从整体感知与文本鉴赏入手,由浅入深,让学生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学会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进一步深刻领悟几位热血青年为革命献身的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赓续革命精神,树立文化自信。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两篇文章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依据群文阅读的原则与方法,我设定了“思维”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全文,读准字词,把握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深沉浓烈思想情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6df368f284ac850ad024243.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之中的惨烈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的第六天,鲁迅先生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二、简介作者与解题1.谁能简介一下本文作者?(见课件)提示: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
创作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我们熟悉的作品还有《阿Q正传》、《孔乙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故乡》、《社戏》,等等。
2.解题:(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板书:刘和珍)。
在“刘和珍”的板书前加“记念”,在后加“君”。
(2)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并不是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成“记叙、怀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3)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
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
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
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
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4)君:是对人的尊称。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只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6924f3d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a.png)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选用的依据和教材的地位《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课文之一,通过介绍刘和珍君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
该文选材贴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
二、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主要讲述了刘和珍君为国家民族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事迹。
故事通过刘和珍君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民的无私奉献。
此外,文章中还通过描写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突出了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品质。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应能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传统文化中崇尚爱国主义和勤奋创业精神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自强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4.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分析刘和珍君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策略1. 案例引入法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启他们的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归纳总结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心理变化。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课文展开讨论,发表个人观点并与组员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能够相互借鉴和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堂教学过程1. 情境营造通过引入一位当代爱国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思考和热情。
同时,通过展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人物的兴趣。
2. 剖析课文分析《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和蕴含的价值观念。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https://img.taocdn.com/s3/m/8c122b4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6.png)
6.1《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散文。
在文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憎鲜明,具有经典、人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此学情,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感知课文七部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作者其中的情感。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2、难点是夹叙夹议的方法;3、关键语句的理解。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编者编排这些文章是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要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要注意文章中哪些地方最能触动你的心灵,哪些地方让你过目不忘,想想这是为什么。
这可能就是作品的亮点,不妨加以圈点批注,认真揣摩。
对于我校高一的学生,学习本课要达到编者的目的,是比较的困难。
学生对于这个“割裂”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
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先理顺文章内容,由浅入深,透过文章对人和事的描写,揭示作者多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成为一个难点。
(二)学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b3077a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b.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人记事的散文”,这些文章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悲愤激昂的悼念性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叙述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揭露了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和御用文人的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强烈谴责,同时也激励人们要牢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篇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鲁迅先生一贯的战斗精神和爱憎分明的态度,而且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特色,如夹叙夹议、反复呼告、反语讽刺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是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语言风格的独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像《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思想深刻、情感复杂的散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刘和珍等烈士的事迹。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反复呼告等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73487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88.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重要课文,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的一篇杂文。
这篇文章以悲愤的感情,控诉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罪行,深刻地揭露了反动军阀的本质,赞颂了爱国青年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独具特色,既有犀利的批判,又有深沉的悲痛;既有强烈的情感,又有冷静的思考。
同时,文章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层次分明,线索清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学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会感到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鲁迅先生的语言较为深刻、含蓄,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一八”惨案的历史背景可能了解不多,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历史背景,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经过。
(2)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697f317f242336c1fb95e21.png)
精心整理《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阜阳市二 中 董 影lll ①知识目标: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能力目标: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③德育目标:树立人文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④方法目标:动态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总结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方法;l 教法分析:如何突破重难点是本课的关键。
⑴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
第二课时“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一课一得。
⑵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⑶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迁,同时加大随堂训练的容量,以适应高考的分量。
⑷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l ”的联lll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l 板书设计:分组讨论后,由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可能会出现直线、曲线、图表等有创意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相互评价,学会赏识对方。
避免了教师刻板的板书设计,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略)第三梯度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安排在第二课时实现能力的升华。
第二课时的安排是“动态阅读,迁移应用”突出“悟”字l 要先给学生方法: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揣摩感悟语言,理解鉴赏关键语句,拓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究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先给学生方法。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2ffc82360cba1aa811dab3.png)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三、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3eb57b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c.png)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范文(5篇)【篇1】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教材分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全文七个部分,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
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本节课要讲的是第二、三、四、五部分,即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精神品质。
课文第二部分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意在唤醒“庸人”,使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
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在第三、四、五部分,作者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其遇难的经过。
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此外,本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技巧,这对学习本课有帮助作用。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学习目标】根据上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从第二节归纳出本文的两个写作目的。
(2)根据刘和珍的行为、事迹,并结合课文注释、补充资料,概括刘和珍的性格、精神、品质。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4425e3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8.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
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刘与珍的点滴事迹与遇害经过,表达了对烈士死难的深深悲痛与对反动政府、反动文人的强烈愤恨,并冷静地思考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充满信心地激励后人。
文章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忧愤深广,爱憎鲜明,是纪念性文章的典范。
二、说目标依据纪念性文章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1、理解刘与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2、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重点),学习鲁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3、学习纪念性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法、学法1、从学情出发,注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重难点,问题设计由浅入深。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课时是“动态阅读,把握情感”突出“悟”字。
2、学生自主品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用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以我血荐轩辕”,“与无声处听惊雷”等导入,让学生感受鲁迅献身祖国的誓言,与冲破黎明前黑暗的无声呐喊,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主要完成目标一,对刘与珍这一形象的理解,然后简单理一理作者感情脉络这里设计两个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思考题围绕人物来设计:①课文记述了刘与珍哪些事情,她是怎样一个女性?(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阶段,主要诉诸情感,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人物,把握人物思想精神。
刘与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学生从文本中很容易能概括出来。
)。
②三一八惨案死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与珍?又为什么几次强调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与”?(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作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温与善良反衬段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第二梯度的思考题,是建立在第一梯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ac167acf242336c1fb95ecd.png)
高一上册《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一辈子,直面和正视人一辈子,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贯穿了前两个单元鉴赏诗歌后又学习鉴赏现当代散文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鉴赏文章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在设立教学目标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
根绝最新高中课程标准可知,高一学生有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据此学情,再依照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2、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揣摩感悟语言的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能力;概括整合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处理鉴赏散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一辈子意义。
(三) 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又考虑到学生原有的基础,现有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心理特征,从而针对性的确立学习的重难点。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3人教课标版新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3人教课标版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3b0db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0.png)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设课的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而进行今天的说课.一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普通商中课程标准实盟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
在交中,作者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毗的谎言和电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蛾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因为新课标强调了审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而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第三眼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魏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削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整造灵魂和思想的更要一课.由于商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设不足,逻弱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堂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雄:知思路易,明思想雄: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雄.所以.依此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掌握“寥落、桀瞥、居兼、噪血、洗涤、浸演、菲薄、租赁、殖身不恤、长歌当哭噂词语的含义.,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注,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恩路・能力目标.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德育目标了解时代背景,魏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贲任感等优秀韵质・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丈菽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打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瞿情感■>,品析文章关键诲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雄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二说教法: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牌元的基础上.掌握了瘟赏诗歌的技巧,鉴茂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辕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中.•感”入'惜”的审美方法.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就读、速渎等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第二板块“真的猛士”中的课文。
直面人生的根本就是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而这便是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的问题。
《纪念刘和珍君》的文本是痛与愤的激情文字,教学需要抓住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这样从章法角度切入确立文本教学内容,使之成为鲜明而集中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另一个层面实现对单元主题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处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丰厚,他们要么无从面对逆境甚至生死的考验,要么视生命为儿戏,缺乏健康的生死观。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然明白生与死都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的写作对象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请愿的大学生,应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抓住生与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体味悲与痛的激情文字。
(2)了解正反对比作为情感载体的核心章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品味文字中的大悲痛。
(2)小组讨论:探究正反对比的核心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生死选择因人而异的矛盾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在文中多处的正反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刘和珍君牺牲时的对比场景来引出文中的多处对比,这其中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以对比的情感效果引出对生死意义及价值的探讨,明确对比章法的理性思考上的效果。
即:引导赏析、发现策略——学生赏析、
使用策略——合作交流、探讨策略——教师总结、巩固策略的教学流程。
整个过程由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的一开始,我提取出与刘和珍有关的四个词语:“青年”、“大学生”、“微笑”、“和蔼”,并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造成冲击力,再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和“本国的政府门前是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无葬身之所。
”引领学生来到死地,目睹喋血的现场,感受先生的悲痛,领悟先生的思考。
(二)发现策略
首先用ppt呈现请愿现场的图片和刘和珍的遗像。
我介绍三一八惨案伤亡情况刘和珍君的事迹,渲染出悲伤的氛围。
引出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理解的提问。
在分析的过程中扣住“这”、“这几缕血痕”的代指意义。
挖掘“伟大”、“文明”、“伟绩”、“武功”等词语背后的意义。
并明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先生要表达的情感。
接着由提问“先生的悲愤之情是如何充分表现的”来启发学生发现正反对比的章法,并强调此处对比的效果。
最后要求学生齐读该段,将前一句的痛心与后一句的痛斥表现出来。
(三)探究策略
在这一阶段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探讨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有怎样的效果。
讨论前明确要求:(投影合作探究记录单)带着对文本正确的情感态度进行讨论,由组长组织,记录员记录,然后小组代表上讲台讲解,要求找出对比,结合文本(解读提炼出的对比所涉及到的文本)分析效果。
在此过程中我加入学生的讨论进行管理,了解讨论进度。
随着学生的发言,我要做及时的点评和板书。
这几组对比分别是:
爱国学生——凶残的统治者
真的猛士——卑鄙的流言家
真的猛士——苟活的庸人
(刘和珍)温和——勇毅
(庸人)对己——于人
(先生)说——不说
对于不易发现的对比,我会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文本的具体章节的提示,比如不同类型人物间的区别等。
最后从这一组组对比中,总结出先生复杂的情感:有对青年学生生命之花陨落的痛惜;对反动政府的恨;对流言家的憎;对庸人的失望;对死亡猛士的敬重;等等。
(四)小结策略
首先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再次介绍对比的章法,明确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然后根据对比的分类对本文的若干组对比进行归类。
并命名为内部对比与外部对比。
接着从情感效果层面提问学生从这一组组对比中,你读出鲁迅先生哪些情感?并小结对比章法的效果之一就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尤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十分充沛的。
最后引导学生从思想层面了解对比手法的效果。
设置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1)先生对学生们的徒手请愿持什么样的态度?
(2)对刘和珍君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又持怎样的态度?
借煤的比喻和引用陶潜的诗歌明确完先生的态度思想后,自然地将文本定性为在对比这一核心章法的运用中完成了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的交汇的悼念性文章。
(五)总结
引用司马迁、屈原、史铁生、刘和珍等在生死面前的选择启发学生对生死意义的思考,并提出人可以为理想而死,也更应该为理想而生正确生死观。
七、我的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注重示例与实践相结合
对比章法的学习从由我引导学生赏析刘和珍君就义的场景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寻文本中的多组对比,初步感知对比的章法及其情感效果。
做到了学与用的结合。
2.教师引导与学生合作相结合
我的引导赏析是放样,给学生寻找对比做了示范。
学生的合作探究是一种实践,是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的,也是一次智慧火花的碰撞。
3.由内容到章法的循序渐进
在学生找到并感受了多组对比后,我再总结对比的章法及其效果,让认识源自实践。
4.注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以往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们会将作者的情感与对请愿学生牺牲的意义分开讲授。
而对比章法的贯穿很好地统摄了这汹涌澎湃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它们都是对比方法使用的效果。
这让读者在比较中不仅感受情感还能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也就是文本的情与理的所在。
同时课堂设计以情感在前,思考在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