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1》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搭一搭1》教案教学内容:搭一搭、认识余数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历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教具: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淘气和笑笑在玩摆小棒的游戏,4根小棒搭一个正方形,13根小棒可以搭多少个正方形,还剩几根?(大屏幕出示主题图)二、合作探究1.学生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交流思考过程。
,把学生摆小棒的过程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2.认一认,想一想。
如果用除法竖式算一算,应该怎样列算式呢?想一想,结果又是多少?同桌合作完成。
汇报横式应怎样列呢?134=3(个)1(根)你能说一说每个数在操作过程中表示什么?特别是余数1,为什么它要剩下?填写单位是难点,所以引导学生说一说。
3.搭一搭,填一填,你发现了什么?(1)小组合作并填写表格。
汇报填写算式和单位。
(2)观察表格,比较每个算式的余数和除数思考:可以发现什么?有什么问题?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么回事?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什么?(3)说一说余数和除数分别表示哪部分?4.再分别用25、31根小棒搭一搭正方形,试一试。
三、练习巩固:完成书练一练1-3题四、错题解析:264=56 324=78五、课堂检测1、把16块西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块还剩()块。
()()=()(块)()(块)2、有23条鱼,每7条放在1个鱼缸里,可以放()个鱼缸,还剩()条。
()()=()(条)集体订正答案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搭一搭(一)134=3(个)1(根)竖式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搭一搭》教案
最后,通过今天的教学,我意识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举例: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小正方体数量和形状,想象并拼搭出一个指定的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
(1)立体图形的识别: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理解其特点。
举例:学生可能会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混淆,需要通过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明确两者的区别。
(2)图形拼搭的方法:掌握图形拼搭的方法,能够独立完成拼搭任务。
举例:学生在拼搭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无法完成的情况,教师需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布局小正方体,以达到预定的拼搭效果。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导致讨论效果不佳。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鼓励学生们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此外,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时,空间想象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这一方面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设计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图形拼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学习搭积木,并且能够对积木进行简单的计数、分类和组合。
这是数学中的“几何与图形”单元的第一课,适合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主要内容包括:•掌握搭积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积木进行计数、分类和组合。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积木的分类方法,能正确识别各种形状的积木;–了解积木的数量和组合方法,能在实践中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孩子观察和思维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认识物体,区分物体的不同;–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好奇心;–帮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课程的趣味性,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搭积木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积木进行计数、分类和组合。
3.2 教学难点•积木数量的计算;•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合。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搭积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积木的组合方法和数量的计算方法,发现规律;•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搭建不同的积木模型,锻炼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单介绍搭积木的基本方法和规则,并提出这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5.2 授课(30分钟)1.积木的分类及识别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找出相同的积木并标注出来,培养学生分类和认知能力。
2.数量和组合方法让学生自行组合积木,带领学生进行数量的计算和组合方法的探究,发现规律。
5.3 操练(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积木,让学生进行模型的设计和搭建。
5.4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程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六、教学评价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可以评价和了解学生对于积木分类与数量计算的掌握情况。
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可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是否掌握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_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2. 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
3. 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分类,学会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
2.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搭建较为复杂的图形组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等。
2. 学具:彩色积木、七巧板、磁性拼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3. 演示:教师演示搭建简单的图形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搭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数学下册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分类、搭建图形组合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图形的特征和分类。
2. 拓展练习:搭建更为复杂的图形组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2、搭一搭(一)一、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逐渐探索规律。
三、教学过程(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搭正方形的画面(2)组织小组讨论:有13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请每个同学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4=3(个)……2(根)34)13121答:可以搭3个正方形,还剩1根。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13”表示把13根小棒拿去分,“4”表示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3”表示可以摆3个正方形(强调单位“个”),“12”表示3个正方形共12根(4×3=12)。
“1”表示摆了3个后还剩下1根(强调单位:“根”),说明“1”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1根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
2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学具摆一摆)。
再列出除法竖式,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学生讨论:当小棒根数为14~20时,除数和余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余数要比除数小”。
(3)用不同的小棒根数验证结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完成练一练第2题,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3、4题。
三、总结(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17页,主要包括利用小棒进行搭建造型的活动。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如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用小棒搭建不同形状的造型。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小棒、模板、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搭建造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搭建造型。
2. 基本操作:教师示范如何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熟悉搭建的基本技巧。
3. 自由创作:学生分组进行自由创作,尝试用小棒搭建各种不同的造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独特的作品。
4.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搭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创新造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棒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2.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搭建一个造型,并画出搭建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掌握了用小棒搭建基本造型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更多的造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拓展延伸: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探索和创作不同的造型,可以尝试用其他材料进行搭建,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搭建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认识和理解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平面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
2.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组合和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搭一搭教具。
2. 学具:学生用搭一搭学具、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搭一搭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搭一搭中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搭一搭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搭一搭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布置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2. 板书内容:平面图形的认识、分类和组合,以及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搭一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搭一搭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索搭一搭中的其他平面图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学生对搭一搭中的平面图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基本达到。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用单元块组成每个数字,完成30以内的数字搭配。
2.能通过分析三位数的数字搭配规律,正确填写数字搭配表格。
3.能够体会数字搭配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搭配的基本概念,30以内的数字搭配。
2.教学难点:三位数的数字搭配,特殊数字的数字搭配。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在黑板上贴图,上面有一些形状各异的小方块。
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这些小方块的用途,然后引入到今天的学习内容——数字搭配。
2. 呈现数字搭配概念首先,教师在小黑板上写出“数字搭配”的概念,并解释它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数字搭配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数字搭配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3. 进入主题,完成数字拼图教师出示一些单元块,可以是纸片、木块、磁铁块等等,要求学生把这些单元块组成数字0-9。
完成后,在黑板上出示一部分数字,例如数字12,13等等,要求学生把这些数字用手中组好的数字单元块拼凑出来,增强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难度逐步增加,在数字0-30中,随机出一些数字,要求学生利用已知的数字单元块组成相应的数字,提高他们展开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
4. 认识三位数的数字搭配规律教师加大难度,要求学生认识三位数中的数字搭配规律,例如:三位数中百位数最大不能大于9,否则就变成了四位数等等,并在全班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字单元块组成所需要的三个数字。
5. 填写数字搭配表格教师出示数字搭配表格,并在黑板上模拟一次填写数字搭配表格的过程:先填入首页的表头,再按行依顺序逐个添行,最后在末页恢复住自己的名字。
然后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填写三位数数字搭配表格的作业,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中数字搭配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6. 总结复习教师在黑板上把数字搭配的课程概括成几个精炼的知识点,并让学生一个个说出对应的答案,以此巩固学生对数字搭配的掌握程度。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2.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此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教材已呈现了分物还有剩余的问题,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当时没有给出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其二,学生已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本课通过问题讨论了三部分内容:第一,结合搭正方形的过程,认识余数;第二,通过用一组连续根数的小棒分别搭正方形的活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第三,在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搭正方形的过程中,验证探索活动的发现。
3.学情分析在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的内容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在平均分物过程中有时不能全部分完,虽然不知道余数的概念,但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另外,学生已掌握了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探索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生可能对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结合错因进行针对性辨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搭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5.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摆正方形的实际操作,探索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7.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小棒。
8.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老师准备6朵小花,要奖励给2名表现好的同学,平均每人奖几朵?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2.还是这6朵小花要奖励给表现好同学,每人3朵,能奖几人?问:怎样列式?为什么用除法计算?3.教师出示7朵小花,要奖励给2名表现好同学,回答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搭一搭(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1.2节《搭一搭(一)》。
这一节主要讲解在方格纸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来求出一个图形的面积。
具体内容包括:1. 学习用小正方形拼出不同的图形;2. 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3. 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4. 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2. 学生能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图形面积的概念,并能够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方格纸、小正方形、剪刀、胶水;2.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若干个小正方形,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子,讨论如果要用小正方形拼出这张桌子,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
2. 讲解知识点:介绍图形面积的概念,讲解如何用小正方形拼图来计算面积。
3. 例题讲解:用一个长方形为例,用小正方形拼出这个长方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图形,用小正方形拼出它,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小正方形拼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出自己所拼图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用小正方形拼图的方法,以及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否能够给予适当的帮助,让他们也能够理解和掌握。
1.2搭一搭(一) (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1.2搭一搭(一)》。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基本的图形搭建,包括识别平面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并学会利用这些图形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搭建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加深对几何图形特征的理解,并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平面图形。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1. 图形特征的辨识,尤其是三角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2. 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组合。
3.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空间想象障碍。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的七巧板、彩色积木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各种图形搭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授:详细讲解各种图形的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3. 动手操作:学生分组,利用教具进行图形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4. 分享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并分享搭建过程和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图形搭建的关键点和技巧,强调图形变换和组合的数学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尝试自己搭建一个图形结构,并记录过程。
板书设计板书将围绕图形的识别、特征、搭建方法和变换组合进行设计,配以相应的图形和颜色,以增强视觉效果和记忆点。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与本课相关的习题。
2. 家庭作业:进行一次图形搭建活动,记录过程,并准备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特别是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图形的识别和搭建,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搭一搭(一)-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搭积木的基本方法;2.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3.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二、教学内容1.数的认识;2.位置、方向和空间感的初步形成;3.搭积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掌握搭积木的基本方法;3.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四、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搭积木所学到的位置与空间知识;2.学生能够按照图纸搭出所需的图形。
五、教学方法1.归纳法;2.演示法;3.体验法;4.策略引导法。
1.热身–让学生自由搭建一些可以自由搭建的模型,以调动兴趣。
2.导入–引导学生考虑一个问题,有多少种用一定数目大小相同的积木搭建一个正方体的方法?3.新知呈现1.观察搭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何搭建一个正方体。
2.告诉学生应该先搭建哪些部分。
3.根据图纸要求搭建。
4.课堂练习–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搭建的模型,根据学生的搭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
5.课堂小结–对于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
6.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搭建模型并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步骤要点导入搭建正方体方法的探究新知呈现观察图片课堂练习学生搭建模型课堂小结总结搭建的过程和方法课后作业搭建模型并记录通过本次搭建积木的课堂活动,学生们对于积木类型和其搭建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无论是在对积木的分类还是对于搭建方法的掌握方面,学生们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也说明本次课堂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1单元搭一搭(一) 教案
搭一搭(一)【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并通过比较探索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探究意义(一)复旧引新师:同学们平时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吗?(玩过)今天咱们玩个特别点的,用小棒来搭一搭(板书课题:搭一搭)。
像这样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那12根小棒可以搭成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生:3个。
师:请你列出算式。
生:12÷4=3(个)(生边说师边板书到黑板上)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吗?生:(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师:那13根小棒能搭成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谁能先估计一下。
生:师:那你们估计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四人合作搭一搭。
(生动手搭)2.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有剩余的情况。
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搭出的结果?生:我用13根小棒搭了3个正方形,还剩1根。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搭的过程和胡老师的是否一样。
(播放搭的过程)师:谁能根据搭的过程列出算式?师板书完整的算式:13÷4=3(个)……1(根)提问:这1根为什么孤零零的摆在这?生:师:像这样被剩下的数,咱们数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余数。
我们通常把余数和商之间用一个省略号来连接。
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师:谁能告诉我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含义?生:师:这个算式该怎么读?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听听胡老师是怎么读的:13除以4等于3个余1根。
搭一搭(一)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师小结:
1.余数一会大一会小,怎回事?(有时小棒正好用完,有时小棒会有剩余,而且随着小棒总数的增加,余数的小棒也会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又正好用完。)
2.余数都比除数小。
问题三:余数为什么都比除数小?再用25根,31根小棒搭正方形,试一试。(让学生自主验证探究)
作
业
设
计
课堂
作业
必做题:P5练一练第1题。
选做题:李叔叔给自行车安装轮子15个轮子可以安装几辆自行车?还剩几个轮子?(1、2号学生完成)
÷ = ( )…… ( )
答:15个轮子可以安装( )辆自行车,还剩( )个轮子。
课后
作业
阅读绘本故事。
作
业
反
馈
课
后
反
思
师小结:如果剩下的小棒等于或大于4就能再搭一个正方形,在平均分的时候,要分到剩余的不能够再分一次为止,这样剩余的就是余数,余数总比除数小。【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2题。
2.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第3题。
【拓展延伸】
有一串珠子,按照“四绿,三粉,二黄”的规律穿起来那么第35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课题
搭一搭(一)
(认识余数)
所属单元
一
课时
第 2课时
教学
目标
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经理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1.2搭一搭(一)(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编写这份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打算从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材的第1.2章节开始,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分类。
我会详细讲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章节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能够正确地识别和分类各种平面图形,并且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平面图形的模型和图片,以及一些彩色笔和纸张,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桌子、书本、窗户等,让学生观察并指出它们的形状,从而引入平面图形的概念。
2. 讲解:我会详细讲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特征。
3. 实践活动: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平面图形,用彩色笔在纸张上画出这种图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如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理解。
5. 随堂练习:我会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如识别和分类平面图形,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用大字写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名称,并在旁边用小字写出它们的特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回家后,找一些物品,如玩具、餐具等,观察它们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找的物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是否能够用语言清晰地描述它们的特征。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家里找一些物品,观察它们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以延伸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学设计
《搭一搭(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课,在认识了除法竖式后,课本继续引导学生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本节课主要是从直观操作中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大量存在有余数的除法,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
二、学情分析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和直观形象的思维模式是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会根据乘法口诀准确计算表内除法。
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有余数除法”,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对“余数”处在“听说过”这个层面上,同时学生关于余数的严谨定义,有余数的除法横式的书写,以及算式的意义、余数与除数的关系,都很陌生。
三、教学目标1.结合搭正方形的操作过程,认识余数,经历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在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能顺利参与数学活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创设搭房子的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淘气有13根小棒,正在搭正方形。
2.提出除法问题,列出横式。
3.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分物活动有剩余的情况,并用横式记录分物结果,教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对比有余数除法与整除的区别,余数为0正好除尽。
平均分有剩余的,是有余数除法。
结合搭一搭的结果,理解余数1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小,实际动手操作是他们展开思维的强有力的支撑。
从学生熟悉的摆一摆活动入手,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学生用14至20根小棒逐一搭建正方形,填写操作活动记录表。
2.观察算式,你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说一说你的发现。
3.验证实验,用25根和31根小棒再搭一搭,看我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4.教师小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整个大环节是为了研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进行研究,再汇总学生的研究结果,让数据变得有序,从而有更多的发现,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有序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积累了探究规律的经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单元 除法 第2课时 搭一搭(一) 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除法的概念: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份相等的部分,每份的大小叫做这个数的除数,分成的份数叫做这个数的商。
2.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乘法口诀,找到与被除数相乘等于除数的数,这个数就是商。
3.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除法卡片、练习题。
2.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除法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新课: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例题,教授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计算技巧。
3.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完成一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1.板书除法2.板书内容:除法的概念、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必做题: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选做题:寻找生活中的除法实例,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2.学生对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3.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1.2搭一搭一课程设计 (2)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1.2搭一搭一课程设计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准备•透明塑料纸•铅笔、橡皮、直尺、圆规、小剪刀•彩色卡纸、胶水、装饰材料(如贴纸、亮片等)•布置教室、清理教学用具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搭好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让他们尝试描述并画出大致形状和构造。
第二步:示范1.展示教师提前准备的搭建材料和工具,说明每个材料的用途。
2.示范如何使用透明塑料纸画出构造图,然后剪切和粘贴搭建出一个简单的房子。
第三步:实践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为每组提供透明塑料纸和搭建工具。
2.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房子,要求能够站立且能够打开房子的门窗。
3.鼓励学生在搭建中尝试不同的构造和形状,并设计自己喜欢的颜色和装饰。
第四步:展示1.让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搭建的房子,让其他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2.鼓励学生们在互相欣赏和讨论中学习和成长。
第五步:总结1.通过询问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对此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
2.提醒学生务必保持教室整洁,将用具归还到指定位置。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画图和搭建实现自己的构想。
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学会在失败中成长。
3.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提高团队合作和社交技能。
其他说明1.本课程适用于小学二年级学生,大班授课,可根据班级特点和能力水平分组调整。
2.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充足的搭建材料和工具,并在课前检查和清理教室,确保安全和整洁。
3.本课程强调实践和互动,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引导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搭一搭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使用齐件搭出大、中、小各种形状,能正确命名搭好的图形。
2.学会使用搭积木的方法,了解尺规作图的方法和意义。
3.能掌握对对子,三连,四联的搭积木方法,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用齐件搭出大、中、小各种形状,能正确命名搭好的图
形。
2.教学难点:了解尺规作图的方法和意义,能掌握对对子,三连,四联
的搭积木方法。
教学准备
1.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课本。
2.搭积木教具。
3.讲台、黑板、粉笔。
4.课件。
5.班级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将搭积木教具带到课堂上,让学生猜出今天要学的新课是什么,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积木的搭法。
2. 观察并讲解图形
教师放大搭积木的图形照片,重点讲解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并引导学生观察,探讨,图形的规律和特性。
3. 学习搭积木的方法
教师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搭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自己搭一搭,发现并解决问题。
4. 搭一搭一练习
教师给学生出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搭出对应的图形,并根据大小、颜色、
形状等方面的特点,命名搭好的图形。
5. 小结巩固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今天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搭积木的方法的理解,让学生更
加熟练、自信地操作搭积木。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到班级信息管理系统上,查看老师上传的相关课外资料,学习了解尺
规作图的方法和意义。
3.在下一节课前,自己去买几个积木回家自行测试搭积木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搭积木的方法,并接触了尺规作图的知识,同时提
高其形象思维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