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合集下载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新海27块位于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是一个高含硫、深水、复杂构造的油气田。

该油气田的二次开发后期存在一些挑战,其中包括剩余油量的识别和挖潜对策的制定。

本文将着眼于新海27块的剩余油量和挖潜对策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剩余油量的认识剩余油量是指油田开发至今未被采出的原油储量。

对于一个油气田二次开发后期,识别剩余油量是十分重要的。

在新海27块的剩余油量识别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采收率的测算采收率是指已采油量与油藏中可采储量之比。

在测算采收率时,需要考虑油田的地质条件、采油方式、油品质量等因素。

在新海27块的剩余油量测算中,应该考虑到不同油井的采收率差异以及不同地质区块的采收率差异。

2.储量分类的确定储量分类是指将油田中的可采储量分为已探明储量、可探明储量和潜在储量等不同类别。

在确定储量分类时,需要考虑油田勘探和开发的历史、油田地质构造、勘探数据的可靠程度等因素。

在新海27块的剩余油量识别中,应该将不同储量分类与采收率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出不同类型储量的剩余油量。

3.开发效果的评估开发效果评估是指对油田开发后期的采收率、生产率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

在评估开发效果时,需要考虑采油设备的维护情况、油井间的互相影响等因素。

在新海27块的剩余油量识别中,应该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开发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剩余油量的数量和类型。

二、挖潜对策制定在识别剩余油量的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制定挖潜对策。

新海27块的挖潜对策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采收率是最基本的挖潜对策。

可以通过改进采油设备、改进采油工艺、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等措施来提高采收率。

在新海27块的挖潜对策制定中,应该以采收率较低的油井和地质区块为重点,实施相应的措施和技术。

2.开发潜在储量在剩余油量中,潜在储量是最具有挖掘潜力的部分。

可以通过加强勘探和解决钻井难题等手段,找到新的油藏储量。

在新海27块的挖潜对策制定中,应该加强勘探,尤其是对于潜在储量的勘探,以寻找新的油藏储量。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随着二次开发工作的推进,新海27块油田的综合开采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在后期运营中,仍存在一些油井剩余油未被开采出来的情况。

因此,需要对剩余油的认识和挖潜对策进行深入探讨。

一、剩余油的认识剩余油是指在初级采油阶段和中期开采阶段,由于技术水平等原因无法采出的油。

对于剩余油的认识,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 剩余油的类型剩余油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性剩余油,一种是地质性剩余油。

机械性剩余油是指位于孔隙、裂缝等处的、由于机械原因而无法采出的油,地质性剩余油是指石油藏中存在的大量原油,由于地质结构和成因等原因,无法直接采出的油。

剩余油的评价主要考虑剩余油的储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储量是指剩余油的数量,质量则是指剩余油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和流动性等指标。

二、剩余油的挖潜对策首先需要通过地质勘探、井测试和CT扫描等手段,对油田的地质结构和成因进行研究,确定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2. 完善采油工艺根据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油,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如增加注水量、改变排水方式等,以提高采油效率。

3. 优化井网布局在剩余油区域进行优化井网布局,合理设置井距和井深,将注采井分为多个区块,提高采收率。

4. 推进新技术通过推进新技术,如水平井、多级压裂等,加强剩余油区域的开发,提高采收率。

5. 强化管理加强油田生产管理,提高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结论二次开发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综合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的挖潜对策是进一步提高采油效率的必由之路。

强化油田管理,加强勘探开发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推进采油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是剩余油挖潜对策的核心内容。

同时,针对剩余油的类型和分布规律,采用不同的采油工艺和新技术,合理优化井网布局,可提高新海27块油田的采油效率,实现更高的采收率。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

新海27块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再认识及挖潜对策新海27块位于中国南海,是一个已经开发多年的油田。

在经过初步开采之后,油田的开采效率逐渐下降,剩余油量逐渐增加。

必须对剩余油进行再认识,明确其性质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剩余油性质分析新海27块的剩余油性质包括储量、粘度、含硫量等。

通过对剩余油的性质分析,可以明确其可采储量和开采难度,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对于后期的开发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油田地质结构的分析,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为后续的挖潜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1. 优化开采工艺针对剩余油的性质和分布规律,可以优化开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和采收效率。

采用提高采油效率的技术手段,如水平井、井间注水等,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剩余油的开采率。

2. 强化勘探开发力度对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通过勘探新的油层和油藏,发现新的剩余油资源。

通过加强勘探工作,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开采技术,为后期的开发工作提供新的资源储备。

3. 加强油田管理和维护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对于剩余油的挖潜至关重要。

要加强油田的管理和维护力度,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和生产的稳定进行,确保剩余油的挖潜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4. 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对于剩余油的挖潜工作,需要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震勘探技术、岩石物理学等,提高对剩余油资源的认识和应用技术,为开发工作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对于新海27块的二次开发后期剩余油,必须进行再认识和挖潜对策。

只有加强对剩余油的认识,积极寻求挖潜对策,才能充分挖掘油田的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我国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与挖潜对策

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与挖潜对策

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与挖潜对策摘要:孤东油田二、六区经过多年的注水、注聚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局部集中,大部分呈零散状态。

本文依托典型高含水精细地质研究工作,应用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总结、新井测井及生产资料分析等分析手段,初步总结出高含水油藏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善开发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高含水;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开发措施前言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由于长期的强注强采,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采挖潜的对象不再是大片连通的剩余油,而是转向了剩余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对富集的区域,因此后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极端重要。

在目前严峻的经济条件下,从已发现的油田增加产量和提高最终采收率是当务之急。

而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是降低开采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

孤东油田在水驱时强注强采造成储层物性变化大、大孔道窜流严重、地层压力高且不均衡及注聚配注与注水配注相差大的恶劣条件下,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矿场实践,聚合物驱油效果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三次采油配套工艺和现场管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了具有孤东特色的矿场管理模式,剩余油分布因素成为制约开发效果的关键。

本文利用油田近几年来的新井测井资料、动态监测以及生产等各种动静态资料,对目前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为油田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储量的动用程度提供了挖潜方向。

1、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1.1平面剩余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征①内部低序级断层是控制平面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断层遮挡作用下,断层附近、断层夹角等水驱控制程度差的地区剩余油较富集。

②地层倾角控制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

整装油藏储层较平缓倾角小,一般仅1-2 o,油藏地层倾角一般为5-15o,部分20o以上。

地层倾角较大时,受重力作用,构造低部位形成水驱优势通道,水驱波及程度高,水淹程度高,构造高部位非优势通道区域水驱波及范围小,加之油气向上运移,构造高部位剩余油较富集。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江苏小断块油藏剩余油成因和挖潜调整对策

江苏小断块油藏剩余油成因和挖潜调整对策

1前言江苏油田主要由系列小断块油藏组成,油藏具有“小、碎、散、贫”的特点。

“十五”以来,在高含水老油田调整挖潜的基础上,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差中选优、分类治理”的思路,深入开展剩余油研究。

通过综合应用地质分析、地层精细对比、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监测和油藏动态分析等技术方法,在“双高”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在“双高”油田中寻找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采取配套对策分类治理,高含水油田调整挖潜效果明显,总体上呈现出稳定的开发态势。

因此,研究高含水油田小断块油藏剩余油成因,总结与探讨不同成因的剩余油调整挖潜对策,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巩固老油田稳产基础,推动江苏老油田剩余油调整挖潜研究工作的开展和小断块油藏采收率的提高。

江苏油田小断块油藏剩余油成因研究技术方法简介如下:油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后期,研究和认识油藏剩余油成因是开展调整挖潜的基础,也是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益的保证。

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成因的方法比较多,主要有地质综合分析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动态综合分析法、剩余油监测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神经网络法和开发地震法等。

应用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地质综合分析法、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动态综合分析法、剩余油监测法。

以下分别加以介绍:①地质综合分析法主要以精细油藏描述为手段,选择有代表性的标准层、准标志层、区域标志层和局部标志层,应用层序地层学时间单元等旋回对比、等高程对比、相变对比、砂体叠置对比、砂体下切对比、砂体平面闭合对比等模式开展地层精细对比,重塑地质模型。

通过断层及低序断层组合方式与封挡性研究、构造分析与微构造研究、储层精细评价和成藏规律研究,确定剩余油成因。

大量的生产实践资料证明,进入开发后期,油层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油层的倾斜和起伏形成的高差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异,正向微构造多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构造多为高含水区;油层微构造影响注入水的驱油方向,正向微构造中的微高点和微断鼻均为向上驱油,使剩余油富集;而负向微构造以向下驱油为主,剩余油难以聚集。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陆相沉积油田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本文以青海狮子沟油田为例展开论述,该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油藏构造、非均质性、渗流机理、开发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剩余油研究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潜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

1 狮子沟油田概况1971年8月25日,青海管理局西部勘探指挥部1270队在狮子沟高点承钻狮中2井,在1179.00m~1182.00m井段射孔提捞试油,发现狮子沟油田N1油藏。

狮子沟油田Nl油藏为一个近乎完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构造南部被狮子沟断层所遮挡,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点,油气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

油藏钻遇三套地层,该油藏地层以河流一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为主。

储层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砂砾岩为主,储层物性中等,以低孔中渗为特征,局部中孔中渗,孔隙度一般在2.5%一30.1%,平均13.2%,各小层渗透率级差最高达1950.6,最小为8.7,平均达到514,非均质性强。

油田主力开发共7个小层,合采合注方式开发,原油粘度6.5mPa·S。

狮子沟油田共开油井31口,平均核实日产油达45吨左右,截止2012年12月底核实年产油1.6791万吨自然递减率15.9%,综合递减率15.9%,综合含水率74.5%,含水上升率3.8%。

水井开井数20口,年累注水12.2542万方,阶段注采比1.66,累计注采比0.92。

断块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以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为例

断块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以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为例
另一 新 的压力平 衡位 置 , 如此反 复 , 直到 出 口端含 水
化 的短 轴背 斜 , 集层 为扇 三角洲 前缘 亚相 沉积 , 储 岩 性 主要 为含砾 细砂 岩 , 透 率级 差 1 ~5 0 非 均 质 渗 O 0, 性 严重 。含 油 面积 5 7k 地 质 储 量 2 4 2×1 . m , 8 0
收 稿 日期 :0 0—1 21 2—2 ; 回 日期 : 0 1 4—1 4改 2 1 —0 5
摘 要 : 观 驱 油 实验 和 数 值 模 拟 表 明 , 入 高含 水 开发 阶段 , 阳 凹 陷 下 二 门油 田微 观 上 剩 余 油主 要 以 斑 块 状 、 微 进 泌 网
络 状 等 形 态分 布 于孔 隙 中 。宏 观 上 , 余 油 主要 以 断层 控 制 型 、 构 造 控 制 型 、 力 平 衡 型 、 网 未控 制 型 、 积控 剩 微 压 井 沉
速 进入 喉道 和孔 隙 , 替前 缘 多 呈 半 圆形 或 沿 着 孔 驱 隙边缘 驱油 , 以不 连续 的方 式 向前 跃进 , 流动 过程 在
量 的 四分 之一 。中 、 强水 淹 区剩 余地 质储量 丰度 高 ,
但 产 出液 含 水 高 ; 淹 、 淹 区 剩 余 饱 因素 的影 响 , 余 油分 布 十 1 剩 分 复杂 。搞 清地下 剩余 油分 布 , 制定 挖潜 对策 、 是 控
制 产量递 减 的基础 。
1 剩 余 油 分 布 研 究
1 1 微 观 驱 替 实 验 .
1 1 1 实 验 方 法 ..
至 查 全 量: 旦 型 鱼
达 到预定 值 。
1 1 2剩余 油微观 分布 特征 ..
t 。油 藏类 型 以断块 油气藏 为 主 , 面 原油 性质 具 有 地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气储层中常见的油层类型,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部分油层中的剩余油资源难以充分开发。

因此,需要有效的挖潜方式和方法来提高剩余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1.改善采油技术改善采油技术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常见的采油技术包括次生采油(如注水采油、蒸汽吞吐采油、天然气驱采油等)、增效采油(如泡沫驱采油、超声波驱采油、电力驱采油等)和综合改造采油。

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精细化到井筒管理和油藏管理等各个环节,提高采油效率和产量。

2.优化注采工艺优化注采工艺也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

注采系统是油水层开采中重要的技术系统,在注采工艺中应充分考虑油层特征、注采曲线及设备等因素,设计合理的油层注采方案,提高油层的采收率。

3.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油水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油层的采收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各个环节的操作质量和数据记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和优化管理。

1.优化井网优化井网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关键,针对不同薄差油层特点设计合理的井网结构,建设多层次井网、竖向井网等,有效提高薄差油层的采收率。

2.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提高采收率、提高注采效率、提高油藏有效厚度、提高井筒有效深度等,都是提高薄差油层剩余油开采效率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合理的改造和创新技术手段实现。

3.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薄差油层往往在采收过程中产生多种问题,如油气难以采出、塌陷和井饱和等。

科学合理的露采开采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利用井间间距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根据具体的油层特征和采收环境来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

针对不同油层类型,应从采油技术、注采工艺、井网优化和管理等多个角度综合运用,促进剩余油开采效率的提高。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越来越多的注重于石油的开发和利用,而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和利用断块油藏。

断块油藏是由断层、隐伏矿体、构造变形和岩溶等地质因素所形成的,具有比普通油藏更复杂的地质构造,同时也具有更大的挖掘难度。

因此,如何对其储层建模和挖掘剩余油,一直是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重要难题。

首先,对于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构造、沉积和岩性等因素,合理确定储层的空间分布和性质。

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可以通过多次扫描石油地质结构,确定地下储层的空间分布,以及解析储层的构造、裂缝和孔洞等微观特征。

此外,还可以采用电磁测井、X射线扫描等高精度测量技术,获得储层的完整性和性质。

其次,对于挖掘断块油藏中的剩余油,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1. 油藏特征和油藏的特征:包括地质因素、储层通透性、气水驱动力和岩石学性质等。

在这方面,建议将重点放在使用完整性断层模拟软件等计算工具上,以进行全面的充分研究。

2. 液相挥发要素:这包括原油组成和烃类性质等。

我们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设备进行分析,以分析原油的组成和含量。

3. 残油挥发体特征:这包括二次沉积场景的发现和调查等。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标本、原生铸体、古生物化石、离子热退化和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残油和残油挥发体物质和成份进行分析和推断。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所得到的结果,我们可以全方位剖析断块油藏中的剩余油,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加科学、精确和高效的方案。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断块油藏是指油气藏的储层具有明显的断层和断块特征,储量丰富但采收率低,开发难度大。

对于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和剩余油挖潜,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以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重点介绍关于断块油藏储层建模以及剩余油挖潜的建议。

一、断块油藏储层建模1. 储层描述对于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首先需要对储层进行描述和分析。

通过地质勘探和采油作业数据,获得储层的地质特征、断层分布、储量分布等信息。

对断块油藏的特殊地质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描述,确定储层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规律。

2. 地质建模在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地质建模工作。

通过三维地震资料、测井数据、岩心分析等,建立储层的地质模型。

结合现场地质测量结果,绘制出储层的结构模型、储量模型和渗透率模型。

通过地质建模,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动态建模除了静态地质建模外,还需要进行动态建模工作。

通过数值模拟和流体动力学模拟,对断块油藏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和分析。

根据模拟结果,预测储层的产能、采收率以及剩余油分布等信息。

动态建模是进行开发和调整方案的重要依据,有助于优化油田的开发和生产规划。

二、剩余油挖潜建议1. 水驱优化对于断块油藏来说,由于断层的存在,通常存在一些难以开发和采收的残余油。

在实际开发中,可以采取水驱优化措施,通过合理的注水方式和注水量,提高油藏的驱替效率,促使残余油的释放和采收。

可采取多层次注水的方式,力求使水驱达到均匀的渗透效果,提高采收率。

2. 气驱改造对于某些局部区域难以实现油气分层开采的断块油藏,可以考虑进行气驱改造。

通过注入适当的天然气或其他气体,改变储层的油水界面张力和相对渗透率,促进原油的驱出。

气驱改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对一些难以开采的区域具有显著的效果。

3. 页岩气开发对于部分断块油藏而言,因为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和页岩气等资源,可以通过页岩气开发的方式,提高整个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勘探和开发具有较大难度的地下油藏成为了石油工业发展
的重点。

针对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以及剩余油挖潜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储层建模。

对于断块油藏的储层建模,需要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方法,通过一系
列地质、地球物理等数据对储层进行建模,确定油藏的空间分布、储层属性等信息。

在模
型建立过程中,需要注意采集准确的数据,尤其是在研究断块油藏的边界和形态时需精确
度高,建立模型后进行模拟,获取储层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孔隙型分布等储层属性,并结合物性指标评价、沉积环境、构造、岩石学等因素进行空间分析,为后续的油藏开发
提供基础数据。

第二,剩余油挖潜。

在针对断块油藏的剩余油挖潜问题方面,需要对油藏形态、产油
分布、油藏剩余量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地震反演和地质精细解
释等技术手段进行断块油藏剩余油预测。

除此之外,还需对剩余油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
研究,通过盈亏分析、压裂刺激等技术手段,实现有效挖潜。

综上所述,对于断块油藏储层建模及剩余油挖潜建议如下。

一方面,应采集准确数据,建立高精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应结合物理地质、岩石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使用可靠无误的技术手段进行剩余油预测和挖潜。

这些手段和方法的综合应用,具有
探明储量、优化生产等重要意义,对于断块油藏的合理开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浅谈广华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

浅谈广华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对策
6 2 . 9 2
4 2 . 2 0 5 3 - 8 8
4 4 . 0 5
2 9 . 3 0 6 5 - 3 9
3 3 . 1 0
1 9 . 6 2 5 5 . 9 2
2 3 . 1 7
9 . 6 7 9 . 4 " 7
9 . 9 3
潜4
1 8 . 5
上升 、自 然递减率逐 渐增大 、层 问出力差异越来越
明显 ,急需 有 效调整 措 施 ;另外 注采 井 网还需 要 不
断完 善 。
油藏为主,广二区主要为构造岩性油藏。油层埋藏
深度1 8 1 4 . 4 ~ 3 3 0 7 . 7 m,属 盐 湖 三 角 洲相 沉 积 。含 油 层 系 为 下 第 三 系潜 江 组 ,潜 一 、三 、 四段 均 有 油 层 , 其 中潜 3 、3 油 组是 主力 油 组。根 据储层 分 类 ,潜三段 属一 、二 类 较好 的储 集 层 。潜 四段 属 三 类 储集 层。 广华油 田1 9 7 0 年9 月 投入 开 发 ,开 发 初 期 按 两 套 层 系开发 。 由于潜 三 段之 间 隔层 条件 较 差 ,所 以
费 安 国 ,刘 昌林 ,余 英
( 中 国石 化江 汉 油 l i t 分 公 司 江 汉 采 油 厂 ,湖 北 潜 江 4 3 3 1 2 3 ) 摘 要 :广华油 田纵 向含 油层 系多,储层 物性相 差 大 ,剩余 油分 布复 杂。近 几年 在 深化精 细油层 对 比的
基础上 ,在广华油田大范围的开展细分层 开采实验 ,利用水平井对薄层 、低渗透油层进行储量动用 ,并结合 老 井 复查对 可疑层 系进 行试 油 ,为广华 油 田稳 产上 产提供 了有 力保 障的 同时 ,指 明 了广 华 油田剩余 油分 布 的 层 系和 未来 潜力 区域 所在 ,并 对潜 力 区提 出下步调 整思路 。 关 键词 :精 细油层 对 比;老 井复查 ;潜 力分析 ;调整思路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态及控制因素 , 将岩溶管道型剩余 油分为 6个亚
类。 2 . 1 . 1 支流 管道 型
支 流 管道 型 剩余 油 是 指 强水 淹 的 于流 岩溶 管
收稿 日 期: 2 0 1 6 0 2 2 4 ; 改回 日期 : 2 0 1 6 0 7 2 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复杂油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 ( 2 0 1 1 Z X 0 5 0 0 9 — 0 0 3 ) 作者简介 : 熊陈微 ( 1 9 9 0 一 ) , 男, 2 0 1 3年毕业于 中国石油大学 ( 华东 )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 现为该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油 气藏开发地质方 向的研究 。
O 引 言
塔 河 2区奥 陶 系地 层 经 过 风化 剥蚀 以及 古 岩
溶 的共 同作用 , 形 成 了孔 、 缝、 洞等 多种 储集 空 间类
丘较南部覆盖区发育¨ 。塔河 2区储集体类型主 要有岩溶管道储集体 、 残丘型储集体和断控岩溶储
集体 3 个 大类 。截 至 2 0 1 5年 8月 , 研 究 区平 均 单 井 日产 油为 4 . 6 t / d , 综合 含水 为 7 6 . 1 %, 石 油地 质
水、 单 井 注 气及 单 元 注 气 等挖 潜措 施 , 为 塔 河 2区开 发 方 案 的 调 整 提 供 了一 定依 据 。 关键 词 : 缝 洞 型 油藏 ; 剩余油 ; 分布模 式; 挖 潜对策 ; 塔 河 2区 中图分类号 : T E 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6 ) 0 6 — 0 0 9 7 — 0 5
善 油藏 开发 效果 有一定 的现实 意义 。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黑山梁区块是中国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其中的长6油藏是该区块的主要产能点之一。

随着长6油藏的逐渐开发和生产,其剩余油储量逐渐减少,导致产能下降和开采成本增加。

对长6油藏剩余油的评价和调整措施成为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长6油藏剩余油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提高开采效率和降低成本。

一、长6油藏剩余油储量评价1. 地质勘探评价: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对长6油藏的储量进行重新评估,包括构造、岩性、孔隙度、渗透性等地质参数的测定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剩余油储量数据。

2. 水驱动力评价:由于长6油藏的水驱动力影响较大,需要对水驱动力进行评价,并确定水驱对剩余油开采的影响程度和限制条件。

3. 地表油藏评价:利用航空遥感、地面激光雷达等技术手段对地表油藏进行评价,分析地表油藏对长6油藏剩余油的影响和补给作用。

4. 已采油层评价:通过对已采油层的油层特性、开采效果等进行评价,分析长6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和开采潜力。

二、措施调整1. 地质勘探调整:加大地质勘探力度,采用先进的地质勘探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全井段测井等,提高对长6油藏剩余油储量的认识和评价水平。

2. 采油工艺调整:根据长6油藏剩余油的地质特点和水驱动力状态,调整采油工艺,改进注水方法和注水井参数,提高采油效率。

3. 地面油藏管理调整:加强对地表油藏的管理和保护,利用先进的地表油藏开采技术,提高地表油藏的采收率,作为长6油藏的补给源。

4. 二次采油技术调整:开展二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注汽、聚合物驱油、微生物驱油等技术,以提高长6油藏的剩余油采收率和开采效率。

5. 成本控制调整:通过优化采油工艺、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等措施,降低长6油藏的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结语长6油藏是黑山梁区块的重要油田之一,对其剩余油进行评价和调整措施的研究对于提高区块整体的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质勘探评价、水驱动力评价、地表油藏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长6油藏的剩余油储量情况,为调整采油工艺、优化管理措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砂岩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策

砂岩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策

砂岩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策【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油田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一些常用技术,认为应主要从改善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角度和调整注采状况的开发角度入手,采用动态、静态结合和多学科结合的方法挖潜剩余油。

【关键词】剩余油技术挖潜剩余油是巨大的潜在资源,提高油田采收率正是以采出剩余油为目的。

因此必须加强剩余油的研究工作。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剩余油的挖潜对策主要有井网调整、层系划分、提液及配套的水动力学方法。

1 井网调整井网调整是油田后期开发调整经常采用的方法,油藏级别的剩余油、井组级别的剩余油都有很好的开发效果。

1.1 合理注采井网油田随着开发进度的加快,大部分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剩余油规模越来越小,平面上分布越发零散,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对现有开发的注采井网进行重新审视,以达到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根据研究表明,注采系统相对完善的井区,应该通过压裂、酸化等措施改善油层物性,提高油层动用程度,挖掘剩余油潜力;注采关系不完善的井区,由于注采比不协调,导致剩余油的出现。

针对有采无注,应选择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

而对于注多采少,应采取油井补孔或打新井的方式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井网控制不住的井区,应该进一步优化井网的加密调整,以达到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1.2 井网演变对不同的油藏对不同的井网适应性不同。

油田的注水方式有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三种。

在由于面积注水的适应性强,注水效果好,油田经过一段时间后一般都会转成面积注水。

但是具体的布井方式要依据油田实际,合理调整。

井网演化岁油藏级别的剩余油和井组级别的剩余油都有比较好的开发效果。

如裂缝性油藏由于裂缝影响,注入水沿裂缝方向突进,造成水驱的不均匀,形成大量剩余油。

对这类剩余油应改善其井网形式,考虑裂缝的方向,以便得到更好的开发效果。

为此,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同井网密度的五点法井网和排状注水井网,考虑裂缝方向的影响。

2 层系划分划分开发层系,就是在多油气层油田中,把地质特征相近的若干油气层组合在一起,单独用一套井网及注采系统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石油勘探开发中重要的油气资源类型,通常这两类油气资源的剩余油储量较大。

在石油资源日益稀缺的当下,挖潜已开采油井是提高油田开发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那么,如何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剩余油储量,并采用何种方法进行挖潜呢?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油水层是指由油层和含水层交替分布而成,由于构造、地质演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油气与水分布不均,不同位置的含油饱和度差异较大。

挖潜油井时,首先必须解析油水层地质构造和含油饱和度,然后选择相应的提高含油饱和度的技术手段。

薄差油层是指储量较少、产能较低的油气层,由于油气层厚度较薄,采收度低,往往被忽视,但实际上这类薄差油层也存在较大的剩余油。

对于这类薄差油层,挖潜的关键是提高产能和采收率。

1. 地质解析与勘探技术应用地质解析是挖潜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地层构造分析、岩性赋存特征、含油饱和度等参数的分析。

当地质勘探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后,可以对油水层和薄差油层进行详细解析,确定储量和产能分布规律,进而确定挖潜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水驱增采技术对于油水层,由于受到水的影响,常常出现油气分布不均的情况。

在进行挖潜时,可以采用水驱增采技术,通过注入化学剂改变油水岩石表面性质,提高油气相对于水的相对渗透率,减缓水的侵入速度,从而提高含油层的采收率。

3. 酸化改造技术针对含水层多、含油饱和度较低的油水层,可以采用酸化改造技术,通过注入酸液改变储层孔隙结构,提高储层渗透率,减少渗透障碍,增加油气的产能。

4. 增压增产技术薄差油层通常存在产能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压增产技术进行挖潜,通过注汽、注水等方式,提高油井的底孔压力,增加油气产能。

5. 微生物吞噬技术对于一些较难开采的油气资源,可以采用微生物吞噬技术进行挖潜,通过注入特定的微生物,使其产生代谢产物吞噬油藏中的难以开采的油气资源,从而实现挖潜。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剩余油储量,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挖潜是提高油田开发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藏中存储和运移石油的两种重要类型,其中油水层是指油藏中石油与水共存的地层,薄差油层是指油藏中薄且含油量低的地层。

这两种类型的油层剩余油挖潜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1. 提高采收因素:提高采收因素是指通过增加油井的产能或提高采收率来提高油井的产油能力。

常见的方法包括增加油井开采层段数目、采用高效采油技术(如水平井、压裂等)、优化注采控制方式等。

2. 注水增驱:对于油水层,注水能够提高地层压力,增加油井的产能。

注水增驱可以采用常规注水和压力维持注水两种方式。

常规注水是指通过新建注水井或重新利用老井进行注水,以增加地层压力来驱替石油。

压力维持注水是指在开采过程中注水补充地层压力,保持油层压力在合适范围内,以提高采收率。

3. 热采技术:热采技术利用热能改变油藏物性,提高油井的采油能力。

常见的热采技术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电加热等。

蒸汽吞吐是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油井,使油层温度升高,改变油的物性,提高油井产能。

蒸汽驱是通过注入高温蒸汽来驱油,提高采收率。

电加热则是利用电热元件加热地层,提高油井产能。

4. 化学驱替:化学驱替是指在注入水中加入化学剂,改变水和油之间的物化性质,使之分离,加快油移动,提高采收率。

常用的化学驱替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酸等。

5. 气体驱替:气体驱替是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氮气等)来驱赶原油,并提高采收率。

气体驱替具有低粘度、高溶解度、高压力等特点,能够改变原油的物性,减小流动压差,提高采收率。

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包括提高采收因素、注水增驱、热采技术、化学驱替和气体驱替等方法。

根据不同的油藏地质条件和生产水平,选择合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油井的采油能力和采收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
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
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其中,片状剩余油占空位较多,分散的剩余油占空位较少,这是最大的区别。

3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做法
(1)计算注水井各小层的吸水和吸水半径。

注水井实施吸水剖面测试的井,根据吸水剖面测试结果,分割各小层的吸水,根据上述公式计算。

不能进行吸收
剖面测试的井根据辐射厚度和累计注水量划分为KH值,最终计算结果显示在各小层的沉积相地图上,绘制了初步沉降。

(2)确定油井各小层的水分饱和度。

第一步,根据历史地质测量实施情况,按其拍摄厚度划分为KH值,累计石油生产、水生产,同时,结合当前和过去的生产历史,显示出各砂岩组的大致堵水情况,根据水的方向,对应于各砂岩组的沉积相图。

(3)绘制每个小楼层的浸水草图。

以上三项业绩与历年的电解释资料、各砂岩的同厚度图相结合,绘制出出差61、张62、张63岁砂岩的泛滥地图。

(4)修改每个小楼层的浸水草图。

在绘制淹没草图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动态数据、静态数据和监视数据,因此存在一些错误,需要修改前期上午的草圖。

第一阶段再拆分吸水量:通过分析,各小层注水井组一线油井产生了相当高的水分或强的洪水,但该油井可能不受其他注水井的影响。

通过历年吸水剖面等资料,这口井没有吸水,或吸收量少,因此,必须重新划分该注水井纵向的小层的吸水量。

第二步是再划分油井小层间水分饱和度。

油井位于输液井的主要有效方向或主要裂缝方向,输液井的注水量比较大,但要细分各小层油井水分饱和度过低的部门和纵向的水分饱和度。

4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油田剩馀物的分布不是单个因素,而是在油田开发、油层可回收储量开发、不同置换能量的使用和产量等领域各不相同。

结合发展条件,剩馀石油的分配将产生最终结果。

结合地质因素和油田开发因素,分析了剩馀燃料分布情况,了解了各石油地区剩馀石油储量的分布情况,采取了最有效的采伐措施,提高了油井的生产力,满足了油田的生产需求。

出现故障的区域或油层边缘有更多剩馀油。

对于注射成型和生产系统中不完整的油井区域,剩馀的油将注入到水的未展开区域。

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具有不同的沉积层、不同的剩馀油分布、控制油罐轨迹以及在水不到的地区存在大量剩馀油。

油层洗得不太浓,剩馀油含量丰富,油层洗涤强度高,油层阻力减小,油井进一步开采油类,剩馀油量相应减少。

对于油田的所有开发因素,生产系统的完成直接影响剩馀油的开发。

储油层离集水池的距离很小,油层富馀油,油的剩馀部分没有被替换,与水驱的发展相比仍留在油层上。

只能采取技术措施来吸引潜在的生产增长,以增加油田的利润率。

利用油田开发的各种数据分析油田的生产状况,确保遵守剩馀的石油交通规则。

高含水量剩馀油的分布与油田注水直接相关。

该层剩馀油的分布是根据储藏层微观结构的较高比例、楼层附近的石油分布、石油结构的边缘、水的固定面积以及剩馀油的较高比例计算的。

5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发展趋势
剩余油石油分布的研究是国内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艰巨任务。

对当前研究方向的综合分析及以下趋势。

准确计算剩余饱和度和剩余油的准确位置至关重要。

单领域深入研究是对基础数据进行更精确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基础,特别是在微观存储层面。

采用大型仿真模型在多个领域结合新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研究的趋势。

结合微观和宏观经济体系,通过宏观经济现象验证微观纪律,准确分析过剩分布格局,从而实现提高燃料效率的目标,从而在宏观层面促进微观纪律。

结束语
目前我国油田开采主要采用注水方式,高含水期开采,会发现剩余油明显低。

高含水期剩余油平均有38%的采收率,开采潜力较大,但其分布复杂,不利于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因此,要加强在高含水期挖掘剩余油的潜在技术,有效提高油田的开发潜力。

参考文献:
[1]皮彦夫,刘丽,刘振宇,刘金鑫,戴志鹏,郭轩.运用分形理论确定水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P].CN108843311A,2018-11-20.
[2]刘丽,皮彦夫,刘金鑫,郭轩,戴志鹏.运用分形理论确定基质-高渗条带功能型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及运移规律的方法[P].CN108678738A,2018-10-19.
[3]邢晓霞,刘永河,姜玲玲,祁爱平,王芮,邢立平.羊二庄油田河流相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规律[J].录井工程,2018,29(03):101-106+116.
[4]王俊.乾安油田高台子油层砂体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