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标准20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一、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二、推拿捏脊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三、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四、雷火灸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五、耳穴压豆(耳针)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六、中药熏洗(足浴)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七、揿针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八、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考核评分标准

九、热奄包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十、塌渍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十一、红外线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适应症:肺炎、腹痛、发热的辅助治疗、妇科盆腔性炎症、术后排气不畅、术后刀口疼、流产后或产后小腹疼痛、恶露不尽等(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

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还可以预防疾病。)

主要选穴:呼吸系统:肺腧、天突、膻中;

消化系统:神阙;

发热:足三里。

妇产主要选穴:消炎止痛:子宫穴、三阴交、神阙穴

排气不畅:支沟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神阙穴、大肠俞

妊娠剧吐:内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

产后促进子宫收缩:神阙穴、关元穴、血海穴

禁忌症:有皮肤受损、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贴敷时间4-6小时,如局部感觉有疼痛、灼热感可提前揭下,外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发痒或伴少量小水泡,属正常反应,一般不作处理;

外敷后皮肤可暂时有色素沉着,一般不会留疤;如有全身不适症状,请及时就诊。穴位位置:

膻中穴:取穴预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天突穴:取穴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肺腧穴:取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神阙穴:脐中央

足三里:小腿胫骨旁,外膝眼下3寸处。

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

支沟穴:腕背横纹正中直上3寸

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穴线上脐上4寸

血海穴:髌骨内侧端上2寸

大肠俞: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推拿捏脊疗法操作考核评分表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注:

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大椎。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适应症:儿科常见病、一部分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百日咳等,皆可用推拿治疗。对感冒、咳嗽、发热、腹泻、呕吐、畏食等疗效显著。传统小儿推拿主要用于6岁以下的儿童。

禁忌症:骨折、皮肤创伤出血等。危重患儿不宜推拿。

注意事项:

1. 医者态度和蔼,细心耐心,取穴准确,手法熟练,操作认真。

2.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温度适宜。推拿前洗手,剪短指甲。严寒季节,医者双手不宜过凉。

3.患儿的姿势,坐卧舒适自然。无论男女,只推拿左手各部穴位。

4.操作手法,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适用范围:小儿外感高热、小儿便秘、肠梗阻、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小儿细菌性痢疾、宫外孕保守治疗消包块、慢性盆腔炎、排气排便障碍等。

注意事项:

1.直肠给药前,需要嘱患儿先行排便。

2.直肠给药的温度控制在39-41度。

3.直肠滴入每日1-2次或遵医嘱,直肠滴入总量不应超过100ml。

4.直肠滴入给药后,患儿出现轻微腹泻,属正常现象,腹泻较严重的,可暂不直肠给药,

5.也可减少给药的液体量,由直肠滴入改为直肠注入给药。

6.直肠滴入的速度一般根据患儿/患者体质年龄,进行调节,一般在每分钟60滴左右。

7.直肠滴入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直肠滴入,进行处理(启动应急预案)。

雷火灸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适用范围:腹痛、腹泻、上感、头痛、咳嗽、遗尿、鼻炎、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输卵管积水、产后腹胀、呕吐、小产后腰骶部小腹部坠涨疼痛、产后或者小产后的宫腔

残留、睡眠障碍等。

雷火灸部位:小腹部、腰骶部、胁肋部、上腹部盒灸;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悬灸。

禁忌症:

高血压患者正发期、高烧患者、青光眼眼底出血期、外伤眼部出血期、心衰竭、哮喘病人禁用。孕妇及崩漏慎用。

注意事项:

1.注意休息,慎防风寒。

2.饮食均衡,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治疗结束后,不可吹凉风,4小时内不可用凉水洗手,不可喝凉水。当天最好不洗澡。多

喝温热水,水量是平时的2-3倍。

4.雷火灸后不可以抓穴位的皮肤,以免损伤皮肤而感染。

5.用灸时,火头应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切忌火头接触皮肤,以免烫伤。如有皮肤烫灼伤,应对症处理。

耳穴压豆(耳针)操作流程评分标准

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年月日

适应证:临床适用于咳嗽、失眠、疼痛、便秘、腹胀、遗尿、产后乳汁少、术后腹胀、排气不畅等临床常见病症。

禁忌症:

1.耳郭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穴医治。

2.有习惯性流产的妊娠妇女禁用耳针医治;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

注意事项:

1.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

2.动作轻巧,按压力度均匀适中,使病人有热、麻、胀、痛等感觉即可。

3.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避免脱落,一旦胶布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

4.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量,时间不宜太长,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5.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合纸代之。

6.对过度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年老体弱、孕妇按压宜轻,急性疼痛性病症宜重手法强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