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双边关系解冻

合集下载

中美关系的沿革与展望

中美关系的沿革与展望

1949年以来的中美关系,可谓起伏跌宕。

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回顾二十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总结中美交往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和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中美关系,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纵观194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可谓纷繁复杂,风云变幻。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 年—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合作,但以对抗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断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美关系成为一块难以消融的坚冰。

但美国又不甘心失去在中国的既得利益,于是从“扶蒋反共”政策转到犹豫观望上来,并试图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接触。

但由于美国在台湾、停火等一系列问题上缺乏诚意,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紧张的中美关系开始趋向缓和,合作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70 年代初,美国因侵越战争失败,对苏联又丧失了核武器的绝对优势,于是在苏联面前采取了守势。

尼克松总统上任后,积极调整对外战略,准备借助中国的力量来抗衡苏联。

而中国方面,自珍宝岛事件后,与苏联关系急剧恶化,也有与美国改善关系的愿望。

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之下,中美两国开始走到了一起。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解冻,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也掺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主要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几起几伏,一直没有进入一个顺畅的轨道。

冷战结束后,美国认为中国在其国际战略中已没有多大利用价值,遂用“人权”、“民主”等问题对中国施以压力。

1999 年5 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更使中美关系跌入谷底。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在2000年恢复了高层互访和对话,但美国仍然在人权和台湾等问题上给中美关系的发展设置重重障碍,中美关系仍然没有回到良性的轨道上来。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

回顾历史情境:探寻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关键作者:杭辉军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第05期摘要:近期,中美贸易战越演越烈,双方在经济方面剑拔弩张。

的确,当下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困局大部分来自美国对华的遏制战略,当然,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中美之间崛起与反崛起,遏制与反遏制必然常态化,中美关系的走向对世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尤其对中国外交局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中国外交关系三大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在这三大突破之中,高中历史教材一致认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三大突破的关键,那关键的原因何在?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很好的解释关键所在,笔者试图在历史情境中解释这一关键。

关键词:20世纪70年达;中美关系;三大突破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5-073-1历史老师在教授《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一般都会总结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三大突破的内容,会重点告知学生三大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

但促进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要想使学生理解这一历史根源,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归历史情境,探寻历史真相。

一、历史情境——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1.20世纪50年代的“一边倒”“一边倒”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外交战略。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采取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对华政策,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一边倒”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国家的安全问题。

正是由于中苏同盟的强大威力,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军事上不可一世的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不敢轻易入侵中国本土。

此外,中国还争取到了前苏联的经济援助。

这些援助对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最终建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尽管“一边倒”同历史上的任何战略一样,并非十全十美,而是有它的不足,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它的制定和实施,符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和目标,是一个成功的战略。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

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自20世纪初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从初期的合作与友好,到后来的对抗与竞争,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就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进行探讨与思考。

一、历史回顾中美关系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华工移民与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兴起。

这些华工和留学生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现代化的发展思想,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出现了裂变,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然而,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中美之间的经济、文化、学术交流的增加,两国之间的合作与友好态势逐渐形成。

二、经济合作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美经济合作也日益紧密。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吸引了大量美国企业前来投资和开展合作。

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两国人民带来了福祉。

然而,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波动。

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这使得美国感到威胁。

由此,中美之间出现了更多的竞争和摩擦。

三、军事与安全合作的挑战军事与安全合作是中美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引起了美国的警惕,美国频繁地进行军事演习和渗透活动,以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同时,中美在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存在分歧,如南海争议以及朝鲜半岛问题等。

四、文化交流的推动中美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因素。

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人民往来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建立。

中美之间的电影、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互动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然而,近年来,文化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两国在价值观和观念上的差异,一些文化交流项目受到限制,这使得两国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面向未来的展望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合作对世界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苏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 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援助;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在国际事务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在建设 中采用了“苏联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巩固起了巨大作用。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3.第三阶段(20C80年代末以来):恢复正常化。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国群众的抗议
作为政府发言人,面对中美摩擦, 请你阐明政府的立场。
台湾问题? 美国的霸权主义? 会和美国发生贸易战吗?
▪ 在国家关系中,既没有永 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 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帕默斯顿
(Palmerston )
3.关系解冻过程
1971.4 “乒乓外交”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宣告尼克松总统将访华。 震惊世界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
3.关系解冻过程
1971.4 “乒乓外交” 1971.7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2 尼克松访华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 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呵!” ——周恩来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 1978.12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
的唯一合法政府”
八一七公报《中美 美国政府“无意执行‘两
1982.8 就解决美国向台出 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 售武器问题的公告》政策”
共同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源自二、中美关系的解冻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 原因 3.关系解冻过程 4.影响
两国拥有共同的利益
影响外交政策调整的核心因素
国家安全
文化发展
领土完整
国家利益
主权完整
经济发展
共同的利益促使两国关系解冻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
1.时间:20世纪70年代 2.原因 3.关系解冻过程
1971.4 “乒乓外交”
“What’s Behind Ping Pang Diplomacy?”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
张。”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中国安全受到苏联威胁

浅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浅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浅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摘要:中美关系从近代到现代走过了曲折复杂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国、美国、苏联等多种因素促使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决定的,中美在多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

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美国坚持与中国为敌的立场,拒绝承认中国,并且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的政权,而其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包围中国,企图扼杀新中国。

新中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采取“一边倒”的策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团结世界上广大发展中的国家。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建国初期的敌对状态逐渐走向缓和,并最终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什么?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相互敌视了几十年的两个国家,尽然在这时开始改善关系、走向缓和呢?一、中国方面因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我国的经济科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石油的达到全部自给,靠进口的时代一去不返;新修铁路八千多千米;国防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原子弹、氢弹相继研制成功;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外交方面也取得突出成就:由于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我国先后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国家,在当时两极格局下,和谁关系密切,都会打破两极格局的实力平衡的倾向。

这样,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的美国为了牵制苏联,开始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来改善中美关系。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等政策,但是中国在抗美援朝中不但取得了胜利,而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在外交上也取得了很多成就,1971年又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美国的孤立政策破产。

论述中美关系发展历史

论述中美关系发展历史

论述中美关系发展历史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互通商贸和文化交流。

然而,真正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的中国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式走出冷战困境,进入新时代。

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中美两国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敌对,包括中美朝鲜战争和台湾问题。

然而尼克松总统通过他的外交策略“和平共处”,试图与中国建立关系,以平衡苏联在冷战中的影响力。

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突破,奠定了两国关系的基础。

1979年,美国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断交。

这一决定进一步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接下来,双方加强了经济和贸易合作,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促进了两国间的经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中美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如人权和台湾问题。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两国在经济和贸易合作方面的持续增长。

中国逐渐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到了21世纪初,中美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复杂。

中国经济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日益对中国的经济实力感到担忧。

此外,两国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如南海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然而,尽管存在分歧和竞争,中美两国也不断寻求合作,特别是在全球问题上。

两国在气候变化、朝鲜核问题和国际贸易等重大议题上保持了密切合作。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

贸易争端和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如制裁华为等。

同时,两国也在军事领域加强了对抗和军备竞赛。

总的来说,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被看作是一段从敌对到合作再到竞争的过程。

虽然两国之间存在着很多分歧和挑战,但是两国也有很多共同利益和合作的机会。

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是建立稳定和互惠的关系将对两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的汇合——1969—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论析

利益的汇合——1969—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论析

行侵略扩张, 充当世界警察 , 推行霸权主义。中国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 反对美 国的霸权主义行经 , 国进 与美 行 了多次 直接或 间接 的较量 。在 近 2 O年 的对抗 中 , 中美两 国几 乎处 于相 互 隔绝 的状 态 , 间形 成 了一 条 难 其 以逾 越 的敌对 与猜 疑 的鸿 沟 。然 而 ,0年 以后 , 2 中美两 国政 府却 跨 越鸿 沟 , 战场 走 向谈 判桌 , 终实 现 了 从 最 两 国关 系 的缓 和 。长期 的对 抗 与隔绝 之后 , 够超越 意识形 态 的鸿 沟来发 展 国家 关系 , 能 必定有 其 内在 的原 因 和动 力 。外交 上 的最高准 则就是 国家 利益 , 中美两 国结束对抗 , 置分歧 , 搁 必然有 其各 自的国家利 益所在 。 美 国之所 以主动改 善对华 关 系主要 出于 以下几 方面 的考虑 : 第一 , 用 中国来增 加 与苏联进 行谈 判和对话 过 中的灵活性 和主动 性 。 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 , 美国一直依靠其战略核优势称霸世界 。但到 6 O年代后期 , 苏联乘美 国深 陷越战 泥潭之际 , 大力发展其经济、 军事力量 , 加紧对外扩张 , 使美苏的力量对 比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 , 尤其在军事上 , 苏联追赶美 国的速度和双方力量对 比的变化尤为惊人。同时, 苏联又凭借其实力 , 在中东 、 南亚 、 欧洲 、 非洲 、 拉 丁 美洲进 行 了渗透 和干 涉 。为 了遏 制苏 联 的扩 张 主义 , 持 与苏 联 的 战 略均 势 , 加 自己在 谈判 中 的分 维 增 量, 美国把 目 标集中到政治, 特别是外交上同中国接近, 借助中国的力量来加强 自己在与苏联对话上的灵活 性 与主 动 陛。关 于这一 点 , 克松上 台之初访 问法 国时 , 曾对戴 高乐 总统 说 :考 虑到 将来 , 我 和苏联 人 尼 也 “ 在 进行 对话 时 , 我也 可能需 要在 中 国问题 上 为 自己找个 可 以依 靠 的有利地 位 。 ” 可 见 , 国在 实力相 对削 弱 的情 况下 , 了通 过谈判 来维 持与 苏联 的战略 平衡 , 求 与 中 国改善 敌 对 的 美 为 谋 关 系 , 而借 助 中 国的力量增 加 它与苏联 进行谈 判 , 均势 的分量 。 从 维持

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中美苏三角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影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它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了困境,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同时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也使其经济不堪重负。

而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与苏联关系破裂后,也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双边关系的需求。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的访华铺平了道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

此后,中美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逐渐增多。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苏联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通过与中国接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苏联的压力。

而中国也通过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缓解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

这一时期的三角关系使国际政治格局更加平衡,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形成对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美苏两极对抗的格局,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后中美关系的缓和发展过程摘要:从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过程来评析三个联合公报及其内在联系,就不难看出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的原因在哪里,找出中美关系曲折发展的深层原因,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台湾问题一、引言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出现过曲折、起伏、停滞甚至倒退,但是两国关系的大局并未被突破。

所有这一切都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我们具体来看中美之间是如何从紧张对抗演变到缓和建交之前,我们要先对这一“缓和”过程进行一个理论界定和划分。

在国际关系中,“缓和(détente)”一词意味着紧张国际局势的和缓与松弛。

《武力与治国方略》一书中曾对“缓和”这一术语进行了定义。

过程可以由“缓和”开始,并且可能发展为“接近”;这有可能导致“协约”。

此后,可能出现两种进一步的发展:一方或双方推行对另一方的“绥靖”,并且(或者)双方会结成“同盟”。

二、中美“缓和”的过程——三个联合公报(一)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缓和、接近阶段在二战后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一直奉行遏制新中国的政策。

到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1969年入主白宫的尼克松认为,世界格局已发生巨变,出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力量中心,如能改善美中关系,将有利于美国利用各种力量的对立斗争,以维持美国的领导地位。

其次,美国在越战中不能脱身,已使与之争霸的苏联大获其利,美国希望从越撤出,认为改善对华关系将有利于它自越脱身。

所以,70年代初开始的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由于双方找到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互相释放改善关系的信息,减少敌对行为。

这样便有了1971年7月9—11日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和1972年2月21—28日的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由“缓和”阶段进入“接近”阶段。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中美缓和原因新探

中美缓和原因新探

中美缓和原因新探作者:许鹏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面临苏联地缘压力增大、美国地缘压力减小的现实,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缓和中美关系,在具体的进程中,中国国内政治以及各组织在其中也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使得中美关系最终由对峙走向缓和。

关键词:中美关系;缓和;地缘;国内政治;组织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30-0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对于这一战略决策的探讨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以往的研究多从冷战的格局方面解释,但在这一基础上适当延伸,从中国的地缘形势,国内政治,组织等各方面对于60年代末至尼克松访华这一时期中国对美缓和进行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中梳理出在特定背景下中国对外大战略决策的脉络。

一、地缘形势考察中国的战略抉择,地缘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中苏结盟,中国的西部、北部地缘压力相对较小,但美国对中国一直采取敌视态度。

然而6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中苏同盟的分裂,中国的外交战略由“一边倒”转向“两个拳头出击”,中国的地缘压力剧增,面临着多面受敌的局面。

当时,几乎整个中国的北部边疆、大部的西部边疆都在苏联的炮火危胁下。

当时中苏接触地区主要分为三段:东、中、西。

东段是中国的东北地区与苏联的交界地区,这一地区双方历来有争议。

60年代末,双方在七里沁岛地区发生流血事件,之后又在珍宝岛地区发生震惊世界的大规模武装冲突。

由于这一地区紧邻中国最为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旦失守将对中国的工业造成巨大破坏。

双方中段的接触主要是在中蒙边界,苏蒙于1966年签订矛头指向中国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互助条约”,在中蒙边境大量屯兵,对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三面造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在西段,中国边界地形复杂,防守力量相对薄弱,而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兵力比较强大,例如1969年8月在新疆发生中苏争端后,基辛格打开地图发现事件“发生的地点离苏联铁路的终点只有几英里,而离中国的任何一个铁路终点却有几百英里”。

毛泽东解冻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与谈判策略(上)

毛泽东解冻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与谈判策略(上)

以压促变,运筹帷幄20世纪60年代,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外交走上了同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道路,外交工作中更是出现了召回驻外人员、火烧英国代办处、四处推行“世界革命”的闹剧。

此外,从1968年初开始,苏联军队不断侵入中国边境制造流血事件,中苏边境紧张局势日益升级。

1968年8月,苏军大举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帝国主义”的姿态咄咄逼人。

中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日益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冷战时期架在两国之间的唯一一座沟通“桥梁”。

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中方始终坚持台湾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一概不谈的“一揽子”谈判方案。

1968年5月18日,因驻外官员被召回国内参加“文化大革命”,且考虑到越南同美国开始在巴黎进行会谈等情况,中国方面便以中方大使仍不能返任为由,建议将原定于5月29日举行的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延期到11月中下旬。

中美大使级会谈尽管中断,但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促使美国国务院时刻关注着恢复联络的时机。

从美国国内情况来看,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公众对政府实行孤立中国和对华管制政策的支持逐渐减弱,要求开放同中国文化交流和商业往来的呼声日益高涨。

就国际环境而言,中苏关系日渐紧张,这对于在与苏联的军备竞赛中显露劣势的美国而言或许是个可以利用的战略机会。

1968年9月17日,美国国务院向中国发出了在11月20日恢复华沙会谈的提议。

中方对美方提议迅速作出了答复。

不过,中方并没有对恢复会谈的日期作出明确的答复,一直拖延至11月初。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似乎不愿意表现得太“急切”,不愿让美国人“发号施令”。

对美国恢复美中大使级会谈的建议,他们是在有意拖延。

其实,在1968年冬,毛泽东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有关美国总统竞选的材料和尼克松的《六次危机》,对尼克松当选美国总统的前景表示“欣赏”。

他还首先注意到尼克松在1967年10月发表的文章,其中提到不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容不得十亿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探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探

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初探【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逐渐形成了新的战略态势。

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实力受损,在与苏联争霸的斗争中开始处于守势;而苏联则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奉行霸权主义的政策,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从而对中国构成了更大的威胁。

此外,日本、西欧经济地位日益上升,第三世界逐渐兴起,中国的潜力开始为国际社会所瞩目。

这种国际关系的巨大变革,为中国摆脱当时所面临的不利局面,改善日渐严峻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历史契机。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开始了中国外交的又一次战略调整,进而打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使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

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当时潮流所趋,更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中美关系的改善,经历了从战略对抗到战略对话的历史转变,其历程是艰辛而曲折的,本文针对1972年中美关系的成功解冻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苏关系解冻一、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国际形势本段内容叙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美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作分析、阐述,中美双方面临严峻国际形式,都有改善双方关系的想法和打算。

二、中美改善两国关系的要求本部分内容从中美双方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作以分析,从中方而言,面临着来自美苏方面的重重外交压力,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难以为继;而美国在争霸中也处于守势,加之经济衰退,面临的国际形式也相当严峻,急需改善日渐严峻的外交环境。

从中美所面临的形势而言,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利益要求并积极为这一想法作努力探索。

三、中美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本部分内容从中美为改善两国关系,缓减日渐严峻的外交形势,双方不断调整外交政策,积极促进中美关系的改善方面作手,对中美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的努力作了详细的阐述。

四、尼克松访华公告的发表和中美关系的“解冻”本部分内容阐述了尼克松访华公告的发表和中美关系的“解冻”的艰辛历程,进一步说明了在当是的历史条件下,改善中美关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

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日文章:反思中美关系作者:史蒂芬·罗奇美国和中国高官将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第六次战略与经济对话(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两国目前在诸多方面存在双边摩擦——包括网络安全、东海和南中国海领土纠纷及货币政策。

因此,此次峰会是一次深刻反思这两个全球最强大国家关系的良机。

美国和中国处于一种不太自在的互拥——它们的经济关系是心理学家所谓的“相互依附”(co-depend ency)。

两国关系的升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正在收拾文化大革命留下的残局,而美国则陷入了与滞胀的苦斗。

两个极度渴望经济增长的国家一拍即合,为利益而建立了“权宜婚姻”关系。

中国很快就从出口拉动型经济模式中获益。

这一模式的关键,在于依赖美国为最大需求源。

美国则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商品,来帮助收入有限的消费者维持生活;同时也从中国进口过剩储蓄,填补其前所未有的国内储蓄不足,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巨大胃口,让美国不必担忧赤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权宜婚姻”演变为全面与一开始就不健康的“相互依附”。

双方都将这一关系视为理所当然,并将失衡增长模式推得太远——美国产生了支撑创纪录消费狂潮的巨大资产与信用泡沫,而中国出口的增长说到底,是依赖美国的消费泡沫。

失衡愈演愈烈。

持续30年、每年10%的超常增长,让中国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困境中——巨大的资源和能源需求、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加剧的收入不平等。

巨额中国经常项目余额,来自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

日益恶化的美国失衡是中国失衡的映像——巨大的国内储蓄不足、前所未有的经常项目赤字、过度负债、归根结底建立在投机流沙上的依赖资产的经济。

不难预测,随着“相互依附”的固有问题,两国之间的分界线也变得日益模糊。

过去10年,中国出口累积增长的超过60%,来自西方跨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

换句话说,中国出口奇迹的创造者,不是得到国家支持的中国公司,而是西方制造的高效离岸解决方案。

中美关系变化的三个阶段意义

中美关系变化的三个阶段意义

中美关系变化的三个阶段意义
⑴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为了控制中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由于中共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打击了美国的战后亚洲政策,新中国成立,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障碍,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政策;
⑵70年代起:中美关系改善。

7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以及经济危机的打击,为了战略需要,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⑶90年代至今:中美关系曲折发展。

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在苏联和东欧奏效,促使美国加紧对华和平演变步骤;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以政治民主化、人权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向中国施加压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不仅增强了国力,而且中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认识:。

苏联因素对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

苏联因素对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期

苏联因素对中美关系解冻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至70年代初期
周凤伟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7)006
【摘要】在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中,苏联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从60年代末,美国实力相对下降,苏联实力上升,面对苏联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而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扩张形势,美国需要一种第三方力量抵制苏联;另一方面,美国陷入越战泥潭,急需脱身,于是试图与苏联做交易,在中国问题上寻求合作来换取苏联对北越施压以帮助美国“体面”结束越战,但苏联反应冷淡,美国受挫,于是加快了调整对华政策的步伐.从中国一方来说,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重兵压境,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势,中国决定两霸之中争取一霸,缓和与美的关系.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周凤伟
【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2.3
【相关文献】
1.20世纪60年代初期精简城镇人口对中国经济影响探析 [J], 姜长青
2.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原因之苏联因素 [J], 饶小琴
3.美国的中国通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美中关系 [J], 顾宁
4.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美国黑豹党的武装自卫及其影响 [J], 巩大松;谢国荣
5.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开端——对中美最后两次大使级会谈的回顾 [J], 骆亦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苏联: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 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援助;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 策;,在国际事务中,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中国在建设 中采用了“苏联模式”,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巩固起了巨大作用。
原因:中美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统一与反统一、强 大与反强大、西化与反西化等);中美之间存在共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经济上互相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双方可作出妥 协;中美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和发展都负有 重大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50年代末):友好
2.第二阶段(20C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对抗僵持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 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 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 威胁。
3.第三阶段(20C80年代末以来):恢复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C60年代末):对抗
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根本原 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 采取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C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原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 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等。从中国方面看,中国 际地位提高;应对苏联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C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其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 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两国关系,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

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外交:解冻中美关系

改变世界格局的大外交:解冻中美关系

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谈到了中美关系问题,他说:“我还是这样看,迟几年跟美国建立外交关系为好。

”“(美国)不要我们进联合国,不跟我们建交,那末好吧,你拖的时间越长,欠我们的账就越多。

越拖越没有道理,在美国国内,在国际舆论上,你就越孤立。

”“我们跟美国建交,可能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

第三个五年计划是在1970年结束的。

1970年代上半期中国外交迎来了突破性大发展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摆脱了“文革”内乱造成的外交孤立状况,全面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中美关系解冻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是中国第一次作为一支主要国际力量积极参与其中,而不是被动地卷入其中,因而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形成了中、美、苏“三角关系”。

同时,这也是毛泽东开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进程的大转折。

没有这个承上启下的转折,后来要搞改革开放和广泛参与国际事务,不知会遇到多少困难。

邓小平曾说过,对外开放就是对美国开放,对美国不开放对谁开放都没有用。

假如不是毛泽东把中美关系这个扣给解开了,由后来的领导人来解这个扣要困难得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没有那么容易。

他还深情地说道:“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从思想库的《康仑报告》到尼克松2014年1月27日,凤凰卫视播出了《大外交新思维:乒乓外交破冰中美关系》。

主持人说,发生在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兵乓球锦标赛期间的“乒乓外交”,成为了这关键的一步。

1971年3月21日,作为“文革”以来第一个出国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的代表团,中国乒乓球代表团抵达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史
从敌对到和解之路
——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社会工作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一班
20101031111 虞文旗
2011/11/1
从敌对到到和解之路
——浅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内容提要】:中美关系曾经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的20年中,处于敌对和隔离的状态。

从1969年起,出于各自的根本利益,两国开始了关系解冻的艰难历程,并在1972年实现了尼克松访问中国的破冰之旅。

此后又经数年的曲折,两国最终克服了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上的深刻差异,跨越了鸿沟,在10年后终于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关键词语】:国家关系
....战略需要
....融化
..正常化
...
..共同利益
....对抗
..合作
..解冻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美蒋为首的国民党的统治,在大陆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维持亲美的蒋介石在中国的独裁统治,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美国这一设想破灭,其在亚太西岸的霸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动摇。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对内采取继续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政策、对外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策略。

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成为美国长期对华采取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的深层原因。

朝鲜战争的爆发,恶化了本已紧张的双边关系。

因而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中美两国关系彼此敌对,忌讳莫深,甚至因越战而再度走到战争边缘。

彼时的中美关系,犹如坚冰,冰封不化。

然而,历史的车轴总是在不断转动的,覆盖在中美两国关系之上的坚冰,在和煦的暖风中悄悄地融化着。

共同的利益和战略需求以及为了适应世界格局的客观发展,中美两国抛开了20年的龃龉,战胜意识形态的分歧、历史的隔阂和苏联的掣肘,开始寻求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否极泰来。

中美关系为什么能在40年前开始解冻呢?综合各种因素,中美关系能够跨过鸿沟实现正常化,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中国为自身安全与内外政策想——“联美抗苏”
首先,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经历20年的建设,国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经济上,相对于建国前有了长足进步;国防上,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和革命化建设也有一定成就,远程导弹、核武器相继研制成功,遏制了美苏的威胁。

但是,由于“左”的错误长期主导党内的思想路线,彼时的国内也蕴藏着严重危机。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三年灾害以及1966年开始蔓延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处在困顿之中,裹足不前。

困厄中的中国,必须谋求出路。

其次,自中苏爆发论战以来,双边关系不断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离倾向。

苏联在对待斯大林的历史功过问题上的全盘否定做法,给维护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稳定上造成了巨大困难;在对待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里表现出来的大国沙文主义,特别是苏联在对待中苏关系中的颐指气使的做法,导致中国强烈不满,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一度走到战争边缘。

中苏边境摩擦——珍宝岛事件,是促使中国重新调整中美关系以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导火索和拐点。

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

[1]“1969年秋冬战争形势和战争估计之严重,确实超出后人的想象。

然而,战争并没有到来。

但即使在进入到1970年之后,在毛泽东看来,苏联入侵的危险仍旧严重存在。

他反复强调:‘要用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

差不多在整个1970年,中国对苏联入侵还都处于高度戒备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经历过战争年代,善于审时度势的毛泽东抓住这一千载一时的外交机遇,缓和与美国的关系,‘联美抗苏’,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不难看出,正是在珍宝岛事件后这样一种极其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对美国的大门渐渐地打开了。

有关珍宝岛事件与中国缓和对美政策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中苏关系史上,还是在中美关系史当中,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今,大概绝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同意说,珍宝岛事件对中国改变对美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美国为扭转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的不利局面——“联华制苏”
美国寻求改善与中国关系,是有深刻背景的。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凭借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取得了和美国势均力敌的地位。

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的局面,双方展开了军备竞赛。

然而,整个争霸过程中,美苏双方并不是完全的势均力敌的,美苏的力量此消彼长。

在结束二战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偕胜利之余威,触角伸及世界各地,主动出击,联合资本主义阵营国家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

操纵联合国对日媾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显示了美国处于争霸上风,苏联被迫处于守势地位。

到六十年代末期,美国的争霸势头减弱。

勃氏上台执政后,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取得迅猛发展。

苏联对外采取四面出击的策略,咄咄逼人的苏联迫使美国在新一轮的竞赛中处于下风。

再加上严重的石油危机、越战泥潭、欧日的崛起以及国内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都使得美国不得不寻求改变不利局面。

恰逢中苏关系处在多事之秋,精明的美国当政者似乎看到了制衡苏联的暗号。

[2]美国前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认为,“中苏分裂是冷战时期最富有长远战略意义的事件。

既然共产主义世界已经成为多中心的,美国也要实行多中心的政策。

要更多地注意中国,因为中美关系对美苏关系产生直接影响,要利用中苏分裂使苏联的战略计划更加复杂化。

如果苏联多担心一点我们的对华政策,我们就可以少担心一点对苏政策”。

由此不难看出,在当时的美国看来,似乎不能依然把中国自己的敌人了。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可能是帮助美国抗衡苏联威胁的伙伴。

在此认识上,中美的坚冰融化只剩时间和机遇问题了。

三、援越抗美与中美缓和——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越南因素
[3]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不断恶化,特别是1968年8月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的影响,使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苏联作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准备完成其从与美国和苏联同时对抗到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外交战略的调整,其间的关键性思路就是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与此相应,中国必然要面临一个难题,即还必须同时调整与美国的直接敌人越南的关系。

这样,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大力援越抗美的现实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中并存着两种外交方针,一是坚持革命外交,继续援助越南打击美帝国主义,一是确立务实外交,寻求和实现与美国缓和关系。

事实就是,中国在持续支持越南的同时,又在同越南的直接敌人美国发展关系。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在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中美和解的过程中应对和处理革命与务实的矛盾,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援越革命外交方针、不以牺牲小国利益打开同大国关系之门,进而通过维护与小国的关系带动了与大国关系的发展。

四、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存在
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过20年的恢复和发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在很多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它们不再愿意像过去那样唯美国马首是瞻。

此时的美国却深陷危机,布雷森顿森林体系
的瓦解、石油引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以及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社会主义世界,原本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出现了多中心趋势。

第三世界国家相继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团结一致,成为一支新兴的力量。

中国获得了越来越多亚非拉许多国家的支持,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在此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的存在,是美国不得不正视的事实。

以上的种种因素终于促成了这两个大国冲开了蒙在两国之上的迷雾,结束敌对,走向和解。

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

国际格局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i
注释:
[1]、凤凰资讯专题:《多面珍宝岛——沉淀了40年的历史真相》,2009年2月28日。

[2]、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下卷(1972-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的越南因素》,2007年5月2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