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合集下载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

《山海经》神话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真正使《山海经》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其后老一辈学者们运用人类学等新的学术理论为《山海经》的神话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其七八十年代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近年来结合考古材料尤其是汉画像石进行《山海经》的神话研究越来越成为热点,考古材料文化解释的不确定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关键词:山海经;神话;综述;考古《山海经》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涉及神话、地理、历史、方物、民族、民俗、天文、历法、宗教诸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

但以前《山海经》因其内容怪诞不经,多被当作“虚妄之言”。

历史上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因他对其可信性表示了明确怀疑,这对《山海经》在华夏文明传统中的地位产生了根本影响,自汉刘秀整理作《上〈山海经〉表》、晋郭璞首次为注后,一千年间问津者寥寥,直到明清时才再次有学者进行校注释义。

其后如蒙文通、王国维、胡厚宣、顾颉刚诸先生的研究则开始使学界重新定位山海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地位。

至于《山海经》的研究方向,如郦道元、自隋唐至宋各史志、清毕沅等都视其为地理书,一直也有很多学者热衷于其地理考证。

但是尽管《山海经》的地理学价值不可否认,其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仍存在局限性,而且或多或少地回避了地理描述中夹杂的大量神怪内容。

真正使《山海经》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却是20世纪初西方“神话”概念的传入以及人类学、神话学等现代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山海经》中的大量神怪内容不再遭到史学家的诟病反而成为当代学者所从事的“中国神话”或“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基石。

一、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山海经》神话研究关于20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神话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参考1994年出版的马昌仪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包含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古代典籍《山海经》,正是神话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中沈雁冰先生可谓是奠定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他反对把《山海经》当作实用的地理书,也反对把《山海经》看作“小说”:“他们不知道这特种的东西所谓‘神话’者,原来是初民的知识的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比埃尔《山海经》神话学视角解读

比埃尔《山海经》神话学视角解读
这种本土文化的多样性,比埃尔认为在神谱中 体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她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中没有 固定的神谱 ),比 如 书 中 就 有 两 位 受 到 人 们 喜 爱 的 神,即天神颛顼以及更重要的俊。比埃尔同时也注 意到了这两位神癨虽然在《山海经》中频频露面,但 他们在其它经典中地位相对较低。另一位在书中提 的不多,但有意义,尤其在关键的结合点上,即黄帝。 还有就是无所不在的神话人物禹。必须指出,比起 国内学 者,如 朱 大 可 [2]、刘 宗 迪④[3]等,比 埃 尔 对 上 古中国神系的了解并不多,也不细致,更无体系。她 的敏锐之处在于从本来就很简短零星的叙述中观察 到了重要神癨的历史性变化,这一点是可贵的。
这段叙述中,比埃尔将这些重要神话按照神话 学的常规标准进行了分类。如创世神话、破坏神话、 灾难神话、文化起源神话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比 埃尔对于神癨们在神圣建国神话中的作用,除了看 护人民和国家,还有确定自己的选民。这一描述从 思想到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基督教一神教思想的 影响,尤其 是 选 民 (chosenpeople)一 词 的 使 用。 这 种描述可能在英语世界中很容易被接受,但对上古 华夏这一神话产生的真实语境和国度来说,却显得 有些格格不入。
绪论部分,比埃尔主要关注九个方面的内容:从 宇宙学到神话地理、地方的命名、神话样态、神怪的 作用和象征意义、祭祀仪式、神圣环境、文化他者、科
学与科学方法、医药与人类生存条件等。本文从中 选取了最能体现比埃尔神话学视角的一些思考进行 评介,即以下 三 个 方 面:《山 海 经 》体 现 出 的 神 话 模 式、营造的神圣环境以及所谓的“文化他者”。
比埃尔对《山海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她的研 究型译 著 《山 海 经》(TheClassicofMountainsand Seas)中,包括书前面 50余页的绪论和书后 75页的 注释。绪论部分有比埃尔对此书内容、结构、西译历 史和对自己翻译出发点和所采用方法的说明,占最 大篇幅的是 比 埃 尔 对 《山 海 经 》神 话 学 内 容 和 特 点 的概括和思考。书后的注释不同于简单的词义或专 词的解释,比埃尔在借鉴了不同注释者成果的基础 上糅合了自己的概括和理解,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颇具匠心。

《山海经》插画设计在衍生品中的应用

《山海经》插画设计在衍生品中的应用
图文叙事是这时期的插画采用的方法,明代胡文焕插画采用图画和文字配合的方式,没有背景,左边文字右边图画,一神兽一图画的方式。蒋应镐则带有故事情节的形式,在一幅图中相互依存,形成一副插画作品。近代多以前者为参考,成或因绘制异兽用线粗旷、形象夸张。
到近现代,很多人开始描绘山海经中神兽形象。其中最出名的是程丝语绘制的。作者是以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出发,对记载的异兽形象进行了创作,设计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山海经画集。
对比分析法:对比《山海经》古今异兽图画,总结对比异兽艺术形象在古代、现代造型形象特点。
设计实践:将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运用到毕业设计中,结合实践验证理论的说理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更有意义和价值。
2 《山海经》中神兽形象起源及特点
毕业设计利用《山海经》中记载描绘的神兽外形转化为抽象几何插画设计的风格,并将其运用到合适的衍生品中使商品与插画艺术相结合。
关键词: 插画 山海经 神兽设计 衍生品 商品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
1 诸论 1
1.1研究意义和目的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1.3.2 研究方法
主要是对异兽形象进行几何抽象化的设计,以现代设计的山海经绘本对比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用到了如下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优秀文献和书籍,整理分析《山海经》中妖怪的文字、图片,总结中国传统妖怪艺术形象的造型形象特点及其中蕴含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文字描述、图片描述认识异兽形象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异兽形象特征,从中吸取经验。
前 言
《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古籍,有各种各样神兽的描写,书中的很多故事以及神兽的外形描写都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同时《山海经》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记载的地理、历史、文化、都有一定参考,成为我选题的依据。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

20 世纪《山海经》研究回顾(一)【内容纲要】 20 世纪以来,《山海经》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门派特点逐渐光亮且形成合力,不但在《山海经》的性质、篇目、作者和成书年代、《山海经》的地理范围等传统论题方面获取一些打破,而且在《山海经》科学价值、《山海经》经文破译等新论题方面也获取重要成就。

【要点词】 20 世纪 / 《山海经》 / 研究 / 回顾【正文】《山海经》堪称天下奇书。

它是一部拥有独到风格的中华古代典籍,今后书内容波及之广泛,文化聚积之深邃,历代学者研究成就之丰富,以及此刻《山海经》影响之不断扩大等方面进行察看,能够说,把《山海经》称之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之瑰玉是当之无愧的。

一 20 年纪以来,从事《山海经》研究的学者逐渐增添,成就迭出。

据不完好统计,本世纪(截止各正式学刊公布论题含有“山海经”或其篇目名的学术论文就有 172 篇,其中外国学者 6 篇。

至于论题未直接注明书名而波及《山海经》研究的则更多。

专着的推出标志住《山海经》研究的深入。

1980 年和 1985 年,袁珂《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先后由上海古籍初版社初版, 90年代初版的《山海经》研究专着则有徐显之《山海经探原》(武汉初版社1991 年初版)和扶永发《神州的发现》(云南人民初版社 1992 年初版)。

《山海经校注》包括《山海经山经柬释》和《山海经海经新释》两部份,后附“《山海经》叙录”,全录汉刘歆(秀)《上〈山海经〉表》、晋敦璞《注〈山海经〉叙》、旧本《山海经》目录和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叙》,另附“所据版本及诸家旧经书目”与“引用书目”,书后还有《山海经》索引,由张明华编。

袁珂《山海经校注》的主体部分是《山经柬释》和《海经新释》,后者完成于 1963 年,“重视对神话传说部分的说明,搜罗丰富,征引详博,很有发明,其他部分也作了诠解和校勘” (注:《〈山海经〉校注》初版说明,上海古籍初版社 1980 年版。

)。

《山经柬释》完成于 80 年代。

深入《山海经》研究,探索美洲文明起源

深入《山海经》研究,探索美洲文明起源
收稿 日期:0 6 0 - 5 2 0 — 9 1
作者简介: 张敏( 4')男, 1 8-。 北京人。92 9 18 年春本科毕业 于首都 师范大学。 现为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秘 书长 , 学决策》 《 科 杂志编 审、 华夏
文化研 究中 心研究员。 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 并多班获奖。 国内外学刊发表 了5 篇 学术论文。 在 0多 编著或参与编著 了《 中外关
系史辞典》《 华统一史》《 说 美洲 图 、传奇与人生》《 、中 、图 腾》《 、台商创业 大上海》《 、中国总经理工作手册》 等十几部 著作 。 近年 来主要研 究 台湾文史、 中外关系史及文化人类学。并 已 被录入 英国剑桥 《 世界名人辞典 》 美国传记研究所《 和 世界 英杰 50 人 传》 00 。
群群的 白 种强盗屠杀我们 的同胞 , 掠夺我们的土地 , 我们 的文化 , 消灭 使得我们在 自己的土地上成 为濒临绝 种的稀
有 民族了。
因此, 哥伦布所代表的不是什么大发现 , 大航海 , 及大探险的故事 , 而是一个大侵略、 大奴役、 及大屠杀的血泪
史 。可惜 , 的历史竟是任由这批 白种强盗们解 释 , 以往 是非黑 白都被他 们颠倒了 , 世人不察 , 也都跟着盲 目地讲什么
4使新 、 . 旧两个世界在人员 、 化、 文 经济 、 社会和动植物 品种 上 , 开始进行互惠的有 益交 流 ; 5新 、 . 旧两 个大陆的拥抱 , 产生 了新 的种族即欧洲人 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儿 , 产生了一批伟 大 的人物 如华盛顿 、 并 杰佛逊等 。
如果上述决议草案获得通过 , , 那么 则联大所有会员 国在 18- 19 年的 1 年 问 , 举办纪念活 动 , 92 92 0 均需 而联大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第20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0No.32019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May 2019‘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郭摇恒(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收稿日期] 2019⁃01⁃31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山海经“海外传播发展史研究”(18SA01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郭 恒(1972 ),女,安徽淮南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㊁神话学㊂[摘 要] 美国学者石听泉2002年出版了英文译著‘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在为数不多的‘山海经“英译本里有自己的特色,且比较系统㊁成熟,值得深入发掘㊂文章就石听泉译著中体现的对‘山海经“的神话学思考进行了评介㊂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山海经“中 精怪”的理解;二是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是‘山海经“中展现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同时对国外学者的批评作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发表时间相近㊁主旨接近的比埃尔‘山海经“译本,对石听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㊂目前,国内关于石听泉的这一节译本的介绍尚未见到,此文旨在为神话学㊁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㊂[关键词] ‘山海经“;石听泉;英译本;神话学;精怪[中图分类号]I206/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90302908一㊁‘山海经“英译概况及石听泉其人其译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东周至秦汉之间①,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保存了上古时代民族㊁宗教㊁地理㊁医药㊁生物㊁矿产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㊂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山海经“的英文全译本已有三个㊂②而‘山海经“的节译本虽早在1888年即有发现,但都极其零星㊂③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相对正式的节译本,包括美国学者约翰㊃威廉㊃史福勒尔(John William Schiffeler)翻译的英文版‘山海经传奇“(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Jing ),1978年由台湾Hwa Kang Press 出版㊂④而较晚近的,2002年美国学者石听泉(Richard E.Strassberg,1948 )的节译本 ‘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⑤(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则更为系统和成熟,旨在通过插图版奇异动植物及神祇的介绍,向国外英文读者介绍这本神话学典籍㊂它在‘山海经“诸英译版本里比较有特色,融汇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其中核心是对于‘山海经“的神话学视角解析⑥,值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㊂节译本作者石听泉教授,曾经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㊂其研究兴趣包括游记㊁神话㊁说梦㊁插图小说和中国传统园林㊂⑦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见到国内对于石听泉这一‘山海经“节译本的介绍和评析⑧,希望籍此文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和神话学研究提供借鉴㊂石译本对奇异生物有关的原文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和解释㊂依据的版本是郝懿行1809年的‘山海经笺书“,其中也包括郭璞的注释㊂还参考. All Rights Reserved.30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了其他人的注释,中外古今都有,包括毕沅㊁王绂㊁吴任臣㊁王崇庆以及近人袁珂㊁弗拉卡索(RiccardoFracasso)㊁马修(Remi Mathieu)㊁郑小杰㊁比埃尔(Anne Birrell)等㊂节译本的插图依据晚明1597年王崇庆编辑再版的木刻珍本‘山海经释义“,包括蒋应镐绘制的76副木版画㊂呈现了350多个形象(包括神㊁鬼㊁英雄㊁异域人和其他怪物)⑨石听泉对‘山海经“的英译历史和这本书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同时给出了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中国各朝代起止年份以及专词缩写等㊂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介绍(第1⁃79页);二是正文(第83⁃228页)呈现了这76幅图,然后是相关章节的翻译和简短的评述;最后是注释(第229⁃252页)㊂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石译本中对‘山海经“背后神话学因素的关照,而非译文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与语际转换技巧层面的探讨㊂因此会摭取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而有意地忽略对语际翻译方面的探讨㊂主要就以下几点展开讨论:(一)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山海经“中 怪”的深入理解;(二)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山海经“中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二㊁ 怪”与古代中国早期信仰: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 怪”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奇异的神㊁人与动植物㊂对这些奇特生物的理解以及相关翻译就很关键㊂石听泉对关键词进行了说明,他把目前这卷书命名为 bestiary”(动物寓言或动物神话)㊂他试图通过使用这个词和其它前现代文化中普遍相似的情况建立起某种联系,其它古老文化中也存在着出于引导大众,满足好奇心或娱乐目的而收集的一些活的畸形生物㊂同时他也指出‘山海经“中的这些精怪(奇异生物)〇11和欧洲中世纪晚期的那些动物是不一样的㊂ 这些奇异生物几乎从不会作为神学上区分善恶的工具,而得到讽喻性的理解㊂相反,它们被看做是遍布大地上的真实的实体㊂作为天地间生态体的一部分,它们和人类生活在一起,难以记清,需要后者了解如何辨认它们,从而采取适当的策略和它们共同生存㊂”〇12其实石听泉的目的,对当代英语语言的读者而言,是能获取关于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世界观㊂他认为后人了解更多的是早期中国幸存下来的哲学和历史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数保存的是智识阶层㊁官员和统治者提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而‘山海经“与之不同,它保存的视角更具备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特点,无论哪个阶层㊂〇13石听泉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对‘山海经“内描述的奇特居民”的敬意,你能感觉到他对中国古代人㊁物共处一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对这些奇特生物背后文化特殊性的尊重㊂那么到底如何来理解‘山海经“里的精怪呢?石听泉先归纳了怪字的解释㊂他指出在最古老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中, 怪”只是被简单解释成 异”,或 不吉利的反常”,反映了汉代政治当时谶纬的风气㊂在早期文本中, 怪”更广泛地用来表示非正常的㊁超人的现象和对这些事物典型的敬畏之情㊂把 怪”字和传统中国世界观联系起来,石听泉认为:这恰恰是传统中国世界观的特点,诸如此类的生物被看做是自然环境有生命的一部分,而非超自然的或来自另一个世界㊂尽管难以辨认㊁经常变化,只要他们愿意,他们还会在人前现身,为了某种有益于人或者给人造成负面影响的目的㊂在这一制式化的宇宙中,高级神祇,如同政府官员一样,被假定负责祭祀和祈求,只要是在正确的仪式条件下㊂同时魔鬼在巫术㊁咒语和灵媒的帮助下会被祛除㊂这种文化会获取一些有益的动物来帮助人们将那些逝去的灵魂带入另一个世界或者踏上通往天堂的精神之旅㊂〇14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石听泉眼中的神话动物或者说精怪,毫无贬义,也不像其他文化下那样,被附会成某种具有特殊隐喻意义的动物㊂精怪,或者说奇异生物,在传统中国信仰体系下,是和其它生物平等地共处于同一个时空的特殊生物,而且多半含有某些令人敬畏的因素㊂这种理解比较恰当地诠释了早期中国信仰和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切中肯綮㊂作为 古今语怪之祖”(明代胡应麟语)的‘山海经“里,记录了各式各样的 怪物”,对此国内有几种看法:一种最为人接受的可能就是 想象的产物”㊂常金仓认为,书中的怪物是古人对远方民族荒唐想像习惯下的产物㊂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 遗存’,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㊂”〇15一种是附会解释说,如刘宗迪认为这些所谓的怪物不过是人们以自己熟悉的生物为底本来解释一些比较少有的动物而已㊂他.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1 在一篇文章的结尾曾这样总结: ‘山海经“本非妖兽谱,也非志怪书,而是一部古老的科学博物志㊂”〇16这两种看法一虚一实,那么如何看待‘山海经“中的精怪,对于中国学术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陈连山曾撰文指出,如何评价‘山海经“的神怪内容,是中国传统学术和现代学术的一个分野㊂在传统史学世俗理性眼光的审视下,‘山海经“包含的神怪因素成为致命缺陷〇17”,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从事‘山海经“研究的人很少,甚至在清代‘四库全书“归类上也被归为子部 小说”类㊂西方文化模式中具备超自然的宗教传统,这种传统最终赋予了现代价值体系对‘山海经“中神怪代表的古老的原始地位的肯定,摒弃了传统价值观对于圣贤的崇拜,对于不可知怪异事物的贬斥,从而造成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㊂〇18应该承认‘山海经“最大的看点和最核心的因素就表现在这些精怪身上㊂因此对于精怪的态度和理解决定了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走向㊂也许正因为没有受到过多儒家思想的影响,石听泉对精怪的理解,首先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建立在他对于早期中国原始思维了解之上,也得益于现代汉学家的思想影响〇19,从文本和注本的阅读出发,没有鄙视,没有猎奇,也没有过度渲染,客观㊁平实,难能可贵㊂正因为对精怪内容重要性的认识,石听泉才专门以精怪为基础形成了这一节译本㊂他对于精怪之虚实不做穷究,而是关注精怪存在的背后,令他饶有兴致的史前中国神话思维和文化模式,这种思路对于‘山海经“的海外传播有相当的助益㊂三㊁从‘山海经“起源探讨到 巫”的早期职能及历史演变分析 什么人会拥有这些精怪的知识?石听泉认为,神话中记载的古代杰出帝王拥有关于这些奇异生物的知识并在民众中传播㊂这其中就有代表人物大禹,‘左氏春秋“中就记载了禹铸九鼎,刻物以辨的神话故事,历史传统中,禹的九种青铜器皿也变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象征被传至后世的商周,直到秦时消失㊂传统上认为禹(也有认为是禹和益或伯益合作的)始作‘山海经“及早期的宇宙图志㊂〇20这里石听泉对权威人物的巫师身份相当关注㊂比如大禹的巫师身份,如他提到 禹似乎一直为人尊重,尤其为各种女巫,巫师及其他神秘实践者所尊重,其中有些人还表演一种称之为 禹步”的魔力舞蹈,早在战国时期就常常用来保护旅行者,祛除邪魔㊂〇21那么大禹的类巫师身份及其被赋予的‘山海经“起源说有什么联系?鲁迅曾提出‘山海经“起源于早期中国的巫术,石听泉予以认同,同时他进一步推测:认同‘山海经“的巫书说肯定是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反映了奇异生物背后的万物有灵观和鬼神信仰,这种信仰采用了神话式的表达,风格上通过设计一种重复的模式,对自然界的种种要素加以神话式地命名和列举㊂有些内容可以上溯到商代信仰,有些甚至更早㊂〇22这就牵涉到了巫师和王族及政权的联系问题㊂石听泉指出,今天大多数学者确信,远古时期中国许多本土族群的文化本质上可能就是巫教㊂这种巫不是和国王身份一致,就是和政治权威有密切关系㊂比如,发现的最早写有 巫”字的甲骨就和王室的占卜有关㊂他把巫和萨满看做是相似的,因为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巫的主要技能就是精神之旅和在出神状态向神祇祈祷〇23㊂石听泉指出,这种巫 萨满传统被东周的文学传统和哲学家㊁历史学家及知识分子所忽视,因为他们在获取贵族支持中与这些巫师们进行过竞争,因此,对巫师的刻画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大多暗含了负面的评价㊂〇24但早期巫师的职能在‘山海经“中仍可清晰地见到:巫师的社会组织鲜为人知,和他们直接相关的神圣文本也没有流传下来……巫师们还精于草药㊁占卜㊁解梦㊁出神㊁预兆㊁家谱㊁神话㊁地理㊁天文历算㊁祭祀㊁神圣展演㊁造雨以及其它起死回生的仪式㊂所有这些都能在‘山海经“一书中发现㊂〇25其它古籍中也可以看到巫在当时的重要作用㊂‘国语㊃楚语“中对楚昭王和观义父的一段话说明了巫师的性能和作用,包括巫师在政府中担任的职位㊂他们不仅在官方信仰中起作用,也进入了政治结构中㊂对巫师地位的变化,石听泉作了归纳㊂〇26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使得东周时期,代表巫术文化的政治权威受到新起的政治贵族的压制,后起的新贵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山海经“代表的多样化的口传文化被后来的书面文化代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㊂巫师阶层也变为新兴统治阶层的附属㊂新的统治阶层可能一方面保留了他们代替的. All Rights Reserved.3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那个阶层的神祇和神圣祖先,一方面也以国家的名誉篡夺了以前统治者祭祀重要自然神的专属权利,而巫师们对此时有抵制㊂石听泉这样总结道:这种大量著述的情况确实可以称得上是 文本革命’,各个不同智识学派的成员以接近或超出巫师技能的传统领域传播各种思想体系㊂”〇27石听泉还从其对神话和怪异的态度,列举了墨㊁法㊁庄㊁儒㊁旬等流派主要典型特点㊂最后总结道: 所有这些学派,以及包括左传之类历史著作的作者都积极地有选择地将神祇和帝人格化,把他们发展成模范的政治统治者㊂”〇28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阶层,即以阴阳 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新型阶层 方士”㊂书面保留知识的形式带来仪式知识掌握的可能,这样巫的特权就不得不下降 巫被隔出政治体系,受到限制,成为主流文化的边缘㊂除此之外更加普遍的是后来道教和佛教的出现,如道教中天师派吸收了巫的神秘仪式,直接挑战巫的地方权威,方士作用逐渐微弱㊂〇29无疑巫师的身影和职能在‘山海经“一书中无所不在,那么巫师在此书的形成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就涉及到关于‘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讨论㊂石听泉指出了巫师曾编撰过此书,但还有其他人编撰㊂不可否认,巫师们在竞争阶段为了对抗以文本为基础的流派,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书面著作来保存其知识或强化他们的口头权威,书中有些篇章是由他们写的㊂更可能的是更广泛的专家包括神秘哲学家,后来被称作术数家的,还有其它的民间学者编撰此书作为参考㊂贵族个人㊁王朝图书馆也有从书面和口传中收集资料㊂后来,为了满足政府行政部门和赞助者的出于实际的需要,即要了解更多外部世界,此书陆续增扩㊂很明显,‘山海经“成书有年,内容多样,目的不一㊂〇30综上可见,石听泉在广泛借鉴参考了其他中国本土学者和国外汉学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巫师在‘山海经“中体现的分析,对巫的身份㊁职能及其历史演变作了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㊂这其中大多是对已有研究和定论的介绍,除了零星可见的富于启迪性的思考外,很少深入的专门性的阐释㊂石听泉的目的之一就是向英语世界的一般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精怪世界,就这点而言,他已做得足够多了,早已超出了一般读者的需求㊂当然对于专门领域的学者而言,似乎的确没有什么能进一步启发他们的特别的创见和思考㊂四㊁从早期多样世界观到经典华夏中心观:‘山海经“古老宇宙志解读 ‘山海经“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和文化统一的需要,以及基于这种需要对古老宇宙志的再现㊂正如上个专题所讨论的,巫的作用被削弱后,对书面文本的新依赖成为权威之基础,‘山海经“作为中国保存最早的宇宙志,反映了这一最后的趋向:围绕着由四个方向的边界和海洋环绕的中央地带来组织㊂〇31体现了统治者对世界多样化信息的组织,为中央的统一的中国建立更加系统的整体结构㊂宇宙志因此被证实在引导帮助帝国的扩张有特别的用处,因为他们已经制定了策略:即如何面对以及如何成功地吸纳异域他者㊂对后来的读者而言,也从观念上显示了一种有力的策略:即操纵统治文化的力量,从内部和它的外部关系上同时进行㊂〇32石听泉指出早期的中国人通过系统的空间化策略,战胜对他者的恐惧,从整体上促进国家和文化的统一㊂比如战国期间的官方和民间图书馆都拥有各种各样用字或者图来表现的宇宙图志㊂他们采用的命名和描绘奇异生物的叙述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早期中国关于中央的文化原型㊁差异和更多的对于未知的恐惧㊂这种倾向在西方也有,从古希腊开始,就曾经创造进化计划,把这些差异投射向更早的文明较低的年代或技术不发达的 原始”民族㊂不过中国人试图通过一种范畴,即一直被称之为 系统化地努力空间化所有他者的范畴”来达到他们的类似目的:即把事实和想象构筑在诸如‘山海经“之类的著作中,从而把众多奇人异兽分布在一个广大的神圣的地理空间,居住在神圣时间的永恒当下中㊂尽管也会包括历史事件和宗谱序列,这种命名实质上超越了线性的暂时时间,隶属于一种可重复的韵律,这一韵律存在于自然过程㊁神话和仪式中㊂关于世界新知识的书籍继续发展,并集中起来㊂主要封建邦国使用的典籍在范围㊁细节和组织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整体性的视野,这种视野映射出他们达成的同质的政治灵感,以及国家的再统一意识㊂〇33石听泉总结了一些学者关于楚地作家写作‘山. All Rights Reserved.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3 海经“的论点,认为此书反映了楚地的世界观㊂认为楚国一方面和中原文化有共同点,另一方面,随着领土的扩大,有对非汉邦国(non⁃Chinese States)文化和信仰的吸收,肯定楚地是促成此书的关键㊂并以同在楚地产生的典籍‘老子“和‘庄子“为例来佐证:〇34楚国在其领土面积最大的春秋时期,相当成功地吸收了周边非汉邦国的信仰和艺术风格,并逐渐合流,因此在‘老子“和‘庄子“之类的文本中就特别地提到其它具有巫和鬼神色彩的活动,对自然神的崇拜,早期道教哲学等㊂哪怕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渐衰落了,这些巫教仪式仍在东扩㊂因此尽管缺少决定性的证据,仍然存在一定的理由把楚地看做是形成山海经的关键地方,甚至尽管书里的内容反映的世界观也有更多来自北方或西面的国家如秦㊂〇35在谈到‘山海经“的世界观时,石听泉认为‘山海经“包含了许多世界观,从简单的史前创世神话,到战国秦汉时期哲学家们的更加系统的样态㊂他对这种宇宙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这种宇宙观是在相连的天地下,通过记载大量的山川湖海等自然地理形态构建㊂关于天空的就是后来最著名的 伞状天堂理论”(Umbrella⁃Heaven Theory):即天圆地方,关键的地方由圣山来支撑㊂〇36大地本身就是从中心或里面的区域沿着四个方向延伸开去的大片平坦的土地㊂石听泉同时认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体现了华夏中心观㊂两个地理关键词支持起来这种经典华夏中心观(the Classic Sinocentric Worldview):四海(the Four Seas)与四极(the Four Extremities)㊂他认为早期中国不同的地域,本地文化和民族都不能演化成一个普遍的,将自身看做单一的华夏民族的概念,除非通过和周边的未开化之民进行比较〇37㊂他把‘山海经“看做是反映由四海包围的中央之地的中华文化圈这种概念的早期文本㊂这些概念就通过社会政治的系列体系反映出来,比如拥有房屋㊁自己的家庭谱系以及对故乡的最初认同意识等㊂〇38‘山海经“里出现了500多种奇异生灵,对此石听泉认为他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多种地方文化下的信仰㊂这些奇异生物的外形,他注意到,除了极少的可被视为人类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基本形体上加上一些额外的特征㊂〇39而且通常对这种混杂的生物都会有一些公式化的描述,大的分类上可以确定是某种生灵,如神祇㊁人㊁兽㊁鸟㊁鱼或其它,比如陆吾,就是一位神祇,虎身,九尾,人面,虎爪;讙头则人面,有翼,鸟喙㊂石听泉对这些公式化的具体表现总结为六种情形㊂〇40现代学者对于这些神祇外形上的混杂特征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显示了萨满的能力 穿越天地和更高神祇交流;另一种认为,这种混杂形式反映了一种转变:从早期动物神祇向更高的拟人化形式的转变㊂〇41对这种中国久已存在的多重构建的混杂形式,石听泉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求解释㊂ 关于怪兽的核心身份加上额外成分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封建城邦的多元本质,也是对中国背景下,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应对㊂优势力量的取得并不是通过合并或演变而是通过诸因素的聚合㊂”〇42石还指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统治者之间的联姻和宗教间的调和来实现㊂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它通过吸取中原地区商周的文化,同时和相对野蛮的文化并存,如巴蜀㊁蛮㊁夷㊁吴越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身份认同㊂〇43石听泉在对‘山海经“宇宙观的变化进行的考查中,注意到了早期宇宙观的多样性㊂也认同后来发展出的华夏中心观㊂尤其注意到了‘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灵背后的不同时空下信仰的多元性,其中楚地是典型代表(石听泉似乎特别喜欢以楚地为例)㊂这种以历史为经,不同的地方为纬,进行的相对简明而系统的阐释,应该说在效果上是相当不错的㊂同时,也可以从他的阐释中找到形成这些结论的思想之源㊂可以说,石听泉特别善于借鉴,广取博收㊂在他附录的注释中有对引用或延伸材料的说明,取材相当广泛,既有对国外各个领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学者(如马伯乐㊁卜德㊁鲁惟一㊁张光直㊁比埃尔㊁林已奈夫㊁伊藤清司等)观点的介绍与借鉴,也有对中国相关领域学者成果的介绍,如对历史上有名的注释者郭璞㊁郝懿行等的细致研读,对陈梦家㊁程憬㊁郑德坤㊁顾颉刚㊁袁珂㊁马昌仪的借鉴等等㊂可以说这一部分体现了石听泉扎实的学术功底㊂这一段里至少可以看到两位汉学家的身影:一是英国学者比埃尔,‘山海经“的第一个个人英文全译本译者,中国神话研究专家;二是美国学者艾兰,研究早期中国史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中国神话㊂前者着力地构建了‘山海经“中的华夏中心观〇44;后者曾撰文专门谈到书.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5年第05期内容包罗万象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经》是相当独特的一部,有着“天下奇书”之称。

关于《山海经》书名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在先秦古汉语中,陆地隆起高耸的地貌叫“山”,人和物的聚集众而广叫“海”,划分山系、区域叫“经”。

“山、海、经”的原意是:“山、水、人、物和区域的划分。

”还有学者说:《山海经》顾名思义,它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

书中的“山海”观念囊括了名山棋布的海内华夏和四海之外的广大世界,含有天下和全世界的意义。

“经”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有别于儒家的经典之义。

综合而言,《山海经》就是上古先民对自己经行世界的一次记述。

无论哪种解释,都强调了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包罗广泛,而且反映的是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状况。

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通行本的《山海经》共十八卷,包括《山经》《海经》两部分。

从卷一到卷五是为《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它以四方山川为纲,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节与节之间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

从卷六到卷十八是为《海经》,《海经》又包括《海外经》四卷,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四卷,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大荒经》四卷,主要记载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神话传说。

最后一卷则是对《山海经》地理状况的总结。

据统计,《山海经》记载了100 余个国家、近3000个地名、447座山、300余条水道、204个神话人物、300多种奇兽、400多种植物、100余种金属和矿物。

至于散布于全书中的神话传说,更是俯拾皆是。

我国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先生称赞它“非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真是恰如其分。

由此可见,这部书的内容涉及上古社会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光怪陆离的神仙。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山海经国外研究报告
据我了解,国外对《山海经》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经典著作,讲述了众多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生物珍奇。

虽然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国外并不那么为人所知和研究。

然而,有一些国际学术研究者也对《山海经》进行了部分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主要从文化、历史、民俗等角度分析《山海经》,试图了解其中的学问和价值。

一些国外学者可能对《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产生兴趣,探索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他们可能会研究其中的神话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与其他文化或神话传统的联系和对比。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究,国外学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此外,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也可能对《山海经》的地理描述感兴趣。

他们可以通过对《山海经》中的地名、地理特征以及与现实地理的对比,来探索古代中国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

总的来说,虽然国外《山海经》的研究报告相对较少,但在一些学术领域中,人们对于《山海经》的研究兴趣逐渐增加,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国外研究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工作中。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

第20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0No.32019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May 2019‘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以石听泉的英文译著为考察中心郭摇恒(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收稿日期] 2019⁃01⁃31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科重点项目 ‘山海经“海外传播发展史研究”(18SA01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郭 恒(1972 ),女,安徽淮南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㊁神话学㊂[摘 要] 美国学者石听泉2002年出版了英文译著‘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在为数不多的‘山海经“英译本里有自己的特色,且比较系统㊁成熟,值得深入发掘㊂文章就石听泉译著中体现的对‘山海经“的神话学思考进行了评介㊂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山海经“中 精怪”的理解;二是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是‘山海经“中展现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同时对国外学者的批评作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发表时间相近㊁主旨接近的比埃尔‘山海经“译本,对石听泉的研究进行了评价㊂目前,国内关于石听泉的这一节译本的介绍尚未见到,此文旨在为神话学㊁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借鉴㊂[关键词] ‘山海经“;石听泉;英译本;神话学;精怪[中图分类号]I206/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190302908一㊁‘山海经“英译概况及石听泉其人其译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作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东周至秦汉之间①,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保存了上古时代民族㊁宗教㊁地理㊁医药㊁生物㊁矿产等多方面的丰富资料,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㊂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山海经“的英文全译本已有三个㊂②而‘山海经“的节译本虽早在1888年即有发现,但都极其零星㊂③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相对正式的节译本,包括美国学者约翰㊃威廉㊃史福勒尔(John William Schiffeler)翻译的英文版‘山海经传奇“(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Jing ),1978年由台湾Hwa Kang Press 出版㊂④而较晚近的,2002年美国学者石听泉(Richard E.Strassberg,1948 )的节译本 ‘中国奇物神话 <山海经>中的精怪“⑤(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则更为系统和成熟,旨在通过插图版奇异动植物及神祇的介绍,向国外英文读者介绍这本神话学典籍㊂它在‘山海经“诸英译版本里比较有特色,融汇了译者自身的理解和思考,其中核心是对于‘山海经“的神话学视角解析⑥,值得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㊂节译本作者石听泉教授,曾经执教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与文化系㊂其研究兴趣包括游记㊁神话㊁说梦㊁插图小说和中国传统园林㊂⑦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见到国内对于石听泉这一‘山海经“节译本的介绍和评析⑧,希望籍此文为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和神话学研究提供借鉴㊂石译本对奇异生物有关的原文部分章节进行了翻译和解释㊂依据的版本是郝懿行1809年的‘山海经笺书“,其中也包括郭璞的注释㊂还参考30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了其他人的注释,中外古今都有,包括毕沅㊁王绂㊁吴任臣㊁王崇庆以及近人袁珂㊁弗拉卡索(RiccardoFracasso)㊁马修(Remi Mathieu)㊁郑小杰㊁比埃尔(Anne Birrell)等㊂节译本的插图依据晚明1597年王崇庆编辑再版的木刻珍本‘山海经释义“,包括蒋应镐绘制的76副木版画㊂呈现了350多个形象(包括神㊁鬼㊁英雄㊁异域人和其他怪物)⑨石听泉对‘山海经“的英译历史和这本书的特点进行了说明,同时给出了不同计量单位的换算,中国各朝代起止年份以及专词缩写等㊂这本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介绍(第1⁃79页);二是正文(第83⁃228页)呈现了这76幅图,然后是相关章节的翻译和简短的评述;最后是注释(第229⁃252页)㊂⑩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石译本中对‘山海经“背后神话学因素的关照,而非译文中运用的翻译策略与语际转换技巧层面的探讨㊂因此会摭取与此主题相关的内容,而有意地忽略对语际翻译方面的探讨㊂主要就以下几点展开讨论:(一)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山海经“中 怪”的深入理解;(二) 巫”和‘山海经“关系的探寻;(三)‘山海经“中的传统中国宇宙观㊂二㊁ 怪”与古代中国早期信仰:比较视域下石听泉对 怪”的理解 中国古代文献中,‘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奇异的神㊁人与动植物㊂对这些奇特生物的理解以及相关翻译就很关键㊂石听泉对关键词进行了说明,他把目前这卷书命名为 bestiary”(动物寓言或动物神话)㊂他试图通过使用这个词和其它前现代文化中普遍相似的情况建立起某种联系,其它古老文化中也存在着出于引导大众,满足好奇心或娱乐目的而收集的一些活的畸形生物㊂同时他也指出‘山海经“中的这些精怪(奇异生物)〇11和欧洲中世纪晚期的那些动物是不一样的㊂ 这些奇异生物几乎从不会作为神学上区分善恶的工具,而得到讽喻性的理解㊂相反,它们被看做是遍布大地上的真实的实体㊂作为天地间生态体的一部分,它们和人类生活在一起,难以记清,需要后者了解如何辨认它们,从而采取适当的策略和它们共同生存㊂”〇12其实石听泉的目的,对当代英语语言的读者而言,是能获取关于古代中国一种重要的世界观㊂他认为后人了解更多的是早期中国幸存下来的哲学和历史书籍,这些书籍大多数保存的是智识阶层㊁官员和统治者提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而‘山海经“与之不同,它保存的视角更具备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特点,无论哪个阶层㊂〇13石听泉令人感动之处,在于他对‘山海经“内描述的奇特居民”的敬意,你能感觉到他对中国古代人㊁物共处一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对这些奇特生物背后文化特殊性的尊重㊂那么到底如何来理解‘山海经“里的精怪呢?石听泉先归纳了怪字的解释㊂他指出在最古老的汉字字典‘说文解字“中, 怪”只是被简单解释成 异”,或 不吉利的反常”,反映了汉代政治当时谶纬的风气㊂在早期文本中, 怪”更广泛地用来表示非正常的㊁超人的现象和对这些事物典型的敬畏之情㊂把 怪”字和传统中国世界观联系起来,石听泉认为:这恰恰是传统中国世界观的特点,诸如此类的生物被看做是自然环境有生命的一部分,而非超自然的或来自另一个世界㊂尽管难以辨认㊁经常变化,只要他们愿意,他们还会在人前现身,为了某种有益于人或者给人造成负面影响的目的㊂在这一制式化的宇宙中,高级神祇,如同政府官员一样,被假定负责祭祀和祈求,只要是在正确的仪式条件下㊂同时魔鬼在巫术㊁咒语和灵媒的帮助下会被祛除㊂这种文化会获取一些有益的动物来帮助人们将那些逝去的灵魂带入另一个世界或者踏上通往天堂的精神之旅㊂〇14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石听泉眼中的神话动物或者说精怪,毫无贬义,也不像其他文化下那样,被附会成某种具有特殊隐喻意义的动物㊂精怪,或者说奇异生物,在传统中国信仰体系下,是和其它生物平等地共处于同一个时空的特殊生物,而且多半含有某些令人敬畏的因素㊂这种理解比较恰当地诠释了早期中国信仰和文化的特点,可以说切中肯綮㊂作为 古今语怪之祖”(明代胡应麟语)的‘山海经“里,记录了各式各样的 怪物”,对此国内有几种看法:一种最为人接受的可能就是 想象的产物”㊂常金仓认为,书中的怪物是古人对远方民族荒唐想像习惯下的产物㊂ ‘山海经“中绝大多数的志怪神话并非史前文化的 遗存’,而是在战国时代根据特定社会需求对前赋文化做出的新综合㊂”〇15一种是附会解释说,如刘宗迪认为这些所谓的怪物不过是人们以自己熟悉的生物为底本来解释一些比较少有的动物而已㊂他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1 在一篇文章的结尾曾这样总结: ‘山海经“本非妖兽谱,也非志怪书,而是一部古老的科学博物志㊂”〇16这两种看法一虚一实,那么如何看待‘山海经“中的精怪,对于中国学术史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陈连山曾撰文指出,如何评价‘山海经“的神怪内容,是中国传统学术和现代学术的一个分野㊂在传统史学世俗理性眼光的审视下,‘山海经“包含的神怪因素成为致命缺陷〇17”,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上从事‘山海经“研究的人很少,甚至在清代‘四库全书“归类上也被归为子部 小说”类㊂西方文化模式中具备超自然的宗教传统,这种传统最终赋予了现代价值体系对‘山海经“中神怪代表的古老的原始地位的肯定,摒弃了传统价值观对于圣贤的崇拜,对于不可知怪异事物的贬斥,从而造成了现代‘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基本格局㊂〇18应该承认‘山海经“最大的看点和最核心的因素就表现在这些精怪身上㊂因此对于精怪的态度和理解决定了学者的研究思路和走向㊂也许正因为没有受到过多儒家思想的影响,石听泉对精怪的理解,首先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尊重,建立在他对于早期中国原始思维了解之上,也得益于现代汉学家的思想影响〇19,从文本和注本的阅读出发,没有鄙视,没有猎奇,也没有过度渲染,客观㊁平实,难能可贵㊂正因为对精怪内容重要性的认识,石听泉才专门以精怪为基础形成了这一节译本㊂他对于精怪之虚实不做穷究,而是关注精怪存在的背后,令他饶有兴致的史前中国神话思维和文化模式,这种思路对于‘山海经“的海外传播有相当的助益㊂三㊁从‘山海经“起源探讨到 巫”的早期职能及历史演变分析 什么人会拥有这些精怪的知识?石听泉认为,神话中记载的古代杰出帝王拥有关于这些奇异生物的知识并在民众中传播㊂这其中就有代表人物大禹,‘左氏春秋“中就记载了禹铸九鼎,刻物以辨的神话故事,历史传统中,禹的九种青铜器皿也变成了政治合法性的象征被传至后世的商周,直到秦时消失㊂传统上认为禹(也有认为是禹和益或伯益合作的)始作‘山海经“及早期的宇宙图志㊂〇20这里石听泉对权威人物的巫师身份相当关注㊂比如大禹的巫师身份,如他提到 禹似乎一直为人尊重,尤其为各种女巫,巫师及其他神秘实践者所尊重,其中有些人还表演一种称之为 禹步”的魔力舞蹈,早在战国时期就常常用来保护旅行者,祛除邪魔㊂〇21那么大禹的类巫师身份及其被赋予的‘山海经“起源说有什么联系?鲁迅曾提出‘山海经“起源于早期中国的巫术,石听泉予以认同,同时他进一步推测:认同‘山海经“的巫书说肯定是代表了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反映了奇异生物背后的万物有灵观和鬼神信仰,这种信仰采用了神话式的表达,风格上通过设计一种重复的模式,对自然界的种种要素加以神话式地命名和列举㊂有些内容可以上溯到商代信仰,有些甚至更早㊂〇22这就牵涉到了巫师和王族及政权的联系问题㊂石听泉指出,今天大多数学者确信,远古时期中国许多本土族群的文化本质上可能就是巫教㊂这种巫不是和国王身份一致,就是和政治权威有密切关系㊂比如,发现的最早写有 巫”字的甲骨就和王室的占卜有关㊂他把巫和萨满看做是相似的,因为从文本中可以发现巫的主要技能就是精神之旅和在出神状态向神祇祈祷〇23㊂石听泉指出,这种巫 萨满传统被东周的文学传统和哲学家㊁历史学家及知识分子所忽视,因为他们在获取贵族支持中与这些巫师们进行过竞争,因此,对巫师的刻画往往是零散的,而且大多暗含了负面的评价㊂〇24但早期巫师的职能在‘山海经“中仍可清晰地见到:巫师的社会组织鲜为人知,和他们直接相关的神圣文本也没有流传下来……巫师们还精于草药㊁占卜㊁解梦㊁出神㊁预兆㊁家谱㊁神话㊁地理㊁天文历算㊁祭祀㊁神圣展演㊁造雨以及其它起死回生的仪式㊂所有这些都能在‘山海经“一书中发现㊂〇25其它古籍中也可以看到巫在当时的重要作用㊂‘国语㊃楚语“中对楚昭王和观义父的一段话说明了巫师的性能和作用,包括巫师在政府中担任的职位㊂他们不仅在官方信仰中起作用,也进入了政治结构中㊂对巫师地位的变化,石听泉作了归纳㊂〇26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使得东周时期,代表巫术文化的政治权威受到新起的政治贵族的压制,后起的新贵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山海经“代表的多样化的口传文化被后来的书面文化代替,出现了诸子百家的局面㊂巫师阶层也变为新兴统治阶层的附属㊂新的统治阶层可能一方面保留了他们代替的3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那个阶层的神祇和神圣祖先,一方面也以国家的名誉篡夺了以前统治者祭祀重要自然神的专属权利,而巫师们对此时有抵制㊂石听泉这样总结道:这种大量著述的情况确实可以称得上是 文本革命’,各个不同智识学派的成员以接近或超出巫师技能的传统领域传播各种思想体系㊂”〇27石听泉还从其对神话和怪异的态度,列举了墨㊁法㊁庄㊁儒㊁旬等流派主要典型特点㊂最后总结道: 所有这些学派,以及包括左传之类历史著作的作者都积极地有选择地将神祇和帝人格化,把他们发展成模范的政治统治者㊂”〇28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阶层,即以阴阳 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新型阶层 方士”㊂书面保留知识的形式带来仪式知识掌握的可能,这样巫的特权就不得不下降 巫被隔出政治体系,受到限制,成为主流文化的边缘㊂除此之外更加普遍的是后来道教和佛教的出现,如道教中天师派吸收了巫的神秘仪式,直接挑战巫的地方权威,方士作用逐渐微弱㊂〇29无疑巫师的身影和职能在‘山海经“一书中无所不在,那么巫师在此书的形成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就涉及到关于‘山海经“作者问题的讨论㊂石听泉指出了巫师曾编撰过此书,但还有其他人编撰㊂不可否认,巫师们在竞争阶段为了对抗以文本为基础的流派,希望通过他们自己的书面著作来保存其知识或强化他们的口头权威,书中有些篇章是由他们写的㊂更可能的是更广泛的专家包括神秘哲学家,后来被称作术数家的,还有其它的民间学者编撰此书作为参考㊂贵族个人㊁王朝图书馆也有从书面和口传中收集资料㊂后来,为了满足政府行政部门和赞助者的出于实际的需要,即要了解更多外部世界,此书陆续增扩㊂很明显,‘山海经“成书有年,内容多样,目的不一㊂〇30综上可见,石听泉在广泛借鉴参考了其他中国本土学者和国外汉学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巫师在‘山海经“中体现的分析,对巫的身份㊁职能及其历史演变作了一次相对系统的梳理㊂这其中大多是对已有研究和定论的介绍,除了零星可见的富于启迪性的思考外,很少深入的专门性的阐释㊂石听泉的目的之一就是向英语世界的一般读者介绍‘山海经“中的精怪世界,就这点而言,他已做得足够多了,早已超出了一般读者的需求㊂当然对于专门领域的学者而言,似乎的确没有什么能进一步启发他们的特别的创见和思考㊂四㊁从早期多样世界观到经典华夏中心观:‘山海经“古老宇宙志解读 ‘山海经“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和文化统一的需要,以及基于这种需要对古老宇宙志的再现㊂正如上个专题所讨论的,巫的作用被削弱后,对书面文本的新依赖成为权威之基础,‘山海经“作为中国保存最早的宇宙志,反映了这一最后的趋向:围绕着由四个方向的边界和海洋环绕的中央地带来组织㊂〇31体现了统治者对世界多样化信息的组织,为中央的统一的中国建立更加系统的整体结构㊂宇宙志因此被证实在引导帮助帝国的扩张有特别的用处,因为他们已经制定了策略:即如何面对以及如何成功地吸纳异域他者㊂对后来的读者而言,也从观念上显示了一种有力的策略:即操纵统治文化的力量,从内部和它的外部关系上同时进行㊂〇32石听泉指出早期的中国人通过系统的空间化策略,战胜对他者的恐惧,从整体上促进国家和文化的统一㊂比如战国期间的官方和民间图书馆都拥有各种各样用字或者图来表现的宇宙图志㊂他们采用的命名和描绘奇异生物的叙述毫无疑问地反映了早期中国关于中央的文化原型㊁差异和更多的对于未知的恐惧㊂这种倾向在西方也有,从古希腊开始,就曾经创造进化计划,把这些差异投射向更早的文明较低的年代或技术不发达的 原始”民族㊂不过中国人试图通过一种范畴,即一直被称之为 系统化地努力空间化所有他者的范畴”来达到他们的类似目的:即把事实和想象构筑在诸如‘山海经“之类的著作中,从而把众多奇人异兽分布在一个广大的神圣的地理空间,居住在神圣时间的永恒当下中㊂尽管也会包括历史事件和宗谱序列,这种命名实质上超越了线性的暂时时间,隶属于一种可重复的韵律,这一韵律存在于自然过程㊁神话和仪式中㊂关于世界新知识的书籍继续发展,并集中起来㊂主要封建邦国使用的典籍在范围㊁细节和组织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整体性的视野,这种视野映射出他们达成的同质的政治灵感,以及国家的再统一意识㊂〇33石听泉总结了一些学者关于楚地作家写作‘山第3期郭 恒 ‘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33 海经“的论点,认为此书反映了楚地的世界观㊂认为楚国一方面和中原文化有共同点,另一方面,随着领土的扩大,有对非汉邦国(non⁃Chinese States)文化和信仰的吸收,肯定楚地是促成此书的关键㊂并以同在楚地产生的典籍‘老子“和‘庄子“为例来佐证:〇34楚国在其领土面积最大的春秋时期,相当成功地吸收了周边非汉邦国的信仰和艺术风格,并逐渐合流,因此在‘老子“和‘庄子“之类的文本中就特别地提到其它具有巫和鬼神色彩的活动,对自然神的崇拜,早期道教哲学等㊂哪怕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渐衰落了,这些巫教仪式仍在东扩㊂因此尽管缺少决定性的证据,仍然存在一定的理由把楚地看做是形成山海经的关键地方,甚至尽管书里的内容反映的世界观也有更多来自北方或西面的国家如秦㊂〇35在谈到‘山海经“的世界观时,石听泉认为‘山海经“包含了许多世界观,从简单的史前创世神话,到战国秦汉时期哲学家们的更加系统的样态㊂他对这种宇宙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这种宇宙观是在相连的天地下,通过记载大量的山川湖海等自然地理形态构建㊂关于天空的就是后来最著名的 伞状天堂理论”(Umbrella⁃Heaven Theory):即天圆地方,关键的地方由圣山来支撑㊂〇36大地本身就是从中心或里面的区域沿着四个方向延伸开去的大片平坦的土地㊂石听泉同时认为‘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体现了华夏中心观㊂两个地理关键词支持起来这种经典华夏中心观(the Classic Sinocentric Worldview):四海(the Four Seas)与四极(the Four Extremities)㊂他认为早期中国不同的地域,本地文化和民族都不能演化成一个普遍的,将自身看做单一的华夏民族的概念,除非通过和周边的未开化之民进行比较〇37㊂他把‘山海经“看做是反映由四海包围的中央之地的中华文化圈这种概念的早期文本㊂这些概念就通过社会政治的系列体系反映出来,比如拥有房屋㊁自己的家庭谱系以及对故乡的最初认同意识等㊂〇38‘山海经“里出现了500多种奇异生灵,对此石听泉认为他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多种地方文化下的信仰㊂这些奇异生物的外形,他注意到,除了极少的可被视为人类外,绝大多数都是在基本形体上加上一些额外的特征㊂〇39而且通常对这种混杂的生物都会有一些公式化的描述,大的分类上可以确定是某种生灵,如神祇㊁人㊁兽㊁鸟㊁鱼或其它,比如陆吾,就是一位神祇,虎身,九尾,人面,虎爪;讙头则人面,有翼,鸟喙㊂石听泉对这些公式化的具体表现总结为六种情形㊂〇40现代学者对于这些神祇外形上的混杂特征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显示了萨满的能力 穿越天地和更高神祇交流;另一种认为,这种混杂形式反映了一种转变:从早期动物神祇向更高的拟人化形式的转变㊂〇41对这种中国久已存在的多重构建的混杂形式,石听泉试图从历史的发展中寻求解释㊂ 关于怪兽的核心身份加上额外成分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封建城邦的多元本质,也是对中国背景下,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应对㊂优势力量的取得并不是通过合并或演变而是通过诸因素的聚合㊂”〇42石还指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统治者之间的联姻和宗教间的调和来实现㊂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它通过吸取中原地区商周的文化,同时和相对野蛮的文化并存,如巴蜀㊁蛮㊁夷㊁吴越等,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身份认同㊂〇43石听泉在对‘山海经“宇宙观的变化进行的考查中,注意到了早期宇宙观的多样性㊂也认同后来发展出的华夏中心观㊂尤其注意到了‘山海经“中的奇异生灵背后的不同时空下信仰的多元性,其中楚地是典型代表(石听泉似乎特别喜欢以楚地为例)㊂这种以历史为经,不同的地方为纬,进行的相对简明而系统的阐释,应该说在效果上是相当不错的㊂同时,也可以从他的阐释中找到形成这些结论的思想之源㊂可以说,石听泉特别善于借鉴,广取博收㊂在他附录的注释中有对引用或延伸材料的说明,取材相当广泛,既有对国外各个领域致力于中国研究的学者(如马伯乐㊁卜德㊁鲁惟一㊁张光直㊁比埃尔㊁林已奈夫㊁伊藤清司等)观点的介绍与借鉴,也有对中国相关领域学者成果的介绍,如对历史上有名的注释者郭璞㊁郝懿行等的细致研读,对陈梦家㊁程憬㊁郑德坤㊁顾颉刚㊁袁珂㊁马昌仪的借鉴等等㊂可以说这一部分体现了石听泉扎实的学术功底㊂这一段里至少可以看到两位汉学家的身影:一是英国学者比埃尔,‘山海经“的第一个个人英文全译本译者,中国神话研究专家;二是美国学者艾兰,研究早期中国史的同时也特别关注中国神话㊂前者着力地构建了‘山海经“中的华夏中心观〇44;后者曾撰文专门谈到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

问止百科《山海经》是最早的古医书《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载有G奇悠M之说、荟萃珍奇B物的作者不详的先秦古J。

该书S及了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W术、z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古代的四部分类法分类,或视《山海经》为史部地理类的山川地志,或视《山海经》为子部小说类的B物之书。

又由于其记载有各种G异生物性状的G兽,植物。

以及光G陆离的传说,长期被认为是一部志G之书,有人认定本书所记之事,荒诞不经不可轻信,可能是某个先秦妄想性J神分裂h者突然发病的产物。

但也有人肯定其价值,用以考证奇物Y俗,山川形势。

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探勘纪录,其中包括一些远古氏族谱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但也很少有人提及山海经中记载的医学知识部分,其实《山海经》也是一部类似《本草纲目》的药典,也是中医的源头之一。

据中国科技史专家吕子方先生在著作《读山海经杂记》的统计中表示:《山海经》当中所记载的动物、植物、矿物品名772种,其中137种内容涉及到Y用功能,占《山海经》当中总物品的18%。

在这137种之中,动物药76种(其中兽类19种、鸟类17种、鱼类10种、鱼龟类30种),植物药54种(其中木本24种、草本30种),矿物药及其它的药材7种。

我们这位先秦的无名作者充分的展示了什么叫行者无疆,嘴大吃八方。

他很诚实的表达出了古人第一次见到未知物种的本能反应:这玩意能吃么?好吃么?吃了能补啥?比如开篇《南山一经》中一开始他还在正经的介绍地理,告诉大家这座山叫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叫招摇山。

他紧靠西海,山上长有许多桂树,还有许多金和玉。

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开青色的花,名叫祝余。

之后就笔锋一转告诉你人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地里长出来的压缩饼干。

你可能觉得人看见像韭菜的菜尝一尝也是很正常的。

但接下来作者就碰到了山海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动物,一种长得像猕猴的白耳朵生物——狌狌,在介绍了狌狌的基本外貌之后,他说,这玩意人吃了能跑的更快。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论现阶段《山海经》研究
现状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学书籍,源远流长,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

近年来,《山海经》研究自东汉起便受到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术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斐然。

从编纂时期看,《山海经》最先出现在东汉时期。

现存最完整的版本为陶潜所编撰的《山海经》,属于魏晋清脆派。

另有《山海略》、《山海经补注》等两种版本,但学术界的认可度较低。

从内容分析来看,《山海经》共归纳了十二个道路,每一条路都有明确的名称和地点,囊括了当时的中国地理资料,将山水、道路等地理特征概括其中,以达到地理概括、概况资料的目的,内容丰富,记录全面。

从学术研究上来看,历史上研究《山海经》有许多著名学人,比如宋代知名地理学家李复,元代文学家杜少拔,明代文学家李迅等。

近现代,国内外知名学者也都以不同视角对《山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结合现代研究方法,开展《山海经》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总的来说,《山海经》研究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代遗留下来的中国
地理文化,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了解,同时也促进了中外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

《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作者:刘诚盈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期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外研究者对于《山海经》英译本的评价分析,将各家观点进行分类梳理、概括总结并提出《山海经》英译本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山海经》英译;译本评价一、《山海经》其书先秦典籍《山海经》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地理,鸟禽,走兽,植物,矿物,气候,巫医,神鬼等人文遗产,是一部包含中国上古民众的自然宇宙观,图腾观,宗教观等思想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因成书年代久远,作者仍是学者考据的对象,另有部分篇章流失,现在通行的版本留存18篇。

书不少远古神话和寓言故事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为大众熟知。

二、《山海经》英译本与译者美国汉学家约翰·威廉·史福勒(John William Schiffeler)于1978年最早出版节译英文版《山海经》(The Legendary Creatures of the Shan Hai Ching)。

除此之外,史福勒还研究传统中医术语,在2012年出版过论文专门探讨《山海经》中的民间医药。

1985年,郑小杰等人译的版本(Shan Hai Ching:Legendary Geography and Wonders of Ancient China)发行。

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学家安妮·比勒尔(Anne Birrell)对中国神话多有研究并出版相关的评价著作,其《山海经》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1999年。

中国学者王宏与赵峥合译的最新译本(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出版于2011年,并收录进大中华文库。

三、《山海经》英译研究综述笔者搜集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山海经》的译本研究,其中包括中国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国内硕士学位论文,国外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译本书评等,共计10篇。

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字词翻译研究,译本传播,译本对比研究以及综合分析等类别。

《山海经》版本研究

《山海经》版本研究

摘要《山海经》版本研究,在《山海经》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山海经》的单个版本研究方面不乏成果,但是多版本对比及同版本不同印本对比对于探索《山海经》版本渊源、选择最优版本尤为重要。

本文利用异文比勘法,将各文本进行对比,不仅找出原刻、翻刻本与初印、后印本,还理出了版本源流,同时揭示了《山海经》版本的流传情况、明清时期刻书风气、清代避讳等相关问题,并为《山海经》的进一步整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本文以《山海经》版本作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总结了学界对《山海经》版本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为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罗列了现存《山海经》的版本类型,比如:宋本、明本、清本,又详细介绍了《山海经》各版本的卷数、册数、板式、刊刻时间、馆藏地等信息,让人们对《山海经》诸版本有更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分析了明代《山海经》版本的关系。

明代《山海经》版本对比研究中,对比分析了《有图山海经》、《山海经释义》、明嘉靖本、吴琯本、胡文焕本等版本的不同文本的关系、版本来源,涉及版本考证,还根据刊本上所钤藏书章分析其流传情况。

第三章分析了清代《山海经》版本的关系。

清代《山海经》版本对比研究中,选取清项絪群玉书堂本、清黄晟槐荫草堂刻本、清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版本的不同文本作对比研究,分析它们刷印时间的早晚问题,还据刻本上所钤藏书章分析其流传情况。

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山海经》的编纂思想问题,以宋本《山海经》的经注文为参考,明清时期的编纂者对郭璞旧注的处理态度也反映了编纂者的刊刻思想。

这一章节也是分为明代和清代两部分来分析的。

明代《山海经》的编纂者对郭璞经注文的处理态度分为两个时期,明前期一般是照版翻刻宋本,明中后期翻刻《山海经》时一般对经注文进行改易,这不仅与编纂者本身的校书思想相关,还与明代的刻书政策、刻书风气有关;而清代《山海经》的刻本对郭璞旧注的处理则与明代相差较大,清代诸家擅考据,注重创新,对郭璞经注文进行订正、及大篇幅的补充,这与编纂者本身思想、清代考据之风相关。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

《山海经》的研究考证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书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山海经》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自西汉刘歆校书以来,《山海经》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其成书时间、作者、版本等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学者们对《山海经》的研究更加深入,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山海经》进行解读。

在地理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进行考证,认为《山海经》中的地理范围不仅包括中国,还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等地,是一部世界地理志。

在历史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进行分析,认为《山海经》反映了上古时期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

在文化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对《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等进行研究,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山海经》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对《山海经》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其价值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和利用。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

关于《山海经》研究的资料一.原典与论著类(一)原典类1.李荣庆《山海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2.韩震主编《<山海经>(国学启蒙书系列)》,吉林出版社,2011年版3.(汉)刘歆《山海经(图文版)》,武汉出版社,2012年版4.徐客《<山海经>(白话全译彩图版珍藏版)》,现代出版社,2012年版5.徐客《图解<山海经>(全译彩色图解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6.(汉)刘向,(汉)刘歆编定《山海经(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7.陈才俊编,华夏译《国学经典:<山海经>全集》,海潮出版社,2013年版8.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9.思履编《彩图全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版10.(汉)刘向刘歆《彩色图解<山海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版1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12.陈成《<山海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13.贾立芳译《山海经(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4.陈丝雨绘,孙见坤注《山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15.葛宝锋《<山海经>全集(精装全4册)》,辽海出版社,2015年版16.(汉)刘歆《山海经(无障碍阅读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17.周玉顺主编《<山海经>全集全套精装4册》,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版18.高山《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19.(汉)刘歆编,陈默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20.周明初校注《山海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21.马博《<山海经>诠解精装全六卷》,线装书局,2016年版22.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3.王学典译《山海经》,群言出版社,2016年版24.杨光著《彩色图解<山海经>美丽国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版25.谢海东《图解<山海经>》,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26.马博《<山海经>诠解》,线装书局,2016年版27.冯国超译注《山海经(彩图典藏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28.方韬译注《<山海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中华书局,2016年版29.刘滴川校诠《<山海经>校诠》,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30.袁珂《<山海经>译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二)论著类1.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山海经>论丛》,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2.宫玉海,杜宇主编《<山海经>与华夏文明论集》,大禹及夏商周文化研究中心,2004年版3.张春生著《<山海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4.阿菩《<山海经>密码》,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5.阿菩《<山海经>密码2》,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6.陈连山《<山海经>学术史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和兴文化编《青少年品读国学精粹<山海经>》,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8.杨靖,李昆仑编《品读国学经典<山海经>》,敦煌文艺出版社9.刘宗迪《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10.刘瑞明,作著《<山海经>新注新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二.论文类(一)关于《山海经》神怪的研究1.毛文志《<山海经>的神祗形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2.陈连山《神怪内容对于<山海经>评价的影响》,《民俗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3.宋志玛《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衡水学院院报》,2009年第2期4.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5.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陈富元《谈<山海经>神话物象的类型》,《群文天地》,2011年第9期7.杨建芳《古代玉雕中的神怪世界与<山海经>中的神怪对照》,《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1期8.陈帅《<山海经>神怪形象流变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9.李婧《<山海经>女性鬼神形象研究与思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0.吕先琼《<山海经>神怪形象的生命意识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11.郑松《浅析<山海经>中的“动物形象”和“人性化”》,《现代交际》,2014年第4期12.马昕露《浅析<山海经>中的神怪形象及神话思维》,《金田》,2014年第7期13.李鹏《<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4.张帆《<山海经>与《怪奇鸟兽图卷》中的异兽形象对比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5.宋志玛《<山海经>之形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6.段丽《<山海经>兽形形象变形叙事类型探幽》,《大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17.靳希《<山海经>兽形“神”探析》,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8.柏兰兰《<山海经>神话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20期19.王子龙《基于<山海经>中神怪形象的插画研究与创作》,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20.高洋《<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列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10期(二)关于《山海经》文学价值与特色的研究1.赵沛霖《中国神话的分类与<山海经>的文献价值》,《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2.杨琳《<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3.方牧《<山海经>与海洋文化》,《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4.詹子庆《<山海经>和夏史》,《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5.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6.沈士军《谈<山海经>的信仰民俗及其文学价值》,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7.沈士军《谈<山海经>的神话思维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传统的影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8.史玉凤,赵新生《<山海经>的海洋小说“母题原型”及其海洋文化特质》,《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年8期9.徐非《<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0.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11.叶舒宪《<山海经>与失落的文化大传统》,《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12.郭立军《<山海经>的地理博物志怪小说特色》,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3.王永,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特色》,《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14.卢烈炎《初探<山海经>中共工氏与红山文化间的关系》,《青春岁月》,2013年第5期15.梁奇《<山海经>中人猪组合的神人形象及其文化意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16.王玲《<山海经>的山水游记文学特色与审美意蕴》,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7.张永圣《<山海经>中的东夷古史与传说》,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18.金广芸《<山海经>的神话思维》,《鸭绿江月刊》,2015年第12期19.周恬逸《<山海经>文图关系研究》,南京大学,201520.王水香《论<山海经>医药的神话特质及文学意义》,《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21.贾子璇《浅论<山海经>的思维特征》,《北方文学旬刊》,2015年第11期22.郭静《<山海经>神话的母题分类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3.徐佳威《文化诗学视域下的<山海经>》,《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24.刘森《<山海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山海经》,2016年第4期2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26.荣华《浅论<山海经>的文学特色》,《未来英才》,2016年第10期27.薛正英《论<山海经>神话英雄形象及文化精神》,《现代交际》,2016年第3期28.张岩,张晔《<山海经>独特审美视角论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院报》,2016年第7期29.王艳玲《<山海经>中神话所表达的思想》,《山西青年》,2017年第3期(三)关于《山海经》地理文化的研究1.顾颉刚《<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2.翁银陶《<山海经>产于楚地七证》,《江汉论坛》,1984年第2期3.张箭《从自然地理学辨<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4.张步天《<山海经>“南西北东”顺序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8第3期5.刘付靖《<山海经>若干地名新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地域范围的讨论》,《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7.张步天《从<山海经>看青海海东地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地位》,《青海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8.刘树人《<山海经>中的“东山”区位地理考古研究》,《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4年第1期9.金荣权《<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10.杨平,韦东《<山海经>地域之谜》,《故事世界》,2005年第9期11.丁振宗《<山海经>地貌应属的年代》,《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3月12.李小波,吴晓《中国<山海经>里的蜀山密码》,《中国西部》,2012年第26期13.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信息新诠释》,《柴达木开发研究》,2014年第1期14.任玉贵《<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中国土族》,2014年第4期15.黄亮亮《浅析神话<山海经>的地域性》,《青春岁月》,2015年第12期(四)关于《山海经》对其他事物影响的研究1.刘恭德《试论<山海经>与中国远古气候学史关系的若干问题》,《大自然探索》,1993年第4期2.宁稼雨《<山海经>与中国奇幻思维》,《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3.刘宗迪《<山海经>与上古历法制度》,《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4.蒋南华《<山海经>天文历法浅说》,《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5.刘琴《<山海经>对镜花缘的影响》,《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6.闫德亮《<山海经>与屈赋关系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7.李杨《论<山海经>与屈赋中的神话》,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8.陈富元《试论<山海经>二元对应神话思维模式与明清神魔小说》,《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0期9.陈富元《浅析<山海经>的叙事模式和情节解构模式对神魔小说的影响》,《群文天地》,2010年第10期10.陈飞《<山海经>神话形象与当代中国网络玄幻小说研究》,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11.相鲁闽《<山海经>及其对先秦医学的影响》,《河南中医》,2012年第2期12.练晓琪,纪晓建《<山海经>对古代中医学著作影响管窥》,《内蒙古中医药》,2012年第9期13.李姝,刘莎《从<山海经>看白蛇的性恶之源及其最初流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14.王焕然《试论<山海经>对谶纬的影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15.叶舒宪《<山海经>与白玉崇拜的起源》,《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16.李雨涵《<山海经>对汉赋的影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17.胡宸《<山海经>对汉大赋自然环境描写的影响及原因》,《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18.孟瑀《<山海经>对汉画像中“昆仑”山脉的影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第2期19.朱丽卉《<山海经>中神话英雄永续生存意识及其影响研究》,云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0.刘宗迪《<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中原文化研究》,2016年第6期21.郑凯歌《<山海经>对诛仙的影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22.罗茜《<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2期23.陈红梅《<山海经>涉药内容分类思想与编纂体例探讨》,《中医文献杂志》,2016年第3期(五)关于《山海经》的背景的研究1.苏茂德《论<山海经>的历史背景》,《西安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2.叶舒宪《<山海经>大荒经的观念背景》,《现代中文学刊》,2000年第4期3.陈连山《从文化背景谈<山海经>学史上的一个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4.徐佳俐《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刘园婧《从文化背景看<山海经>性质转变的动因》,《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六)关于《山海经》作者的研究1.孙致中《<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2.李行之《<山海经>作者考》,《求索》,1989年第6期3.杨兴华《从祖先崇拜和楚俗看<山海经>作者的族别》,《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4.王红旗《<山海经>作者之谜》,《中学语文:教师版》,2000年第12期5.张步天《20世纪<山海经>作者和成书经过的讨论》,《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第22期6.唐世贵《<山海经>作者及时地再探讨》,《江汉学术》,2003年第6期7.唐世贵《<山海经>成书时代及作者新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4期8.杨兴慧,罗大和《<山海经>之作者析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对《山海经》进行各种考察,目的就是想要去验证这些看上去似真非真的叙述,到底可信度几何。

美国学者墨兹就进行了一项检验,他根据《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不差分毫地按照书中的叙述去走过了许多地方,如果书上面要求他向东行走三百里,他绝对不会因为前面碰到什么东西或者困难而改道,而是认认真真的按照书中的提示去走。

最后他惊讶的发现,《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四条山脉的走向、距离、动植物居然和现在美国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目前的距离一模一样。

这个结果令很多外国学者都惊异不已,难道当时写下《山海经》的人真的历经万里实地考察了吗?这也是《山海经》这么多年来,依然被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反复研究的原因之一。

在它的文字里面有太多神奇的地方,原本被世人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一些现象,在多人的实际考察下居然能和现实达到重合,这种情况让人们对这本书又多了几分敬畏。

虽然在《山海经》当中确实也出现了许多神话故事,让人们无法完全去相信这本书,但是随着和现实越来越多吻合情况的出现,鬼神、现实的无厘头结合,让人们对于这本著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为我们揭开这里面的奥秘。

山海经中的“远国异人”研究

山海经中的“远国异人”研究

山海经中的“远国异人”研究李兆华:《山海经》与古今异人凡读过《山海经》的人都知道,在这部神话集里一共记载有三十多个怪异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里分别生活着不同类型的人种,其中有“大人国、小人国、白民国”,还有奇肱国、互人国、无臂国、结胸国、袅阳国、豕喙国、凿齿国、三首国、长臂国、玄股国、毛民国、儋耳国、一目国、一臂国、三身国、羽民国、贯胸国、劳民国等各色各样的人种,这些国家大多是以其人种和形状而命名。

大人国据说住在东方海边,其肢体发达,又高又大。

小人国住在南方的海边,一个个都生得很矮小,最长的只有三尺高,最小的仅两寸长。

他们都住在山洞里,人很聪明,能制造各种灵巧的东西,据说在尧帝的时候,他们曾进贡了几支叫做“没羽”的箭来。

白民国在西方,其国人皮肤都是白的。

奇肱国据说在离玉门关四万里的西极,其国人只有一只手,但有三只眼睛,都能长寿。

互人国在西方的荒野,是能够“上天下地” 的人面鱼身的怪人。

无臂国在大荒西北,住在山洞里,生活简单,多以喝空气为生,也有时到河里抓几条小鱼来吃,有时干脆吃泥土。

凿齿国的人从嘴里都吐出一只长三尺的牙齿来,凶猛可怕。

据说他们是在尧时代被羿杀死在南方寿华之野的怪物“凿齿”的后代。

羽民国位在南方海边,人人都长着一个长脑袋,头发是白的,眼睛是红的,生着鸟形的尖嘴和翅膀,能够飞,但飞不多远,据说他们是从蛋里生出来的。

贯胸国也住在南方的海外,其国人胸前都有一个大圆孔。

劳民国住在东方海外,其国人的手足面孔全是黑的。

以上所举的这21种不同类型的异人,虽然都是出自《山海经》,但真实性还是显而易见。

比如大人国和小人国,在英国18世纪作家斯威夫特所写的一部游记小说《格列佛游记》里也曾经出现过。

这位作家漂洋过海,作冒险旅游,到过许多稀奇古怪的国家,其中就有《山海经》里所记载过的大人国和小人国。

不仅如此,其中的小人国更是“有据可查”,在印尼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了许多不足一米的属于人类成人的骨架,而许多人在非洲南部纳米比亚的达武努山亲眼见过“小人部落”,他们身高不满0.8米,穿着兽皮,拿着弓箭,力气较大,靠捕杀凶悍的野兽为生。

英语世界《山海经》译介研究

英语世界《山海经》译介研究

英语世界《山海经》译介研究郭恒【摘要】本文是对《山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的概述性研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山海经》英译本的介绍和研究,包括比埃尔和石听雨在其研究型译著中的综合批评和探讨;国外其他学者如迈克尔、弗拉卡索、卡多斯、思德克斯的批评;国内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及其特点分析等.本文就国内外《山海经》英译本的译介作了对照分析,同时也尝试对如何继承与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如何在国际范围内展开更有深度和价值的对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在英语世界《山海经》目前的译介研究中,相对比较全面和系统,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语际转换层面的单一性研究,期望可为比较文学下译介学研究、跨学科研究及国内神话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10【总页数】9页(P9-17)【关键词】《山海经》;中国神话;英语世界;译介【作者】郭恒【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17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05一、关于《山海经》体制、内容、属性等方面的简介中国古代文献中,就记载的大量奇异的人与动植物而言,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山海经》了。

据清代郝懿行的统计,此书共30 825字,其中《山经》21 265字,《海经》9 560字。

共记载了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河、一百多个神话传说人物、四百多种神禽异兽①。

目前存世的《山海经》版本都是十八卷,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山经》《海经》和《荒经》。

《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共五卷,被合称为“五臧山经”或“五藏山经”;《海经》包括“海外四经”四卷,“海内四经”四卷,共八卷,其中“海外四经”由《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和《海外东经》组成,“海内四经”由《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和《海内东经》组成。

《荒经》下也有四卷:《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大荒北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对于山海经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经典之一的《山海经》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文学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国家统一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但它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争论的一个焦点。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疑问,国内外学者也纷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首先,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山海经》蕴含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传统价值体系、政治制度等。

比如,著名古代文化学家宋庆龄教授的著作《古代的文化解读》中强调,《山海经》“把历史之宿记载了出来,为后人梳理出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近几年国内多个大学的学者对《山海经》语言文字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另一方面,外国学者也积极研究《山海经》的外来文化影响。

例如,美国朱森大学的段元勇教授以《山海经》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古中国与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渠道,推断出古代的中文受到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

同时,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也认为,山海经内容充满了外来文化的影子,包括古代中国与非洲、南亚、东亚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此外,查尔斯阿瑟教授也曾通过深入分析山海经的故事和文字,发现《山海经》中有多处外来文字的踪迹,从而坚定地证实了山海经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山海经》在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内外学者在探索《山海经》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影响力方面也取得了
显著成果,这些成果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