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新课标高中古诗文必背72 18篇解读及练习之四《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归纳与解读《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唐代的文言文,作者是魏征。
以下是对该文章中的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的归纳:1. 重点词汇:(1) 思:思考,考虑,想到。
在文章中指君主应该认真思考和注意的十件事情。
(2) 固:牢固,稳固。
在文章中指不要轻易打破或改变既有的局面或秩序。
(3) 居安:处于平安稳定的环境中。
居:处于。
(4) 戒奢:戒除奢侈和浮华。
戒:戒除,避免。
(5) 以:来,以便。
在文章中表示手段或目的的关系。
(6) 宏:广大,宽广。
在文章中指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胸怀。
(7) 易:容易,简单。
在文章中指不要看轻困难,要认真对待。
(8) 简:简单,简洁。
在文章中指不要繁琐,要简明扼要。
(9) 有善:有好的事物或优点。
有:具有,拥有。
(10) 浚:深挖,加深。
在文章中指要深入发掘好的事物和优点,加以发扬光大。
2. 语法结构:(1) “思”作为动词,表示思考、考虑。
例如:“必固其根本,思国之安危。
”其中,“思国之安危”表示思考国家的安危。
(2) 并列结构的句式,通过“则”、“必”、“故”等连词连接多个并列的句子或短语,表达多个相关的意思。
例如:“则思知足以自戒”、“必思无以欲盖而从恶”、“故思知足以自戒”、“故思无以怒而滥刑”等,都是并列结构的句式。
(3) 条件结构的句式,通过“如”、“若”等连词引导条件从句,表达某种假设或条件下的情况。
例如:“如覆薄水,如临深谷”、“若人君之欲明明德于天下”等,都是条件结构的句式。
(4) “臣闻”作为句首的固定结构,表示传闻、听说、嗅到等意思。
例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等,都是以“臣闻”开头的固定结构。
(5) “也”作为句末的助词,表示肯定、强调等意思。
例如:“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也。
”等,都是用“也”作为句末助词的例子。
3. 古今异义:(1) “根本”,古义指树木的根和主干,比喻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今义指相对于枝叶而言的根和茎等。
【背诵】72篇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新修订)(38页)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编订王坤2020.08目录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1)文言文(32篇) (1)一、必修(10篇) (1)1、《论语》 (1)2、《劝学》(《荀子》) (2)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3)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9、《赤壁赋》(苏轼) (10)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1)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3、过秦论(上)(贾谊) (15)4、《礼运》(《礼记》) (17)5、《陈情表》(李密) (17)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8)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0)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9、《石钟山记》(苏轼) (22)10、《登泰山记》(姚鼐) (23)三、选修(12篇) (25)1、《老子》 (25)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7)3、《大学》(《礼记》) (28)4、《孟子》 (28)5、《逍遥游》(《庄子》) (29)6、《谏逐客书》(李斯) (30)7、《兰亭集序》(王羲之) (32)8、《滕王阁序》(王勃) (33)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5)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36)古代文论选段 (37)诗词曲(40 首) (39)1、《静女》(《诗经》) (39)2、《无衣》(《诗经》) (39)3、《离骚》(屈原) (39)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0)5、《短歌行》(曹操) (40)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1)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4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2)9、《山居秋暝》(王维) (43)10、《蜀道难》(李白) (43)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4)12、《将进酒》(李白) (45)13、《燕歌行》(高适) (46)14、《蜀相》(杜甫) (47)15、《客至》(杜甫) (47)16、《登高》(杜甫) (47)17、《登岳阳楼》(杜甫) (48)18、《琵琶行》(白居易) (48)1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20、《菩萨蛮》(温庭筠) (50)21、《锦瑟》(李商隐) (50)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1)23、《望海潮》(柳永) (51)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2)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2)27、《登快阁》(黄庭坚) (53)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53)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54)30、《声声慢》(李清照) (54)31、《书愤》(陆游) (54)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55)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55)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5)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56)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56)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56)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5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5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5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古诗文背诵72篇内容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2、《劝学》(《荀子》)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5、《师说》(韩愈)6、《阿房宫赋》(杜牧)7、《六国论》(苏洵)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9、《赤壁赋》(苏轼)10、《项脊轩志》(归有光)二、选择性必修(10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3、过秦论(上)(贾谊)4、《礼运》(《礼记》)5、《陈情表》(李密)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9、《石钟山记》(苏轼)10、《登泰山记》(姚鼐)三、选修(12篇)1、《老子》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3、《大学》(《礼记》)4、《孟子》5、《逍遥游》(《庄子》)6、《谏逐客书》(李斯)7、《兰亭集序》(王羲之)8、《滕王阁序》(王勃)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诗词曲(40 首)1、《静女》(《诗经》)2、《无衣》(《诗经》)3、《离骚》(屈原)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5、《短歌行》(曹操)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9、《山居秋暝》(王维)10、《蜀道难》(李白)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12、《将进酒》(李白)13、《燕歌行》(高适)14、《蜀相》(杜甫)15、《客至》(杜甫)16、《登高》(杜甫)17、《登岳阳楼》(杜甫)18、《琵琶行》(白居易)19、《李凭箜篌引》(李贺)20、《菩萨蛮》(温庭筠)21、《锦瑟》(李商隐)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23、《望海潮》(柳永)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7、《登快阁》(黄庭坚)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30、《声声慢》(李清照)31、《书愤》(陆游)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39、《长亭送别》(王实甫)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古诗文72篇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整理编订姚志康2021.03目录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 (1)文言文(32篇) (1)一、必修(10篇) (1)1、《论语》 (1)2、《劝学》(《荀子》) (2)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3)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3)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9)9、《赤壁赋》(苏轼) (10)10、《项脊轩志》(归有光) (11)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3)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3)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3、过秦论(上)(贾谊) (15)4、《礼运》(《礼记》) (17)5、《陈情表》(李密) (17)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8)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20)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21)9、《石钟山记》(苏轼) (22)10、《登泰山记》(姚鼐) (23)三、选修(12篇) (25)1、《老子》 (25)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27)3、《大学》(《礼记》) (28)4、《孟子》 (28)5、《逍遥游》(《庄子》) (29)6、《谏逐客书》(李斯) (30)7、《兰亭集序》(王羲之) (32)8、《滕王阁序》(王勃) (33)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35)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36)古代文论选段 (37)诗词曲(40 首) (39)1、《静女》(《诗经》) (39)2、《无衣》(《诗经》) (39)3、《离骚》(屈原) (39)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40)5、《短歌行》(曹操) (40)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1)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42)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2)9、《山居秋暝》(王维) (43)10、《蜀道难》(李白) (43)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44)12、《将进酒》(李白) (45)13、《燕歌行》(高适) (46)14、《蜀相》(杜甫) (47)15、《客至》(杜甫) (47)16、《登高》(杜甫) (47)17、《登岳阳楼》(杜甫) (48)18、《琵琶行》(白居易) (48)19、《李凭箜篌引》(李贺) (50)20、《菩萨蛮》(温庭筠) (50)21、《锦瑟》(李商隐) (50)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1)23、《望海潮》(柳永) (51)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52)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52)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52)27、《登快阁》(黄庭坚) (53)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53)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54)30、《声声慢》(李清照) (54)31、《书愤》(陆游) (54)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55)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55)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55)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56)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56)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56)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5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5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5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高中必背古诗文72篇原文
高中必背古诗文72篇原文1、《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新高考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扬了皇权神授论, 这与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开。
见可欲怠
虑壅蔽 惧谗邪 恩所加 罚所及
戒奢侈 戒骄傲 戒纵欲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垂拱而治 不必劳神苦思
简析: •1 提出“十思”的内容: 戒骄傲(第3、4条)
疏
• “疏”, shū,奏议的一种。封建时代 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 • 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 • 陈述意见的奏疏。
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zhǎng )者 必浚( jùn )其泉源 虑壅( yōng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 xié ),则思正身以黜( chù )恶 文武并用,垂拱( gǒng )而治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 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 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 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 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 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国 君必须居安思危的原因。
凡百元首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殷忧: 竭诚待人 吴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傲物 骨肉为行路
虽 董以严刑 终 免不怀仁
振以威怒
恭不心服
普遍规律
载舟 覆舟 所宜深慎
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善始与不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从本段所述来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
高中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重点词句解释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参考答案一、文常填空1、《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被封为郑国公。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2、本文以自然现象设喻,以历史教训佐证,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积其德义”,力戒骄怠奢纵,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
体现了魏征不顾个人得失,勇于箴言直谏的精神。
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二)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现象并解释: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树的根部。
2.凡百元首:元首,帝王。
3.承天景命:景,大。
4.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放纵情欲。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路人。
(三)一词多义: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盖在殷忧:因为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则思虚心以纳下:臣民(的意见)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最3、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安定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奉养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抚慰,安抚沛公安在(《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4、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农业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入于人欤(《伶官传序》):推原,考察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本来,原来5、当: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执掌,主持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对着,面对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在,处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担当,担任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窦娥冤》):承担,承受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抵挡,抵敌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遮挡,遮蔽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将会6、得: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实现,达到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获得,得到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心得,收获7、盖:盖始者实泛繁,克终者盖寡:副词,表推测,大概,大约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动词,遮盖,掩盖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原因8、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谏太宗十思疏》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
【助记导图】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本
金文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字(像一棵树)下加一点,表示树木 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义项 ① 根本,基础 ② 草木的根 ③ 本来的,原来的 ④ 原来,本来 ⑤ 推究
例句 必固其根本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
7.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 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 敬终,
①可欲( 贪图的东西) ②作(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 ③谦冲( 谦虚) ④牧( 养 ) ⑤满溢( 容器中水满而溢出,比喻骄
谏太宗十思疏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本”“克”“诚”三字及 次常用字“简”。 2.背诵全文,翻译重点句子。 3.梳理文化现象和理解性默写。
(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1.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理(治理得好,太平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②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
道哉!
⑱亏(毁坏,减损 )
8.理解性默写 ①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便会人尽其才,“_智__者__尽__其__谋__, _勇__者__竭__其__力__,_仁__者__播__其__惠___,_信__者__效__其__忠___”。 ②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鸣__琴__垂__拱__,_不__言__而__化__”。 9.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全__面__做__到__这__十__件__应__该__深__思__的__事__,__光__大__九__德__的__修__养__,__选__拔__有__才__能__的__ _人__而__加__以__任__用__,__挑__选__好__的__意__见__而__加__以__采__纳__,__那__么__有__智__慧__的__人__就__能__充__分__贡__ _献__他__的__谋__略__,__勇__敢__的__人__就__能__完__全__使__出__他__的__力__量__,__仁__德__的__人__就__能__广__布__他__的__ _仁__爱__,__诚__信__的__人__就__能__献__出__他__的__忠__诚__。__(得__分__点__:__弘__、__简__、__播__、__效__)__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 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
句意: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 都正确了吗?恐怕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 冒险触犯我!所以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平庸的 臣民 居……之下 下达 下等的 下车 向下 低于,不如 攻占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 又在六国下矣
降低身份,采取下策
休 • 永保无疆之休 行者休于树 少年大骇,解令休止 感吾生之行休
喜庆,福禄 休息 停止 停止
物
• 则纵情以傲物
人
翻译重点句子
1.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 德衰。
特别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 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 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 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翻译重点句子
3.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 忠。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寻思的事,光大这九德的修养, 选拔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加以采用,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 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 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②而况: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③既而:不久
既而儿醒。大啼。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
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董:督察 以:介词,用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 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君:名作动,统治 可欲: 想要的东西 牧: 约束、修养 乐:以……为乐 懈怠:意志松懈
诚: 表假设,如果 安: 使动,使……安定 下: 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以为:以(之)为
休:喜庆,福禄。
戒:戒除。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
现危险的可能。
俭:形作动,行节俭。
处:保持
胜:克服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景:大,重大。 殷:深,深切的。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1)连词
而
①表并列。并且,可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递进。并且、而且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③表承接。就、接着,可不译
拔剑撞而破之
④表转折。然而、可是
高中必背古诗词之《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阐明的是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谏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规劝唐太宗在“贞观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记隋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善始”、“克终”,以“积其德义”,使国家达到到长治久安的局面。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
这篇奏疏,在写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具体,又实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谏太宗十思疏
高中背诵古诗文内容及解析—谏太宗十思疏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作者简介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久远的谏文表即为《谏太宗十思疏》。
解读此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所写的一篇奏章。
唐太宗治国初期能够励精图治,严于律己,但后来也不免矜功自傲,渐趋骄奢,搜求珍宝,大兴土木。
637年,魏徵“频上四疏,以称得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疏。
文章内容剀切深厚,语重心长。
作者在提出君主应该“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后,具体阐明了达此目的的途径,即所谓的“十思”。
谏太宗十思疏-高一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新教材统编版)
谏太宗十思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魏征(580- -643) ,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
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因直言敢谏,辅佐唐太宗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是《谏太宗十思疏》。
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在《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2.文化常识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诚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3.文本分析(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用“求木之长”和“欲流之远”两个比喻,类比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两个比喻句,从正面打开话题。
(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从反面说明“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知其不可”的原因。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译文: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指出“人君”地位崇高,责任重大,警戒皇帝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古诗文必背72+18篇解读及练习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注释】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
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7-8]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
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解读】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像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注释】1.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2.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景,大。
3.殷忧:深忧。
4.实:的确。
5.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克,能。
盖,表推测语气。
6.傲物:傲视别人。
物,这里指人。
7.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
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9] 。
8.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
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
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9.董:督责。
10.振:通“震”,震慑。
11.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12.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13.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
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14.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翻译】(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
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
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解读】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
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
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注释】1.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
作,兴作,建筑。
3.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4.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
危,高。
5.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
冲,虚。
牧,约束。
6.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下,居……之下。
7.盘游:打猎取乐。
8.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9.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10.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
壅,堵塞。
11.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
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
邪,不正派。
12.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黜,排斥,罢免。
13.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
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14.简:选拔。
15.效:献出。
16.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7.垂拱:垂衣拱手。
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18.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翻译】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解读】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
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
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