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页岩气藏精细描述与开发优化技术

合集下载

加快推进天然气大发展——专访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孙焕泉

加快推进天然气大发展——专访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孙焕泉

加快推进天然气大发展——专访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孙焕泉何世念;宋玉春【期刊名称】《中国石化》【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5页(P15-19)【作者】何世念;宋玉春【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十三五”,中国石化油田板块将瞄准202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400亿立方米的奋斗目标,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立足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海域三大主阵地,狠抓高效勘探工程、新区上产工程和老区稳产三大工程,实现量效齐升,为战寒冬做大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深层调整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石化审时度势,制定实施天然气大发展战略,将天然气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近些年,中国石化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和高效管理双轮驱动,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从国内丰度最高的海相整装大气田普光气田,到国内埋藏最深的海相大气田元坝气田,再到全球除北美最大的页岩气田涪陵气田。

这给处于低油价困境中的油田板块带来了希望。

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石化近年来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不断突破的原因何在?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和问题?未来推动天然气大发展的思路和着力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主任孙焕泉。

记者:中国石化长期以来重视天然气业务,为什么在“十三五”作出了“推进天然气大发展”的决策部署?孙焕泉: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绿色清洁的低碳能源,在目前全球推进能源清洁化革命、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的历史大背景下,其优势越来越凸显。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水平很低,2016年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仅为6.4%,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4%。

所以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潜力很大。

近年来,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我国把加快天然气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力争2020年、203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0%和15%的发展目标。

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地质导向理论研究 精品

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地质导向理论研究 精品
973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基础研究
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关键基础研究
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地质导向理论研究 阶段成果汇报
2014年3月
专题3任务完成情况:进展顺利,完成了研究内容1和
研究内容2的前部分工作。
A. 完成的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①以威远-长宁工区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资料调研与统计分析,得到了工 区钻井地质特征,为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地质导向理论研究 提供了地质和工程依据。 ②取露头页岩岩心8块,开展了岩石力学实验和波速各向异性测试; ③借鉴常规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方法,并结合页岩气储层特征、地应力 状态以及层理面和裂缝等弱结构面存在,分析了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优 化设计需要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的优化数 学模型,提出了页岩气水平井井眼轨迹的优化设计方案。 ④基于上述方法模型,结合完钻的页岩气井资料,对威201-H1、威201H3井、宁201-H1井等井进行了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与分析,绘制出了2D-3D 井眼轨迹图,与实钻井眼轨迹具有可比性。 ④同时开展了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的随钻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尤 其是页岩气储层的随钻识别。
威201井龙马溪组地应力剖面
一、工区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依据
长宁工区
井号
宁201井
层位
龙马溪
井深
2574m
三向主应力梯度,MPa/100m
水平最大 2.8 垂向 2.56 水平最小 2.15
最大主应 力方向
NE115°
(一)工区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依据
长宁工区龙马溪组地 应力受走滑断层机制控 制:SHmax> S v > SHmin 且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 应力差值较大。
(一)工区水平井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依据

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开发和开发的石油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储量占全国油气总储量的比例较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因此,对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方法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主要分为沉积地层划分、沉积环境分析、岩性物性分析、地质测井解释、工程评价、经济评价和地震剖面分析六个步骤:(1)沉积地层划分是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评价的基础,主要包括地层划分、地层年代划分、沉积岩性划分和地层参数划分。

(2)沉积环境分析是探讨油气藏形成和发育历史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古沉积环境划分、流体类型识别和沉积模式设定。

(3)岩性物性分析,包括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岩石化学性质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分析和岩石微观特征分析,是认识油气成藏组合的基础。

(4)地质测井解释,是通过解释测井资料,识别油气藏地质构造特征和成藏条件,以及描述油气藏油气成藏组合。

(5)工程评价,主要对油气藏的物性参数、渗流特性和储层特征进行研究,以确定开发技术和工艺路线。

(6)经济评价,是对油气藏经济潜力进行评价,是判断油气藏是否具有可开发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参考依据。

(7)地震剖面分析,是通过建立三维地震剖面图,对油气成藏组合进行分析,为油气勘探、评价和开采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二、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应用以中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为背景,成功开发和运用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需要科学评价、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的相结合。

1.科学评价和技术分析。

通过对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评价,可以准确判断油气藏的发育状况,预测油气的质量与量,进而为开发技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经济分析。

通过运用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组合的经济分析,可以准确判断油气藏的经济价值,从而可以给出制定经济有效的开采计划和开发技术。

特约主编简介

特约主编简介

特约主编简介㊀㊀郭旭升,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茌平县,1988年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总经理㊂郭旭升院士长期工作在油气勘探科研生产第一线,是页岩气和超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的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攻关及重大工程项目㊂2008年以来,他先后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及勘探评价“所属课题的技术首席㊁课题长,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页岩气区带目标评价与勘探技术 的项目长㊂面对我国页岩气成藏条件复杂㊁未发现大气田的困境,郭旭升院士研究认为,中美地质条件不同,北美理论技术难以适应我国海相页岩高成熟㊁构造改造复杂的地质特点;富集规律不清楚,缺乏有效技术,是制约我国大型页岩气田发现的根本原因㊂他通过对复杂构造区高成熟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形成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 二元富集 规律新认识,即:深水陆棚相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 成烃控储 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 成藏控产 的关键,并据此构建了页岩气战略选区评价体系㊂他提出基于密度信息的预测新思路,主持研发富集高产带预测新技术,成功预测富集高产带,发现并探明我国首个大型页岩气田 涪陵气田,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探的战略突破,为大规模勘探开发页岩气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㊂在海相碳酸盐岩超深层领域,国内长期未发现超深层(埋深大于6000m)生物礁大气田,国外也未见报道㊂针对该领域岩石致密化㊁储层发育和成藏模式不清㊁预测难等问题,他通过基础地质研究和在四川盆地勘探实践探索,建立了超深层生物礁 孔缝双元结构 储层模型和成藏模式,为勘探突破提供了理论依据,攻克元坝超深层地震勘探技术瓶颈,成功预测埋深7000m储层,带领团队攻克川东北高温高压高含硫钻完井技术瓶颈,发现我国首个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 元坝气田㊂应用这些理论技术,郭旭升院士带领团队已发现6个大中型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7万亿方,三级储量合计3.1万亿方(24.8亿吨油当量)㊂郭旭升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㊁一等奖4项,发明专利6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4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7篇㊂他是 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获得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4年荣获中国首届 杰出工程师 奖,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㊂郭旭升院士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带领团队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2013)和国务院国资委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称号(2019)㊂他还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兼职教授㊁博士生导师㊁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委员㊁四川省石油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㊂。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

2021年第11卷第3期油气藏评价与开发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孙焕泉1,周德华1,赵培荣1,李王鹏2,冯动军2,高波2(1.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北京100728;2.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北美取得了页岩革命的胜利,美国实现了能源独立,并主导全球能源格局。

北美页岩革命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中国石化探区油气资源丰富,有利目标类型多,加快勘探开发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已实现效益开发,围绕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致密砂岩和页岩等重点领域的高效勘探开发,需要加强隐蔽油气藏精细描述和勘探开发适应性压裂技术攻关,加强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和优快钻井技术体系攻关,利用大数据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展高效调整和优化完井方式,发展海相页岩油气多层系立体开发技术,开展向深层、常压、陆相页岩油气领域攻关。

中国石化将持续加强地质理论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攻关,加强技术装备升级,坚持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思路,建立一体化运行协同机制,加强项目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切实推进各油气田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勘探和高效益开发。

关键词:地质工程一体化;页岩革命;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致密油气;隐蔽油气藏中图分类号:TE122文献标识码:A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nopecSUN Huanquan 1,ZHOU Dehua 1,ZHAO Peirong 1,LI Wangpeng 2,FENG Dongjun 2,GAO Bo 2(1.Sinopec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Beijing 100728,China;2.Sinopec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North America has won the victory of shale revolution,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realized energy independence,playing a dominant role in the global energy market.Its history and experience in shale revolution are the references of great value to the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China.With abundant oil and gas in the exploration areas of Sinopec and various types of favorable targets,accelerating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China ’s energy structure and ensure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The application of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has brought benefit development for the marine shale gas in the Sichuan Basin.In terms of realizing efficient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tight sandstone and shale,five key studies are suggested to be strengthened:①fine reservoir description and adaptive fracturing technology of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for complicated reservoirs,②ultra-deep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and optimal drilling technology system,③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realizing efficient adjustment and optimize completion program for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④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 and three-dimensional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marine shale oil and gas,⑤research on the key problems in the deep,normal-pressure and continental shale oil and gas.To achieve high quality exploration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oil and gas,Sinopec will keep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geological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upgrading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following the idea of 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And then,Sinopec will establish integrated 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emphasiz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hole process in order to cut costs and increase efficiency.Key words: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shale revolution,ultra-deep marine carbonate,tight reservoir,subtle reservoir引用格式:孙焕泉,周德华,赵培荣,等.中国石化地质工程一体化发展方向[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21,11(3):269-280.SUN Huanquan,ZHOU Dehua,ZHAO Peirong,et al.Geology-engineering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inopec[J].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1,11(3):269-280.DOI:10.13809/32-1825/te.2021.03.001收稿日期:2021-01-07。

2018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

2018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

徐梦雅、龚
斌、马世忠、
科技进
究院有限公司、东北石油大学、
王志平、彭 石 欣、李
晖、袁江如、
步奖
宁、倪广元、
北京中恒永信科技有限公司
董家辛、刘立峰、李俊超
贾爱林、位云生、魏铁军、
15
海相页岩气开发评价 关键技术与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齐亚东、贾成业、刘群明、 李易隆、王国亭、王军磊、 科技进
5
油气田地面工程高效 建设技术及规模应用
司、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 任公司、中油(新疆)石油工程 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
李 庆、夏 政、夏新宇、 边云燕、李秋忙、杜贤锋、 科技进
步奖
吴 浩、张箭啸、张侃毅、
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四川石 谈文虎、王 坤、杨 光
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

龙胜祥、彭勇民、刘长印、
1 非均质裂缝性油藏大 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中 薛 亮、龚姚进、张吉昌、 技术发
尺度物理模型研制
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 田 冀、郑文宽、姚约东、 明奖
河油田分公司
安永生、林 建、张新培
2
高效光催化材料的研 西南石油大学、海天水务集团
发及在有机废气、废水 股份公司、重庆工商大学、四
处理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大港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大 学(华东)、成都理工大学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 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 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华南分公 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浙 江甬绍金衢管道储运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管道分公司、中国石化销 售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油气调控中心、中国石油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 工研究院 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化工 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 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 气田分公司勘探事业部、四川 川石.克锐达金刚石钻头有限 公司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征文通知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征文通知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暨展会(北京)International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Conference & Exhibition 2021(Beijing)征文通知各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国内外传统能源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推动石油石化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创新驱动发展。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北京(IPPTC-Beijing)”特面向国内外石油石化的学者专家征集论文、征集专题报告(可只投摘要),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同时欢迎有关单位合作专题分会并参与技术交流。

“2021国际石油石化技术会议-北京”将于2021年3月30日-4月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召开。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与本次会议同时同地举行。

-、会议主题主题: 智能改变油气工业Transforming Oil & Gas Industry through Intelligence二、会议组织机构1.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省石油学会北京振威展览有限公司2. 协办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西部低渗-特低渗油藏开发与治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油气田特种技术增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协同创新中心3. 承办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西安华线石油科技有限公司4. 媒体支持:Upstream、HXAN、中国石油报、中国化工报三、会议内容范围(一)油气勘探与生产的油气藏静动态评价与管理➢地质储集体表征与描述:地质储集体及构型描述,储层物性特征描述,地层流体分布特征及地质模型建立方法,复杂构造与储层地质模型,深层储层孔隙演化与评价预测新方法,裂缝性储层发育机制与评价方法;➢地球物理储层建模与解释:油气藏地震监测与建模,重力及电磁法监测资料解释及其应用技术,复杂介质地震波场传播机理及储层识别方法,各向异性全波形速度建模和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方法,非线性高分辨率地震反演与储层智能预测技术,潜山裂缝性油气藏储层地震响应机理及精确成像方法,高精度速度建模与成像方法;➢石油物理与测井技术:岩心物理与孔隙网络建模技术,储层参数转换及渗流特征研究,测井新技术,复杂储层及流体测井定量评价技术,复杂结构井测井各向异性分析与处理解释新技术,渗透率测井新方法及探测器;➢油气井生产监测:压裂压力和温度分析技术,井下分布式实时分析优化技术,油气井液面监测技术,注入剖面测井及资料解释技术,工程测井与套损监测技术;➢油气藏建模与动态模拟:油气藏建模与描述新技术,各种油气藏数值模拟新技术;➢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开发技术:深层海相盆地充填过程和构造改造对油气富集与贫化控制机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和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开发方法,陆相湖盆细粒沉积与烃源岩发育机制,页岩储层定量表征与油气赋存机制,深层页岩气甜点识别与压裂监测方法;➢一体化的油气藏开发与管理:现代油气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与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油气藏差异化管理;➢项目管理与设施优化:部署设计管理,单项工程设计管理,探井井位管理,合同与投资管理,项目实施管理,设施优化管理;➢油气藏的经济评价及资产优化:油气藏储量组合优化评价方法,目标区块勘探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油气藏的经济与投资的组合优选;➢页岩油气、稠油、煤层气开发:页岩气藏压裂技术,页岩油气地质特征、渗流特征与产能预测,稠油、油砂矿测井解释及评价,页岩油气体积压裂、有效改造体积与可改造性评价,页岩气及致密油有效开发及高效储层改造方法,煤层气排采技术与工艺,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二)钻采工艺技术➢钻井工程技术:井位设计,石油天然气钻井,定向钻井,水平井、多分支井钻井,欠平衡钻井,大斜度井钻井,钻井液,钻井工具,钻井自动化,新一代定向井装备基础理论与方法,钻井优化数据分析,固井技术,案例研究等先进技术;➢完井工程技术: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和衬管筛管完井;完井管柱、分层注水管柱、防腐油套管、管柱力学分析、完井管柱安全系统;射孔工艺技术、多级脉冲射孔压裂复合技术、水力深穿透水平孔技术;水平井砾石充填完井,防砂完井技术,屏蔽式暂堵技术,完井液与射孔液技术等先进技术;➢压裂酸化作业技术:水力压裂技术, 爆燃压裂技术,酸压技术,压裂支撑材料,压裂液技术,压裂酸化设备技术;➢流体注入设备及井口装置:分层注水设备及作业技术,调驱、调剖、堵水设备及作业技术,气井增压设备技术,生产井口装置、注水和热采井口装置,稠油热采注入设备等先进技术;➢人工举升系统:有杆泵举升技术,螺杆泵举升技术,电潜泵举升技术,气举举升技术,三次采油油井举升技术,高温流体油井举升技术,气井积液预测,人工举升优化技术,排水采气工艺或者煤层气井排水采气工艺,如:优选管柱、气举、间歇气举与柱塞举升、电潜泵举升,螺杆泵举升,水力举升,气井泡沫排水采气;➢流体注入提高采收率新技术:深部液流转向调控新技术,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井筒完整性管理与流动保障技术:储层保护技术,井完整性,套管修复技术,防垢防蜡技术,天然气水合物,蜡和沥青质,设备保温技术,清管技术,防砂和腐蚀控制、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控制方法、地层与大型压裂作用下井筒结构体损伤/破坏规律及完整性构建方法、高温高应力井筒失稳和地层破岩、起裂扩展机理、高温高应力地层孔隙压力预测、井筒失稳(破坏)和复杂缝智能控制方法等先进技术;➢油气田生产作业管理:基于节点管控的井下作业生产调度管理方法,井下作业安全管理办法,油气生产预警方法,勘探开发设备管理方法,油田作业车辆监管方法等管理方法;(三)油气储运与流动保障技术➢油气水分离技术:三相分离器设备,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电脱分离,乳化水的粗粒化蒸发,气浮分离技术等先进技术;➢多相流计量技术:多相流测量,油气在线计量技术,质量流量计,油气储运销售计量系统,在线天然气硫化氢+二氧化碳色谱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管线中流体监测、流体粘度测量和组分分析等先进技术;➢油气储运技术:原油与天然气储运技术,成品油储运技术,液化天然气储运技术,煤层气集输工艺及管道技术,天然气压缩机状态监测技术,变频输油控制技术,LNG、CNG、地下储气库及配套设施完整性管理等先进技术;➢管线检测与监测技术:油、气、水管线流动保障技术,管道泄漏检测定位系统及报警定位装置,超声波检测技术,管线腐蚀监测与防护技术,油气集输设备数字化感知系统及在线监测技术,城市地下管线泄漏点精确定位等先进技术;➢管线管理技术:管线系统的完整性管理,油气田集输管网完整性管理新技术,地下管道和管线标识、跟踪和探测技术,油气管网仿真技术,清管技术,原油管线清管周期预测,管道非开挖技术,原油管道巡护,管道风险评价,油气管道失效分析与控制,管道安全预警,管线测绘技术等先进技术;(四)海洋钻采工程与集输系统➢海洋钻井与完井:深水石油钻井,深水位随钻测井,海洋智能钻柱,新型海水钻井液体系等先进技术;➢海上采油气工程:海上生产设备与作业,隔水管系统,深水多立管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耦合分析技术,水下生产和加工系统,顶面生产加工系统和水下防腐技术等;➢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海上油田平台井距大、空间小的注水工艺技术,化学驱均衡驱替提高采收率方法,可地层原位增粘的功能性驱油体系;➢海上油气集输:海底管线设计研究、海上管线、海上流动保障,海上可移动工程设施设计技术,深水蜡晶与水合物多相混输管道固相沉积与安全输运机制,海洋码头与运输,海上LNG,漂浮系统和系泊系统;➢海上HSE:海上施工作业健康、安全、环保技术,海上作业与管理规范,海上救助与应急响应;(五)机械与材料技术➢机械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仿生机械和生物制造,疲劳与断裂力学,摩擦学,传动与动力,精准高效能压裂装备,人工智能和数字制造,机器人机构,产品设计和加工制造技术,制造系统运作管理,石油石化机器学习应用技术等先进技术;➢材料技术:橡胶材料,智能材料,涂装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稀土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能源材料,可降解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加工技术,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合成技术等;(六)智能与信息技术➢智能与数字油气田技术:物探、测井、录井、试井等远程数据自动化采集技术,智能化导向钻井、智能完井,数字化人工举升系统,电动智能压裂装备技术,远程无线智能分层注水系统,井场设备运行状态智能化监测和能效监测,智能油气田及其虚拟现实技术,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技术,智能与数字化油田标准,构建智能与数字化油气田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及机器学习等先进信息技术;➢油气集输智能与数字化技术:油气集输过程的工业控制系统及信息安全分析技术,管线地理信息系统、GPS管道巡检管理系统,能源管网的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长输天然气管道智能化技术,数字化变频输油控制系统,数字化计量技术,原油库及加油站的智能检测报警技术,智能管道施工技术与方法,智慧管网技术,管线检测的机器人技术;四、论文征文要求(含征集报告人)1.摘要提交截止日期:2020年12月31日。

页岩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

页岩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

页岩气开发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一、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1.4 研究内容1.5 研究方法二、页岩气地质勘探技术2.1 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分布规律2.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2.3 地震勘探技术2.4 测井技术2.5 岩石学分析技术三、页岩气井的钻井与完井技术3.1 页岩气井的钻井技术3.2 页岩气井的完井技术3.3 工程钻井与地质勘探的一体化技术3.4 页岩气井施工总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四、页岩气开发与生产技术4.1 页岩气开发模式4.2 页岩气生产技术4.3 页岩气增产技术4.4 页岩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五、页岩气环保技术5.1 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5.2 页岩气环保技术研究进展5.3 页岩气环保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5.4 页岩气环保技术的应用六、总结与展望6.1 研究结果总结6.2 研究成果的应用6.3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6.4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绪论1.1 研究背景页岩气是指自然存在于页岩中的天然气储备资源,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在能源资源充足、价格廉宜的基础上,页岩气对于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化石能源的限制和环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页岩气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具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作用。

1.2 研究意义页岩气开发处于资源探明和可商业开发的初期,开发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勘探开发。

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是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对页岩气储层的地质知识、钻井技术、完井技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气井的产能,保障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促进了页岩气产业的发展。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页岩气开发中的地质与工程一体化技术,研究气井的地质勘探、钻完井,生产技术及环境保护技术等方面,以及如何加强工程和地质一体化,提高页岩气开发效率。

页岩气储层评价技术的方法一实验分析技术

页岩气储层评价技术的方法一实验分析技术
2 5 5 O
结 语
页岩气 的评价涉及 的技术和 内容非常广泛 ,无论是在烃源岩潜力 评价阶段 , 还是在天然气储量计算阶段或开发阶段 ,页岩储层评价技
术作为 高效 、 快速 的分析手段 , 以为地质学家和开发工程师提供丰 可 富的评价指标 。但是 由于 页岩气在岩性 ,尤其是成藏机制方面的独特
fa wo k o e M i i in Ban t S ae Ba et-Pa o oc t tl e r lu r me r ft s p a r e t h l , h s n - r t l z i o a t e m e p o
ss m ,Be dac — F r ot s yt e n rh 0t W rhBai n,Te aAAPBultn 9 () 4 5 4 6 x l i, 14 : 0 — 3 e

图1美NA mm页岩含气量与T 的关 系 ( i , n OC 据D G H l l 等
体 积矿物学 ,以及确定 页岩储层 中粘土矿物成分 。 页岩储 层的矿物组 成除常 见的黏 土矿物 ( 利石 、蒙皂石 、高岭 伊
技 术 创 新
缸 科 技 2 1年第3 02 期
【. 油地 质与 工程 ,2 0 ,2 () 2 1 I石 】 0 8 21 :1 - 4
【 3 ] Maia P a d A pt P l B ti , ec nk r a , ri a a j t s a — ha Ro k P yi o h c h s sf te c Un o v nin1T eL a i d e ] 2 0 ,2 ( :3 ~ 7 c n e t a h ed gE g [ . 0 9 81 o . n J ) 4 3
开发 技 术 的 一 个盲 区

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

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

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一、引言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是石油地质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

随着国内外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的探讨1. 海相深层油气形成的地质条件深层油气的形成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例如高温高压环境、油气源岩的丰富度和成熟度等。

了解这些地质条件对于深层油气的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 深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机理深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机理包括生物、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等方面。

了解这些机理对于科学合理地开展深层油气勘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 海相深层油气富集的模拟与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和预测技术,可以更好地理解海相深层油气富集的规律性和可行性,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三、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现状1. 海相沉积环境的重要性海相沉积环境是深层油气富集的重要地质条件,其独特性和多样性对于油气资源的富集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现有研究状况目前,国内外对于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和关键工程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四、关键工程技术的探讨1. 海相深层油气勘探技术海相深层油气的勘探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在技术上的难度较大。

需要采用高精尖的勘探技术和手段,例如地震勘探、井下测井等。

2. 海相深层油气开发技术海相深层油气的开发技术同样具有挑战性,需要克服地层压力、油气运移等问题,应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设备。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是当前石油地质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石油资源勘探开发的必然要求。

深入研究海相深层油气的形成规律和勘探开发技术,对于确保石油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深层油气富集机理和技术基础的系统研究,不断提高勘探开发水平和效率,为国内外能源供给做出更大的贡献。

《海相油气地质》作者须知

《海相油气地质》作者须知
310023, China Tel: 86⁃571⁃85224922, 86⁃571⁃85224923 Fax: 86⁃571⁃85229509 Website: E⁃mail: mopg_hz@ Distributor Abroad:
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应 着重于研究目的、主要方法、研究结果、重要结论等,并提供不少于 5~6 个的关键词。英文摘要 应与中文摘要一致,并附第一作者的英文单位名称和通讯地址。
参考文献著录 著录格式依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 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或参照本刊。 论文上网告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美国《石油文摘》等收录本刊 所有论文。若作者不愿意被收录,请事先声明。 投稿与用稿通知 投稿系统网址:http://,请先注册再上传 Word 格式的文稿。编辑部通常会于一周内发“收 稿回执”,三个月内发用稿、返修或退稿通知,在此期间切勿一稿多投。来稿一经刊出,将酌付稿酬(包含论文上网服务报酬)。
海相油气地质
HAIXIANG YOUQI DIZHI (季刊,1996 年创刊)
第26卷 第2期 2021年6月25日
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
(Quarterly, Started in 1996) Vol. 26 No. 2 Jun. 2021
主 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主 办:中国石油集团杭州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编辑出版:《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 主 编:熊湘华 副 主 编:张润合,黄革萍 刊 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溪路 920 号(邮编: 310023) 电 话:(0571)85224922,85224923 传 真:(0571)85229509 电子邮箱:mopg_hz@ 投稿网址: 印 刷:浙江中恒世纪印务有限公司 国内发行:《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4【加强区简化数模复杂裂缝系统模型可用】

页岩气藏数值模拟研究进展4【加强区简化数模复杂裂缝系统模型可用】

对Haynesville页岩气藏进行基于气井生产动态数据的数值模拟研究摘要:对页岩气藏开发来说,水平井完井技术和压裂增产措施是进行成功经济开发的关键所在。

而水力裂缝参数包括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组成的复杂网格系统以及岩石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有多大,这个必须有清楚的认识。

尤其对于页岩气藏来说,和其他常规研究方法相比,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向。

尽管这样,现有的数值模拟方法,比如双孔建模和离散化建模等技术,均具有以下缺点:1)在建立水力-天然裂缝系统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2)需要较长的模型运行时间。

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种可简化水力-天然裂缝系统的方法。

由于天然裂缝的分布多样复杂以及油藏特征,这些都导致了不可预测的复杂裂缝系统,从而使得单单依靠离散模型不能准确表征实际气藏特征。

在这里,我们把水力裂缝和水力裂缝诱导天然裂缝的复杂系统作为一个加强区来整体对待处理。

简化后的双孔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压裂增产措施的有效性并使得我们可以了解页岩气藏的生产机理。

为了验证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建立了一个精细化网格模型作为对比。

结果表明,简化后的模型大幅降低了模拟运行时间,而且准确度高。

我们把这种方法对Haynesville页岩气藏井进行了实验,分别对产气量和井底流压进行了历史拟合。

经过历史拟合,得到了油藏和加强区的各项参数,包括孔隙度和基质-天然裂缝系统的渗透率、半长、宽度、加强区渗透率以及EUR(估算最终储量)。

模拟结果表明,如果加强区的导流能力是一样的都是具有较短的加强区,那么与此相对应的会有快速的降产现象出现。

而如果加强区较长的话,降产就会变慢很多。

加强区的导流能力对早期产量动态和井底流压影响较大,而基质渗透率和SRV半长对晚期产量动态影响较大。

然后,我们还对各影响因素做了定量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可以对有效压裂增产措施涉及和页岩气藏流动机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前言Haynesville页岩气藏形成于一亿五千年前的上侏罗纪,如图1所示,该气藏主要分布于田纳西州东北部和路易斯安那州西北部,面积约5.8百万英亩。

201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

201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一、项目名称涪陵页岩气高效开发评价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由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长江师范学院、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该项目,其所研发技术属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涪陵页岩气技术集成与示范体系建设(编号:2016ZX05060)》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对我国海相页岩气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国南方地区海相页岩气开发起到了技术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利用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涪陵气田310井次单井配产、生产动态调整、年度产量预测与规划,全力支撑二期江东、平桥区块产建方案编制与实施,为中石化百亿方产能建设及涪陵页岩气田年产60亿方页岩气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单位开发面积采收率由15%提升至40%,推广应用后,新增销售收入100357万元、新增利润47919万方、新增税收15039万元。

并成功在平桥南区块、威远—长宁区块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项目取得了三项创新成果,一是创建了基于地质与工程因素相结合的页岩气井产能系数,形成了页岩气井定产条件下产量与井底流压互相联动的动态产能评价新技术。

二是建立了综合考虑生产动态、微地震监测、压后反演等要素的页岩气井储量动用评价技术。

三是构建了考虑应力分布特征、构造形态变化及裂缝发育特征等影响因素的复杂构造区页岩气井位部署优化技术。

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对照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授奖条件,涪陵区科技局提名该项目为201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以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工程为依托,应用焦石坝区块动、静态资料开展气藏精细描述,明确开发效果地质影响因素;进行页岩物理模拟实验,建立压裂改造后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和气藏工程方法开展开发效果评价,建立页岩气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一套页岩气有效开发技术政策。

1、主要创新成果:(1)创建了基于地质与工程因素相结合的页岩气井产能系数,形成了页岩气井定产条件下产量与井底流压互相联动的动态产能评价新技术。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国土资源部(已撤销),水利部•【公布日期】2017.05.08•【文号】国科发社〔2017〕128号•【施行日期】2017.05.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国科发社〔2017〕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水利(水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各有关单位: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等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2017年5月8日“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在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方向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长期以来,矿产、能源、水和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减排压力巨大、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上限等严峻形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是我国资源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资源领域科技发展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进资源领域产业创新发展,抓住科技革命契机推动行业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资源行业向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保障资源供给安全,更加高效、安全、清洁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核心。

为更好地引领资源领域“十三五”科技发展方向,培育和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相关国家、行业层面的规划内容,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结合资源领域“十三五”技术预测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成果,按照“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设计思路,全面统筹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培育科技领军人才,解决制约保障资源开发与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加强科技任务超前部署,制订本规划。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

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一、本文概述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传统天然气资源,近年来在全球能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由于其储层特征的复杂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对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地质特征、物理特征、化学特征以及工程特征等方面,并探讨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

通过对页岩气储层特征的深入剖析,本文旨在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介绍了页岩气储层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沉积环境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页岩气储层的物理特征,如孔隙结构、渗透率、含气饱和度等,这些特征直接影响了页岩气的赋存状态和开采难易程度。

同时,本文还关注了页岩气储层的化学特征,如有机质含量、矿物杂质成分等,这些特征对于评估页岩气储层的品质和开采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价方法方面,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页岩气储层评价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力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页岩气储层评价中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勘探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本文还将介绍一些新兴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如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等,这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页岩气储层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方法,以期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页岩气储层的特征和评价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页岩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开发潜力,推动页岩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物理性质:页岩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这与其主要由粘土矿物、石英等细粒沉积物构成有关。

尽管孔隙度低,但页岩的裂缝发育丰富,这些裂缝为页岩气提供了有效的运移和储集空间。

页岩的层理结构明显,这种层状结构对页岩气的分布和运移有重要影响。

化学性质:页岩的化学性质多样,主要取决于其含有的矿物成分。

浅谈页岩气开采工艺技术的优化措施

浅谈页岩气开采工艺技术的优化措施

浅谈页岩气开采工艺技术的优化措施页岩气是指储藏在有机质頁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形式存在。

由于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页岩气基本未发生位移。

页岩既是页岩气的产气源,又聚集和保存页岩气。

页岩气储藏的特点为面积广、厚度大、产气量稳定,这使其成为未来能源开发的热点。

含气页岩分为海相和陆相两种类型。

海相页岩形成于台地和陆棚环境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地质环境封闭,形成速率较快;陆相页岩形成于湖泊沉积环境中。

标签:页岩气;开采工艺;技术优化一、油页岩勘探开发的现状(一)油页岩的基本特征油页岩岩性特征。

油页岩是一种沉积岩,层理是密实的,颗粒匀称,称为“油页岩”。

油页岩类型。

页岩由于母质和周围环境的差异,分为陆相页岩、湖泊页岩和海洋页岩三种类型。

三种主要的区别是:在有机质含量上,大陆页岩的脂质含量较高。

湖相油页岩主要由湖泊藻类和浮游生物形成。

海洋页岩主要来自早期微生物沉积埋藏后形成。

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的油页岩多是属于陆相的。

(二)油页岩的勘探开发现状虽然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处理过程,可以获得类似的油页岩油和天然气,而且早在1821年就发现了,但由于人类认知水平和技术的局限,大规模开采和使用油页岩还没有实现。

仅在近年来美国对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介绍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油页岩开采与进展有关,页岩也逐渐获得了大规模的开采。

到目前为止,美国页岩气产量占天然气总产量的35%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美国的这一倡议是值得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参考和考虑的一个主题。

2011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开始实施页岩气投资管理,这被称为中国页岩气开发利用的勘探阶段。

2012年11月,中国页岩气开采正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1HF井中生产高产量页岩气。

自2017年以来,中国油页岩资源开发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三)中国油页岩资源现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历来被认为是资源丰富的国家。

特别是油页岩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页岩气储层录井配套技术应用新进展

页岩气储层录井配套技术应用新进展

1引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汽油勘探技术迅速发展,且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行各业也十分重视油气储藏。

权威资料表明,非常规的油气储存量占我国总油气资源的80.0%,这类油气开发的成败,对我国油气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这一技术迅速发展,在国外已经实现了商业开采。

国内的技术正在不断完善,虽说页岩气的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其开采难度比较大,技术人员面临的考验也比较大。

我国科技人员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相比国外差距较大。

2页岩气储层的定义及地质特征页岩气本身属于吸附、游离的暗色泥页、高碳泥页岩,主要是以吸附状态为主,含有比较集中的天然气,表现为明显的原地藏式,且储存层的密度相对较高,一般集中为纳米级的洞隙。

天然气选择的是多种形式的吸附,一般是游离或者是其他的形式[1]。

在此期间,不会受到构造的控制,为大面积的连续性分布,能够实现奇缘、岩石层面积的保护。

页岩气本身分布在厚度较大的盆地区内,且分布面比较广、厚度高,含气量普遍,能够促使页岩井内的气体产气稳定。

页岩气的资源储存本身是一体的,可以持续地进行储存与收藏,且无明显的圈闭限制,封闭或盖层依然是必不可缺的。

3我国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页岩层最为明显特征的就是其为陆相岩性。

中国在新生代时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陆相与海陆过渡盆地,且已经形成了连续多套大型且类型各不相同的泥页岩层系统,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南部,集中在川西凹陷、江汉盆地和苏北盆地等地,这些区域的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拥有较好的地质开发条件,泥页岩的含量较大,页岩为多样性与复杂性分布。

由于泥页岩的层系比较多,累计的厚度比较大,砂岩层与泥岩层能够相互层叠,可发育,特别是夹层内的发展更加频繁。

内部含有的脆性矿物质含量较低,土层的粘土比较高,热演化相对较低,油气兼顾了产岩、页岩,多样化特征明显,且赋存了复杂的地质条件。

其中,最为典型的沉积区为陆相断陷盆地,在进行陷断期间,可见多个湖泊的侵扰,可见明显的退旋回,暗色泥岩的厚度较大,底层的发育顺序十分特别。

赋能油气开发数智化_打造提质增效“金钥匙”——记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专家、学

赋能油气开发数智化_打造提质增效“金钥匙”——记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化转型专家、学

创新之路2018年袁江如参加华为技术大会入相关工作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6年韩院士指导研究团队尝试用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方法,与所做研究‘碰一碰’,完成了大港油田港东一区典型区块应用机器学习预测剩余油分布的初步研究。

就此,我们开始对引入的包括实验数据、地质数据、生产数据,以及各种生产动态分析数据、测试数据在内的种类各异、数量庞大的国内油藏数据,利用如统计机器学习等常见的机器学习方法,用机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油气藏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分析和预测。

”这样做的好处也很快显现出来。

借助这些经典方法,袁江如得以触达一些机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不能触及的领域。

“到了2009年,我们发现运用机器学习的办法所得到的结果与数值模拟得到的结果相差无几。

”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光,这道希望的曙光让袁江如和他的同事深受鼓舞,他们也就此坚定了在这条科研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21世纪初,长庆油田开始了超低渗及致密油藏水平井开发,同时以火山岩为储层的天然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仅在松辽和准噶尔盆地就发现超过3万亿立方米资源量和9000亿立方米储量,储量规模居世界之首。

如果能对储量丰富的超低渗致密油气和火山岩气藏实施规模有效开发,将为缓解我国天然气供需矛盾、满足国家能源需求、推动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和环境改善带来巨大推力。

就此,袁江如锚定这一领域,加入了冉启全教授的火山岩气藏开发团队,依托20余个项目的实践和研究,他运用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办法,对火山岩气藏、低渗透油藏开发及软件研发、石油勘探开发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展开攻关,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在积极跟踪油气开发软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袁江如将油气开发软件的生产需求及技术水平与国际对标,明确油气开发软件的研发创新方向。

他参与编写的《油气开发软件研发创新方向及一体化软件架构顶层设计、致密油气开发模型、油气开发人工智能优化决策研究等决策建议》得到了业内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领导的高度评价;他参与编写的《油气开发一体化软件架构顶层设计》得到中石油科技管理部的采纳,并促成了油气开发一体化软件平台架构的初步构建。

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共118项)一、油气勘探地质研究项目(11项)1.东濮北部勘探研究2.东濮南部勘探研究3.东濮西南洼勘探研究4.东濮深层勘探研究5.东濮外围及兰聊带勘探研究6.查干勘探研究7.白音查干勘探研究8.二连盆地及南方勘探研究9.银额新区及冀北勘探研究10.普光海相勘探研究11.普光陆相勘探研究二、东濮凹陷油稳气升关键技术研究(39项)(一)东濮凹陷岩性油气藏滚动勘探技术1.沉积体系及古地貌恢复研究技术2.相控储层地震描述预测技术3.地震油气检测技术4.岩性圈闭刻画及描述评价技术(二)相控油藏精细描述与高效调整技术1.不同类型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研究2.相控油藏精细描述研究3.相控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4.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经济技术政策及调整研究5.快速准确分层测试技术6.耐高温高盐凝胶调驱工业化应用技术(三)东濮凹陷致密砂岩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1.凝析气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研究2.桥白地区凝析气藏有效开发技术研究3.复杂断块、气顶气藏储量动用状况及提高采收率研究4.户部寨裂缝性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5.拖动压裂工艺技术研究(四)气驱规模化应用技术1.CO2/水交替驱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2.高温高盐油藏CO2驱分层工艺与流度控制研究3.CO2驱集输工艺技术研究4.CO2驱防腐技术研究5.濮城沙一下中高渗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CO2混相驱先导试验6.胡96块、刘9块CO2驱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7.桥口、马厂、新霍油田主力区块CO2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及现场应用8.文179、文138、文181块CO2驱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及现场应用9.文200块二氧化碳驱现场应用研究10.文88天然气驱扩大试验规模现场应用研究11.泥页岩裂缝油藏气驱可行性及开发技术研究12.CO2驱用气溶性发泡剂的研制13.深层高温高盐复杂断块油藏气驱方式适应性研究(五)表面活性剂复合驱工业化应用技术1.耐温抗盐聚合物表活剂复合驱油体系的研制2.耐温抗盐低张力聚合物微球调驱体系的研制3.中原油田低张力泡沫体系表面活性剂研制与开发4.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藏工程研究5.表面活性剂驱流度控制及段塞组合优化技术研究6.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表活剂复合驱应用7.明15块空气泡沫/表活剂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试验8.文中、文东油藏表活剂驱(六)复杂油气藏高效开采工程技术1.薄互层多段压裂工艺技术研究;2.高效修井技术研究3.低渗储层高通道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三、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技术(16项)(一)高含硫边水气藏硫沉积及水侵规律研究1.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开发影响研究2.礁滩相边水气藏控水对策研究3.注二氧化碳阻水动态预测技术(二)高含硫气田稳产增产技术研究1.高含硫气井井筒解堵技术研究2.高含硫低压气井稳产增产技术研究3.高含硫气井过油管堵水技术研究(三)高含硫气田腐蚀风险控制关键技术研究1.高含硫气田集输管道腐蚀预测与控制技术2.高含硫天然气净化装置腐蚀控制技术3.高含硫气田集输站场腐蚀缺陷评估与修复技术(四)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高效集输技术研究1.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集输系统数值模拟研究2.高含硫气田产水期气液固分离与分输技术研究3.高含硫气田产水期湿气增压集输技术研究4.高含硫气田产水期采出水处理回注技术优化研究(五)高含硫边远井天然气综合处理技术研究1.低含硫天然气单井Lo-Cat脱硫技术研究2.高含硫天然气生物脱硫技术研究3.超高含硫天然气胺法脱硫+克劳斯硫磺回收工艺技术研究四、石油工程方向(47项)(一)非常规油气钻完井与开采关键技术1.油基钻井液防漏堵漏技术研究2.页岩气水平井低密度水泥浆固井技术研究3.耐盐速溶型乳液减阻剂的研究4.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处理剂研制(二)陆相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系列1.陆相缝洞型油气层测井识别技术2.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油气层测井识别及配套挖潜技术(三)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提速技术1.井下存储式钻柱工程参数测量工具研制2.气举反循环钻井关键技术研究3.高温高密度油基钻井液应用研究4.超高压喷射钻井集成配套技术研究5.川西高庙区块水平井井壁稳定技术研究6.塔里木盆地随钻提高长裸眼井段承压能力工具研制及应用7.超深小井眼水平井(定向井)降摩减扭工具研制及应用8.超深高压气井井控技术研究9.高温高压气井固井技术研究10.钻井井下工具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四)储层改造新技术研究与应用1.CO2干法压裂技术2.高速通道压裂工艺技术研究3.139.7mm套管侧钻井段机械分层压裂技术应用研究4.长井段大型深部酸压技术研究5.中深页岩气超高压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6.非常规压裂人工裂缝延展机理及诊断分析技术研究(五)事故研究和安全保障技术1.钻井溢流检测技术研究2.水力压裂高压注入流程系统结构破坏机理诊断及预防技术(六)先进实用测井新方法与仪器装备研发1.地层元素测井仪器的研制2.存储-直读两用式SBT固井质量测井系统的研制3.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的研制4.油基泥浆电成像测井方法研究5.页岩气测井识别技术及工业化应用6.阵列感应测井校正方法研究7.水平井流量测井仪研制和解释方法研究8.声波远探测成像技术(七)石油勘探开发及钻完井技术前瞻性基础性技术研究项目1.激光扫描共聚焦储层分析技术前瞻性研究2.自然伽玛在线智能录井技术研究3.提高钻头运行平稳度的动力学研究4.泥页岩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5.复杂漏失地层防漏堵漏机理研究6.振动筛的振动特性分析研究7.可聚合表面活性剂单体的研制及中试生产8.超支化单体的研制及中试生产(八)其它技术1.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井筒异常预警与风险控制技术研究2. 枯竭砂岩气田改建储气库钻完井关键技术研究3.高酸性气田钻采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应用研究4.存储-直读两用式九参数水平气井产出剖面测试仪的研制5.复杂钻探背景下古潜山油气层测井识别方法6.飞轮储能用于钻机起升系统能量回收与利用方法7.同位素录井技术研究五、地面工程方向(5项)1.高含硫气田产水期气液固分离与分输技术研究2.天然气液化(LNG)工艺包研发3.长输管道设计技术4.高含硫天然气集输关键装备5.高层建筑大底盘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页岩气藏渗流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页岩气藏渗流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页岩气藏渗流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进展廉培庆;段太忠【摘要】通过对页岩气藏解吸—扩散理论、非达西渗流、开采过程中孔、渗演化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页岩气藏的扩散和渗流规律;同时对页岩气藏试井解释技术、数值模拟模型建立、页岩气藏和压裂水平井耦合方法等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页岩气藏模拟的关键技术.针对目前页岩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8(019)004【总页数】7页(P6-11,15)【关键词】页岩气;解吸;非达西;应力敏感;数值模拟;体积压裂【作者】廉培庆;段太忠【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具有高效清洁等优点。

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页岩气已成为满足常规天然气需求的现实补充,许多发达国家将页岩气列为国家能源重点发展战略,美国、加拿大已进行商业开采,并获得巨大成功。

据专家估算,我国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为26×1012m3,与美国的页岩气储量大致相当[1-4]。

我国对页岩气的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涪陵页岩气藏已取得每年50×108 m3的产能,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因此,研究页岩气的渗流机理及开采理论,对我国后续能源的供给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8]。

页岩气藏孔隙致密,渗透率低,储集方式和运移规律复杂,涉及气体吸附、扩散以及滑脱效应等现象,常规的达西方程无法准确描述页岩气的渗流规律[9-13]。

国外已对页岩气运移机理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在Barnett、Marcellus等区块获得成功应用[14-16]。

目前我国尚无成型的页岩气开发理论,随着涪陵页岩气藏的成功开发,迫切需要发展适合我国页岩气藏的渗流理论和数值模拟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相页岩气藏精细描述与开发优化技术
随着世界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海相页岩气(以下简称“页岩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页岩气矿藏在地球表层过去偏离了风化通道,以其优越的储集条件和极低的敏感性保持了多年未被发现。

然而,要从这些资源中吸取最大利益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尽管近年来开发工艺的进步使得海相页岩气资源的投资成本有所降低,但要获得较高的回报,尤其是在目前的低油价时代,仅仅采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开发是不够的。

因此,对页岩气藏的精细描述和优化开发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海相页岩气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们详细描述了页岩气藏的地质结构特征、油气资源量、渗流性及压裂技术等,从而更好地掌握页岩气藏的定量性质和开发效果,并建立了多种模型,如地质-流体多相模型和石油特性模型,以优化页岩气的开发方案。

精细描述的主要内容包括页岩气藏的空间分布,以及储层油气及流体元素的量地分布。

研究人员们基于钻井开发资料进行地质构造特征研究,利用地球物理、地化分析技术对页岩气藏进行性质分析,通过对地层内孔隙结构、气体性质、渗流性等特征进行研究,确定页岩气藏的基本特征,从而为优化开发作准备。

除了地质特征外,页岩气藏的成藏条件也是研究的重点。

研究人员们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和地球化学技术等手段研究页岩岩性特征和
地质特征,也就是页岩气的成因机制,从而为页岩气的精细描述和开发优化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针对海相页岩气藏的开发优化技术,目前研究已经涉及了多个方面,具体技术可以分为三类:资源评价技术、采收率提高技术和压裂优化技术。

其中,资源评价技术通过对页岩气藏的地质构造、气体性质和渗流性等特征进行研究,估算其储量,并进行资源优选;采收率提高技术主要是指采收率钻井施工技术,如多点射孔、回程回收和气流控制等,以及采收率的提升技术,如改良型水力压裂等;压裂优化技术是指压裂施工技术,其包括了水力压裂、多段压裂等。

根据研究人员们对海相页岩气藏的精细描述和开发优化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多种改进开发方案,如改善钻井结构的设计、采用复合型钻井、优化水力压裂、改善回程回收和采收率控制技术等,以显著提高页岩气藏的开发效率。

总而言之,随着页岩气的发展,研究人员们对海相页岩气藏的精细描述和开发优化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相页岩气藏提供了重要技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