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导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本文是关于民间文学小常识,感谢您的阅读!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
民间文学概论考点总结如下: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
1.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自己创作并广泛
流传的口头文学。
2.特征: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1.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笑话等。
2.民间歌谣:包括民歌、民谣、谚语等。
3.民间谚语:包括民间谚语、歇后语等。
4.民间曲艺: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
5.民间戏曲:包括地方戏曲、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1.价值:民间文学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
2.功能:民间文学具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传承功能等。
四、民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方法:包括直接记录、间接采集等。
2.整理原则:包括保持原貌、尊重群众创造、去粗取精等。
五、民间文学的传播与传承
1.传播方式:包括口传、书面传播、现代传媒传播等。
2.传承方式:包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着的活的文学,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映或表现自己喜怒哀乐的文学,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特点: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
“天鹅姑娘”和“灰姑娘”的故事传说。
“灰姑娘”始见于9世纪。
民间文学的艺术价值:1,为作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美的形式。
(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
一定的通俗性。
民族和地域特色更为突出。
)神话的基本定义:1,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
2,主角是神。
3,产生过程中的集体性特征。
4,表述方式上具有散文形式和口头传承特点。
神话的分期:1,神话的滥觞期:母系公社时期,主角多为女性,表现特征:自然是人的绝对主宰。
神是人的血亲和朋友。
人兽婚配,异体同源。
母权制观念盛行。
承认血缘婚姻的合理性。
内容大多荒诞怪谬不合理。
盘瓠神话始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南蛮传》。
2,神话的鼎盛期:完成了以女性神格为中心到以男性神格为中心的过渡。
3,神话的式微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理性思维的发达,科学的理性思维已经远远超越了神话思维的范畴。
感生神话的特点:通过物孕的方式,生产出氏族的祖先。
如:九隆神话里的“沈木”隐喻着父亲的功能,“沙壶”与之相触而受孕,是典型的物孕生育观念的展示,而九隆以龙种而被推举为王,标志着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过渡。
射日神话的特点:展现父权英雄力量,人们面对残酷的自然界不再是恐惧而是站起来反抗,正是对人类创造谨慎的肯定。
民间传说的含义:是人民群众为反映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
它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民间传说的起源:一是来自神话的演变,二是来自历史的敷演。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包括狭义的历史事件,生产事件,文化事件几个方面。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定义:人民群众创作,以口头方式产生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他们中间主要以口头方式流传。
它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朴素通俗的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
口头性。
变异性。
传承性。
民间文学的功能:知识传授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娱乐功能,礼俗伴生功能神话:1.神话艺术构思核心:a,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不断激发着他们去征服自然力,可是他们的蒙昧和低能,又使他们没有可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时,人们最熟悉,莫过于人类自己和他们的生活。
他们将各种自然物、自然现象与自己完全等同起来,赋予他们以形体、意识、生命和灵魂,把它们“形象化”“人格化”,进而将它们神化,这就是原始初民的所谓“自然崇拜”,也叫“万物有灵论”,它是原始人的宇宙观,是神话创作的思想基础。
b,当人按照自己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形象去理解自然界中一切异已的对立物的时候,他们即是在一种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所以,神话实际上也是原始思维的一种形象性的物化形态。
而想象,便是通向这种转化的桥梁。
因此,我们说“借助想象”、“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是神话“创作”方法的本质,是其“艺术构思”的核心。
2.神话本质:神话是原始社会生活作用于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的深处,蕴藏着人类要求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这是神话产生的原动力。
而这种心理愿望,之所以能转化为神话,乃是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把这称作神话的“艺术构思”,那么,这种思维运动的方式,主要靠原始的各种联想,它的宇宙观基础,是“万物有灵”论。
正因如此,所以神话只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神话构思不过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产生的土壤也就不复存在,“全部神话”,也就成为野蛮时代留给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民间传说:1.传说核: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把它称为传说核。
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性质:文艺属性(语言艺术),民俗文化(文化现象)二.★基本特征★(同上)+单纯朴素+表演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1.实用价值2.艺术价值3.科学价值第三节民间文学的地位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鼻祖2.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凡是文学体裁都出自于民间文学4.古今中外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鼓励第四节民间文学的体裁范围1.散文类(传说,故事)2.韵文类(史诗,歌谣)3.韵散相间类(民间曲艺,民间小戏)第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民间故事的定义与分类(与神话,传说的异同)一.定义:广义,包括神话,传说,故事三种体裁狭义,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幻想故事,写实故事,笑话和寓言等。
二.民间故事与神话共同点是:口头之作,带有表演性不同点是:1.没有神话那样的讲述庄严,与宗教祭典仪式等各种信仰的直接关系。
是世俗性和娱乐性的,讲述随时随地,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
2.二者的功能不同民间故事是主要提供娱乐3.二者的描写手法不同民间故事使用一种世俗化的手法,贴近生活是民间故事区别与神话的主要特征。
三.民间故事与传说1.二者的内容性质不同传说有"传说核",民间故事是虚幻的2.二者的结构安排不同民间故事是顺序,传说根据时间不同3.二者讲述方式不同民间故事,有习惯性的,如“从前...有一个人...有一件事...”世俗的传说是有具体时间和地点四.分类1.幻想故事童话(特征)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和浓郁的幻想色彩,故事中保留着古老的信仰观念与制度。
《七兄弟》,《叶限》2.生活故事巧女类型,呆女婿类型3.寓言故事比较简短4.笑话情节单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第二节民间故事的传承一.家族传承二.社会传承第三节民间幻想,写实,笑话与寓言故事第四节★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1.背景模糊化2.人物典型化(类型化)3.情节程式化4.风格理想化5.语言白描化1.篇幅短小,主题鲜明;2.情节单纯,平中见奇;3.轻松愉快,寓庄于谐。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绪论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2)历史追溯法3)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2)在流传过程中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4)在思想内容上5)在艺术形式上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创作主体不同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
比如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在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
民间文学整理
民间文学概论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1.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各社区,各族群或个体世代相承的,尤其是口传心授的各种文化表达,民俗生活,本土知识,传统技能以及预支相关的器具,技艺,象征,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
2.民间文学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3.民间文艺学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
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
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4.民俗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5.语言民俗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
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
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6.民间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
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中国民间文学复习知识点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绪论一、☆民间文学:(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人关于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二、folklore英国威廉。
约翰。
汤姆斯首次使用folklore一词,指“大众古俗”,民俗学和民间文学有了一个正式名称。
三、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间散文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歇后语2、民间韵文作品:名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3、民间说唱作品:民间曲艺、民间小戏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愿望,传达政治见解的方式,它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欲望,是民众交流思想的一种艺术化手段。
2、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3、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工具4、是了解民风民情和进行相关研究的的参考资料五、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历时追溯法共时比较法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差别1、作者的差异。
最显著的标志是民间文学具有群体性特征,作者是匿名的,作家文学是个人创作,作者有名有姓2、民间文学是口传文艺,以口头语言为载体,作家文学以文字为载体3、民间文学是民众生活的直接反映,作家文学是高级的精神的表现物和慰藉物4、二者在功能上的差异。
民间文学有很强的实用性并成为一种生活手段,作家文学通过培育人的的精神来实现干预社会生活的功能三、★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论述)钟敬文说: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文学,是两株树上开出来的形状和色香各异的花朵。
民间文学本是作家文学的源头或母体,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1、民间文学在题材、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产生影响。
民间口头作品往往成为作家再创作的题材。
民间文学孕育了作家文学,它表面上虽没有采用民间口头作品的内容,但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却接受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影响。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众中流传并形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产物,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间文学包括各种文学形式,如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舞蹈、戏剧、节庆等。
这些作品往往是口头传播的,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因此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民间文学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通俗易懂,它体现了普通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民间文学往往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传统知识紧密相连。
它是人们感知世界、传递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方式。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人们娱乐、放松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民间文学面临着许多挑战。
尽管如此,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学者和文化工作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和传播,使其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反映了民间生活、风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是传递文化传统、增强社会凝
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是保护和传承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任务。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全面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的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及活动。
范围:范围广泛,如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谚语、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等。
3、民间的学科属性: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着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民间文学也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的民俗资料,可以被运用去解决或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如古歌谣、传说、神话等)的某些问题。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民歌中的叠章复句。
其次,民俗学资料可以论证现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Folk-lore发展来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
广义的民俗学——凡是民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狭义概念,即专指民间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中国学者将其解释成“民俗学”。
同时又具体地译为“民间文学”,即专指“民俗学”当中口头艺术部分。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Folk-lore;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研究;我们对一门学科下定义是比较容易的,需要给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下定义就比较困难。
民间文学有两层涵义: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及社会功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流头,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惟一的文学。
民间文学小常识
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民间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经过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一种特种文学形式。
2、民间传说:民间传说作为民间文学体裁分类的学术用语,专指以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情、山水物产为中心所形成的解释性、传记性的口头叙事文学作品。
3、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
思的,以神为中心的幻想故事。
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
它不仅反映了先民眼里万物有灵的世界观,而且反映了他们原始的思维方式
4、史诗:是民间文学中题材重大、主题严肃、规模宏大、格调庄重的古老作品,
它用诗的语言和形式,或记叙各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及人类早期的社会生活;或反映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歌颂各民族历史上著名的、往往被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
5、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定义,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侠义的民间故事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民间文学】(宋雯)【绪论】★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的范围★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传承发展的语艺术。
它是该民族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该群体的历史、科学、宗教等知识的总结,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是该群体创造并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总而言之,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散文类: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童话、笑话等。
2、韵文类:民间歌谣、民间长诗、史诗、谜语、谚语、绕口令等。
3、韵散兼有类(民间说唱):民间曲艺(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
民间小戏等。
(三):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俗文化属性。
(1、与民间生活紧密相联。
2.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2、文艺属性。
(文学性、表演性)(四):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1、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
2、休闲娱乐。
3、传授知识、实施教育。
4、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资料。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1.作者。
2.传承方式3.和生活的联系。
4.功能。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互相关联,由浅层到深层三个层次。
1、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思想内容上,民间文学集中体现了大众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也决定了最基本的审美趣味。
3、表现手法上民间文学对作家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多有继承,民间文学表现手法最富特色的在于比兴的发明和运用3、民间文学在语言运用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作家在长期接触民间文学的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民间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民间通俗语言,创作诸多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接近民间文学的作品。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①、对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保存和记录:﹡苗、瑶、畲三族始祖神话《盘瓠子孙》最早记录在晋干宝《搜神记》中,以后在《后汉书》,《魏略》等书都有记录。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民间文学是一门既具有交叉性(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又具有独性立学科。
2、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在于: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是书面创作和流传;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反应了这个歌民族或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反应的是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动机多与商业有关。
3、民间文艺学——交叉学科A、英国是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汤姆斯首先提出了“forklore”(民俗)这一学科名。
B、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C、德国:麦克斯-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菲提出的流传学派。
4、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①、集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有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
表现的三种形态: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B、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②、口头性: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③、变异性:指民间文学由于各种原因(历史、社会、演唱人的才能技巧等)在语言、表现手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主题思想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衍生,从而形成各种同一母题的异化。
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正、反两面)④、传承性:又称“传统性”。
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相传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特征即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36
37
陕西三原《看见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 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 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 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 她。”
⑴原生态民间文学:
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 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 亡。
⑵再生态民间文学:
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 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 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 播更为广泛。
3
⑶新生态民间文学
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 些意愿和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歌谣、谚语 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 但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影响较小,难以 引人注目。
47
②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③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④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 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48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 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 口头创作的原貌。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43
(一)口头性
1.含义: 即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而不像 作家文学那样是书面创作、书面流传,它是 民间文学特征中的核心问题。 2.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①历史因素 主要有三大阶段: (1)史前时期(文字产生以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_社会功用_主要特点民间文学的名词解释民间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和流行的学术名词,是指民众在生活文化和生活世界里传承、传播、共享的口头传统和语辞艺术。
从文类上来说,包括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叙事、民间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曲艺等。
目前中国民间文学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自设二级学科,以及社会学一级学科下属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二级学科而并存。
目前世界上民间文学研究较为发达的有美国、中国、日本、芬兰、德国、韩国、俄罗斯等。
中国国内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
民间文学的社会功用民间文学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文化中的。
它的社会功用﹐也和专业的书面文学颇有不同的地方。
它更紧紧地黏贴著生活。
像那恒河沙数的民间谚语﹐是农民﹑渔民﹑工匠等片断的而往往精当的生活经验总结和工作指南。
这是他们生活和劳作的教科书。
不少劳动歌﹐是他们在各种劳动进行中调整呼吸﹑动作和鼓舞情绪的不可缺少的东西。
许多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传说﹐不但传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培养著国家民族团结的感情。
许多保卫乡土﹑保卫祖国的英雄传说﹐永远给予广大人民以鼓舞力量。
许多描写卑贱者﹑受压迫受虐待者的反抗故事﹑歌谣和小戏﹐都长时期地广泛地教育著人民﹐培养著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民间文学的主要特点口头性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民众(包括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
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
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识字并使用,但不少场合仍需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
而且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使得群众在口头上流传。
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集体性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
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
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
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
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
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
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
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
它具有一定的个性。
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变异性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
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
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
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
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
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
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
它不像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
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
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传承性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
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
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
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
至于产生已有千年的这类作品至今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
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
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
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
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
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
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
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
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
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
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人民性(1950年代-1970年代的概念)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
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
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
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
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
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
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
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
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
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
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
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
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袖人物。
有的作品描绘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
有的作品直接倾诉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
艺术性(从审美角度的阐释)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
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
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
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
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
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
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
中国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
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
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
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
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
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後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
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
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
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
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
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生活性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
它凭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
它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给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其中有些本身就是生活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