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合集下载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

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主治概要经络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病证②相表里脏腑的病证③经络所过,主治所及④其他特殊治疗作用穴位主治①本经、本脏腑的病证②局部近治作用③特殊作用④表里经病证⑤特定穴治疗作用穴位定位①大致解剖位置②横纵坐标③简便取穴法①肺系病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②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2)手阳明大肠经①头面五官病:目痛,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②热病,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癫狂等③肠腑病证: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3)足阳明胃经①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②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瞤动,鼻衄,齿痛,耳病③神志病:癫痫④热病:热病汗出⑤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转筋,腰膝冷痛、半身不遂(4)足太阴脾经①脾胃病: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②妇科病:月经过多,崩漏等③前阴病: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痿痹,胸胁痛等(5)手少阴心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癫狂痫等②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6)手太阳小肠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②热病、神志病:昏迷,发热,疟疾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①脏腑病证:十二脏腑及其相关组织器官病证②神志病:癫,狂,痫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鼻塞,鼻衄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项、背、腰、下肢病证等(8)足少阴肾经①头和五官病: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9)手厥阴心包经①心胸,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痫等②胃腑病证:胃痛,呕吐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上臂内侧痛,肘、臂、腕挛痛,掌中热等(10)手少阳三焦经①头面五官病:头、目、耳、颊、咽喉病等②热病:热病汗出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胸胁痛,肩臂外侧痛,上肢挛急、麻木不遂等(11)足少阳胆经①头面五官病:侧头、目、耳、咽喉病等②肝胆病:黄疸、口苦胁痛等③热病、神志病:发热,癫狂等④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2)足厥阴肝经①肝胆病: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③经脉循行部位其他病证: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13)督脉①脏腑病:五脏六腑相关病证②神志病,热病:失眠,健忘,癫痫,昏迷,发热,中暑,惊厥等③头面五官病:头痛,眩晕,口、齿、鼻、目等疾患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头项、脊背、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14)任脉①脏腑病:腹部、胸部相关内脏病②妇科病、前阴病: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阳痿,小便不利遗尿等③颈及面口病:瘿气,梅核气,咽喉肿痛,暴喑,口歪,齿痛等④神志病:癫痫,失眠等⑤虚证:部分腧穴强壮作用,主治虚劳、虚脱等证。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

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作者: 王新华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的作用,经络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等,都以十二经脉为基础,而奇经八脉又与十二经脉交错联系,关系也十分密切,故分析十二经脉的病理变化,在经络系统病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意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增进十二经脉与头面官窍的联系等作用。

一般说,十二经别的病理与十二经脉的病理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结合起来讨论。

1.十二经脉经别病病候欲知十二经脉、经别的病机,必须先了解十二经脉和经别的病候,尔后才能归纳出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关于十二经脉的病候,历代医家多以《灵枢·经脉》的内容为主。

该篇不但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循行概况,而且在每经循行线路之后还记述了该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的症状,并在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及足少阴四经中,指出了“气盛有余”实证和“气虚不足”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经脉的虚、实病候作了示范性的概括。

此外,还分别阐述了除手厥阴心包经以外的五条阴经气绝的表现特征、病机及预后。

《灵枢·经脉》对十二经病候的论述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全面继承《帛书·经脉》的“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的基础上,将十二经脉病候确定分为“是动病”和“所生病”两部分。

其中“所生病”部分,在除手厥阴以外的五条阴经分别为“是王”肺、脾、心、肾、肝五脏“所生病”,这可能与阴经属脏的理论有关。

在手厥阴心包经,则为“是主脉所生病”,这与心包为心之外卫,而心又主血脉有关。

在六条阳经,则为分别主津液、血、液、筋、气、骨“所生病”,这不但与阳经属腑有关,还与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营血,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具有“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功能;三焦主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机气化及少阳主骨等理论有关。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十二经脉循行要穴及各部常见病症总结

艾蓬轩把十二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及各部常见病症,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按照《内经》对经络的记载,虽然经脉的全程像一条入海的河流,一棵繁茂的树木,但最为重要、备受重视的是河流未入海的部分,是树根树干的部分,也就是肘膝关节以下的部分。

长期的临床实践同样证明,此部分腧穴的治疗作用,在整条经脉上,往往是最为突出的。

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主治等知识。

1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拇指端,鱼际穴处(赤白肉际,即手掌与手背的交界线),太渊穴处(寸口脉动处,即中医诊脉处),尺泽穴处(肘内侧大筋桡侧,即靠近大拇指侧)。

主要诊治病症:肺脏疾病一一咳嗽,喘,咽喉疼痛等。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尺泽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鱼际穴附近肌肉丰厚处。

当肺脏发生疾病时,此两区很容易出现异常反应。

尺泽穴区与鱼际穴区最常见到压痛;急性起病者,在尺泽穴下方常出现明显压痛;长期慢性的肺脏疾病,常可在尺泽穴下方沿肺经出现硬结或条索,伴有压痛;肺脏阳气不足,寒邪较盛者,常可在鱼际附近见到较明显的青筋。

最常用治疗部位:①列缺:止咳奇效。

②尺泽穴区敏感点:调治肺脏要穴。

2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线主要循行部位:中指端,手心中线,腕横纹内侧中点,腕上两筋见,肘内侧大筋尺侧(靠近小拇指侧)。

主治病症:①心脏疾病——心痛,胸痹;②胃腑疾病——胃痛,呕吐。

最常用治疗部位:内关一一治疗心脏疾病要穴;按揉内关穴出现酸胀感对晕车有奇效。

3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主要循行部位:小指端,神门穴处(手腕横纹掌面尺侧),少海穴处(屈肘,肘横纹内侧端处)。

主要诊治病症:本经临床应用较少,无太多经验介绍。

4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主要循行部位:食指端,虎口合谷处,阳溪穴处(拇指后两筋间凹陷处),曲池穴处(屈肘,肘横纹外侧端)。

主要诊治病症:①头面官窍各种病症(以口鼻为主);②疹病。

最常见疾病反应区:①曲池穴下方肌肉丰厚处;②虎口肌肉丰厚处。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

十二经络对应病症1、手太阴肺经(03点-05点)主要相关器官:鼻、肺、支气管。

经络症: 伤风自汗,鼻塞咽痛,缺盆和肩臂内侧前缘至拇指内侧沿肺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等。

脏腑症:咳嗽气喘、短气上气,胸部胀痛。

肺气竭绝,则不能行气布湿,温养皮毛,而见皮肤干皱无光泽,指(趾)干枯,毫毛脱落。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哮喘,身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紧绷。

衰弱寒症时症状:恶寒,出冷汗,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咳嗽嘶哑。

2、手阳明大肠经(05点-07点)主要相关器官:口(齿)、肩、皮肤、鼻、咽喉、大肠。

经络症:牙痛,咽喉肿痛,咳嗽,鼻血流涕,暗疮,黑斑,颈项肿痛,上肢背外缘和肩部疼痛,运动障碍等。

脏腑症:肠鸣,腹痛,便秘,泄泻,便血,脱肛,皮肤过敏,大肠气竭绝,则泄利无度。

亢进热症时症状: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部疼痛,指痛,体热,口干。

衰弱寒症时症状:腹泻,腹痛,眩晕,上肢无力,手足怕冷。

3、足阳明胃经(07点-09点)主要相关器官:口腔(齿)、鼻、乳腺、膝盖、胃。

经络症:身热,口渴,咽喉颈肿,口角歪斜,唇舌生疮,暗疮,胸、腹、股、膝、胫至中趾等循胃经所过之肿痛、麻痹、厥冷。

脏腑症:胃脘痛胀,消谷善饥,呕吐吞酸,肠鸣,腹胀,食难消化,胃气竭绝,则不能纳谷。

亢进热症时症状: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干裂。

衰弱寒症时症状:餐后腹疼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4、足太阴脾经(09点-11点)主要相关器官:胃、脾、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

经络症:舌根强痛,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厥冷,结节。

脏腑症:脘腹痞满,呕吐,暖气,消化不良,便溏,痰饮,头重身倦,四肢乏力。

脾气竭绝,则肌肉松软,萎缩。

亢进热症时症状:消谷善肌,肋下胀痛,呕吐,排气,足、膝关节疼痛,第一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

十二经脉病候

十二经脉病候

一、LU肺手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二、LI大肠手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仇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三、ST胃足阳明之脉病候: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gan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仇衄,口涡,唇疹,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髌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gan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四、SP脾足太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胀,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五、HT心手少阴之脉病候:噫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六、SI小肠手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噫痛,颈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七、BL膀胱足太阳之脉病候: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仇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八、KI肾足少阴之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慌慌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

十二经病证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病理情况下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可通过经络互相影响,如外邪侵袭人体,可通过经络传入脏腑,脏腑之间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递。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及其所联系脏腑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析经络及其相关脏腑在病理情况下的临床表现,从而辨清病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机及其性质特征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经络辨证分十二经脉证候和奇经八脉证候两部分,以下是与十二经脉有关的病证综述。

1)足厥阴肝经病证:本证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肝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2)足少阳胆经病证:本证是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及相关脏腑胆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病机分析: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毗,上达额。

本经有病则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足少阳胆经其支者绕耳经颈部结喉旁下行缺盆,经腋窝循胁肋,沿股、下肢外侧中线下行至小趾、次趾之间。

本经有病,经气运行不利,则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胆主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横溢则口苦、黄疽;胆气不畅郁滞则胁肋疼痛,善太息;胆为少阳,可表现为往来寒热,故辨疟疾为少阳;胆气郁结化火则恼怒;胆为中正之官,具有决断功能,胆病则决断功能失常,故惊悸,虚怯,失眠。

十二经脉主病歌

十二经脉主病歌

十二经脉主病歌一、手太阴肺经病证手太阴经肺主病,胀满喘咳缺盆痛,甚则两手交而瞀,此为臂厥肺是动,咳而上气肺所生,喘渴烦心胸满促,臑臂之内前廉痛,厥掌中热别络生,气盛作痛连肩背,汗出中风溲数欠,气虚肩背痛而寒,少气乏息溺色变。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手阳明动下齿痛,必恶热饮颊肿,目黄口干津液病,鼽衄喉痹因热重,肩前臑外相引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盛所过发热肿,应则寒栗温补奉。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足阳明动洒洒寒,善呻数欠黑饮颜,病至恶见人与火,闻木声惊心惕然,闭户塞牖欲独处,登高而歌弃衣走,贲响腹胀为骭厥,主血生病狂疟见,温淫汗出鼻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痛,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足跗上皆痛,下至中趾不为用,气盛身前尽皆热,消谷善饥溺色黄,不足身前皆寒栗,胃中寒则满而胀。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足太阴动舌本强,食呕胃脘腹痛胀,善噫得后快然衰,身体皆重脾主病,舌本痛体不能动,食不能下心烦痛,寒疟溏瘕泄水闭,水肿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痛,厥为足大趾不用。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手少阴动病嗌干,心痛渴饮臂厥缘,心病目黄胁满痛,臂臑痛厥掌中热。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手太阳动病嗌疼,颌肿肩臑拔折形,液病耳聋目色黄,颊肿颈肩肘臂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足太阳动冲头痛,目似脱兮项如拔,脊痛腰折髀难曲,腘如结而腨如裂,踝厥主筋所生病,痔疟狂癫头顖痛,目黄泪出及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痛及小趾不能用。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足少阴病饥不食,面如漆柴咳唾血,喝喝而喘坐欲起,无见如悬饥,善恐惕惕如人捕,骨厥主肾生病是,口热舌干及咽肿,上气嗌干痛烦心,心痛黄痘并肠澼,腰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少精神,足下热痛经气逆。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手厥阴动手心热,臂肘孪急及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结,心中憺憺而大动,面赤目黄笑不休,烦心心痛掌中热。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手少阳动病耳聋,浑浑焞焞嗌喉肿,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齿痛颊部肿,耳后肩臑肘臂痛,小指次指不为用。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足少阳动病口苦,太息胁痛不能转,甚而微尘体无泽,足外反热阳厥逆,是主骨所生病者,目锐眦痛头颌疼,缺盆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与汗出,振寒疟兮胸胁痛,肋髀膝外胫绝骨,外踝前与诸节痛,小趾次趾不能用。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

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十二经脉的主要病候列述如下。

(1)手太阴肺经病候身热,恶风寒,头痛,鼻塞不利,无汗或汗出,嗌干咽痛,失音,咳嗽,喘息气急,咳吐痰涎唾沫,咳血,心烦,胸闷胸痛,少气,短气,缺盆中间疼痛,肩背、上臂或前臂酸痛、麻木或厥冷,掌心发热,小便频数或颜色异常,皮肤痛,皮毛焦,或张口嘘气,交叉两手而瞀。

(2)手阳明大肠经病候齿痛,面颊部肿,目睛昏黄,视力不足,口干,喉痺,鼻塞,鼻流清涕,鼻衄,肩前及上臂部疼痛,食指疼痛、活动不灵,经脉所过部分发热肿胀,畏冷寒战,肠鸣矢气,腹胀,脐腹疼痛,泄泻或便秘,便血,脱肛,痔疮。

(3)足阳明胃经病候壮热,潮热,寒战,汗出,疟疾,温热病,狂躁,妄见妄言,面赤,善惊,口眼瞤动,口,颈肿,唇口生疮,目痛,齿痛,喉痛,鼻干,鼻衄,溲黄,胃脘痛,消谷善饥,呃逆,呕吐,呕血,膈咽不通,食饮不下,肠鸣腹痛,大腹水肿,腹胀不能卧,大便难,下利,沿胸前,乳部,气街、大腿、小腿、足背疼痛,膝关节肿痛,下肢麻木、厥冷,足中趾活动不灵。

(4)足太阴脾经病候舌本强痛、屈伸不利,头重,体重,身热,倦怠乏力,心窝下急痛(胃脘痛),不欲食,食则呕,腹胀满,不得卧,恶心,嗌干,善噫,腹部痞块,心胸烦闷,大便溏泻,小便不利甚则不通,黄疸,疟疾,股膝小腿肿痛、厥冷,腰痛,一身尽痛,畏寒,四肢不温,肌肉、四肢萎软不用,舌萎,唇反,足大趾活动不灵,脱肛。

(5)手少阴心经病候心痛,胸痛,胁下痛支满,心胸烦闷,短气,卧不安,身热,面赤,多汗,嗌干,渴而欲饮,头痛,目痛,目睛昏黄,眩晕欲仆,善悲,喜笑不休,精神失常,面如漆柴色,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疼痛或厥冷,掌心热,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舌上生疮。

(6)手太阳小肠经病候咽喉疼痛,面颊肿,颌下肿,口舌糜烂,耳鸣,耳聋,耳前热,目痛,目不明,目中自翳,多泪,颈项、颌下、肩胛、上臂、前臂外侧疼痛,肩上、手、小指次指间热,足胫酸,少腹痛胀连腰脊,疝气,少腹痛引睾丸,大便泄泻或干结不通,小便清长或短赤频急热痛、涩滞不畅,甚则尿血。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中医诊断学之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

《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

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

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

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

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

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

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

”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

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1.十二经脉病证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

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

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十二经络特性

十二经络特性

十二经络特性1、手太阴肺经: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臑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多气多血,如果经气有了变动,就会血壅滞不通,发生颈部肿大和下齿疼痛。

本经属于大肠,与肺相表里,而大肠郁盛所致。

所以本经主津液的病证。

如目黄、口干、鼽衄、喉痹等,这是大肠传导失职,津液内伤,火热郁盛所致。

也可因为津液耗竭,影响本经气血的流通,从而在本经脉所过的肩部和臂闹前侧发生疼痛,大指和次指疼痛,并且不能随着人的意志运动。

3、足阳明胃经:本经多气多血,如果有变动,就会发生振寒、呻吟、呵欠、面部颜色发黑等症状。

若病气至经脉,就恶见火与恶闻人声,如闻到水声,就会发生惊惕,所以病人只想把门户关闭,独自居住室内。

如果阳邪过盛时,还会发生攀登高处而狂歌,或把衣服脱去乱跑。

如果本经的经气厥逆不利,就会发生腹胀、腹中有气奔冲响动的干厥病。

本经所主是血分病证。

如本经阳气有余,热邪盛则发狂,风邪盛则成温疟,温邪所伤则自汗出、鼽衄。

如病邪连及经脉,就会发生口角歪斜,或口唇四周生皮疹,颈部肿大,喉中哽塞痹痛,或腹部水肿,或经脉所过的胸膺部、乳部、膝膑部、胫骨外侧,以及足跗等处疼痛。

本经气盛时,身体的前部皆热。

如胃气有余,就会消谷善饥,小便发黄。

本经气虚不足时,身体的前面皆畏寒。

胃中虚寒,就会脘腹胀满。

4、足太阴脾经:本经多气少血。

如果经气有变动,就会舌本强硬,或食入则呕吐,胃脘痛,嗳气,腹胀,放屁后腹胀就暂时消除。

十二经脉不通的表现

十二经脉不通的表现

1.手厥阴心包经(上肢内侧中间)不通的常见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难入睡;心烦健忘胸翳闷口干;神经衰弱。

内关(腕横纹上2寸)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

2.手太阴肺经(上肢内侧前缘)不通的常见症状:怕风易汗咽干咳嗽;过敏性鼻炎皮肤干燥容易过敏;动则气短胸翳面色皮肤无华。

太渊(挠动脉搏动处)3.手少阴心经(上肢内侧后缘)不通的常见症状:心烦心惊心悸心闷心痛;短气上气有压力感忧郁易怒;口腔溃疡口干口臭。

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配内关、心俞治心痛;配内关、三阳交治健忘、失眠。

4.手少阳三焦经(上肢外侧中间)不通的常见症状:偏头痛头晕耳鸣上热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肤容易过敏;肌肉关节酸痛无力食欲不振。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配曲池治手臂拘挛,女性手脚冰凉。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与内关相对)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支沟(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外侧前缘)不通的常见症状:牙痛头痛口干皮肤过敏;青筋斑点多肠胃功能减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合谷(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大拇指尖下是穴)曲池(肘横纹外侧端)迎香(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6.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外侧后缘)不通的常见症状:小腹绕脐而痛心翳闷头顶痛;容易腹泻手脚寒凉;吸收不良虚肥;肩周炎。

肩贞、臑俞、天宗7.足太阴脾经(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不通的常见症状:脘腹胀气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呕吐作闷容易倦怠虚胖;头胀头脑不清湿重脚肿便溏;关节酸胀糖尿病。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健脾利湿,兼调肝肾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健脾渗湿,益肾固精血海(屈膝,在髕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

【优秀文档】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优秀文档】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人体很十二条经脉,它们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哪条经脉出现问题的话,那么身体也会表现出来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我们大家都可以看看哦,这些其实对我们也是有用的哦。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
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眥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
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6、足少阳胆经病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中医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以及引经药
一、常见的十二经脉主症
1.手太阴肺经:咳嗽、气喘、胸闷、胸痛、咽喉肿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头痛、眼痛、牙痛、鼻流清涕、感冒、口眼歪斜等。

3.足阳明胃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4.足太阴脾经:腹胀、腹泻、胃痛、呕吐、口腔溃疡、面部痤疮等。

5.手少阴心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

6.手太阳小肠经:头痛、眼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酸痛、下肢痿痹、头痛、鼻塞等。

8.足少阴肾经:头晕、耳鸣、遗尿、遗精等。

9.手厥阴心包经:心痛、胸闷、心悸、失眠等。

10.手少阳三焦经:头痛、耳聋、咽喉肿痛等。

11.足少阳胆经:侧头、目、耳、咽喉等处疼痛,以及胸胁痛等。

12.足厥阴肝经:头痛、目痛、胸胁痛等。

二、十二经脉引经药
1.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2.手太阴小肠经:藁本、黄柏。

3.足少阴肾经:独活、桂枝、肉桂、细辛、知母。

4.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5.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白芷。

6.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8.足阳明胃经: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阴心包经: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入中焦),附子(入下焦)。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十二经络

十二经络

人体十二经络胆经即足少阳胆经之简称。

中医有“少阳为枢”的说法,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头、身侧面,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能够调节各脏腑功能,为十二经脉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足少阳胆经枢机不利、开合失司,可致多种病变。

如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偏头痛、胁痛、腿侧部疼痛等。

另外,还会出现面部皮肤失却光泽、像蒙有一层灰尘,经常唉声叹气、口苦等预警信号。

足少阳胆经共有44个穴位。

联系脏腑属胆,络肝,与心有联系。

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头痛,额痛,目眩,目外毗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痛,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小趾、次趾不用,口苦,黄疽,胁肋疼痛,善太息,疟疾,恼怒,惊悸,虚怯,失眠。

肝经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肺经该经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

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

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锁骨上窝痛,心胸烦满,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

十二经络在人体面部所反映病状

十二经络在人体面部所反映病状

十二经络在人体面部所反映病状在面部发生改变时,其实都因为人体经络受阻,堵塞的部位,就会反射到面部,依其疾病的久暂,以及疾病种类不同而有许多差别。

就会在面部形成严重程度不同的痤疮、色斑、皱纹、以及面色的改变,青筋的形成。

面色: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有光泽。

(经络良好)面色苍白,无光泽,精神不足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经络运行缓慢,心经堵塞严重)面色黑暗,有光泽油亮是尘邪过多的表现。

(经络阻塞严重,体内毒素过多)1、心理压力:反射区域在额上1/3至发际处(即发际一圈)。

青春痘:(疙瘩)或和面部颜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重。

若长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阻塞的经络: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五行属火-五色属红-相克水(黑)-相生木(青)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

若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说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或血液粘稠。

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阻塞的经络:手少阳心经手少阳心经-五行属火-五色属红-相克水(黑)-相生木(青)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

阻塞的经络: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五行属火-五色属红-相克水(黑)-相生木(青)4、肺:(呼吸系统、咽喉、气管、扁桃腺等) 反射区域在两眉l/2之间,额头1/3以下的部位。

若额头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呼吸不畅;若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阻塞的经络: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五行属金-五色属白-相克火(青红)-相生土(黄)5、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

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

阻塞的经络: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五行属木—五色属青—相克金(白)-相生水(黑)6、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即鼻梁最高处)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的话,证明此人肝火旺。

十二经络病候及图示

十二经络病候及图示

十二经络病候及图示十二经络 病 候 图 示01【手太阴肺经病候】手太阴肺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胸部满闷,咳嗽,气喘,咯血,锁骨上窝痛,小便频数,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02【手阳明大肠经病候】牙齿痛,颈部肿胀,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03【足阳明胃经病候】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04【足太阴脾经病候】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

O5【手少阴心经病候】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包括心痛,嗌干,口渴。

经脉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等。

06【手太阳小肠经病候】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炎症、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07【足太阳膀胱经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流涕,鼻出血,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腰后部疼痛等。

08【足少阴肾经病候】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证。

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遗尿、水肿、便秘、泄泻、咽干、咽痛、下肢无力、足心热,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09【手厥阴心包经病候】心痛,心悸,心烦,胸胁胀闷,手心热,肘臂曲伸困难,腋下肿,面红,目黄,癫狂,喜笑无常等。

10【手少阳三焦经病候】腹胀、水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颊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11【足少阳胆经病候】头痛,目外眦痛,寒热,口苦,颔肿,胁痛,锁骨上窝肿痛,腋痛,股、膝、小腿外侧疼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疼痛。

十二经脉所主疾病

十二经脉所主疾病

十二经脉与相关疾病参考对照表一、肺经(手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肺、呼吸道、皮肤、甲状腺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一身之气;主呼吸之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

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呼吸、代谢、循环、内分泌(主要指甲状腺)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寒栗、汗出,咽喉干燥,锁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哑,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面色改变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荨麻疹,各种慢性皮肤病二、大肠经(手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齿、皮肤、结肠、直肠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吸收水分,传导排泄糟粕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回吸收水份及排泄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便秘,腹胀痛,头痛,肩与前臂疼痛,指痛,体热,口干,在热的情况下加重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肤感染,急性结肠炎,急性过敏性结肠炎,急性溃疡性结肠炎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腹泻,腹痛,肠功能减弱,晕眩,上肢无力,身体冰冷,皮肤异常(出疹、搔痒、咽喉炎)轻微咳嗽,在热的情况下好转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肤病,慢性结肠炎,慢性直肠炎,慢性过敏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癌三、胃经(足阳明)主要器官与组织胃肠道、食道、胰腺、口腔(齿)、鼻、上眼睑、乳腺、膝关节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受纳消化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体热,腹胀,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痉挛性疼痛,胃酸过多,唇裂,经络走向的腿(或膝关节)感疼痛与痉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喷门松驰症,胃瘀积症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餐后腹痛或腹泻或呕吐,消化力减弱,胃酸不足,忧郁,清涎多,下肢倦怠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西医)四、脾经(足太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系统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主运化(运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主统血(统摄血液循行脉中,不致溢出脉外),主肌肉四肢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免疫与内分泌调节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食欲不振,胃胀,呕吐,足膝关节疼痛,脚拇趾活动困难,失眠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哮喘,急性溃疡病,慢性溃疡病复发,急性胃炎,风湿、类风湿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消化不好,胃胀气,排泄物积囤,上腹部疼痛,呕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静脉曲张,嗜睡,皮肤损伤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过敏性皮肤病,慢性过敏性哮喘,慢性溃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五、心经(手少阴)主要器官与组织头,脑,神志,心血管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和降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精神神志状态,心脏活动,循环功能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运动过后心悸、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处在压力状态下,有压迫感,忧郁,内侧肩麻木,血液循环不足引起晕眩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植物神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心血管功能异常,少数为心脏血管器质性病变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胸口疼痛,肩与前臂疼痛,四肢关节重,胸口沉闷,口干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与植物神经失调,器质性心血管疾病有关六、小肠经(手太阳)主要器官与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肩器官与组织功能(中医)受盛化物,分清别浊器官与组织功能(西医)消化吸收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颈、后脑、太阳穴、至耳疼痛,肚脐与下腹部疼痛,便秘,后肩胛至臂外后廉疼痛亢进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急性十二指肠炎,急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亢进,腹泻,肩周炎等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中医)颔、颈浮肿,耳鸣,听力减退,呕吐,腹泻,手虚弱寒冷,身疲,虚弱症衰弱时出现的主要病症(西医)慢性十二指肠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肠功能减退,消化不良等。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

十二经络病证治法(表里)肺-大-胃-脾-心-小-膀胱-肾-三焦-心包-胆-肝一:肺:肺居胸中,开窍于鼻,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

上与喉鼻相通,其脉与大肠联络而为表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所以当外邪由口鼻或皮毛侵人,每先犯肺,而致肺的宣发功能失职,即可导致疾病。

1,若外感风寒,肺卫失宣,则多见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痠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当以取手太阴和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并可用灸。

2,若邪热蕴肺或风寒化热,其症多见咳嗽,气息喘促,痰多黄粘,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致鼻渊,鼻衄喉痹,舌干质红而苔黄,脉数等。

治宜取手太阴、手阳明经腧穴为主,以针泻之,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若湿痰内阻,痰浊壅肺,则可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而量多,胸胁之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舌苔白腻或黄厚,脉多现滑象或滑数。

治宜取手足太阴,足阳明为主,针用泻法。

4,若热邪伤及肺阴,证见咳嗽,咽干,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质红而少苔,脉多细数等,治宜取手太阴,足少阴经腧穴及背俞等,针用补法,禁灸。

5,若肺气亏虚,则见咳嗽气短,痰液清稀,形寒自汗,倦怠懒言,面色㿠白,舌质淡而苔白,脉象虚弱,治宜取手、足太阴经腧穴及其背俞为主,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6,若风寒湿邪袭及经络,则可见其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痠楚疼痛,或现拘急,或萎软麻木不仁,肩臂痛等,治宜取手太阴经腧穴及其络穴等,针灸并用。

8,若属热邪上冲可致鼻衄,喉痹,缺盆中痛等,治宜取手太阴、阳明经腧穴为主,针用泻法,并可刺血。

二,大肠:大肠居腹,其脉络肺而为表里,为传导之官,主要功能是传送食物槽柏使其变化为粪便排出体外,若大肠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导致疾病。

1,若寒邪外侵或内伤生冷,其证多见腹痛肠鸣,大便泄泻,舌苔白滑,脉多沉迟。

治宜取手阳明的募穴及下合穴为主,针灸并用。

2,若热邪袭于大肠,其证多见大便臭秽,肛门热痛,或便下鲜血,或痢下赤白。

若热郁于大肠而致痈肿,则腹痛拒按,而右腿屈而不伸,舌苔多黄燥,脉象滑数,治均宜取手、足阳明经腧穴和大肠的募穴,下合穴等为主,以针为主用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自于博粹堂中医馆
十二经脉病证具体临床表现有哪些
手足三阳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1、手太阳小肠经病证——噫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2、手阳明大肠经病证——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大便秘或泄,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3、手少阳三焦经病证——耳聋、心胁痛,汗出,噫肿喉痹,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4、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5、足阳明胃经病证——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咽痹,颈肿,口喎,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6、足少阳胆经病证——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

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手足三阴经病证具体临床表现:
1、手太阴肺经病证——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以及臑、臂前侧廉痛,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等。

2、手少阴心经病证——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以及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3、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手心热,心中憺憺大动,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肋支满,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

4、足太阴脾经病证——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症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等。

5、足少阴肾经病证——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噫干及痛,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6、足厥阴肝经病证——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妇人少腹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