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四、未来可能的治理模式
1、基于自然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减缓石漠化进程, 如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等。同时,也注重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2、综合工程治理模式:通过大型工程来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如修建梯田、实施灌溉系统等措施。此外,也可以利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来改良 土壤,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 主要的防治措施:
1、水利灌溉
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中,水利灌溉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修建水利设施, 如水库、水渠等,可以有效地将水源引入到农田和植被覆盖区,提高土壤的含水 量,防止土壤侵蚀和干化。
2、施肥和改良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环境背景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条件。首先,气候湿润,年降雨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地形崎岖, 地貌形态多样,存在大量的峰林、峰丛、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此外,喀斯特地区 的土壤通常较薄,而且存在钙质淋溶现象,这使得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 治理
01 一、形成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二、演化过程
03 三、治理方法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在这种地形中却存在着一种严重 的生态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过程以及治理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生态问题的。
结论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等。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质地貌,特点是地表上多为石灰岩、石膏岩等岩石,溶蚀作用明显,地下水循环不畅,河流水源缺乏。
这种地形条件导致喀斯特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即土壤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稀少。
石漠化对环境、农业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
以下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一些常用方法:1. 林业措施:在喀斯特地区种植各类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尤其是一些能够适应石质土壤环境的植物。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固结和水源涵养能力,减缓土壤侵蚀。
合理的林业管理措施,如定期修剪、补栽和病虫害防治等,也能够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覆盖率。
2. 土壤保持措施: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如合理耕地整理、水土保持种植结构调整等,以减缓土壤侵蚀和水的流失。
还可以采用梯田、隔沟保留等技术手段来改善流域的水土保持条件。
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梯田、植被带和防护林等。
梯田能够减缓坡面径流速度,减少泥沙侵蚀;植被带和防护林能够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4. 建设水库和拦河坝:由于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循环不畅,常常面临着水源紧缺的问题。
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过程中,可以修建水库和拦河坝来调节水资源,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5. 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探索适合该地区的治理方法。
也需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水土保持意识。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包括林业措施、土壤保持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建设水库和拦河坝以及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
通过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缓石漠化现象,保护环境和农业生产,促进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滇东喀斯特山地植被退化及其恢复对策.
滇东喀斯特山地植被退化及其恢复对策2010-07-11
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已经和正在经历各种人为的干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植被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典型外在特征.在对滇东的3个喀斯特山村和自然保护区的25个喀斯特植被样地的植物群落学特征,繁殖体库和土壤基质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喀斯特山地植被退化是一个渐进的逆向演替过程,人和动物的选择性、物种的适应性和持久性能力决定着物种及其繁殖体的存在与消亡.某些物种由于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和较高的持久性,其无性繁殖体能在反复砍伐后仍然保存于一些石质缝隙之中.伴随植被退化,土壤有机质和养分不断流失.以物种组成、群落高度、繁殖体库、土壤、生物量与参照群落间的相异性指数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滇东的喀斯特退化植物群落分为顶级群落、乔林、灌乔、灌丛灌木、草灌和草本群落6个阶段.喀斯特退化植被的恢复应该充分考虑到这种植被退化的阶段性,根据各阶段的特点补充不同数量和种类的当地物种繁殖体,改善土壤基质性状并配以抚育措施.
作者:沈有信江洁陈胜国蔡光丽张平 SHEN Youxin JIANG Jie CHEN Shengguo CAI Guangli ZHANG Ping 作者单位:沈有信,SHEN Youxin(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昆明,650223)
江洁,陈胜国,蔡光丽,张平,JIANG Jie,CHEN Shengguo,CAI Guangli,ZHANG Ping(文山州农业学校,云南,文山,663000)
刊名:山地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年,卷(期):2005 23(4) 分类号:X171.4 关键词:喀斯特山
地植被退化等级恢复策略。
我国西南喀斯特生态修复的十大问题与对策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连续分布面积最大、发育类型最齐全的片区,面积高达450000 km2,其中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超过100000 km2,占喀斯特面积的22.3%[1]。
受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的岩溶背景控制,以及水土资源分布不均、水文变化迅速等问题的影响,喀斯特区域成土速率缓慢,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可恢复性低[2,3]。
同时,广泛的石漠化和复杂的地质背景作为一种负反馈,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凸显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4]。
该区域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其生态建设决定着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5]。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6],但是石漠化过程是一个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经济发展、解决贫困和保护生态系统三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系统有效解决。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贵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即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要求。
喀斯特生态修复既有老问题又有新挑战,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面临着生态建设超前、基础研究落后的残酷现实;如果不扭转传统生态治理的惯性模式,可能会影响喀斯特生态建设甚至美丽中国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深入推进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必须从单一要素片面治理走向系统全面调控,需要精准把控该地区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等多圈层交互作用的关系(图1),从10个方面发力,以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和能力。
1 中国喀斯特生态修复需关注的十大问题1.1 忽视了土壤侵蚀标准模数过高而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问题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成土速率远低于土壤侵蚀速率的问题。
在许多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和退化已被确认为严重的地质环境灾害[7,8]。
然而,现行土壤侵蚀风险评价标准存在区域适应性问题,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的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区。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它的特点是岩溶发育、水陆相间、河谷深邃和洞穴丰富等。
在喀斯特地貌下,的确存在一些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比如土壤侵蚀、植被破坏、水质污染等问题。
本文将探究喀斯特地质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
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修复,首要问题是土壤侵蚀。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岩石裸露的情况较为普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水质污染和植被破坏。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植被覆盖、建立石坝、设置格栅等。
通过植被的覆盖,可以有效地减缓地表径流速度和量,增加土壤保墒性能,减少水土流失。
建立石坝和设置格栅可以阻止泥沙的冲刷,保护河岸的稳定性。
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修复还需要关注水质污染问题。
由于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喀斯特地区的水源可受到岩溶介质的污染。
对于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必须重视水质保护。
可以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建立河道污染源监测网、采取水质净化措施等。
建立河道污染源监测网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水体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而水质净化措施则可以通过生物饵料、植物修复等方式,去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提升河水的质量。
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修复还需要考虑植被的恢复问题。
由于地貌特殊,喀斯特地区的植被多样性较低,植被破坏和退化比较严重。
植被的恢复是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引种植物、保护原有植被、加强植被监测等。
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恢复植被覆盖率;保护原有植被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设立维护巡护人员等措施,保护河岸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加强植被监测可以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及时发现植物病虫害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修复需要综合考虑土壤保持、水质保护和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
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水质监测和植被保护,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的河岸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
第26卷 第3期2008年9月 贵 州 科 学GU IZHO U SC IENC E Vol.26,No .3Sept .2008收稿日期23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国家教育部支持中山大学5工程Ⅱ期项目(536)、(53)资助作者简介吴良林,(6),男,广西人,副教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一体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GIS 应用研究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吴良林1,2,3,周永章3,卢 远2(11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21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31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摘 要 喀斯特(K a rst )环境的特点是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长期以来人们过于注重从改造自然的角度来重建喀斯特生态,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喀斯特石漠化即是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的退化,其重要原因是喀斯特山区由于地形上的天然屏障和山区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自我封闭性双重作用,形成地理空间上的“社会孤岛”效应,导致山区环境耗散结构和生态功能退化.本文从理论角度探讨了区域环境耗散结构形成的基本条件,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的层次结构和演化过程,指出当前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的主要问题在于其社会人文系统的封闭性,提出了疏导对外交流网络,引入外界负熵流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重建的人文调控策略.关键词: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石漠化;社会孤岛;生态重建中图分类号 P931.5,O41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6563(2008)0320052206A D ISCUSS I O N O N EV OL UT I O N O F ENV IRO N M ENTAL D IS 2S IPAT IVE ST RUC TURE AN D ECO -RECO VE RY STRATE 2G IES IN KARST M O UNTA IN AREASWU L iang 2lin 1,2,3,ZHOU Yong 2zhang 3,LU Y uan 2(1.Geography &P lanning College,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 zhou 510275;2.Facult y of Re s ources &En 2viron m ent,Guangxi Teache rs ’College,Nanning 530001;3.Cente r for Ea rt h Environment &Re s ources,Zhong 2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ABSTRAC T Fra ilty is the key p roblem t o ka rst environ m ent &karst rocky dese rtificati on (KRD).For l ong-ter m ,peop l e have p aid more attenti on to vegeta ti on on the ai m of eco -recovery of karstmountain a reas,butK RD area expands 2%~4%every yea r indi ca ting the m easure s a re li m ited to anti -KRD at p re s ent .KRDmeans func ti ona l de t e ri ora tion of a ka rst mounta in eco -syst em.Theore tically,it also called de teri orati on ofdissipa tive structure of a karstmountain s ystem.A karst mount a in system consists of a na t ural sub -system anda s oc ial -hu man sub -system.The s oc ial -hu man sub -system is rela tively occlusive due t o t he landfor m andm inority of karstmountain a reas .It als o called "an is ola ted -island of soc i e ty".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pen 2ne ss of a ka rst mounta in syst em ba s ed on the p rinc i ple of the dissi pati ve structure and concluding t hat the keyproblem s to KRD is the occ l usi on of the s ocia l -hu m an sub -system ,and suggests the key steps ought to focuson breaking down the occlusi on by buil ding exchange net works t o the outside including traffic net work,T V ne t 2work,i nfor ma ti on ne t work,educati on net work,etc.,ai m ing at inputting enough s oc ial negati ve entropy flo ws t o:2007021:4041001981020200400001020200400010.:194-.build a high qua lit y envir on m enta l dissi pative structure in the regi on .KEY W O RDS karstmountain;envir on m enta l dissipative structure;rocky de sertifica ti on;s ocial is ola t ed -is 2land;eco -recovery 喀斯特环境是在碳酸岩基础上发育形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之一[1].当前喀斯特环境最严重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退化,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喀斯特石漠化的直接表现是岩石裸露,最直接的原因是水土流失,因此防止水土流失也就成了关键问题,遏制山区水土流失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植被恢复,所以筛选合适喀斯特环境的植被也一直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热点.目前,国内对石漠化的治理方法比较注重直接针对性,从最早的“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科技扶贫”、“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农业”模式等,实施计划生育、封山育林工程、异地移民工程、水柜工程、沼气工程等,这些针对性的措施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起到一定作用,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山区居民落后的观念造成计划生育政策难以实行,异地移民困难等.本文从宏观和理论的角度,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探讨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原理,为喀斯特山区的社会经济政策制定、石漠化防治、生态恢复提供科学调控理论依据.1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环境生态学意义耗散结构(D issipa tive Structure)理论由普里高津(I .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达到某阈值时,量变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会自动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互相协同的作用,从而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一种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一个区域达到生态产出最大、功能稳定和生态平衡状况时,就是该区域最高级的环境耗散结构.在耗散结构理论熵S 被定义为[3]:S =K 1nP ,式中:K —波尔兹曼常数;P —系统所处状态在所有可能状态中出现的机率;S —系统无序性的一种度量,即S 越大,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反之,S 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dS /dt 30,即系统的自发运动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即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对于一个孤立或封闭的系统,系统就不可避免地朝着无序的方向演化,对于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来说,生态系统功能将朝退化方向演化.对于一个非平衡的热力学过程,如一个开放的、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系统总熵变由两部分组成:dS =dS e +dS i (1) 其中,dS e 为来自系统外的熵流(Entr opy flow ),是系统与外界能量或物质交换而引起的熵流,它可以是正,是负或零,dS i 为内部的熵产生(Entr opy pr oduction),一个系统熵的瞬间动态变化可以表示为:dS d t =dS e d t +dS i d t (2) 当dSd t 0,系统的有序度在增加,对于一生态系统,表明生态系统功能在改善.当dS d t �0,系统的有序度在降低,表明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当dS d t=0,系统的有序度处于一个稳定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如果单考虑一种熵流作用,其过程也可以用类似热力学方法来表示[8]:dS =j er d t (3) 式中:j e —该能流中所包含能量的热当量值;r —该类能的能量转换率.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系统的瞬间熵变意义并不大,考量一个时间段[,]内的熵变化更为有效,对(3)式求积ΔS =∫j ()35 3期 吴良林,等: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t 1t 2:t 2t 1e r d t 4 (4)式代表某种能量流在时间段[t 1,t 2]内对系统熵的贡献值,在一个巨系统中,是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参考(1)式,则时间段[t 1,t 2]内系统的总熵变可表示为:ΔS =∑∫t 2t 1j en r n d t +∑∫t 2t 1j em r m d t (5) 式中:j e n —负熵流类的能量的热当量值;j e m —系统内不可逆过程产生的熵流类能量的热当量值;r n ,r m —能量转换率.可见一个区域的环境耗散结构受多种自然和多种人文因素影响,形成区域环境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是:①系统必须是开放型,且系统应该处于远离平衡态.一个活的有序生态系统,必须与外界不断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必须有系统外负熵流的输入.②从(2)式得出:系统的外界输入要达到一定阈值[3].环境耗散结构的出现不仅要有系统外界输入,而且输入达到一定阈值,并足以抵消系统内产生的熵,系统才可能向耗散结构转化.③从(5)式推论,系统外界的输入应该相对均衡,达到均权化,即对一个多要素的区域环境系统来说,外部输入不能只是针对该系统内的特定部分或某个要素,而是从系统的角度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平均地得到能量和物质等,这是系统能自组织地达到环境耗散结构的必要条件.④系统的涨落触发.涨落是耗散结构的触发器,对于某些功能很弱的生态系统,如沙漠地区、喀斯特石漠化区,单靠系统本身低功能的反作用刺激迫使系统结构的改革而达到生态系统改善,需要很长时间,必须施加科学的人为干预,人为地创造条件促使系统涨落,加速生态系统结构变革,催化环境耗散结构的形成,加快生态恢复过程.2 喀斯特山区环境系统熵变与环境演化2.1 喀斯特山区熵流系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退化的极端形式是石漠化,理论上就是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退化,喀斯特石漠化生态重建,即环境耗散结构的重构.太阳能是自然界最大的负熵源,它需要通过系统内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引入这一负熵流,因此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决定一个区域系统负熵流的大小,决定该区域环境耗散结构的层次.但是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并不完全决定于其天然太阳能量的多少,如沙漠区的阳光充足,但缺水,无法形成高效的植被系统,它的生态结构有序性很低.除自然因素外,社会人文因素也是影响区域植被有序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沙漠地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培养超旱生植物,也可通过资金的投入引水或发展滴灌节水技术,形成产出率较高的沙漠绿洲植被系统.同样喀斯特石漠化区也可以通过社会人文因素的调控,恢复具有高生态产出率的植被系统.因此所有能促进区域内植被系统有序结构形成和质量提高的因素、手段都是属于负熵流范畴,自然要素包括良好的光、水、土条件,社会人文要素包括资金投入、科技水平与教育水平提高、合理耕作方式等[7].相反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如乱砍滥伐、毁林毁草、陡坡开垦、超载放牧、滥用农药、不科学施肥等,人口过多、人口素质低下等均是向生态系统中输入正熵流,其作用是促使山区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图 区域系统熵流图F y f y 45贵 州 科 学 26卷 1ig .1Entr op l ow in a re gi ona l s s t em2.2 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以我国西南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山区为例,其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景观是西南喀斯特山区的最高级环境耗散结构,但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生态景观,即不同层次的环境耗散结构.大化瑶族自治县(下简称大化县)是广西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化县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作者通过T M 遥感图像利用NDV I 植被指数进行植被覆盖分析,并进行实地验证,大化县不同层次环境耗散结构的喀斯特生态景观特征如下(表1):表1 大化县喀斯特景观结构特征Ta b.1 C ha rac te ri s ti c of ka rs t l a nd sc ap e struc ture o f D ahua Coun t y景观等级覆被类型植被覆盖率无石漠化常绿阔叶林、灌木林>70%轻石漠化次生阔叶林、灌木林40%~60%中度石漠化次生灌丛林20%~40%强度石漠化次生稀灌丛、稀草坡<20%顶级石漠化<10% 只要人类过度干扰喀斯特环境,必将导致系统的正熵增大,导致喀斯特环境耗散结构退化,其趋势都是植被逆向演替,高大的乔木逐渐被小灌木或草丛取代,最终导致石漠化.对于石漠化地区,只要采取了适当的措施,石漠化景观也可以顺向演化,恢复原有的良好功能的生态景观.如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是一个典型的峰丛石山区,天然林已于1958年至1963年基本被砍光,石漠化相当严重,1964年开始封山育林,20世纪80年代在专家的指导下,弄拉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峰丛洼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在洼地底部耕地种植旱作粮食作物,平缓的山坡重点发展优质果树和经济林;比较陡的山坡主要发展金银花等藤本植物,陡峻山峰地段则长期封山育林,经过长期坚持和精心的护理,这些山峰重新形成了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茂密次森林,植被覆盖率已达70%以上[11].因此对于石漠化地区,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增加系统的负熵流,才能促使喀斯特山区景观顺向演替,恢复高效有序的生态景观结构(如图2).图2 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模型(西南地区)F i g.2 Ev o luti o n mo de l of e nvi ro n m e nta l dis si p a ti ve struc ture o f a ka rst m oun ta i n a re a3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重建策略3.1.1 构建全面开放的喀斯特山区社会人文系统,以人文生态促进自然生态的改善从起因上看,喀斯特石漠化是在潜在的自然因素基础上,由人类活动所致,建议加强石漠化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驱动机制研究,特别是人类活动驱动力的研究[11].当前喀斯特生态重建的策略可以总结为两大方面:一是调控人口数量,二是调控人的活动方式.措施和方法可以归结如下3大类:(1)人口策略:一是计划生育,二是移民;(2)生态策略: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立体生态农业;(3)技术策略:主要指喀斯特环境适生植被的筛选等当前人们多是把喀斯特环境问题局限在山区本身的封闭区域来研究解决,没有从更广、更开放的视野来研究它,从耗散结构原理来说,这很难有成效,必须构建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喀斯特山区系统55 3期 吴良林,等: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喀斯特山地系统的开放性由自然系统开放性和社会人文开放性两部分构成,很明显,其自然系统开放性是充分的.喀斯特山区由于地形的天然屏障,使得山区的经济、社会、人文等与外界发达地区相对隔绝,另外山区的人们形成的旧观念,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封闭性,促使喀斯特山区在地理空间上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孤岛”.现选取大化县铁路密度等能体现区域对外文化与经济开放的5个指标,与全国对比(表2):表2 大化县主要对外开发与交流指标对比Ta b .2 M a i n i nde xe s com pa riso n o f ope ning up t o the ou tside wo rl d fo r da hua Coun ty铁路密度(k m /k m 2)公路密度(k m /k m 2)高速公路密度(k m /k m 2)电话普及率(部/百人)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总工业总产值比例(%)大化县00.2009.3部/百人0全国0.00780.170.003650部/百人31.4%大化县/全国01.1700.190 (数据整理自《2005广西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从表中看出,大化县除了公路密度略大于全国平均值外,其他指标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大化县铁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和外资企业产值比例指标处于零状态,可见喀斯特山区的“社会孤岛”特征非常明显.喀斯特山区“社会孤岛”的负作用很显著.首先,封闭的喀斯特山区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科学素质的缺乏.第二,观念的落后,造成计划生育政策难以实行,造成山区人口剧增,直接造成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第三,人们科学素质的缺乏,使人们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知识和技术,造成国家许多生态保护政策难以实施.其结果必然是产生的社会人文系统正熵过大,导致整个区域系统的无序度增加,生态恶化.山区社会人文系统开放性的意义深远,通过开放交流,人们落后思想就会改变,计划生育政策可以顺利实施,山区人口压力就会减轻,同时人们通过对外界发达地区的了解,自发劳务输出和移民,也会减少山区人口的压力,并带回资金及先进的观念和技术,更加促进山区发展.教育和信息交流是改变人们观念和提高科学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就目前资金有限的条件,应优先构建山区与外界交流沟通的网络,硬件方面重点构建交通网络,软件方面重点构建信息传输网络,这是打破山区“社会孤岛”最经济和有效手段,应加快实施山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优先投资教育、优先发展电力线上网、电话线上网等项目,优先引入信息熵流.3.1.2 实施系统化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措施历史上石漠化治理有不少方法,但系统性不够,因此效果不显著.早期的输血型方法:直接给农民发救济金或救济粮.后来是造血型方法:进行科技扶贫,开发扶贫.也采用了直接针对石漠化治理措施,如封山育林、异地移民、田头水柜工程等,这些措施对石漠化治理起到一定作用,但要达到最优效果,还是要采取系统和均衡的措施.如封山育林对治理石漠化最直接有效,但在没有解决人们生活用柴和粮食的情况下,强制封山则不会成功,另外人们的教育水平很低,对保护环境重要性无法理解,则封山育林不会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很难长期持续.又比如石漠化区的异地移民,不少移民又迁回原来艰苦的地方.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移民习惯了山上生活,对平地的生活反而不适应,与当地人习俗的冲突等.二是对现代事物的反抗,如对现代劳动技术不适应.三是割断了移民原有的社会关系,出现因情感上的回迁.可见仅从经济优越角度并不能解决移民问题,还要涉及移民的传统意识、技术水平、情感意识等方面的改造.目前比较成功的治理措施要数国家面向山区全民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沼气工程,使得石漠化治理从局部到全部成为可能,另外国家实施的电视村村通工程,使广大的山区居民从知识、观念和技术上等方面广泛受益,山区居民的素质有较大提高,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山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变成一种自觉的维护意识,从耗散结构原理来说,就是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达到了地理空间的和人文要素提高的均权化,效果较好.3.1.3 应加大国家对喀斯特山区的扶持力度,并保持扶持措施的持续性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单靠系统内低功能的反作用刺激迫使系统结构的变革,自发形成有序结构恢复生态,需要相当长时间目前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村沼气工程治理石漠化,实施“以林换粮,以气代柴”,同步解决山区人民的粮食和燃料基本民生问题,由于国家补助的粮食达65贵 州 科 学 26卷 .到一个限度(阈值),如广西目前实行补偿标准是每造林0.067h m 2(一亩)补偿150kg 粮食,这一补偿标准基本相当于农民种粮所得,农民愿意放弃与林抢地,与山抢林,为山区林业发展、植被恢复腾出了空间,农民植树造林达到一种自发状态,石漠化治理效果较好.今后国家要考虑的是补偿标准应随生活水平变化相应提高,防止农民中断造林返农,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是漫长的,一旦中断则前功尽弃.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加大国家介入的力度,并保持政策的长期持续性.4 结语喀斯特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自然界能量,自身演化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结构,我国历史时期西南喀斯特山区的喀斯特森林景观,封山育林的效果都是很好的证明.但一旦有人类进入喀斯特环境,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具有多重性,对喀斯特环境的影响将变得复杂.长期以来,由于喀斯特山区地形的天然屏障和少数民族的封闭性的双重作用,造成喀斯特山区的社会人文封闭性,人类活动产生的系统正熵流过大,促使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的退化.因此当前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生态重建,不应只把精力放在直接的治理措施上,还要考虑其外围软环境条件的支持,以调控社会人文领域为核心,促使该领域有充分的开放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喀斯特山区社会人文系统负熵增加,促使石漠化生态景观顺向演替,以形成喀斯特山区高质量耗散结构的生态系统.参考文献[1] 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 卢耀如.岩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吴彤.耗散结构理论的自组织方法论研究[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15(6):19-24[4] 张殿发,欧阳自远,王世杰.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77-81[5] 赵东,林昌虎,何腾兵.人类活动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影响以及对策[J ].贵州科学,2006,24(4):49-53[6] 李阳兵,谭秋,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基木构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27-34[7] 李鹤鸣,沈方龙.耗散结构理论与三峡库区移民.经济地理[J ].经济地理,1995,15(4):91-96[8] 杨秀虹等.耗散结构理论在环境承受阈限研究中的应用初探[J ].环境科学学报,2000,20(6):785-789[9]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 李阳兵,王世杰,谭秋等.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 ].地球与环境,2006,34(3):9-14[11] 蒋忠诚.广西弄拉峰丛石山生态重建经验及生态农业结构优化[J ].广西科学,2001,8(4):308-312[12] LuisW.R ivera and T .M itche ll Aide.Fore st recove ry i n the karst region of Puert o R ico [J ].Fore st Ecol ogy and Manag em ent,1998,108(2):63-75[13] G AN Zijun,Y AN Y oufang,Q I Yi quan .Entro py budget of the ea rt h [J ].At mos phe re and Ocean System Progress in Natura l s c i 2ence,2004,14(12):1088-109475 3期 吴良林,等:喀斯特山区环境耗散结构演化与生态重建策略探讨。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喀斯特地貌是中国西部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类型,其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石灰岩地表,被誉为“石漠化”的代表。
由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加剧,植被枯死,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给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
为了保护和恢复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引导植被恢复,合理利用水资源。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是当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降低水土流失,减轻土地退化的程度,维护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水资源,能够提高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当地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希望为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土地退化严重,植被稀少,水资源短缺,造成了生态系统崩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土地质量,恢复植被,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率。
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对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以提高地表覆被和水土保持效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并最终实现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
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现有的治理方法和技术,探讨其应用效果和局限性,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升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意识,实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地貌是岩溶地貌的一种,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
由于岩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环境条件,喀斯特地貌容易发生石漠化现象,给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治理喀斯特石漠化,保护水土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一、植被恢复和重建植被是土壤水分的最大保持者,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植被破坏。
要治理喀斯特石漠化,就要从植被恢复和重建入手。
要进行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逐渐恢复喀斯特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要对植被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引种和培育,形成良好的植被覆盖保护带。
要进行合理的植栽密度和配置,提高植被的整体覆盖率和连续性。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重建,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有效地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
二、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在治理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需要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以实现水土保持的目的。
坝堰是为了拦截和蓄存降水,减缓水流速度,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利用山间河谷、沟壑、低洼地等地形条件,设置坝堰,形成小型的水库,以蓄存雨水和引导水流,为植被生长和土壤水分提供充足的水源。
要合理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引导和排除地表和地下的多余水分,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盐碱化的发生。
通过构筑坝堰和排水系统,可以改善土壤的水分条件,减少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程度。
三、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在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治理中,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来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
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农田,选用适宜的耕作方式和耕作措施,避免耕地的过度使用和土壤侵蚀。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采用梯田、梯台、梯栽等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可以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林木经济,通过种植树木和果树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通过合理利用农田和林地,可以增加土地的保持力和生产力,有效地治理喀斯特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区发生的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岩溶构造起伏起伏的地表地貌。
喀斯特地貌区域常常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进行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地貌区域因地下水位深,地表地貌变化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易引发石漠化。
石漠化是指土地表层土壤因长期水蚀风蚀而逐渐剥蚀,使地表变得光秃、贫瘠、无法种植作物的一种地貌类型。
为了防止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做好植被恢复和保护工作。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规模种植草本植物和乔木,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地表水的冲刷,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防止土壤被风吹雨淋冲刷。
植被还可以净化大气,改善气候,提高地表水源,并且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进行人工造林和天然恢复相结合的措施。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是不可或缺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
人工造林和天然植被恢复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然后,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由于地下水位深,缺乏地表水资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合理开发水资源,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湿度,减少土壤的侵蚀,保护土地资源。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石漠化地区的水文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还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武隆喀斯特的应对措施
武隆喀斯特的应对措施介绍武隆喀斯特是中国重庆市的一个著名喀斯特地貌景区,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如溶洞、地下河等。
然而,由于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武隆喀斯特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管理好武隆喀斯特,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介绍武隆喀斯特的应对措施,包括环境管理、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环境管理措施1.生态修复:武隆喀斯特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和水质治理等。
通过植被恢复,加强植物覆盖,防止土石流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同时,对地下水进行治理,保持地下水的清洁和稳定。
2.垃圾处理:武隆喀斯特实行了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制度。
在景区设置了垃圾分类站点,并提供指导和宣传,引导游客正确处理垃圾。
此外,还采用了垃圾焚烧和填埋等处理方式,保持景区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3.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性,武隆喀斯特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限制游客的活动区域,设置保护区和禁止开发区等。
通过限制游客的活动范围,减少对地貌的破坏,并加强巡逻和监管,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旅游管理措施1.限流措施:为了保护武隆喀斯特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景区实施了限流措施。
在旅游旺季,采取限制游客流量的措施,并实行预约制度,以控制游客的数量和游览时间。
2.标识和指引:景区设置了丰富的标识和指引,为游客提供详细的游览线路和注意事项。
同时,还配备了专业导游和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专业的讲解和帮助。
3.旅游扶贫:武隆喀斯特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
通过发展旅游业,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社区参与1.培训和教育:为了提升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旅游素质,景区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通过举办环境保护讲座和旅游知识讲座等,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素养。
2.就业机会:景区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如导游、服务员等。
通过就业,提高社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2 0 1 4年第 1 1 期( 总第 4 2 4期 )
・ 2 7 ・
我 国西 南 喀斯 特 地 区石 漠 化 的成 因及 治 理 对 策
李 应
( 贵 州省 现 代 农 业发 展 研 究 所 , 贵阳 5 5 0 0 0 0 )
喀 斯特 环境 是一 种脆 弱 性很 强 的生态 环 境 , 喀斯 特地 区石 漠化 已成 为全 球性 的生态 问题 之一 , 我 国西南
景观 。
石 漠化 程度 分级 是个 相对 概念 , 要 与非 石漠 化进行 比较 , 确定 石漠 化 的零级 和顶级 状态 , 采用 等 比内插法 进 行分级 。零级石 漠化是指 在具有石 漠化 发 育条 件 的喀斯 特地 区 , 生 态结 构 完整 、 功能 健全 , 即未 出现 生 态 系 统 退化 的征兆 , 基岩 全部被植 被覆盖 , 土地 生产 力很 高 , 如 荔波 茂 兰喀斯 特 原始 森林 区可作 为贵 州省 喀斯 特零 级 石漠化 的样本 区 。顶级石 漠化是 指喀斯 特 地 区生态 系统 完全 退 化 , 生态 结 构破 坏 、 功 能完 全 丧失 , 基 岩 全 部 裸露, 无植被 和土被 , 土地生产力 完 全丧失 。参 照 国际惯 例和 国 内沙漠 化 的研究 成 果 , 结 合对 石 漠化 长期 野外
喀斯 特地 区土 少石 多 , 土层 浅薄 、 干燥 , 许 多植 物都难 以生长 , 石 山植 物生 长慢 , 开荒 、 放牧、 打柴、 开 山取
石 等 生产 活动 , 致使 石 山植被 遭受 严重 破 坏 , 岩 石裸 露 , 土壤 被严 重侵 蚀 , 土层 浅薄 、 干燥 , 保水 、 保 肥性 能差 , 水 土 流失 加剧 , 农业 产 量低 而不稳 , 自然灾 害频 繁 导致 喀斯 特石 漠化 的产 生 。 陡坡耕 种 是喀 斯特 石漠 化 的一个 重要 原 因 。陡坡 开荒种 地 , 给农 民带 来 的粮食 及收 入有 限 , 但严 重破 坏 原 生植 被 , 引起 土地 退 化 , 产 生石 漠化 。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摘要】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威胁生态环境的问题,对水土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本文从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治理现状、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以及土地利用管理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采取合理的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有效途径。
土地利用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推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关键词】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土地利用管理、治理措施、成因、现状、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喀斯特地形地貌上发生的石漠化现象,主要因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进而加速地表的裸露和岩石风化,形成石漠化土地。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喀斯特石漠化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农业生产、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西部地区面临的严峻问题。
据统计,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中有70%以上的土地受到石漠化影响。
这些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有效治理和防止喀斯特石漠化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开展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势在必行。
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土地利用管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我们深入研究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所在。
1.2 问题意义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影响水土资源的环境问题,其治理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喀斯特地貌区域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与治理策略在美丽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由非沙质土壤转变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本文将从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治理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和土壤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多样,但总体上以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为主,降水稀少,水分供给不足,导致植被生长十分困难。
地形多变,地势起伏,存在大量裸露的岩石和土壤,水分易于流失,使得土地容易遭受水土流失的破坏,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人为因素是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过度放牧都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和采矿活动对土地造成了破坏,导致大片土壤暴露在外,水分流失加剧。
过度放牧使植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加速了土地沙漠化进程。
此外,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使用也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水资源是喀斯特地区至关重要的资源,然而,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已造成水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针对土地荒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治理策略。
首先是恢复和保护植被。
植被是土地固结和持水的重要因素,是保护土地不受侵蚀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土地的温度,改善土壤质地,减缓土壤侵蚀速度。
同时,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避免它们过度破坏植被,从而维护土地生态平衡。
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水是喀斯特地区的宝贵资源,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利用。
通过推行节水型农业,减少灌溉用水量,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完善水资源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制定应对策略,避免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加强水资源保护,严禁乱采滥挖,避免破坏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加大水生态环境的恢复力度。
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对策作者:袁大海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08期摘要总结了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地貌类型和生态环境特点,分析该脆弱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针对该地区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提出生态重建与发展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对策;重庆云阳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78-02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总面积约344.3万km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km2。
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西南等8个省区,连片岩溶面积达54万km2。
重庆市云阳县也是三峡库区岩溶面积比较多的县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岩溶面积710.74 km2,占土地面积的18.3%。
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对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生态退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重建和发展经济的对策。
1云阳县地理自然概况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8°24′32″~109°14′51″,北纬30°35′06″~31°26′30″。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8 km,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
长江两岸为丘陵,海拔200~1 000 m,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 000~1 500 m,最高海拔1 809 m。
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系砂岩与黏土岩构成,出露地层是蓬来镇组(J3P)、遂宁组(J2Sn)、沙溪庙组(J2S)、自流井组(J1—2Y),三迭系须家河组(T3XY)和二迭系巴东组(T2P)、嘉陵江组(T2J)、大冶组(Jd)。
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其次是山地黄壤和准黄壤。
全县有5个土类,9个亚类,22个土属,108个土种。
县境内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方法喀斯特石漠化是指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喀斯特地区的植被退化,土地干旱,石化严重,环境恶劣,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
这种地貌环境不仅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民的生存环境,而且还会导致土地退化,流域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严重问题的产生。
为了治理喀斯特石漠化,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方法。
一、植物恢复措施植被是维护土壤稳定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防护林和植被带可以防止风蚀、水蚀和土壤侵蚀,恢复土壤和水土资源。
1. 林带防护在重点的山坡上和风口处种树,可以抵抗风吹和侵蚀。
通过合理的造林和栽培组合,增加林地的面积和植被覆盖率。
同时,还可以阻止降雨水的流失,增加陆地水资源,改善水土水散。
2. 草畜配套改造草地是喀斯特环境中重要的水土保持植被之一,其种植的草种是在该区域适应的物种。
草畜配套进行土地的多元利用,种植适宜的草类,使土壤更加稳定,避免种植过度,形成草地退化现象。
二、土地水资源调节措施土地水资源调节还是防止土地流失与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增加土地的覆盖,调整土地的结构和改善岩体中孔隙和通透性,从而改善土地的水文状况。
1. 改善土壤质量增加中小生物的数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地表水含水层的储存能力。
例如,加入堆肥等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气、水、温性质,促进植物生长,并提高土地的质量。
2. 生态工程防护这里的生态工程主要是指开展林带、植草、林下作物等防治措施,提高水土资源的保持能力。
防护生态工程分为多个层级,分别可以防止风蚀、水蚀和土壤侵蚀,使环境全面改善。
三、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利用和管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土地也是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类活动过度会导致土地失去生产能力,加重喀斯特石漠化的程度。
1. 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农业、林业、牧业、果园、渔业等地种植间非农业项目整合到一起,使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
2. 改变农业种植制度喀斯特石漠化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非常贫瘠的,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改进耕作方式,实现生态农业和多年生植物的融合,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不仅改善了土地环境和水资源环境,还实现了土地可持续利用。
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对策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8期我国是世界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国家,总面积约344.3万km 2,其中裸露型面积为90.7万km 2。
岩溶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西南等8个省区,连片岩溶面积达54万km 2。
重庆市云阳县也是三峡库区岩溶面积比较多的县之一,第二次土壤普查表明,全县岩溶面积710.74km 2,占土地面积的18.3%。
为了改变喀斯特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通过调查,对云阳县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生态退化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生态重建和发展经济的对策。
1云阳县地理自然概况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08°24′32″~109°14′51″,北纬30°35′06″~31°26′30″。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8km ,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属川东平行岭谷区东端,北部属大巴山南坡。
长江两岸为丘陵,海拔200~1000m ,再往南或往北为低山,海拔1000~1500m ,最高海拔1809m 。
丘陵区主要由侏罗系砂岩与黏土岩构成,出露地层是蓬来镇组(J 3P )、遂宁组(J 2Sn )、沙溪庙组(J 2S )、自流井组(J 1—2Y ),三迭系须家河组(T 3XY )和二迭系巴东组(T 2P )、嘉陵江组(T 2J )、大冶组(Jd )。
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其次是山地黄壤和准黄壤。
全县有5个土类,9个亚类,22个土属,108个土种。
县境内山峦重叠,岭谷相间,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坡陡土薄,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全县属亚热带山地立体气候,年均温18.7℃,无霜期304d ,≥10℃积温5994℃,年降水1145mm ,多集中在盛夏,伏旱特别严重,旱涝灾害常造成农业欠收。
2云阳县喀斯特地貌类型及分布全县喀斯特地貌主要有4种类型:峰丛洼地类型、背斜低山类型、岩溶中山类型、岩溶丘陵类型,其中岩溶中山类型分布在800~1000m 以上地段,主要在县境北端的大巴山南麓,即农坝、沙市、鱼泉、上坝等乡镇,以及县境南部岐耀山北麓的耀灵、云峰、蔈草、清水等12个乡镇。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1.引言1.1 概述喀斯特地区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它以石灰岩为主要构成,形成了独特的地下溶洞和地表塌陷特征。
喀斯特森林是指分布在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频发,喀斯特森林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退化喀斯特森林的评价是了解其退化程度和恢复需要的重要环节。
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植被结构和物种组成、土壤质量、水文循环等因素。
通过全面、系统地评价,可以为后续的恢复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喀斯特森林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功能重建。
恢复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植被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水文循环,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恢复。
常用的恢复技术包括植物引种、土壤改良、水资源调控等。
退化喀斯特森林的修复是指对已经破坏的喀斯特森林进行修补和改善。
修复技术的主要任务是修复土壤侵蚀,填补地表塌陷,修复植被损失等。
通常采用的修复技术包括土地复垦、植被恢复和塌陷治理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的评价和恢复修复技术,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的综合分析,为喀斯特森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在结论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要性进行展望,重申文章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共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分别是退化喀斯特森林的评价、恢复技术以及修复技术。
具体内容如下:2.1 退化喀斯特森林的评价:本节将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其生态环境状况、植被结构、动植物群落特征等方面。
通过对退化原因、程度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后续的恢复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 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技术:本节将介绍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技术,包括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恢复两种方式。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
浅谈喀斯特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喀斯特地貌石漠化是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之一。
石漠化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可以说,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也迫在眉睫。
生态治理就是一种主要方式。
就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及其治理现状作了浅谈,并提出来一些相应措施。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治理1关于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及其成因中国西部的四大生态环境脆弱带包括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黄土、荒漠、冻土等,这四大脆弱带是限制我国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石漠化,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沙砾堆积,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
它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岩溶地区生态恶化的顶极形态。
石漠化的成因很多,主要原因是石山岩溶地区恶劣条件,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人类活动又超出了允许的范围所导致的。
可以说,石漠化现象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现象,综合来看,石漠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地理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是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我国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的意义我国石漠化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在湘西、鄂西、粤北、川南、重庆也有分布。
近年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愈演愈烈。
石漠化的大面积存在,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喀斯特发育典型地区因遭受干早、洪涝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一百多亿元。
例如喀斯特发育典型的贵州地区由于地处两江(长江、珠江)源头的分水岭地带,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好石漠化问题,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不仅关系到贵州石漠化地区的自身发展,而且关系到两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与发展。
第二,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
喀斯特地貌下受损河岸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探究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形,其特点是岩溶地貌、地下水系发育、溶洞、天坑等地质地貌现象。
在喀斯特地貌地区,河岸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技术进行恢复。
一、受损状况分析喀斯特地貌下的河岸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侵蚀严重: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土壤较为薄弱,容易受到水流侵蚀,导致土壤流失严重,河岸土壤贫瘠。
2. 水体污染严重:由于河岸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水体中悬浮物质增加,水质恶化,造成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
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许多植物及动物丧失栖息地,生态平衡失调。
二、修复技术探究1. 土壤保护和恢复针对土壤侵蚀严重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修复:(1)水土保持工程:在河岸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设置护坡、梯田等措施,减缓水流速度,降低水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
(2)引入适宜的植被:选择适合喀斯特地貌环境的植被,进行植被恢复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稳定土壤。
(3)施肥和改良土壤:针对河岸土壤贫瘠的问题,可以进行合理的施肥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 水体净化和保护(1)生物修复技术:引入适合喀斯特地貌环境的水生植物,进行植物修复,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体。
(2)人工湿地建设:在河岸地区建设人工湿地,利用湿地植被过滤水质,净化水体,改善生态环境。
(3)加强水域保护:加强对河岸水域的管理和保护,禁止乱倒污染物质,减少人为因素对水体的污染。
3. 生物多样性恢复(1)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受损的河岸地区进行生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
(2)引入保护物种:引入受威胁的植物和动物物种,进行人工繁育和保护,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树种繁育和种植:针对河岸地区的植被稀缺问题,可以进行树种繁育和种植工程,逐步恢复植被的多样性。
三、成效评估修复技术的实施需要进行定期的成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修复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及重构对策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质变化导致的碳酸盐岩溶解和风化形成的特殊地貌,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然而,在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喀斯特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这是因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灵敏性和脆弱性,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喀斯特生态退化的成因以及重构对策。
喀斯特生态退化成因
1. 土地开垦和过度的人类活动
在喀斯特地区开发农田和牧场必然涉及拓宽道路、泥石流治理等活动,这些行为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实践证明,过度的人类活动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侵蚀,从而破坏植被覆盖和水文循环系统,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速度。
2.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
喀斯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形结构容易受到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影响,而这些灾害则往往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
3. 建筑、采矿和开发
喀斯特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采矿资源,拥有高价值的建筑材料等。
但是,在这些采掘和开发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森林砍
伐,岩石露天,矿渣排放等恶劣现象,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
4. 模式陈旧的经济发展
过去长期从事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和管理,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得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喀斯特生态重构对策
1. 推广生态旅游
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在喀斯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提供一个合理的折中方案。
建设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设施,推出多样性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游客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生态文化内涵。
2. 森林植被的重建
增加林地面积,恢复沙地地貌森林,采用效果良好的护林措施来抵制森林砍伐和牧场扩张的影响。
在林地边缘建立使用的温室,使用绿色期刊试验,种植珍稀物种并使用可持续的方法让当地居民从森林中获益。
3. 空气和水质污染控制
针对当地存在的空气和水质污染问题,应该在楼宇和林地边缘设置高效的污染物过滤设施,并开展污染物监测和治理。
这些措施可以保护当地水资源和安全,保持清洁的空气环境。
4. 促进新型农业
从事新型生态农业来促进喀斯特生态环境的重构,该种方法可以有效增加农民福利,减少当地的员工和居民耕作的需求量,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模型,并对当地农业进行学科研究助力。
5. 水资源的管理
实行水资源管理,准确测算各类水资源总量和重点水资源储量。
建立分级管理体系,确定保护区和水源地名单,并落实考核和问责制度。
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规监管,特别是对违规的排放废水、破坏河流、湖泊等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
结语
总的来说,喀斯特生态退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喀斯特生态重构对策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保护当地环境,重构生态系统,确保当地可持续发展,并为下一代创造一项独特的资源。
努力让生态环境在未来得以完整保持,是每一个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