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的是人的平衡和调和,旨在实现人的完美发展和心灵的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中庸的理念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将从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中庸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与“和谐”。
中庸主张在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之间寻求平衡和调和,既不偏向于过度的极端,也不偏向于过度的消极。
中庸倡导的是一种适度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外的和谐。
在中庸的理念中,人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庸的核心思想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中庸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平衡和调和,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态的稳定,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中庸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和谐与平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中庸的理念可以促进人们的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着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的问题。
而中庸的理念强调平衡和调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人成长和完美发展。
三、中庸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中庸的理念在心理健康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可以通过中庸的理念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其次,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运用中庸的理念来帮助人们寻找平衡和调和,建立健康的心理模式,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最后,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中,可以通过中庸的理念来引导人们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
中庸之道与心理健康
中庸之道与心理健康任杰(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20225)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庸》一文所提到的观念对于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影响。
从《中庸》中中对规律的理解和对具体为人处事的行为探讨行为健康以及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庸》里提出的管理情绪的原则讨论了情趣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探讨了《中庸》思想在生活中的一些体现,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指导。
关键词:中庸,行为健康,心理健康1 引言《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就像是中国人的《圣经》,它也是很多中国人的信仰与寄托。
我认为在《中庸》这部书中,很多理论与观点都对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指导与帮助,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乃至整体的健康有很深刻的意义。
那么健康究竟是什么呢?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肌肉发达、体态健美、活力充沛作为健康的标准。
在传统的健康观里,“体格强健,没有疾病”——也就是没有躯体疾病即为健康。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健康定义为“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这种对于健康的理解在人群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这种对于健康的定义中很明显的忽略掉了人类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也日益突出。
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界有很多流派和他们的很多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庸》的观念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
2 行为健康与《中庸》2.1遵循规律《中庸》第一句说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赋予人的品质就是人的本性,遵循着本性,顺应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是教。
遵循规律其实就是《中庸》的基本原则,所以生命都有其规律,社会有社会的规律,自然有自然地规律。
按时吃饭,营养搭配是规律,合理睡眠是规律,坚持锻炼是规律,拒绝不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遵循规律,其实只要是遵循真正的规律本身就是非常健康的,或者说是利于人类生活发展的。
虽然看起来我们很难真正掌握规律,即便掌握也不能坚持下去,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道不远人”,并且将这种精神坚持下去,必将能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研究作者:马建新王改红崔家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23期马建新1,王改红2,崔家新3(1.淮海工学院商学院;2.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3.淮海工学院研究生处,江苏连云港 222005)摘要:“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很高的运用价值,它的“不偏不倚”思想主张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适中,从而使人的心理保持平衡.它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内在心理素质和外在心理素质,内外心理要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才能使人拥有平衡心理和良好的人格.要发展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应该培养他们“仁爱”的品质,要发展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应该加强“礼”的教育.高校要充分利用“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价值,并且建立一套有效的教育体系,以保障其价值的实现.关键词:中庸之道;心理教育;大学生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4)12-0088-03“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帮助了无数中华儿女成仁成才,它也是每个中国人维护心身健康,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一个有效方法.它主张人们遇事的时候不走极端,要采用最适合、最好的方法,要掌握事物的最好状态,尽量做到恰到好处,用现在的话可以理解为“得体”、“适度”.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究“中庸之道”的运用价值,发挥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必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1 “中庸之道”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价值儒家“中庸之道”的心理教育价值就是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中庸的心理健康,用现代心理学观点看,就是指人的知、情、意协调和人格的稳定性.用中庸思想处理心理问题,可以理解为使人的内心世界没有过与不及,不存在“偏”,不存在“倚”.人的心理发展,如情绪和情感,常常是处于两种极端情况的中间状态,比如乐与悲、张与弛等等.如果远离居中状态,过分偏向一极,就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表现出行为和心理的异常.除了情绪情感平衡,中庸思想还强调人格的稳定.《论语》中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与他稳定的人格特点、不偏不倚和恰到好处的处事方式有很大关系.当今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会遇到许多问题,面对人生挫折,适保持适度的痛苦是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过于痛苦就会丧失斗志;适度的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及就是自卑,过了就是自负.“中庸之道”还指导我们要维护心理平衡,重在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庸思想认为人的心理素质分为内在心理素质和外在心理素质.提高内在心理素质的方法是“修道”.“道”其实就是标准,是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源于人本性的“仁”,也是孟子主张的“良知良能”.所以,在儒家圣贤看来,只要按照人的本性,率性从事,这就符合“道”的要求.提高人的外在心理素质的方法是讲“礼”,“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2].“礼”是外在的,“仁”是内在的,行为的“礼”是内心“仁”的外在表现,而内心的“仁”则是行为“礼”的基础和前提,“礼”和“仁”应该和谐统一.大学生要从完善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入手,并使内外两个方面协调发展,努力使之达到和谐协调,以实现中庸的“致中和”.这样,大学生就会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平衡的心理.2 加强中庸思想中“仁”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高校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宽容、乐观、诚信等一系列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同儒家重视“仁爱”思想的教育是一致的;高校要重视“仁爱”思想的教育,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现在,大学校园经常发生心理问题的极端事件,个别学生处理问题和矛盾草率、简单,漠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凶杀、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分析产生这些恶性事件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地与学生缺乏自尊自爱等自身原因有直接关系.如果一个人有自爱之心,他将会带着仁爱之心去爱别人、爱整个社会,他就一定会想办法用仁爱之心去维护这个社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减少矛盾和问题的产生.相反,他就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存在,甚至敌视他人,仇视社会,从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和后果.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仁爱”心理品质呢?中庸思想认为要培养“仁爱”品质,具体说要做到“恭而不悔,宽而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P222.2.1 “恭则不悔”.意思是人要虚心礼让,不能盛气凌人,学会谦虚礼让的人不会受人轻视;谦恭的人能赢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谦恭的人能够知道改过从善,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但如何做到谦恭呢?它要求人要做到表里如一,不但态度上表现谦恭,内心更要牢固树立谦恭的思想.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不要因为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更不要轻视看起来不如自己的人.然而,我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心中只有自我的存在.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另一方面却常常忽视应该先尊重别人和理解别人.有的学生学习和生活上很少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情感上沟通更少,同学之间关系淡漠、缺乏人情味,相互不关心,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最终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2 “宽而得众”.意思是人要宽宏大量,待人处事厚道,不刻薄,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论什么样的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能与人融洽相处.宽厚之人能兼容万事万物,可以赢得众人之心,他一定也会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当代大学生个体比较独立,也更有个性,有的同学常因小事而发生摩擦,不知礼让,结果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压抑烦躁、情绪沮丧.轻者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率下降等社会功能受损状况,重者会采用伤人或自伤的极端方式处理问题.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宽厚待人的品格,扬人之善,崇人之德,师人之长,对人不求全责备,特别是要能接纳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努力使学生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儒家所说的“恭”实质是诚敬,决不是丧失原则的卑躬屈漆,“宽”也不是一味地迁就,无原则地谦让实质是一种人格上缺陷,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中庸强调的是有“道”的标准和有原则的居中.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也说明,中庸绝不是主张无原则、没有标准的两面派,而是一种能坚持原则、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那种怕得罪人、左右逢源的“老好人”,表面忠厚实在,实质上动机险恶,这种人孔子称之为“德之贼也”,他的行为与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对立的.然而,生活中许多人把“德之贼”就认为就是中庸之道而流传于世,这就极大地误解了中庸之道的本意.从本意上讲,中庸思想所要培养的君子是具有高尚的节操、平和的心态以及独立健康的人格.2.3 “信则人任”.也就是诚实、守信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信”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诚实不欺的,既不欺人,也不自欺.“信”的要求是对待自己要真真切切地去恶扬善,加强修养;对待别人,要开诚布公,以诚相待.信是从事道德修养的前提和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大学生只有诚信待人,诚信处事,才可能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赢得周围人的信任.否则,就会失去众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2.4 “敏则有功”.“敏”是着眼于对知识的追求和为社会的贡献,着眼于人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然而,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少数大学生名利心较重,急功近利的思想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指南,让名利束缚敏捷聪明的头脑,或患得患失,或畏畏缩缩,最终导致他们缺少应有的精神追求,终难成大事,更谈不上自我价值的实现.2.5 “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善待别人,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对别人施以恩惠,将会得到更多的回报.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尽量给予别人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当同学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尽可能给予他们坚持的力量,不断地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的品格.当前,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有助人为乐的思想,但也有少部分人只顾自己私利,不顾集体和他人利益,表现的很自私.这样的学生最终也只能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地孤立,结果影响自己的发展.3 加强中庸思想中“礼”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外在心理素质“中庸之道”主张的“无过不及”不是无原则的“折中”,它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特定社会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标准和规范就是“礼”.孔子在他的书中就明确地把“中”的标准规范定为“礼”;他把“礼”作为判断人世间善恶美丑的标准,他还极力想通过“礼”的教化,帮助弟子们的言行都归于“中”.孔子还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4]P109“恭”“慎”“勇”“直”都是属于德行,但都必须要以礼节之,以符合中庸之道.在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上,孔子认为他的弟子德行水平有的“不及”,有的“过”,也有的“偏”.对于这样的情况,他主张用“中道”来加以纠正,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3]P166这里狂指狂妄,狂妄之人言过其行,流于冒进;狷即拘谨,拘谨之人不敢有为,易于退缩;“中行”就是指按照中庸思想去行事.孔子认为只有中行之道,才是君子行事的最高标准,君子的言行举止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不走极端.恰到好处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行为中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做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模范.中庸之道还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4]P30,经过这样磨练的君子,其人格就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这也就是说,文质合为一体,不轻浮也不粗野;儒家非常赞赏这种文质兼备、适度合中的君子风范.从实质上看,这也就是“中庸之道”在心理和人格上的具体表现.儒家对“礼”的强调并不是把“礼”视为一成不变的、僵死的、不能逾越的固定模式.一个人的行为只要符合“仁”的精神,对“礼”是允许有一定偏差的,即所谓“乘权持中”,在“仁”的精神的指引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礼”的禁锢.持“中庸之道”应根据环境变化而变,随不同的时间、地点与条件适时而进,随机以应变.中庸之道这些要求和规范,实际上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适应能力,能较好适应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我们主张大学生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要遵守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当代社会要求,当学生的行为偏离社会规范时,就应该不断加以修正,以使之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达到儒家所说的无过无不及”的状态.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当代大学生守则其实就是一种推陈出新的“礼”,我们要用这些“礼”去教育大学生,使这些“礼”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我们相信,通过长期的努力,最终一定实现大学生行为的自律,进而提高大学生外在行为和心理的适应能力.4 建立有效教育机制,保障“中庸之道”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价值实现儒家“中庸之道”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着很高的运用价值,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保障其价值实现.4.1 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建立“传统文化-心理教育”联合教育体系.我国目前的心理教育体系大多模仿西方国家的“医学模式”,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运用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如儒家中庸思想在普及大学生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建立健全的人格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且这种效果是长期的.高校领导要大力倡导,并坚持在全校建立一套由校长直接领导,各级分工协作的有效机制,以保障心理教育的效果.学校可以建立“校长-心理教育中心-学生处-教务处-院系-学生组织”联合教育体系.心理教育中心成立专门的“发展心理部”,学生处成立“人文教育中心”,教务处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和国学教育课程,各院系安排专职的“文化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各级学生组织中成立专门的文化心理组织如“心理协会”、“国学社”“‘中庸’研究会”等.各级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学校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落到实处.这样的联合体系一定能使我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起到良好作用.4.2 建立一支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和熟练掌握心理学教育方法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心理教育是无稽之谈.然而,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丢弃了许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存在诸多问题,更谈不上在教育中运用.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特别是从事一线学生教育管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保证教育效果.4.3 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体系和方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设立专门研究课题,定期开展传统文化和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发挥中庸思想和其他传统文化思想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为长期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效果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76.〔2〕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43.〔3〕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9.〔4〕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孟子,等.四书五经·论语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培养健康
心理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例如,儒家思想强
调仁爱与和谐,教导人们崇尚道德、尊重他人。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个
体的社会责任感,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而道家思想则重视
安定自心、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这些传统文化
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缓解压力、舒
缓情绪。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心身的平衡。
中医学以阴阳平衡、
五行调和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整人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平衡来达到
健康状态。
而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也注重练习内功,培养身
心的协调和柔韧性。
这些传统文化中注重平衡的思想与实践,对心理
健康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审美与情感的表达。
传统绘画、音乐、诗词等艺术形式,既承载了丰富的审美价值,又可以成为人们表
达情感、释放压力的媒介。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更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
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
养内在修养、保持身心平衡、追求审美与情感表达,从而实现心理健
康的目标。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发展,将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
中庸的心理学思考
中庸的心理学思考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内心平衡和中庸之道的追求。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庸进行了思考。
一、中庸与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庸的思想在情绪管理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中庸强调的是内心的平衡和和谐,而情绪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平衡。
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在情绪的波动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情绪所左右。
这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和认识自己的情绪,以及了解情绪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只有在了解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管理和调节情绪,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
二、中庸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
而中庸的思想在自我认知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庸告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不能过于自负,也不能过于自卑。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同时,中庸还强调了自我调适的重要性,即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境中,我们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这种自我调适的能力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体现,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三、中庸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中庸的思想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庸告诉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平衡和和谐,既不能过于亲近,也不能过于疏远。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干涉和侵犯他人的私人空间。
同时,中庸还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互惠互利,即在与他人交往中,我们应该积极地给予和接受,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四、中庸与心流体验心流体验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在专注于某项活动时,完全投入其中,忘记时间和自我的一种状态。
而中庸的思想在心流体验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启示。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积淀下来的经验智慧的总结,而心理健康则是一个人心灵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古老智慧蕴含着心灵疗愈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帮助人们了解如何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来实现心灵的疗愈。
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理念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原理,这些原理来源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人性、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探索。
这些智慧思想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1 中庸之道与心理平衡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强调人们应当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这一思想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压力,容易陷入情绪波动的困扰。
而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快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之间,保持平衡和稳定的态度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关键。
1.2 仁爱与人际关系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关爱。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当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爱与尊重时,会获得正向的情感支持,从而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
仁爱的传统智慧提醒着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良和宽容为准则,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1.3 文化传承与意义寻求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短暂的满足感,但这种追求很难带来长久的心灵满足。
而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告诉我们,人的心灵需要更深层次的满足,需要通过意义和价值的寻求来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传统文化的心灵疗愈方法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古老智慧的心灵疗愈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和行为,从而实现心理健康的提升。
2.1 冥想与自我反思冥想是一种通过专注和深入思考来达到内心平静的方法,它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认为,要实行“仁、义、礼、智”,以“无欲”、“无望”为理想,以“持之以恒”为准则,能使人不因欲望和期望而生出失落和焦虑情绪,达到心理调节平衡,保持健康心理。
《论语》中“子曰:臧文仲,其恕乎!”,可见孔子重视待人恭敬,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也是提倡心理健康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提倡心理宽容。
“大夫弟子言,必须以柔顺待人”,明确了对待他人应以柔顺的态度,这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另外,“劝学”的思想也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大夫仁寿曾经说过:“劝学而不倦,仁义之心则得。
”劝学能够帮助我们不断锻炼、提高自己,为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持久的改善。
中庸之道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中庸之道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学生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和成长挑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挑战,不断成长和发展,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之一,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为学生找到平衡与进取的道路,并引领他们积极面对挑战。
一、中庸之道的概述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中"和"恒"的原则。
中即平衡,恒即持之以恒。
儒家追求的是个体与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平衡,以及其对自身的修养和持续进取的坚持。
二、中庸之道对学生积极面对挑战的启示1. 平衡发展:中庸之道提倡追求平衡发展。
学生应该努力兼顾学习、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社交关系等各个方面。
通过寻找适当的平衡点,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2. 树立正确的目标:中庸之道强调在追求目标时要做到尽力而为而非操之过急。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目标,避免盲目追求短期成就而放弃了长期发展。
他们应该懂得,面对压力和挑战并不意味着立即获得成功,只有坚持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成就。
3. 掌握学习方法:中庸之道主张追求恒常之道,即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学习方法。
学生应该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通过持续改进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更有效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4. 培养健康的心态: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的心态。
面对挑战,学生需要保持乐观、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不把挫折和失败视为终点,而是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历练和成长的机会。
通过培养积极心态,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结语:中庸之道通过平衡发展、树立正确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健康心态等方面的启示,引领学生积极面对挑战。
学生应通过持续努力和不断进取,不仅取得学业上的成功,还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者和家长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中庸之道的价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价值体系,以应对挑战并追寻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体现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散见于各种文献,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的主要来源。
从这三家的思想体系人手,分析它们形成、发展的脉络,才能对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1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心理健康有三大标准:较强的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以及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现状的能力。
也可表述为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关系的和谐,这与儒家文化中三大和谐的理想追求一致。
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儒家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
(1)“中庸之道”——保持心理平衡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儒家文化中的心理平衡思想可追溯到“中庸之道”。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具体到心理平衡则是:使内心世界阴阳两极不至于有所“偏倚”,或“过”或“不及”,随时控制调节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使其居于适中状态。
“中庸”用现代人的思维也可理解为“适度”。
它对于调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规范道德行为,求得人生成功起着很大作用。
同时,防止“偏倚”,保持“适度”。
适度的自信是走向成功之必需,适度的痛苦是进步的源泉。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中庸”日益显露出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
(2)“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首要条件。
孔子说;“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诚意、正心、修身”即道德修养。
保持心理平衡,塑造健康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正确对待欲望。
医学:中庸与心理健康
目录
CONTENTS
•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 中庸在医学中的应用 • 现代医学对中庸与心理健康的理解 •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实际应用 • 结论
01
CHAPTER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中庸的定义
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追求平衡、和谐、适中的生活态 度和行为方式。它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面对生活压力和挑 战时,应该保持冷静、理性和平和的心态。
现代医学对中庸与心理健康的结合
1 2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中庸思想所强调的平衡和谐与心理健康的概念相 呼应,两者在维护个体和群体健康方面具有共同 目标。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庸与心理健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庸思想在非西方文化中的 心理健康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3
医学领域的实践
现代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将中庸思想融入治疗过程, 如中医的平衡疗法和心理咨询中的平衡理念,以 实现身心并治的效果。
中庸在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对心理健康的看法
01
中医认为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密 切相关,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平 和对于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具有重 要作用。
02
中医强调“心身合一”,认为心理 状态与生理状态相互影响,治疗时 应兼顾身心两个方面。
中药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机、脏腑功能等,达到舒缓情 绪、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效果。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庸思想认为,心理健康是实现平衡、和谐、适中的生活态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等途径,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 挑战和压力。
中庸思想强调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和自我超越,这些都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心理韧 性和适应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庸与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
中庸与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导言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庸强调的是“中道而庸”,即追求平衡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庸与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分析中庸对于改善现代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中庸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启示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的是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和谐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各种困扰,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避免极端的情绪和行为,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谐。
这种平衡和谐不仅包括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内心的调适和平衡。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中正”,即不偏不倚,避免极端情绪的波动。
现代人常常受到各种压力的困扰,容易陷入情绪的波动和极端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的变化所左右,从而提高心理的抗压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其次,中庸思想注重的是“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常常给人们带来困扰和痛苦。
中庸思想强调的是要以和为贵,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人们才能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从而提高心理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最后,中庸思想还强调的是“克己复礼”。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个人主义的倾向,人们往往过分追求自我满足,忽视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克制自我欲望,注重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这种克己复礼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心理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中庸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中庸思想对于改善现代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焦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工作压力、学业压力等各种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避免情绪的波动,从而减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培养
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培养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观念,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它与心理健康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中庸的内涵与特点中庸,即“不偏不倚,处事中庸”。
它强调的是在一切事物中保持平衡和稳定,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情绪和行为。
中庸的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即在和谐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中庸思想的特点包括:兼容并包、平衡稳定、和谐共存等。
二、中庸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 平衡与稳定中庸思想强调平衡与稳定,这对于心理健康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扰,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从而避免情绪的波动和过度的压力。
只有在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2. 和谐共存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即在和谐中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这种观念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冲突和矛盾,容易产生紧张和矛盾的情绪。
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以和谐为基础,尊重他人的差异和个性,与他人和睦相处。
只有在和谐共存的环境中,人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从而增强心理健康的能力。
3. 兼容并包中庸思想强调兼容并包,即包容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这对于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和决策,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
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要接纳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偏不倚地看待问题,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和压力。
只有在兼容并包的态度下,人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三、中庸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中庸思想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情绪的波动和过度的压力。
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一种心理健康的追求方式,它主张在各个方面寻求平衡和调和。
它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要求在情感、心志、行为等多个层面都达到一种适度的平衡状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
首先,中庸之道强调情感的平衡。
情感的平衡意味着不过分追求快乐、满足,也不过分沉浸在悲伤、愤怒中。
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应尽量保持心情稳定,并积极面对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相契合,即认为情绪的调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中庸之道注重心志的平衡。
心志的平衡包括对自我期望的适度调整和追求合理目标。
人在实现个人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与他人的合作和沟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懂得取舍,不要一味追逐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和社会的价值。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目标设定以及社会交往等理论相吻合。
再次,中庸之道强调行为的平衡。
行为的平衡指的是不偏激、不过分,而是在言行中秉持适度的原则。
人在处理问题时,应尽量避免极端的言辞和行为,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有效沟通来解决问题。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决策制定、解决问题和沟通技巧等理论相契合。
此外,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还与幸福感的研究相关。
幸福感是指人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体验。
中庸之道提出了一种追求适度平衡的生活方式,它认为将情感、心志和行为等方面保持在适度平衡的状态,能够更好地促进幸福感的提升。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幸福心理学理论相吻合,为人们追求幸福感提供了一种具体的指导方向。
此外,中庸之道在心理学中的原理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应对压力、抗争、困境和挫折的方式。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例如学业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冲突等等。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
这一原理与心理学中的应对方式、压力管理和心理韧性等理论相契合。
培养学生的中庸心态
培养学生的中庸心态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竞争激烈的环境,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都给学生带来了许多挑战。
因此,培养学生的中庸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中庸心态是指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达到适度、平衡和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庸心态。
一、传统文化对中庸心态的培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是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适度,并追求平衡和和谐。
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中庸心态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讲解儒家经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对经典中的中庸思想的学习和感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内涵,从而形成中庸心态。
二、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庸心态还需要在心理教育上付出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引导。
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挑战和压力,并保持平衡的心态。
三、平衡的学习与生活在培养学生中庸心态的过程中,平衡的学习与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相互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平衡的环境。
学校可以提供合理的课业安排,避免过多的作业和考试压力;家庭则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爱好,并给予适当的休息和放松时间。
只有在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形成中庸心态。
四、培养学生的适度自信适度的自信是中庸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促使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学生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适度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傲慢自大。
同时,学校还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醒他们要不断努力提高,并认识到成功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适度自信能够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
五、合理引导社交关系社交关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中庸心态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关于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说法
以下关于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说法道文化与健康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它包含了道德、文化、哲学和医药等多方面的内容,这种联系是由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所塑造的。
与现代医学不同,道医学更加强调自我调理和养生,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下面是道文化与健康关系的具体说明。
一、道文化对健康的正面影响1. “中庸之道”对健康教育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即“恬淡寡欲,寂寞无求”。
这种思想转化为健康教育中的理念,就是要人们放下心理的贪欲,拒绝过度消费,减少精神和身体疲劳,注重休息和自我调节,这样才能增强身体健康。
2. “阴阳五行”对健康的调理:道家医学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
它具有很强的理论逻辑和科学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这种理论强调养生调养须以阴阳平衡,五行均衡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体健康与自我修行的目的。
3. “止于至善”对生活心态的影响:道家思想认为,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是“止于至善”。
这种理念告诉人们要用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做到心静神安,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的目的。
二、道文化对健康的具体作用1. 餐饮文化的作用:中国的饮食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而道家思想在饮食上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
道家饮食注重选择合适的食材,精细制作,少炸、少烤、少煮,既保留了食材的味道,又减少了不必要的能量摄入,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 香文化的作用:道家文化注重香道,认为香能够促进人的健康和心灵的愉悦。
这种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香能让人心情愉悦,消除压力,促进身体健康;香还能抑制细菌,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们的健康。
3. 动功文化的作用: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尤其注重身心的调和和保养。
动功也是一种重要的道家养生方法,它通过身体的放松和锻炼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道文化在现代健康中的应用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道文化也在不断地和现代健康相结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应用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远。
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共9页word资料
中庸实践思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借鉴“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且被视为“至德”。
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并渐成体系。
“中庸”,始见于《论语》,可溯源于殷周时期“尚中”思想[1]。
“中庸”思想博大精深,任何诠释角度均可自成体系。
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看,“中庸”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论和方法论[2]。
若视“中庸”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则“中庸”是一种内在的人格要求[3]。
近年来,随着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中庸”的研究逐渐从哲学理论分析层面拓展到可操作性的实证研究层面[4],并延伸到心理与行为学研究领域,成为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切入点。
本文将中庸定义在思维层次,而非道德的层次,旨在从中庸实践思维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中庸实践思维本质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作为个体处理信息和感知周围世界的一种思维习惯或理解和解释现象及问题的架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元认知”模式[5]。
《中庸》作为一套“元认知”的“实践思维体系”,通过对人、事、物的感知以及“中”的认知,最终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简言之,中庸实践思维的本质是基于“中和”原则,借助“诚”之动力,通过“执其两端”的方法,将天所赋予的“人性”之德如“知、仁、勇”等尽量发挥,帮助道德实践主体到达“成己、成物”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致中和”境界。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中庸的原则――中和。
“中”,是指公平中正、恰当适度,不走极端;“和”,则是指保持整体的和谐。
“中和”二字包含着实践的大本以及实践的追求方向,因而是发扬本性,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中庸》中提到,实践“中庸”必须以“中和”为原则,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遵循中庸,能坚守“中和”之道,时时保持“和”及“中立”的态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中立而不倚”、“不变”。
“中庸”以“中和”的道德实践原则来实现道德的理想境界,先自觉“性”之“中”的状态,而后将此“中”的状态在具体生活中发挥到“中节”的“中和”。
百日学习计划中庸之道总结
百日学习计划中庸之道总结一、节制之道中庸之道强调节制,不偏不倚地行事。
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以此为指导,不要过于急躁,也不要过于懒散。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不要让自己过于紧张,也不要让自己过于放松,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克己之道中庸之道提倡克己,不任性放纵。
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克制自己的浮躁情绪和懈怠心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不要让懒惰、消极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克己以待,才能真正取得学习的成果。
三、中庸之道求诚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追求诚实。
诚实是一种品格,它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到言行一致,不要偷懒,不要懈怠,不要为了应付而应付,要诚实地对待学习,只有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四、诚实守信中庸之道追求诚信,百日学习计划也是一样,我们要做到守信,当初定下的学习目标,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半途而废,坚持到底,做到守信,才能赢得成功。
五、中庸之道谨慎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谨慎。
要审时度势,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过于贪婪,要谨慎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保持健康的学习节奏,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要保持冷静,谨慎地选择,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
六、中庸之道择善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择善。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品质,选择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内容,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不仅注重学习的数量,更要注重学习的质量,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七、中庸之道守静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守静。
要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干扰和诱惑,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八、中庸之道修身在百日学习计划中,我们也要注重修身。
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不断完善自己的自我,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学习的要求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和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中庸之道回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中庸之道作为儒家修行思想,在当代以其适度、整体、权变以及和谐四大原则从认知、情绪、意志、个性以及行为五个方面来诠释健康心理,从个体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修道”,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致中和”,从而促进个体的形成健康心理,培养更加完善的人格。
关键词:中庸之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被喻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变得不再平静,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伤人或者自伤事件让我们逐渐关注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成为思考的焦点,那么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界定以及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社会探讨的热点话题。
笔者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庸之道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1 中庸之道 1.1 中庸的含义
“中庸”一词是最早是由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提出。
孔子把中庸作为德性要求,反对在行为上走极端,主张“中行”。
通常认为孔子的“中庸”,主要有“过犹不及”、“执两用中”、“经权损益”以及“和而不同”之意,即“适度”、“整体”、“权变”和“和谐”四个方面,其中“过犹不及”的适度是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论核心。
1.2 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之道所从尚的“道”是“中和之道”。
《中庸》认为“中”乃是天下之大本,“和”乃是天下之达道。
倘若人们遵循此“道”,就能够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游刃有余,比如知道什么事该做以及做到什么程度,什么人该交以及所交的深
浅。
如果实现了“中和”的最高境界,那么万物就能生长顺畅,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拥有平和而快乐的心境。
中庸之道所修的“道”是“君子之道”。
孔子认为有修养的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情要去做:“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以及“所求乎朋友,先施之”而中庸之道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教育、修养、完善,从而达到具有善、仁、诚、道、德、圣的完善人格。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体上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少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这主要是出现在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中,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的学习内容、作息时间、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导致出现学习焦虑、缺乏目标而自我迷失以及出现人际交往障碍而出现自我封闭或自我膨胀问题;第二是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想或者开始谈恋爱,但由于大学生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处理与异性的关系时存在问题,因此出现一些极端心理而导致犯罪或自杀事件;第三是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与就业压力,这主要出现在毕业生中。
随着今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呈现大步上升趋势,并且如今不再是国家包分配而是大家自主择业和买卖市场双向选择的现状。
因此这样的情况带给大学生的压力之大,同时在这里面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也就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3 中庸之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 “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
在《礼记·中庸》中孔子主张“极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可概括为“执两用中”的一个整体原则,即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时看到事物整体性,从整体把握。
整体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大学生自我身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性。
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不仅要使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以及自我价值,更要使其清楚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契合点,以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与方向以及融入新的环境,增强适应能力;其次由于整体性的存在,因此情绪的产生与自身身心状况以及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大学生应该学会找到情绪的触发源,学会运用情绪abc理论对事件进行重新认识,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拥有健康积极的情绪;任何事都具有整体连贯性,这就说明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与调节,做到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
2.2“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
《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这段对话中就包含着“无过无不及”的适度原则。
说明做事做人心中要有度,做到适可而止。
因此大学生在对自己以及世界的认识上应避免出现非好即坏的极端现象,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把握一个度;在中庸思想中,孔子主张以“中和”为准来调节人们的情绪的。
所以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的表达进行适度的调节,比如倾述、适度发泄以及转移注意力和自我暗示等等,切忌不能太过于压抑或者大喜大悲,应使自己拥有一个平和稳定的心境。
其次在行为上也要做到适度,把握一个尺度,既做到所谓的“点到为止”。
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本我、自我以及超我三者之间能量分配要适度,最终目的是使自我的力量变得
更强大,从而发挥其在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作用,发展健全的人格。
2.3“经权损益”的权变原则《论语·礼仁》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做事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要学会因时变化、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应做好调整与发展的工作。
因此当大学生感到自我不适应时,应该做好调整工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知要得到好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同化、顺应以及平衡。
因此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困惑或者遇到问题时,个体应试着去融入周围的环境,将周围的环境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如果某些部分与自己的认知不相符,这时个体就要学会去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所谓的自我说服。
最终实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就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而个体认知的健康发展也就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过程。
其次大学生对意志的控制也应如此,而意志的控制主要表现在激励与克制两个方面,当出现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行为和想法时,自己要学会激励自己;而当出现阻碍自己目标实现的行为或思想时,要学会克制自己。
同时,一个人的个性的发展也应如此,要结合自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要求来不断调节自己,使自我得到发展以及自己的个性更加完善,最终向自我实现前进。
同时,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对一个刺激的反应,而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经验,在这经验之中包含着社会的要求以及自我的需要,因此对于一个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同样的刺激,但是在不同的时空下却有不同的反应。
所以大学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做到张弛有度。
2.4“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
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孔子认为这种和谐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异中求和谐”和“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和谐主要是一种最终的状态,即实现知情意行以及个性的统一。
在处理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大学生具有的认知会支配他处理事情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中又会表现出他的情感、意志以及他的个性。
所以这几者具有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
因此,大学生应该从知情意行以及个性这五个方面从整体进行把握,根据自身的需要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要求进行适度的调整,最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
4 结语
笔者在论述中只是将大学生的心理分为知情意行以及个性这五个大的方面结合中庸之道中的四个原则进行健康教育,而在认知下面有分为感知觉、记忆、想象以及思维等;情绪下又分为一些情绪的体验以及情绪的状态;以及个性心理中又包含了个性心理特征中的能力、性格以及气质和个性心理倾向中的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等。
但是这些小的部分均应遵循整体性、适度性、权变性以及和谐性这四个原则。
同时,中庸之道不仅回归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诠释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无论是对环境的适应还是人际交往都能够从中得到启示。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当代应被赋予新的意义,而对于当代大学生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
浅谈中庸之道回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感悟教育的“中庸之道”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点击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