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合集下载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精选.)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精选.)
F20.4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具有明确的由早期进展到晚期阶段的精神分裂性疾病发展的慢性阶段,以长期、但并非是不可逆的“阴性”症状为特征。如精神运动迟滞、活动过少、情感迟钝、被动或缺乏始动性、语汇的数量和内容的贫乏、面部表情、目光接触、音调顿挫以及姿势等非言语性交流贫乏、生活自理及社交能力不佳。
慢性未分化型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性障碍的病程可能呈连续性,也可能呈伴有进行性或稳定性损害的发作。当存在广泛的抑郁或躁狂症状时,不应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非明确知道精神分裂性症状出现在情感障碍之前。当存在明确的脑疾病或处于药物中毒或阶段期时,也不应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在有癫痫或其他脑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类似障碍应分类与F06.2,而那些有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障碍应分类与F10-F19
疾病名称
诊断注释
疾病编码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具有神经病理和神经化学特征的病因不明的原发性退化性大脑疾病。本病通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并在几年的周期内缓慢而稳固地发展。
F00
早发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包括:早老性痴呆,阿尔茨海默型
阿尔茨海默病,2型
F00.0
晚发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在65岁以后起病。
F23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一种由情感关系密切的两人或多人共有的妄想障碍。其中仅有一人患有真正的精神病性障碍,其他人的妄想是因感应而产生的,当他们彼此被分开后,妄想常常随即消失。
双人精神病
F24
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
一种急性精神病性障碍,其精神病性症状相对相对稳定并且适于做出精神分裂的诊断,但持续时间少于一个月。不存在F23.0中所描述的多形性不稳定的特点。如果精神分裂性症状持久的话,则诊断应该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

精神病学-心境障碍
【排除标准】不能用其他疾病
来解释不自主抽动和发声。
治疗
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 硫必利 可乐定 抗抑郁药
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 碍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起病于儿
童时期的焦虑、恐惧、强迫、羞怯 等情绪异常,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 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 续性。 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 年和少年的情绪障碍与成年神经症 区分开来。
恐惧性焦虑障碍
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定恐惧情绪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
境产生过分恐惧的情绪,出现回避、 退缩行为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受损 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恐惧症状。
儿童社交恐惧症
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
虑情绪和回避行为,显著影响社交(包 括与同龄人)功能,导致交往受限。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儿童与其母亲或其他主要抚养
者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 也可表现为不愿离开家庭场所 或心爱的玩具。 常伴有抑郁、焦虑及各种体诉。 典型症状4-5岁出现,10岁以 后半数以上好转。
CCMD-3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3项:
(1)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
临床表现
攻击性行为:侵犯和攻击他人,可
表现为躯体攻击或言语攻击,如殴 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 动物、性攻击、抢劫等行为 对立违抗性行为 10岁以下儿童 共病
诊断
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 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
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 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 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 期的严重违拗。
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 F90 多动性障碍* F91 品行障碍* F92 品行与情绪混合性障碍* F9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F94 特发于童年与少年期的社会功能障碍* F95 抽动障碍* F98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它行为与情绪障碍F90 多动性障碍总论诊断要点F90.0 活动与注意失调F90.1 多动性品行障碍F90.8 其它主动性障碍F90.9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F90 多动性障碍总论诊断要点本组障碍的特征是:发病早;多动与行为调节不良伴随注意不集中和无法长时间埋头做事;这些行为特征长期存在,在各种场合都存在。

普遍认为体质异常在本障碍的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但迄今仍缺乏对本障碍特殊病因的认识。

近年来,人们提倡对这类综合征采用“注意缺陷障碍”这一诊断术语。

此处不用这一术语是因为它隐含着有关某些心理过程的知识,而实际上现在还缺乏这种知识。

它还暗示着将焦虑而过份专注的或“梦样”情感淡漠的儿童包容进来,而这些很可能属于不同性质的问题。

不过,从行为的角度看,注意不集中显然构成了这类多动性综合征的核心症状。

多动性障碍总是在发育早期起病(通常为五岁以前)。

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同时伴有、组织不好的、调节不良的和过度、的活动。

这些问题通常持续到学龄期,甚至延续到成年期,但许多患儿的活动和注意力会逐渐好转。

本类障碍可伴发几种其他异常。

多动儿童常常粗心大意并具有冲动性,易出事故,并因不动脑筋而违犯纪律(不是故意的)。

他们与成年人的关系常常是不受管教与约束,缺乏正常的谨慎和克制;常常得不到其他孩子的欢迎进而变得孤单。

常有认知损害,特殊的运动和语言发育延迟也不成比例地多见。

继发的并发症包括社交紊乱性行为和自我评价低下。

这样,多动症和其他破坏性行为模式如“未社会化的品行障碍”就有了相当程度的重叠。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
一种近期和远期的记忆收到显著的损害二能保持瞬时记忆的综合征,伴有学习新内容的能力下降及时间定向障碍。虚构可以是本病显著的特征,但知觉和其他认知功能,包括智能往往保持完整。预后取决于根本病变的病程。
不包括:遗忘症:NOS
F04
谵妄,非由酒精和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
一种非特异性病因的器质性大脑综合征,其特征为同时存在意识、注意、知觉、思维、记忆、精神运动行为、情绪和醒—睡周期的功能紊乱。持续时间不定而严重程度的范围可以从轻微到极重度。
F07
器质性人格障碍
一种以患者病前表现的习惯行为模式,包括情感、需要和冲动的表达,发生显著改变为特征的障碍。认知和思维功能的损害以及性行为的改变可能也是临床的一部分。
F07.0
脑炎后综合征
病毒或细菌脑炎恢复后残留的非特异性的和易变的行为改变。这种障碍和器质性人格障碍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是可逆的。
F07.1
脑震荡后综合征
一种在头部外伤后发生的综合征。
包括:脑挫伤后综合征(脑病)
脑外伤后综合征,非精神病性
F07.2
脑部疾病、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的其他器质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F07.8
脑部疾病、损害和功能障碍引起的未特指的器质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F07.9
未特指的器质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器质性NOS
症状性NOS
F09
使用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0
使用阿片样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1
使用大麻类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
F12
使用镇静剂或催眠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3
使用可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4
使用其他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

ICD-10精神科疾病诊断指导手册
F20.4
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具有明确的由早期进展到晚期阶段的精神分裂性疾病发展的慢性阶段,以长期、但并非是不可逆的“阴性”症状为特征。如精神运动迟滞、活动过少、情感迟钝、被动或缺乏始动性、语汇的数量和内容的贫乏、面部表情、目光接触、音调顿挫以及姿势等非言语性交流贫乏、生活自理及社交能力不佳。
慢性未分化型的精神分裂症
F09
使用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0
使用阿片样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1
使用大麻类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
F12
使用镇静剂或催眠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3
使用可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4
使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他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5
使用致幻剂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16
使用烟草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ICD-10第五章精神和行为障碍(F00-F99)
包括
心理发育障碍
不包括
症状、体征和临床试验异常所见,不可归类在他处者(R00-R99)
本章包括下列各节:
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
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性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F30-F39
潜隐性精神分裂性反应
精神分裂症:
边缘状态
潜伏性
潜隐性
前驱型
假性神经症
假性病态人格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不包括:阿斯伯格综合征
分裂样人格障碍
F21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
包括不可归类在器质性、精神分裂性或情感性障碍中的以长期存在持续性妄想为唯一或最突出临床特征的各种障碍。持续时间少于几个月的妄想性障碍应至少暂时分类于F23.-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

神经发育障碍概述最新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 ICD-11 和 DSM-5 均已取消了“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将这些儿童青少年特有的疾病分类全部纳入成人体系,按生命发展周期排序和分类。

这一变化强调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与成人精神障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可对成人精神健康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无论是 DSM-5 还是 ICD-11,按生命周期进行分类的精神疾病均从神经发育障碍开始。

在ICD-11 中,神经发育障碍是指在发育期出现的以行为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疾病,该类障碍在获得和执行特定的智力、运动或社交功能方面存在显著困难。

尽管在发育期出现的其他精神和行为障碍也会存在行为和认知缺陷(例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但是只有当其核心特征是神经发育的障碍才归于此分类中。

神经发育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并且在许多病例中其病因是未知的。

作为一组疾病,这些障碍通常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表14-1)。

在ICD-11中,神经发育障碍的首要变化是用智力发育障碍代替了精神发育迟滞。

同时,取消了广泛性发育障碍这一疾病分类。

ICD-10中,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yndrome)、雷特综合征(Rett syndrome)、童年瓦解性障碍、未特定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等。

但ICD-11中,这些疾病已不再被认为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类谱系障碍,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kinetic disorder,ADHD)作为神经发育障碍的重要疾病,在ICD-11中仍分为两个症状维度,即:注意障碍和多动/冲动,但是ICD-11突出强调了症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点,并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细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和混合型。

ICD-10中的“特定性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在ICD-11中修订为发育性言语或语言障碍,是ICD-11中神经发育障碍的一个重要类型。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第一节多动性障碍本组障碍在发育早期起病(通常为五岁以前),是学龄儿童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同时伴有组织不好、调节不良和过度的活动。

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大主征。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具有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症状发生在家庭、学校和诊室等多种场合。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个人和家庭情况采取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1. 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是ADH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制剂。

目前主张选用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长效制剂。

但一般不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应用指导:短效哌甲酯,从每次5毫克,每日1~2次开始(通常7:00AM左右和中午),最后一次给药不要晚于入睡前4小时;每周逐渐增加5至10毫克;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一般不超过40毫克;18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可用到60毫克/天。

控释剂专注达,一般从18毫克/日,每日一次开始,一周一次调整剂量,最大推荐量54毫克/日;在治疗早期可能出现副作用,通常都较轻微而且短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食欲降低、胃痛或头痛、入睡延迟、神经过敏或社交退缩。

2.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托莫西汀:用于治疗6岁以上患者。

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应用指导:对于体重小于70kg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每日初始计量为10mg,每日晨服。

服用至少3天后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每日总量25~40mg。

可每日早晨单次服用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二次服用。

每日最大剂量一般为1.2mg/kg或80mg,不应超过1.4mg/kg或100mg,应选其中一个较小的剂量。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治疗指导原则第一节多动性障碍本组障碍在发育早期起病(通常为五岁以前),是学龄儿童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倾向于经常变换活动内容,但任何一项活动都不能进行到底,同时伴有组织不好、调节不良和过度的活动。

其核心症状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大主征。

一、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表现为同时具有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症状发生在家庭、学校和诊室等多种场合。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个人和家庭情况采取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

1. 中枢兴奋剂。

哌甲酯:是ADHD的常用治疗药物,包括短效和长效制剂。

目前主张选用疗效好、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长效制剂。

但一般不建议6岁以下的儿童使用。

应用指导:短效哌甲酯,从每次5毫克,每日1~2次开始(通常7:00AM左右和中午),最后一次给药不要晚于入睡前4小时;每周逐渐增加5至10毫克;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一般不超过40毫克;18岁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可用到60毫克/天。

控释剂专注达,一般从18毫克/日,每日一次开始,一周一次调整剂量,最大推荐量54毫克/日;在治疗早期可能出现副作用,通常都较轻微而且短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食欲降低、胃痛或头痛、入睡延迟、神经过敏或社交退缩。

2. 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托莫西汀:用于治疗6岁以上患者。

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应用指导:对于体重小于70kg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每日初始计量为10mg,每日晨服。

服用至少3天后逐渐增加至目标剂量,每日总量25~40mg。

可每日早晨单次服用或早晨和傍晚平均分为二次服用。

每日最大剂量一般为1.2mg/kg或80mg,不应超过1.4mg/kg或100mg,应选其中一个较小的剂量。

ICD-10第5章:精神和行为障碍

ICD-10第5章:精神和行为障碍
编码应在诊断的基础上加以指定,即 使在医师的诊断与类目或亚目标题下的定义之间 出现冲突,也要以诊断为主。
.
规则二: 在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00-F09下有一注释,指示“需要时,使用附加编 码标明根本疾病”。本节中有部分类目明确指出 是星剑号编码,也就是说已经指明了病因,不需 要再指出病因,所以注释不是对这些明确的类目 而言,而是对没有给出病因编码的类目的指导。
例如:动脉硬化性痴呆,主要编码是 F01.9,这个编码强调的是精神障碍,如果要说明 病因是脑动脉硬化,还需要用 I67.2来补充说明。
.
三、有关分类的说明
1、F10-F19与F55
F10-F19是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该 物质有成瘾性。
查找相应疾病的编码时,主导词“依赖”
F55是非依赖性物质滥用。
.
例如:心因性呃逆编码是F45.3; 心因性哮喘可编码F54和J45.-;
.
9
3、精神病与器质性精神病的区别
精神病(或称做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病), 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 神经系统疾病。没有明确 的病理改变的精神障碍, 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器质性精神病由于脑部有明确的病理改变而引起的 精神障碍。是和精神病相对而言的。如癫痫性精神障 碍、脑外伤性精神障碍、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等。
查找相应疾病的编码时,主导词“滥用”
例如:
吗啡型药物瘾
F11.2
抗抑郁剂药物非瘾性滥用 F55
.
2、心因性功能性疾病或器质性损害编码规则
心因性疾病是指患者明显的生活事件或困难 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
F45.3-F45.8的心因性疾病都是功能性F54中的心因性 疾病则产生了器质性的损害,在编码 时用本章的编码强 调精神障碍,其他临床表现可作为附加编码。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之欧阳术创编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之欧阳术创编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

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

(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

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

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

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活动与注意失调多动性品行障碍其它多动性障碍多动性障碍,未特定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

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儿童情绪障碍的五个特点

儿童情绪障碍五个特点儿童情绪障碍主要是指在儿童发育过程当中一些情绪问题,是以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一组疾病。

这组疾病包括了很多种类,比如儿童分离性焦虑,儿童广泛性焦虑,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儿童癔症,儿童强迫症,以及适应障碍等等。

其中分离性焦虑、恐惧性焦虑和社交性焦虑是儿童特有。

在国际诊断标准当中,儿童情绪障碍被描述为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行为与情绪障碍。

以前把它叫做儿童神经症,但是由于儿童情绪分化不像成人那么明显,所以就把它改为儿童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率在国外列位儿童心理问题第二位,我们国家是第三位,排在前面是儿童行为问题和发育障碍。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生长发育当中个体,所以跟成年人不一样。

他们情绪发育和情绪障碍都有自身特点。

儿童情绪发育三个特点:1. 儿童情绪发育主要是取决于于遗传,也就是神经系统成熟程度和他所处环境,所谓环境最重要指是依恋关系质量,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取决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

2. 儿童情绪发育是一个不断分化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成长过程。

有些问题随着成长就消失了。

3. 儿童情绪发展受到认知和行为影响,任何影响到儿童认知和行为一些因素,就有可能对儿童情绪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情绪障碍五个特点:1. 临床表现比成人简单,往往以某一个症状比较突出,或者是以躯体症状为主。

2. 在学龄前儿童情绪障碍类型比较难以划分。

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临床分型才逐渐逐渐地跟成人相似。

3. 在学龄前期或儿童期,情绪障碍情况跟男女性别关系差别不大。

到了少年期以后,女孩子就开始增加了。

4. 儿童情绪障碍病程是暂时,很少持续到成人。

5. 儿童情绪障碍跟成人期神经症之间没有什么明显内在联系。

ICD对精神疾病的分类

ICD对精神疾病的分类

器质性精神障碍(F00-F09)1使用化学药物、物质或酒精引起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10-F19)1精神分裂症(F20-F29)0(F20.) 精神分裂症(F20.0) 偏狂型精神分裂症(F20.1)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F20.2)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F20.3) 混合型精神分裂症(F20.4)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F20.5) 残余型精神分裂症(F20.6)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F20.8) 其他精神分裂症(F20.9) 未特指的精神分裂症(F21.) 分裂型障碍(F22.) 持久的妄想性障碍(F23.) 急性复合精神病性障碍(F24.)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F25.) 分裂情感性障碍(F25.0) 狂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F25.1) 抑郁型分裂情感性障碍(F25.2) 混合型分裂情感性障碍(F25.8) 其他分裂情感性障碍(F25.9) 非特指的分裂情感性障碍(F28.) 其他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F29.) 未特指的非器质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F30-F39)(F30.) 狂躁(F31.)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F32.) 抑郁性障碍(F33.) 复发性抑郁障碍(F34.) 持续性心境情感障碍(F38.) 其他情感障碍(F39.) 未特指的情感障碍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以及躯体形式的障碍(F40-F49)(F40.) 恐惧性焦虑障碍(恐惧症)(F40.0) 广场恐怖症(F40.1) 社交恐惧症(F40.2) 特指的恐惧症(F40.8) 其他恐惧性焦虑障碍(F40.9) 非特指的恐惧症(F41.) 其他焦虑障碍(F42.) 强迫性障碍(F43.) 严重应激反应及适应障碍(F44.) 分离性障碍(F45.) 躯体形式障碍(F48.) 其他神经症性障碍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F50-F59)(F50.) 饮食障碍(F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2.) 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F53.) 与产褥期有关的精神和行为障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F54.) 与归类在他处的障碍或疾病有关的心理和行为因素(F55.) 非依赖性物质滥用(F59.) 未特指的与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有关的行为综合症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F60-F69)(F60.) 特异性人格障碍(F61.) 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F62.) 非由脑损害和疾病所致的持久性人格改变(F63.) 习惯和冲动障碍(F64.) 性身份障碍(F65.) 性偏好障碍(F66.) 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和行障碍(F68.) 成人人格和行为的其他障碍(F69.) 未特指的成人人格和行为障碍精神发育迟滞(F70-F79)(F70.)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F71.)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F72.)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3.)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8.) 其他精神发育迟滞(F79.) 未特指的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F80-F89)(F80.) 关于言语和语言的特殊性发育障碍(F81.) 特定性学习技能障碍(F82.) 特定性运动功能发育障碍(F83.) 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F84.) 广泛性发展障碍(F88.) 其他心理发育障碍(F89.) 未分类的心理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F90-F98)(F90.) 多动性障碍(F91.) 品行障碍(F92.) 品行及情绪混合性障碍(F9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4.) 特发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社会功能障碍(F95.) 抽动障碍(F98.) 通常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其他行为和情绪障碍(F99.) 未特指的精神障碍。

医学专题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医学专题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

(四)脑损伤
产前、围产期以及出生后各种原因所致的 轻微脑损伤,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可导 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并对脑电生 理发育成熟造成影响。
(五)心理社会因素
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家庭关系
父母亲患有精神病、酗酒和行为不端
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家庭气氛紧张、学习负 担过重、教室过于拥挤、父母或教师处理儿童 问题不当等,可引起“情绪性活动过度”和注 意不集中,这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有区别的。
终止与孩子的激烈冲突 训练结束后,确保家长不回到只惩罚孩子的老路上去
品行障碍 (conduct disorder,CD)
指在儿童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 反社会性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行为违 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 准则,影响儿童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 能,损害他人或公共利益。在青少年时期 出现违法犯罪称为青少年违法。
儿童抽动性障碍分: 一过性抽动 慢性抽动 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s综合征 )
(一)抽动症(TiC)
突然发生的迅速的常重复或交替出现的 仅限于一组肌群的不随意无目的的性的 运动。
病因
遗传因素 器质性因素 本症部分患儿曾有围生期损伤史 躯体因素
某部位的不适感而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或习惯性动 作而固定下来。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 5-HT功能亢进
神经递质的功能有一定的遗传性,同时又受 毒素、感染、缺氧、营养不良、紧张刺激 的影响,还与病儿的年龄和社会经验等有 关
(三)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额叶功能失调
注意不集中、冲动、情绪不稳 工作有头无尾和缺乏计划性
脑电图异常 阵发性或弥散性θ波活动增加 θ波活动增多在睡眠时出现较多(提示觉醒不足)
心理特征: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兴 奋和激动、常伴有夜惊、遗尿等症状。

精神病学考试--填空题

精神病学考试--填空题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的_病因_、_发病机制、_临床表现__、疾病的发展规律以及___治疗___和_预防_____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___情绪___、__认知____、___行为___等方面的改变,伴有_痛苦体验______和/或___功能损害____。

3.21世纪是“_脑__”的世纪,世界卫生组织也在积极倡导和推进全球性的“__脑10年____”研究计划,其中包括___精神病学_____与__神经病学______及___老年医学______。

4.J.Olds应用颅内___颅内自我刺激法_____,即植入一根与杠杆相连的细电线至鼠脑,发现_VTA_____与___NAs___是“犒赏中枢”。

5.医学心理学是以医学为对象形成的应用心理学分支,研究__心理因素_____在人体__健康_____和___疾病_____及其转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规律。

6.行为医学是一门将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___行为科学技术_____和___生物医学技术____整合起来,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的边缘学科。

7.神经递质在神经元的信号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脑内常见的神经递质可大致分为_小分子______和___大分子____两大类,神经递质与相应__受体____结合产生生物效应。

8.人格可以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总的__情绪_____和_____行为____,此特征相对稳定并可预测。

9.人格障碍是指性格自幼就明显___偏离正常______、__适应不良______,达到了害人害己的程度。

10.____生物学因素______和__心理社会因素_______在精神障碍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人类行为。

1.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有:CCMD、DSM,ICD 。

MD-3将精神疾病分成: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期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他精神障碍及心理卫生情况。

重点疾病防治知识

重点疾病防治知识

重点疾病防治知识艾滋病基本知识1、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

2、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3、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4、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5、正确使用避孕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6、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7、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8、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9、关心、帮助和不歧视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方面。

10、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一、面向所有人群的核心信息1.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2.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3.勤洗手、多通风、强身健体可以有效预防肺结核。

4.咳嗽喷嚏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

5.如果咳嗽、咯痰2周以上,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我国在结核病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对肺结核检查治疗的部分项目实行免费政策。

(各地在宣传中应明确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名称和具体免费项目)二、面向目标人群的核心信息(一)面向医务人员的核心信息。

1.对咳嗽、咯痰两周以上的患者要警惕肺结核。

2.发现疑似肺结核病例,依法报告、转诊。

3.要对疑似肺结核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二)面向肺结核患者的核心信息。

1.坚持完成全程规范治疗是治愈肺结核、避免形成耐药的关键。

2.避免肺结核传播是保护家人、关爱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三)面向密切接触者的核心信息。

1.要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坚持完成规范治疗。

2.如出现咳嗽、咯痰要及时就诊。

3.注意房间通风和个人防护。

(四)面向流动人口的核心信息。

1.肺结核诊治优惠政策不受户籍限制。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医疗机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医疗机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医疗机构精神障碍诊疗规范)第一节概述一、行为、情绪的基本概念(一)行为的基本概念行为是个体在由遗传决定的背景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经验的动作集合。

学习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经验,是个体所有生活经历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正、定义和改变的行为获得。

人们通过研究学习对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行为的即刻原因。

巴甫洛夫证明学习是条件反射或简单联系的结果;华生认为行为是自然的、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结果;桑代克效果律阐述了那些导致令人“满意”结果的反应会受到强化并可能重复,而导致“不满”结果的反应则相反;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包括该个体所有的言语、思维和行为,并断言任何行为都是可以预测和影响的。

(二)情绪的基本概念情绪是个体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者由于外界事件、想法或观念及生理变化引起的态度的变化。

儿童的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机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其他心理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功能。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的认知、表现和调节能力越来越丰富和完善。

儿童情绪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从进化意义上讲,情绪能够使儿童组织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具备更好的适应和生存功能。

②儿童的情绪和认知过程相互影响,不仅认知过程可以产生情绪反应,而且情绪也会影响认知过程。

这种认知和情绪的结合导致儿童的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也会促进儿童不断产生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动机。

③情绪可以引发、保持或减弱其他行为或心理过程。

二、儿童行为和情绪发展规律了解儿童行为和情绪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儿童的行为和情绪特点,矫正和调节他们的行为和情绪,识别正常或异常的行为情绪问题,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学龄期儿童行为发展规律学龄期儿童行为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也是体现个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学龄期儿童社会化行为发展的角度,把学龄期儿童行为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孤立期:一年级前半期,儿童互相不认识,交朋友还处在探索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病例
在童年和青少年发病的行为和情绪障碍中,常见的病例包括:
1.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表现为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
动和冲动行为,常在学龄前或学龄期出现。

2.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表现为社交互动和沟通困难、刻板
重复行为和兴趣有限,常在幼儿期或童年初期出现。

3.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阅读困难症)、写作障碍和计算能
力障碍(数学困难症)等,常在学龄期发现。

4. 抑郁障碍:表现为持续沮丧、兴趣丧失、自我评价下降等症状,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5.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社交焦虑障碍等,常表现为过度焦虑、恐惧和担忧,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6. 反社会行为障碍:表现为违反他人权益、冲突行为、激怒和攻击性行为,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7. 过动症和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冲动行为、情绪不稳定、暴躁和易激惹,常在青少年期出现。

这些行为和情绪障碍可能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早期识别和适当治疗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