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类型
山农成人教育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100——500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景观、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1、正确书写区位商公式,并利用区位商公式计算2010年海南入境过夜旅游中外国游客的区位商。(10分)
2、对得出区位商数值进行简要分析。(5分)
五、问答题
1、简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需求门槛与最大销售距离之间的关系。(10分)
2、城市面临的主要“城市问题”?(25分)
3、为什么说中心地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地理学的形成?
《城市地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
2、在我国按人口数量划分城市规模中,大城市城市常驻人口介于——万人之间。
3、两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这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
4、城乡差异可以体现在、、、
等方面。
5、空间扩散由三基本类型:、、。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
5、空间扩散由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
6、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互补性、中介性、可运输性。
7、50年代空间学派兴起以后,城市地理学其研究对象分: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
8、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9、列举三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外超特大型城市纽约 、 东京 、 墨西哥城。
10、周一星认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形成了两个都市连绵区,并认为辽中南、京津唐已有都市连绵区的雏形。
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1
城市化(⼀)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市化⼜称城镇化、都市化,是指⼈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是“城市化⽔平”,它⼀般⽤国家或⼀定地域内城市⼈⼝占总⼈⼝的⽐例来表⽰。
其实质是反映了⼈⼝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
(⼆)城市化的类型1.向⼼型城市化与离⼼型城市化如果从城市中⼼来考察城市发展过程,城市化有两⼤阶段:⼀是向城市中⼼集聚的向⼼型城市化(⼜称集中型城市化);⼆是从城市中⼼向外扩展或扩散的离⼼型城市化(⼜称分散型城市化)。
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主要是向⼼型的,城市发展的中后期主要是离⼼型的。
在城市离⼼发展过程中⼜有郊区化(⼜称郊外化)和逆城市化两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
郊区化是⼈⼝、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城市中⼼向郊区迁移的⼀种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是⼈⼝从⼤城市和主要的⼤都市区向⼩的都市区甚⾄⾮都市区迁移的⼀种分散化过程。
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业化社会到后⼯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以分为如下4个阶段:(1)“绝对集中”时期:(2)“相对集中”时期(3)“相对分散”时期(4)“绝对分散”时期中国的城市化就整个过程看,仍属于乡村⼈⼝和产业向各级中⼼城市集聚的向⼼型城市化阶段。
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2)乡村城市化推动了⼩城镇的发展,(3)城市集聚规模迅速扩⼤,为此,中国实⾏“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扩散⽅式的不同,城市化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扩散⼀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散⽅式称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散⽅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飞地型城市化⼀般在⼤城市的情况下才出现。
题⽬:在城市中,居住⽤地⼀般占城市建设总⽤地的( )。
城市化的类型
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和内在联系。
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
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的类型以及相关特征
职能型城市化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即城市关键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络旳 区域)来替 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旳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旳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
职能型城市化是老式旳城市化体现形式,指旳是当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旳 效用旳过程。这种城市化体现了地域进化旳潜在乎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发明密集旳市区 景观,因而又称间接城市化。间接城市化旳出现对城市地域旳划分和城市化水平旳衡量 有主要影响。图为珠三角中深圳市,它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演变为5个城市功能区。
四:主动型城市化和悲观型城市化
主动型城市化
• 主动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旳 城市化方式。普遍以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旳 城市化方式
• 如我国旳浙江省、江苏省等地经济发达,城市 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悲观型城市化
• 悲观型城市化是指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化 水平,从而在城市内造成了贫民窟、失业、犯罪、 饥饿、传染病等问题。
自下而上城市化
所谓自下而上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域经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旳非农业 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化,进而铜鼓欧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 住地旳空间转化。
如图中城市为郑州。
郑州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部平原旳中心地带,农业历史悠久发达。继而其良好 旳地理位置。经过数年旳发展成为整个中原地域产品交易旳是悲观型城市化旳经典 例子
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 上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伴随经济发展产生 旳劳动力需求而引起旳城市化,详细旳体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 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
如图中城市为广西北海。在广西规划中,将北海作为北部湾进出口旳 主要大型商贸城市,力求抗衡长三角和珠三角。所以由国家拨款大力发 展,继而聚居形成旳城市。
第三章 城市化
工业化城市 面积大,开放型,城市人口占 社会的大部分 等级、职业、宗教等方面的隔 阂相对较少,很少表面上流露,隔阂 主要来自种族歧视 街道畅通,交通运输条件好, 信息传播速度快 工业化社会中制造、金融、协调中心
功 能 社 会 结 构
政治首府,交易市场,宗教活动中心
僵化的阶级结构 不固定的阶级结构 上层社会由高级官吏、地主阶级、少 上层社会由商人、科学家组成 数商人组成 大批参加技术工作的中间阶层 少数的中间阶层和众多的低层群众 科学工作者和劳动者地位提高 对手工业劳动、商业轻视
工业扩张是带动外围市区发展的传统方式。
集中化阶段的一般模式表示为:
城市中心 中间市区 外围市区
表面上看,这是一种扩展,离心,其实这只是表 明城市景观、城市职能发展的方向。 判断是集中还是离散,是要看资源和能量的流动 方向。
2、分散化阶段:第二次城市转变
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高度的集中所造成的成本 (交通运输成本、精力的损耗)给城市带来了不可 避免的城市病,促成了分散城市化的形成。 分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为:
吴 莉 娅:《全球化视角下城市化动力机 制研究进展初探》,《苏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
1、工业化:城市化初期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林国蛟, 2004):
工业化推动城市扩大、新工业城市形成; 工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导致农业人口减 少和非农人口增加; 工业化使经济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工业化使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渗透和改变 农村。
经 财富来自土地,商业活动的地位 财富来工资、酬金和资,商 济 低下,市场范围小,日常存货量小,行会 业活动的地位较高,市场具有世界性 制 制度普遍,个体的生产经营,服务区域狭 范围,由大量整年度存货,有全国的 度 小,价格不一,不讲究时间效率,工作日 工会,生产经营专业化,服务区域广, 程不规则,缺乏标准化 价格固定,讲究时间效率,工作日程 规则,生产标准化 政 国王与大臣们的家族统治,政府 公民民主形式的政府 治 建立在传统观念和绝对权威的官僚制度上。 政府功能是:依靠警察、法院 结 社会管理公共事务,抽税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社会福利,合理 构 征税 宗 权力强大,统治其他组织,宗教权被上 权力薄弱,与其他组织分离,宗教为 教 层社会所垄断,为其阶级统治辩护,反映 中间阶层操纵,其神秘的色彩正在消 了阶级地位的悬殊。 失 教 育 与 传 播 教育为少数人服务,传播宗教观念,只重 教育为大众服务,主要进行技术教育, 口头宣传,不重保持文字记载,各阶层用 普及教育,重视文字传播,广泛保持 语不同,使全国语言不统一,文体为一种 文字记录,推行标准化语言,普遍使 时兴艺术,书籍是宗教艺术的表现物 用印刷体,文化传播大众化、通俗化
城市化的类型
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就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与内在联系。
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
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与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与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趣的就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就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与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与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与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瞧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城市地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城市地域通常认为,广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的城市地域是指市街地化的地域.城市地域以外的地域就是乡村地域。
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3、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核心区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4、世界六大都市带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5.英格兰大都市带;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
5、城市首位律一国最大城市人口和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即S=P1/P2P1――最大城市人口数P2――第二位城市人口数6、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 P2、P3、…、P11为城市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S表示11城市指数。
7、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为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8、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9、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比)。
10、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只能用与之有空间关系的其他地理区域来说明.地理位置是自然条件的基础,对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11、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12、郊区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第一种答案)郊区化是指城市人口就业岗位等从城市移出,分散到郊区的过程.它是城市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着城市由聚集式发展转变为扩散式发展.(第二种答案)13、再城市化通过城市中心区域的改造更新,实现城市产业化,人口发展和复兴的过程。
人文地理期末 复习题 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空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地表事物和现象的区域系统的科学。
2.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3.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4.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的讨论。
5.人地协调的原则: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
“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6.“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人,人类社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联系,影响,制约,渗透)7.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制糖,水产品加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且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装备工业,化学工业8.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广义的人口分布不单纯是人口数量的分布,还包括其他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的集聚与扩散状态。
狭义的人口分布是指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制约因素等。
9.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个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工业布局与城市布局的匹配关系
工业布局形态
工业点
城市布局形态
城镇
工业区
工业枢纽
中小城市
中心城市
工业地区
工业地带
产性服务不断提出新要求。
跨国公司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显著 特点。
(2)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提出更高的 要求。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未来城 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3、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 只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 动的地域集中。 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发 达 国 家 的 逆 城 市 化 现 象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乡村城镇化——我国的另一种情况
第二节 城市化的机制
一、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一)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第二前提——剩余农业劳动力
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经济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原动力就是资本的积 累和循环,整个城市化过程就是资本扩大再生产 过程在城市地域上的体现。 社会学人士认为,城市化的动力除经济原因外, 人类精神、个性解放、政治状态等非经济原因 也都是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地理学,在分析城市化动力时,首先注意 问题的空间性 ,从地域秩序入手分析 。
(2)城市的形态不断的扩大,城市的分布由相对的孤立转变 为联系紧密的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逐步扩大的过程
第一节 城市化定义
(三)弗里德曼的解释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n)将城 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
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 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是可 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名词解释汇总
一、城市与城市化1、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点。
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郊区: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赖的,尚未完全城市化的城市周边地区。
3、直接的城市化: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间接的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4、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非农业人口及各部门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现象,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称为离心型城市化或扩散型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是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为积极型城市化,不但包括非农活动的集中,还包括城市型景观的推进和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造成的。
要消除这种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城市化的类型以及相关特征 PPT
一. 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向心型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信息部门或知识机 构不断向城市中心聚集,就是向心型城市化类型,也称集中型城市化。这些部门或者需要与服 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宾 馆等)。它们的职能特点要求向城市中心聚焦。
• 南美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就是消极型城市化的典型 例子
五: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 上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所谓自上而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 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 业城市产生量个方面。
如图中城市为广西北海。在广西规划中,将北海作为北部湾进出口的 重要大型商贸城市,力求抗衡长三角和珠三角。所以由国家拨款大力发 展,继而聚居形成的城市。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向外延伸和拓展。
比如中国现在很多的地区,就像长沙,城市不断扩展,工业,政府机关,大学等等不断像 外扩展,各种开发区导致农村地域城市化。图为长沙麓谷科技园区,原为农田林地,现已开发
二.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
城市离心扩散形式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城市化。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与建 成区保持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 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而在外 延型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它的边缘地带就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四: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
• 积极型城市化是一种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同步的 城市化方式。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比较良好的 城市化方式
城市地理学第四、五章
三、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
但美国的,法国的认为,包括。城市性地域与农 村性地域,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衔接的、渐变的、 连续的。即使进入城市性状态,“质”与“量”上的 转化也仍在进行。这种理论即为农村城市连续论。 我国学者倾向于赞同第二种观点。这是因为,我 国很多城市是从前工业化社会演变而来的,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低,至今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还 不足,城市现代化程度很低。因此,加强我国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也属于城市 化这一总进程。
二、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我们可以从上两种空间过程相互配合的情况出发, 将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典型的城市化) 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 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又有城市文化的 地域扩散,它们之间协调发展。
14
2、非典型的城市化 (假城市化、过量城市化)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第二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 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 第三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工业革命?产生之日?)
第一个争论的问题是,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 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过度城市化( Over-Urbanization )
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 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 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 文化的地域扩散,叫做过度城市 化。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3.城市社会学-第二章
城市社会学
二、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章
(一) 城市化 (urbanization)
★ 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的边界向周 边地区扩展的过程。 • 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 城市提供大量专业服务、各种高素质的教育机会,以及参与、
发展和寻求新社会共同体的机会; • 城市与乡村在生活条件、文化多样各国城市化道路
★ 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长的城市可分为三类: • 因国家或王朝统治建立; • 因殖民者控制资源和贸易而建立; • 因文明古国发达的内部贸易而建立。 ★ 以巴西为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 城市集群和“边缘化”城市问题 2. 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问题 3. 城市化与无地农民问题 ★ 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 1. 城市化发生较晚,但速度更快 2. “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和特征变化的自主性小 3. 很少出现“内城衰落”
在经济贸易活动中能够控制更多的资源;而伦敦因有效控制远东贸 易和非洲贸易,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控制中心。 ✓ 17世纪的工业革命催生欧洲的大规模制造业,一批工业城市迅速 兴起。 • 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
城市社会学
(一) 欧美国家
三、各国城市化道路
第二章
★ 美国 ✓ 美国最早的城市是由殖民者沿着哈得孙河建立的贸易与运输港口,功
★ 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文化多元化 在现代城市当中,社会组织伴随企业和行 政等理性组织的发展而变得更有活力并且 多元化。城市居民通过参与组织而进入公 共空间,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改造的 讨论。
城市社会学
四、政治效应
第二章
★ 社城市化带来的政治效应是城市治理关系复杂化 人口和组织在城市大量聚集,必然产生资源竞争,让城市成为权力冲突的场域。 ★ 治理是城市化带来的重大政治挑战 城市的权力关系模式不是固定的,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特征的变化相一致, 城市规模越大,权力关系越复杂,治理方式越需要更有灵活性和协商能力。 ★ 地区开发和城市规划变成一种决定社会群体利益格局的方式 如今城市规划的生成方式从精英决定变为多方协作决定。
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
城市化的概念和类型城市化,嘿,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和咱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呢!简单来说,城市化就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逐渐变成城市地区的一个过程。
就好像一群小蚂蚁,本来是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突然就朝着一个大大的蚁丘聚集起来,城市就像那个越来越大的蚁丘。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从农村来城市打拼的。
他跟我说呀,以前在农村的时候,周围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村子里就那么几十户人家,大家都互相认识,每天的生活节奏慢悠悠的。
可是现在呢,他来到了这个大城市,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人多得像海里的鱼群一样密集。
这就是城市化的一个很直观的表现啦。
人口从像小李老家那样的农村,不断地涌进城市。
那城市为什么会像个大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么多人呢?这就涉及到城市化背后的一些动力。
城市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
在农村,可能工作种类比较单一,大多就是务农之类的。
但在城市里,有工厂、有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
比如说,我的邻居小王,他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这种工作在农村是很难找到的。
而且城市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特别丰富。
这就像城市里有个超级大的资源宝库,大家都想来分一杯羹。
那城市化都有哪些类型呢?咱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城市化的进程速度来看,有一种是快速城市化。
这种就像火箭发射一样,速度超快。
比如说一些新兴的工业城市,像深圳。
几十年前,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呢,现在呢,那可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了。
到处都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我有个亲戚以前去过深圳的渔村时期,他回来跟我们说,那时候就是一片荒凉的海边小村,现在他再去,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这就是快速城市化的魔力。
还有一种是慢速城市化。
就像乌龟慢慢爬一样。
一些传统的欧洲城市,它们已经发展了很久很久,城市的规模增长速度相对比较缓慢。
这些城市往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不会像那些新兴城市一样一下子就大规模扩张。
我有个同学去欧洲旅游,他到了意大利的一些小镇,他说那些地方虽然也在发展,但是就保持着一种很优雅、很舒缓的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的类型
地理事物的类型划分,是为了理清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状态差异和内在联系。
划分时,要么依据时间背景,要么偏重空间条件。
现代城市化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情况和规模宏大的局面,除了依据时间背景划分之外,如从空间系列和发生根源上去观察,可以发现许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有趣的是,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呈对应状态出现。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化现象,即会发现存在着向心与离心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向城市中心集聚的这些部门,或者是决策部门(如政府机关、公司总部、银行等),或者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直接交流(如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等),或者需要以稠密的人流作为经营对象(如商店、酒楼等)。
这些部门的职能特点,要求它们向城市中心运动,密集布置。
与上述部门相反,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这些具有离心倾向的部门有的需要宽敞用地,如大型企业,自来水厂等;有的需要防止灾害和污染,如煤气厂、垃圾处理厂等;有的需要安静环境,如精神病院、传染病院等;有的具有特殊使命,需要离开市区,如兵营、监狱、火葬场等。
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密度升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
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变质、城市平面扩大。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按照城市离心扩散形式的不同,还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
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称之为外延型城市化。
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则称为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在大中小各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可以看到这种外延现象,这一正在进行外延型城市化的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
因为大城市的人口、用地规模业已十分庞大,各类城市问题较多,如果继续采取外延型的发展方式,将使各种矛盾更为尖锐。
在此情况下,通常采取跳出中心城市现有边界,到条件适宜的地理位置上去发展,用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有的则形成大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变经济过分集中于沿海地区和发展内地经济的目的,将首都搬迁到内地,或在内地开辟增长中心,从广义上讲,这也是飞地型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传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人口和土地利用高度密集的城市景观,使人们习惯上认为,人口只有住进了这样的城里才算城市化。
然而,当代城市化的多样性,使城市化的概念范围远比上述看法广泛。
例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中正在进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地带内,留有大片的自然景观,人口和建筑密度都比较低,但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比城里人高。
再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某些地区,农业人口的职业已基本转化,他们有着宽敞的住宅和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尽管他们没有搬到城镇中去,但是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相比,显然也更“城市化”。
类似这样一些问题,都说明城市化确实存在着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之分。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
因为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所以也称直接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
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
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所以也称间接城市化。
间接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有重要影响。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即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来替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并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作为城市总人口。
这种探讨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同样是由于城市化的复杂性所造成的。
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着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这就是城市化的表征性能。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却存在着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城市化。
在拉丁美洲有些国家中,城市化水平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似,但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后者。
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首都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但却存在着大片没有城市基础设施的贫民区。
因此,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
反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的产生是由于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缓慢所造成的。
由于农民在乡村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原因是多样的,如人口激增、灾害、土地制度、战争等),只好向城市迁居。
尽管实际上城里生活条件丝毫不优于乡村,但给人们以某种希望。
随着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入城市,贫民窟、失业、犯罪、饥饿、传染病等各种城市病症开始蔓延。
显然,要消除消极城市化现象,除了发展经济之外,还要实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这是人们在分析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时提出的一种观点。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地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产生这两种类型城市化的根源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的生产要素构成中,除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外,按人均计算的资源并不丰富,资金更为有限。
如果单靠国家投资进行经济建设,所吸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一定限度,如1978—1988年间,城镇招工中来自农村的数量仅为1 110万。
如果在农村发展各类乡镇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就可吸收多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1989年我国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数已达9 000多万人。
可见,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