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通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11.29
•【字号】通政发[2012]50号
•【施行日期】2012.11.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教育
正文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
计划(2012-2014年)的通知
(通政发〔2012〕5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机构:现将《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9日
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2-2014年)
为适应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要求,满足我区未来几年适龄儿童人口高峰的入学需求,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调整,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水平和质量,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依据《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制定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区围绕着“打造新兴教育强区”的目标,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认真组织实施了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城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整体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截至2012年秋季入学,全区共有小学81所,其中公办小学(含完小)73所,民办小学7所,其他部门办小学1所,在校小学生共54212名,其中借读生31345名,占57.8%;中学40所,其中公办中学31所,民办中学9所,在校中学生共28751名,其中借读学生7815名,占27.2%;北京市示范性高中3所,就读学生4944名,占全区高中学生数(11564名)的42.8%。
全区公办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5844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319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3040名,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5.1%;中学专任教师2648名,本科以上学历教师2609名,占中学专任教师的98.5%。
中小学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62名,区级青年骨干教师315名。
(二)面临的问题。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因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压力,来京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人口出生高峰期到来等多种因素,致使近几年入学人数迅速增加。
2012年秋季小学在校学生新增3500多人,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比上一学年增加1400多人。
在未来3-5年内,预计小学京籍入学人数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加,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人数增幅会更大,中学入学高峰也逐渐开始凸显。
学生人数增加,导致中小学校学位紧张,师资短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
2.教育资源呈现结构性失衡。
老城区中小学校布点少,校园面积小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结合部因新城建设规划的逐渐落实,原来的中小学布局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育要求,造成部分地区教育资源不足。
来京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在部分乡镇,义
务教育入学压力较大,教育资源呈现结构性失衡。
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随着社会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城乡之间教育质量还有一定差距。
优秀教师数量与中心城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名校长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还需要不断加强。
4.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压力增大。
随着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不断加快,作为首都城市副中心的通州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就业居住,必然带来适龄入学人口的急剧增加,如何有效地解决和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还是一个难题。
(三)政策依据。
《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启动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继续推进中小学达标工程,严格执行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49所中小学,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地区、城乡结合部教育资源缺口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号)和财政部《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财综〔2011〕62号)明确在新形势下继续增加教育投入,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多方筹集财政性教育经费,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
二、工作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工作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总体要求,把握“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区县为主与争取市级支持相结合,坚持全区统筹与乡镇属地管理相结合,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坚持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相结合的原则,抓好行动计划的实施。
1.区县为主与争取市级支持相结合。
发挥区政府在中小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龄人口预测,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
子女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提前做好学校建设规划,及早落实学校建设项目,确保新建小区教育配套建设达标,做好入学高峰的应对准备工作。
在立足区情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市级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满足发展需要。
2.全区统筹与乡镇属地管理相结合。
区政府负责整体规划,全面部署,合理配置全区中小学各类教育资源,坚持均衡教育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乡镇政府配合区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学龄人口的预测和流动人口管理,保障辖区内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
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一方面严格按照北京市办学条件标准,确保新建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确保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达标;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生素质提升等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4.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相结合。
依据《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落实《通州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布局规划》,提前做好学校建设规划,及早落实建设项目。
同时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抓住重点工作,以项目为引领,分阶段实施,重点项目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把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结合起来。
(二)建设目标。
1.增加学位,满足需求。
适应新城建设,满足未来三年本区适龄儿童人口高峰的入学需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0所,新增学位3万个。
依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引进名校到通州办分校,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团队,打造一批本地名校,合理分布到全区,进而发挥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带动和影响整体质量提升。
充分发挥北京市示范性高中等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发展方面
积极探索,引领通州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3.办学条件达标,办学质量提升。
基本消除学校达标工程中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中小学办学条件现代化水平。
学校配套教育教学设施水平、校园环境和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教育资源结构性失衡问题,共享教育资源,整体提升办学质量。
三、重点工作
(一)中小学建设工程。
工作目标:从2012年到2014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0所。
主要内容:依法保障学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尝试开展实施学龄人口信息采集工作,科学预测学龄人口入学需要。
调研通州区中小学教育设施现状,会同规划、发改等有关部门完成教育专项设施规划框架,确定通州新城范围内和新城范围外乡镇、村域学校规划设置原则和调整意向,完成《通州区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依据《通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确定中小学建设用地规模,集约节约用地。
加大中小学建设力度,扩充义务教育学位,避免出现中小学“入学难”的问题。
做好前期有关准备,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投入支持和政策倾斜,特别是争取新建小学的财政专项补贴,加快充实设施设备。
2012年,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5所并投入使用(西集中学、宋庄镇中心小学、芙蓉小学、北京实验二小通州分校、东关小学),开工建设中小学4所(小学3所:新建贡院小学、新建马驹桥镇金桥小学、改扩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中学1所:新建半壁店学校)。
2013年,开工建设中小学13所(小学8所,中学5所)。
2014年,开工建设中小学8所(小学6所,中学2所)。
(二)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工作目标: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完成对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操场、师生食堂及浴室等设施的全面提升。
加强校园环境改造,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合理布局,重点打造一批品牌特色学校。
依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主要内容:高度重视农村学校发展,在学校建设方面向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实行政策倾斜,保障农村教育发展需求。
优先支持个别学校不达标项目达到市颁标准;分年度完成对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改造;有计划地改造学校师生食堂、浴室和宿舍等设施,保证学校生活设施满足师生生活所需。
加强对学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学校办学条件。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结束后,要对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活动场地、校园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及校内市政设施进行全面修复和改造,进一步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和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尤其是学校远程监控系统设备设施建设,健全技术安全防范网络体系,确保学校安全。
推进学校节能减排设施建设,支持学校“金太阳”市级试点校和“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市级试点校建设。
重视高中多样化发展,整体推进高中建设,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三年建设使高中主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
加大对选修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高中学校建设等支持力度,支持普通高中结合学校实际和区域优势办出特色,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鼓励中小学校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课堂改革、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有效经验,努力打造一批“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合理分布到全区,积极搭建平台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扩大总量、优化存量的方式,保证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
通过专项补贴、配备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教师培训交流等多种途径,支持民办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水平。
对接收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
经费支持。
完善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三)人才强教工程。
工作目标:加大引进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面向全国引进一批名校长、名教师。
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中小学干部教师专业素质。
通过招聘、引进、返聘等方式增大师资总量,解决师资短缺及结构性缺编。
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干部队伍培养、使用、管理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骨干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校长成长工程、副校长执行力提升工程等,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充分运用远程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国内外、市内外、区内培训资源,将教师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落实“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重点工作,每年选送100名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培训,积极发挥校本培训优势,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管理,积极推动联片教研。
建立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干部和教师交流机制,促进优秀教师在区域范围之内合理流动。
重点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岗位培训,加强对熟练期教师、发展期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加强师德培养与德育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基本功建设,逐步形成校本培训、研修部门培训、教育行政部门搭建平台的培训机制,使每位教师具有良好师德,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发展。
加大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力度,带动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为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所需人才提供支持和保障。
加强“通州区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力度,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扩大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名师大讲堂”活动,组织国内外高层次交流研讨,资助名教师教育科研和著书立说,发挥其示范、引领、辐射作
用,促进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工作目标:注重德育活动实效性,加强三级课程建设,打造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主要内容:通过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等项目,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制定落实《通州区中小学家校合作工作指导意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机制。
加强三级课程建设,促进三级课程整体、协调发展。
开展“三级课程整体推进彰显学校特色”的项目研究,提高三级课程建设质量,积极组织11所国家级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学校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
开展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继续开展“春华杯”、“秋实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同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充分利用北京市名师同步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研讨活动,支持学生在线学习,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组织好五、八年级质量检测、毕业会考等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树立“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建立通州区中小学体卫、科技、美育长效工作机制。
周密组织通州区中小学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以“阳光体育活动”为切入点,创建丰富多彩活动形式、活动项目,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
四、实施步骤
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分学年度实施,区政府整体规划,统筹协调,
各乡镇政府结合地域情况,制定落实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各学校要根据区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学校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力争通过三年学校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观,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凸显,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学生素质提升等内涵发展方面富有成效。
具体年度实施:
(一)2012-2013学年度。
1.制定中小学行动计划四大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实行项目管理。
2.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所。
3.完成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改造,实现操场、师生食堂及浴室等生活设施的全面提升。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支持20所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5.完善教师招聘和返聘相关政策,加大中小学师资补充力度。
6.乡镇政府制定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小学围绕着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重点工作制定学校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
(二)2013-2014学年度。
1.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3所。
2.继续完成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的改造,召开阶段总结会。
3.继续支持20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
4.继续加大教师培养和招聘力度,加大对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
5.召开交流研讨会,总结三年行动阶段性成果,加强宣传。
(三)2014-2015学年度。
1.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所。
2.查漏补缺,完成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提升工程中的薄弱环节。
3.继续补充师资,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
4.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展示在学校建设、教师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成果,以成果来进一步促进工作。
5.加强对各项预算资金的审计,对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府责任。
积极争取北京市对我区的投入支持和政策倾斜,保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区政府将加强对中小学建设的统筹协调,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确保三年行动计划得到落实,确保辖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乡镇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预测辖区内学龄人口入学需求,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整合利用辖区内的教育资源,合理扩充学位,在土地划拨和资金投入方面支持辖区内中小学建设。
(二)明确部门责任。
成立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建立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市政市容委、区交通局、区人口计生委、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区新城中心区管委、通州公安分局、通州国土分局、市规划委通州分局、区编办以及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行动计划按期完成。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委。
区教委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加强项目管理。
区发展改革委按照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程序,加快审批,并根据工作进展足额安排下达建设资金。
区财政局制定投入保障政策,确保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经费投入到位。
区人力社保局、区编办等部门指导完善绩效工资、职称评定及教师编制等相关政策。
通州国土分局、市规划委通州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区新城中心区管委及区教委要完善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意见,确保配套学校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对新建学校布局和时序进行
详细规划。
区市政市容委、区交通局及区教委等对学校校园及周边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通州公安分局、区人口计生委等要对常住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做好统计与管理,对学龄人口入学情况作好预测。
区审计局、区监察局履行监督职责,对行动计划中涉及到的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以及各单位履职情况依法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三)加大经费投入。
区财政对行动计划所需经费予以优先保障,积极争取市级资金支持学校建设。
新建、改扩建学校所需资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予以优先安排。
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学校基本建设。
要加强资金预算与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
(四)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探索学校间的联合,区内外学校间的合作模式,探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新途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促进资源共享。
积极推动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共享程度。
积极参与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教育改革试验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改试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支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
(五)强化考评督导。
将中小学布局规划和建设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实施考核内容,重点工作列入政府实事,确保实施。
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中小学“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相关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评估考核,通报动态进程、反馈情况,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及时反馈工作情况、通报重要事项、介绍工作经验、反映建设成果。
附件:
注:
1.统计范围:本表未统计操场、电力改造、绿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未统计已纳入校安工程的项目,未统计其他教育机构建设项目,未统计2012年已经投入使用的5所中小学。
2.按照重要性高、可行性强的项目,城乡一体化项目,希望市级重点支持的项目等顺序排列。
3.教育类别中,1.小学;2.初中;3.高中;
4.九年一贯;
5.完中;
6.十二年一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