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疫情时代经济新闻的创新探索——以“老总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经济报道的创新与探索专题
浅谈后疫情时代经济新闻的创新探索—以“老总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为例
◎陈岩
2020年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各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引发前所未有的变局。
湖北日报用创新、开阔的思维,寻求经济报道视野的拓展与报道模式的创新。结合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事件,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精心策划、适时推出系列报道“老总去哪儿了”,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开掘,把中央提出的“六稳六保”决策部 署这一重大主题,落实在经济报道中,做足做透。
精心设置议题有效引导舆论
“老总去哪儿了”系列报道通过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主动设置议题,集中力量,统筹调配,用组合拳打出特色,形 成新闻热点,引发话题讨论,传播正能量,充分体现了主流
过这个“炸药包”炸开,给受众乃至决策层以震撼,进而推动 国企改革的进程。反映武汉长江第一隧贯通的经济报道《今 天我们“走”过长江》,一个“走”字堪称神来之笔,将长江隧道的历史性跨越、湖北人民在经济建设上的昂扬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平中见奇的阅读效果。
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
抓住变动吹糠见米
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因为至少有一个核心新闻事件,标题尤其是主标题围绕一个核心新闻事实展开,制作起来 相对容易。而非事件性经济新闻.由于新闻并无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或者新闻的跨度较大,过程较长,因而乍看起来给人似曾相识之感,对受众的冲击力相对较弱。
2017年10月16日湖北日报刊发的《武汉长江大桥的60岁生日,没什么“新闻”》,就是一篇典型的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标题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抓住了纵横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悠长。
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盛大通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参加通车仪式,十余万市 民上桥争睹大桥风采。场面何其壮观,国人何等振奋。千百 年来,浩浩长江天堑阻断中国南北,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修一座长江大桥都是痴心妄想、遥不可及。新中国成立短短8 年,就将国人江上建大桥的梦想化为了现实。此后,南京长 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杭洲湾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武汉长江二桥、白沙洲大桥、军山长江大桥、天仙洲大桥等一大批跨越江海的大桥横空飞架,处处“天堑变通途”,这是何等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舆论导向和引领作用。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增长不稳,经济主体陷人危机,金融风险加大,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对一系列新挑战和新风险。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留住企 业,就会贏得未来。“六稳六保”的主旨之一,就是让市场主体活下来、成长起来。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面对冲击和挑战,企业“老总”们去 哪里了?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如何看待形势?他们如何思索未来。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了解了他们的动向,也就 知道了大多数企业家的应对与思量,正所谓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的荣耀!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年为造武汉长江大桥而设的中铁大桥局,早已担纲“造桥国家队”,1.3万余人的造桥大军在世界各地的江河湖海、峡谷沟壑间同时架设着160多座特 大桥梁,累计造桥2000多座,而且一次次刷新世界大桥“最 长、最髙、最大、最快”等一系列纪录。正如该新闻所说的那样,“相形之下,武汉长江大桥眼下没什么令人惊讶的、值得 报道的新闻素材”。
看似没有新闻,却于无声处听惊雷,强烈地反衬出中国造桥技术的巨大飞跃,将一件件凝聚着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科技进步及新型工业化最新成果的大桥作品,做得越来越游刃有余,铸就成见证这个伟大时代的丰碑,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足音吗?
还有湖北日报2019年推出的重磅报道《一根纱的韧劲一武汉裕大华百年坚守的故事》。这又是一篇典型的非事件性新闻,一家纱厂历经百年变迁史,若不是记者主动梳理,挖掘其背后的“韧劲”故事,几乎没人会关注它的百年坚守。然而记者层层抽丝剥茧,解答了裕大华这家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何以经历百年风雨而根脉不断,并跻身全国纺织业智能制造的新标杆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纺织初心,保 持一股“韧劲”不动摇,勇立潮头敢创新,始终朝着“做中国 最好的纺织企业”逐梦前行。
该稿主标题“一根纱的韧劲”一语双关,借纱的韧劲喻指百年裕大华对初心与梦想的执著坚守,可谓言简意丰,颇 有爵头,与厚重的正文相得益彰。
(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
新闻前哨2020年第12期 17
新时代经济报道的创新与探索专题
“老总去哪儿了”系列报道从2020年7月6日开篇,到 8月4日结束,共推出《面向未来上下求索—劲牌公司蹲点采访记》《豪华酒店绝处逢生》《让甜蜜中的苦涩尽快散去》《塔吊上的机遇跑道》《新风口下,萌生新野心》《“库柏特”的新思量》6篇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的栏题跟湖南卫视曾经走红的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有些类似。因为在议程设置时,受到过《爸爸 去哪儿》这档节目的启发。为什么明星爸爸们在72小时的 户外体验中,单独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这种亲子互动,以及团队合作会受到观众的喜爱。因为观众对明星的私人生活都有好奇心,明星是如 何与孩子相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的,这成为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联系到企业老总,他们去哪儿了,他们的一举一动,所 思所思,在疫后恢复重振的关键时刻如何作为,也将受到许多读者关注。通讯窥“老总”的行踪这一“斑”,就能知疫后企业复工复产的“全豹”。
让记者深入企业,跟踪采访,蹲点调研,通过记录“老 总”所思所为,探寻恢复重振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展示荆楚大地疫后重振的新作为,展示拼搏奋进的精气神。
这组报道以记者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用大量鲜活细节、平实语言,讲述湖北企业疫后重振故事,历史性展示了湖北企业老总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经受了 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表现出企业家的精神、力量和责 任担当。记者深入企业蹲点调研,了解疫情后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种种闲难,挖掘企业苦练内功、想方设法恢复生产的故事,展现企业强大修复能力和旺盛生机活力。面对疫情,企业老总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实际行动,书写稳企业保发展的崭新篇章。
转换话语体系讲好经济故事
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武汉1月23日“封城”,4月8日解 禁,解禁后,摆在湖北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奋力 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身为湖北舆论场的主阵地,湖北日报就是要传递正能量,讲好经济疫后重振故事。
经济报道由于专业性强,“工作味”浓,容易陷入“专业 化”“数据化”“模式化”等误区,影响传播效果。以一个企业 的灵魂人物—老总的思考、语言、行为来解构“六稳六保”重大主题,做活经济报道,是湖北日报创新经济报道的积极探索。
从标题设置上,亮点标题抓住受众眼球。“新风口下,萌 生新野心”“‘库柏特’的新思量”“塔吊上的机遇跑道”等等,这些标题将
文中最核心、
最突出的信
息元素展现
出来,起到提
炼全文的作
用,同时,有
的标题构思
巧妙、新颖别
致;有的标题
简洁灵动,韵
律感强,朗朗
上口,令人眼
前一亮,容易
引起受众好
奇心。
从语言
风格看,简洁
准确、严谨务实与生动凝练、通俗易懂共存,不落以往面孔严肃、以我为主、说教味浓的窠臼,用讲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使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自增强文章的鲜活生动之感。如《豪华 酒店“绝境求生”》一稿,写疫情冲击下,实体经济面临空前压力。针对酒店餐饮业面临的困难,武汉万达瑞华酒店总经理陈国宾心中最要紧的事,就是想法设法让酒店继续“呼 吸”—经营下去,活下去。咬牙挺住,还有一线生机;盘活 资源,使出十八般武艺。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接地气,文风 清新,现场感强,可读性强。
从内容取材看,紧扣时代脉博,抬高新闻“站位”。这组 报道上接“天线”,下贴“地面”,把中央关心的“六稳六保”与 企业、群众关心的复工复产联系起来,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做到“面”广“度”深;聚焦热点难点,以小见大,深人浅出,通俗易懂,又给人启发。
例如,《塔吊上的机遇跑道》报道,写湖北邦宸建筑设备有限公司掌门人王建群在疫后复工复产过程中,寻找建筑 设备租赁市场的蓝海。他发现大型塔机租赁市场是一片新蓝海后,果断于今年4月份就购人9台超大型起重设备,抢 占塔吊上的机遇跑道,在塔机租赁市场因疫情而重新洗牌的当口,率先向高端市场迁移,贏得主动权。此稿聚焦如何适应疫后重振要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多样化、个 性化需求。
可见,越是主题重大的经济报道,越不能高高在上,而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可读可信可感。以客 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的新闻语言,以故事化手法报道经济新闻,才能拉近经济报道与普通群众的距离,切实提高 党报的亲和力、感染力。
(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
18新闻前哨2020年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