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沪教版 第四章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学案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九年级沪教版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学案正式版
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第四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
2.根据“燃烧和爆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爆炸产生的原因,掌握一些安全知识
难点:爆炸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学习过程】
一、前提测评
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发现有煤气泄漏,小明立即点燃了一支蜡烛准备帮妈妈方作煤气管道周围试一试哪一个地方漏气,他这种做法对吗?你能说出哪些理由。
二、探究新知
学习任务:探究爆炸发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一1: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氢气的燃烧与爆炸
思考:为什么刚开始氢气在导管的尖嘴出能够安静的燃烧,而片刻后瓶内的氢气就发生爆炸呢?
学生活动2:交流总结:试从微观的角度对以上现象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分析。
学生活动3:在解释,近两年来媒体经常有报道;山西有许多地方的小煤矿经常发生爆炸,造成大量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
已知瓦斯起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是一种可燃气体,试分析造成爆炸的可能原因。
学生活动4:小结;由上述的事例和分析你能总结出爆炸是如何发生的?请写出来。
学习任务二:探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相关知识
学生活动5:自主学习课本P89-90,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示知道爆炸极限的含义
学生活动6:练习:(1)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以下物品:①蔗糖②酒精③烟花鞭炮汽油、煤油,不准带上车船的是()A、①②
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图标,装运红磷的箱子应贴的是()
A B C D
三、总结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学习诊断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B火药爆炸C钢铁生锈D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导致有限空间里急剧增大,从而引起。
3、在油库、面粉厂和车站等场所张贴了一些安全图标,下列图标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
4、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
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
个实验:如图,在无盖小塑料桶里放入干燥面粉,
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
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
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桶中装的是无盖小塑料桶(内装干燥面粉)
鼓气
干燥的煤粉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五、课后反思
学习诊断答案:
1、A 2.爆炸极限;燃烧;气体体积;爆炸
3.易燃物品;易爆物;禁止堆放易燃物;严禁烟火
4.(1)使面粉均匀混合在空气中(2)①②(3)严禁烟火(答案合理即可)
第四章注意障碍矫正
第一节多动行为矫正
一、儿童多动症
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
国内也认为学龄儿童发病者相当多,约占全体小学生的1~10%,男孩远较女孩多。
早产儿童患此病较多。
二、儿童多动的行为表现与鉴别
(一)行为表现
1.活动过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异乎寻常的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无抵御环境干扰的意志力量。
3.情绪不稳,多冲动行为,做事不考虑后果,任性而行。
4.行为不良,好打架斗殴,爱发脾气,横行霸道,不服管教。
5.学习困难,成绩低劣。
智力发育虽基本正常,但学不进去,有厌学情绪。
(二)诊断
备注:总分在26分(含26分)以上者,即有多动症可能,分数越高则可能性越大;分数在30分以上者,即可确定为儿童多动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鉴别
需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相鉴别。
1.多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1)注意力是否集中
多动症儿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包括看电视、电影、连环画等,正常多动儿童能全神贯注于某一件事,而且讨厌别人的干涉。
(2)活动是否有目的性
多动症儿童的行动常没有明确目的,表现为幼稚、任性、克制力差、一点小事就喊叫哭闹,脾气暴燥,做事易冲动而不顾后果,而正常多动的儿童做事有目的性、有计划性、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胡乱吵闹。
(3)学习是否困难
多动症儿童一般表现为:文字书写潦草难认,分不清左右、颜色、地点的方向,把词句子念错或念倒如上海读成海上,思路不严密、注意力不集中。
而正常儿童没有上述症状,可以集中思想完成某件事。
2.多动与冲动行为
(1)多动与冲动的行为症状(诊断标准)
指导语:请回答下列问题,有以下某种症状表现就选中,没有则无需勾选。
①手、脚常常不安地动来动去或坐不住。
②常常在课堂上或其他应坐好的地方站起来。
③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来爬去(这在青少年或成人身上可能是个个体受限制的不安感受)。
④常常很难静下来玩,或安静地从事活动。
⑤常常中断及干扰别人,例如介入他人的谈话或游戏。
⑥常常话太多。
⑦常常在问题尚未说完前便抢先回答。
(2)诊断标准
多动与冲动的行为症状:每题得1分,儿童若有以上症状中的6项,即总分6分及以上,则有明显的多动与冲动的行为症状。
3.多动症与其他症状儿童的鉴别
为了使多动症患儿的病史采集标准化,设计了各种行为量表,常用有美国康纳( Conner )设计的简易多动症量表(可供家长使用),该表可为诊断提供参考:
(1) 多动症儿童和正常顽皮儿的鉴别
一个正常的顽皮儿童,其多动的行为是可理解的,有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但大部分时间能够集中,自我控制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不发生学习困难,为了贪玩常常草率迅速完
成作业,并不拖拉,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成绩日趋上升。
而大部分多动症儿童的行为表现比较唐突,容易冲动 ; 破坏性大,令人讨厌,自我不能控制。
不仅活动量大于正常儿童,更重要的是质的差异。
另外,在主动注意力方面,多动症患儿上课时大部分注意力涣散,精神不能集中,走神,作业潦草,边做边玩,拖拉时间,学习成绩日趋下降,发生学习困难。
在多动症中约有四分之一的患儿并没有活动过多的症状,这类患儿大多见于女孩。
这种类型平时并不多动,甚至呆滞,看上去很文静,上课时也没有过多小动作,虽然老老实实地睁眼坐在座位上,但听不进老师讲解的内容,他们突出表现为注意力涣散,尽管他们睁着眼在看着老师似乎在听,而实际上心不在焉,全然听不进去,老师提问时,这类儿童什么都不知道,下课也很少活动,他们性格较内向、胆怯、固执、不灵活、孤僻、常不合群,做作业时速度很慢,拖拖拉拉,效率很低,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完成作业既慢又差,这类儿童除不多动外,其它多动症的临床表现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突出的表现是思想集中困难即注意力障碍,反映迟钝,动作缓慢,做事拖拉,效率很低,学习困难。
(2)多动症儿童与智力低下儿童的区别
多动症儿童虽有多动,注意力涣散、任性、冲动及学习困难等症状,但他们并不是弱智低能儿。
相反,他们中有的人天赋很高,只是由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没能专心学习,因此学习成绩落后于同龄儿童,对于小学 1-3 年级的学生,由于多动症儿童智力正常且学习内容简单,虽有注意力涣散,但只要能听讲少许也尚容易理解,所以他们学习成绩并不太差,不被重视,随着年龄增长,升入高年级后,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多动症儿童由于注意涣散,不能认真听讲,也不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学习,故对应掌握知识不知也不会,成绩明显下降,常不及格或留级,常被当作智力低下儿童被送往智力低下儿童学校学习。
多动症与智力低下儿童区别依据有以下几点:
①儿童学习不稳定,时好时差,若在家长或老师严格督促下,成绩会很好,若一放松,成绩明显下降,好坏差异悬殊,判若两人。
而智能低下儿童虽严格督促加强辅导,但成绩提高不明显,有时甚至无效。
②智力低下儿童除了成绩差外,常伴有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他们不会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动作呆板、幼稚、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常有出生后窒息、惊厥等致病因素,头颅 CT 常显示有程度不同的脑萎缩等改变。
③经智力测试,智商常低于 70 ,而多动症儿童智商大多正常或偏低。
④智力低下患儿除智商低、学习困难外,常伴有注意力障碍,多动症状,当二者难以区分时,可服用治疗多动症药物进行鉴别。
多动症患儿服药后,注意力集中,学习专心,认知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上升,智商测试显示智商明显提高,而智能低下儿童服药后,可变得安静些,注意力集中一点,但学习成绩及智商不会提高,智能状况无明显改变,故智力低下儿童的多动行为是继发性的。
三、儿童多动的原因
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不明。
目前在遗传、脑解剖、神经生化(主要是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两者之间存在不平衡)、神经电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其他(如高血铅、人工食品添加剂、水杨酸盐等)等方面均发现某些关联,仍无定论。
(一)脑损伤因素
从胎儿期至青少年期,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有害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造成脑损伤,因此给他们带来情绪与行为障碍。
常见的可导致脑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感染
母亲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怀孕早期,如果感染了风疹,或者是流感、弓形体、梅毒螺旋体等病毒,就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导致胎儿脑损伤;如果在婴幼儿至青少年期发育期间,感染了各种脑炎、脑膜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毒性脑病等都有可能引起脑组织损伤,而且年龄越小,这类感染的损伤就会愈大。
2.化学性中毒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了大量的抗精神病类药物、镇静药物、激素等就有可能造成胎儿脑组织损伤。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接触或吸人了大量有毒物质,如苯、铅、一氧化碳等,也有可能造成胎儿脑损伤。
在儿童出生后,也可通过玩具、废气等吸人过量的铅,可造成铅中毒脑病。
轻微铅中毒会影响神经生理功能,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
有研究认为随着血铅水平的增高,行为问题会逐渐增加。
如果青少年吸食了各种毒品,或者滥饮酒精含量高的饮料也会造成情绪与行为障碍。
3.物理损伤
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腹部受到过度的挤压或打击,或者有过量的X线照射,或者出生时因各种原因导致胎儿或新生儿窒息,或者出生后因意外事故造成颅脑外伤等,也可能会留下行为障碍等问题。
最近研究发现剖腹产也是造成儿童多动的原因之一。
4.营养问题
在母亲妊娠期间,由于各种原因(躯体疾病、妊娠反应、贫困、习俗等)摄食过少,使胎儿大脑发育所必须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供应不足,就会影响胎儿的脑发育;同时,如果超期妊娠,胎盘出现老化,难以从母体中吸收营养,也会造成脑损伤。
如果儿童出生后喂养不当或是其他问题造成的营养不良,也会影响儿童脑组织的正常发育。
在营养方面,常出现的病症是:由于维生素缺乏或糖分过多,所引起的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多动、压抑、自闭症等。
(二)遗传素质因素
许多研究证实,遗传同情绪与行为障碍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及其同胞和其他亲属,曾在他们童年时也患过此病。
在多动儿童血缘父母、寄养父母以及儿科与其他病儿的比较,发现血缘父母中的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中毒、病态性格等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病
率高于对照组3倍,情感性精神病也多见。
此外,多动症儿童父亲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或酒精依赖,母亲有癔病者均较多。
合并品行障碍的多动儿童亲属的人格障碍、酒瘾及癔病比例更高。
有关养子的研究也发现,多动症儿童亲生父母的反社会人格、酒依赖及癔病明显高于养父母。
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
此外,有学者认为,儿童多动症是由于遗传基因缺陷所致。
(三)生化功能障碍因素
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系统功能不足有关。
因为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缺陷影响功能调节,妨碍信息传递,削弱自制能力而导致活动过多、注意障碍和学习困难等。
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羟色胺)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
许多多动症儿童存在上述三种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
(四)社会环境因素
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度,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程度,是造成儿童注、多动的原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或教育方式对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或发展均会有一定影响。
比如,婴幼儿时期丧母,又缺乏其他人代替母亲给予照顾和感情温暖,在缺乏关心与温暖的条件下成长的儿童,有可能出现多动等行为问题;过度的溺爱,对儿童百依百顺,就会从小把他培养为十分任性、骄傲,不愿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对儿童的过分苛求、粗暴则会造成其长期过分的心理紧张、情感压抑,最后出现行为紊乱。
另外,环境因素对多动症发展与结局的影响也不容置疑。
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影响也极大,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经济地位、风俗习惯等都对儿童的行为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影视、报刊、计算机网络等为儿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接触社会的通道。
许多信息未经任何“过滤”便直接为他们所接受,其影响力甚至超过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许多儿童由好奇、模仿而染上恶习,如逃学、打架、赌博等。
(五)气质因素
人的气质从出生时起便各有不同。
气质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重要的生物学因素。
某些特殊的气质也容易导致某些特殊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许多多动症儿童在婴幼儿期就表现为高活动水平、注意涣散、坚持性低的气质特点。
这类患儿在胎儿期的胎动频繁而强烈;在婴儿期,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儿童。
兴奋性高,睡眠混乱而缺乏规律,睡眠时间少。
这些儿童说话年龄可能延迟,但走路较早,他们与父母相互交往的质量不高,对人缺乏感情,难以遵从指令,顺从性差。
四、儿童多动的矫正方法案例
(一)案例一
1.个案基本情况
某儿童,男性,8岁,性情孤僻,智能偏低,某辅读学校二年级学生。
医院诊断为多动症。
上课时,经常利用老师转身板书时,突然离开座位奔出教室。
屡劝不改,后采用惩罚方式,收效仍甚微,严重地影响了正常教学。
2.个案原因分析
患儿早产,其母亲在怀孕期间曾经轻微一氧化碳中毒,爷爷奶奶对其非常疼爱,导致其更加缺乏自控。
3.个案矫正技术
(1)基线阶段
矫正程序开始后,先进入基线阶段,共5天,不给被矫正者任何强化,只记录每节课
(2)引入治疗阶段
研究者首先确定目标行为:使该生离开座位次数完全消失。
引入正强化,并根据该儿童的表现,绘制行为变化图。
由于该问题行为已持续1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因此采用逐段递减的方法。
实验处理用正强化法。
强化物有即日强化物和阶段强化物两种。
即时强化物是梅花章1枚(5枚梅花章可换拼图1个)。
5个阶段强化物分别是一个铅笔盒、1盒彩色笔、1本故事书、1枝白金自动笔和允许其到动物园去玩,此随阶段不同而不同。
(3)实验处理阶段
此阶段长达5周,分成5个强化阶段,每天定有即日目标,每阶段有阶段目标。
目标次数随阶段说明:虚线为阶段标准,实线为阶段平均成绩。
强化对改善某学生离开座位行为的影响不断减少,最后达到0。
以6天全部达到即日目标方算达成阶段目标。
(4)后效跟踪与评估阶段
除强化阶段I,因所选强化物(铅笔盒)对被矫正者缺乏吸引力而未达到预期效果外,其余实验进行颇为顺利,增强效果显著。
但在强化阶段V时,由于被矫正者还没有养成下课离开位子上厕所的习惯,因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0次,但整个矫正程序还是成功的。
(二)案例二
1.案例基本情况
某儿童,10岁,性情孤僻,智能偏低,某辅读学校二年级学生。
从小多动,整天跑跑跳跳,拿着玩具指指点点,很少能主动安静下来。
做早操时,排队站不定,不是自己转来转去,就是一会儿推搡前面的同学,一会儿踢、打旁边或后面的同学。
上课时,一点也不专心,坐不住,玩东西,回头和同学讲话,甚至突然离开座位奔出教室。
2.矫正技术要领
间歇强化中的可变时间间隔强化的具体操作:
(1)准备一个闹钟
这天上课,丁老师拿了一只停时钟,放在讲台上,钟面向着教师或黑板。
(2)争取儿童配合
教师与儿童沟通。
“某某同学,从今天起我和你一起来做一件事。
这里只有一只闹钟它会发出“铃——”的声音,我要看看当闹钟发出“铃——”的声音时,你是否在认真地听课。
如果你在认真地听课,就让你在课堂上发一次言(喜欢在课堂上发言或者奖励一个强化物),如果一节课中发现你3次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地听课,就取消你课后自由活动的时间。
……”
(3)执行特定程序
闹钟拨了一个很短的时间间隔,大约30秒钟。
然后,她开始上课。
当闹钟响时,老师就停下来,去看某某是否坐着认真地听课。
如果是,就让他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奖励一个强化物;如果不是,就警告他一下。
共拨了6次闹钟,时间间隔从30秒到10分钟不等,但每次的时间并不是从短到长排列的。
开始时,时间短一些,以后慢慢地延长,但长短不尽一致的目的是使其永远无法知道闹钟会在什么时间响起。
(4)行为增加
通过上述矫正程序,儿童就慢慢地养成了认真听讲的习惯。
五、专家建议
多动性障碍的保健措施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教育干预、家长咨询和药物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
目前认为认知行为治疗是控制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减低刺激和自我指导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如帮助病儿学会在学习或做需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事情时尽量减少环境中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无关刺激,又如让病儿学会类似“一慢、二看、三行动”的自我提醒方法。
2.教育干预
教育对多动性障碍病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无论对合并或没有合并学习,障碍的儿童都应该给予个体化的特殊教育。
例如给予有针对性的小班教学、个别辅导、社交能力的训练。
当然也可参加专门针对多动性障碍病儿的团体辅导。
3.家庭咨询
家庭对于多动性障碍的全面了解是治疗的关键。
确诊之后,专业人员应给予家长有关疾病的特点、药物治疗以及预后、行为矫正、情感支持等问题全面的咨询,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成立家长互助组织进行团体辅导。
4.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多动性障碍长期以来存有争议,争议的中心问题是治疗的有效性和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的观点是(1)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运用,可以认为哌甲酯是一种比较安全同时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副作用大,注意有癫痫者禁用此类药物;(2)药物治疗应该建立在严格诊断的基础上使用,并且应该同时运用包括教育干预、行为矫正和家庭咨询等其他手段,注意监测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苯异妥因(匹莫林)和右旋苯丙胺;抗抑郁剂、α-受体拮抗剂如可乐定等。
哌甲酯最为常用,从小剂量开始,早餐后顿服,剂量大或下午效果差时可改为早饭、午饭后顿服,对大约60%~80%的多动性障碍儿童有效,常见副反应为食欲减退、失眠等。
目前还是提倡以中药治疗为主,临床依从性较好。
六、相关知识连接-间歇强化
(一)间歇强化的分类
分类标准包括两方面,第一个是行为发生的计算单位。
如果行为发生是以时间为单位计算的,那么其间歇强化就是时间间歇强化;如果行为发生是以次数为单位计算的,那么其间歇强化就是比例间歇强化。
第二个是强化发放的时间间隔星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根据这一标准,又可把间歇强化分为固定和可变两种。
根据上述两个标准进行组合,可得到表4-4中的四种类型的间歇强化程序。
本节介绍固定比例强化和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两种。
(二)固定比例强化
1.固定比例强化的涵义及范例。
固定比例强化(简称FR)程序是指,只有当行为者作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该反应才能得到强化,简称 FR程序。
例如,某孩子的父母想训练孩子养成好好练字的习惯,就规定孩子每天放学必须练2张纸的字以后,才能出去玩。
这对父母所用的方法就是
FR2序,即只有当孩子的反应(练字)达到父母所要求的数目(2张纸)时,他才能得到辑化(出去玩)。
当然对于不同的行为可以规定不同的反应数目,如每次强化要求有10次反应,就为FR10程序,或者每次强化要求20次反应,即为FRw20序,以此类推。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符合固定比例强化程序。
工厂实行的定额付酬制度,就是固定比例强化程序的一个例子。
工厂的工人必须每月完成规定数量的工作,才能得到一定数目的工资。
超过定额,就可得到相应的奖金。
另外,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生必须解决一定数目的问题,或抄写几个生回,或朗读几页书,才能得到强化,这也是固定比例强化的例子。
前文介绍的范例中尹老师对李X所用的程序也是固定比例强化程序。
2.固定比例强化程序的优点。
(1)固定比例强化程序比连续强化程序中反应率高,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中使用强化的次数较少。
(2)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中,由于“饱厌”出现较为缓慢,强化物的有效时间要比在连续强化程序中的时间长。
(3)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中,已被强化的行为的消退时间要比在连续强化程序中建立的行为的消退时间长。
即行为的保持时间更长。
(4)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有助于保持由其他间歇强化程序所训练的行为。
即由其他间歇强化程序训练而得到的行为,可以由固定比例强化程序再维持下去,不断加以巩固。
3.有效应用固定比例程序的原则
(1)反应数目应逐渐增蜥。
在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来增强行为时,往往要求被强化的行为具有较高的反应率。
但在应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的初期,所要求的行为数目应比最终所要求的数目少,随着程序的深入,再逐渐地增加所要求的反应数,直到达到最终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为止。
譬如,在尹老师对李X所用的程序中,她并非一开始就用FR15程序,而是先用FR5程序,等行为巩固后,再用FR8,然后FR10,最后才是FR15。
(2)每次强化所要求的数目不宜过多。
根据固定比例强化程序的原理,强化取决于所发生的反应数目。
因此,个体作出的反应越快,其得到强化也越快。
迅速的反应使个体能在同样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强化物。
所以,应用固定比例强化程序能得到较高的反应率。
然而,如果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数目超过一定的限度,整个强化程序就会中断。
这一点无论在强化训练的开始阶段,中间阶段,还是在最终阶段,都非常重要。
在强化训练的开始阶段,如果要求反应的数量过多,儿童就会被(准住"面失去反应的信心,在训练的中间阶段,如果反应数目增加过快或过多,儿童也会感到不知所措而使反应延迟或停顿,在最后阶段,尽管儿童已基本建立了所要求的行为,但如果要求的反应数量避过儿童的极限水平就会使儿童感到“力不从心”,并最终放弃反应。
由此可见,如每次程序中所要求的反应数目过多,或反应数目增加过快,强化程序就会中断,使行为者很少作出反应或不作反应。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出现,在增加反应数目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