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社成立70周年征文,通讯员写与报计情怀的文章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报社成立70周年征文,通讯员写与报计情怀的文章范文
某报社成立70周年征文,通讯员写与报计情怀的文章范文
那是1970年冬季吧,我和同村子的两位小伙伴,每天步行5公里到中心小学去上学。

记不得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位年龄大的打了我,我哭着到学校,被班主任发现后,把我们三个领到他的办公室,不由分说先训导了打人者,再批评没有打人的一位,之后问我想通了没,我没吱声。

于是班主任顺手拿起一张《甘肃日报》念了起来,内容是山丹军马场养军马的事儿,我边听边想,这与打架有什么相干?读完后,班主任问我们:“现在想通了没有?”我们只好点头。

因为这件事,让我第一次知道了甘报,并且了解到一个信息:有个地方叫山丹,那里有个军马场。

这些年出差每每路过山丹,不由得会心一笑。

1977年高考恢复,我考入甘肃师范大学(现西北师范大学),在开学典礼上,看见我们的校长阮迪民先生儒雅俊朗。

师大百年校庆我才得知他是甘报社第一任社长。

甘报创刊后,先是彭德怀题写报名,现在用的是毛泽东题写的报名,令人肃然起敬,它深深地影响着陇原儿女的心灵史与奋斗史。

1988年我到宣传部门工作,分工是外宣。

自以为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写新闻不会有什么问题。

于是便把县上的重点工作写了好多稿子,几乎是天天写、天天寄、天天盼。

那时候看不到当天的甘报,即便是星期天也要跑到邮电局报刊栏
去看看,但都是泥牛入海,几乎天天是“心跳和脸红”,领导和同事们虽然也没说什么,但自己感觉很尴尬。

于是借了几本新闻写作的书,发现新闻是一门学问,需要下功夫咀嚼,这才琢磨起标题制作、导语、5个W和1个H等。

直到1990年初,总算实现了在甘报发稿零的突破:“陇上一叶”栏目发了《会宁中小学生捡破烂捐资亚运》,题目13个字,内容77个字,写的是会宁县城学生捡破烂为第11届亚运会捐资230元的事。

虽是“一叶”,连“豆腐块”都算不上,但特别激动,现在看,也不失为一条有意义的资讯。

入门新闻,真的应感谢甘报。

那些从未谋面的编辑,改稿功夫之深,水平之高,从我每次寄去的稿子发出来的模样,让我叹服。

我深深领悟到,好的新闻作品,确实需要敏锐的捕捉视角,广阔的取舍视野和得心应手的文笔。

尤其是本地人写本地事,更需要良知和担当,要经得起挑剔和检验,因为新闻和公众的关系太密切了。

从1990年到1993年,是我发稿比较多的几年,每年在甘报发三五十篇,加上其他报刊,年均成百篇左右。

大多发在“现场短新闻”“奔马”“纵横谈”栏目中。

曾经有一天,在甘报一版发了一条“现场短新闻”、一篇“纵横谈”、四版发了一篇通讯,也算是幸福的记忆!当然,“论丛”和“百花”副刊也是我倾心和光顾的栏目。

甘报有许多名编辑、名记者,那年月时常在《人民日报》各类征文获奖者中看到他们的名字,有些至今只知其名,未见其人。

有几位后来有幸结识了,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裴立坚老师,他的改稿让我知道什么是妙手神笔。

后来,由于工作变化,我组织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经人介绍邀请甘报的裴立坚老师和当时甘电台的裴立华老师讲
课,其学者之风范、知识之渊博、待人之谦和,让全县50多名通讯员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甘报那些年特别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许多通讯员都是在他们的培训、培养中成长起来的,其中不少人改变了人生的模样,借甘报的平台振翅飞翔!甘报给基层通讯员的印象是名家云集、作风纯粹。

所以,每年在征订甘报时我们都带着特殊感情鼎力做发行。

时下“获得感”一词频率很高,把这个词用于甘报和我们通讯员之间,名副其实,感谢甘报啊!依我看,甘报的70年,是一首动人而又辉煌的歌,我的祝词是:皋兰山下、黄河之滨,有你就有芬芳,有你就有远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