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2.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古诗阅读
泛舟后溪
[唐]羊士谔①
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è):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雨后后溪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古诗阅读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②。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③。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④。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选自《诗经·魏风》)【注释】①硕:大。
黍:黏米。
②三岁:多年。
贯:供养。
女,同“汝”,你。
③逝:誓。
适彼:到那个。
爰:哪里。
④德:感德。
(1)《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种。
《毛诗序》里说本诗“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用的是________的手法。
(2)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上下章基本相同,重复中又有变化。
请结合本诗内容具体
分析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5.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八月十二日夜诚斋①望月
(南宋)杨万里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②不黏天独自行。
【注】①诚斋:作者的书斋名。
②元:即“原”。
(1)“鸦青幕挂一团冰”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________的特点。
(2)此诗后两句富有情趣,请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2.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________但余钟磬音________
(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诗人通过欣赏幽美的景色,营造了________意境,表现了淡泊的情怀和遁世绝俗的情趣。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个“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赴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
B.颈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尾联的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
D.该诗是一首送别诗,开合顿挫,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飞”“渡”也呼应风之猛烈。
B.“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出被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2)班级要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你想朗诵这首诗。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处境或情怀,你打算选一幅图作为朗诵背景。
你会选择下面两幅图中的哪一幅?请结合这首诗的
相关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甲乙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
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6.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
②茗:茶。
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
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19.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甲诗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形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洞庭湖之景。
试分析两诗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意境开阔。
“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拉近了两地的距离,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这两句诗意境高远,格调豪放,一扫离别诗的低沉情调,改变了送别诗悲伤、悲凉的传统格调。
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真挚的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意思对即可)
2.(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分析】(1)作者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总之,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2)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
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
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
“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故答案为:⑴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或:借景抒情。
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⑵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1)清新;优美
(2)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写景:一场春雨过后,青草被雨水淋洗得很干净。
泛舟溪上,溪水碧绿。
放眼望去,溪水像一条带子伸向远方。
两岸平展,春色无限。
从“芳草”“净沙尘”“绿”“春”可以看出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特点。
(2)这首诗前两句描写雨后后溪清新、优美的景色,面对这种清新怡人的景色,心情也应该不错!但是,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即使是一时一地,诗人的情感也不会是单一的。
“从“留客”可以看出,“泛舟”“后溪”并非诗人在“后溪”坐船游玩,“泛舟”只是说“船行水上”。
此时,诗人是羁旅在外的“客”。
客居在外,无人挽留,“唯有”啼鹃,何其悲哀!更何况啼鹃“似”乎留客,也不确定呢!“啼鹃”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悲情”“哀痛”的代名词。
船行小溪,“桃花深处”,寂静无人,诗人难免不会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之感!据此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清新;优美
⑵诗歌通过对芳草、绿水、啼鹃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雨后后溪的喜爱和留恋之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要抓住诗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
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4.(1)比
(2)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贴切生动,既辛辣叉含蓄,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末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望。
【解析】【分析】(1)这首诗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因此运用了比的手法。
(2)《硕鼠》全诗三章,意思相同。
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头,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
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
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
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
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⑵诗用硕鼠比喻剥削者,贴切生动,既辛辣叉含蓄,其中重章叠句式的表达,正是一主题的反复申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末尾一句“谁之永号”的反问,抒写农民不堪忍受重税,对不讲仁义恩德、残酷无情的剥削者的愤恨和抗议,表达了他们发誓离开剥削者,而去追求美好快乐生活的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比”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比就是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⑵本题考查对重章叠句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5.“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句赏析的能力。
此题属于开放类试题,选取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
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②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③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也可从本词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
悟的词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故答案为:“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描绘画面时,需紧扣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如:芦苇生长于河边,茂盛青翠,向世界心情的渲染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天气转凉,苇叶上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雪,仿佛点缀于叶面上的细碎珍珠。
(2)“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明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主人公痴恋伊人,苦苦追寻,可伊人却行踪不定,求而不得,这三句塑造了伊人朦胧恍惚,可望而不即的形象。
表现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强烈意愿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⑵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