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晋祠文化,探寻时代精神——浅谈晋祠园林和展现的时代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溯晋祠文化,探寻时代精神——浅谈晋祠园林和展现的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2-01-17T06:58:58.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8月总第382期作者:杭紫莹韩淑蒙夏丽英[导读] “不到晋祠,枉来太原”。
晋祠历史悠久,横跨千年,古韵流芳,端庄大气
◆杭紫莹韩淑蒙夏丽英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系浙江诸暨311800;通讯作者:谢云
摘要:“不到晋祠,枉来太原”。
晋祠历史悠久,横跨千年,古韵流芳,端庄大气。
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悠久的园林建筑。
古典的风貌,悠久的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厚重的文化,让古今无数名人为之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晋祠历经千年,自身承载的精神更加凝练,沿着历史的脉络,在一砖一瓦中寻觅属于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从中探寻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山西太原的晋祠历史园林精神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
是目前史仅存的周氏帝王家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久远,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
晋祠经历千年变迁和不断修缮,布局依旧严格。
在雕刻精美的老建筑中,可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可知古人的智慧无穷无尽。
一、晋祠的历史
因小时一枚桐叶的承诺,唐叔虞到了唐国,做了诸侯。
他到唐国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戎狄遍布,局势动荡。
叔虞受封治唐后,推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来治理唐国,效果显著。
唐国农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深受人民的尊敬。
后来叔虞宗族的一支迁至晋阳,为了纪念晋国的开国诸侯姬虞,为其修建祠堂,取名唐叔虞祠,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晋。
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追溯,最早见于北魏的《水经注》:“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由此可见,他至少有1500年的历史了。
晋祠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和历史人物,形成了现在晋祠的基本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修智伯渠,重建锁虹桥起,晋祠一步步恢复他的千年风貌。
忘川亭、文昌宫、晋溪书院等古迹风华再现。
二、晋祠的园林
1.园林的平面布局。
晋祠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
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建筑群。
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虽然是不同时期建起来的,但是巧妙地组合起来,又构成整体的精巧设计,显得布局紧凑,既像庙观的院落,又像皇室的宫苑,而完全没有杂乱无章之感。
晋祠融祠、庙、寺、观建筑于一身,并且通过巧妙的布局使他们各归其位,既相互分隔,又融汇贯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园林式建筑群的布局形。
可以说晋祠的建筑风格早在着千年时光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一支。
2.园林的植物。
晋祠的植物是主要构成元素。
圣母殿祠建筑群的植物以基调树种侧柏、油松、白皮松等松科的大型古树名木为主;关帝庙、三圣祠为主的庙建筑群的植物以松柏类为基调;以奉圣寺、舍利生生塔为主的寺观建筑群配置着大量的灌木丁香、海棠、樱花、牡丹等;文昌宫等寺观建筑内丛植高大的玉兰,突出高洁超脱的气质,对植基调树种侧柏突出庄重氛围。
在众多的植物中周柏为晋祠三绝之一。
周柏是西周时代种植的柏树,科学家估测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是不死的象征,更是古老晋祠历史文化发展的检阅者。
3.园林的水。
晋祠有善利、圣母、难老三泉(晋祠三绝之一)。
这三股泉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意境。
一湾深潭,一泓清水,殿下有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流潺潺,如丝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不管多深的渠、潭、还是井,只要阳光充足,都能发现游鱼、碎石、水草,构成的水中别样好景。
晋祠三泉的水从洞中汩汩流出,千年不息,昼夜不舍,世代为人类造福。
千年来,它不断地被人们修缮,广泛的用于农业灌溉、生活生产等。
也曾经出现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景象。
三、晋祠展现的时代精神
每个古典园林都可能记载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涵养着远古的文化,晋祠也不例外,它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
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晋祠的文化内涵也因之丰富起来,从单纯的祭祀祖宗的祠庙,逐渐演变成了以圣母殿为中心的规模宏大的文化建筑群,它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统,融儒、释、道文化于一处的风物景观,同时也蕴含了那个时代的精神。
1.晋祠之儒家——崇拜先人。
先秦儒家本身就是在古代的祭祀文化的语境下产生的,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以传承和规范祭祀文化为已任.他们认为祭祀也具有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交往、集体团聚的功能,同时他们将祭礼的核心规范为“敬”,所以祭祀的根本目的不仅是传统的求福避祸,也是为培养人们的诚信忠敬意识,并且主张用情智统一的态度去祭祀已故亲人,构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传统祭祀文化。
而作为现存最早的“国家级祭祀祠堂”的晋祠,承载了本同祭祀生体的精神追求。
周族原本就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中的祠,主要在晋祠的中轴线上,是在晋祠的整体建筑的最高处,供奉的都是有功绩的祖先历史名人,是晋祠的灵魂,体现对祖先的崇拜与敬仰。
同时,随着朝代的发展,到了清末民初,其祭祀对象包括了儒教圣人、道教诸神、佛教老祖、菩萨,以及包括圣母、水母、王琼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人物。
由最初单一的纪念唐叔虞的建筑群,发展成为一处包括了儒家、佛教、道教、地方神祗等多层崇拜的建筑群,有了上百座建筑的综合体,这些建筑作为祭祀的场所,是祭祀精神的物化。
祭祀对象的多样化反映的是不同祭祀主体的精神。
随着发展,百姓有家祠,王侯有国祠,都为先祖留下了一席之地。
在中国人几千年的观念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即从阳世转换到阴世。
因此,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也就意味着踏上新旅途。
2.晋祠之道家——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宗教中的鬼神崇拜、山岳崇拜与老、庄的道家学说融糅混杂的产物,它把神灵居于高山这种原始的幻想演化为一系列的神仙境界。
神仙思想本产生于道家,道家教你认识世界,无为而无不为。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面对大千世界,有人术短智浅,那就要向天神请教,它会教你看清世界,告诉你道术无穷,贵在飞升成仙。
神仙思想最原始的崇拜形式是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为具有生命和意志的对象来加以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
晋祠中是最淳朴的神仙思想。
晋祠里有座东岳祠,又名泰山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东岳大帝掌管天下365路诸神,阴间的统治神,道教地府的最高神明,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主宰人间和阴间祸福,是万物之总管神)。
晋祠中圣母殿供奉的“晋源之神”圣母,人们认为她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女娲,圣母殿的一侧有苗裔庙,是求子用的,同时还有祭祀鲁班的公输子祠,祭祀晋源水神的水母楼,在晋祠北部建有关帝庙、财神洞; 南部建有台骀庙、三圣祠、王琼祠、子乔祠,等等,这些建筑中供奉的都是老百姓心目中被神话了的偶像。
随着历史的延伸,多神崇拜成就了晋祠祭祀的文化多样化。
那个时代人们早已跨越物质层面,到达了精神层面。
这样可开阔人们的眼界,开放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不局限于一定的思维规范内,容易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
3.晋祠之佛家——心怀善意。
《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种子,做一个善良的人,好好地对待你身边的人。
晋祠的寺供奉对象为佛教人物。
晋祠的寺有奉圣寺和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全称十方奉圣禅寺,奉圣寺寺内供奉释迦牟尼佛。
看见它,仿佛还能听到高僧所说那句“一念善心生,获福无涯矣。
” 也能看到尉迟恭的顿首叩谢。
在《大佛顶首楞严咒》中“如来顶髻无上善回向教主释迦尊”意思是:回向给十方一切善知识,愿他们常住世间利益众生。
同时奉圣寺供奉有佛、菩萨、罗汉、禅师、天王、金刚等像,供人顶礼膜拜。
其间,奉圣寺屡经战乱兴废多次,现在的奉圣寺重新组建的。
这里远离圣母殿,仿佛也远离了滚滚红尘里的世俗因缘,表现出一种安静祥和、普度众生的宁静,使人一迈进便能心如止水,安心感悟佛的教诲。
舍利生生塔供奉佛祖舍利,舍利塔是佛陀坐化后出现的,自然就延续了佛陀的意志,舍利塔也代表佛家不灭的教义,舍利塔的十八种功德首位就是人将生于三善道。
那时人们已然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精神,面对人间苦难,有人一心向善、有人提起屠刀,那就要与渡人的佛结缘,佛家会教你修炼浮屠的秘诀,教你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梁思成说:“如果有复兴国家和民族的决心,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晋祠,历经三千年风雨洗礼,见证数朝政权更迭。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一草一木都饱经风霜。
他象征着中国建筑史和中国人文史。
当我们游览晋祠,踩着的是欧阳修走过的路,吟唱的是李白作出的诗,看见的是范仲淹看过的景……无数名人来过这里,晋祠以他永恒的姿态,沉淀着千年的历史,然后再把这千年的历史呈现在世人眼前。
水镜台里,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戏剧,我们无从考证;参天古木,经历过几多春去秋来,我们不得而知。
走过晋祠,我们唯一能看见的就是几千年距离所带来的历史的厚重感;走过晋祠,仿佛时空变换,一眼望去便是永远。
晋祠历经千年,目睹了各代王朝的兴衰,自身承载的精神却是日久而弥新,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包藏着一段中华文化及所含有的精神内涵,都能在中国古建筑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玄武晋祠寻梦[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2-6。
[2]朱向东杜森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8,39,(01),84-86。
[3]郭晓红宗越田旭平晋祠博物馆植物景观意境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9,(04)。
[4]刘仙芝谈晋祠建筑与宗教文化[J].山西建筑,2013,39,(7),25-26。
[5]龙佳解论先秦儒家的祭祀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2008,22,(03),87-92。
[6]刘大鹏晋祠志[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7]陈文娟蓬莱神话古代园林造景的影响[J].设计,2014,(04),75-76。
[8]苏慧田瑞媛晋祠关帝庙及关公祭祈[J].文物世界,2020,(0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