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绪论 (5)
1.1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5)
1.2国外GPS车控系统发展概述 (5)
1.3 国内GPS 车控系统的发展情况 (5)
1.4 基于GPS技术的车辆监控系统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6)
1.5 小结 (9)
第二章现有的GPS智能车辆监控示范系统 (10)
2.1中心站部分 (11)
2.1.1监控中心的物理构成 (11)
2.1.2监控中心的软件构成 (12)
2.2 现有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2.3 小结 (12)
第三章监控中心的Intranet方案 (13)
3.1 Intranet简介 (13)
3.2 监控系统的结构分析 (14)
3.2.1 Client/Server结构 (14)
3.2.2 Browser/Server结构 (15)
3.2.3 Client/Server结构的优点 (16)
3.2.4 Browser/Server结构的优点 (16)
3.2.5 B/S与C/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 (17)
3.3 小结 (18)
第四章 B/S结构进行实时监控的可行性分析 (19)
4.1 Internet技术 (19)
4.2 Web技术 (19)
4.3 ASP技术 (20)
4.4 ActiveX技术介绍 (22)
4.4.1 ActiveX简介 (22)
4.4.2 ActiveX技术基本原理 (23)
4.4.3. ActiveX技术解决方案的特点和优势 (24)
4.5 小结 (27)
第五章 Web数据库及其访问技术 (28)
5.1通用网关接口CGI的体系结构 (28)
5.2 Web服务器专用API结构 (30)
5.3基于JDBC的Web服务器 (32)
5.4 ODBC技术 (34)
5.5 Object Web动态网页技术 (36)
5.6通用的Web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 (37)
5.6.1定义 (38)
5.6.2通用Web数据系统体系结构 (39)
5.7 小结 (41)
第六章动态Web页面 (42)
6.1.动态HTML与动态Web页面 (42)
6.1.1 动态HTML模型 (42)
6.1.2 动态风格 (43)
6.1.3 动态内容 (43)
6.1.4定位于动画 (44)
6.1.5数据捆绑 (44)
6.1.6本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45)
6.2 ASP技术开发动态Web页面 (46)
6.2.1 ASP文件和语法 (46)
6.2.2 ASP内建对象 (47)
6.2.3基于ASP的ActiveX Data Object数据库访问 (47)
6.2.4服务器构件 (48)
6.2.5利用IIS发布动态信息 (48)
6.3 小结 (49)
第七章开发工作总结及技术展望 (50)
7.1开发工作的总结 (50)
中文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关于一个“GPS智能车辆监控系统Web联网”的研究与
开发的内容。

论文根据计算机监控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了现代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技术的GPS车控系统。

文章分析了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给出了基于B/S与C/S相结合的三层网络构架的系统模型;并对所采用的关键技术,特别是ActiveX、ASP进行了介绍,得出了B/S应用于GPS车控系统可行性结论。

开发B/S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Web数据库访问技术的应用。

当前的Web数据库访问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文章分析了当前各种
流行的Web数据库访问方案的优缺点。

最后,文章讲述了动态Web页面的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is concentrated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f the GPS Intelligent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trends of techniqu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supervis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used modern network techniques, this paper presents GPS Intelligent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 model based on Web techniques. The paper analyzes network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and presents the system model which is based on the 3-tier network structure, and it is supervised by the combined way of B/S and C/S. Then the key technologies adopted in the paper , especially the ActiveX control and ASP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Through these technologies, we can know it's viable to use B/S structure net technology in GPS Intelligent Vehicle Monitoring System.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to develop B/S system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access to the Web database, and this technology is on the developing phase. There are many schemes to access the Web database, due to this reason, the paper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many types of popular schemes to access the Web database.
At last , the paper narrates the design of dynamic Web page.
第一章绪论
1.1 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各个方面的应用
GPS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的字头缩写词NA VSTAR/GPS的简称。

它的含义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定时和测距的全球定位系统。

从GPS的提出到1993年建成,经历了20年。

实践证明,GPS对人类活动影响极大,应用价值极高,因此得到美国政府和军队的重视,不惜投资300亿美元工程。

它是继阿波罗登月计划和航天飞机计划之后的第三项庞大的空间计划。

现在,GPS技术已发展成为多领域(如陆地、海洋、航空航天)、多模式(GPS、DGPS、RGPS、LADGPS、WADGPS、WWDGPS)、多用途(如在途导航、精密定位、精确定时、卫星定轨、资源调查、海洋开发、交通管制等)、多机型(如测地型、定时型、全站型、手持型、车载式、星载式、船载式、弹载式)的高新技术的国际性产业。

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导航定位问题,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2国外GPS车控系统发展概述
从1994年以来,各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商都加快了汽车导航系统研制开发的速度。

以欧洲为例,德国的奔驰和宝马公司、法国的雷诺公司都宣布将在高档轿车上安装导航系统。

除了车辆自定位之外,各国都推出了车辆跟踪调度管理系统,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定位技术、控制技术,大大地提高了公路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改善了环境,为现代信息社会提供了准确、迅捷的出行服务。

1.3 国内GPS 车控系统的发展情况
从1986年总参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分别开始引进测绘专用GPS接收机以来,我国GPS应用已有14年的历史了。

但直到近几年来,以军事应用为先导,测绘应用为基础,各行业应用为主体,才掀起了我国GPS应用史上第一个小小的高潮。

航空导航是用户最少而技术要求最高的一个领域。

目前投入资金相对最
多,已经涌现出一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航运导航是用户较多而且目前使用较普遍的一个领域。

无论是航海型接收机还是国产监控系统,均有少量产品可供用户选择。

如长城计算机通用集成技术公司研制的“长城海防GPS指挥系统”经过电子部鉴定、用户实践考验认可,已在海南、浙江、福建的海岸警备部队使用。

利用GPS技术的汽车导航是市场最大、起点最低、基础研究工作最薄弱的一个领域。

目前急需适合国情的车载自导航设备、集中式信息发布和调度指挥系统,其市场突破口应该在占保有量3.4%的32万辆特殊车辆方面。

但目前没有一批可供用户选择的经过实践考验的成果。

目前使用车载GPS接收机进行自定位的车辆很少,估计只能数以百计,大量公司开发的热点集中在对特种车辆的监控调度系统上。

特种车辆是我国车载GPS应用系统的突破点。

有关部门强烈要求首先对运钞车、急救车、救火车、巡逻车、迎宾车等专门用途的车辆实现全程监控、引导和指挥,因此这方面最大的用户行业是银行和公安。

国内许多公安局(如海南、武汉、沈阳、长春、大连、珠海、北京等)、保险公司(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和银行(如人行、工行、农行、建行、中行)都在动手列项目、做方案,研制GPS监控报警系统。

城市交通管理时这几年是热门话题,各地的公交管理部门都在想尽办法利用高科技缓解交通拥挤问题,这使得GPS在车辆监控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又一用途,如北京市公交总公司建立了以GPS卫星定位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调度系统。

由此可见,GPS车辆导航是潜力最大、需求最迫切的已成熟市场。

其需求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主导航用的车载设备,二是中心式调度监控系统。

鉴于GPS民用应用的国际大趋势、国内车辆导航系统的市场热点和薄弱点,科大GPS实验室在近几年中致力于符合国情的GPS车辆监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

在GPS定位技术上充分融合先进的无线通讯技术和GIS技术,以无线通讯技术为研究课题,以求设计出具有一定先进性和实用性的GPS车辆监控系统。

1.4 基于GPS技术的车辆监控系统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GPS移动车辆监控系统由全球定位系统、车载移动单元和监控中心站三大部分组成,融合了三大关键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无线通信网组网技术和地理
信息系统(GIS)(包括电子地图自动生成平台和智能化车辆监控软件平台)。

它具有监控、报警以及调度等基本功能。

监控功能就是对移动车辆的实时状态(包括地理坐标、速度、方向等)进行跟踪,并能有效地控制车辆的一些具体状态,如熄火,强行切断油路等。

报警功能也是本系统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为移动车辆发生意外时而设置的。

当被控车辆遇意外情况,如遭劫、车祸、车坏、迷路等,可以人控或由系统自动向监控中心发出报警信息。

监控中心即锁定求助车辆此时的精确位置,并凭此给予及时的处理。

调度功能是指监控中心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现场情况及实际需要通知驾驶员调整车辆的运行目的和路线等。

如系统中有车辆被劫或需要帮助,即可根据车辆实际分布情况,通知相应车辆进行围堵或提供救助。

或有目标地点有任务,可通知就近车辆前去执行。

GPS车辆监控及导航系统包括监控中心(Monitor Center, MC)、若干车载移动设备(Mobile Station, MS)以及连接MS和MC的通信链路。

监控中心面向监控操作人员,包括监控平台(PC机)、无线通讯卡、电台三部分。

车载移动单元MS由车载电台、无线通讯卡、GPS接收机、报警装置等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MS通过GPS提供自身的实时信息(经度、纬度、高度、速度等),并将这些实时信息数据打包,由数控单元调制后通过电台发送。

监控中心接收到MS的信息后,由数控单元解调,分析处理后传至监控平台,显示在矢量化的电子地图上。

监控操作人员亦可通过监控平台向MS发出监控命令。

监控平台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的监视和控制操作平台,具有很方便的信息数据库和强大的电子地图操作功能。

另外,当MS的报警装置被触发后,MS立刻向MC发送报警信息。

车辆监控系统,其应用范围非常之广,它可应用于许多相关场合,陆地上可用于重要车辆的行驶安全;城市出租车、长途客车的调度、管理;铁路运营系统的调度、安全;公安系统警力调配。

海上可用于船只调度与救难等等。

衡量一个实际监控系统优劣的标准,首先要看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以及工程的实际造价等一般特性。

对于车辆监控及导航系统,其主要的性能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控的实时性。

系统中所有被监控的车辆的实时定位信息都要及时地传到监控中心以便系统能实时地对系统中所有车辆进行监控。

定义平均信息刷新频
.......
率.f p为单位时间内(每秒内)系统寻检的车辆数,并定义系统平均寻检周期
........T.为系统对每个移动单元遍历所需要的时间( T=系统容量 / f p )。

很明显f p越大或T越短系统的实时性就越好。

(2)报警反应的快速性。

当车辆报警后,监控中心应该能够及时接收报警信
号以便采取必要措施。

定义从车载台报警开关触发到监控中心接收到报警信号的
时间为报警反应时间
......T a(Emergency Alarm Period)。

报警反应时间越短则系统性能越好。

(3)较高的系统容量。

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求系统下层通讯网的实时性要好;其二是要上层监控平台的显示和处理速度要快,要能及时反映移动单元MS位置信息的变化。

(4)在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系统有低的误码率。

这里主要是环境中的电磁污染,如汽车火花塞产生的电磁干扰。

(5)监控平台实时显示准确性。

显示平台上,利用移动单元传来的实时信息,将被控车辆的轨迹显示在电子地图上。

要使车辆的轨迹显示在道路等正确位置上,而非偏离正确的道路(如显示在路旁的河流或房屋上),就涉及到系统的可靠性。

既要求电子地图的可靠性(准确性);又要求车辆位置信息的准确性。

(6)车辆实际行驶的轨迹不能在监控平台上正确地显示出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GPS系统的定位误差。

当未采用差分定位,且SA(选择性政策)有效时,定位误差可达100米左右;采用差分技术后,定位误差可低于10米。

另一个原因就是电子地图的准确性。

由于原始地图的误差、扫描仪扫描时的误差、矢量化的误差等,使得最终生成的电子地图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的偏差。

因此在实际应用前,必须对电子地图进行校正,即用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行驶得到的定位数据来修正电子地图的误差。

(7)系统对显示误差的实时校正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显示的误差总是存在的。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动态地校正。

在矢量化地图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智能化的道路偏差自适应修正功能软件模块,根据移动车辆轨迹的历史数据以及道路信息,来实时校正显示误差,可以有效地修正美国政府人为设置的GPS随机定位偏差的影响,使移动单元的位置与电子地图道路之间达到很好的吻合效果。

从而使得用户能方便准确地知道各移动目标的真实位置。

(8)提供信息的丰富性。

从监控平台角度来看,系统中应包含一个庞大的、丰富的、准确的数据库。

这便于系统监控人员能够及时查看和了解被控车辆的属性(如车牌号、车型、颜色、驾驶员姓名、性别等)以及城市里的环境因素(如车站、码头、桥梁、渡口、学校、医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河流、公园等)。

从而为监控人员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更好地实现监控、调度功能力。

1.5 小结
本章初步介绍了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GPS车控系统。

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各方面的应用,国内外GPS车控系统的发展情况以及车控系统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有的GPS智能车辆监控示范系统
GPS智能车辆监控系统分三部分组成——监控中心站部分、移动单元部分(即车载台)及连接二者的通信链路组成。

它融合了三大关键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无线通信网组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该系统硬件上由监控中心计算机阵列与全部移动车台构成;环境上由无线集群通讯网连接监控中心局域网形成;软件上由以向量地图GIS为基础的智能监控软件配以管理集群通讯信令、数传调制解调、传输卫星定位数据的汇编级软件集成。

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来获得移动车辆的三维位置、速度及精确时间信息。

利用无线组网技术将移动单元、监控中心通过自行设计的无线通信网有机地联成整体。

利用GIS技术来准确地显示移动单元的位置。

移动单元数传控制单元将其接收到的GPS定位等信息编码传给基站的中央数传控制单元,中央数传控制单元接收到信息后,对数据做相应的处理后,再通过服务器串行口将其传给主控平台。

主控平台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并显示在GIS电子地图上,并且将用户的监控命令传给各移动单元。

图2-1 GPS车辆监控系统的构成
2.1中心站部分
2.1.1监控中心的物理构成
系统设置一监控中心。

如图2-1所示,监控中心由电台、中央数传控制单元以及多台连网计算机等组成。

其中一台微机作为服务器,通过中央数传控制单元和音频电台连接,接收各移动单元送来的监控数据,其他的微机分别装载管理平台及若干报警平台。

监控服务器上存放地图信息,各个工作站通过共享方式从服务器上读取地图信息,并在本地加以处理。

中央数传控制单元送来的各个移动单元的定位信息通过RS-232C接口送到监控服务器中。

各个工作站同时以TCP/IP的方式与服务器连接,服务器把处理后的数据送往各个工作站作进一步处理。

对整个监控系统的各个移动单元发布命令和弹性编码的配置也在服务器上进行。

2.1.2监控中心的软件构成
监控中心是一个多功能信息采集、管理、显示和辅助决策系统:屏幕上以GIS向量地图为背景,实时显示、记录、回放移动车辆运行情况;可在服务器屏幕上对监控车辆动态编组,其余屏幕上可对不同区域或特定目标进行锁定式监控;可点放被监视目标及其所处环境的相关信息,允许高级别操作员增添新的资料;系统确保紧急报警信号优先监测、应急调出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警情专用地图并以事故地点为中心放大该区域。

2.2 现有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图2-1看出,现有的监控中心的各工作站局限在一个局域网内,采取的是较落后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难以适应车控系统的大型化,不能满足用户对系统性能不断提出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对车控系统的监控中心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

在以后的几章中,我们将逐步阐述这种方案以及相关概念和技术。

2.3 小结
本章介绍了现有GPS车控系统,重点介绍了中心站部分,对现有系统的缺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工作安排。

第三章监控中心的Intranet方案
3.1 Intranet简介
Internet,即国际互联网──因特网,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全球性计算机网络。

Internet是现今世界上最大、最流行的计算机网络,它是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的信息资源网。

Intranet是指利用Internet技术在公司或部门内部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它将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链接起来,通过使用一个简单统一的界面,使企业的用户可以从整个企业系统或从Internet上访问信息。

Intranet,或者说企业网络系统,虽然是一个新的名词,但它实际上就是基于Internet的MIS 系统。

传统的MIS系统经历了文件服务器/客户机模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后,今天在Internet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方式,即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Intranet 模式。

Intranet一般为一个企业或者部门建立和使用,基于Internet技术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发布信息,促进办公的现代化、产品的销售、员工的培训等。

Intranet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于它具有很多吸引人的特点:
(1)广泛的通信──通过Intranet人们可以与机构中的其他人联系,也可以通过Intranet/Internet与世界范围内的客户进行联系。

对本系统,就是建立了各基站与远程GIS维护中心建立联系,提供矢量库的远程维护。

各基站之间也通过至少64kbps带宽的ISDN连接实现实时监控数据流的转发。

(2)高带宽──与Internet相比,Intranet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Intranet一般为高速的内部网络。

所以在Intranet上可以有足够的带宽提供多种数据类型的网上发布。

例如我们开发的GIS插件提供了对网上发布的矢量地图格式文件的显示、查询和修改。

(3)成熟的技术──TCP/IP,HTTP,Telnet,FTP以及SMTP等应用是一些成熟的、灵活可靠的Internet技术。

比如,各基站数传卡接收的数据就是通过建立在TCP/IP协议栈上Winsock网络接口,实现向多监视平台的转发。

(4)低成本──相比专门的网络环境,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是廉价的。

(5)通信和适应性──使用TCP/IP、HTTP、FTP、MIME等标准协议和编
程接口,保证了企业内部网的体系结构可以适应变化的需求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方便交流和开发。

(6)基于标准的互操作性──大多数媒体将Intranet看作是Web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由于Web的技术特点,使得各种数据格式的信息可以通过任何基于TCP/IP的网络传输。

信息的发布基于标准的HTML语言,可以在不同硬件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的漫游,在不同页面之间的切换,可以简单到选择或单击嵌在HTML文档中的超文本链接来完成。

而插件Plug-in等技术也提供了基于Web交互的有效手段。

(7)安全性──Intranet通常是在公司的防火墙之内,把公司员工及商业伙伴与庞大的公司信息连接起来,把公司的信息和软件迅速传送给员工及商业伙伴。

这种网络便宜,且易于展开和使用。

而且由于Intranet内部网始终受到公司防火墙的保护,也使得Intranet的安全性大为提高。

3.2 监控系统的结构分析
系统结构模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系统的效率、安全性、可维护性,更影响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及可靠性。

因此系统的结构模式设计是系统设计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集中式的结构,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结构。

集中式结构模型属于全封闭式系统,所有的处理和计算都由中心机房的主机完成,用户端是没有处理能力的终端。

不同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交流,信息共享能力差,而且系统扩展不方便,己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3.2.1 Client/Server结构
任何一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从简单的单机系统到复杂的网络计算,它都由三部分组成:显示逻辑部分(表示层)、事务处理逻辑部分(功能层)和数据处理逻辑部分(数据层)表示层的功能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功能层的功能是进行具体的运算和数据处理,数据层的功能是实现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查询、修改、更新等任务。

传统的Client/Server结构设计为两层模式,显示逻辑和事务处理部分均放在客户端,数据处理逻辑和数据库放在服务器端。

客户端负责执行前台功能,如管理用户接口、数据处理和报告请求等。

而服务器执行后台功能,如管理共享外设、控制对共享数据库的操作、接受并应答客户机的请求等。

由于客户端的任务较重,服务器端的任务较轻,C/S模式世纪上是所谓的“胖客户机”/“瘦服务器”模式。

这个模式比较适合于在小规模、用户少、单一数据库且有安全性保障的局域网环境下运行,所以在当时条件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应用系统的大型化以及用户对系统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C/S结构暴露出许多缺点:程序开发量大,客户端维护困难,客户端负担重、成本高,系统安全性差等。

3.2.2 Browser/Server结构
随着Internet越来越多广泛的应用,原来基于局域网的企业开始采用Internet 技术来构筑和改建自己的企业网,即Intranet。

于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模式Browser/Server(B/S)应运而生,并获得飞速发展,大有取代C/S结构的趋势。

B/S 结构是由C/S结构发展而来的三层C/S结构在Web上的应用特例。

在这种体系结构下,表示层(Presentation)、功能层(Business Logic)、数据层(Data Service)、放在三个独立的单元:Web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如图3-1所示。

图3-1Browser/Server结构
表示层位于客户端,它的任务是通过Web服务器提出数据请求和接受Web 服务器传送过来的页面进行显示,功能层由Web服务器来实现,它的任务是接受用户的请求,执行相应的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并将得到的结果处理后,以通
用的格式(通常是HTML文件格式)传送回客户端。

数据层位于数据库服务器端,其任务是接受Web服务器对数据库操纵的请求。

,实现对数据库查询、修改、更新等功能,把运行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3.2.3Client/Server结构的优点
C/S模式是80年代逐渐成长起来的一种模式,发展到现在己经非常成熟。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Web技术为基础的B/S模式已日益显现其先进性,但比之C/S 模式仍不成熟,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现比较如下:
交互性强是C/S模式的一个优点,在C/S模式中,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有强大的功能,并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

B/S模式虽然由JSP. ASP等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能力,但与C/S的一整套客户应用相比,功能有限。

C/S模式中,客户与服务器间只传输命令和处理结果,因此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量大大减少,减轻了系统对网络的压力。

通过合理分布任务,可以让客户机完成部分数据的加工处理,尽量减少对服务器的干预。

C/S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由于C/S模式是配对的点对点的结构模式,其平台采用的是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比较好的网络协议,安全性可得到较好的保证。

B/S模式是基于Internet的,而目前网络安全仍是一个技术尚未成熟的领域,需要不断发现各种安全漏洞。

3.2.4 Browser/Server结构的优点
在三层的B/S结构中,由于事务处理逻辑模块从客户机任务中分离出来,由Web服务器来负担,就使客户机的压力大大减轻,使客户机从沉重的负担和不断对其提高性能的要求中解放出来,也把技术人员从繁重的维护、升级工作中解放出来,形成可“瘦客户机”/“胖服务器”模式。

这种结构模式具有以下优点:(1)良好的开放性:C/S结构采用的标准只在内部统一,其应用大多是专用的,而B/S结构所采用的标准都是开放的非专用的,是经过标准化组织所确定的非单一厂商所制定的,保证里其应用的通用性和跨平台性。

(2)开发、维护成本低:B/S的应用只需在客户端安装通用浏览器,维护和升级工作都在服务器端进行,不需要对客户端进行任何维护、开发,这样就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