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的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小衔接工作研究草案
一、问题的提出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初中招生改革,生源划片、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生理、心理变化较大,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的数量逐步增大,“两极分化”提前。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初小衔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小学和中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若把这种“衔接”放到“师与生,教与学”这一教育教学的基本矛盾中去考察,“衔接”的含义则非常广泛,任务十分艰巨。它主要应解决如何为学生铺垫搭桥,导引他们顺利过渡,促使“教与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发展后劲。
二、问题的剖析
小学生进入初中和初中教师接任七年级后,“师与生、教与学”双向适应较差,其原因可从两个角度分析。
从教师角度看:初中教师相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知识储备量相对较大,学历较高,有居高临下之势;但由于他们对七年级新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和管理方式认识不足、了解不多,对学生往往估计过高,教学很难较快地适应学生。
从学生角度看:新生跨入初中大门后,其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交织的状态。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眼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他们对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任务、学习规范等了解较少,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学习、交往各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很快适应,导致了一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一段时间后成为学因生。还有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甚至成为了问题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初中给初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教育难度。
二、几点认识
1. 小学和中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能否顺利实现从小学六年级到中学七年级的过渡,对大面积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初小有效衔接,是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条件,参与衔接工作的中学和小学将会实现双赢的发展。
2. 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最终目标是:学生在较高教育起点上能顺利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的客观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深层次的衔接是中小学衔接实验的根本目的。
3. 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基本思路是:进行教育综合整体改革,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以“主体性”为核心,引导学生由相对被动过渡到相对主动过渡,使学生在过渡过程中成为中学学习生活的主人,实现高度的自律。因此,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中小学衔接实验的基本任务。
4.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中小学衔接的思路主要靠教师来实施落实,教师对衔接问题怎么看,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创设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情况。因此,在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实验中要强化教师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衔接工作想实、做实。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小学与初中的衔接教育,探索出小学与初中衔接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做法。
. 2.通过研究,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包括:
让小学六年级的教师提前了解教育对象将面临的初中的挑战,在推进后进生的转化、提高合格率方面采取有效的做法,关注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产生可迁移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让七年级教师提前“立体”地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教育对象,系统地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现行的教材编排体系、基本内容及要求,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让六年级的学生提前对自己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规范、要求,新的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有初步了解。
总之,通过衔接教育工作使师生双方都掌握好衔接过渡的主动权。
四、研究工作设想
1.组建初小衔接课题小组
结合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由两所学校的校级领导、教务主任、德育主任和备课组长组成。
2.调研初小衔接成功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了解初小衔接工作卓有成效的地区和学校,吸纳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3.提高家长对初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识到初小衔接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做好相关工作。
4.开展初小衔接的相关工作
(1)师生的心理衔接
初中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渡时期,他们由童年走向青年,由幼稚走向成熟,他们的身心发生剧烈的变化,心理学家称此期为“危机期”。故中小衔接阶段的教师要把师生心理的衔接放在首位。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熟悉感、知心感、尊重感,用教师的德、知、才和爱心去化解学生的不适应感,从而将师生关系推向良性、和谐的发展。
做法:暑假期间邀请专家为六、七年级的任课教师开设讲座,帮助教师学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充分把握两个年级学生的身体、心理等特点。
(2)知识体系的衔接
学生由小学到初中只高了一个年级,但在大纲要求、教材内容,知识难度,学习要求、能力要求都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七年级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阶段,中学教师必须深入六年级了解并顾及小学的
教育教学要求,循序渐进,进行知识点的衔接教学。如果衔接得好七年级学生就能顺利发展,尽快适应初中教学,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小学过渡时期的教学难点有:从小学的形象思维到中学的抽象思维;从短时的注意向长时间的注意过渡;从操作型的学习方法到理论型的学习方法;从模仿性到创造性。
做法:
A.组织专题备课,分学科组进行,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师分别介绍本学科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研讨衔接点;
B.开发衔接教材,由六年组和七年级的教师共同开发衔接教材,课时数在10到20课时;
C.落实衔接教学,在六年级下学期结束前安排衔接教学,实施衔接教材。
(3)教学方法的衔接
进入初中以来,教材种类增多,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且初中教学往往比较注意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注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初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的活力。
故中学教学须照应小学教法,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提高学生的适应速度,实现教学方法的衔接。
做法:相互听课,六年级和七年级的教师相互深入对方课堂听课,了解学情、教法、作业的特点,把衔接工作落实在日常教学中。
(4)学习方法的衔接
从“捧着学”向“自主学”转化。小学里,教师教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习惯由教师安排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以简单识记、机械操作等为主要目标,难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要求。学习方法的转化,不仅要“学会”而且“会学”。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改变学法是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过渡时期详尽的学法指导,为他们今后的自学提供了参考方法,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做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可以结合使用《自主学习效率手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如何听课;如何记课堂笔记;如何复习等学法指导。
(5)学习评价的衔接
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中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分数不知不觉地成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甚至唯一的依据,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这是衔接教育中的一大现实问题。
七年级教师要研究建立多元评价方式,既可让学生发现自己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长处及缺陷,又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做法:借鉴融合,结合现阶段六年级和七年级的评价做法,制定出统一的评价体系,如“五星学子”评价体系,有利于持续地推动学生的发展。
总之,初小衔接工作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健康成长,将有力地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