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A)(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地理试题(A)(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下图示意2023年元旦晨昏线位置及我国部分地区日出的北京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黑瞎子岛相比,海马滩元旦日出时间较早,主要是因为海马滩()
A. 天气晴朗
B. 位于海洋
C. 海拔较高
D. 纬度较低
2. 2023年元旦,北京(116°E)昼长大约为()
A. 7小时48分
B. 8小时48分
C. 9小时20分
D. 10小时20分
3. 下列日期晨昏线与图示大体一致的是()
A. 12月1日
B. 12月14日
C. 1月14日
D. 2月1日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纬度越低,白昼越长;由图可知,与黑瞎子岛相比,海马滩的纬度较低,白昼时间要长,因而其日出时间较早,D项正确;天气条件和位于海洋不会影响日出时间,AB错误;海马滩地处南沙群岛,其海拔不高,因此C 项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由图可知,北京(116°E)的日出北京时间为7:36;根据所学知识,北京时间是以120°E的地方时为东八区的区时,由此可计算出,北京的日出地方时(116°E位于120°E以西4°,地方时晚16分)为7:20,然后根据日出时间=12-昼长/2,可得出北京的昼长为9小时20分,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某日期的晨昏线与图示1月1日的一致,意味着该日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1月1日相同,即该日期应与1月1日关于二至日(6月22日或12与22日)对称,选项中只有12月14日与1月1日关于冬至日12月22日对称,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因此B项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已知某地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地方时)求该地的昼长,可利用以下公式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或日落时间=12+昼长/2。
下图示意我国汉江流域沉积作用明显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阴影区沉积作用主要是()
A. 冰川沉积
B. 海水沉积
C. 风力沉积
D. 流水沉积
5. 图中R1、R2两地流速和流量的差异是()
A. 流速:R1大流量:R2大
B. 流速:R1大流量:R2小
C流速:R1小流量:R2大 D. 流速:R1小流量:R2小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阴影区多为汉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区,主要是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在阴影区域,属于流水沉积作用,D正确;该地区位于内陆,且海拔较低,无冰川分布,所以并非冰川和海水沉积,AB错误;风力沉积多发生在风力较强或是气候相对干旱的地区,该阴影区位于季风气候区,气候较为湿润,受风力作用影响不大,C错误。
故选D。
5题详解】
据图可知,R1河段为沉积区,R2河段无明显沉积,说明R2河段河水流速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沉积作用弱;R2位于R1河段的下游,且R2河段以上支流多,汇水面积大,流量大于R1,由此可知,R2流速比R1更快,流量比R1更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
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
2022年11月30日,辽宁大连周边海面上雾气缭绕,蒸汽升腾,这种现象叫“海浩”。
“海浩”也叫蒸发雾,通常在寒冷冬季的水面之上,受海风吹拂而成。
下图示意“海浩”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海浩”景观形成前的天气系统通常是()
A. 暖锋
B. 冷锋
C. 准静止锋
D. 气旋
7. “海浩”现象中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
①水分交换的主要形式是蒸发②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③水分交换的主要形式是降雨④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海浩”是冷锋(寒潮)天气时出现的水汽凝结成冰晶的现象,因此发生该现象时的气温较低、水汽充足,因此为冷空气控制,即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但海水降温较慢,近海面空气降温较快,因此海水温度大于近海面空气温度,因此海水蒸发遇冷后凝结,称为冰晶,即出现“海浩”现象。
“海浩”景观形成前的天气系统通常是冷锋过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海浩”的形成是海水蒸发遇冷凝结而成,这是水分交换的主要方式,①正确;海水的热量通过水分交换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②正确,④错误;没有形成降雨,③错误,故选A。
【点睛】“海浩”是寒潮天气时,海面上的水汽凝结而成,因此它的形成需要较低的温度;一天当中,日出前后的温度最低,因此最可能出现“海浩”现象。
马六甲海峡(下图)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航道,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
海峡两岸地势低平,沼泽广布,两岸泥沙不断在海峡内淤积,妨碍了船舶航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马六甲海峡表层海水由西北流向东南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9. 影响马六甲海峡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峡宽度②海水深度③海水流速④河流含沙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图示M岛的类型属于()
A. 大陆岛
B. 珊瑚岛
C. 火山岛
D. 冲积岛
【答案】8. B 9. C 10. A
【解析】
【8题详解】
马六甲海峡地处北印度洋东部,海水流动受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影响,冬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东向西流,导致马六甲海峡的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夏季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整体上由西向东流,使马六甲海峡海水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B正确,ACD 错误。
故选B。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马六甲海峡两岸地势低平,沼泽广布,故影响马六甲海峡泥沙淤积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平坦导致海水流速减慢,易于泥沙沉积;两岸泥沙不断在海峡内淤积,说明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马六甲海峡,故③④正确;海峡宽度与海水深度对泥沙淤积量没有直接影响,①②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M岛为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从成因上来说是大陆岛。
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相撞,亚欧板块边缘被撞碎散落到海洋里,就形成大陆岛,故选A。
【点睛】北印度洋海域由于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圈,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圈。
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与植物多样性呈正相关。
黄土高原植被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的显著变化。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生物量与群落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越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导致黄土高原植被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 水分
B. 热量
C. 光照
D. 土壤
12. 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草地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 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草原带
B. 森林带>草原带>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
C. 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
D. 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草原带
13. 与森林带相比,森林草原带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强,主要由于其()
A. 土壤肥力高
B. 植物生长周期长
C. 光热条件好
D. 植物种间竞争弱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位置,东南降水较多,西北降水较少,植被带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原因是该地水分差异引起的干湿度差异大,A正确;森林-草原-荒漠的演替规律,与热量、光照、土壤类型关系很小,BCD错误。
故选A。
【12题详解】
将图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相加,能明显看出森林草原带生物量最大,森林带次之,草原带略高于草原荒漠带,故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草地生物量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森林草原带>森林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C对,ABD错。
故选C。
【13题详解】
一般地,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会降低,稳定性较弱;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升高,稳定性较强。
森林草原带比森林带水热条件差,林下草地群落生长条件较差,数量较少,主要在森林树冠下寻找适合生存的区域,群落内种间竞争弱,草类植物之间没有明显竞争优势,强势物种少,导致草类植物多样性较高,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强,D正确。
光热条件较森林带差,C 错。
与土壤肥力、植物生长周期关系不大,AB错误。
故选D。
【点睛】一般地,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会降低;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升高。
多样性越强,群落越稳定,遭受破坏恢复的能力越强。
克兰河发源于新疆阿尔泰山南坡,全长265千米。
克兰河流域冬季严寒漫长,夏秋季降水量大于春季。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降水量呈现冬季明显增加夏秋季有所减少的趋势。
下图示意克兰河阿勒泰水文站1980~1989年和2001~2005年年径流量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克兰河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A. 大气降雨
B. 地下水
C. 冰川融水
D. 季节性积雪融水
15.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推测克兰河水文特征的变化是
()
①汛期提前②结冰期延长③含沙量减少④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4. D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和材料可知,该地冬季严寒漫长,降雪较多,4月份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径流量迅速增加,到5月份克兰河的径流量达到最大,并在夏季时流量减少,根据所学知识,由于克兰河地处我国的
非季风区,因此其主要的补给形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所以D项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阿尔泰山南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强烈抬升会形成雨水补给,但是由于克兰河距离大西洋遥远,水汽损失量大,降雨量少,因此大气降雨不是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所以A项错误;地下水补给虽然比较稳定。
但补给量较少,不是克兰河主要补给类型,因此B项错误;冰川融水的多少与气温呈正相关,理论上应在7月份达到最大值,而事实上克兰河的7月份的径流量较小,因此其冰川融水较少,所以C项错误。
故选D。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1980-1989年的流量相比,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提前,意味着克兰河的汛期提前,因此①正确;由材料可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克兰河流域的气温升高,结冰期缩短,因此②错误;由上题可知,克兰河的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根据所学知识,与其它补给类型相比,融雪补给时河流的输沙能力较弱,因此河流的泥沙来源较少,河流含沙量小;且夏季降水减少,也会导致输沙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河流的含沙量减少,所以③正确;由图可知,克兰河2001-2005年径流量的最大值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大值要高;径流量的最低值与1980-1989年的径流量最低值相近,这意味着克兰河的2001-2005年径流量季节变化比1980-1989年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要大,因此④错误。
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
河流补给有雨水、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等五种补给形式。
最终的来源是降水。
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
下图示意香港市区气象站和郊区气象站多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1)分别画出12时和24时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2)指出香港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时间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分析香港白天市区气温大部分时段低于郊区的原因。
【答案】(1)(2)5时—7时,
该段时间内市区温度高于郊区,且城郊温差较大。
(3)香港人多地狭,建筑物向高层发展,稠密高大的建筑物遮挡阳光导致白天市区的增温相对较小;市区建筑物稠密,建筑表面热容量和热传导较大也会导致白天市区的增温相对较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香港的热岛效应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12时,香港郊区的温度高于市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因而在郊区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市区的温度相对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市区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近地面的水平气流从市区流向郊区,高空则相反。
24时,香港市区的温度高于郊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因而
在市区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郊区的温度相对较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在郊区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受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作用,近地面的水平气流从郊区流向市区,高空则相反。
综上所述,香港12时和24时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绘制如下图: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阶段应为城市和郊区温差最大的时间。
由图可知,5时-7时,香港城市和郊区温差最大。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恰逢日出,郊区气温达到最低值;而城市地区人为活动产生的热量较多,使城市降温幅度较小,因此5时-7时,香港市区和郊区温差达到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香港人口多,土地狭小,使得香港的建筑物多纵向发展,高大密集,而高大密集的建筑物遮挡了部分阳光,使得白天市区的增温相对较小。
其次,高大密集的建筑物多,建筑表面热容量和热传导较大,市区的建筑物有较大的热容量,这会使到有较多的太阳辐射能量被吸收并储存在市区当中并向大气辐射的不多,也使得白天市区的增温相对较小。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地形分三部分,中部山地高原区(主要为安第斯山中段、富森林资源以及铜、锡、银、金、铂、锂、锌、铋、钒、钨、硝等资源)、西部沿海区和东部亚马孙河上游流域,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下图示意秘鲁主要山脉河流分布。
(1)比较秘鲁境内沿纬线安第斯山东西两坡年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描述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西侧的水系特征。
(3)推测秘鲁境内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并简述自然原因。
【答案】17. 东坡多,西坡少;原因:秘鲁盛行东南信风,高大的安第斯山阻挡东南信风,使得山地东坡成为迎风坡,多地形雨,年降水量较多;山地西坡成为背风坡(雨影区),同时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年降水量较少。
18. 河流流程短,多向西流;支流少,流域面积小;河网密度小。
19. 东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临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区。
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秘鲁的自然环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降水的影响因素、河流水系特征、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秘鲁所处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分析可知,秘鲁盛行东南信风,而安第斯山脉自西北向东南穿过该国,使该国东部山地成为迎风坡;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较为湿润,受到山地的阻挡而抬升,使得安第斯山脉东坡降水较为丰富,年降水量较大;而安第斯山西坡为背风坡(雨影区),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同时安第斯山脉西坡濒临太平洋,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安第斯山脉西坡降水量较少。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由于安第斯山脉距离太平洋较近,故安第斯山脉西侧的河流流程较短、支流较少且流域面积较小;由于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为西北—东南走向,使得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河流多向西流注入太平洋;由于安第斯山脉西坡距离太平洋较近,平原多分布在沿海的狭长地带,使得河流很快注入海洋且难以汇聚,造成该地区河网密度较小。
小问3详解】
由于秘鲁沿岸地区有秘鲁寒流流经,该洋流属于上升流,深层海水在上泛过程中携带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较为丰富,吸引鱼群聚集从而形成渔场,由此可知该国西部沿海地区渔业资源丰富,吸引众
多人口在此定居进行渔业资源的开发;该国西部地区距离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安第斯山脉较近,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众多人口在该国西部地区定居;该国东部位于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生存,所以该国东部人口密度较小,而西部人口密度较大。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侧,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的九大平行山脉和槽谷。
影响岩石透水性的主要因素是岩石各种空隙的大小、多少和连通情况。
岩石的大空隙(非毛管孔隙)越多,连通性越好,透水性越强。
下图示意川东青宁乡地貌剖面。
(1)指出图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2)分析图中河谷的形成过程。
(3)指出该河谷发生滑坡的概率大的河岸,并说明原因。
【答案】18. 大气降水、地下水
19. 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形变,上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当地降水丰富,地表径流不断侵蚀地表岩层,最终发育成V形河谷。
20. 东岸发生滑坡概率更大。
原因:东岸岩层倾向与陡坡坡向一致,易受重力作用下滑;东岸粗砂岩层透水性好,地下水易软化岩层滑动面,诱发岩体滑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川东平行岭谷为材料,涉及河流补给方式、河谷成因以及滑坡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四川盆地东侧,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河流主要的补给方式有降水补给;根据图示信息可
知,该河谷以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以及泥页岩为主,透水性较强,河流有地下水补给。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岩层受到水平的挤压力,发生弯曲,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层裂隙发育,变得破碎,容易被侵蚀;当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较多,流水作业强烈;该地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地表径流不断侵蚀裂隙,形成V形河谷。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谷东侧岩层倾向与坡面坡向一致,抗剪切能力较弱,在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下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谷东侧岩层以粗砂岩为主,透水性较好,地下水易软化岩层,使得上部岩层不稳定,易诱发滑坡。
西岸岩层倾向于坡面坡向不一致,不易发生滑坡,所以东岸发生滑坡的概率更高。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金沙江(左图)山高谷深,南北连绵,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3.76倍。
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隆起,对金沙江自然地理环境的演替影响较大。
右图示意金沙江甲河谷处的植被演替趋势。
(1)依次指出禾草丛、稀树乔木林、灌生草丛、稀树灌丛林对应的右图中数字。
(2)说明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隆起对金沙江甲处河谷处的植被发生演替的影响。
(3)说出金沙江甲处河谷东西两岸高寒灌丛草甸带上限海拔高低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19④、①、③、②
20. 青藏高原隆起,阻挡西南气流深入,降水减少;河流下切,形成深谷,地形焚风效应加强,河谷气候向干暖演变;植被逐渐向耐干热的类型演变。
21. 西高东低。
该地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较大,西岸为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温度较高,自然带海拔分布较高;东坡为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热量条件较西坡差,同一自然带分布海拔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金沙江某河谷的植被演替趋势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右图可知,由于干旱的增加,原生植被由需要水分最多的湿润河谷地区的河谷季雨林演变为石山陡坡的需要水分较少的稀树肉质灌丛,在中间的干旱山坡过渡的植被,其需水量应该大于稀树肉质灌丛、小于河谷季雨林,在禾草丛、稀树乔木林、灌生草丛、稀树灌丛林四种植被中,稀树乔木林的需水量符合此要求,因此①对应的是稀树乔木林;由右图的图示信息可知,干旱山坡的稀树乔木林演替的次生植植被为萌生灌丛,山陡坡的稀树肉质灌丛演替的次生植被为肉质灌丛,由此推断,干旱山坡的稀树乔木林可以演替的另一个次生植被也应为灌丛,故②对应的为稀树灌丛林;根据所学知识,次生植被为灌丛,随着水分的持续减少,灌丛将演替为灌生草丛,进而再演替为需水量更少禾草丛,因此③对应的是灌生草丛,④对应的是禾草丛。
综上所述,禾草丛、稀树乔木林、灌生草丛、稀树灌丛林依次对应的右图中数字为④、①、③、②。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得西南季风所携带的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导致该河谷的降水减少;同时青藏高原的隆起,也使得河流继续下切,在该河谷处形成幽深峡谷,由于该河谷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当西南季风越过山地进入该河谷时,幽深的峡谷将加剧焚风效应,导致该地区的气候更加温暖干旱;由于气候向干暖演变,植被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逐渐向耐干热的类型演变。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该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的西南季风影响较大。
由左图可知,该河谷的西岸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温度较高,使得自然带海拔分布较高;然而该河谷的东岸为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