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五201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A级五2015年
一、第I部分(选择题25分) (总题数:20,分数:20.00)
1.情境与( )的结合,可以把师范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A.实践
B.教育
C.原理√
D.理论
解析:情境与原理的结合,可以把师范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境界中,以“物”激“情”,以“情”发“辞”,以“辞”促“思”,以便更快地实现师范生精神培养和职业适应过程的专业指导。
2.下列关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
A.先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后发展形象思维
B.先发展意义记忆,后发展机械记忆
C.先发展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后发展认知能力
D.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有理智感、道德感√
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
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3.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解析:
4.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教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A.创造性
B.长期性
C.科学性
D.复杂性√
解析: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艺术性
D.创造性√
解析:
6.性格评价的标准是该社会的( )
A.文化标准
B.政治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解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的性格总是以“品质优良”或“品质恶劣”来评价的。
性格评价的标准是该社会的道德标准。
7.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 )
A.思想方面的
B.情感方面的√
C.道德方面的
D.精神方面的
解析: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关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两个内容。
8.构成课堂气氛的环境包括人际环境与( )
A.心理环境
B.情感环境
C.认知环境
D.物质环境√
解析:课堂中的气氛是由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
9.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 )
A.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
B.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C.形式与实质统一
D.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
解析: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包括:(1)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的统一;(2)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3)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0.中国分科教学开始于(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愈
解析:
11.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是( )
A.广域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活动课程√
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
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同题,锻炼能力。
1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 )
A.系统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思想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解析: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如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故D项符合题意。
13.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讨论法
C.演示法
D.参观点
解析: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会采用一些教学方法。
谈话法就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
谈话法,亦称“回答法”、“提问法”,是师生通过相互提问,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增进记忆的一种方法。
14.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 )
A.讲授课
B.演示课
C.练习课
解析:根据教学的任务,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检查课。
A、B、C三项是根据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作的分类。
15.学校中的班级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等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学科课程
D.活动课程
解析:
16.“对基本概念的感知、理解”属于(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品德学习
D.能力学习
解析:知识的学习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因此,“对基本概念的感知、理解”属于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是( )
A.领会
B.选择√
C.保持
D.应用
解析:从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对一类事物的实际认识过程出发,可以将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选择、领会、保持、应用四个阶段。
选择阶段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也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
18.“对思想认识问题不应采用‘堵’或‘压’的方法,而是重在疏导”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解析:
19.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教师的意见,这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解析:教师使用口语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项目,说服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说服是使对方放弃原来的观点和认识,接受教师的意见。
20.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顺序是( )
A.情、知、意、行
B.知、情、意、行√
C.知、意、情、行
D.情、知、行、意
解析:道德品质的形成顺序一般是从知(即道德认识)开始,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发展顺序进行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末选均无分。
)(总题数:5,分数:10.00)
2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成分上进行分析包含( )
A.教育目的√
B.教育内容√
C.教育制度√
E.教育媒体
解析:
22.隐性课程又称( )
A.公开课程
B.官方课程
C.非正式课程√
D.潜在课程√
E.隐蔽课程√
解析: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A、B两项是显性课程的别称。
23.学校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微观环境包括( )
A.同伴影响√
B.花盆效应√
C.教师的期待效应√
D.父母的期待效应
E.朋友效应
解析:学校影响学生个体成长的微观环境包括同伴影响、花盆效应和教师的期待效应。
D、E两项不符合题意。
24.加涅将问题解决分为哪几个阶段( )
A.提出问题√
B.评断
C.明确问题√
D.形成假设√
E.检验假设√
解析:加涅将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形成假设;(4)检验假设。
25.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形式包括( )
A.批评√
B.谴责√
C.训导√
D.处分√
E.表扬
解析:惩罚的形式一般有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两大类。
处分一般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
三、第Ⅱ部分非选择题(75分) (总题数:5,分数:20.00)
26.教育学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解析:
27.课程结构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
解析:
28.巩固性原则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
解析:
29.读书指导法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亦称阅读和围绕阅读材料进行活动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
解析:
30.道德意志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
解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6分。
共30分。
)(总题数:5,分数:30.00)
31.简述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
(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
(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
解析:
32.简述教师劳动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的原因。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又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2)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还在于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
)
解析:
33.简述教师个体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其教学行为的特点。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自我广延的能力。
(2)与他人热情相处的能力。
(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
(4)表现具有现实性知觉。
(5)具有自我客体化的表现。
(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有一致的方向,为一定的目的而生活。
)
解析:
34.家庭中哪些因素对教育产生影响。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家长的文化程度。
(2)家庭的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条件。
(3)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4)家庭的气氛。
(5)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
)
解析:
35.简述教学设计的特征。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教学计划、开发、传递和评价系统化。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一部分。
)
解析: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
每小题10分,共20分。
)(总题数:2,分数:20.00)
36.试述教育目标体系的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第一层次教育目的。
这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
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的制定与社会制度、历史背景、民族传统、教育思潮直接有联系,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
终极教育目标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
第二层次教育目标。
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特点制定。
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
第三层次课程目标。
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体现在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
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
第四层次单元目标。
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这是依据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由教师制定,并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编制为课时目标或某一次教育活动(如一次班会活动或一次春游活动)的目标。
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我们称之为远期目标或理想目标。
其意义着重在指出方向、远景,使人得到鼓舞,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
第三层次的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之为中期目标或中程目标。
第四层次目标是通过一次或少数几次教育活动即可实现的,我们称其为近期目标。
教育目标从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是逐次具体化的。
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动目标。
)
解析:
37.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指导学生学会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
制订学习计划有以下的作用。
①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蓝图。
有了学习计划,会使自己学习的目的要求更加明确。
②坚持计划的实施,有利于锻炼自己学习的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按计划学习,有利于合理使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①指导学生制定好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
②指导学生根据阅读计划要求学会找书,尽快进入“定向阅读”。
③帮助学生控制阅读中的心理状态,保持必要的学习内推力,调节自己学习的情绪。
④提供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合理地运用。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
指导学生应用观察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
②选择观察对象要注意典型性。
③观察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掺杂个人的偏见,这样观察得来的资料才真实可靠。
④要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⑤对观察得来的资料要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本质化。
(4)指导学生学会记忆。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记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提高识记的自觉性,积极地进行有意识记。
②正确使用记忆方法。
③掌握遗忘进程的规律,科学地进行复习。
(5)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①抓住知识的精华和内在联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抓知识的难点、重点,避免平均使用力量,克服知识理解表面化的倾向。
②善于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突破常规,力图以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积极展开联想,进行综合归纳,力求融会贯通,举纲张目。
(6)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程序。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三种科学的学习步骤。
①先预习后听课。
②先复习后作业,实现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达到有效地巩固和转化.③先思考后发问,使思维进入最佳境界,有利于知识的深化。
(7)指导学生学会排除学习干扰。
学习也是一种复杂而繁重、艰苦的劳动。
学习者必定会遇到来自本身怕苦、畏难、急躁、自卑等“内部困难”,以及环境中的不良干扰、引诱等“外部困难”。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激励和自我克制,排除来自内、外部的学习干扰,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