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学习准确、生动、优美的说明语言。

3.了解物候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翩然(piān)销声匿迹(nì)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2.词语解释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次第:依次。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3.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

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

著有《竺可桢文集》。

1.听课文录音。

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播放) 【交流点拨】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说明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2.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师小结: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这篇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作用:把大自然人格化,这一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

2.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交流点拨】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经度。

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准确、生动、典雅。

2.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所以不能颠倒。

好处:这些都以逻辑顺序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这篇事理说明文条理清晰,写作科普性说明文,除了讲求“科学性”之外,还要注重文章的“普及性”。

在说明顺序上应力求清晰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在说明语言上应力求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希望人们掌握更多的物候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方便。

2.拓展延伸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交流点拨】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的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以上两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了解有关“板块构造学”和恐龙灭绝原因的科学知识。

4.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恐龙无处不有》,第二课时完成《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骨骼(gé)臀(tún)驮(tuó)
褶皱(zhě zhòu) 两栖动物(qī)
2.词语解释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石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过程。

天衣无缝:比喻事件没有一点儿破绽。

繁盛:繁密茂盛。

3.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曾获代表科幻文学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泰斗。

代表作《基地》《我,机器人》。

1.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学生思考: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短文通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朗读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短文的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作者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浏览课文,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并简析。

【交流点拨】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此句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②课文中多处使用的设问句:“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③采用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拓展延伸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请你也来一次大胆地猜测吧!
【交流点拨】一是天气变冷使得恐龙因饥挨冻而死;二是地震、火山喷发接连不断,大洪水相继肆虐,恐龙们来不及逃脱而死;三是宇宙中有间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上来,把恐龙杀死;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击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龙大量死亡。

第二课时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潮汐(xī)铱(yī)陨(yǔn)
硅(guī) 劫难(jié nàn) 尘埃(āi)
衍射(yǎn)
2.词语理解
铱: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可用来制造科学仪器。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指海潮。

劫难:灾祸,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听课文录音朗读(多媒体播放)思考: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交流点拨】看法:“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朗读短文,思考: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为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斯石英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2.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交流点拨】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作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的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快速浏览短文,说出: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几方面比较)
【交流点拨】①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②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列举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③说明角度:《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④说明原因: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

2.拓展延伸
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你什么启发?
【交流点拨】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科学内或学科间进行沟通,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第7课大雁归来
【导学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的妙处,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课时计划】
1课时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每当萧飒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相交,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行动划一。

今天我们来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大雁的知识。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迁徙(xǐ)雾霭(ǎi)窥探(kuī)
缄默(jiān) 沼泽(zhǎo) 香蒲(pú)
顾忌(jì) 凋零(diāo) 滑翔(xiáng)
狩猎(shòu) 环颈雉(zhì) 蹼鹬(pǔ yù)
2.词语解释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是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也是一个有着国际威望的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被称为“美国先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①来的季节是春天三月;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⑤爱觅食玉米粒;⑥常六只或六的倍数列队飞;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地喧闹。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课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从作者观察大雁的行动和对大雁活动描写的语言入手,找出作者对大雁的感情主线)
【交流点拨】①对大雁的报春感到欣喜。

把春雁的数目看作农场春天富足的标准;②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地钦佩;③喜欢倾听大雁集会时的各种鸣叫,认为那是它们乐此不疲的辩论;④对孤单的大雁感到哀怜,表示对枪杀者的反感和痛恨;
⑤赞叹大雁具有人类所不及的集体观念。

以上各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爱鸟之心,“爱”字贯穿全文。

细读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仔细品味,说说写得好的原因。

(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交流点拨】这几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雁的聪明、可爱、热情,表现了对大雁的喜爱。

(2)“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交流点拨】作者把迁徙中大雁的鸣叫,比作是“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既写出了大雁的可爱,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更表现出他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交流点拨】这一句把大雁比作“客人”,表现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动词“溅起”“抖落”用得生动逼真,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大雁归来预示着万物已经摆脱了冬日的严寒,温暖的春天已经来临。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对人类有益无害的伙伴,表达了作者对野生动物的喜爱之情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拓展延伸
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请为它写一则公益广告。

【交流点拨】①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②鸟是大地的精灵,大自然的智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第8课时间的脚印
【导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

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
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

阅读时,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词语解释
浑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新鲜。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缝隙。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

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刨刮:刮平。

3.走近作者
陶世龙,地矿系统作家,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听录音范读课文,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三部分(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交流点拨】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2到29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交流点拨】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

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交流点拨】如“据计算,大约3 000~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列数字 )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10 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总结课文
其实,除了岩石,大自然还有许多记录时间的方式,如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等。

希望同学们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努力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更好地造福人类!
2.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

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导学目标】
1.让学生搜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标语、宣传语。

2.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3.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和保护资源的习惯。

4.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带来心灵的宁静。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的频繁、空气污染、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温室效应加剧……地球,正遭受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倡导低碳生活。

活动指导交流展示
活动一确定宣传主题
围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的话题,全班一起讨论,确定各组的活动主题。

活动二搜集资源,撰写宣传文稿
1.围绕专题,了解相关知识。

可以从相关网站搜集一些最新的可靠数据,也可以从地理课本、百科全书中找相应的介绍,还可以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的老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温室导致地球“发烧”。

工业化加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南极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升高。

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

“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

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

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

“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科学预测,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洋水平面上涨速度加快,不久的将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岛有15%将被海水淹没,沿海城镇也将受到被淹没侵袭的威胁。

材料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2)参阅以上的材料,撰写宣传文稿。

【交流点拨】①编写宣传口号;②创作宣传歌曲;③给全校师生写倡议书;④还可向有关部门提建议。

2.学生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然后全班汇总。

活动三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
1.将搜集到的资料,分成不同栏目或板块,制作成宣传材料。

形式可以多样,如:展板、小册子、海报、标语均可。

2.小组集思广益,将拟定的宣传口号制作成横幅,作为宣传活动的主题。

3.带着宣传材料,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宣传,介绍相关环保理念,并提示大家如何在生活中践行。

注意宣传结束,收集清理活动产生的垃圾。

低碳生活宣传语:
【交流点拨】①节能低碳,政府先行。

②节能低碳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③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④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⑤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⑥节省水电讲环保,低碳生活我来造。

⑦选择低碳,绿色相伴。

⑧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共享碧水蓝天。

⑨低碳生活是一种美德,环保勤俭是一种时尚。

⑩青山绿水长驻,鸟语花香永在。

⑪愿我们地球的“碳”息越来越少!⑫减碳,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之伞!
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三种说明顺序。

2.条理清楚、顺序合理地写一篇说明文。

【课时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