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复习(试题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历年中考数学压轴题复习
2001 年上海市数学中考
27.已知在梯形ABCD中, AD∥ BC, AD< BC,且 AD=5, AB= DC=2.
(1)如图 8,P为AD上的一点,知足∠BPC=∠
A.图 8
①求证;△ ABP∽△ DPC
②求 AP 的长.
(2)假如点P在AD边上挪动(点P与点A、D不重合),且知足∠BPE=∠A,PE交直线BC于点E,同
时交直线 DC于点 Q,那么
①当点 Q 在线段 DC的延伸线上时,设AP= x, CQ= y,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②当 CE=1时,写出 AP 的长(不用写出解题过程).
27.(1)①证明:
∵ ∠ ABP=180°-∠ A-∠ APB,∠ DPC=180°-∠ BPC-∠ APB,∠ BPC=∠ A,∴∠ ABP=∠DPC.∵在梯形 ABCD 中, AD∥ BC, AB= CD,∴∠ A=∠ D.∴ △ ABP∽△ DPC.
②解:设 AP= x,则 DP=5-x,由△ ABP∽△ DPC,得AB
PD,即2
5 x
,解得 x1=1,x2=4,AP DC x 2
则 AP的长为1或4.
( 2)①解:近似( 1)①,易得△ABP∽△DPQ,∴AB AP
.即
2 x
,得 y
1
x 2
5
2 ,PD DQ x 2 2
x
5 y 2
1<x< 4.
AP AP
5
②= 2 或= 3-.
(题 27 是一道波及动量与变量的考题,此中(1)可看作( 2)的特例,故( 2)的推测与证明均可借鉴(1)的思路.这是一种从模拟到创建的过程,模拟即借鉴、套用,创建即灵巧变化,这是中学生学数学应具备的一种基
本素质,世上的万事万物总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也有着质的差别,模拟的重点是发现联系,创建的重点是发
现差别,并找到对付新问题的门路.)
上海市 2002 年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文化考试
27.操作:将一把三角尺放在边长为 1 的正方形ABCD P
在对角线
AC
上滑动,直角的上,并使它的直角极点
一边一直经过点B,另一边与射线DC订交于点 Q.
图567 研究:设 A、 P 两点间的距离为x.
( 1)当点 Q 在边 CD 上时,线段 PQ 与线段 PB 之间有如何的大小关系?试证明你察看获得结论;
( 2)当点 Q
在边 CD
上时,设四边形
PBCQ
y ,求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
的面积为 域;
( 3)当点 P
在线段 AC
上滑动时,△ PCQ
PCQ
能否可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假如可能,指出全部能使△
成为
等腰三角形的点
Q 的地点,并求出相应的 x 的值;假如不行能,试说明原因.
(图 5、图 6 、图 7 的形状大小同样,图 5 供操作、实验用,图 6和图 7备用)
五、(本大题只有 1 题,满分 12 分,( 1)、( 2)、( 3)题均为 4 分)
27.
图 1 图 2
图 3
??( 1)解: PQ = PB
(
1 分)
证明以下:过点 P 作 MN ∥ BC
AB 于点 M ,交 CD N
AMND
和四边形 BCNM
,分别交
于点 ,那么四边形
都是矩形,△ AMP
和△ CNP
1).
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
∴
NP NC MB
.
(
1 分)
=
=
∵ ∠ BPQ =90°,∴ ∠ QPN +∠ BPM = 90°.
?而∠ BPM
PBM
QPN PBM
(
1 分)
+∠
= 90°,∴ ∠ =∠ .
又∵ ∠ QNP =∠ PMB = 90°,∴ △ QNP ≌△ PMB .
( 1 分)
∴
PQ = PB .
( 2)解法一
由( 1)△ QNP ≌△ PMB .得 NQ = MP .
AP x
,∴ AM = MP NQ DN
x , BM PN CN
2 x
,
∵=
=
=
=
2
===1-
2
2
∴
CQ =CD - DQ =1- 2· 2
x = 1- 2x .
2
得
= 1 BC · BM
1 × ×( -
2
x )= 1 -
2 ( 1 分)
S
△ PBC
2 =
1
1
2
2
4 x .
2
S △
=
1
CQ ·PN = 1 ×( 1- 2 x )( 1- 2 x )= 1
-
3 2
x + 1
x 2
(1 分)
PCQ
2
2
2
2
4
2
S
四边形
PBCQ =
S △
+S △
1
2
=
x - 2 x +1.
PBC
PCQ 2
y
1 x 2
2x + x
2
).
1 分,1 分)
即 = -
(
1(0≤ <
2
2
解法二
作 PT ⊥ BC , T 为垂足(如图 2),那么四边形 PTCN 为正方形.
∴ PT = CB = PN .
又∠ PNQ
PTB PB PQ PBT
PQN
=∠ =90°,
=
,∴△ ≌△
.
S
= S
+ S
=S
+ S
= S
正方形 PTCN ( 2 分)
四边形 PBCQ △ 四边形 PBT 四边形 PTCQ 四边形 PTCQ △
PQN
2
2
2
1
2
2 x + 1
????=CN =( 1-
2 x ) = 2 x -
y
1 x
- 2x + 1 0 x
2 ).
(
1
3
PCQ
∴=
2 ( ≤ <
分)( )△
可能成为
2
2
等腰三角形
①当点 P 与点 A 重合,点 Q 与点 D 重合,这时 PQ = QC ,△ PCQ 是等腰三角形,
?此时 x
( 1 分)
= 0
②当点 Q 在边 DC 的延伸线上,且 CP CQ 时,△ PCQ 3)
=
是等腰三角形(如图
( 1 分)
解法一
此时, QN = PM =
2 x , CP = 2 - x ,CN = 2 = 1- 2 .
2 2 CP x
2
CQ QN
CN
2
x -( 1-
2
x )= 2x - 1.
∴=
- =
2
2
当
2 x
2 x -1 时,得
x
(
1 分)
- = = 1.
解法二 此时∠ CPQ
∠ PCN
APB
°= 67.5 °,
=
1
=22.5 °,∠
=90°- 22.5
2
∠ABP =180°-( 45°+ 67.5 °)= 67.5 °,得∠ APB =∠ ABP ,
∴
AP = AB = 1,∴ x = 1.
( 1 分)
上海市 2003 年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一致考试
27.如图,在正方形 ABCD 中, AB = 1 ,弧 AC 是点 B 为圆心, AB 长为半径的圆的一段弧。
点
E 是边 AD 上的任
意一点(点
E 与点 A 、 D 不重合),过 E 作弧 AC 所在圆的切线,交边 D C 于点
F ,
G 为切点:
( 1)当∠ DEF = 45o 时,求证:点 G 为线段 EF 的中点;
( 2)设 AE = x , FC = y ,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 3)将△ DEF 沿直线 EF 翻折后得△ D 1 EF ,如图,当 EF = 5
时,议论△ AD 1 D 与△ ED 1 F 能否相像, 假如相像,
6
请加以证明;假如不相像,只需求写出结论,不要求写出原因。
2004 年上海市中考数学试卷
页眉内容
27、( 2004?上海)数学课上,老师提出: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O 为坐标原点, A 点的坐标为( 1,0),点 B 在 x 轴上,且在点 A 的右边, AB=OA ,
过点 A 和 B 作 x 轴的垂线,分别交二次函数
y=x 2
的图象于点 C 和 D ,直线 OC 交 BD 于点 M ,直线 CD 交 y 轴于 点 H ,记点 C 、 D 的的横坐标分别为 x C 、 x D ,点 H 的纵坐标为 y H . 同学发现两个结论:
①S
: S 梯形 ABMC =2: 3 ② 数值相等关系: x ?x =﹣ y
H
△CMD
C D
( 1)请你考证结论 ① 和结论 ② 建立;
( 2)请你研究:假如上述框中的条件
“A 的坐标( 1, 0)”改为 “A 的坐标( t ,0)( t >0) ”,其余条件不变,结论
① 能否仍建立(请说明原因) ;
2
( 3)进一步研究:假如上述框中的条件
“A 的坐标( 1, 0) ”改为 “A 的坐标( t ,0)( t > 0) ”,又将条件 “y=x ”
改
2
为 “y=ax ( a > 0) ”,其余条件不变,那么 x C 、 x D 与 y H 有如何的数值关系?(写出结果并说明原因)考点 :
二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 :压轴题。
剖析:( 1)可先依据 AB=OA 得出 B 点的坐标,而后依据抛物线的分析式和 A , B 的坐标得出 C , D 两点的坐标,
再依照 C 点的坐标求出直线 OC 的分析式.从而可求出
M 点的坐标,而后依据
C 、
D 两点的坐标求出直线 CD 的
分析式从而求出 D 点的坐标,而后可依据这些点的坐标进行求解即可;
( 2)( 3)的解法同(
1)完整同样.
解答: 解:( 1)由已知可得点 B 的坐标为( 2 ,0),点 C 坐标为( 1, 1),点 D 的坐标为( 2, 4),
由点 C 坐标为( 1, 1)易得直线 OC 的函数分析式为 y=x ,
故点 M 的坐标为( 2, 2),
因此 S △CMD =1, S 梯形 ABMC = 因此 S △CMD : S 梯形 ABMC =2: 3,
即结论 ① 建立.
设直线 CD 的函数分析式为
y=kx+b ,
则
,
解得
因此直线 CD 的函数分析式为 y=3x ﹣ 2.
由上述可得,点
H 的坐标为( 0,﹣ 2), y H =﹣ 2
因为 x C ?x D =2, 因此 x C ?x D =﹣ y H , 即结论 ② 建立; ( 2)( 1)的结论仍旧建立.
原因:当 A 的坐标( t ,0)( t > 0)时,点 B 的坐标为( 2t ,0),点 C 坐标为( t ,t2),点 D 的坐标为( 2t ,
4t2 ),由点 C 坐标为( t , t2)易得直线 OC 的函数分析式为 y=tx ,故点 M 的坐标为( 2t , 2t2 ),
因此 S △CMD =t3, S 梯形 ABMC = t3. 因此 S △CMD : S 梯形 ABMC =2: 3,
即结论 ① 建立. 设直线 CD 的函数分析式为
y=kx+b ,
则
,
解得
因此直线 CD 的函数分析式为 y=3tx ﹣2t 2
;
2
由上述可得,点
H 的坐标为( 0 ,﹣ 2t2 ), y H =﹣ 2t
2
因为 x C ?x D =2t ,
因此 x C ?x D =﹣ y H , 即结论 ② 建立;
( 3)由题意,当二次函数的分析式为y=ax 2
(a > 0),且点 A 坐标为( t , 0)( t > 0)时,点 C 坐标为( t ,
at 2),点 D 坐标为( 2t , 4at 2
),
设直线 CD 的分析式为 y=kx+b ,
则:
,
解得
因此直线 CD 的函数分析式为 y=3atx ﹣2at 2,则点 H 的坐标为( 0,﹣ 2at 2), y H
=﹣ 2at 2
.
因为 x C ?x D =2t 2,
因此 x C ?x D =﹣ y H .
评论: 此题主要考察了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分析式确实定、图形面积的求法、函数图象的交点等知识点.
2005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一致学业考试数学试卷
1、 (此题满分 12 分,每题满分各为 4 分)
在△ ABC 中,∠ ABC = 90°, AB =4,BC = 3,O 是边 AC 上的一个动点,以点
O 为圆心作半圆,与边 AB 相切
于点
D ,交线段 O C 于点
E ,作 EP ⊥ ED ,交射线
AB 于点 P ,交射线 CB 于点 F 。
( 1) 如图 8,求证:△ ADE ∽△ AEP ;
( 2) 设 OA = x ,AP =y ,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它的定义域;
(3)
当 BF = 1 时,求线段 AP 的长 .
J
2006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一致学业考试数学试卷
25(此题满分 14 分,第( 1)小题满分 4 分,第( 2)小题满分
7 分,第( 3)小题满分 3 分)
已知点 P 在线段 AB 上,点 O 在线段 AB 的延伸线上。
以点
O 为圆心, OP 为半径作圆,点 C 是圆 O 上的一点。
( 1) 如图 9,假如 AP=2PB , PB=BO 。
求证:△ CAO ∽△ BCO ;
( 2) 假如 AP=m (m 是常数,且 m 〉1),BP=1,OP 是 OA 、OB 的比率中项。
当点
C 在圆 O 上运动时,求
AC :BC 的值(结果用含 m 的式子表示);
( 3) 在( 2)的条件下,议论以 BC 为半径的圆 B 和以 CA 为半径的圆 C 的地点关系,并写出相应
m 的取
值范围。
C
A
P B O
图 9
25.( 1)证明:
AP 2PB PB BO PO ,
AO 2PO . AO PO
·(2分) PO
2 .
BO
PO CO ,
·(1分) AO
CO
∠COA ∠BOC , △CAO ∽△ BCO .
·(1分)
CO
.
BO
x OB x 1 OA x m OP OA
OB
( 2)解:设 OP
,则 , 是 , 的比率中项,
,
x 2
x 1 x m ,
·(1分) 得 x
m 1 ,即 OP m .
·(1分)
m
m 1 OB 1 .
·(1分)
m
1
OP 是 OA , OB 的比率中项,即
OA OP
,
OP
OB
OA
OC
OP OC .
·(1分)
,
OB
OC
设圆 O 与线段 AB 的延伸线订交于点 Q ,当点 C 与点 P ,点 Q 不重合时,
∠AOC ∠COB , △CAO ∽△ BCO .
·(1分) AC
OC
·(1分)
BC
.
OB
AC OC OP m ;当点 C 与点 P 或点 Q 重合时,可得 AC m ,
BC OB
OB
BC 当点 C 在圆 O 上运动时, AC : BC m ;
·(1分)
( 3)解:由( 2)得, AC
BC ,且 AC BC m 1 BC m 1 ,
AC BC m 1 BC ,圆 B 和圆 C 的圆心距 d
BC ,
明显 BC
m 1 BC , 圆 B 和圆 C 的地点关系只可能订交、内切或内含.
当圆 B 与圆 C 订交时,
m 1 BC BC
m 1 BC ,得0
m 2 ,
m 1 , 1 m
2 ;
·(1分) 当圆 B 与圆 C 内切时, m 1 BC BC ,得 m 2 ;
·(1分)
当圆 B 与圆C内含时,BC m 1 BC ,得 m 2 .(1分)
2007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一致学业考试
25.(此题满分14 分,第( 1)小题满分 4 分,第( 2),( 3)小题满分各 5 分)
已知:∠ MAN 60 ,点 B 在射线 AM 上, AB 4 (如图10). P 为直线AN上一动点,以BP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 BPQ (点 B,P,Q 按顺时针摆列),O是△ BPQ 的外心.
( 1)当点P在射线AN上运动时,求证:点O 在∠MAN 的均分线上;
(2)当点P在射线AN上运动(点P 与点 A 不重合)时,AO 与BP交于点 C ,设 AP x ,AC AO y ,
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 3)若点D在射线AN上,AD 2 ,圆 I 为△ABD的内切圆.当△ BPQ的边BP或BQ与圆I相切时,请
直接写出点 A 与点 O 的距离.
25.( 1)证明:如图4,连结OB,OP,
O 是等边三角形BPQ 的外心,OB OP ,·1分
圆心角
360
120 .BOP
3
图 10 备用图
AN ,垂足分别为H,T .当 OB 不垂直于 AM 时,作 OH AM , OT
由HOT A AHO ATO 360 ,且 A 60 ,
AHO ATO 90 ,HOT 120 .
BOHPOT .·1 分Rt△BOH ≌ Rt△POT .·1 分OH OT.点O在MAN 的均分线上.·1 分当 OB AM 时,APO 360 A BOP OBA 90 .
即 OP AN ,点 O 在MAN 的均分线上.
综上所述,当点P 在射线 AN 上运动时,点 O 在MAN 的均分线上.
图 4 图 5
( 2)解:如图5,
AO 均分MAN ,且MAN 60 ,
BAO PAO 30 .·1 分由( 1)知,OB OP ,BOP 120 ,
CBO 30 ,CBO PAC .
BCO PCA ,AOB APC .·1 分
△ABO ∽△ ACP .
AB AO .
AC AO AB AP .y 4x .· 分
AC AP
1 定义域为: x 0 .·1 分( 3)解:①如图6,当BP与圆I相切时,AO
2
3 ;·2 分
②如图 7,当BP 与圆I 相切时,
4
AO 3 ;· 分
1 3
③如图 8,当BQ与圆I相切时,AO 0 .·2 分
图6图7图8
2008 年上海市中考数学试卷
25.(此题满分 14 分,第( 1)小题满分 5 分,第( 2)小题满分 4 分,第( 3)小题满分5 分)
已知 AB 2, AD 4 ,DAB 90 ,AD∥BC(如图13). E 是射线BC上的动点(点 E 与点 B 不重合),
M 是线段 DE 的中点.
(1)设BE x ,△ ABM 的面积为y,求y对于x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 2)假如以线段AB 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DE 为直径的圆外切,求线段BE 的长;
(3)联络BD,交线段AM于点N,假如以A,N,D为极点的三角形与△BME相像,求线段BE的长.
A
D D
25.解:( 1)取A AB中点H,联络MH,
M
MH∥BE,MH
1
( 1 分)M 为 DE 的中点,(BE AD ) .·········
B AB BE MH E AB
C B 2 C
又,( 1 分)
.·····················
S△ABM 图 13
1 x
备用图
1
AB MH ,得 y 2( x 0) ;···········(2 分)(1 分)2 2
( 2)由已知得DE (x 4) 2 22 .··················( 1 分)以线段 AB 为直径的圆与以线段 DE 为直径的圆外切,
MH
1 AB 1DE ,即 1
( x 4) 1 2 (4 x) 2 2
2 . ······· (2 分)
2 2 2 2
解得 x
4
,即线段 BE 的长为 4
;
· ··················· (1 分) 3 3
( 3)由已知,以
A ,N ,D 为极点的三角形与 △BME 相像,
又易证得
DAM
EBM . ······················ (1 分)
由此可知,另一对对应角相等有两种状况:① ADN BEM ;②
ADB BME . ①当 ADN
BEM 时, AD ∥BE , ADN DBE . DBE BEM . DB DE ,易得 BE 2AD .得 BE 8 ; ··············· (2 分)
②当 ADB BME 时, AD ∥BE ,
ADB DBE .
DBE BME .又 BED MEB , △BED ∽ △MEB .
DE BE ,即 BE 2 EM DE ,得 x 2
1 2
2 ( x 4) 2 22 ( x 4) 2 .
BE EM
2
解得 x 1
2 , x 2
10 (舍去).即线段 BE 的长为 2. ··········· (2 分)
综上所述,所求线段
BE 的长为 8 或 2.
2009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一致学业考试
25.(此题满分 14 分,第( 1)小题满分 4 分,第( 2)小题满分 5 分,第( 3)小题满分 5 分)
已知
ABC 90°,AB 2,BC 3, AD ∥ BC ,P 为线段 BD 上的动点,点 Q 在射线 AB 上,且知足
PQ
AD
(如图 8 所示).
PC
AB
(1)当 AD 2 ,且点 Q 与点 B 重合时(如图 9 所示),求线段 PC 的长;
( 2)在图 8 中,联络 AP .当 AD
3 Q 在线段 AB 上时,设点 B 、 Q 之间的距离为 x ,
S
△ APQ
y ,
,且点 S
△ PBC
2
此中 △
表示 △ APQ
的面积, S △
表示 △PBC
的面积,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分析式,并写出函数定义域;
S APQ
PBC
( 3)当 AD AB ,且点 Q 在线段 AB 的延伸线上时(如图 10 所示),求 QPC 的大小.
( 2009 年上海 25 题分析) 解:( 1) AD=2,且 Q 点与 B 点重合,依据题意,∠ DPBC=∠ PDA ,因为∠ A=90。
A D A D A
P
PQ/PC=AD/AB=1,因此:△ PQ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C=3,因此: PC=3 /2,
P
( 2)如图:增添协助线,依据题意,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能够分别表示成P S1, S2, 高分别是 H ,
h ,
则: S1=( 2-x ) H/2= ( 2*3/2 ) /2-(x*H/2)-(3/2)*(2-h)/2
Q S2=3*h/2 因为两 S1/S2=y ,消去 H,h, 得:
B C
B (Q ) 2 B
C Y=-(1/4)*x+(1/2), C
图 8
图 9
定义域:当点 P 运动到与
D 点重合时, X 的取值就是最大值, 当 PC 垂直 BD 时,这时 X=0,连结 DC,作 QD 垂直 DC ,
图 10
由已知条件得:
Q
QDC 相像于三角形 ABD B 、Q 、 D 、C 四点共圆,则由圆周角定理能够推知:三角形
QD/DC=AD/AB=3/4,令 QD=3t,DC=4t, 则: QC=5t ,由勾股定理得:
直角三角形 AQD 中: (3/2)^2+(2-x)^2=(3t)^2
直角三角形 QBC 中: 3^2+x^2=(5t)^2 整理得: 64x^2-400x+301=0 (8x-7)(8x-43)=0 得 x1=7/8
x2=(43/8)>2(
舍去 ) 因此函数 :
Y=-(1/4)*x+1/2 的定义域为 [0 ,7/8]
页眉内容
(3) 因为: PQ/PC=AD/AB,假定 PQ 不垂直 PC ,则能够作一条直线 PQ ′垂直于 PC ,与 AB 交于 Q ′点,
则: B , Q ′, P , C 四点共圆,由圆周角定理,以及相像三角形的性质得:
PQ ′ /PC=AD/AB,
又因为 PQ/PC=AD/AB 因此,点 Q ′与点 Q 重合,因此角∠ 。
QPC=90 A
D A
D
A
D
P
2010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一致学业考试数学卷
P
25.如图 9,在 Rt △ ABC 中,∠ ACB = 90° . 半径为 1 的圆 A 与边 AB 订交于点
D ,与边 AC 订交于点
E ,
P
Q
B
( 1)当∠
C 图 8
连结 DE 并延伸,与线段 BC 的延伸线交于
点
P.
B
CE 的长; C
B = 30°时,连结 AP ,若△ AEP 与△ BDP 相像,求
B ( Q )
C
图 9
图 10
( 2)若 CE=2, BD=BC ,求∠ BPD 的正切值;
Q
(
3)若
tan BPD
1
,设 CE=x ,△ ABC 的周长为 y ,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关系式 .
3
图 9
图 10( 备用)
图 11( 备用)
2011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一致学业考试数学卷
2011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一致学业考试数学卷
25.(此题满分 14 分,第( 1)小题满分 4 分,第( 2)、( 3)小题满分各 5 分)
在 Rt △ ABC 中,∠ ACB = 90°, BC = 30, AB = 50.点 P 是 AB 边上随意一点,直线 PE ⊥AB ,与边 AC 或 BC
订交于 E .点 M 在线段 AP 上,点 N 在线段 BP 上, EM = EN , sin EMP 12 .
13
( 1)如图 1,当点 E 与点 C 重合时,求 CM 的长;
( 2)如图 2,当点 E 在边 AC 上时,点 E 不与点 A 、 C 重合,设 AP = x , BN = y ,求 y 对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并
写出函数的定义域;
( 3)若△ AME ∽△ ENB (△ AME 的极点 A 、 M 、 E 分别与△ ENB 的极点 E 、 N 、 B 对应),求 AP 的长.
图 1
图 2
备用图
25. (此题满分 14 分,第 (1)小题满分 4 分,第 (2)、 (3)小题满分各 5 分 ) [解 ] (1) 由 AE=40, BC=30, AB=50, CP=24,又 sin EMP=
12
CM=26。
13
(2) 在 Rt △AEP 与 Rt △ ABC 中,∵
EAP= BAC ,∴ Rt △ AEP ~ Rt △ ABC ,
∴ EP
BC ,即 EP 30
,∴ EP= 3
x ,
AP AC
x 40
4
12
12
= EP 12 3 x 5
又 sin EMP= tg EMP= =4
,∴ MP= x=PN ,
13
5 MP
5
MP
16
5
x=50
21 BN=AB AP PN=50 x
x (0<x<32)。
16
16
(3)当 E 在线段 AC 上时,由 (2)知,
EM
13 ,即 EM 13
, EM=
13
x=EN ,
EP 12 3
12
16
x
4
页眉内容
又 AM =AP MP=x 5 x= 11 x ,
16
16
11 x 13
AM
ME
16
x
由题设△ AME ~ △ ENB ,∴ =
16
,解得 x=22=AP 。
EN
NB
,
13
21 50 x
16
x 16
当 E 在线段 BC 上时,由题设△ AME ~ △ENB ,∴
AEM= EBN 。
由外角定理, AEC= EAB EBN= EAB
AEM= EMP ,
AC EP
40
3 x
50
4
, 。
∴ Rt △ ACE ~ Rt △ EPM ,
PM ,即
5
CE=
CE
CE
x
3
16
设 AP=z ,∴ PB=50 z ,
由 Rt △ BEP~ Rt △BAC ,
BE
BA ,即 BE = 50 , BE=5
(50 z), PB
BC
50 z 30 3
∴ CE=BC BE=30
5。
(50 z)
3
由 , ,解
50
=30 5 (50 z),得 z=42=AP 。
3
3
根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