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人教版必修2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6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6一、选择题1.(2020·天津南开区二模)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
”由此可以看出,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是( )A.地理位置B.农耕经济C.生产技术D.统治政策解析:据材料“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可知中国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人的繁荣安定观念和田园诗风,故选B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因此地理位置很少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排除A项;生产技术属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观念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
答案:B2.(2020·天一大联考)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析:春秋时期,铁器开始使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的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一定是南方,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项;“水利工程开始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排除D项。
答案:A3.(2020·四川德阳二模)下图是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
据图可知,中国古代( ) A.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B.民为邦本观念的传承C.重农政策的源远流长D.农耕技术的发展缓慢解析:根据从战国到晚清时期的牛耕图反映的信息可知,我国封建时代的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明显的革新,发展缓慢,故选D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图片没有反映精耕细作的生产观念,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农耕技术,与民本思想的传承无关,排除B项;牛耕图强调的是耕作方式的传承,不能说明农业政策源远流长,排除C 项。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第14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练习题
单元概览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内容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
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主旨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第14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为正确选项。
2.河北一战国中晚期的墓葬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4%。
这些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已经很普遍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 C『解析』从战国时期铁农具占铁器的绝大部分,可知当时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A项开始于春秋时期,B、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
故选C项。
3.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提升作业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汉)《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解析】选C。
材料显示出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选C。
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
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出现在铁器的使用之前,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材质农具使用情况,排除D。
2.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耕耙耱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
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A.小规模经营B.简单的性别分工C.自给自足D.精耕细作【解析】选D。
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耕作技术,不能看出规模大小,A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男女分工,B 错误;自给自足是指生产的产品供自己消费,材料未体现,C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一定的劳动力,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D正确。
【拓展延伸】精耕细作在明清时期的表现(1)作物熟制: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一年两熟制。
(2)作物品种: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
(3)专业化程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4)农学著作: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
3.(xx·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该表可以说明()——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解析】选B。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人教版讲义: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含答案
单元概览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8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犁耕技术日渐完善。
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普遍推广是在战国时期,汉代特别是在东汉时期推广到了珠江流域,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9·百校联盟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解析:材料“率妻子,戮力耕桑”“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反映了男女家庭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3.(2019·合肥模拟)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解析: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农作物的交流加强了,故D项正确;题干中提及了粟、麦、豆、水稻、棉花等几种农作物,“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只是述及了水稻、粟,故A项错误;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是由北而南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
答案:D4.(2019·合肥模拟)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
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解析:据材料“茶叶市场广泛,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开始征收茶税”可知茶叶作为农产品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发展变化,而不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故A项错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产量多”而非农民主要财源,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茶叶的商品化,未涉及南北经济交流,故D 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作业
课时作业12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阜阳高三联考]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
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2.[2019·鞍山高三质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解析:“版籍”“版图”是为了登记土地和户数,以便于政府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
农民仅占有少量土地,并未加重农民负担,故A项错误;整顿郡国土地编制户籍的是诸侯国,并不是中央政府,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土地私有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9·长春高三质监]汉代田庄不断扩大,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豪强地主政治经济实力强盛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D.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解析:根据材料“膏田满野”可知汉代田庄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田庄里地主压榨平民,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正确;汉代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论述的是汉代庄园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信息,没有体现出政治实力强盛,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豪强地主控制国家政权信息,故C项错误。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教学案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1|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①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②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③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
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②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③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
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
三、土地制度——从“国有”到“私有”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商周时期:井田制。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全国卷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三 8.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作业提升练十三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7·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耒、锛、铲、锸、斧、杵、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解析】选C。
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正确。
2.(2017·巴中模拟)《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
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 )A.小农经济日益壮大B.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官僚阶层手中C.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解析】选D。
通过材料可知唐代通过法律的形式对贵族和官僚等特权阶层的土地占有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给予小农经济以适当的保护,故D正确。
3.以下是某一时期的文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秦汉B.魏晋C.隋唐D.两宋【解析】选D。
根据图中所示可知,文人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为中国的文化中心。
两宋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从而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故D正确。
4.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解析】选B。
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
5.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黍,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1.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1.班固《汉书》载:“(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A。
自材料可知:西汉时,张安世家中有纺织产业和七百位凭手艺做事的家童。
我们可据此推断出西汉时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故选A。
2.东晋南朝时谢灵运的田庄“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孔灵符“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
这说明田庄()A.占田过限,违制兼并 B.封疆裂土,富甲天下C.分工明确,交换频繁D.相对独立,自给自足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田庄经济。
通过材料中“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等信息分析可知田庄规模大,生产生活上自给自足。
3.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载,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解析:选C。
根据材料所述,可知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此应为官营手工业;《工律》的规定针对的也应是官营手工业。
故C项正确。
4.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解析:选D。
唐朝初年的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六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确立: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 合法性;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 (2)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和转让;地主和自耕农名 下的土地是国家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 (3)类型: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君主 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 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专制王朝生产关系的基础。
2.有关古代手工业的5个关键点 (1)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 (2)两大象征:丝绸、瓷器。 (3)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4)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 (5)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 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目录
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
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 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 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庄园经济
土地 来源
经济 形态
剥削 方式
管理 形式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 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 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4.水利灌溉 水利 战国时期的 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 工程 首渠等 灌溉 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 筒车 ,宋朝出 工具 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5.影响 (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 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导致中国在 传统社会逐步落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2 第1单元 第1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课件】(95张)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 代田法。两汉时以一年一熟为主。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 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耖技术(南方水田)。 ④宋朝后,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 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稻麦轮作的
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
①农作物种类: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人们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 定居。
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耕作工具的进步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②两汉时期:改进和推广。 a.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 (二牛三人→二牛一人),后出现犁壁。 b. 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③隋唐时期:完善——江东出现 曲辕犁 ,安装犁评。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 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3)
水利灌溉
①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 、郑国渠和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 首渠等。治理黄河和西域地区的 坎儿井也是古代巨大的水利成就。 ②灌溉工具: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明清 的风力水车。
纵横联系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从工具材质、制造工艺、使用动力 等角度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特点。 答案:
构体系 ·前挂后靠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 早期农业的发展 (1) 原始农业
①主要耕作方法: 刀耕火种。 ②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2)
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①农具:出现 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 犁。 ②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3) 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6_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_含答案
26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
”这一措施( )A.旨在推行郡国并行制B.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C.抑制了地方经济独立D.不利于官营手工业发展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对于地方经济的独立起到了抑制作用,故选C。
推行郡国并行制始于汉高祖时期,不是汉武帝时期,且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经济层面,与政治制度无关,A项错误;实行盐铁官营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无关,B项错误;盐铁官营本身是官营手工业的具体表现,D项错误。
2.“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冶炼工艺技术产生于(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C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掌握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调配,加热后再锻造。
材料意思为,把生铁继续锻烧,用重物打锤,用几个晚上的时间炼成钢,故选C项。
3.《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我国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态是耕织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形式,棉纺织业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其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从经营的规模上看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这就不能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故选B。
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人们衣着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农业,政府没有对棉花私营进行禁止,A项错误;棉花早在秦汉时期已经传入中国,C项错误;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大量外国棉纺织品涌入,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的纺织行业中已经出现,因此,外国商品的涌入不是棉纺织业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D项错误。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5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含答案)
25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
”材料说明春秋时期( )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答案:A 解析:“《国语·齐语》”反映出材料描述的内容是关于齐国的,“恶金(指铁)以铸鉏、夷、斸,试诸壤土”说明了铁农具在齐国的出现,故选A。
材料只提及齐国的铜、铁铸造业,但是没有说到其他诸侯国同类行业的发展情况,无法进行对比,也就无法确认齐国手工业是否发达,B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最早”,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精耕细作方面的工具改进、耕作方法、耕作制度、水利灌溉等内容,D项错误。
2.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
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
这种变化表明了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D.经济重心呈现南移的趋势答案:D 解析: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说明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选D。
题干强调的是唐代前期和后期南北方兴修水利工程的情况有所不同,其描述并没有体现出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A项错误;题干只提到南北方兴修水利工程数量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南北方经济发展失衡,B项错误;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是在南宋时期,C项错误。
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此农具的发明(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筒车,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选B。
我国古代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A项错误;灌溉工具不能改变农村产业结构,C项错误;筒车只是一种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D项错误。
2020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5)
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
”这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原材料大量出口B.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解析】注意题干限制词“直接影响”,根据材料信息“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可知其促进了生丝大量出口,故A项正确;随着生丝大量出口,生丝生产也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这是间接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5.(2016·郑州模拟)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解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破产”,故选B。
A项在中国古代就有,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解体;C项有利于外国商品的倾销,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但是本身并不是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D项说的是新经济因素。
【答案】 B6.(2016·咸宁质检)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解析】洋务运动本意是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是洋务派始料未及的,因此选A项。
B、C、D三项只是意义,而不是本质含义。
【答案】 A7.(2016·长沙调研)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人民版8
课时作业14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2.(2018·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从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D.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
答案:D3.(2018·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1单元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一、 单项选择题1. (2019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 ,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
由此可以推知 ( )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 文献史料真实可信C.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D. 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2. (2018 •河北5月冲刺模拟)下图是根据从河南辉县和山西长治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农具绘制的 ,从左至右分 别为锄、斧、铲、犁铧。
这些农具的使用A. 缓解了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说明铁犁牛耕在全国范围推广D. 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 (2018 •山西一模)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 ,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 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4. (2018 •广东深圳一模)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 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
这反映出了清代 ( )A. 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B. 农业生产岀现衰退C. 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D. 农村贫富差距加大5. (2019 •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图为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
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6. (2019 •湖北武汉十月联考)“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 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 ,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 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注重精耕细作()45%2%■丄具也播种 □灌溉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7. (2019 •广东六校联考)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同步练习
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原始农业阶段采取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B.耜耕 C.牛耕 D.休耕2.铁犁牛耕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最早出现于A.黄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3.井田制是一种A.原始的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C.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封建小农土地所有制4.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土地所有制是A.小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C.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D.庄园制5.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农民都必须承担沉重的封建义务,包括①赋税②地租③兵役④徭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稳定充足的财政收入是一切政权赖以生存和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
我国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A.农户交纳的赋税B.手工业者交纳的赋税C.地主交纳的赋税D.商人交纳的赋税7.与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特点相符的有①以个体小农为经营主体②以精耕细作为技术特征③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营目的④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热销海外。
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手工业技术水平顶峰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9.我国古代民营丝织业中出现手工工场是在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0.大大提高冶铁效率,反映我国古代冶铁水平领先世界的发明是A.水排 B.铁铧犁 C.筒车 D.耧车1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B.东汉时我国的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C.唐朝北方邢窑的青瓷、南方越窑的白瓷享有盛名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粉彩)瓷器12.我国古代有很多的名窑和制瓷中心,它们出产的瓷器质量领先,而且各具特色。
高考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14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十四)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2.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那么“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解析:“盗马贼死,盗牛者加”说明“牛”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了,是农耕经济形成的体现,这一经济形式最早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本题选D项。
答案:D3.“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节目(右图)。
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
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述。
“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C.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标志D.说明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4.2010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解析: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A5.(2012厦门模拟)观察右图,下列哪个材料不是对此生产模式的描述( )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B.“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
”C.“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D.“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解析:B项的记载反映了荀女早已有了恋人,在出嫁的前夕,随着意中人逃跑了,家里人找也找不到,实际上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婚姻观,与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西汉王朝建立不久,朝廷将田赋从秦时“太半之赋”减至十五税一,之后又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除田之租税”。
汉初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活极贫困B.汉初财政较宽裕C.统治者开明政策D.鉴于秦灭亡教训答案 D解析汉初农民生活贫困可能是其推行轻徭薄赋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极端贫困,皇帝出驾配不齐四匹纯色马,将相只能乘牛车上朝,故B项错误;轻徭薄赋是汉初统治者开明政策的表现之一,非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题干中“西汉王朝建立不久”,统治者一再减轻农民田租意在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答案 D解析据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可知说的是曲辕犁,该犁能够调整耕地深浅,又名江东犁,依所学,唐朝时出现曲辕犁,在江东地区出现而非西域传入,故A项错误;曲辕犁是耕作工具而不是灌溉工具,故B项错误;唐朝出现曲辕犁,故C项错误;据材料“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曲辕犁在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故D项正确。
3.(2019·潍坊模拟)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 )A.冶金工具革新B.农业技术进步C.风能普遍利用D.小农生活富足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是灌溉工具,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灌溉工具,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风能普遍利用,故C项错误;“冀一饱”不能说明生活富足,故D项错误。
4.(2018·哈师大附中模拟,25)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答案 A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B项错误;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能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5.(2018·惠州模拟)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答案 D解析材料“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只是没有男耕女织那么明确的分工界限,故D项正确。
6.(2019·南昌模拟)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年份人口(万人)耕地(万顷)耕地负荷(人/顷)米价(千文/石)1724 56 80.0 6.7 0.575 17531651.483.1 19.9 1.012 17843283.289.8 36.6 1.412 1820 4799.95.0 50.5 2.4322综合表格可知,以下与米价变动原因无关的是( )A.政府政策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吸引农业劳动C.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D.土地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答案 D解析根据基本的经济常识不难得知,单位面积土地产量的提高只会使粮食价格日益下降而非提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7.(2018·太原模拟)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顷;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
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答案 C解析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明清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未占据社会主导,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即拓荒,玉米种植比水稻种植的温度、水利要求低些,而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
8.(2018·重庆高考模拟调研卷三,25)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
这反映出汉代( )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答案 C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冶铁技术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官营手工业总数的提及,也就不存在一种对比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可知,中原地区的经济在汉武帝时期领先全国,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
9.(2018·济宁高三模拟)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此判断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农业基本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10.(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测试五,2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当时( )记述出处“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易纱,辗转相乘。
”《金泽小志·风俗》“棉纱成纴……卷之成饼,列肆卖之,名布经团。
”清代褚华《木棉谱》“城中女红悉力纺纱,售之乡民。
”《上海碑刻资料选辑》A.耕与织走向了分离B.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C.商人进入生产领域D.棉纺业出现区域分工答案 B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农耕的事,故A项错误;三处均有纺纱,故B 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商人进入生产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了区域分工,故D项错误。
11.(2018·淄博部分学校模拟,2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
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答案 A解析“以银代役”反映工匠的人身束缚降低,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了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不是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8·蚌埠三模,27)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动密集型手工业是“最小阻力路径”。
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 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 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手工业发展状况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动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2018·菏泽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
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
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
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
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
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2018·大连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
中国最早的关于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左传》中的晋国铸铁鼎。
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整个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陕西临潼下刘村秦始皇陵西刑徒墓秦始皇陵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江西遂川铁戟2件铁剑1把铁匕首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铁铤铜镞801件2件件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 751件,其中兵器1 904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