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多穗型小麦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研究2021.4
北京地区多穗型小麦播种密度
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孟范玉1佟国香2满杰1毛思帅1解春源2周吉红1
(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2.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400)
摘要:以多穗型小麦品种轮选987和农大211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种密度(基本苗)梯度,研究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成熟期亩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基
本苗增加对亩穗数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籽粒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基本苗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高产,最高产量对应的亩基本苗均是30万,2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
关键词:多穗型小麦;产量;密度;北京地区
根据对北京市房山、大兴、顺义和通州等4个小麦主产区276个监测点结果统计分析,部分地块播种时基本苗过大(最高的亩播种量达25kg,基本苗45万耀50万),冬前徒长严重,抗寒性下降,越冬死苗率增加,亩穗数下降;部分地块基本苗不足,特别是晚播(10月10日)地块小麦亩基本苗尚不足40万,冬季基本上没有分蘖产生,群体不足,影响最终产量。
本试验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适宜的播种期内,设计不同的播种密度,研究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便为生产提供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供试小麦种分别是轮选987和农大211,均属于多穗型品种。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进行。
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温暖的偏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
小麦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1.0益,降雨量为197mm。
土壤为沙壤土,0~20cm 土层含有机质24.8g/kg、全氮1.3g/kg、碱解氮94.2mg/kg、有效磷30mg/kg、速效钾108.0mg/kg o 1.2试验设计
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为品种,选用多穗型小麦品种轮选987和农大211;副区为播种密度,设计5个基本苗梯度,分别为25万/亩、30万/亩、35万/亩、40万/亩、45万/亩和50万/亩,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2.5m2(2.5mx5.0m)。
10月1日播种,田间管理同大田。
1.3调查指标
播种密度增加对亩穗数的贡献率越亩穗数之差/基本苗之差伊100(以25万基本苗为基准)。
分蘖成穗率越成熟期亩有效穗数/起身期最高茎数伊100遥
1.4数据统计分析
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采用DPS进行,其他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动态和单株分蘖变化
结果表明(表1),随着密度的增加,冬前总茎数、起身期总茎数、拔节期总茎数和成熟期亩穗数均逐渐增加,品种间表现一致,农大211各时期群体均高
基金项目:北京市粮田休耕技术及特色粮经作物技术推广应用(PXM2020_036204_000040_00391354)作者简介:孟范玉(1985-),男,硕士,高级农艺师,从事粮食作物高产节水栽培工作°
通讯作者:周吉红(1976-),男,推广研究员,从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
-
2021.4试验研究
表1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变化
品种基本苗
(万/亩)
冬前茎
(万/亩)
起身期最高总茎数
(万/亩)
拔节茎
(万/亩)
亩穗数
(万穗/亩)
分蘖成穗率
(%)2591.00154.3384.0061.6628.34 30102.83175.3391.8362.6722.48 35112.67181.00102.0063.5419.55
轮选98740118.17184.67109.3364.4516.90 45126.17199.67130.5065.3413.15
50143.00202.33152.8365.8510.40
平均115.64182.89111.7563.9218.47
25101.83175.5079.3361.3624.16
30110.33179.33109.0062.8021.97
35122.67196.00119.6763.8317.90农大21140127.17197.83145.1764.9815.83 45138.00215.50153.6766.2112.44
50159.00227.67159.8366.439.24
平均126.50198.64127.7864.2716.92
于轮选987遥播种密度增加对成熟期亩穗数的贡献率逐渐降低(附图),品种间表现一致。
轮选987亩基本苗由25万增加至30万,成熟期亩穗数增加了1.01万,亩基本苗增加的贡献率为20.2%;由30万增加至35万,基本苗增加的贡献率为18.7%;由35万增加至40万,基本苗增加的贡献率为18.5%,由40万增加至45万,基本苗增加的贡献率为18.3%;而由45万增加至50万,基本苗增加的贡献率为16.7%,呈下降的趋势。
农大211不同密度对亩穗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8.7%、24.6%、24.1%、23.2%和20.2%(附图)。
分蘖成穗率也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品种间表现一致。
小麦属于分蘖型作物,分蘖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前和春季的返青至起身期。
由表2可以看出,各
附图不同密度条件下基本苗对亩穗数的贡献率变化生育时期分蘖的变化与群体动态呈相反的趋势,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单株分蘖逐渐减少,说明小麦分蘖的发生在播期一致的情况下,受基本苗的影响较大,密度增加不利于单株分蘖的增加,两个品种分蘖变化趋势一致。
2.2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株高和基部节间性状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小麦成熟期株高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品种间比较,轮选987株高要高于农大211遥基部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长度变化趋势与植株高度一致,节间长度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变长,品种间差异明显但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第一节间和第二节间的茎粗随着长度的增加而降低,轮选987在25万基本苗和50万基本苗处理下差异显著,农大211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节间重量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第一节间重变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第二节间重农大211各处理间差异显著。
2.3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产量及构成三因素变化
由表4可以看出,小麦成熟期籽粒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轮选987和农大211最高产量均出现在亩基本苗30万的处理下,分别为589.07kg/亩和583.40kg/亩,与亩基本苗50万的处理差异显著,但相邻两个密度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分析可知,亩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逐渐增
试验研究2021.4
表2各生育时期单株分蘖变化(单位:个)
品种基本苗(万/亩)冬前起身期拔节期成熟期
25 2.64 5.17 2.36 1.47
30 2.43 4.84 2.06 1.09
35 2.22 4.17 1.910.82
轮选98740 1.95 3.62 1.730.61
45 1.80 3.44 1.900.45
50 1.86 3.05 2.060.32
平均 2.15 4.05 2.000.79
25 3.07 6.02 2.17 1.45
30 2.68 4.98 2.63 1.09
35 2.50 4.60 2.420.82
农大21140 2.18 3.95 2.630.62
45 2.07 3.79 2.410.47
50 2.18 3.55 2.200.33
平均 2.45 4.48 2.410.80
表3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成熟期基部节间性状
品种基本苗
(万/亩)
株高
(cm)
基部第一节间性状基部第二节间性状
长(cm)粗(cm)质量(g)长(cm)粗(cm)质量(g)2585.48a 4.49b0.26a0.53a9.86a0.29a0.70ab 3085.70a 5.05ab0.17ab0.46a10.35a0.24a0.70ab 3586.81a 5.49ab0.19ab0.50a10.56a0.19a0.67b
轮选9874087.08a 6.08ab0.14ab0.42a10.64a0.17a0.66b 4588.60a 6.17ab0.14ab0.46a10.85a0.17a0.64b
5088.69a7.12ab0.11b0.39a11.82a0.15a0.58b
平均87.06 5.730.170.4610.680.200.66
2577.28b 6.15ab0.19ab0.51a10.33a0.23a0.74ab
3081.19ab 6.57ab0.19ab0.65a10.30a0.24a0.95a
3582.76ab 6.41ab0.18ab0.51a10.35a0.21a0.70ab 农大2114082.93ab 6.95ab0.18ab0.54a11.09a0.19a0.65b 4585.71a7.05ab0.15ab0.45a11.55a0.15a0.50b
5087.17a7.26a0.12ab0.41a11.79a0.16a0.60b
平均82.84 6.730.170.5110.900.200.69
加,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与亩穗数呈相反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重逐渐降低,相邻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穗粒数与穗部性状关系密切。
由表5可以看出,穗长和总小穗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孕小穗数则呈增多的趋势,导致有效小穗数减少,说明密度增加不利于结实小穗的发育,进而影响穗粒数,品种间表现一致。
3小结与讨论
小麦产量与密度的关系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1"9]o Puckridge等研究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会影响叶片的光合速率,进而影响碳素的合成、运转,导致群体发育不良;而在适宜的
2021.4试验研究
表4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成熟期产量及产量三因素
品种基本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量及产量三因素
(万/亩)亩穗数(万穗)穗粒数(粒)千粒重(g)亩产(kg) 2561.67cd28.9a39.17ab577.20ab
3062.67bcd28.53a38.83ab589.07a
3563.53abcd27.67ab38.17ab569.87abc
轮选9874064.47abcd26.53abc37.83ab559.90abc 4565.33ab25.90abc37.67ab541.67abc
5065.83ab25.67abc36.83b527.40c
平均63.9127.2038.08560.8
2561.37d26.2abc40.07a580.97a
3062.77bcd26.00abc39.73a583.40a
3563.80abcd25.53abc39.73a557.73abc
农大2114064.97abc24.30bc39.07ab550.37abc 4566.23a24.13c38.90ab531.77bc
5066.43a24.53bc38.40ab527.87c
平均64.2625.1139.32554.8
表5不同密度条件下小麦成熟期穗部性状
品种基本苗
(万/亩)
穗部性状
穗长(cm)总小穗数(穗)不孕小穗数(穗)有效小穗数(穗)257.49abc17.47a 2.67abcd14.73a 307.31bc16.87ab 3.27ab13.87ab 357.67abc16.87ab 3.27ab13.87ab
轮选987407.43bc16.80abc 3.20abc13.53ab 457.11c16.73abcd 3.27ab14.00ab
507.15c16.00bcd 3.73a12.00c
平均7.3616.79 3.2413.67
257.81ab16.47abcd 1.80d14.80a
308.12a15.93bcd 1.93d13.93ab
357.67abc15.73cde 1.93d13.13bc 农大211407.82ab15.73cde 2.00cd13.60ab 457.74abc15.67de 2.00cd13.80ab
507.67abc14.80e 2.47bcd12.20c
平均7.8515.72 2.0213.58
种植密度下干物质及碳素的积累多且转化利用率高叫Baker和Brigss研究表明,在小麦基本苗156万~ 400万株/hm2范围内,产量与密度呈倒数关系。
高密度导致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尧全氮、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过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籽粒胚乳细胞数减少,籽粒生长速率降低,从而降低了粒重叫从大穗型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可
试验研究2021.4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应用腐熟剂对秸秆快速腐解及水稻产量与上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庄迎春季林章李山东孙楠
(泗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泗阳223700)
摘要:通过使用秸秆腐熟剂,加速全量还田小麦秸秆的腐解速度,对稻麦轮作区水稻产量的提高与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提供依据遥
关键词:秸秆全量还田;腐熟剂;水稻产量;理化性状
泗阳县地处苏北黄淮海平原,耕地面积105万亩,土壤主要为黄潮土,成土母质主要为黄泛冲积物,沙土面积占68%,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秸秆还田成为本地区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措施之一遥泗阳县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165万亩,其中小麦面积71.0万亩、水稻54.0万亩、稻麦轮作面积51.6万亩,是典型的
作者简介:庄迎春(1964-),男,稻麦轮作粮食主产区,年产稻麦秸秆56.0万t左右,其中,小麦秸秆29.5万t左右。
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水稻机械收割面积在99%以上,加上政府秸秆禁烧的常态化管理,泗阳县积极推广小麦、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全县小麦、水稻秸秆80%以上实行机械还田,2020年小麦秸秆全量
「作o电话:139****5863;E-mail:****************
知,在12万~20万/亩基本苗范围内,随基本苗的增加,成穗数增加,但超过20万/亩基本苗后,成穗数增加有限或不再增加。
而且随着密度的过度增大,每穗结实小穗明显减少,退化子房显著增多,导致穗粒数明显下降,千粒重降低,产量显著降低叫本研究表明,亩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穗粒数与穗部性状关系密切,这与杜亚君等人研究结果一致[1,4,9]o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试验条件下,亩基本苗超过35万的处理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影响了产量,这主要与高密度条件下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变细抗倒伏能力降低有关。
综合产量及倒伏情况,本试验条件下,多穗型品种轮选987和农大211获得高产的亩穗数在60万穗左右,对应的播种密度为亩基本苗30万,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获得最高产。
参考文献
[1]杜亚君,王福玉,陈贵菊,等.播期播量对小麦品种济麦22产
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9):84-86. [2]郭天财,查菲娜,马冬云,等.种植密度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
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运转及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7
(6):152-156.
[3]孔令英,赵俊晔,骆兰平,等.宽幅播种条件下基本苗密度对小
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20,52(4): 27-31.
[4]孔令英,赵俊晔,于振文,等.宽幅播种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
群体结构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7): 850-856.
[5]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
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5(4):412-418.
[6]张永丽,于振文,王东,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
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5):29-30.
[7]赵国建,孔欣欣,赵鹏飞,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种开
麦22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9(3):120-123,242. [8]张露雁,盛坤,乌云毕力格,等,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
成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5,47(3):30-32,36. [9]周秋峰,于沐,张果果.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8,20(4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