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以体育智、以体育心,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关于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要求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开齐开足体育课程,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更有活力,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核心素养明显提升。
到2035年,基本建立具有济南特色的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
二、主要措施
(-)加强和推进学校体育工作
1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
具体课时为:小学1~2年级每周至少开设4节体育课,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至少开设3节体育课。
普通高中及中职学校每周至少开设2节体育课。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高职高专学段体育必修课总数不少于108个学时;本科学段一、二年级体育必修课总数不少于144个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体育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
高等学校学
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体育课学生人数要逐步实现中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高校每班不超过30人。
2、改革创新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习惯为导向,将核心素养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因地制宜设立丰富系统的体育课程或体育活动项目,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完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
开展线上线下、室内室夕咻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全面普及游泳教学,培训游泳指导员和救生员,力争到2025年,让每一名适宜游泳的中小学生均掌握游泳技能。
3、加强体育课程建设。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推进不同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机衔接和一体化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注重大中小幼相衔接,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健康行为的养成、体育品德的培养。
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走、跑、跳、攀爬、平衡等基础动作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田径、体操、球类、冰雪等运动项目练习,确保每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1~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健康观,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专长,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长,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
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全面实施选项教学,培养具有高尚人格修
养,扎实专业知识和体育运动专长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体育课程要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
加强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事训练,落实训练要求,提高训练质量。
4、确保体育活动时间。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作机制。
中小学根据实际,采取每天2个大课间或每天1次活动课等形式,切实保证在校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在课后服务中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降低学生近视率、肥胖率。
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对锻炼内容、强度和时长等提出明确要求,不提倡安排高强度锻炼。
学校要对家庭体育锻炼加强指导,提供优质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5、丰富体育活动内容。
拓展校园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组建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和俱乐部,以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为引领,促进校园运动项目协同发展。
推动全员参与校园体育活动,学校每年举办春、秋两季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每学期至少举办1次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竞赛,确保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1次校级体育竞赛活动。
6、推广传统体育项目。
以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依托,全面推进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认真梳理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体育竞赛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7、健全体育竞赛体系。
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和选拔性竞赛于一体
的学校体育竞赛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加强学校代表队建设。
深化体教融合,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加强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推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中小学体育竞赛开展相衔接,纳入国家、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学校选拔招收体育特长生组建体育俱乐部和运动队,开展课余训练和课外活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发挥体育竞赛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
(二)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件
1配齐配强体育教师。
加大力度配齐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方和学校每年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
原则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1:220,高中每周12~14学时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校每周10-12学时工作量配备1名体育教师。
落实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和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
统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项目,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协同培训基地,组织中小学、高校体育教师、实习学生交流学习。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向中小学提供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
鼓励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实习支教计划。
持续推进高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开展志愿服务,实施学校体育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教活动,弥补乡村学校体育师资短板。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建设,提高体育师资培养质量,根据国家高校高职体育专业和高校高水平
运动队专业教师、教练员配备最低标准,支持驻周院校开办相关专业。
2、改善学校体育设施。
建设满足体育教学、课余训练和竞赛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
按照颁布的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及标准要求,配足体育设施器材,配置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电子测试设备和运动负荷监测智能设备,提高学校体育信息化水平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建立体育器材补充制度。
将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
小规模学校以保基本、兜底线为原则,配备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
支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
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建设校园足球场地设施。
3、统筹社会体育资源。
完善学校和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互促共进机制,鼓励学校探索与周边学校、社区等共享共用体育场馆,在确保教学、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学校场地、场馆的开放工作。
加强社会体育机构与学校的合作,综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体育资源,全面促进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工作的融合,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或向学生开放。
城市和社区建设规划要坚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理念,统筹学校和社会体育资源,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有效途径,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
(三)积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
1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
将学生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依据,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体育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
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
体质健康等级评定要求。
学校每学年必须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如实上报测试结果。
连续三年学生测试合格率下降的地方和学校,在教育质量督导中视为不合格。
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认真落实全省中考体育分值逐步提高至IOO分的改革政策,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
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推动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使用,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
2、改进体育教师岗位评价。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执教能力。
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课后训练、竞赛指导、体质测试、课外活动、课后服务和走教任务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
完善体育教师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提升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将体育领域技术研究纳入科研项目指南范围予以支持。
在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名师等评选表彰中,保证体育教师占有一定比例。
3、健全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职责,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素质测评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定期开展评价,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考查、公示、反馈、问责的评价体系。
将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
树立先进典型,培育一批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争做体质健康优秀学生〃主题活动,对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体质健康优秀证书。
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予以问责。
三、着力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1压实管理责任。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地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主要负责同志要重视、关心学校体育工作。
建立部门共同参与的局际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市、区)参照建立本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密切协作,共同加强和改进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指导和监督管理,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保障有力、运行顺畅。
学校对体育工作负有主体责任,要健全管理机制,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第一责任人。
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有关领导干部培训内容。
(二)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落实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
强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安全管理,健全大型聚集性体育活动安全应急预案。
(三)加强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完善投入机制,统筹安封带移资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
鼓励和引导社会支持
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
学校要把体育工作纳入公用预算,保障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四)营造社会氛围。
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设施建设。
要总结典型经验和做法,加强宣传推广,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