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1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本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本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本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形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
老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一样的规那么的铁块,不规那么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展分析^p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那么铁块和不规那么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
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络,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一样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一样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一样”这一本质联络,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
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p ,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络,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
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
=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络,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一样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展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展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浮力教案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历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根底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
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根底。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
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实验操作才能、分析^p 概括才能以及演绎推理才能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究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展理论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亲密联络,所以浮
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
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此对理论
分析^p 和推理论证才能要求进步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
观现象进展详细、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
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
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p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
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究研究问题的才
能。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拟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根底知识,通过理论分析^p 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开展抽象思维才能。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的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进步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表达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那么。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考虑。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根底,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才能为方向,紧抓重点打破难点,详细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于思,思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考虑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消费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才能、观察才能,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根底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历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

可能又有一局部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老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
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p ,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展受力分析^p ,抓住比拟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消费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拟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局部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提醒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请同学回忆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一样,而下外表比上外表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亲密联络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
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p ,把打破难点
的过程变成稳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
学生分析^p 才能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
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
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
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严密接触,沿杯
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p 得到的结论。

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理论到理
论,再用理论来指导理论。

到达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
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
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考虑课文后的
"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
合理猜测,讨论,设计出探究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
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
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构造。

3、反应和稳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应和稳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

假如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忆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