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行业PEST分析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医疗⾏业PEST分析实践前⾔
今年开始逐步切⼊产品与数据⼯作,完全脱离了原来的舒适区,确实有⼀些挑战。
开始以为只做数仓建设的事情,就仓促的学习了⼀些数仓相关的知识,但没搞多久,还要负责公司BI的⼯作,⼜开始补习数分相关的知识。
BI其实⽐数仓建设更有挑战性,数仓建设已经有⾮常成熟的体系了,市⾯上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建设案例和⽅法论。
⽽BI最⼤的不同就是,要深⼊业务,从数据层⾯为公司的业务号号脉、做做体检,最终是要成为公司管理层最信赖的决策⼯具,⽽每个公司业务都是不⼀样的,还有⽼板对BI也有不⼀样的理解和不同的需求,因此现成的参考⽐较少,更多的是从实际公司业务出发去挖掘需求,满⾜管理的需要。
其实认识到BI这事的最终奥义也⽤了好⼏个⽉的时间,以前总是在⽼板的思维框架⾥去思考和做执⾏,总是围绕⽼板的表达出的那⼀点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既没有⼴度也没有深度(⽼板可能说了20分的东西,我们想的就是怎么实现这20分的东西,但往往连这20分都达不到)。
直到汇报被⽼板骂了⼏次,做任何事情都不是按100%的标准去完成任务,⽽是⾄少要按300%的标准去完成任务(⽼板给你20分的输⼊,⾃⼰要想办法做到60分,可以再从⽼板那⾥输⼊20分,最后做到100分)。
虽然是悟了,但要知⾏合⼀⼜是⼀道坎,从知道到做到,最后到做好,中间还有很多路要⾛,在悟了之后恰好要做半年的规划(可不是简单的规划啊,要超出⽼板预期,300%的标准啊),最后结果是做不出来,所以有了这篇摸鱼的⽂章......
⾝处互联⽹医疗⾏业,但以前做研发时,只顾着团队内部的⼀些事情,对公司全局业务和⾏业的事情还是了解太少,因此选了这个题⽬,也相当于给⾃⼰补补课。
PEST模型
PEST模型,之前突击数分时就见到过,感觉⽤不上,也就没有深⼊研究过。
这次为了研究⼀下互联⽹医疗这个⾏业,觉得PEST分析⽅法挺适合的,因此做了⼀些深⼊学习。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称⼀般环境,是指影响⼀切⾏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量。
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业和企业根据⾃⾝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分析。
简单⽽⾔,称之为PEST分析法。
政治环境包括⼀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针、政策、法令等。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
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的内容。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个国家的⼈⼝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国民⽣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前及未来的市场⼤⼩。
社会⽂化环境包括⼀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化⽔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
⽂化⽔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的认可与否;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
1. 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持重点;
2. 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总额;
3. 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
4. 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互联⽹医疗
什么是互联⽹医疗?似乎很难去给他下⼀个定义,医疗本⾝是⼀个亘古通今、很⼤很严肃的命题,⽽互联⽹却是⼀个朝⽓蓬勃、开放⾼效的事物,它们都对我们⽣活⽆孔不⼊,这两者结合起来,确实能让⼈产⽣⽆数联想,或者⼀头雾⽔。
看了很多资料,觉得有个定义⽐较符合我的理解。
互联⽹医疗是指综合利⽤⼤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使得传统医疗产业与互联⽹、物联⽹、⼈⼯智能等技术应⽤紧密集合,形成诊前咨询、诊中诊疗、诊后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预防等⼤健康⽣态深度融合系统,实现利⽤互联⽹对个体健康进⾏全过程的跟踪记录,成为⼀种新型业态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业⽩⽪书》
当前我国传统医疗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痛点,主要包括:
1. 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中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与乡村基层医疗服务能⼒之间的差距;
2. 患者看病费⽤⾼,我国医保⽀付覆盖率还不是很⾼,患者⾃费⽀出⽐例约占医疗市场总规模的50%,多层次医疗⽀付体系发展尚不成熟,并且医药流通环节
多,流通成本⾼,导致患者治愈更⾼;
3. 患者管理体系落后,在疾病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数据记录、监测不严谨等问题,部分医院对患者⽤药及院外管理缺乏及时、恰当的指导。
因此互联⽹医疗的出现确实有它特殊的历史意义。
互联⽹医疗以疾病诊疗为核⼼,连接病患与医⽣,并涉及医疗、医药、医保⽀付等⼀系列医疗⽣态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依靠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撑,线上提供的治疗科⽬涵盖在实体医疗机构的科⽬范围内,现代信息技术为互联⽹医疗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互联⽹医疗⾃2014年开始经历了导⼊期、瓶颈期和回暖期,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互联⽹医疗⾏业发展的催化性事件,带来了⾏业拐点,成为互联⽹医疗⼆次起飞的助推器。
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互联⽹医疗的发展正在提速,互联⽹医疗的出现持续改变着⼈们的⽣活,互联⽹医疗的服务内容也在逐步拓展,⽬前互联⽹医疗已出现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 医疗内容:⾯向⼤众⽤户提供在线科普、医疗资源信息、健康咨询、患者社群等服务;⾯向医⽣端,提供医⽣社交、临床病例讨论、诊疗⼯具、在线学术会
议、专业考试培训等服务;
2. 在线诊疗:运⽤互联⽹技术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
3. 在线购药: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委托合规的第三⽅机构配送;
4. 疾病管理:通过互联⽹渠道为健康、慢病等⼈群,提供专业健康教育、疾病监测随访、健康指导、延伸处⽅等服务;
对互联⽹医疗有了个⼤概认识后,下⾯我们正式进⼊互联⽹医疗PEST模型分析环节。
政策环境
⼤家应该注意到了这⾥的⼩标题关键词是“政策”,⽽⾮PEST模型当中的“政治”,因为我的格局确实没达到,所以这⾥我们主要讨论国家政策对互联⽹医疗⾏业的影响。
⾃互联⽹医疗⾏业诞⽣以来,政策因素⼀直是驱动⾏业发展的⼀个关键因素,由于医疗⾏业的特殊性,互联⽹医疗⾏业早期发展⼀直受制于政策的相对真空与监管的反复。
2013年9⽉,《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意见》提出将“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作为主要任务,并提出“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开放领域。
”,从此,互联⽹医疗的发展领域从单⼀的医疗信息化领域开始转到到诊疗、药品销售等领域,开启互联⽹医疗的新纪元。
2016年10⽉15⽇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互联⽹医疗⾸次被提到国家战略层⾯。
2017-2020年互联⽹医疗政策进⼊了发展期,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各地⽅卫⽣管理等相关机构先后从监管、技术应⽤等多个层⾯出台了数条政策及政府规划,注重应⽤层⽀持和引导。
例如:2020年5⽉,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进⼀步推动互联⽹医疗服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通知》,进⼀步推动互联⽹技术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发挥互联⽹医疗服务的积极作⽤。
各地要坚守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底线,不断规范互联⽹诊疗和互联⽹医院的准⼊和执⾏管理,加强监管。
2020年以后互联⽹医疗政策进⼊爆发期,该时期政策主要集中在互联⽹医保⽀付规范⽅⾯,互联⽹医疗全⾯推进落地应⽤。
例如:2021年7⽉,国家医疗保障局,出台了《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优化医保领域便民服务的意见》,指导和督促各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要加快完善本地区“互联⽹+医疗服务”医保⽀付协议管理,推动医保⽀付体系的完善。
2021年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医院⾼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诊疗;深化医改2021年重点⼯作任务提出,深⼊推进“互联⽹+医疗健康”、“五个⼀”服务⾏动。
互联⽹医院、互联⽹诊疗服务逐渐深⼊医改、公⽴医院⾼质量发展等领域,政策进⼀步肯定了互联⽹医疗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截⽌21年,全国⾄少出台了200条互联⽹医疗相关政策,这些政策⼤致可分为纲领性⽂件、互联⽹诊疗和互联⽹医院、医保⽀付、互联⽹医药、健康管理这⼏类。
其中互联⽹诊疗和互联⽹医院这领域的政策最多。
在互联⽹诊疗和互联⽹医院⽅⾯,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治区)已出台出台了指导类政策,以此促进“互联⽹+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或《⾏动计划》为主,并制定近⼏年的发展⽬标。
全国有24个省市出台了监管类政策,包括《XXX 互联⽹医院管理办法(试⾏)》或其他规范、准则,提出了具体准⼊、监管等措施。
例如:2020年8⽉,银川制定了《银川市互联⽹诊疗服务规范(试⾏)》,对互联⽹诊疗服务中 AI 技术的适度使⽤、患者实名认证进⾏了细致规定。
此项政策是在前⼏年探索时间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中产⽣的投诉、举报等问题,进⾏了针对性的政策制定。
可见政策的⽀持⼒度是很⼤的,也加快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极⼤的推动了给⽤户提供可产⽣实质性结果的医疗服务,⽽⾮简单咨询这⼀长远⽬标。
在医保⽀付⽅⾯,医保“上线”正在逐渐从框架规划加速⾛向落地。
2019年8⽉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完善“互联⽹+”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明确互联⽹医疗纳⼊医保⽀付的整体原则。
2020年7⽉,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2020年10⽉,国家发改委、⼯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作⽅案》,均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互联⽹复诊服务纳⼊医保报销范围。
2021年以来,互联⽹医疗医保⽀付更是被写⼊多项重量级政策。
相关调研显⽰已有 43%的互联⽹医院可实现医保⽀付,虽然整体覆盖率尚未过半,但结合医保政策出台时间以及多数互联⽹医院的上线时间来看,已经显现出医保覆盖的迅速。
在互联⽹医药⽅⾯,政策影响最⼤的⽆疑就是医药电商。
2014年以前,互联⽹医疗相关政策就集中在医药电商领域,政策端经历了⼀开始明确禁⽌,到后来允许合资格药企线上销售⾮处⽅药,再到后来允许第三⽅平台销售⾮处⽅药等⼀系列探索。
到2019年,相关领域政策开始放松,2019年底开始实施的新版《药品管理
法》中的⽹络禁售药品并未纳⼊处⽅药,意味着⽹售处⽅药在政策层⾯开始解禁。
2021年4⽉,国务院发布《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步做好“放管服”改⾰有关⼯
作的意见》,提出在确保电⼦处⽅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络销售除国家实⾏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药,标志着政策对⽹售处⽅药的限制正式放开。
从此正式确⽴医药电商在互联⽹医疗变现⽅式⾥最核⼼的地位(⾄少当前是)。
政策制定通常包含政策问题确认、政策问题根源分析、政策⽅案研制、可⾏性论证、政策执⾏、政策评价和确定政策去向7个步骤。
由于互联⽹医疗是⽐较新的服务模式,出台的部分监管类政策为试⾏政策,后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调整。
尽管部分地区政策进⼊新周期,但整体上看,⼤多仍处于试⾏阶段,当前还有尝试探索机会,政策包容性强。
毫⽆疑问,国家政策是⼗分积极的在推动互联⽹⾏业的发展,最近10年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制度,政策体系也是⽇趋完善。
这些政策的及时出台,不仅为指明了互联⽹医疗⾏业的发展⽅向,也提⾼了医院和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操作性。
不过,从政策出台情况来看,⾏业仍未进⼊稳定期,仍处于拓展期。
经济环境
改⾰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GDP总量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均名列前茅,疫情之下更加彰显经济活⼒。
2019年,我国GDP约为99.1万亿元,增长率为6.1%,并明显⾼于全球⽔平。
2020年,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复苏,全年GDP更是⾸次突破100万亿元,同⽐增速达到2.3%。
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间,GDP更是累计增长了1.4倍,不可谓不猛。
经济的⾼速发展代表着国家财政收⼊的⼤幅提⾼,国库的充盈在医疗⽅⾯的投⼊也就有了保障。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我国政府卫⽣⽀出从2009年4510亿元增加⾄2018年1.57万亿元,累计⽀出将近⼗万亿,年均增长14.9%。
其中也不乏对互联⽹医疗的直接投⼊,例如,2020年青岛财政拟安排资⾦约7000万元,主要⽤于智慧⾎液平台、智慧门诊、远程会诊以及影像平台建设等,来⽀持互联⽹医疗的建设。
可见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积极探索,在真⾦⽩银上也给予了⼤量⽀持。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GDP的快速增长,全国居民⼈均可⽀配收⼊也同步增加,2020年全国居民⼈均可⽀配收⼊达到32189元,相⽐于2010年累计增长1倍。
同时截⽌2020年末,我国基本养⽼保险覆盖⼈数达到9.99亿⼈,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数达到13.6亿⼈。
随着⼈们可⽀配收⼊的提⾼,基本民⽣保障的提⾼,⼈们的医疗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019年,中国医疗卫⽣机构诊疗⼈次为87.2亿,较2010年的58.4亿增长约49.37%。
中国⼈均看病次数由2010年的4.4次,增加到了2019年的6.2次,涨幅达到40.9%。
全国卫⽣总费⽤从2009年的1.8万亿增加⾄2018年的5.8万亿,年均增长14.2%,⼈均卫⽣总费⽤从1314元增加⾄4148元。
超⼤的市场规模和强劲的医疗需求增长也是互联⽹医疗发展的重要契机。
虽然国内经济整体上发展迅猛,全国居民⼈均可⽀配收⼊也稳步增长,但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全国各地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均可⽀配收⼊的巨⼤差距也导致对医疗消费投⼊的巨⼤差距。
例如:2020年城镇居民⼈均可⽀配收⼊超过4万元,⽽农村居民仅1.6万元。
这进⼀步加剧了医疗⽔平的全国性地域差距。
⽽互联⽹有打破地域限制的先天特性,在国家政策和转移⽀付的⽀持下,互联⽹医疗有⽹成为解决这⼀问题的重要抓⼿。
我国互联⽹⾏业发展迅速,国家对互联⽹基建的投⼊也很⼤。
⽬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的光纤⽹络、4G和5G 独⽴组⽹⽹络。
截⽌2021年6⽉我国互联⽹⽹民⼈数为10.11亿,其中⼿机⽹民规模达10.07 亿,国内⼿机⽹民占整体⽹民⽐例已达99.6%。
2020年我国上市互联⽹企业营收规模达3.4万亿元,上市企业数量从116家增加⾄190家。
整体上看我国有⼗分不错的互联⽹基础设施和产业规模,以及良好的⽤户习惯,这为互联⽹医疗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壤。
但近年来,互联⽹⾏业收⼊及⽤户增速呈逐年放缓态势。
受宏观经济下⾏压⼒加⼤、流量红利见顶等内外部因素共振影响,⾏业增速已经⼤幅下降,特别是电商、游戏、社交、搜索等多个传统业务增长放缓,互联⽹⼈⼝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互联⽹竞争逐渐⾛向存量市场,因此急需找到新的细分领域增长点。
这⽆疑放⼤了互联⽹医疗的发展窗⼝,以当前互联⽹医疗最核⼼的变现⽅式——医药电商为例,2019年国内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
在线零售药房的销售产品还包括保健品、医疗器械等,我们以“在线零售药房销售额/ (全部药品市场+⾮药品市场规模)”估算医药电商线上渗透率,2019年,医药电商线上化率仅为4.0%。
⽽在同期,国内社消零售总额41.2万亿元,线上零售额8.5 万亿元,线上渗透率达到20.7%。
因此,我国在医疗⽅⾯互联⽹的渗透率还⽐较低,但⽬前国内的互联⽹头部巨头都已布局医疗产业,⼤量社会资本也在投⼊,互联⽹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
从国内当前的经济环境来看,对互联⽹医疗的发展是⼗分友好的,⽽且充满了机会。
社会环境
⼤家都知道我国是个⼈⼝⼤国,巨⼤的⼈⼝规模也意味着巨⼤的市场⼟壤。
上⽂提到我国⽹民规模超过10亿,卫⽣机构诊疗⼈次每年现已超过80亿,正孕育着巨⼤的互联⽹医疗市场。
但我国也⾯临着巨⼤的⼈⼝危机——⼈⼝⽼龄化,⽼龄化将成为我国未来长期⾯临的⼈⼝问题。
2020年我国65岁以上⼈⼝占⽐13.5%,相⽐2010年的8.87%增加了4.63%,我国⽼龄化程度进⼀步加深。
预计“⼗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中度⽼龄化阶段,约2035年将进⼊重度⽼龄化阶段(以65岁以上⼈⼝占⽐分别达 7%/14%/21%时社会进⼊轻度/中度 /重度⽼龄化的标准来看),我国已处于⽼龄化加速发展阶段。
为应对⼈⼝⽼龄化,2000年以来我国已陆续出台⼀系列措施,包括医疗和养⽼在内。
除了政府在投⼊外,国家也在⿎励社会各⽅都参与进来,推动养⽼产业链快速发展成熟。
养⽼产业链主要涵盖养⽼服务、养⽼产品、养⽼⾦融和养⽼地产四⼤板块。
其中养⽼产品主要就是医疗保健类,养⽼⾦融也包括医疗保险在内,这⾥⾯肯定也蕴藏着互联⽹医疗的发展机会。
2020年还发⽣⼀件⼤事——新冠疫情爆发,并且逐步发展常态化。
疫情不仅极⼤的影响了⼈类健康,⽽且也⼤⼤影响⼈们的⽇常⽣活。
特别是疫情初期,占⽤了⼤量的医疗资源,甚⾄造成医疗系统的崩溃。
因为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播特性,医院也⼀度成为⾼风险地区,导致其他病⼈⽆法正常就医。
由于传统医疗的特殊性,其他地区的医疗机构短时间内⽆法有效帮助到疫情地区。
在此特殊时刻,互联⽹医疗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
例如,通过线上咨询问诊避免了群众⼤规模聚集,有效缓解了线下医疗资源紧张;在线上引导患者就医分时段就诊,减少患者在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线购药也避免了出⾏带来的感染风险。
在此期间,互联⽹医疗迎来⼀个爆发期,线上医疗资源持续增加。
疫情期间,⼤量公⽴医院建设了互联⽹医院,2020年全国共上线了⼤约600家互联⽹医院,这股潮流也延续到了2021年,截⾄2021年6⽉,全国互联⽹医院已达1600余家,可见新冠疫情对互联⽹医院起到了极⼤的助推作⽤,同时也得益于⾏业在此前⼏年的厚积薄发。
疫情的影响加速了互联⽹医疗市场的增长,2020年中国互联⽹医疗市场规模迫近2000亿元,同⽐增速超过60%。
从中长期市场发展趋势来看,临床信息系统的优化与升级、区域医疗平台的搭建与完善将为互联⽹⾏业带来持续市场需求。
在新冠疫情的催化下,互联⽹医疗最具代表性细分领域——线上问诊市场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疫情期间,也反应出⼀个揭露互联⽹医疗本质的问题——互联⽹医疗不能偏离医疗的核⼼本质。
据中国互联⽹络信息中⼼第46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截⾄2020年6⽉,我国在线医疗⽹民规模达2.76亿,占⽹民整体的29.4%,⽽据该中⼼发布的第47次和第48次《中国互联⽹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2020年 12⽉,在线医疗⽹民规模降⾄2.15亿,截⾄2021年6⽉,在线医疗⽹民规模为2.39亿,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不及疫情产⽣的⽤户规模。
这也直观体现了疫情期间在线医疗包含了⾮理性的短期需求。
互联⽹医疗确吸引了⼤量⽤户,但⽤户形成更长期的习惯还需互联⽹能为其解决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产⽣实质性结果,⽽不只是安抚情绪、解答疑惑的咨询。
——《2021互联⽹医院⾏业报告》
可见,⽤户对在线医疗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也持续推动着我国互联⽹医疗⾏业的发展。
技术环境
从上⽂对互联⽹医疗的定义可知,互联⽹医疗涉及的技术主要是指互联⽹、⼤数据、⼈⼯智能、云计算、物联⽹、5G通信等,恰好我国在这些⽅⾯的技术也⾛在世界的前列。
互联⽹技术是互联⽹医疗的基础,使得医疗在线化具有可能性。
5G、物联⽹、云计算、⼤数据和⼈⼯智能是互联⽹医疗发展中的根本性需求。
5G通信技术的低延时、⼤宽带、⼴连接的特点,提⾼了数据传输的质量,加速了多终端互联互通的物联⽹发展。
⽽⼤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计算⼒和训练数据量的问题,保证了“⼈⼯智能”。
各项技术相辅相成,为互联⽹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5G和物联⽹实现医疗终端设备的互联,推动了移动式、便携式医疗设备的发展,未来医疗智能硬件将在信息采集⼴度、通信传输质量等⽅⾯取得较⼤进步,切实帮助医护⼈员收集与监测患者⽣理信息数据。
不仅如此,智能硬件还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案,如智慧助⽼设备,不仅可以解决⽼⼈的基础⽣理信息监测,还可以提供远程问诊、应急呼救、⼦⼥交流、位置共享等⼀整套养⽼服务,极⼤的拓展了互联⽹医疗的服务场景。
⼈⼯智能、⼤数据和云计算则可以在疾病管理、检测诊断和药物研发等⽅⾯贡献最⼤的能量。
随着⼤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智能可以依靠云计算对⼤数据的⾼
效分析与智能计算,实现多⾏业颠覆性的变⾰。
在药物发现环节,可以急剧降低新药发现的成本和研究时间,可以提供精准化、个性化药品;在医院的服务形式上,可以使医院服务更加灵活,从固定到移动、从近程到远程;在医⽣的诊断⽅式上,可以使医⽣从繁琐的事物中解脱出来,转变成诊疗规则的制定者和诊疗过程的监督者;从看病的⽅式上,病⼈将逐步实现⾜不出户得到精准的、个性化的解决⽅案,从⽽拥有更好的治疗体验。
⽬前已经有多家企业通过对技术的利⽤和突破,找到或者优化了⾃⼰的互联⽹医疗业务模式。
例如,医联——通过AI技术提⾼线上咨询分诊效率。
医联⾃研了⼀套AI分诊系统,通过患者⼝语化表达的主诉和标准的医学术语,以专业医学NLP技术来实现信息转化。
⽤权威诊疗指南构建知识图谱,应⽤多模结合互相校验的机制采信最佳结果。
让患者⽤最简单的⽅式表达不适,得出最正确的科室,找到最合适的医⽣。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互联⽹医疗的深层潜⼒将被激发,在各个医疗应⽤场景上发挥巨⼤作⽤,推动互联⽹医疗迈⼊⾼阶时代。
结语
新医改、健康中国战略等⼤政⽅针指引下了医疗服务体系的长远⽅向。
新医改的本质是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提供尽可能优质的医疗服务,且达到尽可能优质的效果。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预防、健康维护,以尽可能降低疾病发⽣。
互联⽹医疗的发展导向理应与此保持⼀致,发挥互联⽹⾼效、开放、低成本的优势,同时要保持初⼼,持续深⼊医疗核⼼,开展全新探索。
互联⽹医疗的出现将持续改变着⼈们的⽣活,线上医疗服务也从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更多⽅⾯。
众多医疗事业的参与者,在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壤⾥,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不断探索互联⽹医疗的各种可能性。
参考资料:
《2021中国互联⽹医疗内容⾏业研究报告》
《2021年中国智慧医疗⾏业⽩⽪书》
《2021互联⽹医院⾏业报告》
《2020-2021年中国互联⽹医疗⾏业发展⽩⽪书》
《策略专题:⼈⼝结构转变,银发经济崛起》
《互联⽹医疗深度分析:医药电商——产品结构、商业模式、发展机遇》
《互联⽹医疗系列专题⼀医药电商:⼀个中⼼、两⼤产品、三种经营模式》
《传媒互联⽹⾏业2022年度策略_科技驱动加速⽂化出海,四⼤优质赛》
《卫宁健康300253.SZ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加速产品变⾰,引领⾏业突破》
《中国互联⽹⾏业发展态势暨景⽓指数报告》
《⼈⼯智能对医疗⾏业影响的专题研究:基本结论》
《百度-AI开放平台》
《2021互联⽹⾏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021年中国互联⽹医疗⾏业政策汇总: 互联⽹医疗纳⼊医保系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