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在近两年时间里,随着““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课题的深入,我校课题实验组的教师始终坚持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教育的中心,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深入地研究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校课题实验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的中心工作
(一)强化课题实验教师的业务学习
1、为了深化课题研究,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既要重温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做到一周一反思,写出心得体会,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整体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课题组坚持做到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会。
会上实验教师们畅所欲言,深入剖析教学案例,畅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从而使大家共同进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
3、聘请各级骨干教师来我校指导工作。
4、选派优秀实验教师外出学习,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带回我校。
要求外出学习人员做好专题报告,上好一节汇报课。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实施策略
“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载体,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为支点,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设情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交流方法、解决问题→尝试训练、反馈评价→拓展创新、体验成功
(二)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景、收集信息
课一开始,借助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策略是(1)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让学生独立认真地看(2)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为了体现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语文、美术等其它学科加以了解,不只限于数学的角度)通过观察汇报,营造学生想提出问题的心理倾向,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2、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教材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为知识的生长,形成、发展服务的,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线索的。
信息是要通过筛选来达到为学生掌握知识服务的这一目标的。
策略是:(1)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
用数学的眼光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有时候教材里先提了问题,可以想引导一下后,还可提什么问题?(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可以讨论式提出,也可单独提出,也可按教师的要求提出……(3)问题筛选,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教师根据本节学习的重点直接提出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是学生自己选择要解决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都要为主题服务,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冲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然后在组内交流,并形成初步的方案。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撷取信息,适时引导调控。
策略是:(1)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讨论、或实验、或举例验证……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教师收集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2)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可以让学生到讲坛上去讲,去演示,去填写……,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可以争论,辨析,积极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回顾探索过程,在重点的地方,难点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思考方法,指导解题策略。
4、交流方法、解决问题
“交流方法”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在方法的理解这
一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上进行有效监控。
策略是:(1)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
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并允许驳斥、批判,质疑释疑,开展有竞争的合作。
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自觉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得出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策略。
(2)教师了解、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创设恰当氛围,组织学生辩论,并同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
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相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为较多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激励创新,拓展思维。
5、尝试训练、灵活应用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在不断的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
使得学生切实掌握。
在这一环节中既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同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策略是:(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有趣味性,习题既要有强化新知的单一基础题,又要有动手操作的实践题,既要有突破难点的针对题,又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变式题,既要有以新带旧的综合题,又要有一题多解的开放题)。
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分类反馈评价,指导、调控。
(2)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6、拓展创新、体验成功
21世纪课改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去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逐步形成能力。
体验成功,萌动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感受,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从而萌发再提问、再创造的欲望。
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
这一环节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策略是: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让学
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这一模式的操作,是以“创境激趣”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策落,以“应用提高”为目标而展开的多项思维活动。
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每节课教师都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主动发展。
在“问题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白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2、我校课题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陈小华老师执教的《分数除以整数》获建瓯市优质课竞赛第一名,论文《让数学课堂真实有起来》获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论文《共治尝试学习》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教科成果”一等奖;黄良发老师参加市青年教师片断教学竞赛获数学科三等奖等,课题研究使我校青年教师在实践、探索中促进了专业成长。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理论框架的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于“问题解决”与“数学地思维”的理
解与操作层面的探索。
尽管,对“问题解决”理论上的探讨并不是我们的重点,也非我们所力所能及的,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坚实、正确的理论来支撑。
所以在教学实践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行理性的思考,但终因理论知识的匮乏使我们觉得研究过程中的底气不足。
特别是对于学术界对于“问题解决”与“数学地思维”的理解,更是深感困惑。
我们认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而“问题地解决”依附于“数学地思维”,“数学地思维”更能促进“问题地解决”,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并非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2.教学实践中的进一步落实有待于更为深入的研究。
由于我们接触的是小学生,受知识经验与能力的限制,一些数学教学内容无法用“问题解决”的思想进行。
尽管,我们已经分册对于能够用“问题解决”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依据,人为的因素占主导,其中不乏不科学的成份。
而且,在已经尝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的课上,我们也发现体现不充分的现象,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3.与现今的评价考核标准不匹配。
由于目前主要的考试评价机制还是以笔试为主,因此,对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高低的衡量无法量化,不能引起家长及上级部门的足够重视。
我们发现,一些课外实践作业完成优异者,在教研部门组织的考试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问题解决”的能力与“分数”不能划等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的积极性,这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果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后阶段课题研究展望
1、更新理念,加大教师业务培训。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3、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子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4、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