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汇集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汇集10篇)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1)
“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更好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
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产生共鸣,并促使儿童在现实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
因为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做到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创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充分发挥的统一。
因此,教师要把握美术新课标的精神意旨,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艺术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合的乐学氛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
笔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当中大量使用了情境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分几点来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情境,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童话故事是最吸引人的,采用童话教学被称作是紧扣小朋友注意力的最佳手段之一,是情境教学的最佳方法。
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童话故事的文本内涵,并有效利用故事情节,绘声绘色讲述故事内容,配以手势、表情、动作对故事文本进行渲染,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并且在他们的大脑中展开联想,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和一些卡通阅历以及动画片的场景,充分感知故事内容,深受感染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作画的欲望。
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等于在学生的脑海各自画了一遍。
接着提一些小问题,通过互相描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进一步丰富画面内容,给学生以更多的表象。
2.创设角色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验生活角色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上《各式各样的帽子》这一课例时,以帽业公司招聘设计师的形式展开,要求应聘的设计师以自己设计的帽子作为应聘的条件,然后把这些作品展示在应聘公司(黑板)上,让全班同学作为消费者来选购、欣赏,最后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和设计师,并颁发“应聘书”。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信心十足,整堂课充满着童趣又展示着活力。
尤其以人才交流的形式展开,恰当地把竞争引入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也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更会产生对美术课的期待,从而喜欢上美术课,喜欢上教师。
这种方法笔者在教学当中屡试不爽,而且堂堂有精彩,节节有亮点。
二、身临其境,激活探究
“百闻不如一见”,有什么比亲自感受更好呢?带着这么一个想法,笔者在上《春天来了》这一课时,带着全班同学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带纸和笔)去观察校园,感知春天,回来后让几个同学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给大家听,其中一位女同学的表达让笔者为之一震。
她是这样描述的:春天来临,春姑娘来到了,田野立刻活跃起来。
春姑娘来到了我们校园,校园顿时春意盎然。
校园里繁花似锦,处处飘香,不过这其中最可爱的当数紫荆花了,它的花瓣很可爱,有的像手套,有的像月芽儿……这个学生平时表现不是很好,但是那节课她的表现真是太超常了。
一切的一切都在于这位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索,把心中的所感所思表达出来。
她一说完,赢来的是全班的掌声,相信这样的表达对于她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全班同学都有了强烈的共鸣,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画春天的激情高涨,同学们讨论春
天用什么颜色入画比较合适,笔者利用两组颜色进行对比,学生联系刚才的实际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时,作为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这些角色演绎得生动极了。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已基本体现,深层的感悟已触及学生的心灵,接下来学生的作品也非常成功。
三、演绎情境,巩固新知
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
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的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训练学生绘画装饰“鱼”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有关鱼在我国传统民间的故事以及民俗的意义(吉庆有余等),而且在课上将收集的资料共同分享,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不同外形的鱼嘴、鱼眼、鱼鳃、鱼尾等;鱼处于静止状态和畅游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表演鱼的不同动作(如钻出水面、抢吃食物)。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并急于表现、尝试。
经过一番指导,学生创作出了自己独特的作品。
总之,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愉快的情境当中,主动充当角色,必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造出新颖的美术作品来,使创造思维得到尽情发挥。
情境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成长环境,拓宽了美术教育空间。
入情入境,才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2)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再是以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的学科知识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是要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多少能力,包括对化学学科知识的认知,对于化学学科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对于化学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还有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研究等。
从这个层面来讲,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研究性学习策略。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原则与步骤分别是什么?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论述,不周之处望大家谅解。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同任何学习方式一样,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学习过程。
对学生而言,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种学习的落脚点就是课堂。
二、立足课本,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探究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又多,加上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太强,所以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会感到手忙脚乱,甚至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上好化学探究性活动课,家庭小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且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铁的性质”这一课题的前一周,我就要求学生在家完成“铁钉锈蚀的探究实验”,该实验要探究铁钉在油中、潮湿的空气中、干燥的空气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生锈的情况,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探究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易行,且效果明显,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这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生能轻松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的结论,不仅大大减轻了
课堂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研究的过程
就如当前教改理念要求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看重学习结果和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道理一样,我们在高中阶段展开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能定位在要学生研究出多么高深而尖端的理论来,毕竟他们不具备那样的知识基础与底蕴。
我们应该明白,在高中阶段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研究一项学识、一个课题的基本流程,以及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及能力,以达到激发他们进行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更应注重其过程,而不管其结果的取得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所以,我们在学生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应当引导他们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制定研究计划及人员分配;随后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的过程应当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有从网络上进行查找的,有从书本上进行查找的,有从教师那里进行咨询得到的;对待研究过程中的细节要求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化学研究的结论得出往往就是由细节产生的,我们不能马大哈,不能随大溜儿,一定要以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心态来对待;在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研究结论,以论文形式、解题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并交付班级学生、学校化学教研组进行评定与评价,给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极具价值意义的部分与不足。
总之,我们注重研究过程并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团队合作、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等人文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对象是学生,所以有人以为我们教师就很轻松,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诚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样,这并不等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忽略,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非常轻松,也许表面上教师真的在课堂上较为轻松,但是教师在课堂预设、课前备课,对于整体教学意识、知识结构,还有突发情况的准备处理方案等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升成与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学科整合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要不耻下问,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鉴于时代的要求、课改的深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已势在必行。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从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入手,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入手,积极地结合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学生的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能够为新世纪提升我国在化学领域方面的世界竞争力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3)
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不再是以衡量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的学科知识为主要评判标准,而是要看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多少能力,包括对化学学科知识的认知,对于化学学科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对于化学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还有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研究等。
从这个层面来讲,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研究性学习策略。
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原则与步骤分别是什么?本文中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论述,不周之处望大家谅解。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同任何学习方式一样,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学习过程。
对学生而言,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这种学习的落脚点就是课堂。
二、立足课本,重视家庭小实验的探究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又多,加上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太强,所以上一节有探究性实验的化学课,许多教师都会感到手忙脚乱,甚至草草收场,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上好化学探究性活动课,家庭小实验显得尤为重要,且在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解“铁的性质”这一课题的前一周,我就要求学生在家完成“铁钉锈蚀的探究实验”,该实验要探究铁钉在油中、潮湿的空气中、干燥的空气中三种不同条件下生锈的情况,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但探究的操作比较简单,方便易行,且效果明显,很能说明问题。
通过这一对比实验的探究,学生能轻松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的结论,不仅大大减轻了课堂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研究的过程
就如当前教改理念要求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看重学习结果和当前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的道理一样,我们在高中阶段展开化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能定位在要学生研究出多么高深而尖端的理论来,毕竟他们不具备那样的知识基础与底蕴。
我们应该明白,在高中阶段展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更多地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研究一项学识、一个课题的基本流程,以及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科学素养及能力,以达到激发他们进行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更应注重其过程,而不管其结果的取得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所以,我们在学生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应当引导他们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意义进行分析,制定研究计划及人员分配;随后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查找资料的过程应当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有从网络上进行查找的,有从书本上进行查找的,有从教师那里进行咨询得到的;对待研究过程中的细节要求给予一定的重视,因为化学研究的结论得出往往就是由细节产生的,我们不能马大哈,不能随大溜儿,一定要以一种科学而严谨的心态来对待;在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研究结论,以论文形式、解题形式等多种形式进行总结,并交付班级学生、学校化学教研组进行评定与评价,给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极具价值意义的部分与不足。
总之,我们注重研究过程并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结论,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团队合作、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等人文品质与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具体实施对象是学生,所以有人以为我们教师就很轻松,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
诚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样,这并不等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可以忽略,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非常轻松,也许表面上教师真的在课堂上较为轻松,但是教师在课堂预设、课前备课,对于
整体教学意识、知识结构,还有突发情况的.准备处理方案等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注重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不断的学习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要具备一定的课程升成与开发能力,具备一定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和学科整合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要不耻下问,师生共同发现、共同研究、共同形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总之,鉴于时代的要求、课改的深入,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已势在必行。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从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入手,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入手,积极地结合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微观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提升我们学生的整体素养与综合能力,能够为新世纪提升我国在化学领域方面的世界竞争力而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依然任重而道远。
高中研究性学习论文(4)
[摘要]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
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
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
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
同
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
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
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
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
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
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
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
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
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
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
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
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
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
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性行为。
当然这种创造性行为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
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