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合集下载

浙江师范大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巴氏小体的观察

浙江师范大学遗传学实验报告巴氏小体的观察

吴月婷学号13990115巴氏小体的观察1 目的学习掌握观察与鉴别人体X染色体的方法,识别其形态特征和所在的部位;进一步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

2 原理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中存在的异固缩状态,形成直径约为1 μm的染色小体,贴着核膜或靠近核膜边缘。

XX型的女性细胞中含有1个巴氏小体,XY型的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巴氏小体的数目为细胞中X染色体的数目-1。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是30~50%。

3 步骤(1)取女生口腔上皮细胞,涂在载玻片上,男生口腔上皮细胞为对照。

(2)醋酸洋红染色约20min。

(3)制片显微镜观察。

4 结果在40倍视野下(图1),观察到女性细胞中有1个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中没有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贴着核膜表面,团状,染色较深。

统计了50个女性细胞,含有巴氏小体的细胞数为19个,比例为38%.50 μm50 μm图1 女性细胞(A)和男性细胞(B)的巴氏小体观察5 讨论我们观察到女性细胞有巴氏小体而男性细胞没有。

巴氏小体是失活的X染色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女性在胚胎时细胞会有1条X染色体失活成为巴氏小体,从而使得X染色体剂量均等。

通常X染色体上的基因活性是常染色体活性的两倍。

女性的卵子细胞会使已经形成的巴尔氏体再次展开,转变回原始的状态。

我们观察到并非所有的女性细胞中都有巴氏小体,而是部分细胞存在。

控制X染色体失活的基因主要是X染色体上的Xist。

Xist基因表达的时候会使X染色体凝缩,当基因没有被转录或翻译的时候没有巴氏小体,凝缩后的巴氏小体缺少相应的结合蛋白也会重新展开,例如卵子中的Xist基因就会关闭,巴氏小体就重新展开形成X染色体。

在不同的组织中巴氏小体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差异。

在哺乳动物中,形成巴氏小体能使X染色体的剂量均等。

其他动物有不同的方法,例如线虫不会进行X染色体去活化,而是把雌性两条X染色体的活性都减半;果蝇则是雌蝇的两条X染色体都有正常作用,但雄蝇的单一X染色体会发挥两倍的活性。

实验五 人体细胞Barr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五 人体细胞Barr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间期细胞核内侧靠近核膜处有约1微米大小的反光极强 的颗粒状亮点,即为巴氏小体。材料不同,观察结果 可能有不同,且必须和核仁区别开来(核仁往往离核 膜较远或接近核中央制备与观察
一、实验目的
掌握 X - 染色质鉴别方法,识别 X - 染色质的 形态特征及部位。
二、原理
巴氏小体,又叫巴尔体(Barr body),指雌性动物的体细胞在间期 时,在核膜内面的一块染色很深的染色质。巴氏小体实际上是浓缩 了的X染色体,其上的基因不转录。 哺乳动物的雌性细胞有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条来自母方,另一条 来自父方,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这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条浓缩形成 巴氏小体,因此雌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一个巴氏小体和一 个能转录的X染色体,而雄性哺乳动物的体细胞有一条可转录的X 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随着细胞分裂,巴氏小体也要复制,但上 面的基因从不转录。如果这个动物是三倍体,体细胞中也只有一个 能转录的X染色体,其余的X染色体都会浓缩形成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只有女性有,巴氏小体数=X染色体数-1。
三、材料
人口腔黏膜细胞
四、方法步骤——人体细胞Barr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用灭菌牙签刮取口腔黏膜细胞; 涂片与风干(涂抹一下,不要来回涂); 染色及压片(滴卡宝品红压片): 染色10min后,盖上盖玻片,一头蒸馏水冲 洗,另一头用滤纸吸干。
五、观察结果——Barr body
观察人不同形态的X-染色体,并绘图

遗传学-巴氏小体观察

遗传学-巴氏小体观察

遗传学—人类性染色质体观察巴氏小体也被称为性染色质体或X染色质体。

在间期表现为浓缩致密的、深染的结构,在DNA复制期表现为晚复制。

女性细胞中观察到的频率为13~39%,正常男性0~2%。

研究发现巴氏小体的数目=x染色体数-1Mary Lyon提出巴氏小体是通过异固缩形成异染色体而失活的X染色体,是达到雌雄两性X染色体上活性基因剂量平衡的一种补偿方式。

Lyon假说的要点:1. X染色体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受精后的16天左右,胚胎的细胞数达到5000~6000左右,植入子宫壁时),一旦失活,其上的大部分基因也失去表达活性;2. 每一体细胞中哪一条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3. X染色体的失活状态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传递,即一旦某条X染色体失活,在其所有子细胞中都是同样一条X染色体失活。

修正:失活的X染色体上并非全部基因都呈莱昂化(失活)非莱昂化基因:③不完全的剂量补偿效应:。

31.生殖细胞中不发生X染色体失活。

2.失活的X染色体上有活性基因似乎是与失活基因相嵌存在。

1. 清洁口腔:细胞提供者需重复两三次用水漱口,以便去掉松动的上皮细胞和细菌。

用洁净的牙签在女性口腔颊部来回刮取粘膜细胞并涂在洁净干燥的载波片上。

涂片的范围与盖片大小相当。

静置10分钟晾干。

2. 滴加1 mol/L 的HCl水解10 min。

3.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5-10 min。

4. 2%硫堇染色1-2 min。

5. 从玻片反面用成45度角的流水冲洗。

晾干。

6. 镜检,观察巴氏小体。

7. 若染色太深可用95%酒精成45度角流加在玻片正面染色区域脱色。

先在低倍镜下检出典型的可数细胞,其标准为:(1) 核质呈网状或细颗粒状分布;(2) 核膜清晰,核无缺损;(3) 染色适度;(4) 周围无杂物.选定细胞后再换高倍镜或油镜进一步观察.巴氏小体(直径大约为1μm) 具有典型的平凸的外形,其形态常表现为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 轮廓清晰,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其形状有三角形、球形、短棒状、卵形、微凸形等.。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遗传学实验报告题目:人体巴氏体观察名称:学生人数:班级:时间:1,实验目的:1。

掌握人类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2。

观察人类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和存在位置,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染色体畸变和疾病提供参考条件。

3。

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第二,实验原理: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一对是性染色体。

XX 代表女性,XY代表男性。

一些X和Y染色体是同源的,可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而其余的则是不同的起源。

Y染色体包含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包含大量的基因。

男性和女性有相同数量的常染色体,并且包含相同数量的基因。

然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剂量比男性高得多。

然而,研究发现女性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男性大致相同。

这是什么原因?剂量补偿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定义:在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体中,性连锁基因在雌性和雄性中具有相等或接近相等的有效剂量遗传效应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中,x染色体基因编码的酶或其他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接近相等剂量补偿有两种情况。

雌性哺乳动物的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并且只有一条X染色体是活性的,这使得基因产物的剂量平衡,尽管雄性和雌性动物的X染色体数量不同。

二是X染色质的转录率不同。

如果两个X染色体在苍蝇的雌性细胞中都是活跃的,它们的转录率就低于雄性细胞。

| M.L.Barr等人在雌性猫神经元的核膜中发现了浓缩的深染体,但在雄性个体细胞中没有发现。

这个结构叫做巴尔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结构可以在所有哺乳动物的雌性细胞中看到。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X染色质随机失活形成的。

它们在间期细胞核中是异质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并且是靠近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里昂假说1961,玛丽·里昂提出了一个假说,阐明哺乳动物的剂量补偿效应和形成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的失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雌性哺乳动物个体的两条X染色体之一在受精后失活;②两个X染色体中的哪一个随机失活;在同一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一些亲本X染色体失活,一些亲本X染色体失活。

巴氏小体染色观察

巴氏小体染色观察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2.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3.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二、实验原理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

女性为XX,男性为XY。

X与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在减数分裂时可以相互配对,其余部分则不同源。

Y染色体含有很少的基因,而X染色体则含有大量的基因。

男性与女性的常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所含有的基因数目也相等;但是女性含有两条X染色体,而男性一条X一条Y,因此女性性染色体所携带的基因剂量远高于男性,然而研究发现女性伴性遗传基因的表达剂量与男性是大体相同的,这是由于剂量补偿效应导致的。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ensation effect)定义: 在XY性别决定机制的生物中,使性连锁基因在雌、雄性别中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有效剂量的遗传效应。

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细胞里,由X染色体基因编码产生的酶或其它蛋白质产物在数量上相等或近乎相等。

剂量补偿存在两种情况,雌性哺乳动物一条X染色体异染色质化(失活),只有一条X染色体具有活性,使雌雄动物虽然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另一种是X染色质的转录速率不同,如果蝇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它们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

1949年M.L.Barr等研究发现雌猫神经元细胞核膜内有凝缩的深染小体,而雄性个体细胞中则没有,这一结构被称为巴氏小体(Barrbody)。

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结构。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X染色质随机失活形成的,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三、实验材料1.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牙签等。

2.试剂:硫堇染液,1M HCl,蒸馏水、生理盐水。

3.材料:口腔上皮细胞。

试验三、巴氏小体

试验三、巴氏小体
使细胞解离; 6 可数细胞的标准: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
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

作业
1. 分别观察男女各50个可数细胞,计算显示X染色质 所占百分比。
2. 观察中选绘4~5个典型细胞,示明X染色质体的形 成和部位。
3. 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 体,男性则低于1~2%。
三 实验材料 器具 试剂
实验材料: 正常女性口腔颊部黏膜 ;或者毛发根部细胞
实验器具: 显微镜 洁净的载玻片 盖玻片 牙签 吸水
纸 实验试剂: 95%酒精 60%醋酸
四、实验步骤
1、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巴氏小体观察流程 刮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用灭菌玻璃片或者牙签)
→涂片(晾干1~2钟) →60%冰醋酸固定5分钟 →吸去冰醋酸,待冰醋酸风干后,
实验三:
人类X染色质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人类X小体(巴氏小体)涂片标本制作方法
2、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为进小体又称X小体: 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
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是X染色 体异固缩形成 的。
莱昂假说:
1、巴氏小体是一个失活的X染色体,失活的过 程就称为莱昂化。
2、在哺乳动物中,雌性个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 色体中有一个X染色体在受精后失活。
3、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 4、X染色体失活后,细胞继续分裂形成的克隆
中,此条染色体都是失活的。(失活是随机的也是
永恒的)
5、生殖细胞形成时失活的 X染色体可得到恢 复的。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1-2分钟(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压片→镜检
实验步骤
2、发根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1)拔取带毛囊头发一段→45%冰醋酸解离5分钟→剥取

人类巴氏小体的快速检测

人类巴氏小体的快速检测

人类巴氏小体的快速检测09级生命基地刘翠翠(37)一、实验目的1、了解巴氏小体的位臵、形态、形成机理。

2、掌握巴氏小体的玻片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1949年,神经生物学家Barr在检测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时发现有一个深染的结构,之后在女性的许多组织间期细胞核中也发现这种深染的结构普遍存在,而男人体内没有发现。

现在一般认为巴氏小体是存在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动物的一条X染色体在间期异染色质化形成深染的结构。

这个小体叫巴氏小体,又叫X小体,性染色质(Barr body, sex-chromatin body, X-body),与性别和X染色体的数量有关。

剂量补偿效应(Dosage complement effect)显示: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性连锁的基因表达在两性间有相同或相近的剂量遗传效应,也就是说,在雌雄动物的细胞中,由X 染色体编码的酶或其它蛋白等基因产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相等或相近。

为更好的解释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于1961年提出莱昂假说(Lyon hypothesis):(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一条失活;(2)失活是随机的。

有些细胞是来自父方的失活,有的来自母方;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子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如,有袋类失活的全部是父方的。

(3)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人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一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色体均失活。

玳瑁猫和毛色镶嵌小鼠的成因以及人类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测定等都是莱昂假说的有力证据。

三、实验材料及器具1、实验材料:口腔上皮细胞发根细胞2、实验器具:载玻片盖玻片牙签1N盐酸硫瑾95%乙醇生理盐水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取材用灭菌的牙签轻刮口腔上皮(第一遍弃去,注意不要刮破上皮),涂3-4个玻片,晾干(或刮取发根毛囊臵于载玻片上,晾干)。

女性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女性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女性巴氏小体实验报告简介巴氏小体是一种关键的细胞器,通过分析它在女性身体中的存在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妇科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细胞培养和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的定位和变化。

实验步骤1. 细胞培养:从女性志愿者的宫颈组织中提取巴氏小体样本,并将其置于细胞培养基中。

细胞培养基中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以促进样本中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细胞固定:当细胞生长到合适的数量之后,我们使用乙酸甲酯进行细胞固定。

这可以让细胞在显微镜下保持原始形态和结构。

3. 标记:我们使用特殊的染色剂,如血红蛋白染色剂,将巴氏小体标记为红色。

这可以使我们在显微镜下更容易观察和分析巴氏小体的位置和变化。

4. 显微镜观察: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我们使用高倍放大镜和干涉显微镜等技术,以获得更清晰和详细的图像。

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巴氏小体在女性组织中的存在,并且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有不同的分布。

在宫颈细胞中,巴氏小体主要集中在紧贴细胞核的位置,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

而在其他细胞类型中,巴氏小体则分散在细胞质中。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巴氏小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细胞分裂前,巴氏小体的数量会增加,表示细胞正在准备与前细胞分开。

经过细胞分裂后,巴氏小体会重新分布和定位。

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巴氏小体在女性身体中起到细胞分裂和调控的重要作用。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证实仍然是必要的。

结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巴氏小体在女性体内的存在和变化。

巴氏小体的位置和数量变化可能与细胞分裂和调控有关。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妇科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基础,并有助于开发相关的治疗方法。

然而,本实验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们使用的细胞样本有限,无法代表所有女性的情况。

其次,我们观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也相对较小。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并深入探究巴氏小体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并按照学术要求格式进行引用,以支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巴氏小体_精品文档

巴氏小体_精品文档

巴氏小体巴氏小体是一种神经细胞内的病理结构,最早由德国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于1906年首次描述并命名。

巴氏小体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标志性病理特征之一,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巴氏小体主要由两种蛋白质组成,分别是tau蛋白和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41(amyloid beta-42)。

这两种蛋白质的异常积聚和沉积是巴氏小体形成的主要原因。

巴氏小体主要存在于神经元的胞体和轴突末梢中。

在正常情况下,tau蛋白是神经元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然而,当tau蛋白发生异常磷酸化和聚集时,就会形成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的形成对神经细胞的功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它干扰了细胞内信号传导和运输,导致细胞死亡和失去功能。

此外,巴氏小体还与细胞凋亡(细胞自我毁灭)的过程有关。

这些病理改变最终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丧失和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发展。

巴氏小体的形成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大多数情况下,巴氏小体主要存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等结构中,这些区域与学习、记忆和其他高级认知功能有关。

尽管巴氏小体并非阿尔茨海默病的唯一病理特征,但它是这种疾病的重要标志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阿尔茨海默病和巴氏小体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开展了许多相关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能在巴氏小体形成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基因变异被发现与巴氏小体的形成和tau蛋白异常积聚有关。

此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与巴氏小体形成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有关。

例如,慢性炎症、氧化应激和毒物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导致tau蛋白磷酸化和聚集,从而促进巴氏小体的形成。

在巴氏小体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许多药物和治疗策略,旨在抑制巴氏小体的形成,减缓疾病的进展。

例如,针对tau蛋白的抗体、酶和药物已被用于研究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遗传实验报告3_巴氏小体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XO 女0XX 女 1XXY 男 1XXX 女 2XXXX 女 3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巴氏小体实验报告

人体性染色质体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人体性染色质的检测方法;2、观察人体性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为进一步研究人体染色体的畸变与疾病提供参考条件;3、了解雌性哺乳动物X染色体失活假说和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二、背景知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M.L.Barr等研究发现雌猫神经细胞核膜内凝缩的深染小体[性染色质体(sex-chromatin body)或巴氏小体(Barr body)],而雄性个体细胞中则没有。

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哺乳类雌体细胞中都可以见到这一结构。

此后研究发现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两型现象在有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等动物的多数组织细胞中存在,而在啮齿类中在少数组织中可以观察到。

三、实验原理在雌性个体的细胞中的2条染色体,在间期,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保持异固缩状态,我们称之为Barr小体。

由于Barr小体是处于失活状态,所以一般位于细胞核内边缘。

形状多样(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等)。

一般,在正常女性细胞中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正常男性细胞中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Barr小体。

在不同实验室中计数的差别较大,而在男性中则仅只偶尔可见不典型者——这是环境引起代谢的暂时现象,约2%以下)。

对于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

Barr小体数 = 细胞内X染色体数–1。

Barr小体特征及位置:它是处于失活状态的X染色体,一般位于细胞核膜内侧边缘的一个深染区(较细胞核要小),形状多样。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即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哺乳动物X染色体随机失活或父源X染色体失活有袋动物父源X染色体失活黑腹果蝇雄性个体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加倍秀丽线虫雌性个体两条X染色体基因表达水平减半补偿的实现途径: X染色体转录速率的差异性,雄性细胞中的X 染色体转录速率>雌性细胞中2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失活。

巴氏小体_实验报告

巴氏小体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巴氏小体的制备方法;2. 观察并识别巴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3. 了解巴氏小体的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4. 通过实验学习显微镜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巴氏小体(Barr body)是指在雌性哺乳动物细胞中,除了活跃的X染色体外,另一条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发生异固缩而形成的深染小体。

巴氏小体是X染色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成机制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有关。

三、实验材料1. 生理盐水;2. 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 巴比妥缓冲液(pH 7.4);4. 染色液(苯酚品红染液);5. 显微镜;6. 载玻片;7. 盖玻片;8. 牙签;9. 吸管;10. 镜台;11. 镜头;12. 光源。

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受检者清水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第一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上。

拔取女性带有毛囊的头发(约2cm),置于载玻片上。

2. 固定:将置于离心管中的材料(口腔粘膜细胞),首先2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加入新配置的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37℃下静置30min。

3. 染色:加入苯酚品红染液,染色约20min。

4. 洗涤:用生理盐水冲洗载玻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5. 观察与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寻找巴氏小体。

对每个视野内的细胞核进行计数,记录巴氏小体的数量。

6. 数据处理:计算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并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30%~50%)进行比较。

五、实验结果1. 巴氏小体在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普遍存在,且数量较为稳定。

2. 巴氏小体的出现频率在30%~50%之间,与文献报道的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相符。

六、实验分析1. 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方法简便易行,能够较好地反映女性细胞中X染色质的形态与数量。

2. 巴氏小体的存在与性别决定和剂量补偿效应密切相关。

3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3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巴氏小体)的制备与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

实验中作者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瑾染色操作,通过显微观察对巴氏小体进行识别与计数,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在哺乳动物体细胞间期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失活并呈异固缩状态,此即为巴氏小体。

又称X小体、性染色质,直径约1μm,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1]。

通常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有1个,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XXX、XXXY等,巴氏小体的数量=X染色体数量-1。

综合巴氏小体与哺乳动物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Lyon M.F 于1961年提出Lyon 假说,主要内容有:(1)正常的雌性哺乳动物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在遗传上有活性,另外一条失活;(2)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

因此表达是随机的,结果在杂合子中会出现嵌合现象(mosaic)。

例外:有袋类失活的X染色体全部是父方的。

(3)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如人在受精后的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

一个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一旦失活,这个细胞的后代细胞中该染色体均失活。

Lyon假说虽然可以解释一些问题但不是全部,如人类中的44AXO型个体表现为Turner 综合症、44AXXY表现为Klinefelter综合症。

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单条X染色体失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失活的染色体上存在失活区和非失活的。

如人类中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AHF(抗溶血第Ⅷ因子)等是非失活的,而Xg血型基因是失活的。

巴氏小体的生物学观察,对于优生学中鉴别性别和预防性连锁疾病的发生,以及作为癌细胞核异常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鉴定癌细胞,有重要价值[1]。

遗传试验4巴氏小体

遗传试验4巴氏小体

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摘要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呈异固缩状态(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直径约1μm,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

显微镜观察到男性有巴氏小体的细胞为1%,而女性则高达30%。

本次实验中采用女性的口腔黏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男性的作为对照)为材料,通过染色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巴氏小体。

关键字:巴氏小体、X染色体、女性1.引言巴氏小体又称X小体:正常女性,位于间期细胞核中,紧贴核膜内缘,大小约1~1.5 um,呈现三角或椭圆形小体。

巴氏小体是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

具有两个(或以上)X染色体的细胞中,不活化的X染色体所浓缩形成的紧密结构。

它会依附在细胞核边缘的核膜内侧,虽然此染色体上的小部份区域能保持着活跃的状态,但大多数的基因都是不会表现的。

只有位于性腺之细胞内的巴尔氏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会再度活化。

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

这是因为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是晚复制的,没有活性。

该失活的染色体在形态学上呈异染色体,即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称之为巴氏小体。

X染色质的失活只是部分失活,仍然有部分基因具有转录活性,目前已知的大约有十几个基因有活性。

若失活X染色质为完全失活,则XXY(Klinefelter’s syndrome)及XO(Turner’s syndrome)型应表现正常。

Barr小体的数目=n-1(n为X染色体数目) 正常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1;正常男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0;XXX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2;XXXX 女人的体细胞间期核中Barr小体为3。

2.实验材料2.1实验材料2.1.1实验材料:口腔粘膜细胞或者毛囊细胞2.1.2实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M盐酸溶液、蒸馏水、硫堇染液、吸水纸2.2实验步骤2.2.1用牙签轻轻地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或拔一根头发将毛囊细胞,均匀的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自然干燥5-10min;2.2.2 用1M HCl水解细胞3-5min;2.2.3 用水洗3次,每次1min;2.2.4用蒸馏水将HCl清洗干净后,再用硫堇染液染色20min;2.2.5水洗去染料,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

试验七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试验七人类巴氏小体的观察

三、 实验材料: 男、女性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头发根部的毛囊细胞
粘膜上皮细胞个体较大,容易观察,但易污染细菌等杂质; 头发毛囊细胞个体稍小,观察稍困难,优点是不受细菌污染。
四、 实验器具及用品: 实验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无菌牙签等。 实验药品和试剂: 1、1N或5N盐酸,或浓盐酸和95%乙醇 1:1的混合液。 2、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
17
女性细胞2
2021/4/15

女性细胞3
2021/4/15
19
谢谢观赏!
2020/11/5
20
五、 实验步骤 : (一)口腔粘膜细胞Barr氏小体显示方法:
1、取材与固定:实验前用可食用水漱口,然后以无 菌牙签刮取口腔颊部粘膜(第一次的刮取物弃去),将刮取 物均匀涂于载玻片上,放在空气中干燥5-10min。滴加1N 盐酸水解3-5min。水洗3次。
2、染色与观察: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1-2分钟, 倾斜载玻片,倒掉染液。用吸水纸轻轻擦拭干载玻片上的 染液。加盖玻片后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2、染色:可滴加1滴染液于待测细胞上,注意染液不 可过多,以免细胞流失。约2-3min后,加盖玻片即可进 行观察。
六、注意事项:
1. 在制备口腔粘膜细胞时,一定刮取细胞膜、核膜完整的、 细胞核未解体的口腔粘膜细胞。
2. 取清洁的毛囊;一根发根的毛囊细胞可以转移到1-2张载片 上,以达到充分利用实验材料的目的。
1. 分别观察50个男、女性可数的细胞,计算各自的 带有Barr小体的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 在观察中画出1个典型细胞,标明Barr小体的部位。
八、思考题:
1.男性没有巴氏小体的理论基础。 2.男变女的变性手术后,该女性有无巴氏小体? 3.性别畸形的染色体模式可能有几种?

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

巴氏小体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体,此即为巴氏小体。

又称X 小体,通常位于间期核膜边缘。

略呈三角形、尖端向内。

1949年,美国学者巴尔(M.L.Barr)等发现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深染的小体而雄猫却没有。

在人类,男性细胞核中很少或根本没有巴氏小体,而女性则有1个。

以后研究表明,巴氏小体就是性染色体异固缩(细胞分裂周期中与大部分染色质不同步的螺旋化现象)的结果。

通过巴氏小体检查可确定胎儿性别和查出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克氏(Klinefelter′s)综合征患者外貌为男性,但有一个巴氏小体,可判定患者的核型是47,XXY;而外表为女性的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患者却无巴氏小体,故判断患者的核型是45,XO。

其他性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如XXY、XXYY有1个巴氏小体,而XXX、XXXY有2个巴氏小体等。

正常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的两个X染色体之一的部分片段在遗传性状表达上是失活的。

实验八、巴氏小体

实验八、巴氏小体

体细胞间期Barr是小体的检查
巴氏小体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临床意义在于: 1 胎儿性别鉴定:从胎儿羊水中取得脱落的细 胞检查,如有巴氏小体,胎儿为女性,如果 细胞中无巴氏小体,胎儿为男性。 2 成人性别鉴定:变性男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可通 过检查其白细胞中有无巴氏小体而确定其性别。 3 性别畸形的判断:是否缺失或者多出巴氏小体。
一个巴氏小体 一条能转录的X染色体雌性哺乳动 物源自体细胞雄性哺乳动 物的体细胞
一条能转录的X染色体 一条能转录的Y染色体
雌性体细胞中1条X染色体为何失 活而凝缩成巴氏小体?

从X、Y染色体自身的特点来考虑……
理论解释
基因的剂量补偿效应【重点】

雌性xx两条染色体上基因 剂量有2份,失活1份,使x连 锁性状的表现在雌雄个体间无 差异。 在失活的x染色体上x染色 质并不缺失,其上的某些基因 如xg血型基因、类固醇硫酸酯 基因并不失活。
红色字体为注意事项!!!
2 固定:将涂片放入95%的乙醇中固定30 min,取出晾干。
3 水解:将涂片放入5 mol HCl中室温下水解10min,自来水缓缓冲 洗。
4 染色:用Gimsa染液染色8-10分钟,勿干燥,用水冲洗后晾干镜检。 5 镜检:从低倍镜到高倍镜依次观察。
漱 口
取 样 步 骤
刮取 涂布 晾干 固定
巴氏小体的辨认标准:
选定的细胞,在高倍镜或油镜下进一步观察。 巴氏小体的形态表现为一结构致密浓染小体,轮 廓清楚,常附着于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七、作业:
1.分别观察50个男、女性可数的细胞,计算各 自的巴氏小体细胞所占的百分比。 2.在观察中画出 2~ 3个典型细胞,标明巴氏小体 的部位。
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染色质:人体X染色质观察
实验日期:2013年3月28日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Barr小体的特征及其所在的位置。

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理论假说以及失活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Barr等人在1949年首先发现在雌性猫的神经细胞核内有一个浓缩的深染小体,但是在雄性猫中几乎检测不到。

以后通过研究发现,在有袋类、偶蹄类、翼手类、食肉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组织的细胞中都存在这种二态性特点。

雌性个体的细胞中2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在间期是处在不活动的异固缩状态,从而形成了X染色质又称Barr小体。

这种情况在哺乳类动物的雌性个体都存在,即雌性哺乳类动物细胞内的X染色体在间期内仅有一条呈松散状态,参加细胞生理活动,另一条则保持异固缩状态。

Barr小体出现在哺乳动物雌性个体细胞的细胞核边缘,这主要是因为这条染色体处在失活状态所致。

Morishima等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方法证实了失活状态的性染色体与其他异染色质一样,在DNA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且大多出现在核膜边缘。

性染色体在人类中,正常男性个体不可能出现Barr小体,正常女性的细胞只可能出现一个Barr小体。

对于具有性染色体畸变的个体来说,Barr小体出现的数目等于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减1。

表1为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表1 性染色体组成与X小体数目的关系
XO 女0
XX 女 1
XXY 男 1
XXX 女 2
XXXX 女 3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的表现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这种剂量补偿效应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的差异,即雌性细胞中的两条X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低于雄性细胞中单条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因而造成雌性和雄性细胞的总体表达水平接近;二是雌性细胞中有一条X染色体在功能上是失活的。

在正常雌性的体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有活性,而另一条处于失活状态,而这种失活发生自胚胎发育的早期,失活是随机的。

但是一旦发生了失活,这条细胞的后代将处于失活状态。

X染色体上的杂合基因将出现嵌合现象。

三、实验材料及仪器
1.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2.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牙签,吸水纸,离心机,吸管,固定液(甲
醇:冰醋酸= 3:1),2.0g/L甲苯胺蓝染色液,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取材:漱口三次,将口腔内杂物漱出。

然后用牙签的钝面刮取口腔颊部粘膜细胞,将其
放入盛有3mL的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轻轻摇动使细胞分散于生理盐水中。

2.离心收集细胞:以1200r/min进行离心10min。

3.固定:离心结束后,将上清液除去,留下的沉淀物用固定液固定10min。

4.离心:1200r/min离心10min。

5.制备细胞悬液:去掉上清液,根据细胞沉淀的多少加入适量新配制的固定液(本次实验
为5滴),用吸管吹打成细胞悬液。

6.滴片:用吸管将细胞悬液滴在载玻片上,在空气中干燥。

7.酸解:当载玻片上的固定液全部挥发之后,在载玻片上滴加5M HCl,处理10min ,然后
再用清水漂洗几遍(本次实验为3遍)。

8.染色:在20.0g/L甲苯胺蓝染液中染色30min。

染色结束后,用清水漂洗以去掉浮色,
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9.镜检:在油镜下依次观察细胞核着色均匀、核膜完整的细胞,记数具有靠近核膜边缘的
半月形X小体的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观察可数细胞的标准:(低倍镜下检出可数细胞)
a)核质呈网状或颗粒状分布
b)核膜清晰,核无缺损
c)染色适度
d)周围无杂菌
观察巴氏小体的标准:
a)一浓染小体
b)轮廓清楚,大小为1u左右
c)附在核膜边缘或靠近内侧
d)形状为微凸形、三角形、卵形、短棒形等
观察结果:在镜下可见巴氏小体,由此可确定此样本为女性样本。

在能观察到Barr小体的细胞内,Barr小体多分布在细胞核膜边缘处,染色
较深,形状多呈微凸、卵圆、三角形,也观察到了呈半月形的Barr小体。

观察计数:共观察30个细胞
呈阳性的细胞为14个(阳性多在细胞核边缘处检测到)
阳性率为14/30 = 46.7%。

六、实验讨论
1.刮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当漱口。

2.刮取细胞时最好用牙签的钝头刮取,以免划破口腔。

3.载玻片要非常干净,洗净酒精浸泡后晾干或烤干,以免制片后杂质过多。

4.在酸解的步骤中,一定要等固定液挥发彻底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挥发彻底后再进行
后续步骤的话不容易损失细胞。

笔者本次实验中做了3份样本,有一份由于挥发的
不够彻底,最后的结果比挥发彻底的其他2份视野中的细胞数目要少很多,因此在
今后的操作中应当注意。

5.染色时间应该适当,最好不要太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体不易区分。

过短
则着色不够,难以观察。

6.人体内口腔内膜细胞形状多不规则,在压片时应注意尽量把细胞打散,以便于观察。

七、课后问题
1.什么是剂量补偿效应?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XY性别决定的生物,由X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在两性表
现中几乎相同。

也就是说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表达在雌,雄细胞中是等量的。

2.Barr小体分析技术在人类遗传学工作中有什么用途?
通过分析Barr小体可以鉴定性别以及预防伴性遗传疾病。

可以辅助诊断Turner综
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等等。

体育运动会上的性别鉴定主要采用的也是巴氏小体
方法。

Barr小体的生物学观察,作为癌细胞核异常主要形态学特征之一——鉴定癌
细胞,也有重要价值。

3.在制片过程中使用HCl酸解的目的是什么?
HCl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DNA和蛋白质发生分离,使染色过程更加容易。

4.描绘所观察到的巴氏小体的形态特征和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在能观察到Barr小体的细胞内,Barr小体多分布在细胞核膜边缘处,染色较深,形
状多呈微凸、卵圆、三角形,也观察到了呈半月形的Barr小体。

在此次实验所制作
的装片中,Barr小体的阳性率为46.7%
5.为什么巴氏小体一般出现在核膜边缘?
由于作为Barr小体的X染色体处于异固缩状态,也就是失活状态,只有在复制的时
候才会表现出来。

且Barr小体复制时总落后于其他常染色质,所以会被活跃的常染
色质挤到核膜边缘。

八、参考文献:
张贵友等,《普通遗传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