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冠中井冈山题材作品看油画民族化的推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吴冠中井冈山题材作品看油画民族化的推进

【摘要】作为油画民族化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人,吴冠中的风景油画作品在备受关注的同时也承载了中西美

术在碰撞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选取了吴冠中四个不同时期的油画作品,结合创作背景及油画民族化的推进过程,讨论其同题材作品在不同时期的风格与观念的变化,从而管窥油画民族化在一个画家的同类题材中的具体呈现和变化规律,并由此讨论吴冠中井冈山题材作品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吴冠中井冈山民族化风格油画写生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地处湘东赣西边界,南岭北支、罗霄山脉中段。由于山势险要,五峰并立,形如坐井,故名“井冈山”。1927年10月,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革命家率领中国红军来到这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步,为此后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铺垫,至此,井冈山成为“革命圣地”并备受颂扬。由于这种原因,在解放后的中国美术作品中,井冈山的题材层出不穷,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形式多有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特定政治时期,这些作品多围绕“井冈山会师”、“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事迹”等政治主题展开,但仍出现了为

数不多的以描绘井冈山固有的风景人文为主的作品,从而与千篇一律的红色题材拉开距离,但又或多或少地渗入了一些政治时代的特定语言。吴冠中先后于1957年和1977年在井冈山写生,并于1982年为中国剧院创作了《井冈山》大型油画,2000年又创作了井冈山题材的《又见杜鹃》,他的作品以“革命的名义”进行了较为个人的艺术创作,又突显出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油画民族化的讨论和尝试中,这些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艺术观念的变化,为今天风景油画的创作提供了典型范式和参照。

创作过程

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受到政治的推动,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文艺创作的标准: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1]亦即艺术为政治和革命服务的最高纲领,它标榜了中国文艺创作主流,并一直持续到1979年。在这个背景下,以井冈山为主题的绘画题材层出不穷,且多围绕政治与革命内容而展开。较为著名的油画作品有罗工柳《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1959年),罗工柳、全山石《井冈山上》(1961年),刘春华、王晖《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在井冈山》(1968年),舒展《井冈山的故事》(1975年),孙国岐《井冈山岁月》(1974年),林岗《井冈山会师》(1975年),何孔德《井冈山会师》

(1980年)等。国画家中,李可染、方增先、钱松?墙杂蟹从尘?冈山革命的作品。在众多的同类题材中,傅抱石与周碧初所创作的井冈山题材作品政治意味较弱,能客观地从自然人文角度反映井冈山及其自然景观,并如实保留了画家原本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这一点与吴冠中的井冈山题材作品较为相似,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完善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冠中(1919―2012年),江苏宜兴人,早年由浙江大学工业学校电机科转学至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后留学法国,受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等先生影响,致力于绘画风景创作在林风眠等人“调和中西”的启发下,持续尝试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水墨(中国画)的现代化探索,并总结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1957年,时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之际,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尚处于多变期,吴冠中以利用画笔歌颂革命圣地的名义,取得其所供职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2]的介绍信,自费前往井冈山和瑞金写生。在井冈山写生为期20天,这期间有许多的坎坷和困难,吴冠中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散记可见一斑:山中气候一时三变,天天得碰上点雨。阴天倒并不害怕,我觉得处理阴天的画面也别有意味,只怕下雨。深山又无躲雨处,每遇雨,人披着雨衣,画覆上画布,相对无言。每次出门匆匆抢时间,跑得满身大汗,停下来作画,山高风冷,寒气逼人,我天天闹感冒好不了,加之中午不吃

饭。人,确是累,心,却总是热。一股巨大的力量在支持我,那就是:井冈山。[3]

在当时条件颇为艰苦的情况下,吴冠中以风景组画的形式自拟了写生的顺序:“从一个哨口入山起,进入心脏茨坪,最后到达大井毛主席故居”,尽管这个预定的顺序由于天气的影响未能完全如愿,但他仍坚持写生20天,作画十余幅[4]。最终由于“雨渐多,几乎无法再作画。我使用井冈山的木头钉了一只大木箱,装着一点辛劳的成果‘井冈山风景组画’便匆匆向井冈山告别,踏上到瑞金去的路途。”[3] 这组作品连同瑞金的写生作品于1959年11月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成《井冈山瑞金风景》的活页画册,共10幅,后来,吴冠中受井冈山管理处的要求和委托,将这组作品逐一复制重画,并赠送管委会作固定陈列,后画家因为不满意这组作品,便将其逐一烧毁,而现进入佳士得等拍卖市场的井冈山风景组画系列为组委会藏品外流。

1977年,“文革”结束,行为相对自由的吴冠中第二次去井冈山写生,但这次的写生经历与第一次并无多少区别,且多数作品在画家自己看来也并不十分满意。这一次,吴冠中同样延续了第一次由朱砂冲哨口开始写生,期望对第一次的遗憾有所弥补,而在绘画风格方面,经过20年的沉淀与打磨,已经显得成熟稳固。

在前两次的井冈山写生之后,吴冠中还于1982年为中

国剧院创作了大幅油画作品《井冈山》,2000年在1957年《井冈山杜鹃花》的图片参考下,又画了《又闻杜鹃》。这样算来,吴冠中的井冈山题材作品中,创作时间前后共跨43年,分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为写生,后两个阶段为在写生基础上的创作与追忆。前后作品恰好见证了吴冠中作品的探索与成熟,同时,还以个例的变化体现了中国油画民族化的推进历程。

作品对比分析

按吴冠中本人的记述,第一次赴井冈山写生的时间为1957年[5],而拍卖纪录中的作品多署1959年,其中的区别应为:1957年所作原作,后被画家销毁,而为井冈山管理处重画的一组完成时间应为1959年,而恰在同年1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这组作品中的一部分。画家这样记述:“50年代,我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当时应井冈山管理处的要求复制了一套作为藏品陈列,后来我翻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那都属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幼稚阶段,但赠管理处的那套复制品近来却一件接一件在佳士得拍卖行出现。”[6] 吴冠中认为,作于1957年的井冈山风景系列作品属于“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幼稚阶段”,因而被销毁,也就是说,在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上,这组作品属于尝试性作品,至少在画家后来的认识立场上,这组作品过于“幼稚”。该系列作品最被认可的是《井冈山风景系列?杜鹃花》,不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