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范围:第1-12课时间:12月11日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
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
2.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一变化体现了
A.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B.周王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所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D.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发展演变
3.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B.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C.国家统一成为了共识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4.2022年2月1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加强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皇位世袭D.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6.司马迁著《史记》、班固撰《汉书》均为私人撰著。
魏晋以后,国家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皇帝亲自参与、由宰相主持,这说明官修史书
A.注重史书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史突出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7.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四个政权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
A.都曾定都长安B.都处于全国分裂之中
C.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D.都因少数民族入侵而结束
8.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
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宋代
C .选官标准发生质变
D .选拔程序更加公平公正
9.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艺成就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 .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C .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了绘制地图的方法
D .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0.唐朝皇帝姓李,遥尊李耳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大兴佛教;到唐玄宗时期,御注《道德经注》、《金刚经》,推行天下。
这说明唐代
A .出现了佛教本土化的现象
B .出现三教并行的文化局面
C .儒家思想呈现哲学化倾向
D .中外文化的交流盛况空前
11.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
共同体现了
A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 .相权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12.据下表——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C .后人的评价较为全面
D .外国人评价不客观 13.下列是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
A .
B .
C .
D .
14.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宋代也出现了颇有意思的婚俗,即“榜下捉婿”,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戏称其
“捉婿”。
这些反映了宋代
A.已经实现男女平等B.婚姻观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
C.政府面临财政危机D.门阀政治对社会影响深远
15.假如你穿越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东京百姓使用煤作燃料B.政府准备北伐夺回燕云十六州
C.二程强调“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D.市场交易时间和地点受官府严控
16.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
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促进民族融合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D.扩大国家的疆域
二、材料分析题(共40)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不同机构。
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不仅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
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城诸国则是先后来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糜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
(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
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
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6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4分)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2分)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6分)。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6分)
三、论述题(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参考答案
1.D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的相似度非常高,说明的是当时两地文化之间互动交流,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制定的,排除A项;仅从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无法推断出两地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技艺同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
故选D项。
2.B材料将商周两个时代的地方制度进行对比,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商代地方由当地人自治,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扩大了疆域面积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对商朝制度的发展,而非沿袭,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建立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B项。
3.A材料“而战国时期中原诸国承认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当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华夏族逐渐发展壮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认同,非血缘,排除B项;C项错在“共识”,排除;材料
未涉及两种经济文明的冲突,排除D项。
故选A项。
4.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征,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项。
5.D材料“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体现的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郡县制在秦朝时期普遍推行,排除C项。
故选D项。
6.C根据材料可知,由私人修史转向政府官修史书,可以看出政府对修史的重视和控制,体现了史书修撰的政治性,也就是说史书修撰要为政治统治服务,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官修撰史书的真实性,排除A 项;私家著述和官修史书,看不出评价历史的公正性,排除B项;官修史书和私人撰写史书,都不能够准确把握和保障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排除D项。
故选C项。
7.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都曾统一或据有过黄河流域,C项正确;曹魏定都洛阳,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曹魏不是因为少数民族入侵结束的,排除D项。
故选C项。
8.B根据北庭都护、安西都户可知,这是唐朝对于西域的管理,B项正确,排除A、C、D项。
故选B项。
9.B根据材料“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朝的进士成分中士族子弟出身的较多,小姓和汉族子弟出身的占比小。
宋理宗时期,“三代不仕”而中进士的人占比达到53.8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宋朝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阻断”说法错误,A项排除;唐宋科举制都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C项排除;根据图表不能得出“选拔程序更加公平公正”,D项排除。
故选B项。
10.D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D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三项关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文艺成就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项。
11.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因此出现材料“奉道教为国教”“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御注《道德经注》、《金刚经》”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与佛教本土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C项与理学有关,排除;材料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12.A根据材料中“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才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致于今”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夸赞王安石的文章,但他作为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给国家带来危害;根据材料中“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对王安石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中“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一种务实进取的儒学”可知,费正清高度肯定王安石变法。
由此可知,他们对王安石的关注点都不同,A项正确;“中国人评价更准确”说法错误,B项排除;“后人的评价较为全面”说法片面,C项排除;“外国人评价不客观”表述有误,D项排除。
故选A项。
13.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同西夏、金对立,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的示意图均正确,排除。
故选C项。
14.B根据“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可知宋代婚姻不再过分注重门第,强调资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受到冲击的结果,B项正确,排除D项;宋代没有实现男女平等,不能说
明政府面临财政危机,排除AC项。
故选B项。
15.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因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C项说法均符合当时的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D项。
16.C根据材料中“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置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促进民族融合”是实行行省制的影响之一,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行省制的实行扩大了国家疆域,但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故选C项。
17.(1)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的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
(8分)
(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6分)
18.(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6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6分)
(3)原因:门阀世族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6分)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6分)
19.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ˆ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
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