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四单元学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社戏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惮、踱、棹、归省、行背、撺掇、凫水”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揣摩、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
3.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4.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5.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重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融情人景的,鉴赏文章细致逼真的图画美。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行.辈 ( )惮.()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一哄.()泊.着()前篙.()
橹.()潺.潺()蕴藻
..()家眷.()踱.步()
皎.洁()漂渺
..()蹿.()撮.着吃()枯桕.()棹.着小船()停了楫.()
(二)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出字词并解释。
(1)惮:(2)踱:
(3)棹:(4)归省:
(5)行辈:(6)撺掇:
(7)凫水: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梳理课文内容。
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平桥乐土——戏前波折——()——()——()——六一送豆(2)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第一部分(段)写:。
第二部分(段)写:。
第三部分(段) 写:。
2.句段品读
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这个词是。
(2)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为什么这样说?
(3)这一部分与写着社戏有什么关系?
三、达标练习
1.本文选自《》,作者是,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2.课文的线索是________ ,作者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来结构全篇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句段品读
A.朗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4-9段):写。
第二层(10-13段):写。
第三层(14-21段):写。
第四层(22-30段):写。
(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3)请同学默读课文“船头看戏”的段落,思考在作者笔下,“我”所要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4)既然戏不好看,大家都一致赞成回去。
请同学们齐读写“月夜归航”的段落,并思考课后练习二。
(5)在写孩子们偷豆的时候,有一句人物语言很能表现阿发的性格特征,请同学们找出来,
并思考表现了何种性格特征。
B.朗读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文章最后一部分是写看社戏的余波,其中“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我们把文章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删去可不可以?为什么?
2.探究质疑
(1)双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达标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17 安塞腰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3.体会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韵律和气势。
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安塞.()瞳.仁()恬.静()亢.奋()晦.暗()
羁绊
..()冗.杂()蓦.然()烧灼.()
磅礴
..()戛.然而止()渺.远()
(二)自读课文,标出段序,勾画出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1)狂舞:(2)闪射:
(3)火烈:(4)飞溅:
(5)亢奋:(6)晦暗:
(7)羁绊:(8)蓦然:
(9)冗杂:(10)搏击:
(11)烧灼:(12)奔突:
(13)翻飞:(14)大彻大悟:
(15)叹为观止:
(16)戛然而止:
二、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
(二)明确目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写
第二部分(5-27):写
第三部分(28-30):写
2.品读句段
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三、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 句段品读
A.朗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从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而且这四个
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这是哪一句话?是从哪四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的?(2)第二部分,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蹈有什么特点?
(3)如果说前面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是实写,那么后面“使人想起……”这三段是什么写法?作者又联想到什么?
(4)感受品味这层中的优美的语句:
a.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黄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力量?)
b.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B.朗读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品味文章的结尾,说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三、达标练习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18 竹影
【学习目标】
1. 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 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丰子恺.()惬.意()水门汀.()徘徊
..()()
口头禅.()参差
..不齐()()吴昌硕.()撇.()蘸.()(二)解释下列词语。
(1)撇:(2)蘸:
(3)幽暗:(4)惬意:
(5)疏密:(6)包罗:
(7)朱砂:(8)口头禅:
(9)参差不齐:
二、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2.句段品读
(1)你觉得最富有童趣的是哪些描写?为什么?
(2)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很好的引导者。
读一读文章中对父亲的描写,想一想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简要地作些评价。
3.探究质疑:你对“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怎样理解?
三、达标练习
你知道中国画竹有名的有哪些人吗?你还能写出两个带有“竹”的诗句或成语吗?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 研讨与练习二。
19 观舞记
【学习目标】
1. 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4.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 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1. 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2. 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咿.哑()本色当行.()颦蹙
..()()粲.然()
嗔.视()叱咤
..风云()()浑身解.数()雏.凤()
尽态极妍.()花鬘.()斗薮.()惆怅
..()()
(二)解释下面的词语。
(1)清扬:(2)咿哑:
(3)静穆:(4)端凝:
(5)颦蹙:(6)粲然:
(7)粲然:(8)变幻多姿:
(9)本色当行:
(10)离合悲欢:
(11)低回婉转:
(12)叱咤风云:
(13)浑身解数:
(14)高视阔步:
(15)尽态极妍:
(16)息息相通:
二、课堂导学
(一)检查预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2.句段品读
①文章开头四个“假如”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分别描绘姐妹俩在舞蹈过程中的什么内容?
②“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卡拉玛的这种表现说明真正的舞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③文段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印度舞蹈的特点的,试找出来,并概括印度舞蹈有什么特点?
. ④“她亮出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对眼睛。
”一句中“亮”的意思是什么?与上文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⑤第③自然段中“她端凝地站立着。
”一句为何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⑥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的画线语句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探究质疑:《观舞记》是写舞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但在舞蹈风格上二者有明显差异,《安塞腰鼓》主要表现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之美。
三、达标练习
1.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四、巩固练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20 口技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
4.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揣摩语言,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文言词汇;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理解侧面描写与烘托手法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自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林嗣.环()少顷
..()()犬吠.()呓.语()
夫叱.大儿声()夫齁.声起()中间.()曳.屋()
许.许声()几.欲先走()
2.填空:《口技》的作者是朝的,这篇文章节选自朝编选的笔记小说《》。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朗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京中有善.口技者⑵会.宾客大宴.
⑶施.八尺屏障⑷少顷
..⑸但.闻
⑹满坐.寂然⑺既而
..
..⑻是时
..⑼一时
⑽众妙毕.备⑾未几
..
..⑿意少舒
⒀稍稍
..正坐⒁忽.⒂俄而
..⒃中间.
⒄曳.屋呼呼
..声⒅虽.人有百手
⒆不能名.其一处⒇奋.袖出臂(21)两股.战战(22)几.欲先走.
3.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以为妙绝.()
儿含乳.啼()群响毕绝.()
众妙.毕备()手有百指.()
以为妙.绝()不能指.其一端()
4.翻译课文。
三、达标练习
1.翻译下列语句。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少顷,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课堂导学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全文是按顺序记叙的,也就是按、、来叙事的。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段):写;
第二部分(2-4段):写;
第三部分(5段):写。
2.句段品读
(1)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①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⑵绝
⑶妙⑷指
②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③“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①口技艺人表演了哪几个场面?各模拟了哪些声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些声音的?听众听了表演,有何反应?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②课文写听众反应起何作用?
三、达标练习
1.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
2.文章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既照应了开头,又从侧面烘托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四题。
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戏曲的主要特点,了解广东地方戏曲的相关知识。
2.看一段京剧或地方戏曲,讲一段戏曲故事,写一篇戏曲观后感。
【学习重点】
了解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热爱故土乡情文化的情感。
【学习难点】观看一段完整的戏曲,写一篇戏曲观后感。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课前自学
你看过的什么戏曲节目?如果没有,看一看粤剧唱段《帝女花》、黄梅戏《天仙配》里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豫剧《花木兰》选段,说一说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1.看过的曲目:
2.戏曲的角色:
3.戏曲的艺术手段:
4.戏曲表现人物的技术手法:
二、课堂导学
1.京剧各色脸谱各有何含义?
2.你知道哪些传统的地方戏曲?你的家人或乡邻会唱吗?
三、戏曲欣赏《唱脸谱》
四、达标练习
下面这篇习作,作者怎么样写自己对戏曲这个古老大舞台的认识过程?
戏曲大舞台
“戏曲”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词,只是一个上代人爱看的节目,远远不及现代的动画片,所以我从来没有看过,根本不了解“戏曲”的所有相关资料。
小时候,在沉闷的假期里,按动电视遥控器,不时地会发现有一些关于“社戏”的节目,但我却毫不犹豫地跳过了,去看那些有趣的动画片。
很多熟悉歌曲,都来自社戏。
比如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歌,常常在我妈妈嘴边挂着,不时还会哼两下: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我非常需要认识“社戏”,恰好我上了一节关于“社戏”的课。
课上,我们先听了一首歌叫《唱脸谱》,我觉得很有趣,因为歌里有现代的音调,也有古代的唱法。
接下来是交流资料,因为我准备充分,自然也会学得很好。
社戏的角色分四大类:生旦净丑,是按胡须的颜色分的。
“生”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分为做工和唱工;“丑”是扮演喜剧的角色。
我国讲究用“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
我们还欣赏了几种戏曲剧的简介:昆剧——中国戏曲之母;京剧——东方“歌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我们欣赏了我最熟悉的黄梅戏《天仙配》、粤剧《分飞燕》、豫剧《花木兰》。
我们还学了京剧的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性质、角色和命运。
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戏曲”这个词突然变新鲜了,我真想回到从前,看那古代的戏曲表演。
五、巩固提高
作文训练:以“戏曲”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提示】可以写观看一段戏曲的观后感,也可以写身边喜欢戏曲的人的事例,可以写对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的认识过程与看法,也可以联想与戏曲家或戏曲中人物的交流……
参考答案:
16 社戏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学
(一)略
二、课前导学
(三)研习课文
1、(1)夏夜行船、船上看戏、归船偷豆
(2)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2、(1)a、乐土b、①“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C、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达标练习
1.《鲁迅全集》、鲁迅、《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 A、(1)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3)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除了正面写出戏不好看外.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对孩子神态的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4)月下归航写了小伙伴们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
“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5)阿发,“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句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
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
B、(1)孩子们“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他“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并又送上一
大碗罗汉豆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我”之所以爱平桥村,正是因为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
深化主题。
(2)(见教师教学用书)
2.(1)双喜:机智灵活、聪明能干、沉着干练、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富有同情心、组织能力强。
(2)六一公公:热情好客、老实厚道、爱惜劳动成果
达标练习(见教师教学用书)
17 安塞腰鼓
第一课时:
课前自学
晦暗:昏暗羁绊:缠住不能脱身
冗杂:繁杂亢奋:极度兴奋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课堂导学
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 – 4 ):捶鼓前
第二部分(5 – 27 ):捶鼓中
第三部分( 28 – 30 ):捶鼓后
句段品读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是茂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
从腰鼓写:是呆呆地、不曾响过
目的:主要是为下午写腰鼓表演蓄势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句段品读
(1)好一个安塞腰鼓!
(2)壮阔、豪放、火烈。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被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3)虚写。
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文章的内涵。
作者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a、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b、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
“厚土”。
B、a、以静来反衬安塞腰鼓的闹,效果明显。
末尾的一声鸡啼,不仅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有这种安塞腰鼓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除一个崭新的世界。
b、不仅仅是写静,更重要的是天亮的标志,是新一天的开始,也是希望的象征。
达标练习(见教师教学用书)
18 竹影
课前自学
惬意(qiâ)水门汀(tīng )参差不齐( cēn cī)撇( piě)蘸(zhàn )口头禅(chán)(三)1、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1)——华明“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
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
——我学他的口头禅喊他“对起,对起,给我也带一枝来!”
这两处都很有趣,特别是华明描自己的影子,把自己描成一只青蛙竟然还笑。
而大人这时候往往就会赶紧趁无人注意,把这影子涂掉,因为会觉得这是一种丑化。
(2) a、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b 、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C 、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
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童年时的作者活学活用,审美水平马上有了提高。
这正是有了实践经验作为指导的结果,胜过多少空洞的理论教育。
3.这个比喻形象说明中西方绘画形式的不同。
中国画重写意,与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西洋画重写实,也和西方文化重实验相关。
三、达标练习
郑板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胸有成竹四、作业布置
见教师教学用书。
19 观舞记
一、课前自学
(一)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斗薮(sǒu)粲然(càn)尽态极研(yán)花鬘(mán)嗔视(chēn)
浑身解(xiâ)数褶裙(zhě)雏(chú)凤叱咤(chì zhà)风云颦蹙(pín cù)
解释下面的词语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粲然:笑容烂灿的样子。
嗔视:生气地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课堂导学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句段品读
①排比。
分别描绘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②舞蹈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③见第16、17、18段中如:“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蠕动,从右手的指尖,到左手的指尖!”从这些句子看出,印度舞蹈的特点是:借助丰富的表情神态,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特别是手语)来表演。
④“亮”是指展现的意思,隐含“使人眼前一亮”之意。
与上文“真是光艳地一闪”相呼应。
⑤因为卡拉玛尚未开始表演,她站在舞台中央,神情庄重,与整个舞台布景静穆庄严的氛围是一致的。
⑥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卡拉玛或娇羞或哀愁,或盛怒或梳妆的表情神态,把女子的娇柔百媚之态和英姿飒爽的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
探究质疑
阳刚阴柔
达标练习
表达作者对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高度赞美。
20 口技
课前自学(略)
课堂导学
研习课文
整体感知
1.(1)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
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
叙事的。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句段品读
(1)①交代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结构上总领全文。
②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③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①
②运用侧面描写生动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达标练习
1.最复杂的声响、最简单的道具、最热烈的观众反应。
2.简单、高超。
第四单元写作训练:《戏曲大舞台》
一、课前自学
1.(略)
2.生、旦、净、末、丑
3.唱念做打
4.手眼身步法
二、课堂导学
1. 戏剧,是集歌唱、舞踏、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它是虚拟的、没有实物的、局限于舞台的表演。
第二问,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喜欢扮演豫剧里的“花木兰”,因为她的戏服造型英姿飒爽,尽显“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声调铿锵有力,节奏快慢、声调高低都易把握,易唱。
2. 粤剧、潮剧、汉剧、采茶戏、白字戏、客家山歌等。
第二问答案略
三、达标练习
作者从写自己不喜欢戏曲、开始留意戏曲、学习戏曲的特点,到最后喜欢上古老戏曲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