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6篇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这是培养孩子们情操的好办法,下面的作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有需要的一起看看吧!
01
【摘要】作文是一种私人化活动,它离不开学生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是学生生命历程的记录。
体验学习是人类基本的学习形式,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行为,是从体验生活开始的。
倡导体验式作文教学,改变传统应试作文教学忽视甚至遗忘学生体验的教学现状,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生命的自我关怀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作文。
本文就体验式作文训练回归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关键词】回归体验生活本源作文教学
写作是一种生活,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
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
大凡动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就能打动读者。
因此,我们的写作在内容上,需要“原生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
“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
“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这些论述集中
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地表达欲望,这时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将学生从“要我写”,处于被动的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来。
一、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理性构思
“生活世界”是个关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学生置于这种关系世界之中,是动态生成的。
只有把一切知识的、观念的东西纳入到人的生成过程之中,才真正对人的生成有终极意义。
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关照人,所谓的人文关怀也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义。
雅斯贝尔斯的一个观点说明了这一点,即“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小学作文训练更是如此,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才能让学生真正表达和感悟生命体验。
加达默尔说:“如果某个东西不仅被经历过,而且它的经历存在还获得一种使自身具有继续存在意义的特征,那么这种东西就属于体验。
”因此,体验不是一般的经历,而是生命的经历。
体验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跃的、剧烈的,生活着就是体验着,体验着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
没有体验,就不会有情感的冲动、精神的觉醒和智慧的发现。
让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活,体悟社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达体验。
体验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去体验,提倡学生写体验,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
言运用的直接经验。
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
它是对传统教学只会“讲大课”、“满堂灌”,只重视课堂知识和抽象认识的改造和发展。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
所谓“亲历体验”,就是意味着习作教学不是一个师生围绕着书本,把知识对象化、目的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命经验,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体味、领悟、再认识、再反思、再创造的生命体验过程,同时这也成为一个确证生命、发展生命的过程。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过程。
然而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怎么办?有了体验表达不出来怎么办?学生如何才能真诚、自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体验?现就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策略做以下探讨。
(一)以生活世界为本源,拓宽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1、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生活
“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空虚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流出真实的水来?”
叶圣陶先生这段话精辟而又切中时弊。
要让学生作文流淌出“真实”的水来,就必须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跳出课本小书,跳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园,让他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真实的阅读中积淀语言材料,在充实的生活中积蓄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要打破时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与生活沟通,追求的是真实和实用,讲究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跳出封闭的教学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社会大课堂,引导他们多角度地看待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把生活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
只有体验,才会真实,无论是融入社会还是参与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体参与、亲自体验,体验大自然的纯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体验失败后的自强……大自然是有灵性与秀气,我们们带领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导他们观察、欣赏、感受春天的事物。
大多数学生对生机勃勃的春天怀着无限喜爱之情,有的学生爱嫩绿的小草,有的学生喜欢盛开的桃花,有的学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缤纷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学生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气候变化无常,又寄生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容易患疾病。
每次春游之后都会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大多数学生笔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
一位平时写作较差的学生在《野炊》一文中写到:我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觉得有滋有味,看着同学吃着我做的饭菜,我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劳动
的快乐。
所以,体验生活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是解决学生习作千篇一律之顽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导及时捕捉并积累生活体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多彩的场景也会在他们内心世界激起波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环保活动,让学生在不经意间积累活生生的写作资源,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及时捕捉灵感。
生活犹如一座矿藏丰富的“宝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睁大眼睛,开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
”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我们要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去观察、感受、思考生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继而使学生自由表达。
比如,双休日,社区服务站的同学们访问下岗工人、退体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艺术家”在进行亲身体验;肯德基店,同学们在做“钟点工”;教师节表彰大会,“小记者”在做人物专访等活动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街道、社区、广场、商店等到处都有学生活动的身影。
将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纳入积累的范畴,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
学生把每天从电视里、家庭中、社会上看到的新鲜事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也许就是以后作文时一个很好的素材,否则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
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有关的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奇闻轶事,并有选择地融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和加深对社会生活体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见,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下河捉鱼的生活体验,也不会写出见鱼心切、失鱼懊恼、得鱼心喜、吃鱼有味的完整的情感变化。
有了生活的积累,写作时,脑海里就闪现生活情景,其间的人物情景也会招之即来,奔入眼底,注入笔端,达到文思泉涌的写作佳境。
(二)以阅读文本为本真,丰富内涵
最直接、最便利的诱发体验的方式,不能不说是阅读了。
世事纷繁复杂,我们不可能都一一经历过,通过阅读交流等方式理解社会、理解他人,是体验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的平台,以读促写,做到读写结合。
阅读的范围是宽泛的,可以让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同学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无论读什么,都要告诉学生要沉进去。
当学生在真正“孤独”的意义上去阅读的时候,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
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自己独自承担。
1、倡导多元解读
无论是接受美学还是建构主义,都承认读者会从不同视角对作品进行多元化、多维度的解读。
这对阅读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必然会对同一文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而从对文本的整体性透视角度而言,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合理性。
尤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多元的理解体现了文本自身具有结构的
开放性和意蕴的丰富性及不确定性。
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常学常新的,对它的探究、揣摩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无阻开放的过程。
因此有人把文学比作“耐欣赏”的精神消费品。
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
事实上,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能满足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构建意义的平台。
2、美文品读
近两年来,笔者利用每周两节师生共读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美文或让学生互相交流欣赏美文。
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启人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
情到深处,学生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时感动得暗暗流泪。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适时从遣词造句、构思立意等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不仅欣赏了美文,还从中借鉴写作的方法。
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美文。
学生搜集美文的过程,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搜集信息、学习语言、接见范例的过程。
实践证明,每周两节的师生共读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生欣赏美文的过程是一个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过程,日积月累,它们的语感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邃,对文章就理解越透,对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三)以“原型”体验为发端,唤醒习作冲动
学生平时在心中积累起许多杂乱的感性的“体验”后,“这种体验不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等等,这就是原型。
我们应以这种“原型”为发端,唤醒写作冲动。
1、走回现实生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原型”体验,要唤醒这些体验,应将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叶,一抹夕阳,一段小巷,一扇窗,一个不经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会激活他们某种积于心底的情绪,唤起写作的欲望。
如,“我”珍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暮然发现高高的、被雨淋湿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地瞧着我。
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
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
“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热泪遮档住了。
”绿叶、猫、如洗的蓝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给小作者创设了一种“当众孤独”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唤起那时那境的同类体验。
2、设计提示语
设计富有感情的、新颖的提示语,选择能激发学生多种体验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是否能激发原型,唤醒学生的当下体验。
比如,在作文题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话,它能唤起回忆、引起联想、触发情感、启迪思维、开拓思路,能捕捉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能一下子“惊醒”学生心中储备的表象,并能把它贯通起来,获得写作的冲动。
3、展示时文作品
作品唤醒是指通过向学生展示课文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等,让学生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从而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体验积累,产生写作冲动,让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
例如,学生都参加过考试,为了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不择手段”,当听到“我把手伸进抽屉里,摸着书,一页一页艰难地翻着,手直发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觉地冒了出来。
我镇定地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就这一次。
尽管如此,我还是抬头看看老师。
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老师正向我这边走来。
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大气不敢出,脸涮地一下红了!我吓得闭上眼睛。
……”我想听者同样的体验就会被唤起了,甚至还会想到和考试情形有关的其他的情感经历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
情境设置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良好的载体,它可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写作平台。
1、描述哑剧
老师静静地走进教室,一声不响地在黑板上写上“表演哑……”?用手示意让学生上台演写“剧”字,创设一种哑剧氛围。
教师说:“今天,我们既然是表演哑剧,就必须一起遵守活动的规则:谁也不许讲一句话,只准做,不准说。
”同时要求学生,看老师做动作,同学们可以参与,但要仔细观察老师、同学的表情和动作,体会自己的心情。
第一步:表演跳绳。
老师在讲台旁边拿“东西”,在两只手上缠几下,走到一边开始独自跳“绳”。
示意一位学生上台学跳,然后,老师跳进去,表演双人跳。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多人跳。
老师又示意表演两人跳,几个合跳,轮回几次。
第二步:表演拔河。
老师又在一边拿来一根“绳”。
先做示范,让学生表演拔河。
让男、女生几人分两边比赛拔河,用手示意纠正往一边倒的错误表演动作。
请一名女生与几名男生比赛拔河。
力量悬殊,使学生明白失败一方该倒向前面,让更多的人参与拔河比赛活动。
这时教师说:“憋了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达了吧?请用笔记下活动过程和感受吧。
”学生自拟题目,然后开始习作。
2、轮流日记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竞争。
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平时开展了小组轮流写日记活动。
具体做法是:我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成6个小组,组内成员轮流写日记,轮流担任组长,每天交一次,一周统计总分,评出等级。
日记命题有时为全开放式,有时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有时是故事接龙……内容精彩纷呈,形式不拘一格。
每天,日记本在一个同学中传递,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传递。
一到下午发日记本的时间,学生都想一睹为快,并积极为下一位成员出谋划策。
第二天的课堂上,教师挑选最优日记在班上当众朗读,从而收到了“点上开花,面上结果”的效果。
轮流日记是一种有趣又有效的习作训练形式。
首先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学生一周轮到一次,负担并不重,一旦坚持,收获颇丰;另外,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借鉴,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了责任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情景评述
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笔者以商标为载体,设计了“商标展评会”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先让学生走进商标,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商标,能说出理由。
这时学生纷纷上台展示搜集的商标,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讲解。
然后让学生创造商标,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设计商标,分小组讨论商标设计的图案,议议创作意图。
并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广告奖”、“最佳解说词奖”。
最后让学生描绘商标,以“商标展评活动的经过”、“小组的创作过程”、“最欣赏的商标以及广告语和解说词”等等为内容,任选其中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要重点突出,写出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回归到丰富生动、真实可信、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生活。
这是作文教学获得解放的理想途径。
我们要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这一切入点,让我们的写作训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既有情趣,又有实效。
02
【摘要】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学提出独到的见解,即“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而我们的作文教学现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教师的主导角色与学生的主体角色产生错位、脱节,动机与效果达不到统一,鉴于此,我努力感悟,认真实践,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学做合一”为基准作了尝试,受益匪浅。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策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倍受关注。
从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式接触写作以来,作文教学就处于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作文教学也被越来越重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在方法方面,他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即“事是怎样做的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么样做”。
在生活的说明方面,他主张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的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
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而这种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正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
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了“教学做合一”,受益匪浅。
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同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文本资源,让学生轻松写作,爱上写作,这也是本文将要谈及的问题。
一、抒发真情实感,与众不同
在我们阅读文本时,往往会被文本中的情感所感染,让我们深入其中,这也是我们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被动等答案的问题。
而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将自己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饱满的,具有思想情怀的。
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在讲完《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后,有很多学生被文本中母子之间的深情所深深感动了,同时也意识到平时对自己母的情感表达太少了。
于是,
教师就给学生创造了一次表达自己心声的机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某某,我想对你说》,对象不局限于母亲,可以是其他的亲人、同学或是老师,但是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先说后写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合适的同学,相互倾诉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想要对亲人、朋友说,而一直没有说出来的心里话,激发学生的情感流露。
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提到当看见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操劳时,很想说一句“妈妈,我爱你”,但是一直没有说出口;还有的学生说想就上次自己的不懂事和老师说一句“对不起”等等。
大家的表述让整个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们的情感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作,自然就会写出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在这个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学生在文本学习中的情感迸发点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抒发自己的真情。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真情流露,而且新颖独特。
教学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获得“自得”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学生获得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获得学习的主动性,让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终身的学习。
学生经过了“学中做”“做中学”这个过程,知道了自己那些懂的,那些还不懂,知道了不懂的就动手去解决,动手解决了问题,也就积累了解决的办法。
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以后再有这种问题发生,自己也可以举一反三地把它解决了。
另外因为多了一个“做”,并且“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所以,学生在学起来真正做到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六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