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附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课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在七年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内容,即形象、手法、字眼到情思的四位一体的鉴赏内涵。
在学习了课文后,学生对诗词鉴赏题的类型、考点要能
形成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相关形象;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思;知晓诗歌手法;理解相关字眼。
学情分析:鉴赏能力在学习能力中算是高位能力,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弱。
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诗词鉴赏该鉴赏些什么,对相关知识不掌握,无法与诗歌产生内容和
情思上的共鸣,诗词在这些学生眼里,完全就是不知所云。
无他,唯有多练。
课程设计: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背诵,最大可能熟悉、背诵诗词。
在此期间,教师将五首诗歌,按照考点,模仿b卷,改编为相关试题。
安排一课时要求学生在可
翻阅教材基础上,独立完成测试。
教师用一到二课时进行评讲,这样教师能较
好的找到学生问题,学生也能有效实现训练提升。
课时安排:2到3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安排时间,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背诵,最大可能熟悉、背诵诗词。
在此期间,教师将五首诗歌,按照考点,模仿b卷,改编为相关试题。
安排一课时要求学生在可翻阅教材基础上,独立完成测试。
此后,教师用一到二课时进行评讲,这样教师能较好的找到学生问题,学生也能有效实现训练提升。
第二、三课时
课前安排时间,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背诵,最大可能熟悉、背诵诗词。
在此期间,教师将五首诗歌,按照考点,模仿b卷,改编为相关试题。
安排一课时要求学生在可翻阅教材基础上,独立完成测试。
此后,教师用一到二课时进行评讲,这样教师能较好的找到学生问题,学生也能有效实现训练提升。
教学思考:诗词鉴赏是学生的一个弱项。
一部分学生没有基础,听起来费劲,下来也不愿训练。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改成以练代讲。
教师设计考试,要计算成绩,学生多少都会有所期待。
这样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训练的意识。
学生考了一次,老师再评讲一次,有讲有训,一鸡两吃,效果叠加。
附录:试卷
野望王绩
1、用自己的话,描绘作者在诗歌第二、三联眺望到的景象?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
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运用”采薇”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隐居不仕的态度。
黄鹤楼崔颢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形成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寂寞惆怅之感,气
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两个“空”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和烘托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3、选出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
B 、诗中“萋萋”、“历历”、“悠悠”等叠音词的运用,使得诗歌在诵读上声音铿锵,清朗和谐,有音韵美。
C 、这首诗歌在描绘黄鹤楼景致的同时,抒发了作者深深的乡愁。
D 、颈联两句中“萋萋”写出了鹦鹉洲凄凉荒芜的萧瑟之景,以此来突出作者的乡愁。
使至塞上王维
1、从景物和情感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唐代诗人王维以写景见长。
《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状物的传世佳句。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两句。
3、品读王维《使至塞上》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对象,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势博大。
B、颔联写途中所见,既写叙事,也是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内心情感。
C、颈联描写边塞奇特壮丽的风光,诵读时应该使用急促的节奏,低沉,悲凉的语调,表现劲拔、坚毅之美的苍茫之感。
D、尾联写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语透雄豪,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国事的关心。
4、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轻松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
“长河”指黄河。
“直”“圆”准
确地描写了沙漠壮观奇丽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
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C、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既见军情紧急,又见诗人对战事、国事的关心。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能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
1.诗的颈联在写景上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诗句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首联介绍了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照应了题目,又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4.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
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茑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地上的绿草,繁盛茂密,已经把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生机盎然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汪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既把握整体,更讲究细节,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早春美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借景抒情,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到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峙”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