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数学与法制的关联。

难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案例分析。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1.4 教学准备教材:数学课程相关教材。

课件:法制教育案例及图片。

1.5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法制教育的主题。

讲解: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内在联系,分享相关案例。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数学与法律的关系2.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法律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律的关系,分享实际案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

2.4 教学准备教材:数学课程相关教材。

课件:法制教育案例及图片。

2.5 教学过程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讲解:讲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享实际案例。

分析:分析具体法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数学在法律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数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3.1 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司法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数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

难点: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司法问题。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分享实际案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司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

3.4 教学准备教材:数学课程相关教材。

课件:法制教育案例及图片。

3.5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制意识。

3.通过数学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二、教学内容1.数学基础知识2.法律知识3.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以生活中的法律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环节:数学基础知识教学1.教师讲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环节:法律知识教学1.教师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2.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第四环节: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如经济犯罪、知识产权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及法律问题。

1.导入教师以“小明偷了小红的手机,被警察抓了”的案例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如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违反法律要受到制裁等。

2.数学基础知识教学教师讲解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如概率、统计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中奖概率、如何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等。

3.法律知识教学教师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和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如法律是规范行为的准则,保护公民的权益等。

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如分析经济犯罪案例,了解相关法律规定。

4.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师呈现数学与法律结合的案例,如某公司侵犯知识产权,导致另一公司损失巨大。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及法律问题,如如何计算损失金额、如何界定侵权行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如提高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3.教师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3.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法律规定的合理性,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思维分析法律问题4. 数学与司法公正5. 数学在法律证明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分析具体案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等活动,亲身体验数学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直观展示数学与法制的关系。

2. 案例资料:收集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介绍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阐述数学与法制的内在联系。

3. 分析案例呈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案例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数学与法制关系的认识,以及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

6. 布置作业六、教学内容1. 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2. 概率论在法律预测中的应用3. 统计学在法律数据分析中的作用4. 几何学在法律空间判断中的应用5. 数论在密码学中的法律意义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理解数学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作用。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概率论在法律预测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统计学在法律数据分析中的基本方法。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几何学在法律空间判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几何学的应用。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第一章:数的概念与法律意识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1.2 教学内容数的概念:整数、分数、小数等。

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

1.3 教学步骤引入数的概念,举例讲解整数、分数、小数等。

引导学生思考数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理财等。

讲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

举例说明尊重他人权益的具体做法,如不抄袭、不侵犯他人隐私等。

1.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权益。

第二章:代数与公平正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代数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2.2 教学内容代数基本概念:变量、方程、不等式等。

公平正义:公平的含义、正义的行为。

2.3 教学步骤讲解代数基本概念,举例解释变量、方程、不等式等。

引导学生运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资源、比较利益等。

讲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正义的行为,如不偏袒、不歧视等。

2.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代数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考虑公平正义。

第三章:几何与规则意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引导学生理解规则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2 教学内容几何基本概念:点、线、面、角等。

规则意识:规则的含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讲解几何基本概念,举例解释点、线、面、角等。

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等。

讲解规则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遵守规则的具体做法,如守时、排队等。

3.4 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对几何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能遵守规则。

第四章:概率与公平竞争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024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优秀

2024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优秀

2024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理解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法制意识。

三、教学内容1.数学知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如代数、几何、概率等。

2.法制教育:宪法、刑法、民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如消费维权、网络安全等。

(2)提出问题:数学与法制教育有什么关系?2.基本概念学习(1)讲解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如代数中的方程、几何中的图形等。

(2)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法律中的基本概念,如宪法、刑法、民法等。

3.数学知识运用(1)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物品价格、分析数据等。

(2)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法制教育中的应用,如概率论在法律证据中的应用。

4.法制教育渗透(1)讲解法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2)结合数学案例,分析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数学竞赛中的公平竞争原则。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数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2)分享数学知识在法制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作业(1)布置数学作业,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运用法律知识。

(2)布置法制教育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法制教育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结合数学和法制教育内容,进行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数学学习和法制教育。

七、教学资源1.教材:初中数学教材、法律教材。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法律问题4.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5. 总结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数学知识与法制教育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讨论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数学与法制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与法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教材及相关法制教育资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 案例材料:选取与数学相关的法制案例。

4. 实践活动材料:与数学和法制相关的实践活动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入法制教育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数学与法制的关系:介绍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几何学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概率论在司法判决中的运用等。

3. 分析法制案例:选取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法制案例,如利用数学知识破案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数学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法律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数学与法制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运用法制观念,如计算税款、利息等实际问题。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2)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学与生活(1)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第二章:数学与法律(1)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证据在法律诉讼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学与法律关系的思考;(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1)讲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的作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2. 案例素材:收集与数学和法律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演示;3. 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如证据的计算、概率的估算等。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就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操作: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数学竞赛、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数学知识。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法律问题4. 数学与司法鉴定5. 数学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分析具体案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

3. 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2. 准备数学工具和软件。

3. 准备案例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方法在法律问题分析中的重要性。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际法律问题。

5.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教案编写完毕,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生物学等。

2. 探讨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大数据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选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九、教学建议1. 加强数学与法制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连除计算题中的简便算法。

2.能让学生灵活的计算试题,养成灵活的解题技巧。

3.培养学生对数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连除式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对于加法、减法、乘法计算的题目,找到了一些简便算法,对于除法式题,有没有简便算法呢?有,是怎样的?想知道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植树画面。

师:植树需要买什么?生:买树苗。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

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你会算出每棵树苗多少钱吗?(2)生小组里交流。

生汇报。

生甲:1250÷25÷5生乙:1250÷25÷5=50÷5=1250÷(25×5)=10(元) =1250÷125=10(元)(3)师:说说,你们先算什么?生甲:我先算每个小组种的树苗花多少钱。

生乙:我先算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

师:你们说得很好,也算得对。

从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小组里交流。

(4)生汇报。

生丙:我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5)师:你说得真棒!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有几道题你想做吗?2.试做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1,2题。

出示:20xx÷125÷8 1280÷16÷8生汇报。

生甲:20xx÷125÷8生乙:1280÷16÷8=20xx-(125×8)=1280÷(16×8)=20xx-1000 =1280÷128=2 =10师:你们同意这样做吗?你是这样做的吗?大家都很聪明,老师非常高兴。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①1280÷16÷8 25×(4+8) 5×99+52.小明用3个星期把一本习字本写字,一共写了420个毛笔字。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明白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法制观念的培养5.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阐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互动法:提问、回答,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案例等。

2. 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数学与法制的资料、案例。

3. 课堂练习题: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法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与法制的关系,阐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互动:提问、回答,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与法制的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法制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法制机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法制工作中的应用。

3. 开展数学与法制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书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书

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书3篇篇一:八年级上册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计划书一、学生基本情况: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班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几何中,教材没有安排三角形全等知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相对正规教学来说,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前面的教学中,面对山里的孩子,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浸透法制教育的知识点:第四章第6节的《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度和》,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第五章第1节的《确定位置》,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六章第2节的《一次函数》,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章第4节的《增收节支》,可以渗透法制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参与法制建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法制的情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概念介绍;2. 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实例;3.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4. 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5.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法制的相互促进关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案例:收集与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应用的相关案例;2. 教学素材:准备与法制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4. 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引导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与法制相关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如选举中的统计问题、法律案例中的数学计算等。

2. 新课导入:介绍数学与法制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两者的联系。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如几何知识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还有哪些法律问题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教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教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教育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知识与法律的关系2. 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感受。

二、数学知识与法律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法律案例,如税法、计量法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法律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数学知识与法律之间的联系。

三、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交通安全法等,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法律故事,互相交流对法律的认识。

四、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一些违法行为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做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遵守法律。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法律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认识程度。

3. 学生对遵守法律的意识的培养情况。

教学资源:1. 数学知识与法律案例的资料。

2. 法律知识讲解的PPT。

教学建议:1. 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第一章:数学与法律的关系1.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联系。

认识数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探讨数学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律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数学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实例。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引发学生对数学与法律关系的思考。

1.4.2 讲解:详细介绍数学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1.4.3 案例分析:分析数学在法律条文中的应用实例。

1.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2.1 教学目标理解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的联系。

学会运用数学逻辑解决法律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的关系。

探讨如何运用数学逻辑解决法律问题。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的关系。

实例讲解法:分析具体法律案例中的数学逻辑运用。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的联系。

2.4.2 讲解:详细介绍数学逻辑与法律推理的关系。

2.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法律案例中的数学逻辑运用。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概率论在法律领域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掌握概率论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探讨概率论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案例分析法:分析概率论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引发学生对概率论在法律领域应用的思考。

3.4.2 讲解:详细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3.4.3 案例分析:分析概率论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3.4.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线性方程组与法律问题4.1 教学目标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

学会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法律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线性方程组的基本概念。

探讨如何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法律问题。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中学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第一章:数学与法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1.2 教学内容数学与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法律问题。

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法律纠纷。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与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1.4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数学与法律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与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第二章:数学与证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证据收集与分析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证据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2.2 教学内容数学在证据收集与分析中的应用。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证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纠纷。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在证据收集与分析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2.4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数学在证据收集与分析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在证据收集与分析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法律问题。

第三章:数学与经济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

3.2 教学内容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思路。

实际案例分析: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法律问题。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法律问题。

3.4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经济法律问题。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德育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治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法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通过数学问题中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学知识与法律案例的结合,如合同履行、财产权、几何问题中的侵权责任等。

2. 法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如公平、公正、公开、平等。

3. 学生法治实践活动的设计,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主题班会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法治的思考,如“在购物时,商家多找了我钱,我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法律知识。

2. 讲解:结合数学知识,讲解相关的法律案例,如合同履行、财产权等,让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维权?”、“如何遵守合同?”等。

4. 实践:设计法治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法治素养。

5. 总结:对本节课的法治教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如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等。

五、教学资源1. 数学教材及相关法律案例资料。

2. 法治实践活动器材和道具。

3. 法治教育课件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法治教育。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活动,提高法治素养。

3. 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法治意识。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法治教育中得到提高。

5. 与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法治教育的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不等关系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不等关系》的内容和题。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能够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列不等式,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并以此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渗透法制教育:根据练中的题,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的浸透。

教学重点: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并列出不等式。

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老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同时,我们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关系,以及不等关系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老师:既然不等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接触过不少,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可以。

比如我的身高比她的身高高5公分。

用天平称重量时,两个托盘不平衡等。

老师:很好。

那么,如何用式子表示不等关系呢?请看例题。

老师出示图1-1.学生:1) 因为绳长l为正方形的周长,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得面积为,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 cm,就是,即。

2) 因为圆的周长为l,所以圆的半径为,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 cm,就是,即。

老师:本题中大家首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正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另一个是了解“不大于”“大于”等词的含意。

学生: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

圆的面积是πR,其中R是圆的半径。

两数比较有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情况,“不大于”就是等于或小于。

老师:非常好。

接下来,请大家互相讨论,按照题中的要求进行解答。

学生: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老师:你们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

初中数学渗透法制教育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制的联系,认识到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数学与法制的关系2. 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3. 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法律问题4. 数学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5. 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与数学素养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数学与法制的关联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渗透教育法: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穿插法制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教学准备:1. 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制作PPT。

2. 准备数学工具,如计算器、几何模型等。

3. 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数学与法制的关系,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数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应用案例,如几何模型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概率统计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等。

3.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法律问题,如合同纠纷、遗产分配等。

4. 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法制教育的结合点,强调培养法制意识与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时代性、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法制的紧密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积极性以及提出的问题质量。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数学法律问题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合作态度、沟通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

法制教育进入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学与法律的关系,提高法制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提高法制观念。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案例3.数学教材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数学与法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数学在法律中有什么作用呢?2.授课环节(1)案例一: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老师展示案例,讲解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统计等。

案例内容: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警察需要根据现场痕迹计算事故发生时的速度,从而判断事故责任。

(2)案例二:数学知识在法律文书中的应用老师展示案例,讲解数学知识在法律文书中的应用,如: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

案例内容:某公司起诉另一公司侵犯知识产权,法院需要根据双方的证据进行数据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侵权行为。

(3)案例三:数学知识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老师展示案例,讲解数学知识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如:概率论、统计学等。

案例内容:某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警方需要根据犯罪分子的活动规律进行预测,制定打击策略。

3.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同学们分成小组,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

4.实践环节(1)案例分析:老师提供一个新的案例,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案例内容:某学校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受害者家长要求学校承担责任,学校认为没有证据证明事件发生在校园内。

同学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受害者家长寻找证据。

五、课后作业1.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为法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收集数学在法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数学与法律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法制观念得到提高。

2.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概念,会求一组数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与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法制教育渗透点通过图表信息可以渗透到相关《环境保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本法的一些规定有所了解.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和应用.三、教学步骤创设情景,列入课题1、请学生观察课本250页篮球队员的一些数据。

提问: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 叫做这个n 2、情同学观察下表,分别计算三中污染物在2003年到2007年中的平均排放量。

提到污染物排放,可渗透到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条知识。

第二十四条 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五条 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

第二十八条 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

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

3、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巩固练习: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测试成绩AB C 创新72 85 67 综合知识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解:过程见板书设计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学生课堂练习:课本P253 随堂练习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n x x x n++Λ211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53 习题8.1 1、2板书设计一、算术平均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读作“x 拔” 二、加权平均数(通过例题让学生认识)例1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7088507231=++(分). B 的平均成绩为()6845748531=++(分). C 的平均成绩为()6867706731=++(分). 因此候选人A 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75.65134188350472=++⨯+⨯+⨯(分) B 的测试成绩为875.75134145374485=++⨯+⨯+⨯(分) C 的测试成绩为125.68134167370467=++⨯+⨯+⨯(分) 因此候选人B 将被录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n x x x n++Λ21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渗透法制教育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概念,会求一组数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与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和联系.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法制教育渗透点
通过图表信息可以渗透到相关《环境保护法》的知识,让学生对本法的一些规定有所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求法和应用.
三、教学步骤
创设情景,列入课题
1、请学生观察课本250页篮球队员的一些数据。

提问: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
2、情同学观察下表,分别计算三中污染物在2003年到2007年中的平均排放量。

提到污染物排放,可渗透到我国的《环境保护法》的第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条知识。

3、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n x x x n ++ 211
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巩固练习: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728567
综合知

507470
语言8845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解:过程见板书设计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学生课堂练习:课本P253 随堂练习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53 习题 1、2
板书设计
一、算术平均数:
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
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读作“x 拔”
二、加权平均数(通过例题让学生认识)
例1 解:(1)A 的平均成绩为()708850723
1=++(分). B 的平均成绩为()684574853
1=++(分). C 的平均成绩为()686770673
1=++(分). 因此候选人A 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75.651
34188350472=++⨯+⨯+⨯(分) B 的测试成绩为875.751
34145374485=++⨯+⨯+⨯(分) C 的测试成绩为125.681
34167370467=++⨯+⨯+⨯(分) 因此候选人B 将被录用.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 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n x x x n ++ 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